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排名 > 大学专业 > 清华大学专业介绍

清华大学专业介绍

2015-08-23 15:40:2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清华大学专业介绍 本科类 经济学 ...

清华大学专业介绍 本科类
经济学 经济与金融   
法学 法学   
文学 英语    日语    新闻学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理基础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化学生物学    生物科学   
工学 工程力学    机械工程    车辆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类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航空航天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工程物理    环境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建筑学   
医学 临床医学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工业工程   
艺术学 美术学类    设计学类    艺术设计学   
其它 社会科学试验班    人文科学试验班    医学试验班   

经济与金融(本科类)
经济与金融专业
经济学对理解与指导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对帮助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进行理性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科学中科学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同时也对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金融则是经济学应用最为广泛与深入的领域之一。本科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习可为众多的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经济、金融、工商、政治、法律、社会等各界及各社会科学学术界培养既掌握系统的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又具备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中实际问题的技能、既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也了解中国国情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们的特点是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强大的应用能力之间、高度的国际化与深入的本土化之间的有机结合。我们的师资队伍中既有长期参与中国经济与金融实践的教师,也有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甚至在海外研究型大学有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的教师。同时,多位来自海外著名研究型大学的特聘教授也参与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教学。
在教学计划上,我们既强调为学生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也重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取向来选择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课程。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金融学、会计与管理学基础理论课,数学和统计课,以及英语、写作与沟通、信息与网络技术等技能性课程。在基础课之上,我们开设大量经济学与金融学(包括保险)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我们也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来开拓视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为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包括攻读经济学之外的研究生),进入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服务于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在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大型工商企业就业等等。以2006届毕业生为例,主要就业单位有:光大银行,外交部,先声药业,新奥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兴业银行福州分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德意志银行,高盛高华,Google,汇丰银行,麦肯锡,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瑞士银行,英国石油等。
法学(本科类)
法学 清华大学法学院创建于1929年,1952年由于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法律院系和法学教育在清华大学一度中断。1995年,清华大学正式恢复建立法律学系,1999年法学院正式复建。历史上,清华法学院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法学、法律人才,如前南国际法庭大法官、中国国际法学会前会长王铁崖先生,中国国际法学会前副会长陈体强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前副院长端木正先生等。 与传统法律院系不同,清华法学院秉承“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法律以明理为己任”的理念,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法学院办学?-验,力图把“经院式”的法学教育转变为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精深的法学知识和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实社会中灵活运用法律的技能、方法和综合素质,学会如何像律师那样思考,培养法律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法律推理能力,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参与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过程。今天,清华法学院已经成为名列前茅的国内著名法学院之一,在全国乃至国际法学教育界建立了自己的地位,成为我国法学教育和研究的一个重镇,同时也成为国际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交流中心。 教学设施 法学院教学设施和科研条件在国内首屈一指。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法学大楼——明理楼于1999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同志亲自题写楼名。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实现一个大学法学院拥有独立的法学楼,并且在国内率先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办公室。楼内配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办公设施,并专门用于教学实践的模拟法庭、学术报告厅、多功能教室等。 面积约有2,000余平方米的法律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集数字化与信息化于一身,配备系统空调及其他现代化设备。目前,法律图书馆拥有中外文法律书刊文献60,000册,同时订阅200余种国内外法律报刊、电子出版物等。除馆藏的现实文献外,学院还斥巨资购买国际权威法律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权,读者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查询方式获取国内外的法律信息与法律研究资源。电子阅览室支持远程教学和电子教学等多项功能,可以实现与国外著名法学院的同步远程教学。 师资力量 清华法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在50名专职教师中,有教授22人(含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15人。法学院师资力量具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在国外获得学位的比例在全国的法学院当中是最高的,在国外获得学位的比例占到了42%;二是在全世界前100名大学当中取得博士学位的,在全国的法学院当中是为数最多的。清华有9名,位列第二的学校有4名。 法学院名师荟萃,许多教授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权威,在国内外学界颇具影响。其中王保树教授担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会长和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马俊驹教授担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崔建远教授担任中国民法学会副会长,朱慈蕴教授担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兵兵教授当选亚洲国际法发展基金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崔建远、张明楷和许章润等三位教授分别荣获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周光权教授荣获2003年“胡绳学术奖”(中国社科青年学者最高奖)。王振民教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成为现任委员中最年轻的一员。 此外,法学院还聘请校外兼职教授15人,客座教授3人,顾问教授1人。在不断完善队伍建设的同时,法学院还聘请海内外法学领域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定期来校讲学或进行学术座谈。 学生培养 ——教学特色。清华法学院积极引进并倡导先进的交互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在中国进行首批“诊所法律教育”,与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共同设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与支持中心”,并设立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诊所,通过对弱势群体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可以使学生了解最基层的民众的法律需求,了解适用法律的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公益心、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清华法学院还是国内唯一一家开设英美普通法系列课程的法学院,此外还有大量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 ——教学模式。依照清华法学院自身培养模式,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学分制。除学校所规定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及必要的跨系选修课程之外,还设有法学绪论、宪法学、民法总论、商法总论、刑法总论、国际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等专业必修课。学院还开设了大量由本院教师、外请专家以及外教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并且按照课程的性质分为不同的课组,其中包括法理学课组、宪法与行政法学课组、法史课组、民法学课组、商法学课组、经济法学课组、刑法学课组、环境资源法课组、诉讼与仲裁法课组、国际法学课组、实践课组以及文献阅读课组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完成。 ——国际比赛。清华法学院不断探索法学教育的新道路,大胆地尝试以增强学生实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其中,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的训练就是其中的两项重要内容。在国际比赛中,法学院至今保持着中国代表队在亚洲杯-模拟法庭大赛(2000/东京,第二名)、国际商事仲裁比赛(2003/维也纳,第六名)、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比赛(2004/悉尼,第三名)和亚太商事仲裁比赛(2004/香港,第一名)的最好成绩。 ——社会实践。清华法学院在河北、新疆等地法院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努力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80%左右的法学院学生在学院组织下,奔赴祖国各地进行专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还促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奖助学金。除学校提供的奖、贷、助学金之外,法学院还在国内外著名法学院、律师事务所、跨国企业以及社会各界支持下设置了众多奖学金项目,以鼓励、支持同学努力完成学业。目前本科生奖助学金授予面高达60%左右,每学年发放总额超过30万人民币,个人最高获奖额达到12,000元。 教学科研 法学院学科建设一日千里。学院目前已取得“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基地”,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法学理论、民商法学、国际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宪法行政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八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一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此外,法学院还举办了面向全球招生的LLM(法学硕士)项目、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中国法律第二学位课程以及远程教育项目等。 近十年来,法学院教师们在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前提下,还承担了许多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如组织《公司法修改稿》、《民事诉讼法修改稿》专家稿起草、参与物权法典的制定、参与外交部门决策研究工作等。法学院历年都要举办数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批批著名的国内外法学专家、学者,聚首清华法学院,交流、研讨国内外法学前沿问题,营造出严谨、求实、活跃、创新的学术氛围。 国际交流 为适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和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法学院积极扩大对外学术交流。目前近25%的本科生有机会赴海外交流或交换学习。学院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波士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巴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名城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名古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定期派师生互访。 毕业前景 法学院实行“本科—硕士研究生分阶段有统筹”的培养模式,相当数量优秀学生可以通过免试推荐方式被保送进入本院硕士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部分优秀学生被推荐免试到清华其他院系或者其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此外,每年本科毕业生当中大约有15%进入世界一流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慕尼黑大学,伦敦大学等继续深造。 法学院选择就业的学生就业率在全国各大法学院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分布于与法律相关的各个领域,其中本科生参加就业的同学80%进入了中央或地方国家机关、司法机关、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等,如外交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开发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美迈斯律师事务所等。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785697 62783483 传真:010-62786513 网址 Tsinghua/docsn/fxy/index.htm
英语(本科类)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广泛的人文、科技、经贸等专业基础知识,毕业后能从事翻译、教学、商贸、管理、国际文化与科技交流领域工作的高级英语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专业课程设置,力求体现在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突出清华大学独特的学科交叉、文理工渗透、中外古今贯通的特点。现在清华大学已经成为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艺术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除在本系学习专业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外,还可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各学科的资源和优势,选修全校各系开设的一系列旨在提高人文、科技、管理等方面素质的课程。 外语系德、智、体诸方面成绩优秀者经推荐可攻读第二学位或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品学兼优者可享受学校设立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 英语专业自1983年恢复招生以来,由于历届学生具有文理渗透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始终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可塑性好、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和欢迎,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毕业生去向主要为:国家机关、新闻单位、大专院校、国企及研究所、各类公司、三资企业、国内外继续读研深造等。学生实习基地多选在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各类公司企业、等等。
日语(本科类)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日语专业成立于七十年代初,曾经培养了72级和73级两届日语专业本科生,后来一直以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日语课为主。1999年起,为适应清华大学文科发展和解决国内高级日语人才短缺的需要,清华大学外语系正式恢复招收日语专业的本科生。此后,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从2002年起,日本语言文学专业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日语专业每年面向全国招收(文科、英语类考生)四年制本科生20~25名,招收2-3年制硕士研究生3-4名。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努力,如今,清华大学日语专业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已跻身于国内日语界的先进行列。 日语专业现有教师14名(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6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名,在读博士3名),日本专家2名。日语专业的教师不仅担任日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负责全校各类公共日语课程的教学,每学期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各个层次的日语班有十余个,学生达到600多人。 在科研方面,学术带头人的专业分布合理,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冯峰教授在跨语言交际研究和日语教材开发方面;王彦花教授在日语语法研究方面;张威教授(博士)在日语语言学理论研究和中日比较语言学方面;隽雪艳副教授(博士)在日本古典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方面;王婉莹副教授(博士)在中日词汇对比研究和日语教学法研究方面;冯海鹰讲师(博士)在近现代日本文学研究方面,都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出色的研究能力。从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而言,清华大学日语学科在国内日语界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 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较强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和具有宽领域、跨学科的人文、科技、经贸等专业知识,毕业后能从事翻译、教学、商贸、管理、国际文化交流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日语人才。 发扬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以“日语、英语、计算机”三位一体平衡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宗旨;以向社会输送真正符合21世纪实际需求的高层次日语人才为目标,建设具有清华特色的日语学科。 日语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两种。专业必修课主要有基础日语、听力、会话、泛读、精读、视听、影视欣赏、语法、口译、笔译、基础写作、论文写作等;专业限选课有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报刊选读、古典语法、日本语言研究基础、日本文化研究基础等。此外,还设有选修课程,如国际金融、法学基础、国际贸易、经济管理、涉外经济法等。重视并加大英语课程教学力度,四年不断线;计算机课程的要求按全校文科类学生统一安排。依托本校理工科的雄厚背景资源、多学科的软硬件优势,文理结合,日语专业学生可以选修各院、系、所开设的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全校性选修课,品学兼优者可以享受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 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享受各类校级奖学金的名额外,还有机会享受日本企业专门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比例高达25%)。例如,日本伊藤谢恩育英财团在本专业设立了“日本语履修奖学金”,提供给本专业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共15名同学,每人每年合人民币3600元,给日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帮助。此外,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年大约有5-6人具有公派赴日本大学留学的机会。在本科毕业时,大约有1/3的学生有机会享受推研待遇。
新闻学(本科类)
新闻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2年4月,其前身是清华大学1985年开设的中文系编辑学专业和1998年成立的传播系。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任院长。新闻传播学科是清华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学院设有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挂靠在学院。这些中心承担多项国际、国内重要科研项目,出版学术著作,并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大量决策和建议,在新闻学、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文化产业和媒介经-营管理等领域,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迅速。1995年获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增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的新闻学专业入选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学院的整体实力包括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人均发表的科研著作和论文数均居国内高校同行前列;近几年来,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新闻院系的本科毕业生第一名均有选择到我院继续学习深造,显示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
“三高”的师资队伍
学院共有全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13人(包括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 7人,讲师5人。教师队伍特色鲜明:一是国际化程度高,大部分教师在国外学习、工作过;二是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占教师数的72%;三是具有在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比例高,约70%的教师具有媒体从业经历。如院长范敬宜教授,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希光教授,曾在新华社和《华盛顿邮报》等担任高级记者;司久岳教授,曾担任新华社常驻美国的高级记者长达八年;张小琴曾获“金话筒奖”,兼任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主持人,《新闻调查》栏目出镜记者等。此外,学院还聘有校内兼职教授2名,校外兼职教授8名,包括原英文《中国日报》总编辑朱英璜、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曹景行先生及著名国际学者和媒体人多人常年在学院任教。
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育人模式
学院以“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为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及交流能力、娴熟的新闻传播技巧。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跨学科课程约占总学分50%;专业课程约占50%。其中包括:新闻学原理、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写、传播学原理、新闻评论、报刊编辑、广播电视新闻、网络新闻学、新媒体导论、影视艺术、媒体经营与管理、媒介伦理与法规、媒介批评、电视摄像、电视编辑和新闻摄影等。其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学院绝大多数教授均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同时学院经常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和业界骨干开设讲座。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一方面强调“读万卷书”,倡导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要求学生打下广博而坚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重视“行万里路”,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面向基层,关注国计民生,了解国情民情。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新闻实践足迹涉及新疆楼兰古城、内蒙古草原、太行山老区、红军长征路、罗布泊、珍宝岛、北大荒等,收到良好效果。2003级李强同学,利用寒假在山西沁源县进行社会调查,写成4万余字《乡村八记》,《人民日报》以半版篇幅刊发。温家宝总理亲笔复信院长范敬宜教授,称赞“《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建议有内容的农村调查”。2006年2月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刊发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调查组的报告《培养深爱国家和人民的当代大学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调查》,同时教育部以1号文件转发全国高校。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开展与中央新闻媒体的合作,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单位都是学生的实习平台。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到主流媒体实习一个学期。同时,为进一步培养熟悉境外传媒机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新闻与传播学院还与境外媒介机构进行探索性的合作,如选派学生到《南华早报》、路透社北京分社和韩国放送公社(KBS)等媒介机构实习。
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学生自己创办的报纸《清新时报》,在美清华园得到广大学子的认可与称道,2007年法国总统萨科奇来清华发表演讲,我院学生上台致意,同时赠送了一份《清新时报》。由2005届毕业生拍摄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播出,并获得2007年国际纪录片评选“金熊猫”奖。许多学生还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2004级同学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完成的“首都农民工媒体接触行为调查报告”,被中共中央理论刊物转发。200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学院学生的作品集《学在清华(新闻传播卷)》,汇集一批学生的科研成果。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创新人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别强化学生的英语训练,提高听、说、读、写及实际应用能力。除学校开设的普通英语课程外,学院还为本科生每个学期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不少专业课程也都采用英语或者双语教学。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化的另一体现就是,本科每一个班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外国学生,各国学生在一起上课,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学院与国际知名媒体及公司建有联合研究机构,如“清华—路透联合新闻研究室”、“清华—奥美公共形象研究室”、“清华—拜尔公共健康与媒体研究室”、“清华—日本经济新闻社媒体研究所”等等,为学生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提供条件;许多国际上的传媒机构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如东南亚最大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奖学金、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英国路透社奖学金、韩国KBS电视台奖学金以及法国杜孟奖学金等。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本科学生将有机会在本科阶段到海外学习交流。从2007年起,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财经新闻”硕士研究生国际项目,有志在该方向继续深造的国内本科毕业生,可选择该硕士项目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一起学习。
就业前景
新闻与传播方向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广告公关等媒体或机构从事采编、策划、管理和研究等工作。无论实习还是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均获得用人部门的高度评价,到主流媒体和党政机关就业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成绩优良的毕业生有机会免试直接攻读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在全国新闻传播院系中名列前茅。2007年46位本科生毕业中18位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约占学生总数的40%,同时有5位出国(境)继续深造。
联系方式
网址tsjc.tsinghua/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类)

招生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前景

        数学是世界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必需科学分支。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数学是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学科。数学是青年人成才周期最短的学科,原则上在完成博士论文的时候已经是某个方向的专家,在三十岁左右可以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领军人物。

比较优势

        清华大学把人才培养作为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数学系把这一点落实到教学安排和培养计划等各个环节中。在教学安排上,特别重视学术带头人担任本科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和三、四年级的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培养计划按照因材施教、灵活管理的原则,设计了三大类培养方案:1、清华学堂数学班培养计划;2、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计划;3、数理基础科学(数学)专业培养计划。在招生时不分专业,前两年所有同学学习相同的十门数学基础课程,后两年根据志向、兴趣和能力自行选择培养计划。

国际化人才培养

        国际化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特色,每年会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训练的需求,通过学堂班项目选派部分三、四年级本科生赴欧美名校在国外导师的指导下研学。例如,2013年春季学期将有3位三年级同学赴巴黎高师研学,4位四年级同学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研学,1位四年级同学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研学。

知名校友

曹怀东,1977年入学,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美国Lei high大学数学系教授。曾获得Alfred P. Sloan基础研究奖金(1991-93),John Simon Guggenheim基金会奖金(2004)等。是国际著名数学杂志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的执行主编。

钱颖一,1977年入学,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刘小博,1984年入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圣母大学数学系教授,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稿报告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林希虹,1984年入学,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系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终身正教授,现兼任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和讲席教授。所获荣誉包括Spiegelman奖、考普斯总统奖、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杰出成就奖等。

数学系2009-2011届本科生毕业去向统计

温馨提示: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学校公布的数据为准!

...
清华大学专业介绍相关热词搜索:2015清华大学专业代码 清华大学分数线2015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清华大学专业介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清华大学专业介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axuezhuanye/3548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