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排名 > 大学介绍 >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

2016-09-21 11:08:2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共7篇)兰州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端操作说明兰州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端操作说明【来源:兰州大学教务处 | 发布日期:2014-09-22 | 作者: 】一、登录系统第一步:打开教务管理系统主页方法1:先访问教务处主页,点击左侧“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图标 方法2: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教务管理系统网址第二步:登录...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供大家学习参考。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一)
兰州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端操作说明

兰州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端操作说明

【来源:兰州大学教务处 | 发布日期:2014-09-22 | 作者: 】

一、登录系统

第一步:打开教务管理系统主页

方法1:先访问教务处主页,点击左侧“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图标 方法2: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教务管理系统网址第二步:登录教务管理系统

方法:在“用户登录”下方“用户名”位置输入校园卡号,在“口令”位置输入密码,然后点击“登录”。

第三步:修改密码

方法:点击“修改密码”,弹出修改密码页面,在相应位置填写原密码和新密码(务必记清、记牢),然后点击“修改”,弹出“修改完成”即表示修改成功。

二、功能模块介绍

<一>教学计划管理:

可查看全校各学院、各专业、各年级专业教学计划,了解各专业主干课程。 <二>排课管理:

可查看全校各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及班级上课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 <三>教学设施管理:

可实时查看教学楼(第一教学楼即为天山堂)教室空闲情况。

<四>校历安排:

可查看各学期开学、放假时间起止安排及学期内周次和日期对应信息。 <五>修改密码:

密码一般情况下尽可能不与用户名一致,但也不应过于复杂,若忘记密码,可与所在学院教学秘书联系重置密码。

<六>课程查询:

可根据需要查看全校任一课程信息。

<七>教室查询:

可根据需要实时查看任一教室占用信息。

<八>学籍信息:

可查看个人学籍信息。对有误信息须及时向学校注册中心反馈。

<九>本学期课表:

点击“个人课表”,弹出个人课表页面。核对个人课表信息,若无误,则按课表安排时间、地点按时上课;若有误,如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上课时间冲突、同一课程重复、已修课程再次出现及其它与个人教学计划不符的情况,以及降级试读、专业大类分流、转专业和选拔进入基地班学习等学籍信息发生变动的同学,须认真核查个人课表是否已经是新专业的课程,若不符或有疑问,则尽快联系所在学院教学秘书及时处理。

请务必重视并及时在开学初处理,否则将影响今后正常的学习、考试、评奖、评优和毕业。 <十>学生选课:

点击“学生选课”模块,出现选课页面,根据实际情况点击“必修选课”、“限选选课”、“任选选课”,将弹出相应页面并显示备选课程列表。

在课程列表中查看感兴趣的课程,并点击相应课程对应的“选课”按钮。

查看页面右上角“全部已选课程”,若出现上一步所选中的课程信息,则表示选课成功。若需退选,只需点击相应课程右侧“退选”即可。

选课分为预选、正选、补退选三个阶段,预选和正选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学期期末第19周至下一学期开学之前1周,补退选一般安排在每学期开学后前3周,详细安排见教务管理系统主页的选课通知。

<十一>重修重考报名:

目前只有重修申请和缓考申请。

重修申请说明:申请重修的前提是课程考试补考仍未通过,在该课程开设学期前三周在网上提交申请,经批准后,参加该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缓考申请说明:缓考申请的前提是因病或重大变故无法正常参加期末考试,需要在网上提交缓考申请,并将相关证明材料(如住院证明、诊断证明等纸质件)交所在学院教学秘书审核办理。经批准后,在下一学期开学时准时参加缓考。任选课一般随堂考试,不单独组织补考和缓考,需单独联系授课老师。

<十二>学生考试安排:

在学期末(18周左右)查看个人课程考试安排信息,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准时参加考试。对考试安排信息有疑问的,可向所在学院教学秘书反映并处理。

<十三>个人成绩查询:

可查看个人课程考试成绩、外语等级考试成绩、不及格课程等信息。查看课程成绩时,须先对授课教师授课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否则将一直无法看到该课程成绩。

课程成绩一般在考试结束后20天内由授课教师完成录入,请及时查看并在假期中对不及格课程进行复习,准备开学后的补考。

<十四>评估课程:

与教学评价模块相似。

<十五>教学评价:

务必在当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在查看成绩时,对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否则将一直无法看到该课程成绩。

<十六>课表输出:

可根据需要输出全校各班级、各教师、各教室课表。

<十七>个人教学计划:

可查看所在专业主干课程安排情况及个人课程修读通过情况。用于对照个人应修和已修课程信息是否一致,合理规划安排选修课程。

<十八>等级考试报名:

须按照兰州大学考试中心的安排,在规定时间报名参加国家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并按要求办理缴费、信息确认等手续。具体事宜可咨询所在学院教学秘书或考试中心电话0931-8912115。

<十九>综合审查结果:

用于查看毕业资格审核信息,不需要学生操作。

降级试读、专业大类分流、转专业和选拔进入基地班学习等学籍信息发生变动的同学,需要认真核查个人课表是否已经是新专业的课程,是否与当下个人教学计划相符。若有问题,请务必立即与所在学院教学秘书联系核查并处理。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二)
2015-16学年新版教务管理系统使用4:学生用户查询成绩及修改(或找回)登录密码的方法

2015-16学年新版教务管理系统使用4:

学生用户查询成绩及修改(或找回)登录密码的方法

1、登录新版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地址为:360浏览器、火狐等需在兼容模式下登录)

注:用户名和密码均为学号。

2、学生修改自己的登录账号密码。学生账号第一次登陆时默认必须要修改密码,修改后需重新登录系统。

3、登录系统后在首页点击“课程成绩查询”进入成绩查询界面,直接点击“查询”进入菜单,直接点击“查询”进入学生成绩列表。点击“返回”可回到上一菜单界面。

4、系统默认每页只显示10条数据,我们可以自己设置显示的数量最大值为260。在系统登录界面中,点击右上角“修改个人信息”项,在弹出的界面中修改“自定义分页数量”中显示的数值为260即可。

5、学生用户修改登录密码的方法

点击系统中“我的桌面”>“修改密码”在当前显示的界面中修改系统登录密码。(注:密码至少8位且必须包含数字、字母,设置的密码必须牢记。

)

6、学生用户登录密码找回的方法

在系统的登录界面点击“找回学生密码”项,在显示的界面中输入要找回的登录账号(学号),然后点击“下一步”在显示的界面中输入身份证号,再点击“重置密码”。操作完成后当前学生找回账号的密码会重置为身份证号码后六位,可在登录系统后按步骤“3”重新按个人要求设置密码。

7、点击“学籍成绩”>“学籍信息管理”>“增加”

8、在弹出的界面中核对所显示的学籍信息是否正确,灰色的为不可更改项其他均需要修改或填写。填写完成后点击“保存”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三)
正方教务管理系统学生操作手册

教务管理系统学生操作手册

发布时间:2012-02-15 06:52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

来源:教务处 作者:刘晓木点击量:567

一、登录系统

打开IE浏览器,输入WEB服务器地址或从教务处主页登录“正方教务管理系统”,进入用户登录界面。输入学号及口令(默认为身份证号),选择“学生”角色,按“登录”。(请各位同学不要忘记关闭所有开启的窗口,以防他人进入,造成不良后果!)

二、学生网上选课

网上选课内容包括:学生选课、选体育课、重修或补修选课。

2.1学生选课

点击“网上选课”->“学生选课”进入选课系统。

1.选择选课项目

学生选课项目包括:快速选课、本专业选课、选修课程、跨专业选课、特殊课程、

选体课。

(1)本专业选课:指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点击“本专业选课”按钮,系统仅显示本专业的选修课程上课信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课程,定是否要预订教材后按“选定”即可。

(2)选修课程:指校公选课。

点击“选修课程”按钮,系统弹出学科选择窗口,显示具体学科及上课时间,选中某一学科按“选定”,系统根据选择情况列出该学科该上课时间的所有课程。关闭弹出窗口即可进行下一步选课。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课程。

点击课程名称,系统弹出该课程上课信息,学生可根据实际确定是否预订教材后按“选定”即可,若误选可按“删除”退选。

按“关闭”按钮,即可看到该课程选中状况

(在“选否”下显示“已选”)。

点击“已选课程”可查阅所有已选中课程情况。

按“查看课表”可查阅本学期个人课表,也可先查课表再选课,以免冲突。

(3)跨专业选课:学生选其他专业课程。

选课方式基本同本专业选课,选具体课程前多了个选某学院中的某专业、某年级的所有课程。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四)
学生教务管理系统

2 任务二 基于文件的学生/教务管理系统 2.1 前言

为了巩固我们C语言知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由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个题目。通过实训,学会为实际应用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从而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再者,实训相对于平时试验课来说,要完成的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可执行综合性程序,培养需求分析和系统架构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以及撰写文档的能力;希望能通过实训,实际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问题定义

本系统可以应用于教务处,进行对学生,教师,教务处人员的管理(添加,修改,删除,统计),人员查询,成绩查询(可以按照姓名查询,证件号查询)。 本系统主要面对学生,教师,教务处,所以进入该系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身份进入,若已存在账号,则可以直接进去选择自己的身份,若不存在账号,则需要管理员进入添加,管理员可以进行的功能有成绩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管理员管理,每个模块都有添加,删除,修改,统计,查询五个基本功能。而教师则可以进行成绩的添加,修改,查询,等功能。学生只有查询和修改个人信息的功能。

2.2.2需求分析

2.3 系统设计

2.3.1系统架构

将要实现的模块分级进行架构 学生管理系统 管理员模块:

管理教师:教师添加,教师修改,教师删除,教师统计,教师查询

管理学生:学生添加,学生修改,学生删除,学生统计,学生查询 管理管理员:管理员添加,管理员修改,管理员删除,管理员统计,

管理员查询

成绩管理:计算个人成绩,计算各科成绩,计算平均成绩,计算

最高最低分,排序

学生模块:查询个人成绩,查询个人信息,修改个人信息

教师模块:添加学生成绩,修改学生成绩,删除学生成绩,查询学生信息,查询

个人信息,修改个人信息。

2.3.2数据物理设计

学生

教师

管理员

成绩

2.3.3功能模块

管理员可以进行的功能有成绩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管理员管理,每个模块都有添加,删除,修改,统计,查询五个基本功能。而教师则可以进行成绩的添加,修改,查询,等功能。学生只有查询和修改个人信息的功能。

2.4 系统实现

系统硬件环境为计算机,系统软件环境:VC++6.0,TC3.0

2.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2.4.4.1功能实现

下面分别对该模块中的具体功能进行详细描述,并配相应功能的截图 1. 添加功能

FILE *fp; char ch2; int i=0,ch1;

printf("欢迎进入防灾科技学院学生管理系统\n"); printf("添加请输入y,退出请输入n\n"); scanf("%c",&ch2); if(ch2=='y') { do { fp=fopen("manager.txt","a+"); /*输入所要添加的内容*/ fwrite(&manager[i],sizeof(struct manager),1,fp);

printf("%s,%s,%s,%s\n",manager[i].name,manager[i].sex,manager[i].mnum,manager[i].zhiwei);

printf("是否继续添加,继续添加请输入1,否则输入0\n"); scanf("%d",&ch1); i++; fclose(fp); }while(ch1==1);

}

2. 修改功能

首先选择修改的依据,可以依据证件号,姓名两张方式修改。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fp=fopen("manager.txt","r+"); printf("请输入需要修改的人员的编号\n"); scanf("%s",str); for(i=0;fread(&manager[i],sizeof(struct manager),1,fp)!=0;i++) { if(strcmp(str,manager[i].mnum)==0) {

printf("%s,%s,%s,%s\n",manager[i].name,manager[i].sex,manager[i].mnum,manager[i]. zhiwei); printf("确认修改,确认请输入1,退出则输入0\n"); scanf("%d",&ch1); if(ch1==1) { /*选择修改的类型*/ scanf("%d",&ch2); switch(ch2) { case 1:{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五)
教务管理系统

学年第

专用周报告书

课程名称 : Web项目开发项目实训 班 级 : 姓 名 : 王欢 教学周数 : 2周 地 点 : 行知楼网站开发实验室 指导教师 : 原建伟、吕阿璐

******系统设计与开发

一.技术方案分析

1.前台页面面开发工具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 2.后台数据库开发工具 SQL Server 2005 3.数据库访问技术

ADO.NET连接数据库

二.********系统数据库实现

1.数据库中表间关系【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

2.数据库中各表结构

(1)class_info

(2)

course_info【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

(3)

result_info

(4)

student_info

(5)

user_info【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

(6)vote

3.数据库中各表数据

(1)

class_info

(2)

course_info

(3)

result_info

(4)student_info

(5)

user_info

(6)

vote

三.教务系统页面设计

1. 系统功能分析与模块划分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六)
胜利学院教务系统入口

胜利学院教务系统入口>>http://221.2.229.222/jiaowu/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学校,是由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国家特大型企业胜利石油管理局,在优化整合原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优良办学资源的基础上,按新机制、新模式合作举办的规范化独立学院。学院于2003年3月成立,时称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05年3月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学院地处胜利油田生产基地所在地,位于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有着石油之城、生态之城美誉的山东省东营市。学院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校园里既有风景旖旎的荟萃湖,又有一流的产学研基地。学院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馆、体育运动场馆、学生公寓、文化活动中心、饮食服务中心等教学和辅助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49万元,图书馆藏书263万册,办学条件完备,生活服务设施齐全。。
        学院开设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法学、学前教育、市场营销、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英语、音乐学、艺术设计、护理学等20个本科专业和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油气开采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油气储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护理、药学、康复治疗技术、文秘、学前教育等15个专科专业。专业涵盖理、工、文、法、教育、管理、医学等7大学科门类。
        学院建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89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230人,讲师129人;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233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2人;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学院还聘请了一批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学院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本专科生9921人。新生录取率每年均达到100%,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均居省内前茅。
        学院充分发挥国家大型石油石化生产基地的行业、资金优势和“211工程院校”的师资力量、学科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管理优势,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服务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
        学院有2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教材被评为国家级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承担国家教研教改项目1项;拥有面向“黄蓝经济区”的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省级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
        学院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计划项目151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国家科技援疆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6项;获省部级、地市级科研成果奖励 143项;获得国家专利20项。
        学院历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均在20%以上,多数学生被国家重点大学录取。学院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英语八级考试通过率连续两年超过全国本科院校平均通过率7.8个百分点。
        在校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及艺术类竞赛活动,获全国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
        2005年学院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2006-2007年相继被教育部信息中心等推选为“综合实力20强独立学院”;2010年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
        随着国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学院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从胜利走向胜利,为实现“创办全国一流独立学院”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七)
华师教务系统

  华师教务系统>> http://jwc.scn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及体育等系合并而成,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 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首任校长马君武。建校初期,设文、理、教、商、预五科,后曾增设高等师范专修科和法科。

大夏大学创建后,许多著名学者曾来校任教,其中有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马君武、周寿君、邵力子等。大夏大学建校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名,毕业生6,000余人。包括一批为国为民的有识之士。如熊映楚,曾是武汉农民运动的重要干部;雷荣璞、陈国柱分别是广西、福建建党干部之一;吴良斌(亮平),最早翻译恩格斯《反杜林论》,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郭大力、周扬、叶公琦、陈赓仪等都在大夏大学学习。学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如胡和生、陈子元、李瑞麟、刘思职等四位中科院院士,翻译家戈宝权,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古典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和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等,还有不少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其他知识界人士。

光华大学是1925年从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地处今华东政法学院)脱离出来而创建的。首任校长张寿镛。建校初期,学校设文、理、工、商四个科14个系。学生们在致力于学习的同时,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也开展得生气勃勃,在江南八大学校的国语、英语演讲比赛中屡居前茅,还曾获江南八大学校网球、足球、越野赛的锦标。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学生达14,000余人,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学位者2,4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邓拓,中科院院士徐僖,著名学者周而复、赵家璧、张芝联、吕翼仁、张允和、穆时英、田间和姚依林、乔石、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柴泽民、黄鼎臣、邵洛羊、杨小佛、谢云晖、杨纪珂、张承宗等一大批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人士。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8、9月间,大夏大学的中文、英文、历史、社会、数学、化学、教育、教育心理、社会教育系;光华大学的国文、英文、教育、数理、化学、生物系;同济大学的动物、植物系;复旦大学的教育系;东亚体专的体育系、体育专修科和沪江大学的音乐系相继并入。10月4日,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临时工作委员会(后为行政委员会)。10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

学校成立后,即开始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

调整后的学科设置是;教育、中文、外文(设俄文、英文二组,俄文兼办专修科)、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系(以上各系均兼办专修科)。新设政治教育专修科。1953年8月,江苏师范学院的艺术科音乐组,浙江师范学院的外国语文系英语组,安徽师范学院的物理、历史、数学、英语系,福建大学物理系,华中师范学院英语系部分学生并入。1956年6月28日,音乐系停办,全系学生转入新建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学习,教师则分别支援北京、南京、兰州等地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和上海音乐学院。大夏大学的校园面积仅280亩左右,至1952年,已迅速增加到800多亩。并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校舍兴建工程,十大建筑的规划、设计并实施,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的条件,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图书藏量通过合并接收,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成形。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在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从1952年开始,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并从1956年开始,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至1957年,在校生规模已达5,000余人,研究生班及函授生各为127人和801人,在教书育人方面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师范教育的特色。

大夏、光华大学及有关大学院、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华东师范大学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给华东师范大学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在周恩来总理"向现代科学大进军"号召鼓舞下,学校加快了发展教学、科研的步伐。1957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自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我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从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

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1965年还招收越南留学生210多名,成立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室,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

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学校面积也比初建时扩大了4倍多。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师被赶往工厂、农村,自1966年到1969年,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学校被迫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不少科技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对一些基础问题及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我校"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我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学校分离出去,相继恢复原来的建制。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

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办学思想,提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注意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从而使学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

学校相继建立了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系和专业从1979年的11个系17个专业扩展到1991年的21个系38个专业;科研机构也从1966年的一所三室发展到1991年的23个研究所、28个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中心。附属学校数也有所扩大,有三所附属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实验室为我校与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的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校拥有近百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拥有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仪器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附设出版社和科教仪器厂、印刷厂,是全国高校中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社、厂之一。图书馆藏书丰富,中外文各类图书达269万册。

为填补教育类专业许多空白学科,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技术、数理统计、环境科学、对外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金融、图书馆情报学、哲学、经济学、固态电子学、国土整治与开发、应用数学等本科专业,以及人口、经济管理、应用化学、应用生物学等一批专科专业;从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学科发展出发,新建了一些系。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和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建立和留学生招生任务的扩大与层次的,学校体系与功能更为明显地反映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渠道的新特点。1984年9月,我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与科研工作的展开,教育、地理学科两个"龙头"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重点扶持;使学校进一步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目标迈出新的步伐,形成了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师范大学的新格局。从1976年到1991年,共培养本、专科生约23,000名。

学校长期以来始终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研究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学校还与国内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及国外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有的专业还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挂勾、合作关系,并经常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听取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以深化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扩大科学视野。从1978年开始先后有34个院、系、所,105个专业招收研究生。现任校长王建磐就是由数学系培养出来的、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我校培养的第一名博士。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试办)。1991年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博士生导师55人(3人为兼职),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

此外还设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发理学)、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数学(基础数学、概论论、数理统计专业)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78年至1991年间,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600余名。

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一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后起之秀。如:教育学家孟宪承、廖世承、曹孚、刘佛年、左任侠、胡寄南,历史学家吕思勉、李平心、吴泽、束世徴、林举岱、王养冲、陈旭麓、夏东元,外国语言文学专家平海澜、周照良、孙大雨、徐燕谋、罗玉君、顾谷宜、缪廷辅、李毓珍,哲学家周抗、冯契、徐怀启,伦理学家周原冰,社会学家言心哲,文学家许杰、张毕来、王西彦、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经济学家陈彪如,音乐家刘雪 、马革顺、钱仁康、应尚能,体育学家吴邦业、黄震,生物学家张作人、薛德焴、王志稼、郑勉、张孟阐、郎所、堵南山、颜季琼,化学家邵家麟、唐宁康、夏炎,数学家李锐夫、孙泽瀛、程其襄、钱端壮、曹锡华,地理学家胡焕庸、李春芬、严钦尚、陈吉余,物理学家张开圻、郑一善、许国保、姚启多、陈涵奎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也培养了一批遐迩闻名的中年专家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新秀。肖刚(34岁)、郑伟安(35岁)被破格提升为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属全国首例,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1991年底,学校教师已增加至2,079人,其中教授174人,副教授577人,讲师961人(以上均含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80年代初,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持学校的地位与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道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学校先从理顺校内的各种关系开始,从单项改革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改革。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从1993年开始,改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知识面,经1987年试行主辅修制后,全面推广,并逐步扩大。并对自主招生及非师范生源入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学校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偿使用专职科研编制,加强科研经费的宏观管理。后勤改革实行了经营机制转换,完善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进行学校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召开本科教学会议,加强特色与主干课程的建设。

继1995年1月中文、历史两个文科基地之后,国家教委又于1997年批准我校设立了数学、心理学、地理学三个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同时生态学、教育学、世界历史、世界经济学也被确认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完善教材的配套改革,严格考试制度等,拓展学生知识面,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设立教学改革基金,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实施学校的"百人工程",使各个学科的人员梯队和设备情况渐趋合理。 在"两个服务"宗旨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活动。与上海市的有关区、县、部门联合,进行了形式、规格多样的教育合作。这段时期,教育管理学院扩展培训领域,与香港有关方面合作,联合举办了几期香港中学校长培训班。成人教育开拓业务范围,1993年学校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成人教育"硕士点。高师师资培训形成新特色,成立普通教育研究中心和一批普通教育研究基地,遍布上海的多个区县。建立上海市民工学校、国际中国文化学院、远东国际金融学院、阶梯学院、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华茂学院、银行学院等等。扩大了与上海及华东地区合作办学的范围,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与地位。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 "共建华东师范大学"。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1997年12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成立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学校已有11个实体学院和若干非实体学院,学校在职教工4,500余人,在校生近33,000人,校园面积近1200亩。新华东师大在校党政领导下,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政府的要求,正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进入新世纪,学校秉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国际化进程。

2002 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两个校区的总面积达3100余亩。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壮怀得地,看吐长虹,闵行校区资源丰富的现代化图书馆,设施先进的、融各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日臻完善的公共数据库平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以此为契机,学校更加全面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科技创新计划"。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今,学校理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工作室。科研成果方面,何积丰教授和马龙生教授分别荣获2002年和200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积丰教授和张经教授还因为在各自领域的成绩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上海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世纪以来,学校相继成立了软件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金融与统计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社会发展学院、艺术研究所和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等。目前,学校已有19个全日制学院, 5个独立研究院(所)。2007年学校招收首批免费师范生,并专门为其组建了集中生活学习的孟宪承书院。院系所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同时还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学科背景老师的指导下、在多学科文化氛围的影响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本科生跨国、跨校交流,先后与上海交大、山东大学等学校达成合作协议,启动了校际学生交换培养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

学科建设方面,学校现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3个二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008年新增物理学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使我校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增加到6个(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和物理)。2001年,学校成为国内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

学校的国际交流务实而有成效。2001年10月,法国巴黎高师、加香高师和里昂高师三所大学的校长代表法国高师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学校50周年校庆,明确了合作办学的意向和总体思路。2002年7月,学校与法国高师四所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正式开启了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开始联合培养博士。2009年,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德拉华大学的9名博士生作为首批交流生来我校学习。2011年3月,由我校携手纽约大学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标志着我校国际合作办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学校特别设立了国际教育园区,使得本校学生可以在不同教育文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学生群体共同学习,选择课程。同时,学校也创造多种机会把本科生送到国外学习和交流。学校还在美国、意大利协办了6所孔子学院。2008年,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我校成立。

如今,学校共有教职工近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学生近14,000名,研究生近12,000名,外国留学生3700余名。全校师生正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朝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力争学校在2020年左右进入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兰石化尔雅学生登录 兰州石化教务管理系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兰石化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登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axuejieshao/6411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