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排名 > 大学介绍 >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

2016-01-12 10:36:0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篇一:企业管理咨询诊断-1 ...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篇一:企业管理咨询诊断-1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篇二:校级团队优秀毕业设计名单

江苏师范大学2013届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公示名单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篇三:中国共产党徐州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徐州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代 表 名 单

(共264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第一代表团(文学院 14名)

团长:鲁斌宏 秘书:黄德志

成员:马 丹(女) 王福利 孔 辉 朱存明 沙先一 张洪超

张淑美(女) 陈 洪 赵兴勤 徐放鸣 黄德志 储东巍

鲁斌宏 魏本亚

第二代表团(教育科学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12名) 团长:蒋步仲 孟昭学 秘书:赵玉苏

成员:王 健 代建军 李传义 杨绪敏 张秋生 范 靖 孟昭学 赵玉苏(女) 段作章 贾林祥 蒋 保 蒋步仲

第三代表团(法律政治学院 12名)

团长:马志友 秘书:何宏成

成员:丁金楼 马志友 石海兵 朱正梅(女) 朱莉涛(女) 李敬从

吴 迪 吴忠海 何宏成 何俊花(女) 张明新 董明伟

第四代表团(外国语学院 16名)

团长:李长忠 秘书:朱媛媛

成员:王苑苑(女) 王秋珊(女) 孔惠洁(女) 朱媛媛(女) 刘 红

李长忠 李开荣 邹惠玲(女) 张 政 张蓊荟 林晓雯(女) 顾振中 钱书华 董胡生(女) 鲍继平 穆凤英(女)

第五代表团(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8名) 团长:周国成 蔡 晔 秘书:沈永玲

成员:吕华平 刘 永 刘 莹(女) 刘祖汉 刘笑颖(女) 苏简兵

沈永玲(女) 张吉东(女) 张媛媛(女) 苗正科 周国成 姜 苏(女) 顾明亮 郭文彬 戚 洪(女) 彭长德 谢颖超 蔡 晔

第六代表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12名)

团长:吴昌军 王莹章 秘书:马 飙

成员:马 飙 王莹章 孔 杰 刘玉龙 刘海宽 吴昌军 周 涛

周汝光 张永常 张彩荣(女) 郭小荟(女) 梁 银(女)

第七代表团(化学化工学院 美术学院 12名)

团长:王兴汉 杨在华 秘书:陈 硕

成员:丁 旭 王 超 王兴汉 王香善 王晓红(女) 牛德仲

李金良 杨在华(女) 沐来龙 张 勤(女) 陈 硕 屠树江 第八代表团(生命科学学院 音乐学院 14名)

团长:王小铁 聂恒柱 秘书:刘训钊

成员:马东风 王小铁 冯照军 刘训钊 孙存华 李宗芸(女)

杨 柳(女) 岑 红(女) 沈 涛 张田军 欧兰香(女) 聂恒柱 高晏庆 焦正平

第九代表团(信息传播学院 语言科学学院 14名)

团长:王兆平 方环海 秘书:张立荣

成员:于素云(女) 马德俊 王兆平 方环海 吕建刚 刘淑学(女)

李延延(女) 杨亦鸣 张立荣 陈 琳 高 洁(女)

谢常青(女) 樊传果 薛 媛(女)

第十代表团(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 12名)

团长:徐元善 王作峰 秘书:张 斌

成员:王作峰 朱 舜 仲兆华 乔 磊 刘增科 孙建华(女)

李厚廷 罗栋梁 侯立松 祝天智 徐元善

第十一代表团(城市与环境学院 体育学院 15名)

团长:车先俊 朱悦龙 秘书:高小平

成员:尤海梅(女) 车先俊 朱悦龙 李建军 沈正平 陈思伦

苗天青 郑元林 房冬梅(女) 胡继民 柳方祥 钱向农 高小平 郭文永 程培鹏

第十二代表团(测绘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13名)

团长:吴明新 施春华 秘书:于如信

成员:王本贤 王柏华 吴明新 叶皓遐(女) 邢艳芳(女)

何成文 何保全 封士彩 胡晋山 施春华 韩继光 景海涛 第十三代表团(科文学院 13名)

团长:程大中 秘书:易祥标

成员:王永凯 王新宁(女) 朱学庆 庄建锋 刘毓江 汤永怿(女)

许化宁 李庆军 易祥标 屈 艾(女) 段培同 侯家旭 程大中

第十四代表团(机关 28名)

团长:颜斯林 秘书:尹燕萍

成员:王 丰 王 鹏 王树良 王晓三 方 忠 尹燕萍(女)

朱淮沂 任 越(女) 刘广登 刘云龙 刘礼明 孙 伟

孙秀华(女) 苏 勇 李健雪 宋演洲 张爱华(女)

邵爱玲(女) 欧阳文珍(女) 周 靖 黄巧华 曹旭光

崔成前 董佩林 蔡国春 颜斯林 潘永亮 魏伯海 第十五代表团(直属业务单位 16名)

团长:管继栋 秘书:胡学峰

成员:王行晖 冯友健 朱建年 孙光环 李锦生 宋子强

张艳梅(女) 陈 彬(女) 陈志荣 周 棉 胡学峰 费 春 高正荣 蒋继宏 蒋淑霞(女) 管继栋

第十六代表团(图书馆 成人教育学院 10名)

团长:薛 跃 傅道明 秘书:余 波

成员:朱 烨 刘亚民 余 波 范亚芳(女) 罗金增 高中华 程彩萍(女) 傅道明 谢明荣 薛 跃

第十七代表团(贾汪校区 9名)

团长:张才祥 秘书:万桂霞

成员:万桂霞(女) 王维均 刘成波 孙善新 吴家桂 张才祥 张亚军 蒋国杰 蔡长玖

第十八代表团(后勤集团 12名)

团长:高正权 秘书:梁茂富

成员:王同华 王守成 任爱民 刘伶伶(女) 刘启海 杨克合

陈国联 赵荣河 顾继春 高正权 梁茂富 潘锦忠

第十九代表团(离休 退休 12名)

团长:张振华 刘传新 秘书:万智超

成员:万智超 王玉莲(女) 古敬恒 朱增妍(女) 刘传新 吴大益 张振华 张爱民(女) 曹志发 廉少纯 戴朝寿 魏裕功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篇四: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2009年立项项目名单(徐州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篇五: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专业建设管理研究

UNIVERSITYEDUCATIONSCIENCE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1期(总第119期)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专业建设管理研究

侯立松,张 燚

(1.徐州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2.重庆文理学院 品牌科学研究所,重庆永川 1

2

3

  [摘 要]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学生就业、毕业生成就等途径影响高校专业建设,深入分析专业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分析表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高校专业建设,通过识别利益相关者,增进与利益相关者的互相了解,,以促进专业建设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专业建设;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717(2010)0120049205

  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SRI)首次提出利

益相关者的概念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被用于研究企业的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

[1]

商业伦理管理。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步

[2](P129-131)

被引入到高校组织管理中,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多元化的筹资、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学校之间的竞争等,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是一种必[3](P56-58)然;二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组织管理上高校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象牙塔”,它生存在一个与利益相关者互动的关系网络中;三是由于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生存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期望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四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为“大众教育”,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不断扩张的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处于动态复杂环境中的大型组织。面对这种环境,如何加强利益相关者管理已成为高校战略管理(包括学校总体战略、院系发展战略和专业发展、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高校战略管理各个层次

3

都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由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既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各项工作的归宿,因此专业建设在高校管理中居重要地位。为此,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专业建设管理问题。

  一、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挑战及其利益

相关者分析

  传统的专业建设管理主要是注重内部管理和建设,如师资队伍建设(如从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教学条件建设(如实验室、图书资料等硬件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也主要是从内部管理出发,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和影响。这种管理模式的结果是没有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专业建设不能满足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其他主体的需求。比如:当前,人才培养中的错位现象,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单位,另一方面企业等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人才

[3](P56-58)

近年来,高校逐步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

[收稿日期]20092082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发展

的组织创新与行为调适研究”(BIA060047)[作者简介]侯立松(19702),男,安徽砀山人,徐州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和教育管理研究。

50      侯立松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专业建设管理研究

大学教育科学・管理方圆

的办学理念,但很多高校要么关起门来办学,要么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结果却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和期望,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始终不能完全令社会各有关主体满意。当高校扩招、需求、就业、教学质量、社会声誉等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专业建设管理的视角扩大到利益相关者。

高校专业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组织和个人是专业建设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有哪些权益?他们的利益要求有哪些?些是支持性的影响?样的责任??

一般来说,高校专业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高校专业建设管理者、教师员工、政府、公众、实践教学基地、所在社区、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等。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冲突的社会显性或隐性契约关系网络(见图1)

有哪些利益相关者群体或子群体。

理想和谐的大学制度依赖于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关系。高校专业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既能给高校专业建设提供支持,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威胁因素。如生源情况、社会评价、学生的就业率、高考志愿填报情况、校友对本校的评价、毕业生专业成就和事业发展状况等,,,是一种对专业建设发展有利突时,说明大学在某些方面对某些利益相关者造成伤害。比如学生对在大学所接受的教育满意与否,关系到其评价和社会影响以及未来的招生,同时,专业建设状况也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满意程度。当利益相关者认为其利益要求和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就可能会做出有损于学校专业利益和声誉的事情。如媒体曾报道某高校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又去读技校,某名牌大学大三学生退学复读等,都对学校声誉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当然,也可以看到,不少高校为地方培养急需的人才,在和地方联合科研,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从而得到社会支持。

专业建设的社会责任是:在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公民,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好学上进,善于合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不能只求自身利益,或过分突出学生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当前,社会对高校的期望和评价是引导高校行

图1 高校专业建设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图谱为的风向标,当高校管理者发现许多群体对高校的活动和结果不够满意时,利益相关者问题就显得重要起来了。高校管理必须在关注自身目标实现的同时,努力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和期望,使利益相关者满意最大化。

  二、利益相关者对专业建设的影响与高

校的社会责任

  高校的行动、做法、政策和伦理规范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及利益相关者的严密监视,高校必须处理好与其所依托的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大学在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中必须遵守伦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此也必须关注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高校在招生宣传、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确定

  三、专业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利益

要求分析

  公司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顾客,第二位的是企业员工。而对于高校来说,专业建设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高等教育服务和产品的购买者学生(包

      侯立松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专业建设管理研究大学教育科学・管理方圆

51

括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其次就是教师和学校员工,另外还包括政府、社会团体等其他组织

[2](P129-131)

专业建设成特色和品牌专业,从而提升学校的专业竞争力。

(7)实践基地等校外教学协助单位。他们是专

。具体来说,他们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权

利和利益要求主要表现在:

(1)学生和学生家长。他们是高校教学服务的

业教学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他们期望专业实践能为其带来一定的技术、劳动,扩大自己的影响,通过实践教育,能得到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8)社区。、居民和

接受者和购买者,他们关心的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包括基本素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等)、收费水平、学习生活氛围、学校及专业声誉和专业特色等。

(2)接受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其他公众,,,能对社区的文,社区管理和生活环境对学。在知识越来越占主导的社会中,大学日益成为社区的中心,大学的专业教育和社区关系越来越密切。

(9)媒体。他们通过报道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

品”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生质量,(等)、()、综合素质等。

(3)。他们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

形象和声誉。近几年,高校各种事件频频被媒体报道和传播,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被误传。从专业建设上看,媒体是专业建设成就的展示台,比如,从近几年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很多专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专业建设成果没有得到有效传播。

(10)社会团体和公众。他们是高校专业建设

劳动者和创造者,他们关心教书育人使命的完成,自身的社会地位,身份的归属,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融洽、和谐、公平、民主的组织氛围,较高且稳定的个人收入(工资、津贴、福利等),人力资本的提升(包括教学科研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的提高),教学管理的参与等。

(4)政府。我国高校主要是政府投资,政府作

的支持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如有些专业学会参与专业建设的指导工作,还有一些进行大学评价的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网上论坛等,特别是那些公信力强、评价指标科学、评价过程透明公正的高校评价市场中介,发表的一些学科专业评分和排名,对专业声誉和招生会产生一定影响。

(11)校友。校友既是学校的教育成果也是学

为主要投资人希望高校合乎伦理地履行对他们的基本受托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质地完成教学科研使命,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不发生损害、欺骗行为。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分都是公立高校,政府是这些高校的管理者和监督者,政府有关部门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即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评估和控制,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专业声誉。

(5)管理者。他们是专业教学服务的组织管理

校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名望和声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品牌形象,其社会贡献的大小是社会评价大学的重要依据。校友是学校与外部资源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他们可以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进行评价,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还可以通过社会捐赠、合作办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兼职教师等形式为学校筹集教学资源,并帮助学校建立起更广的关系网络,争取外界对学校发展的支持。

(12)高级中学和高中生。他们是学校专业的

和提供者,包括校长、院长、系主任、专业建设负责人等。他们代表学科专业的发展,在专业建设中起到组织、协调和管理作用,他们期望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高质量的专业水平,并促进专业品牌、专业特色的形成。

(6)其他高校相关专业。他们是同行和竞争

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向社会提供相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向同行学习借鉴专业建设经验,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践教学等方面,相互学习,必要时保持一定的差异化,凸显自己的特色,把

生源,他们希望进入大学以后能攻读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较高的专业。调查表明,很大一部分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对自己所读的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填报高考志愿时,仅仅凭着感觉或专业名称

52      侯立松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专业建设管理研究

大学教育科学・管理方圆

字面意思填报专业,很多学生进入校门以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并不适合所修专业。这导致学生入学后没有学习兴趣,如果毕业后学非所用,也浪费一定的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是可能使学生职业生涯多走弯路。

关者应有的帮助和支持,或是对一些具有威胁的利益相关者制定防御措施。在这一步骤里,专业建设可以从教师、职工、学生、社会团体、用人单位、实践基地等得到一些有益的帮助,妥善处理一些冲突。

  五、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专业建设管理

策略

,其

[7]

四、专业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步骤

卡罗尔等

[5]

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7个原

。高校专

则,主要内容是建立与利益相关者关系时,应该持有的若干合作态度,包括尊重、监控、听取、、认可、共事、避免、承认冲突等[]

,应采取以下利益:

(1)把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专业建设管理中,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不能全部来源于高校,还应该吸纳用人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专业学会)、政府部门、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代表。

(2)面向中学高考学生和在校大学生加强宣传。报考志愿时召开报考说明会,对高中毕业生予以辅导、教育和“营销”,让其在更加了解专业的情况下选择专业。还可以按学科门类招生,比如,学生可以前两年学基础课,后两年选择专业,避免高考报考专业的盲目性,在对专业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势等进行选择。对于在校专业大学生,高校应了解他们的需求,对其合理需求尽力予以满足,引导他们有效地学习、生活和完成学业。

(3)专业建设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

()、理解(knowledge)adm)和行动(action)。,对利益相关者管理可采取以下步骤:

(1)识别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要识别那些平时

不被重视的“隐蔽的利益相关者”。高校专业建设首先要重视利益相关者,抛弃那种关门办学的做法,主动找出那些对专业建设有较大影响的利益相关者。有些利益相关者平时不被重视,比如新闻媒体、高级中学、某些社会团体,鉴于其对专业建设的影响,也要重新审视并引起重视。

(2)增进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了解。通过增进

了解,可以让利益相关者和专业建设者之间,彼此熟悉,促进专业建设,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比如,可以让专业学生和未来准备报考本专业的高中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就业方向等;让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专业培养方向、专业特色等,并为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法提供建议;让社会团体了解专业建设情况,以便对专业有更准确的评价,并对教学提供有益建议(如物流学会、市场学会就对很多高校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赢得信任。满足利益相关者合理需求,可

相关者,要激发教师为专业建设奉献的动力,就要了解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学校要改变那些“重物轻人”、“重大楼,轻大师”、“重行政,轻教学”的倾向,回归那种“大学要靠大师”、“大师是大学之魂”的管理思维,专业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

(4)建立并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类实习、实践基

地,重视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中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的合作,争取各利益相关者为高校建设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有力支持。要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学生在实践基地得到了学习、实践和锻炼,另一方面,实践基地单位(如企业)节省了一定的劳动资源成本,企业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为以后择优录用提供了机会。

(5)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处理好和利

以促进他们更主动、更深入地发展与专业建设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促使专业建设者和利益相关者建立相互信任。多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想法和要求,了解他们对专业教学的贡献,与他们进行诚恳充分的沟通,增进了解。

(4)采取行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合作

关系和实施合作和互动措施,可以得到有关利益相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品牌和特色的形成,知名度、

      侯立松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专业建设管理研究大学教育科学・管理方圆

53

美誉度的提升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从根本上来讲,“品牌和特色”不是自身独有的“标签”,它存在于利益相关者内心和想法中。因此,特色专业建设不但要依靠利益相关者,还应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传播,展示专业建设成就,扩大在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的影响力,以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更大支持。

[参考文献]

[1] R.EdwardFreeman.Stakeholders,SocialResponsibility,and

Performance:EmpiricalEvidenceandTheoreticalPerspective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5):479-485.

[2] 张燚,张锐.高校利益相关者管理:[J].[3] 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辽宁教育

研究,2005(12).

[4] 张燚,黄婷,张锐.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发展的关系模式研

究[J].江苏高教,2009(1):60-62.

[5] TheClarksonCentreforBusinessEthics.PrinciplesofStakeholder

Management[M]1JosephL.RotmanSchoolofManagement.U2niversityofToronto,Toronto,Canada,1999:3-8.

[6] StevenF.Walker,JeffreyMarr.StakeholderPower:AWinning

PlanforBuildingStakeholderCommandDrivingCorporateGrowth].Oxford:2001:56-65.

[7]Davidson.pHowtoMakeVision

WorkButterworth-Heinemann,5-(责任编辑 黄建新)  

管理研究,2006(3).

PerspectiveonSpecialtyConstruction

ManagementinUniversities

HOULi2song,ZHAANGYi

1

2

(1.SchoolofManagement,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009,China;

2.InstituteofBrandScience,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Yongchuan,Chongqing 402160,China)

  Abstract:Universityisatypicalstakeholderorganization.Itsstakeholderscanaffectspecialtyconstructionthroughsocialevaluation,matriculate,graduatesemploymentandachievementsandfinallyaffectthereputationandcontinuousdevelopmentofuniversity.Therefore,itisthebasisandpreconditionofuniversityspecialty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todeeplyanalyzethestakeholders’rights,benefitneedsandtheirinfluenceinspecialtyconstruc2tion.Itshowsthatdifferentstakeholderhasdifferentbenefitrequirementandeffectstouniversityspecialtyconstruc2tion.Itimpliesthatinthespecialtyconstruction,universityshouldpromoteidentifystakeholders,enhancethemu2tualunderstandingwithstakeholders,gaintrustandadoptstakeholderstoparticipateinthespecialtyconstructionmanagement,thentomeettheneedsofstakeholdersbetter.

Keywords:university;specialtyconstruction;stakeholder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篇六: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201

1年第2期总第202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ugjiangResearches

011

No.220llSell‘a1.No.202

HigherEducation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陈泽英8,侯立松b

(徐州师范大学a.教育科学学院;b.管理学院,江苏徐卅221116)

‘摘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改革的目标以及改革的具体对策等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指导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维护高校教师合法权益以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未来该领域需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对策的针对性研究和对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1)02-0088一04

一、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必要性与紧迫性的探讨

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退休制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制度模式曾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必要性与紧迫性的探讨,主要学者和观点有:

高远(1998)认为,现行的高校教师退休养老模式仍旧是国家统包、单位养老,阻碍了高校的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其负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点:(1)离退休人数的迅速增长给高校造成了沉重的经费负担;(2)离退休人员阻碍了校内分配体制改革,影响了离退休工作的正常.运转;(3)阻碍了高校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

郑淑萍(2000)认为,我国高校现行按退休年龄退休的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退休年龄偏低,郑淑萍指出:(1)高校教师属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大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获得了高学历,因而参加工作时年龄偏大,按照现行的政策退休,工作时间偏少,是人才资源的浪费;(2)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早于发达国家5一lO年,退休年龄偏低,导致退休人数增长过快,使财政负担加重;(3)退休年龄偏低,特别是提前退休的教师,很多教师还会通过各种途径重新就业,增加了就业压力,同时他们在领取退休金的同时还获得一份工资,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影响社会安定江1。

杨燕绥(2004)指出,在高校教师聘任制全面推行之际,应尽快建立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收入纳入到薪酬收入的延期分配部分,科学的划分高校

教师薪酬的当期收入和延期分配有利于激励教师口J。

孟辉(2007)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导致了不同地域、不同院校问养老保险待遇的差异,特别是现行的政策把民办教师的社会保障排除在外,使得我国教师资源配置出现发达地区偏好、公办学校偏好、重点院校偏好,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J。

马淑杰(2007)指出,现行的养老金给付结构不合理,离退休费以离退休当月工资为基数,而这一时间点的工资并不能合理体现实际贡献。退休费计发5年或10年一个档次,结构不合理,水平差距大。退休待遇随在职人员一起调整,缺乏适合退休人员自身特点的科学正常的调整机制,难以解决退休待遇与物价挂钩、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问题∞1。

张鑫(2008)指出,现行的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师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与养老保险运行方式不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阻碍了高校教师全员聘任制改革;(2)社会保障政策全国不统一。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合理化流动;(3)现行制度的筹资渠道单一、基金缺口问题突出、统筹层次低,影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4)现行制度未能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相结合,不利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峥-。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教师退体养老制度日趋失去了它依赖的制度环境,引发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制度本身,诸如资金来源、退休年龄政策、退休待遇调整等内部运行出现了问题.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制度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诸如阻碍了高校改革发展、人才的自由流动等,既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退休养老制度已不能适应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收稿日期:2010一12—2l

作者简介:陈泽荚,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l: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佞立钕,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剐教授.管理

学博上.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商等教育管理研究。

万方数据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二、关于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研究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介绍和经验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与建议,主要学者和观点有:

'。邓大松:马淑杰(2007)通过对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适用对象、基本内容、缴费与给付、评估与调整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后,认为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在以下西点值得借鉴:(1)立足国情,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2)鉴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应借鉴日本高校教育公务员的养老保险特色,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我国教师养老保险体系;(3)建立高校教师年金制度,坚持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取向;(4)公平与效率并重,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给付和调整机制。另外,他还提出,可以借鉴日本独特的“介护保险”制度,建立我国高校退休教师的护理服务体系H1。

孙锦明、谢小连(2006)通过对英美日三国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1)养老保险制度要尊重国情,与经济水平相适应,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传承;(2)坚持“准公务员”取向,如英、美两国均有《学校雇员法>,日本的《教育公务员法>,我国教师的社会保障也应依照《教师法)相关条款,参照公务员进行;(3)坚持“全面全体”取向,凡是法定的社会保险,应该是面向全体教师,无论公办民办、无论城乡、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4)坚持“多种层次”保障的取向和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5)合理划定社会保障的管理与保险事务的经营,确保制度的运行安全有效¨J。

崔岐恩、张晓霞(2006)通过对美国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指出其值得借鉴之处是:(1)分类细密、制度健全、配套措施完善;(2)激励得当,能够有效引导教师的发展;(3)美国教师收入在白领阶层的中游,有利于吸引和留存人才。崔岐恩认为,我国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关怀教师,制度的制定以人的需求为基础;同时,应不断加大投人,提高教师的福利水平一J。

上述研究表明,国内学者通过对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教师养老制度应该尊重我国的国情。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还提出了诸如制度定位公务员取向、尊重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制度设计要全面关怀等政策建议。但是从检索到的文献数量看,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涉及的国家也比较少,代表性不足,有待于就更多的国家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关于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的困难及改革实践的研究

改革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

万方数据

革中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也是在所难免的。如马淑杰(2007)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家统包”的退休养老制度,个人不需要缴费就可以享受较高的退休待遇,形成

了高校教师依靠国家养老的思想,自我保障意识淡薄;同时,由于对高校养老保险社会化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受“越改越少”认识的影响,高校教师对该项改革缺乏积极性,甚至反对改革‘5J。

陈依使(2004)认为尽快形成雄厚的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改变高校及其教职工对养老保险社会化的认识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难点。孟辉(zoo?)也撰文指出我国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缺乏规范化、法律化,法律法规散乱,没有明确可依的制度,使得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行困难【1

01。

凌华(2010)通过对广东省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方案的研究,以及由改革方案引起的“提前退休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改革后的待遇问题、养老金的给付条件的变化、改革前参加工作的教师的养老保险衔接问题、高校职业年金制度如何实施等同题是高校教师最关注,也是改革最应该关注的问题¨1|。

汪孝宗(2010)通过对广东、上海、浙江、山西、重庆五个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试点省市的改革进展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后,发现广东省的部分高校出现了教授提前退休的高潮,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养老保险试点改革方案有“越改越少”的改革取向。汪孝宗认为,一些本可以继续工作的老教授,因担心改革后自己的待遇会降低,选择提前退休;而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则担忧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险待遇会不会锐减。汪孝宗指出改革将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孤立起来,成为攀比对象。因此,在设计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时应关注与公务员的待遇差距、养老保险新旧制度的衔接、改革进度的时限性等问题¨引。

学界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的研究,指出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着思想认识、制度建构以及待遇衔接的困难,并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建议,为我们探索我国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设计改革方案和对策提供了基础。上述研究中对改革面临困难的总体认识比较全面.但在具体分析时还不够深入透彻。如在讨论思想认识问题时较多地涉及高校教师,而对政策制定者的思想认识的讨论较少。笔者认为,政策制定的思想认识也要相应转变,不能将高校教师的退休养老作为财政负担甩掉,而是应该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关怀教师的态度去设计政策。

四、关于我国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的探索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的思路、养老保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养老金的给付条件以及给付标准和调整方式等。

1.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国内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普遍认为应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建立多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如楼世洲(2000)指出,构建新的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要注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不能改革面前一刀切,要建立真正社会化的教师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13|,尹莲芝(2005)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学校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三支柱模式¨引。胡建平、贺江(2009)指出,应建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作为学校补充养老保险¨“。

2.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国内学者存在争议与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直接纳入到国家养老保险体系。如高远(1998)认为,应该将高校养老保险制度纳入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施行“缴费跟工资走,待遇跟缴费走”的办法…。杨燕绥(2004)认为,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应立即全面纳入国家基本保障系统,获得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待遇的同时,再以薪酬延期分配的形式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旧1。毛宝海(2009)认为,高校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要与企业相对统一,在补充养老保险方面有所区别:高校的职业年金替代率要高于企业年金替代率¨6J。

二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如邓大松、马淑杰(2007)认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进行的,同时教师资格的认定、聘用与管理的主体都是政府,因此,教师不可避免地具有公务员的色彩,带有“准公务员”的性质,加上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养老保险制度是与我国国家机关单位的养老保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应当参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体系一J。

3.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应形成多元化渠道,如高远(1998)认为.统筹资金来源要由国家、高校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个人缴纳的比例要合理,同时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提高¨J。张鑫(2008)指出,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多元化,应由财政拨付的部分要实行财政单列确保按时到位,应由个人缴纳的部分要按时收缴,确保不遗漏’6J。笔者认为,就国家、高校和个人三方如何分担,每方的分担比例应该是多少等问题的研究不足.应当吸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同时考虑各方的承受能力,合理划分承担比例。

4.关于高校教师退休的年龄。有些学者提出应该提高高校教师的退休年龄,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应建立高校教师弹力资本积累较高的行业,应当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实施万方数据

萍(2000)认为,对于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应该工作40—45年比较合适,将现行的按年龄退休办法改为按工作年限退休,避免按年龄退休所造成的受教育程度高、层次高的人反而工作时间短的现象,避免人才浪费;对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工人,采取适当延长年龄退休的办法,以缓解财政压力旧J。由于我国的人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提高退休年龄有助于减轻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采取什么方式提高高校教师退休年龄,以及如何处理提高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待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需做深入的研究。

5.关于高校教师养老金的给付与调整机制。不同学者的观点有所差异,如马淑杰(2007)认为,应改变现有退休教师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养老金给付实行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缴费额挂钩。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项合计替代率约为60%为宜;再加上职业年金部分,总的替代率预计达到80%一90%为宜”J。高江宁(2006)指出,养老金的给付应遵循缴费年限越长,缴费数额越多,退休养老待遇越高的原则。同时,应建立基于物价指数的养老金调整制度,确定合理的调整周期和幅度,养老待遇要随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而增加,使离退休职工能分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l8l。而尹莲芝(2005)则认为,退休人员以在职教师工资调整幅度的70%进行调整比较合适¨4。。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高校教师退休待遇的定位不同.对如何调整机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无论是给付或者调整,都应该以保证退休教师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为依据,在公平优先的基础上兼顾效率,同时还应照顾到高校教师高人力资本积累的职业特点,科学定位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

6.关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与过渡。杨燕绥(2004)认为,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转制过程中的转制成本应当由国家财政承担,并且要尽早改革.因为改革越晚,转制险制度改革要分清老人与新人。分清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处理好老人与新人的关系。例如,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用稳妥的办法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化解。19l。毛宝海(2009)也中人过渡办法”,确保相关人员的待遇水平,制度才能平稳过的问题是历史债务如何偿还,应该说在制度转制时,最大的性退休年龄制度,如原新、万能(2006)提出,高校教师作为人有弹性的退休年龄,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j。郑淑

威本就越高一J。袁东、孙殿明(2007)提出,高校教师养老保付压力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历史负债,应在精算的基础上撰文指出,在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转制过程中,对不同情况的人员要进行区别对待,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渡一引。在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转制最大人群是“中人”。不少学者提出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办法”的思路.但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设置中人过渡的环节.要么归入老办法.要么采用新办法,例如,离法定退休年龄lO年以内的教师直接归人老办法,参加工作不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9l

足15年的教师直接归入新办法,居于中间的可以自由选择。

五、问题与展望

1.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存在争议。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到,国内学者对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应该直接纳入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还是参照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较大争议,说明不同学者对于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定位取向认识不一致。另外,国内学者对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加大了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改革研究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改革的思路上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在对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和高校在事业单位中的类别和属性进行充分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确定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

2.研究偏重于改革的必要性探讨,对策性研究相对不足。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改革对策的设计上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笔者只发现以下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研究:尹莲芝(2005)探讨了缴费的比例、个人账户的积累方式以及养老金的给付替代率等问题,马淑杰(2007)提供了替代率的适宜数值。许多学者提出应建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作为补充养老保险,但应如何建立、如何交费、如何管理等问题缺乏具体的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必须重视改革对策的细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3.整体性研究较多,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对不足。国内许多研究从制度的沿革,到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再到改革的意义以及改革对策的研究,在一篇文章中涉及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唯恐遗漏任何一个方面。有针对性的研究少之又少,具有代表性的如郑淑萍(2000)针对高校教师退休年龄政策的研究。研究全面涉及很可能导致研究不深入,只是泛泛而谈;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虽然只能涉及一两个问题.但能够得出有价值的成果。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如分别研究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如何确定缴费比、替代率为多少最适宜等等。

4.对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不同的模式,比如:它们在制度背景、制度构成、高校教师法律地位等方面有哪些异同.各国高校教师的养老金收入水平在其国内居于何种地位,等等。笔者认为.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正如前面提到的,这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涉及的国家也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就更多国家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加强不同国家间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

万方数据

研究,尤其是要重视对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和养老保险制度环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远.加快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江苏高教,1998,(6):47—48.

[2]郑淑萍.高校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高校

退休养老政策改革刍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0,(12):75.

[3]杨燕绥.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4,(7):14一15.

[4]孟辉.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7。(6):67—71.

[5]马淑杰.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152一IN...

[6]张鑫.聘用制下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42—43.

【7]邓大松。马淑杰.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79~180.

[8]孙锦明,谢小连.英美日三国教师社会保障体制比较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3):5、25—

28.

[9]崔岐恩,张晓霞.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88—91.

【10]陈依使.谈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一68.

[11]凌华.广东事业单位改革述评一以广东省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为例[J】.企业家天地。20lO,(2):lll—113.

[12]汪孝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势所趋却举步维艰[J].人力资源开发,2010,(1):Il—16.

[13]楼世洲.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J].教育科学。2000.(3):59—61.

[14】尹莲芝.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剜度的构想【J】.财经论坛.2005,(9):118一119.

[15]胡建平,贺江.建立高校年金制度,完善养老保障体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3):126—128.

[16]毛宝海.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由高校

后勤社会化阻滞因素所联想[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

259—260.

【17]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

吗?[J].人口研究,2006。(4):47—54.

[18]高江宁.试析高校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山东劳动保障,2006.(4):28—29.

[19】裳东.孙殿明.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

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J].中固高

校师资研究,2007。(4):25—30.

[责任编辑:吴井泉】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泽英, 侯立松, CHEN Ze-ying, HOU Li-song

陈泽英,CHEN Ze-ying(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侯立松,HOU Li-song(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2011(2)

参考文献(38条)

1.崔岐恩;张晓霞 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期刊论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3)2.高远 加快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998(6)

3.孙锦明;谢小连 英美日三国教师社会保障体制比较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2006(03)4.郑淑萍 高校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高校退休养老政策改革刍议 2000(12)

5.邓大松;马淑杰 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 2007(10)6.杨燕绥 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制度 2004(7)

7.张鑫 聘用制下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成人教育 2008(11)8.孟辉 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 2007(6)

9.马淑杰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08)10.马淑杰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7(8)

11.孟辉 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辑刊 2007(06)12.张鑫 聘用制下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2008(22)

13.杨燕绥 应当建立高校教师薪酬延期分配制度[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4(07)14.邓大松.马淑杰 日本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启示 2007(10)

15.郑淑萍 高校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高校退休养老政策改革刍议 2000(12)16.孙锦明.谢小连 英美日三国教师社会保障体制比较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2006(3)

17.袁东;孙殿明 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 2007(04)18.崔岐恩.张晓霞 美国教师福利制探析 2006(3)

19.高江宁 试析高校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期刊论文]-山东劳动保障 2006(04)20.陈依使 谈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养老保障体系 2004(3)

21.原新;万能 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期刊论文]-人口研究 2006(04)

22.凌华 广东事业单位改革述评--以广东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为例 2010(2)

23.毛宝海 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由高校后勤社会化阻滞因素所联想[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9(30)24.汪孝宗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势所趋却举步维艰 2010(1)25.胡建平;贺江 建立高校年金制度,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2009(03)26.楼世洲 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2000(3)27.尹莲芝 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 1005(09)28.尹莲芝 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 1005(9)

29.楼世洲 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期刊论文]-教育科学 2000(03)30.胡建平.贺江 建立高校年金制度,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2009(3)

31.汪孝宗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势所趋却举步维艰[期刊论文]-人力资源开发 2010(01)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篇七:印度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经验及启示

管理探索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年6月号

印度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经验及启示

孙启峰1侯立松2

(1,2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9)

摘要:近年来,印度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崛起。在以中国制造业为代表的国际化道路发展不断遭遇挫折的同时,印度企业的全球化扩张却能够顺风顺水。能够在海外扩张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印度企业,在多元化经营的选择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是什么样的“基因”能够使得多元化重焕活力?本文从这些成功企业多元化经营和扩张中总结了他们能够成功的一般性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对于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启示。关键词:印度企业;多元化;启示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08)06-26-03

在全球宏观经济普遍不景气的今天,处于高速发展中的新兴国家仍然表现出强劲势头并逆势而上大举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其中,以制造业起家的中国与以服务业起家的印度显得格外耀眼。中国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中海油等第一批制造企业海外扩张失利明显加快,在TCL、

以后,工商银行、民生银行、中国移动等服务企业都开始通过收购杠杆力拓国际市场。与中国相比,印度企业在全球化的扩张中,在并购规模与市场占有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中国,突破了以往对于印度只是一个IT繁荣的印象,在软件、钢铁、汽车、医药、纺织等众多行业百花齐放、全面扩张。

一、全球化趋势推动印度企业的迅速崛起

与我国相类似的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众多的印度家族企业大都实现了多元化经营。而与中国外向型经济政策所不同的是,内向型环境下的印度企业成功地实现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拓展,并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它们以敏锐的嗅觉和独到的眼光抓住了一个又一个拓展机会,在传统行业与现代产业都进行了全球化的扩张与崛起。

软件行业:外包服务世界1、

印度的软件外包一直是印度IT立足世界的根本。凭借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加上低成本、一跃成高质量的优势,印度的软件业超越众多竞争对手、为世界第一大的软件外包强国。印度软件企业的成长得益于不断改进与完善的销售体系、流程和方法,并且高度关注客户需求、重视产品质量。涌现出了一批如:塔塔咨询、印孚瑟斯、维普罗、萨蒂扬等世界级的软件公司。他们不仅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提供优秀的软件服务,更是将触角伸入到中国、尽力挖掘新兴市场,保持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领先性。

钢铁行业:并购整合全球2、

印度的钢铁可谓是后来者居上的一个典型。一个20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印度钢铁企业米塔尔通过不断的多元并购、全球扩张,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钢铁公司,产值超过中国宝钢集团数倍。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国国内一直名列前茅的宝钢集团在“顺理成章”地推行国际化的

时候,发现海外市场几乎已经被那些钢铁巨头们所瓜分。如今,不仅在铁矿石的谈判上丧失主导地位,更是在货运上被三井等国际运输巨头“勒索”。而印度的其他如塔塔钢铁公司也通过收购新加坡NatSteel钢铁公司,取得欧洲第二大钢铁生产商科鲁斯(Corus)的控股权,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钢铁公司。

汽车行业:低价迈向高值3、

由于印度国内的消费市场相对狭小,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呈现出了以零配件为主的外向型路线。在发展策略上,从价值链的低端做起,与当年丰田和当今中国众多企业相类似的采用低价策略进军全球,塔塔集团更是生产出了全球价格最低的NANO汽车。实际上,印度汽车业也在凭借着自身在价值链整合上的能力,开始通过合作、入股、并购的方式进军海外,塔塔汽车以巨资收编福特旗下的陆虎与捷豹两个品牌,更是彰显了印度汽车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的雄心与壮志。

医药行业:成本推动创新4、

近年来,印度在制药行业中迅速崛起,“印度模式”一跃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学习与借鉴的样本。所谓“印度模式”,实际上就是指依托、利用自身全面的低成本优势,实现快速的产业升级。其中,全面的低成本优势并不简单地局限于基础建设、原材料、能源动力和人力资源等共同形成生产要素方面的低廉,更在于研发成本、管理成本和营销成本在内的总成本的全面优势。而后者正是相比印度企业而言,中国企业在推动产业升级与参与全球竞争的欠缺之处。

纺织行业:投资比拼中国5、

与中国制造业在成本上具有相似的低廉性优势相同的印度纺织业也早开始了国际化的新舞步,开启了全球化的新征程。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缺乏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服装制造的相关配套产业支持。据《印度斯坦时报》提供的数据,2003-2007年间,印度纺织业的投资总额为7250多亿卢比。未来两年内,印度计划建立30个综合纺织园,纺织园预算投资1500亿卢比,可以创造50万个就业机会,其总产值将达到2300亿卢比。虽然在出口量

26-

2008年6月号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农业、农村、农民

上中国远远领先于印度,但是印度的纺纱业的竞争力非常强大,在近10年里,他们更新了28%的纺机,而相比之下,中国更新了22%,欧盟则只更新了15%。在印度,一方面是装备过时纺织企业的迅速地现代化,一方面是先进的、资本密集型的新型纺织产业的迅速扩张。印度棉纺企业协会总干事DKNair也表示,未来数年内,纺织产业将经历一场类似信息产业的革命,周边有利的环境将使纺织产业有可能赶超印度IT产业。

二、多元化经营成为印度企业的有力支撑

与很多学者所倡导的专业化经营所不同的是,多元化在印度企业之中大行其道。基于全球市场或者行业链上谋求整合创新成了印度企业能够不断成长与壮大的有力支撑。多元化经营在带给公司广泛视野与良好布局的同时,也为企业在行业链上的资源整合与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印度企业的崛起也在事实上印证了多元化经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应用,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如何实现由内向型增长向外延式扩展的新内涵。塔塔集团、信实工业、米塔尔等巨头的快速崛起与经营成功也成为了众多印度企业兴起与发展的范本。

印度企业成功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低成本优势的延伸1、

总成本领先战略是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战略之一,在中印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被普遍采用。合理的利用低成本优势,是企业参与国际化分工与合作的基本前提。而印度企业的成功却正好是依托成本优势并推动层次升级的一个典型。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国,经营领域主要集中在软件和服务等相对低端的链条上,但也正在寻求向信息服务、咨询服务、远程服务的智能产业拓展,其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萨蒂扬(Saytam)已经取得了2010年和2014年两届世界杯赞助商,正在积蓄着向世界市场冲击的力量。

跨国化经营的推动2、

运用资本杠杆,推行有利于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并购行为意义重大。通过大量的并购,印度企业迅速地占领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市场。根据印度官方统计,2006年印度企业境外收购266宗,沙及金额153亿美元,仅次于西班牙、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印度企业的平均境外收购规模也从3年前的每笔1000万美元上升到

加速全球资源整合的进程。印度企业特别注重人才培养与接班人的栽培,欧美的留学经验促成了全球化视野的提升,依靠印度人自己运营的成功从而在全球市场中崭露头角是很多印度家族企业能够成功的共同特征。

现代化管理的应用4、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和哈佛大学的塔伦・坎纳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印度在民主、产权保护、较发达和有效的金融体系这几方面的制度优势表现得比中国要好;与中国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不同的是,印度选择了优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道路。而这些恰是印度可能超越中国的基础。而近年来,印度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快速发展与优越表现也正是以现代化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的。依托强大信息化支撑而托起的现代化管理,也帮助相关产业的快速升级。例如,智能化的设计帮助本土企业在廉价车的开发与制造、促进了汽车产业在世界竞争中的跨越式发展。

实践证明,印度企业的海外扩张赋予了多元化战略的新内涵:

1、动态核心能力的培育

多元化战略的应用必须以获取与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前提,而如何在合作或并购中获取新优势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动态核心能力的培育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如何深化与加强组织的现有优势,通过并购获取的人才、市场、技术等资源来加强现有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通过收购杠杆,学习与采纳新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新的管理方法与运作手段,对现有的企业进行部分的完善与转型。塔塔钢铁公司在2007年年初对欧洲第二大钢铁公司科普斯集团的收购就属于加强现有品牌的规模与影响策略,而塔塔汽车以23亿美元收编福特旗下的陆虎与捷豹就是为了深化吸收他们的经营管理经验,进军高端车市的策略。

2、产业链角度上的整合创新

放眼全球、推动行业价值链上的整合发展是印度巨头们成功的共性。理清行业结构,看清楚自己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位置、进而为提供一个切合企业实际的决策依据;推动产业创新,把握住自己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为企业进行收购决策或者整合创新指明了方向。产业链上的整合创新使得了众多印度企业在世界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世表现。全球第五大风电设备制造商苏司兰能源(Suzlon)、界第二大铸造联合企业巴勒特制造(BharatForge)、位列全球十大非专利药生产企业兰伯西(Ranbaxy)等无不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链竞争中,通过整合创新谋得优势地位的。

投资与管理的双轮驱动3、

多元化经营的广泛布局为企业提供了多头发展的市场机遇,但是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使得各个业务之间的平衡与发展,是多元化经营的普遍难题。印度企业在多元化步伐上的不断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投资与管理并重的新思路,即在关键领域内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不断地加强资源获得与能力培养;而在非关键的经营领域,以财务视角对公司及部门实行放权经营、自

4200万美元。2007年前10个月,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总额

已经超过220亿美元,且呈现加速扩张之势。兰伯西制药的80%营收都来自海外,其中欧美市场占据了50%,新兴市场占到了26%,这种跨越国界的多元化经营为企业的平

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企业家阶层的崛起3、

印度企业的成功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一批世界级企业家的培养与涌现,通过对世界级企业家资源的培养,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人才效用机制,为印度企业多元化的推行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对印度企业国际化的成功运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相信,具有全球视野与跨国公司实战经验的印度企业家和经理人,会不断推动着印度企业

27-

管理探索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8年6月号

主管理。双轮驱动既可以合理地集中与配置企业资源,也可以实现小单位上的灵活性。所以,这些能够实现制造上的规模效应与服务上协同效应的有机结合。

三、对于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印度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成功,不仅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可具借鉴的范例,更是为我国企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蓝本。可以说,印度式管理对中国企业思索如何在后经济时代的背景下进行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扩张与迅速崛起几乎都是靠印度籍人才完成的。而来自日本、韩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企业也必须从自身的状况出发,吸引大批的海归人才推动企业成长,多元化管理的阅历与全球化的视野,对于打造世界级的中国企业至关重要。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如何吸引优秀的当地人才加盟,也是关系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并购整合方面,从产业链的角度选择资源4、

与一些企业强调竞争能力、塑造品牌形象不同的是,印度企业的海外并购大多是基于产业链角度的新思考。有利于企业在整个世界市场的行业链中占取有力位置是印度企业能够在并购方面取得如此成果的重要原因。吸收、消化与加强成为一个新的收购标准,这种以外向型市场机遇式的并购应该值得很多中国企业借鉴与学习。而我国企也应该把视野扩大到海外,积极地搜寻国际市场上适合自己发展的对象,实现由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的扩展。参考文献:

[1]项兵.印度企业何以在全球崛起[J].中国企业家,2008,(03).[2]廉海东.印度企业加快推进海外并购[N].经济参考报,2008,(03).[3]吴峰.印度企业创新动力探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9).[4]廖美春.印度塔塔集团的多元化经营[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02).

1、在市场拓展方面,合理地利用低成本的优势

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竞争优势之一。在市场拓展特别是海外扩张的时候,低成本可以作为企业敲开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但是,并不是依靠单纯的低成本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和提高市场份额的。企业要想赢得市场竞争中的胜利,必须借助于技术创新、自主产权与现代化管理等更高层次的拉动,必须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到知识密集型生产方式的转变。

2、在经营项目方面,实现从制造向服务的跨越

被冠以“世界工厂”的我国,在生产工艺、制造技术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在服务业上滞后的短板一直是企业迈向国际化市场的瓶颈,成为走出去缺少话语权的重要原因。在国内,很多专注于产品制造工艺的企业表现也是每况愈下。比如曾经家喻户晓的海鸥洗衣粉在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成为局限于某一区域的地区性品牌,究其原因就是,在渠道维护等服务方面做得差强人意。

作者简介:

孙启峰,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侯立松,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3、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对本土人才挖掘任用

打造世界级品牌必须依靠本国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印

!!!!!!!!!!!!!!!!!!!!!!!!!!!!!!!!!!!!!!!!!!!!

(上接第21页)ManagementJournal,1998,19(04):293-317.[9]WimVanhaverbeke,GeertDuysters,NielsNoorderhaven.ExternalTechnologySourcingThroughAlliancesorAcquisitions::AnAnalysisofthe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sIndust[J].OrganizationScience,2002,13(06):714-733.

[10]Hagedoom,J.Understandingtherationaleofstrategictechnologypartnering:Inter-organizationalmodesofcooperationandsectoraldifferenc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3,14(05):371-385.[11]Foray.D.Thesecretsofindustryareintheair::Industrialcooper-ationandtheorganizationaldynamicsoftheinnovativefirm[J].Re-searchPolicy,1991,20:393-405.

[4]ChristineM.Beckman,PamelaR.Haunschild.Networklearning::theeffectsofpartners’heterogeneityofexperienceoncorporateac-quisition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2002,47(01):92–124.

[5]Hennart,J.F.Atransactioncosttheoryofequityjointventur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8,9(04):361–374.

[6]BernardGarette,PierreDussauge.Alliancesversusacquisitions:choosingtherightoption[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00,18(01):63-69.

[7]Hagedoom,J.B,Sadowski..Thetransitionfromstrategictechnologyalliancestomergersandacquisitions: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ManagementStududies,1999,36(01):87-107.

[8]Erdmann,PeterB..WhenBusinessesCrossInternationalBorders::StrategicAlliancesandTheirAlternatives[J].ColumbiaJournalofWorldBusiness,1993,28(02):107-109.

作者简介:

张雄,南京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蒋德权,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

28-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篇八:经济危机时期乳制品制造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市场营销Marketing

2、潜在进入者分析。2009年,我国

人均消费乳制品13.5千克(其中城镇居民

的人均消费达到24.8千克,农村居民人

均消费2千克),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的1/3,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和发达国家

叶艳秋 侯立松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9的差距很大。因此,我国乳品业具有极大

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的影响仍然存在,各国针对我国乳制品出与此不协调的是,我国乳品行业由于【文章摘要】口限制措施也使我国乳品出口阻力重重。进入门槛较低,乳业经营分散,产品同质本文论述了经济危机对我国乳制品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化严重,加上受经济危机和“三聚氰胺”事行业的影响,运用“五力”模型对经济信任危机依然存在,外国品牌乳制品趁机件的双重影响,国内一些知名品牌纷纷遭危机时期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环境进进入国内市场,带动了乳制品进口大幅增遇信任危机,这无疑会给潜在进入者趁虚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经济危机时长。目前,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发展面临一而入的机会。期乳制品企业的营销策略。定的危机。随着销售终端自有品牌乳制品的兴

起,地方品牌和二三线品牌的日益壮大,【关键词】二、当前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环一些其他饮料企业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和经济危机;乳制品企业;营销策略境分析品牌延伸进行扩张,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将

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五力模型”进一步加剧,现有乳制品企业将面临大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

是分析行业环境、制定企业战略经典的理潜在进入者的竞争。断提高,健康保健的意识不断加强,对乳

论之一。“五力模型”理论认为一个行业内制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国的乳制品企3、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我国乳制品

部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在原料、加工制作、产品品质等方面的差业也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不断成长与

即:行业内部现有的竞争者、潜在进入者别化程度很低,能够满足的消费者需求也壮大。

然而,2008年经济危机和“三聚氰胺”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顾客讨价基本相同,因此不同品牌的乳制品之间会

还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等。这些作用力呈现很强的替代性。除此之外,植物类饮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险些让整个乳制品行

汇集起来决定着一个行业的竞争强度、竞品及功能型饮料等的发展和壮大对乳制品业体系崩溃。面对如此危机,尚未成熟的

争结构和最终利润潜力,并且最终利润潜乳制品企业如何建设和提升核心能力,采的替代威胁也不可忽视,尤其在“三聚氰

力也会随着这种合力的变化发生动态变胺”事件发生后,许多消费者对整个乳制取各种有效的营销策略化危为机,成了乳

化。制品企业积极应对经济危机、提高竞争力品行业的信心不足,从而将消费转移到了

针对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混乱、其他可以满足营养补充需要的产品。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运用“五力模

行业形象较差、消费者信心不足的局面,型”分析我国乳制品行业竞争环境并在此与乳制品相比,我国植物类饮品的原

运用“五力模型”分析我国乳品行业的结基础上探讨经济危机背景下乳制品企业的料充足,且植物蛋白更有利于中国人吸

构特点有利于认清乳制品行业的竞争现状收。加之豆浆等豆制品作为中国传统食营销策略。

和发展方向,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品,在中国的消费具有长久的历史,使得

一、经济危机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展战略和营销策略。植物类饮品作为乳制品的替代品具有很大

1、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经过多年影响的发展潜力。虽然乳制品替代性产品的威

的发展,我国乳制品行业的现状呈现出根据著名饮料调研机构英国卡纳地亚胁一直存在,而植物类饮品和功能型饮料

,即国(Canadean)公司分析,由于经济危机造“双寡多众”的局面。所谓“双寡”等的威胁则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日益突

内两大乳制品巨头——蒙牛和伊利,而出。成的经济条件恶化,加之三聚氰胺丑闻在

亚洲的影响(亚洲市场占全球需求的45.2“多众”即为各地的市场经过整合产生的4、顾客讨价还价能力分析。乳制品是%),使得2008年乳制品产业的增长放慢,地方性的领导品牌,比如北京三元、上海快速消费品,具有单品价值低,消耗周期

光明和南京卫岗等。全球乳制品市场总体增长放缓至0.5%短,消耗后需要及时补充,消费便利,消

面对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乳品市场,蒙(2007年则为2.4%)。费者可以就近购买等特点。目前,我国乳

牛和伊利凭借其充裕的财政支持,通过各制品行业中竞争的品牌众多,差异化程度国内乳制品企业也在劫难逃,由于经

种有效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实施,在竞争低,乳制品的质量和口感差别不大,这不济危机造成的全球乳制品的销售及采购不

激烈的国内市场中占据“乳品巨头”的位足,加之“三聚氰胺”事件的双重影响造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而且使

置。而一些二线品牌和各地方品牌则凭借得价格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增大。乳制品企成国内乳品消费信心下降,我国乳制品的

地方支持及顾客情感的维系,试图在区域业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实施差异化营出口呈现低迷,进口则大幅度增长。据海

强势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关统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乳制品2销战略成为乳制品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国际乳业品牌也不断进万吨,价值3630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5、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我国乳

入,并通过合资收购等方式控制国内奶(下同)下降66.8%和72%;出口均价为每制品的迅猛发展导致奶源紧缺,“三聚氰

吨1849美元,下跌15.6%。同期,进口29.源,企图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胺”事件发生后,奶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8万吨,价值5.2亿美元,分别增长83.7%面对竞争白热化的乳制品市场,各企国家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和17.6%。业如何认清现有的竞争对手、制定有针对例》,与之前颁布的《食品卫生法》、《农产

总之,一方面由于“三聚氰胺”事件性的竞争策略无疑是亟待考虑的问题。品质量安全法》等一起构成了我国乳制品经济危机时期乳制品制造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89

市场营销Marketing

企业维护其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对未来的4、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指企业在从

发展积累了无形的资产。事市场营销活动中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

2、低价同质量。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已众的关系,以便树立品牌及企业的良好形

进入白热化阶段,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象,从而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活动。经济

各企业很难再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这种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对人际关系、

价格策略虽然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但同生活和娱乐的追求。乳制品企业可以通过

时企业却可能争取更多消费者从而维持资赞助文化、教育、体育等事业,提高企业

金周转,提高市场份额。当然,这个价格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可以通过招待会、

策略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品牌低端的形慰问等交际性公共方式,巩固企业的宣传

象,所以企业可以采取购后返款、数量折效果。

扣等变相降价策略代替直接降价。(四)渠道策略

三、乳制品制造企业营销策略(三)促销策略经济危机对不同城市的冲击程度不

(一)产品策略1、广告。广告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活同,二线城市较一线及三线城市受的影响

1、控制奶源,保证质量。2008年的动,是企业在促销中应用最广的促销方要小。因此,乳制品企业应加强二线城市“三聚氰胺”事件无疑是乳制品行业的一式。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企业的销售额下营销渠道的建设,通过二线城市的销售增次大地震,其根源就是奶源问题。2004年,降,很多企业选择减少广告预算以降低成加提高企业的抗冲击能力。与此同时,要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至今仍有恶劣的影本。这种做法在短时期内会降低销售成加强对原有渠道的控制和管理,防止窜货响,其根源也是奶源问题。两次事件都对本,但是从长远来看未必是上策。美国的等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国内乳制品行业敲响了警钟,质量是食品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在经济危机期间没有能力。

行业得以持久发展的基础,尤其对具有保降低广告预算的企业,在后危机时期,经

健营养功能的乳制品。所以,当前我国乳济复苏以后,平均销售额增长了1倍,利四、结论

制品企业的首要任务便是严抓奶源,从源润增加了75%,而相比之下,那些在危机对我国乳制品行业而言,经过经济危头上保证产品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期间为节省成本降低了广告预算的企业的机的洗礼,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应该更加更障。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要少得多,仅为前者熟和稳健,企业产品的营销应该更加注重

2、巩固强势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增长幅度的56%-70%左右。由此可见,经满足消费者对“物超所值”的利益和价值经济危机时期,人们对品牌的情感联系也济危机时期持续性的广告宣传,传播效果追求,而不是单纯地制造和传播一些产品是影响购买的主要因素,市场领导者的核是相当明显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期间不应概念。只要乳制品制造企业真正的找准自心竞争力也会在这一时期凸现出来。因轻易减少广告预算。己的定位,以消费者健康为根本,保证产此,经济危机时期,企业要从弱势市场中除此之外,BBDO的报告中指出,受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寻求产品和退出,集中资源巩固自己的强势市场,以经济危机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趋理营销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打价值战而不是提高企业的抗冲击能力。性,在购买决定时更为谨慎。所以,乳制价格战,就一定能迎来乳制品行业的春

以维维集团为例,其在豆奶行业是绝品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要注重产品的天。

对的领导者,但是在其他行业只是个追随品质及价值表现,减少华而不实的宣传。

【参考文献】者。所以,经济危机时期,维维集团应从2、人员销售。BBDO的报告中指出,

1、吴建安,郭国庆,钟育赣等.市场自己的弱势市场退出,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受经济危机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趋

营销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努力打开日益萎缩的豆奶市场,重视豆奶理性,对产品信息会更依赖,在做购买决

社,2007.的整合营销,并做好做强其相关延伸产定时也更为谨慎。基于此,企业应加强对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品。乳制品销售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能为消

版社,1997.(二)价格策略费者提供完备的产品信息,并比较和分析

3、沈艳.“问题奶粉事件”后SWOT在2009年6月,著名广告公司BBDO在各种产品的特点,以突出自身品牌无可替

蒙牛营销策略制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消费者在经济危代的优越性,促成消费者购买。

特区经济,2009(8).机时期消费习惯变化的调查研究显示,经3、销售促进。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

4、彭志方,刘宽虎.经济危机下的消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对“物超所值”的诉比平时更关注促销带来的经济利益。笔者

费者行为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商求高涨,对价格更加敏感。因此,经济危在对消费者的调查中发现,影响消费者决

业经济与管理,2003(10).机时期,乳制品企业可以选用以下两种价策的首要因素是质量,其次是口感,再次

5、童姣姣.基于“五力”模型的我国格策略。是价格,对于乳制品的促销方式,消费者

乳品行业分析[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1、同价高质量。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更容易接受免费品尝及POP的促销方式。

2009(9).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乳制品的附加值。由因此,企业应该采取适当的销售促进策

6、2009年上半年乳制品进出口量分于乳制品是快速消费品,具有单品价值略,以增进消费者对商品价值和利益的感

析,中国乳品行业网,http://www.低,消耗周期短,消耗后需要及时补充等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chinesemilk.cn,2009-08-20.消费特点,这种价格策略可能会使一部分此外,企业还要注意加强对经销商的

7、应锐.中国乳制品行业战略:五力顾客转向低价格的品牌,企业的盈利能力销售促进。可以通过加大购买折扣、人员

模型分析[J].企业管理,2007(09).也可能在短时间内会有所下降。但是,从培训和联合促销等方式提高经销商的积极

长远看来,同价高质量的价格策略会帮助性,降低经济危机对其造成的冲击。安全的监管法律,对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供应商供应品的要求也更为严格,高质量的奶源成了制约乳制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奶源质量和控制原材料成本,许多大型乳品企业进行后向一体化,这样既降低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又加强了对乳品源头的控制能力,从而提高乳制品行业的整体形象,对乳制品行业的长远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

190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相关热词搜索: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系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江苏师范大学 侯立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axuejieshao/1296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