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排名 > 大学专业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

2016-01-09 09:57:3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说明:招前的标代表 ☆ :国

点▲ :省

重● :博

授科 ★ :一

内置学务办案) *目录公生数仅确切招以教育的为准。

布的招供参考,生人数部下达

级学科自主设的二级科(经国院学位审核备

家级重学科 (部)级点学科 士学位予权学

生专业记分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生毕业 学术论文要求

研部发﹝2010﹞27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

同时提交学术论文的规定

硕士学位申请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切实提高我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做如下规定:

一、 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层次的要求

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公开出版发行的核心期刊(不包括增刊、专刊和一般论文集)上发表1篇本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学术论文。国内核心期刊以论文发表当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排名前三、获奖

单位应包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须有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或发明专利授权(排名前三),可免除发表论文的要求。

2.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层次要求与所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要求相同。

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本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学术论文。

4.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本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学术论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获奖或鉴定),或申请发明专利(公开),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或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或主持市厅级及以上课题并已结题,或获得软件著作权,可免除发表论文的要求。

二、 学术论文署名和实效要求

1.硕士研究生要求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且为在学期间(指正式入学之后)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

2.申请硕士学位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署名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硕士研究生为正式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

(2)导师为正式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3)导师为SCI(或CSSCI)检索源刊物的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可以为第三作者,但一篇论文只能供一名学生申请学位。

三、学术刊物的界定

学术刊物的级别认定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公布的文件为准。

四、学术论文认定方式及程序

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发表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并在提出学位申请的同时提交发表论文刊物的原件和封面、目录、学术论文全文及版权页的复印件、被SCI(或CSSCI)或EI收录的证明,并录入“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各学院要指定专人对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审查,将符合要求的人员名单报研究生部学位办公室。研究生部对各学院的审查结果进行复审或抽查,对符合要求的研究生批准其学位申请。

五、学术论文不符合要求的处理办法

1.非定向和自筹经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包括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学术论文未正式发表,但已有接收函的,导师签署诚信书,并保证在2年内正式发表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经所在学院同意,进入论文送审及答辩工作流程,答辩通过颁发毕业证书。学院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颁发学位证书。 定向或委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未正式发表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但已有接收函的,若个人和导师申请,经所在学院同意,进入论文送审及答辩工作流程,答辩通过颁发毕业证书。但暂不提交学院及校学

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学位授予问题。待其学术论文正式发表后,再提交讨论。超过2年的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

2.高校教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未正式发表学术论文,但已有接收函的,经个人和导师申请,所在学院同意,可提前安排论文评审。论文评审通过且在答辩前正式发表了学术论文,可同意安排论文答辩;否则不能安排论文答辩,本次申请、评审无效。

3.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论文接收函等存在造假、抄袭等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对已授学位的,撤销其授予的学位,并在全校范围内予以通报。

六、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其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并对研究生所提交的学术论文的真实性、创新性、学术水平等方面负责。

本规定中的指导教师系指由学校认定的研究生第一指导教师。

七、本规定自2010级硕士研究生开始施行,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研究生部

二○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学苑教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紧缺型人才,我校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

一、招生领域

我校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类型为工程硕士,招生领域为电子与通信工程(代码085208)及环境工程(代码085229)。

二、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学士学位。

2.2010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证书。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三、报名方法

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网上报名工作启用全国统一报名平台,考生在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网址为:

考生于7月11日至14日期间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时,考试须持规定的身份证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学历和学位证书原件和《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至现场确认。由工作人员核验,通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鉴别仪验证报名信息,并拷贝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内数码照片文件(持护照者除外),本人在报名系统打印生成的《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上签字确认。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

10月16日后,考生可在学位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考试地点由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

四、考试工作

1、考试科目

考生须参加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CandidateTest,简称GCT)、专业课考试和相关测试。

2、考试方式

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英语运用能力测试,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GCT命题依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命题及阅卷工作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统一组织,考试时间为2014年10月26日上午8:30—11:30。考生只可选择1个报考单位报考,且取得的GCT成绩当年有效。

第二阶段,GCT考试成绩发布后,我校根据考试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GCT成绩合格分数线,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招生工作—专业学位招生栏目中公布。达到相应

专业学位规定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的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到我校申请参加专业课考试和综合面试。专业课考试和综合面试由相关学院组织,考试和面试时间另行通知,一般在2014年12月中旬进行。招生专业目录中列出的“业务课参考书”仅供参考。

五、资格审查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相关文件要求,招生单位在录取前须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查,不得录取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责任由考生自负。必要时,招生单位可委托权威认证部门对考生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认证核查(参见国务院学位办〔2013〕20号文)。

在考生参加专业课考试时,我校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办公室对考生报考资格、学历、学位、工作年限等进行审查。请考生提供以下材料(原件现场审查,复印件由研究生院存档备查):

1、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全国联考成绩发布后,达到我校复试要求的考生登录学位网信息平台,下载《资格审查表》,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

六、录取工作

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录取工作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和确定,我校根据考生参加国家组织的“GCT”成绩的总分和各单科成绩以及我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和专业综合面试的成绩划定合格分数线,择优录取。其中录取

只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超过我校当年录取总额的10%。

七、培养方式

1、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培养,课程针对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结合学生所在单位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进行。

2、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3、录取为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在职人员,一律不转档案、户口、粮油关系,在学期间仍为原单位的在职人员,其工资福利待遇仍由原单位解决。

4、凡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式录取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按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修完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合格,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八、其他事项

1、报考教育部全国统考硕士的考生,不得转录为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

2、若2014年国家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政策有部分调整,我校政策也将进行相应调整。

3、考生如有疑难问题请与我校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办公室联系。

单位代码:10300

网址:

联系部门: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办公室

联系电话:(025)58731015

通信地址: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政编码:210044

电子信箱:lichangbo@nuist.edu.cn联系人:李长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四: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专业目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

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专业目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以及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拟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类别为工程硕士,招收领域为电子与通信工程、环境工程。

考生如有疑难问题,请与我校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办公室联系。

单位代码:10300 学校网址:联系部门: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办公室 通信地址: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政编码:210044 联系电话:(025) 58731015

电子信箱:lichangbo@nuist.edu.cn 联 系 人:李长波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专业招生目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专业招生目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和考试科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和考试科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博士生 硕士生招收名录

目 录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概况

2. 201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简表

3. 201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4. 201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5. 201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少民骨干计划”说明

6.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简表

7.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8.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9.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少民骨干计划”说明

10. 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GCT工程硕士)招生简章

11. 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GCT工程硕士)专业目录

12. 考生常见问题解答

- 1 -

南 京 信 息 工 程 大 学 概 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人;专任教师千余人,其中近70%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遥感学院、大气物理学院、水文气象学院、海洋科学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滨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大学体育部等21个院(部),拥有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等20余个省部级科研机构。

校园占地2189亩,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拥有27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其中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等11个实验室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3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37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期刊1800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48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硕博点基本涵盖本科专业。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等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立项。

- 2 -

气象学科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学校形成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精英、国际、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多人。众多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学校学历得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

学校长期参与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十一五”期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94项,2010年科技经费突破2亿元。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发展,获得了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内的众多奖项。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底特律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30余所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联合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学校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留学生资格。2009年,学校创办巴哈马学院“孔子课堂”,成为江苏省第四所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课堂)的高校。

- 3 -

学校设有“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已为12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余名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并成功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教育与培训大会和第三届“定量降水估计与预报”国际会议等。201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62次届会颁发证书,表彰学校为国际气象培训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今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为建设一流特色重点大学而努力奋斗。(2011-10-30)

- 4 -

南 京 信 息 工 程 大 学

201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简表

说明:各专业招生考试科目及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见招生简章。

- 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八:201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学术型)研究生专业目录

南 京 信 息 工 程 大 学

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学术型)研究生专业目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以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环境科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商为主,兼有其他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我校于196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隶属中央气象局。1963年5月,更名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2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校,并 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开始招收留学生。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在学校设立“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 心”,并于2003年4月成立北京分部。1999年3月,设立大气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0年2月,学校由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江苏省管理。 2004年5月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关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拟招收硕士生650名(含国家计划内招生及计划外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生)。目录中公布的招生人数仅供参考,确切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为准。在录取时,根据报考情况在全校统一调剂使用招生计划。 我校只有大气科学类专业(专业代码前四位为0706)招收单独考试考生(只接受报考委托培养),单独考试考生报名、考试时间同全国统考,报名信息确认、考试地点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我校2011年硕士招生的复试方式为笔试、综合面试及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笔试科目见招生专业目录。

考生如有疑难问题,请与我校研究生招生与就业办公室联系。

单位代码:10300

学校网址:

电子信箱:yzb@nuist.edu.cn

通讯地址: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政编码:210044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与就业办公室

联系电话:(025) 58731201

*目录公布的招生数仅供参考,确切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为准。

说明:招生专业前的标记分别代表

☆ :国家级重点学科

▲ :省(部)级重点学科

● :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 :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备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理学 一级学科代码:0712 一级学科名称:科学技术史

一、培养目标

科学技术史学科旨在通过规范的学术训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科研和应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具体目标包括: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史哲素养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身心健康。

(二)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技术史理论基础,全面系统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

(三)掌握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具有较强的文献资料运用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一门专业外语。

(四)熟悉本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具有在本领域和相近领域追踪新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具备在科学技术史、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科学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学制、学习年限和学分要求

(一)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二)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修满规定学分、提前完成学习计划、论文水平特别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提前毕业时间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毕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5年。

(三)学分要求: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1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三、研究方向

(一)气象科技史(K)

主要研究气象科学活动和技术的起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总结各历史时期气象科技发展成就,探讨影响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历史因素,以及气象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中国气象科技史;②西方气象科技史;③极端气候与气象灾害史;④气象科技教育史;⑤气象科技思想史。

(二)中外科技与文化交流史(J)

主要研究中外科技及文化交流的起源、过程及其意义,中外科技文献和科技信息传播史,

以及科技文献翻译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中外科技与文化交流史;②中外科技思想史;③科技典籍与科技信息传播;④科技翻译史;⑤科技文献翻译。

(三)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Y)

以古代物质材料和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研究科学知识和技术创造的起源、演变及发展规律,总结遗产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并探讨如何对科技与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现代价值开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技术史前史;②古代资源工程;③古代生态环境与地域科技文明;④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⑤中国传统工艺。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S)

以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历史互动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科技政策、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等现实问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科学社会史;②科学技术与社会;③科技发展战略及科技政策;④科学传播(科学普及);⑤科学教育。

四、培养要求

(一)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和学院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学术交流、学术成果和实践四个环节的详细目标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签字确认后,在入学两个月内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课程学习一般在一年内完成,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学年。

(四)科研能力培养以研究生自学为主,指导教师应积极引导,着力培养研究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师生合作,教学相长。

(五)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6次以上课程学习以外的专题学术讲座,并将有关书面记录或撰写的心得体会提交导师签字确认,在第四学期结束前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

(六)研究生的课程外考核分第一学年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第一学年年度考核一般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初进行,重点考核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课程学习情况,评选品学兼优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在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毕业考核在毕业前进行,由研究生导师、学科点、学院共同对研究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科研等情况做出综合评价,评选优秀毕业生。未通过考核者参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相关规定执行。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

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好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到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或现实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相接轨。

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进度、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等。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报告的编写格式》的标准。

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管理工作手册》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六、实践环节

研究生参加不少于120小时的实践环节的训练,其目的是使研究生对今后的工作有一个直接的初步锻炼。实践环节分教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调查三项。

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生产实践尤其适用于没有或缺乏本专业生产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可安排到生产部门去学习和实践。社会调查一般是指带着课题进行某一方面的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或单位。

实践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与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研和助管的工作结合起来,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二项予以实施。实践环节须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并提交一篇质量较高的实践报告(或论文),经导师签字认可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由学院组织人员对实践环节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必须达到合格。实践环节学分不计入课程总学分。

七、学术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原则上应举行一次不少于1小时的公开性的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由指导教师和学院负责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

八、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学习、论文准备、科研和社会实践,特别在论文工作中,要注意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研究生不但要继承老一辈专家学者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作风,更要学习他们实实在在做人的品德。

九、课程设置、应修学分与考核方式

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每名同学至少须

修满32个学分。实践分数不计入,但须合格。

具体见附表。

附件: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培养计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篇十:硕士学位论文格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格式

一、学位论文文字格式

(一) 电子文档类型

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提交方式 :学位论文电子文本只能是一个文件,文件格式为PDF,文件名以学号和姓名命名(例如“000123李涛”,姓名前面不要空格),内容为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包括封面、摘要、各章内容、参考文献等内容),与纸质论文完全一致,不要分章形成文件。文件较大时用光盘或者移动硬盘形式提交,并当面检查是否合格。注意论文页码1从正文开始,前面摘要和目录等内容的页码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

(二) 纸张尺寸和页码

博士学位论文一律用A4纸(21×29.7cm)打印,双面印刷。 有页眉上页边距2.1cm,下、左、右页边距都是2.5cm;无页眉上下左右页边距都是2.5cm。内芯通常用小四号字,1.5倍行距;也可以是五号字,行距20磅或1.25倍行距。

硕士学位论文一律用16K(19.5cm*27cm)纸打印,双面印刷。 在有页眉上页边距2.1cm,下、左、右页边距都是2.5cm;无页眉上下左右页边距都是2.5cm。内芯通常用五号字,行距20磅或1.25倍行距;也可以是小四号字,1.5倍行距。

带连续页码(阿拉伯数字页码,底部居中),页码1从正文开始,前面摘要和目录等内容的页码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在WORD中分段设置页码采用菜单里的“插入”“分隔符”,然后选中“分节符”里的“下一页”,这样就可以分段设置连续页码。

(三)字体要求

1、正文:首行缩进。除引文和前面所述的某些外文符号外一律用正体,文字用横排。

2、一级标题(题目):二号宋体居中;二级标题(章):三号黑体居中;

3、三级标题(节):四号宋体(粗体)居左;四级标题(节内小节)居左:小四

4、表格文字可用小五宋体或正文字体,居中(或居左)并整齐划一,表格名及图名用5号宋体。

5、标点符号:单个的标点符号(如句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感叹号、破折号等)和成双的标点符号(如分号、括号)的后半部分不得放在行首,成双的标点符号前半个不得放在句末。

(四)页眉和页脚

1、页眉

页眉采用下列形式(在页眉页脚的页面设置中选择“奇偶页不

同”):

偶数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小五号宋体居中)

奇数页:

第 * 章 章题目(小五号宋体居中)

若为博士学位论文则将页眉中的“硕士”换为“博士”。

2、页脚

正文及其以后部分,其页脚为居中、连续的阿拉伯数字页码。不宜采用分章的非连续页码。摘要和目录等内容的页脚为居中、连续的大写罗马数字页码。

二、论文内容要求及排列顺序

1、 封面 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学位论文格式打印,题目一般在20个字以内为宜,要求简明、恰当,中、外文题目应一致。封面颜色为:博士,红色;硕士:浅蓝色;同等学力:浅绿色。

2、索取号 由《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给出的论文分类号和论文著者号组成。索取号应打印在封面的左上角(见封面样页)。

3、声明 论文扉页内容为“声明”(包括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声明须由作者本人签名,未签名者不得参加论文答辩。

4、目录 分章、节列出并注明每章、节的页码号,附录、附件也应列入页码号。

5、摘要 500字左右(含3-5个关键词),其内容同前言,但要更简明、精辟,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引用和作为推广介绍。与中文对应的英文摘要亦含关键词。

6、前言 博士:5000-8000字左右,硕士:2000—5000字左右。应包含学位论文的主要信息,包括本领域的前沿动态、作者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最终结论,其重点是作者的创新性成果和结论。

7、正文 学位论文的主体,要求理科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低于4万字;理科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低于2万字。

8、结论

结论应该观点明确、严谨、完整、准确,文字必须简明扼要,要阐明本人在科研工作中的创造性成果、新见解及其意义,本文成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做出客观的叙述和提出建议。

9、致谢 (任选)

可以在正文后对本论文学术研究有特别贡献的组织或个人表达谢意:

(1)对提供资助或者支持的基金、合同单位、企业、组织或者

个人(基金项目应该包括基金名称、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研究起止年月);

(2)协助完成研究工作或提供便利的组织或个人;

(3)给予转载或者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设想的所有者。

10、参考文献和注释 按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注释可列在所在页下方。具体格式为:

引文源于著作时:

[编号] 作者 ,著作名,(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份卷(期), 引文源于杂志时:

[编号] 作者 ,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发行年份(期号),引文在杂志中的页码。

引文源于论文集、丛书刊时:

[编号]原论文集或丛刊责任者,原论文集或丛刊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引文在论文集或丛刊中的页码。

引文源于报纸时:

[编号]主要责任者,文章题目,报刊名称,发行年份,月份,日期(版次)

11、作者简介(包括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清单)

(1)作者简介主要包括本人简历、所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取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南京大学双硕士学位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 学位 专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axuezhuanye/11877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