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

2016-01-05 02:23: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篇一《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篇一
《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标题】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作者】黄 英 玲 【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原因? 【指导老师】冉 晓 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对于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的研究,有的侧重其多愁善感的性格,有的着重其诗才的挖掘,有的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生存方式进行比较,有的则对宝黛爱情做多方位的剖析。

而对黛玉性格的评论,恐怕是《红楼梦》研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众说纷纭,尚未有公正和满意的结论。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叛逆说”、“正统说”、“中间人物说”三种。“叛逆说”认为黛玉与宝玉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种说法是自五十年代开始迄今这四十多年间林黛玉性格阐释的主旋律,高校中文系大都采用此说法,其影响面之大是可想而知了。“正统说”和“中间人物说”是近年来出现的说法。前者认为林黛玉是“真诚、自觉”地“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后者认为林黛玉是介于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典型人物。

本文并不偏向于其中任一观点,而是通过对“黛玉葬花”这一《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的理解,从而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

悲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准确地理解林黛玉,把握人物的永恒价值,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

一、贾府中的两次“黛玉葬花”

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1]葬花。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此时的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并且宣称要把花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俨然有备而来且经过精心细致的考虑,足以见其葬花乃是惯常之举,而从二月二十二日入园至此不过二十几日的时间,众姊妹尚还沉浸在兴奋与欢乐之中。“葬花”这种早觉的<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本身就是对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等到第二次实写黛玉葬花,已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众姊妹祭花神,“满园里绣带

飘飘,花枝招展”,女孩子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宝玉因为没有见着黛玉,又见眼前落花满地,“便把那花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黛玉葬花的去处来。”却没有想到“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驻足细听,便听见了黛玉的那首自感身世遭遇的哀歌《葬花吟》。

[2]

黛玉葬花是对林黛玉性情的描写,而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的林黛玉形象。黛玉最怜惜花,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二、《葬花吟》――林黛玉的命运悲歌

《葬花吟》以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境界体现了这多情少女的全部生命哀音。《葬花吟》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里,这时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已从两小无猜的兄妹情谊,发展到相互爱慕中的试探与倾诉,而且贾宝玉对林黛玉已有了多次的爱的表白。第二十三回的所谓《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就是贾宝玉通过《西厢》剧词第一次表达感情。这也才促使林黛玉有了下文的《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多种感慨,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写林黛玉一时忘情,念了一句刚刚看过的《西厢》剧词:“每日

家情思睡昏昏”,被贾宝玉听见,也一时忘情,再次用《西厢》剧词表示他衷心的爱意。宝玉的“戏语”虽然引起了林黛玉的“生嗔”与“哭泣”,却又不能不使她的爱情呼吸,进入了一个苦痛缠绵的新阶段。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红楼梦》第二十六回P175)。大观园中这位多情少女的寂寞情怀,终于从落花的命运中找到了抒发、流转的形式――《葬花吟》。这充满诗情的哀音是林黛玉的第一首长歌行,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之一。

[3]

????林黛玉的《葬花吟》是其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它抒写了这位诗人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一首《葬花吟》,完全不在于表面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而意在塑造人物的思想性格,将林黛玉的人生浓缩其中。

???《葬花吟》是借以诗词更详尽地对人物的行为心理以及未来的命运做彻底的总结,是林黛玉悲剧命运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葬花,也就是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那一连串“花谢花飞”的暮春景象,那“花魂鸟魂”的奇特的遐想,那悼亡的哀婉缠绵的情调――“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都给林黛玉的形象与性格以多面的烘托和渲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

断有谁怜?”(《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在这里,曹雪芹将凋谢的残花与红颜女子的命运紧密相连。“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试想:枝头的花朵被风吹散,飘入泥泽,化为净土。红楼中的女儿们不也是身在红门,有谁来怜惜她们呢?黛玉悲叹“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继而又幻想着自己能“生双翼”也随之而“飞到天尽头”。但因她日夜悲伤,最终泪尽人亡。长诗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作结,将花人合一,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预感,也是作者对众女子必将飘零沦落,或身陷污泥或命遭摧残的预视。

花的命运就是黛玉的命运,她葬花,是为了给花一个美好洁净的结局,也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给花一个洁净的归宿,就是给自己的青春一个美好的结局,而自己也终将如花一般回归尘土。

三、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一)多愁善感、眼泪化身的林黛玉

心细如发的林黛玉痛惜落花、香冢葬花、题诗赋花,实则是自叹、自悲其自身薄命如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林黛玉具有诗人的气质,就是多愁善感,可谓终日以泪洗面,像连绵的阴雨天一样忧郁。她的性格中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篇二
《《红楼梦》读后感》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在“黛玉葬花”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来,而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这种性格只能日益加重其病症,更是长辈们所不喜的,所以得不到他们的欢心。

林黛玉的孤高自傲、爱使“小性儿”。因为才高,所以她也挺自负。从“薛姨妈让周瑞家给姑娘们送宫花”的情节里可以看出。书中对于林黛玉的这方面的或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确是不少的。宝玉的奶妈就说,黛玉这张嘴,比刀子还厉害。史湘云也说她见一个打趣一个。所以她在大观园里得不到大伙的认同,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林黛玉性格中的“嫉”和“疑”使她和宝玉的情感便渐渐出现了一些裂缝。黛玉在大观园可以说只有宝玉一个知己,但宝玉却常常穿梭于众姐妹之间并且还相交甚好。这使黛玉就心生焦虑。在第二十回,宝黛之间的一段犯恼情节写出了林黛玉微的“嫉”心。而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当中,就写到了林黛玉的“疑”态。其间更有“金玉姻缘”的威胁。

林黛玉是至情至性之人,是理想的代表。从人生价值的追求上来说,理想远远比现实更可贵,更美好。我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常常把我们伤得遍体鳞伤,可是我们不可能脱离实际去追求理想,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和评价自己,然后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篇三
《读《红楼梦——黛玉葬花》有感》

读《红楼梦》

——黛玉葬花有感

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

看罢一段心酸,泪不觉为她而滴下,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亲人之痛,在深宅高院中的无奈,或许在此刻就已经注定她的凄凉结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知有谁知呢?

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花锄出绣帘”而去,你道是她尖酸刻薄,却不知她有多少泪珠儿在漆黑的夜晚落寞的流下,她的悲哀同这些落花一般,质本洁来却要深陷污淖渠沟,这样的女子如何能忍受,她宁愿拾一抔净土掩风流。

即使没有人来明白她,她也依旧那样傲然于世,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抒发,可惜命运却让她无从逃离,即便满腹才华,即便是世外仙姝,即便是有众人的疼爱,她到底魂归太虚,时代的“风刀霜剑”让她避无可避,连同她的爱情也无可避免的幻灭在肮脏的尘世。

假如要去演绎她的一生,再精湛演技也难以来真正诠释,因为她就是她,难以让人去模仿的真女子性情。 但是若让我来说另一个女子,与她又是何其的相似,才情洋溢,智比天高,傲视于一切,但同样将自己的一生葬送,葬送于不能永恒的爱情,葬送于一样不堪的尘世,她是张爱玲,她又像是另一时代的林黛玉,一样是满腔的哀愁,无从化解,只剩下满是哀伤的文字来证明她们的存在,黛玉葬的是花也是情,也许在看到黛玉葬花是她也有些同感,也许就在那时改变了她的路。

一样花开为底迟,为底迟呢?或许我们无从解释这些相似,却能明白这其中的悲哀,花落,葬了伊人泪。 永远都会有人在看完葬花后发出同情的感慨,却没有多少人会想去为她拂去眼角的泪,别说她是个不存在于世的女子,但她却真真的让你为她哭泣,让你为她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而折服,《红楼梦》里有太多的悲哀,黛玉的葬花让这份悲哀升华,渲染着那个家族即将到来的萧条。为黛玉葬花而哭泣,为她幻灭的爱情而哭,也为她的愤然之气而哭。

一段葬花吟,亦是一曲离人之殇,愁断了千古女子的悲伤泪。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篇四
《观红楼梦有感》

林黛玉之我观

--读《红楼梦》有感

最早见到《红楼梦》还是在初中。还记得妈妈给我买了四大名著,很不幸的,是青少年删减版的,让我在假期间看。当时原本就对红楼梦不太感兴趣,仅仅是因为总听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冲着林妹妹的金面,才读过一点我那青少版的红楼梦。到高中时,随着知识加深,喜欢上了文言文,便到处寻觅文言文的四大名著。一不留神,竟寻觅了文言文的红楼梦。

随手一翻,看到的竟是黛玉葬花那一节。当时看到她那唯美的诗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登时就被这迷住了,这文字婉转柔美,而又略带几分伤感,一下子就揪住了我的心。我爱上了林黛玉,也爱上了红楼梦。

再读红楼梦,可以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物,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了。还记得这样一段话,是利用比喻来对黛玉和宝钗比较的。黛玉是盏香茗,香茗入口苦涩,须得有心人细细品味才解其中滋味;宝钗是壶酒,一揭盖就酒香四溢,隔个三五里都能熏你个半醉。黛玉是块玉,浑身通透,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宝钗则是根钗,外面珍珠玉坠,里面却是暗藏心机。黛玉是根棍,到哪里都立着,好像要捅破天似的,可别人只要轻轻一碰就让她载个好大跟头,而宝钗则是个球,处事圆滑,谁若一不留神才上了一脚,自己也得狠狠的摔上一跤。真是贴切啊,无论是从二人性格还是为人处事上,句句都到了点子上。黛玉为人光明磊落,言论率直,但是良言苦口,须得人们仔细冥想才明白其用心;而宝钗处事圆滑,懂得如何团结周围的人,却是有心机的人,城府很深。

我偏爱黛玉多一点。所以这里我只想谈论一下黛玉。始终记得黛玉的出场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每每读到此,在我心里都会勾勒出一位容颜姣好,还有几分伤感的大家闺秀女子形象。她很美,却又美得令人心痛。好一个“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一个楚楚动人的女子怎能不令人心动,令人为之欢喜为之忧。

其次,黛玉是一个才女。听她的诗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咏白海棠】”。好一个“偷”字,居然还赋予海棠以人的感情色彩,这样传神的诗句怎能不令人折服!而这缕梅花魂不又是黛玉的自身傲骨的体现吗? 再听“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柳絮词·唐多令】”。这句是感慨时光易逝,红颜易老的,诗句很美,又流露出主人公的几分伤感,看上去黛玉是那么的孤独无助,无助的令人心痛。正是花样年华,是享受生命的最佳时间,可是林妹妹却过早的担忧自己的人生,

身世浮沉,寄人篱下已然使得她过早的承受了心理负担。入贾府始终小心谨慎,或许有人说她爱使小性,即便是众姐妹们平时分东西时的先后顺序也会令她感到不满。但是,正如同老师讲的一样,我觉得对于一个寄人篱下的弱女子,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当同龄人还在家人的庇护下时,黛玉便已然离开家庭,没有了小时周围熟悉的环境,没有了父母的怀抱可以依偎,没有了自己真正的归属,虽然她还有着爱她的宝哥哥和外祖母,这也是她唯一剩有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无依无靠,是一种怎样孤独,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来弥补的。当宝玉扑到贾母的怀里撒娇,被王夫人一口一个“心肝宝贝”喊着时,这对于已然丧母且远离家乡的黛玉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煎熬。林黛玉瘦弱但不脆弱,这个弱女子的有着自己的精神支柱,她的精神世界却是很丰富的。楚楚动人的黛玉亦有着自己的自尊。这也是支撑她勇敢的生活面对一切的一大支柱。

或许从结局看,宝玉和黛玉是悲剧的,但是我却要为他们大声叫好。明知结果,但是依然爱的义无反顾,我不想从什么当时的社会政治场景来讲什么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啊等等讨论,我不喜欢把这些东西和宝黛的爱情连系起来。我很佩服林黛玉,佩服她的勇气,敢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佩服她敢于大胆去追逐自己心中的梦,追逐自己心中的爱情。我觉得一个人在世界上,至少要能够为自己爱情去义无反顾,要能够追随自己心中想法。宝玉和黛玉都是真性情的人,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或许用当今时代的爱情宣言就是“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有这份“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就够了,夫复何求。我佩服他们的爱情,赞美他们之前的真爱!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篇五
《第九讲《红楼梦·林黛玉葬花》》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篇六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在高中时只看了几十回,因为有的看不懂所以就没坚持看下去,随着电影、电视的播放,人们对书籍的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下降,《文海选粹》这门选修课让我真正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我们要学会鉴赏,更要多看几本对自己有用的书,这不但能提升自身素质,而且个人修养也在提高,老师的讲解让我更深入得了解了《红楼梦》。也使我继续看了这部名著。

《红楼梦》这部巨著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同时我认为也是曹雪芹内心世界的体现 。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

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红楼梦》中葬花的一段情节,是林黛玉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林黛玉的内心世界。

一个平常的人是无法明白林黛玉的想法的,“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林黛玉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

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以现在来说只是无功利的,是纯粹的各自欣赏,而在现在这样的爱情却是很少。

书中的“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

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林黛玉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

牺牲者,但使我们深思与回味。

《红楼梦》中的一切很让人难以理解,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平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她的命运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看后感到很悲,可能是我们大多都追求完美的结局吧。悲剧自然而然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们的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 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

忽然觉得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

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 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篇七
《红楼梦《黛玉葬花》》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篇八
《天尽头(读红楼梦有感)》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读《红楼梦》有感

“花谢花开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葬花之际,看着那漫天飞舞、迎风飘零的落英,感慨自己的身世。不禁吟出这千古绝句。或许那时的她,怎么也料不到,自己今后的命运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

林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总在喜与忧的边缘挣扎。她和宝玉的爱情正如昙花一般,凄美而又短暂。或许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了的,一个是女娲补天遗下的灵石,一个是依石而生、多愁善感的绛珠仙子。在漫天落英缤纷之下,一个是那多愁多病之身,一个是那倾国倾城之貌。到后来,竟落得“人去梁空巢已倾”的结局!使人惆怅、黯然神伤„„

宝玉迎亲之际,竟是潇湘馆香魂消断之时。这边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那头贾宝玉拜堂成大礼。如此悲喜两重天,怎叫人不肝肠寸断。这或许是命中注定,她只是一株小小的绛珠草,无所依傍。来此红尘,只为报那挡风之情,遮雨之恩。这一世,黛玉了了前世那棵小草的心愿,为他流干了相思泪,消断了红香魂,直至临死之前终于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这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多少遗憾和悔恨!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为何,薄命女偏逢薄命郎?为何,冥冥中要如此安排?为何,要有“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一说?又为何?黛玉吟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世人凡说,是红楼梦造就了林黛玉,倒不如说是林黛玉成就了红楼梦。 一部《红楼梦》,十年孤灯映寒窗,个中辛酸史,问卿犹有知? 一部《红楼梦》,古今多少风流事,终成空。

不见黛玉葬花痴情笑,不闻宝玉摔玉为伊人。

《红楼梦》里的哀怨情愁、欢喜悲怨。哪能由甄士隐诉说,贾雨村归结?书若有灵性,或许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它会在世界的另一角轻轻地叙写着宝黛二人的凄美故事。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代名著之首,它就是那么的伟大,字里行间透着令人心醉的女儿香,一丝一缕,如梦如幻,渐渐地,把我们引进荣国府、大观园、怡红院、潇湘馆„„带我们领略别有一番风情的风月。它如同一朵奇葩,独自开在风雪肆虐的悬崖上,孤身一人,摇摆不定,却孕出了这人世间最美的景色!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篇九
《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赏析

《红楼梦》目前流传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40回是高鹗的续作。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本回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宝钗戏蝶,第二部分写黛玉葬花。 钗、黛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俞平伯评其为“双峰对峙”。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深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克已复礼。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小丫头的“私情话”,巧使“金蝉脱壳”,对颦儿有意无意的嫁祸,更是自然而深刻地显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但宝钗毕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这段扑蝶的描写使宝钗的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性格色调十分丰富的宝钗形象。

紧接其后,作者安排了黛玉葬花一幕,这种安排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来说,确实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相对于宝钗的有涵养、随俗的性格特点,黛玉是天然的,是性灵的,是一已的。所谓“黛玉情情”,林黛

玉本身就是诗,就是情。《葬花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她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在那个社会,爱情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背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能摆脱自己不幸的命运,“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具体表现。同时,《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所以《葬花吟》既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在抒情上淋漓尽致,在艺术上也是十分成功的,脂砚斋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武雪慧)

相关热词搜索:红楼梦林黛玉葬花 红楼梦87版林黛玉葬花 林黛玉葬花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有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092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