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

2016-01-10 17:52: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一:梁晓声作品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一:梁晓声作品读后感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二:《中国最佳教育随笔》读书心得

《中国最佳教育随笔》读后感

作新小学 杨纪年 每个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是我们学校一直传承下来的好传统。这个学期学校向我们推荐的其中一本好书《中国最佳教育随笔》。本书一共收录了39篇教育随笔,每篇随笔可谓是精挑细选。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理论的堆砌,有的只是真实清晰的述说,让我们从久已熟知的教育场景中看到了作者对教育的真挚情怀,让你跟着去聆听、寻找、思索、确认。

本书开篇是肖川教授的《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其实,这篇关于教育的经典之作我之前也读过,只是没有深入去领悟。而今又一次阅读便再不敢怠慢。肖川教授对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作了一段非常富有诗意的描述,一连串的排比句一气呵成,读完便觉心潮澎湃。“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真理世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让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过真正良好的教育。”仔细咀嚼,你会发现,这段话清楚地揭示了教育真正需要追求的价值,告诉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什么,作为教师、家长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时时品读这段话,可以让我们做一个头脑清醒的教育者。

“„„不要忘记你们的童年”、“„„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

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王开玲在《向儿童学习》一文中引用了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辞》演说中的这两段话,多么精彩的忠告!对这两段话我们都理解,它表达了成人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敬畏孩子的思想,但在真正的教育现实中,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我们真能做到吗?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以知识的拥有者自居,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知道,于是,拼命地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孩子的思维,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只有形式上的“尊重”而没有实质上的“尊重”。杜威说,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同样真实,同样积极,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画家毕加索一生的追求是像六岁孩子一样作画,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纯净、透彻、真实,使他们看问题能看到本色,因为孩子心目中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所以他们看问题的视角总是那么独特。孩子身上真的有许多值得我们这些“已经长大”的成人学习的地方。

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华师大叶澜教授的《我的基础教育情结》。叶澜教授在文章中讲述了她的学习生涯和小学教师经历,讲述了她研究基础教育的思想、工作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身心地关注、研究“人的发展”、立足实践做研究的学者典范。叶教授说,她是幸福的,因为她生逢大时代,因为她有一个基础教育的情结。我想,一个心中有爱,有信仰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人都应该是幸福的。虽然梁晓声的文章中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当读到他和作家铁凝一道来到湖北的一个穷困山区小学捐款,铁凝说的一句话:“你和你的小学是一首诗„„”时,还是一阵感动。

合上书,我想了很多,我为自己在平时上课中所犯的大大小小的错误而感到难受。读了这本书,我会朝着这些优秀教师的方向而努力!即使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崎岖,我也不再放弃。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三:《红色惊悸》读后感

品。1967年的11月肖冬云、肖冬梅姐妹和她们的红卫兵战友李建国、赵卫东在重温红军万里长征的途中,被雪崩“冰冻”在了冰天雪地的岷山中。34年后他们被登山训练队发现,科学家救活了他们,并精心布置了一个“文革”环境下的疗养院让他们生活。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四个人偷偷地从疗养院跑了出来,并与2001年的中国开始了一段亲密接触。然而,面对前所未有的变化四个思想意识依然停滞于“文革”时代的红卫兵开始震惊、反抗、逃避、挣扎、困惑、茫然„„

最终,现代社会的影像彻底颠覆了他们原本的信仰和伦理,红卫兵们渐渐抛弃了十几年来已深入他们骨髓的价值观,学会了理性和适应。正如梁晓声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即使当年的‘红卫兵’们在今天活转了来,那也是要服从自己们的理性和明智的”“而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们,其实只不过永远是时代的儿女。顺应时代不可能不成为我们的生存法则„„”

我认为,梁晓声先生在这部小说中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他巧妙地借助荒诞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手法,通过借助红卫兵这一特定历史群体,让两种相隔了34年的社会思想,登上了一个面对面冲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几十年来社会形态的裂变被表现得鲜明而深刻,细致而生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惊悸》不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化的机会。

肖冬云、肖冬梅、李建国和赵卫东从“疗养院”逃出后,各自开始了一段独特的经历。肖冬梅遇到了胡雪玫,胡雪玫曾经是一位当红的娱乐圈“大姐大”,厌倦了娱乐圈尔虞我诈的她,不禁对肖冬梅的“天真清纯”颇有好感。在经历了最初的“磨合”后,两个人开始情同姐妹。在胡雪玫的带领下,肖冬梅开始接触胡雪玫所生活的那个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生活圈子,并逐渐接受了胡雪玫的“资产阶级”思想,从一名1967年的红卫兵转变成了一位21世纪的“新新人类”

相对来说,肖冬云就没有妹妹的好运,在打“的士”回“疗养院”的时候,就遇上色迷迷的司机,本来她希望靠着自己的机智,以为可以逃脱,不想却是逃出狼窝却落入虎口,那个所谓的“救命恩人”最终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残忍地将她强暴„„

李建国和赵卫东这两个当年热血沸腾的“红卫兵”一踏上城市的步行街就被“腐蚀人灵魂”的橱窗、“资产阶级”的建筑、人们“反动”的着装震怒,他们愤怒地向明净的橱窗扑去„„

在经历了这一番波折之后,四个红卫兵又都回到了最初的“疗养院”中,四人都明白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并开始了一段痛苦的挣扎和学习,最终,在互联

2010年大学生课外阅读读书报告 网的冲击和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他们彻底的放弃了原来的价值观,渐渐地开始适应了新的生活„„

在四个红卫兵艰难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两种思想在梁晓声先生的笔下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两种思想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首先,从个体来说,摆脱了“文革”这一思想枷锁的中国人开始追求自我“个性”的发展。不管是在“文革”中还是在“文革”前,种种外在的力量钳制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生活普遍不能自我安排,缺少自由自在,个人情感意志的位置很低,生活方式往往无个性、内容贫乏、单调等等。改革开放后,自由在人们心中的价值空前增长,人们不断地求新求变,追求富有个性的生活,从衣着打扮到择偶求职都努力体现个人的兴趣爱好,标新立异在生活领域已成为一种时尚。

从整个社会来说,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科学、民主、文明、生态、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人们的价值观也由一元化向多元多样化转变,这不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体现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整个社会也正在以越来越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思想、理念、文化和生活方式。

另外,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开放。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信奉“国家至上” 、“家族至上”的整体本位的道德伦理。建国以来,重整体、轻个人的道德也同样赢得了勿庸置疑的权威性。文革中,极左路线更是把这一观念推向极端,从中衍生出“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公式。改革开放后,物质利益原则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社会也在积极肯定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与该体制相适应的“功利主义”公平观迅速获得人们的青睐。有人说中国因此而变“修”了,而我认为,与其说中国变“修”了,不如认为中国人多了一份理性,因为人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谋求物质利益既是必然的,又是合理的,没有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既没有个人的幸福,也没有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在文章中,梁晓声先生借肖冬梅含蓄而又幽默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可变修了的中国的这一座城市,是一座多么繁华的城市啊!那一幢幢雄伟的高楼大厦,显然是变修了以后才盖起来的呀!而且人们分明的并没受着二茬罪呀!人们似乎都在及时行乐地享受着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生活方式嘛!美国雀巢咖啡的滋味也是多么的浓香啊!”。

当然,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市场的趋利性和人性的自私性在思想道德领域日渐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信仰和精神支柱,社会诚信出现危机,社会腐败现象增多。但正如文中梁晓声先生借“老院长”之口说的话一样:“孩子,请记住我的话——这个国家,有些方面比从前好多了,可有些方面也比从前还糟!冲着它好的那些方面,我愿做它的仆人,满腔热忱地为它服务;可要是冲着它比从前还糟的那些方面,我有时恨不得和你们当年一样,来一场‘造反有理’!”“ 它比从前还好只不过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而它比从前还糟的方面,却完全是因为某些人一直还在逆时代潮流行事。”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 ~ ~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四:《羞于说真话》读后感

《羞于说真话》读后感

——王玉婷 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工商管理 经管院团委 与梁晓声结缘是一次图书馆“泡馆”之行,像例行公事般,一整天都穿梭于众多图书之间。在人文、自然、社会、哲学等各类丛书中,我唯独驻足于这本黑色封面,并附有梁晓声照片的“小书”(相对于那旅游攻略之类的书,的确是有够小的了)前。不是因为它的封面有多么地华丽,或是唯美,而是那破烂不堪,甚至有些页边翻角、封面掉色的残破样引起了我的兴趣。在我的潜意识里,是认为:被翻得破烂不堪的书,必有其吸引人的独特之处,它的外表足以说明它丰富的内在。

不得不承认,在此之前,的确没有过多地接触过梁晓声的文章,只是在高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时,做过有关他的文章的练习。当时,青春期的我思想尚处于混沌状态,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高考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还未能真正地用心思考过他的文字,更别说理解明白他的文字所表达的一种思想、观念。现在进大学了,也迷茫了,人生的意义何在?我每天都在思索,不断探索着人生的方向。我每天借阅图书馆的书,希望能在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拓宽视野的同时,借学习前人、今人优秀文化成果和高深思想,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个过程之中不乏遇见了许多大师,通过借阅他们的经典作品,发现了自己与他们有着许多思想上的共通和心灵上的契合,印象最深的,让我一见钟情的,也就只有梁晓声的这本《羞于说真话》了。

也许,正是应验了一句俗话: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善于总

结生活,总结经验,为平凡的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名人之所以出名,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梁晓声的这本书,不是那种看了几篇就可以断定以后几篇风格的书——用他自己的话说,它是荒杂的。因而,会使读者像逛杂货铺子。杂货铺子比之于正规市场,往往另有一番逛的滋味。他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记叙了社会上他亲身经历的各种真实事件,并鞭鞑了其中所显露出的假、丑、恶。言语之中一扫某些传记之沉闷,也全无神话之荒诞虚幻,更不像大师级的学术家那么“刁钻”,虽晦涩却易懂,就是以这样的一种语言风格向读者揭示了世间百态。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而拍案叫绝,时而埋首沉思,时而悲叹于世态炎凉,又时而为他的伸张正义而感到大快人心,尤其是他的许多见解,让我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在他的自剖与自白之中,他认为,人本身是唯一能够对人自身施以终生教育影响的个体。我们每个人生来都被赋予了一根具有威严性的“教鞭”。它是我们人类天性之中的羞耻感,它使我们区别于一切兽类和禽类。的确如此,其实每个人在思考的时候,深究下去,都会发现,在无形之中的确有那么一样东西在为我们的人生的指引方向,使得我们在犯错的时候不至于错得太离谱,以至于偏离了人生的航道。正如梁晓声所说的,那是一根“教鞭”,是一种羞耻感,拉扯着我们不掉进“坏人坑”,使我们安然地活在“好人山”下。

而那篇用以命名本书的文章——《羞于说真话》,让我感受到的,则更多的是他对说假话已然演变成一种社会风情的怡然之风的无奈,

和他坚持说真话的无力感。友人对他的一番劝解不无道理,现代社会上,的确是有那么一群虚伪造作的人把说假话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而把说真话说成了一种潜意识方面的自我表现欲在作祟。结合社会现实,要整治说假话的根源,与其惩罚说假话的人,莫如制裁爱听假话的人。因为少了一个爱听假话的人的同时,也许就少了一批爱说假话的人。

也许,在当今这样利益为上的社会,也只有那大智若愚的人才能够明哲保身,逍遥于山水之间。普通人也只能在假话的世界里,不断的自圆其说,安慰自己:只怪真话太逆耳。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五:《做老师真好》读后感

做幸福的老师

——《做老师真好》读后感

绥中一高中 李波

继去年学校让读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之后,今年又给每位老师发了张丽钧老师的《做老师真好》一书,连续两年举办假期读书交流活动。

对于张丽钧老师,大家都不陌生,去年学校还邀请她到学校作了讲座,听了她的讲座后,我们受益匪浅,这回又有机会欣赏到她的美文,更是激动万分,真心感谢学校提供给我们提升文化的机会。当代作家梁晓声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这四个方面都可以用阅读来培养和提升。

关于《做老师真好》一书,全书包括四大部分,共82篇文章,类似于《心灵鸡汤》或《读者》的感觉,这也是我所喜欢的教育读物的风格,读起来不累又能让人产生共鸣,从读《吾生》开始就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很多老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会说,“写的真好。”确实是好,我前前后后共读了三遍。总体来说,我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做一名老师,因为做老师是幸福的。

一、做一名老师

1、热爱教师这一职业

什么是教师?唐代的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前苏联的教育家加里宁将斯大林对作家的比喻延伸到教育界,从此教师有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誉。网上说,教师可以当警察,因为整天在班里破案;教师可以当主持人,因为整天为公开课想游戏和花招;教师可以当演员,因为一会儿态度和蔼一会儿暴跳如雷;教师可以搞工艺美术,因为整天写黑板,布置教室;教师可以当作家,因为整天写计划和论文;教师还可以到市场上卖东西,因为练出了高嗓门和厚脸皮!可以说,不论哪一种说法都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肯定,即使网上的说法有些调侃,但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的全才啊!但是我们所教的学生让我们感觉自己与以上的定义相去甚远,我们悔恨没听从俗语说的“家有三斗米,不当孩子王”的劝告,我们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我们抱怨除了工作没有自己的时间,我们抱怨我们职业的平庸。可是张丽钧老师在《恰如人意》一文中告诉我们“没有平庸的器物,只有平庸的眼光;没有平庸的岗位,只有平庸的作为。”是啊,我们羡慕、钦佩的张老师,她也是在我们所谓的平庸职业中走向不平庸的啊!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我们为什么不能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动。生活仅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无论多么复杂,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生活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局。我们在这过程中有意也好无奈也罢,毕竟我们从事着教师这一职业,如不能改变那就让我们心定脚动的有作为一些吧!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张丽钧老师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要保持着对这一职业的热爱,也许在这过程中会遇到不理解或嘲讽,但这都无所谓。因为如果你想对所有人好,满足所有人的标准,最终只会迷失自己。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是徒劳无功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要迷失在别人的评论里,用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就好!

2、热爱所教学科

张丽钧老师在《气味》一文中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我是教历史的,但当初大学是阴差阳错的把我录取到历史专业的,可以说一开始我是抵触的,可是随着对历史学习的增多,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了,在古代史中看到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其他文明古国的辉煌。在近代史的学习中感受到了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了解到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慈禧因无知而率先向世界各国宣战的勇气,了解了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已经打了四年后才向日本宣战的跟风。现代史中了解了原来苏联的领导人不只有列宁、斯大林和三夫,还有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这样短暂的总书记,感受到了新中国曲折发展的艰辛历程。我热爱我所教的学科,因为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热爱我所教的学科,我觉得做老师是幸福的!

二、做幸福的老师

对于教书,我们时常感受到的是这样的:教书是一场暗恋,费尽心思的爱一群人,结果却只感动了自己;教书是一场单恋,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而张丽钧老师在《这么好玩》一文中说:教育使人拥有了伟大的第二次诞生,它能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如何能实现教育如此大的作用呢?我觉得要用科学的方法付出爱,才能收获爱的幸福,实现教育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做到张老师在《奖惩贵在有暖意》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定能收获与我们付出的爱相等精神高度与心灵宽度的幸福。我们还要像张老师在《偷来的巧是致命的拙》中告诉我们的在工作中一定要脚踏实地。其实我们每一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顺其自然,才能获得内心的清静,我们可以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两种:一种是没吃饭饿出来的,一种是吃饱了撑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别左顾右盼,莫贪多求快,不要误入乱花迷了眼,二是懂得坚持,忌一味跟风,坚守好这一刻,才能看到下一刻的风景,三是懂得如何放弃,属于你的终究有限,放弃繁星,你才能收获黎明。人有欢乐也有苦衷,很多时候我们活的太累,原因就是三个字:放不下。所以对于我们的学生,他们若不离不弃,我们便点灯相依;如果他们自我放弃,我们也无能为力!

看开一些,忘记烦恼。在《君心可晴》一文中张老师让我们修炼心的慈悲度、宽阔度、高远度、明亮度,以助于内心的晴朗。《洒扫心灵》中告诉我们要把不快记在沙滩上,其实就是让我们加强内心的修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什么是幸福呢?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世说新语》中讲了这样一件事,竹林七贤中有一人,一天傍晚,他想去看数十里外的一位朋友,结果说走就走,划了一夜船,第二天早上终于赶到朋友门前,但此时他已经没有了兴致,立刻返回,别人对他的怪异行为很不理解,可他却解释说,我来是因为我有兴致,我回去是因为我没有了兴致。看来他是领悟了幸福的真谛!物欲、功利、虚荣心,让我们抛弃这些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吧,我们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做一名幸福的老师!

于2015年2月8日学校值班期间写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六:《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

《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

梁晓声的文字是厚实的,这种厚实里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气浪,读来总有一种令人坐卧不安的感觉。此书从多个维度分析现实社会的走向,中国人的群体状态,把当下的迷惘、偏执、急躁、功利、浮华„„条分缕析的形诸文字。客观的说,作家不是悬壶的医者,并不需要开出济世良方,他们只需要提出问题就够了。这本书在某些地方尽管存在文学的手法,但仍然是提出“问题”,既有直逼脑门子的社会问题,也有隐藏在现实水面下的波涛汹涌。这些问题,构成了一个病态的中国。

在《一个忐忑的中国人》中梁晓声写了有反哺家庭愿望的“毕业大学生”,在《看客中国》写了热衷于看热闹的“围观者”,在《交管与上人文》中写了“权利”的真相,在《改革是顶层设计的出路》中写了网上肆意谩骂攻击的“发泄者”„„我仿佛重新读了一遍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时下的中国人,与鲁迅先生所哀与怒的中国人,似乎并无差别。七十多年之后,尽管中国人的衣冠光鲜了,物质改观了,但是骨子里还是老样子。要么是可怜的,要么是龌龊的。 《舌尖上的好人文化》是一篇真正从思想层面揭示问题的文章。在这些文字里,我能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性和自觉性。梁晓声说,那些我们所崇拜的文学大师们,为着他们各自的国的进步,一生大抵在做两方面的努力——促旧时代速朽;助新时代速生。梁晓声的文字在叙事方式和语言组织上都保存着一股“质朴”,比如《教授之死》这篇小说,好像我们在某个新闻中找到原型,但有有着鲁迅作品中那种辛辣。在文辞上,他说“各自的国”,而不说各自的“国家”,他用“大抵”一词,而不用“大致”,都带着民国文辞的余绪。

在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革新与阻碍总是同时进行的,真正伟大的知识分子,往往是旧时代的摧毁者,新时代的助产士。同样,在一个进步的时代,独立知识分子不但要抨击丑恶,更要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所创建。就如新文化运动中既有猛烈抨击旧文体,旧传统的大文豪,也有构建新文体,创制新规则(比如新式标点,语音系统)的务实者。打着“独立思想”的幌子,披着“公知”的皮面,却做着最拙劣的勾当的人,不但无助于一个时代的进步,反而是社会最大的蠹虫。 中国人因何而忐忑?穷人如此,富人也如此;官员如此,平民也如此。除了贫富差距等原因,还因为公平和安全感。在一个缺乏公平与公正的社会,是不存在安全感的。因不公平而遭到伤害的人,会奋力讨回公平;伤害人的人则会付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处于权力中心的人,还是最底层人,都不可能真正“安全”。

从先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再到后者的姐妹篇《忐忑的中国人》,梁晓声似乎一直都在寻找什么,社会的公正?阶层的变异?贫富的均衡?文化的正名?亦或者是人性中存在的暴力?梁晓声总能以自己的“声音”,以悲悯的情怀、敏锐的目光直面中国社会问题。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或者只需直面,就已经是一个斗士了,可悲的是社会里还有无数的难以计数的不敢“直面”的“伪斗士”,或者“卫道士”,只愿意和被迫写点帮闲文章,唱点歌功颂德,功在千秋的时代赞歌。如此而言,梁晓声已经是一位真的“斗士”了。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七:好孩子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

好孩子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心里豁然开朗起来。有许多总是处于模糊状态的问题,一下子分明得多了。当母亲已经数年了,自己却一直像没有长大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虽然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我却依然没有什么耐心与方向。

孩子的个性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孩子,从他们一出生开始,就由天性的DNA决定了他们的爱好、兴趣、取向是不同的。为人父母,则需要的是通过仔细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引导他们做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去控制他们,改造他们。 当母亲是一件辛苦且吃力的工作。父亲在外工作,常常忙碌得与孩子极少有接触的机会,而母亲,却必须事无巨细的,无微不至的去照顾孩子。所以,当你决定依靠自己去养育孩子时,便要懂得,从此必须放弃很多,牺牲很多。比如事业、比如兴趣、比如娱乐„„有时,我也会因为失去的东西而痛苦,但反思了,其实从孩子身上,我们往往获得的,比我们失去的要多很多。应该感谢的是孩子,给我的生活带了很多的欢乐,使我对人生,对家庭,对情感,有了更明确的概念。而光有热情,更是明显不够的。更要学会的,是对待孩子的态度。

正所谓“兵无常法,水无常势”,从独辟蹊径的郑渊洁到中国式强权的刘墉;从以柔克刚的梁晓声到霸气慈爱的陈道明;从国学大师梁启超到史可的洋老公。他们的育儿经有的是大相径庭,有的却是相去甚远,却是殊途同归,让我深受启发。

要爱孩子:教育,是一门学问。你千万不要把孩子当花花草草来养,喜欢叫他怎样就怎样。尊重也是必须的,跟他说话时,请蹲下来,和他平视;不要命令式的,而是要看着他的眼睛说话,同样要求他也看着我的眼睛;孩子表现好,或者受伤了,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当老师要爱学生,作父母要爱子女。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常常给孩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爱,也增强了他的信任感。所以说爱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学会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时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再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她总是十分兴奋地向我汇报一切。当他说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与他商量着办,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

要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尝试着鼓励儿子“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好佩服你啊!”她一听就美滋滋的,总是主动思考问题,还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他打气让他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总以为是地以为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功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精力,更浪费了孩子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所以说孩子不喜欢的我绝不强求,而是让儿子告诉我他的兴趣,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它们燃烧起来。这样才会获取最佳的效果。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八:《忐忑的中国人》读后感

读《忐忑的中国人》有感

在上大学之前,我虽然听说过梁晓声,但是从未读过他的作品。上了大学以后,时间变得更加充裕,我也能够读到更多的书。梁晓声的书我最先读的是《年轮》,接着才是这本《忐忑的中国人》。这算是一本新书,去年才出版的,所以里面很多内容都是与这几年发生的事有关。

读了这本书,似乎能够知晓梁晓声其人。在读《年轮》时,感觉他只是一个学者,或者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化人,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见识到一个与我所知道的不一样的梁晓声,一个据理力争、忧国忧民的真性情的梁晓声。而我对他的钦佩之情也加深了更多。读完《忐忑的中国人》会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少了很多迷茫,多了一些希望。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内容莫过于《阿Q生活在当代》、《他们起诉中国》和《网络肆意攻击的红卫兵遗风》这三篇。其中,《阿Q生活在当代》作者用充分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鲁迅写的阿Q如果生活在当代可能发生的事。从阿Q的人物性格出发,几乎描绘出了一个活脱脱的阿Q,一个本能的痛恨文化、骨子里有有奴性的、自私利我的阿Q在当代生活的情状。而《他们起诉中国》则是通过一个“荒诞梦”----国外的一众文豪起诉中国在现实生活中剽窃他们的作品。在《网络中肆意攻击的红卫兵遗风》,通过一种对网友质疑的驳斥,写出对在网上肆意发表攻击言论的人的鄙视和斥责。前两篇毫无疑问都是用反讽的手法来讽刺社会中的一小部分贪婪、懒惰甚至凶残的人,或者说一些问题和现象,如贪污腐败等。“红卫兵遗风”正面驳斥网络上许多“唯我正确”、“唯我独革”的人,虽是由文革、知青引起的争议,但是批评的确实许多通过网络来肆意发泄自己情绪、攻击他人或是他人言论的人。

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剖析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忐忑心理直面力陈中国社会根本性问题的大作。在中国变得空前强大的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不分贫富,不分官民,总而言之,几乎集体陷入了一个终于崛起后的大国的焦虑、忐忑年代,因为这种忐忑所以有了许多忐忑的中国人。书中梁晓声说解救中国人于这种忐忑之中只能通过加快改革的步伐,用快速的改革来冲击机制中已经破损甚至病变腐败的部分,就像巨鲸时不时用尾巴拍打海面以甩掉尾巴上的各种寄生虫,而国家体制内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寄生虫,或者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梁晓声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忐忑的中国人》,用良知碰撞社会,哪怕鲜血淋漓;让社会恩泽人生,哪怕丝毫点滴。在书中,梁晓声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如官员腐败、社会机制不公平、交通管制、城管与小贩的矛盾、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的作用与责任等等,剖析人性的本质与社会的问题,让人读了心胸顿开。书中,也有对当代中国之改革提出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读了《忐忑的中国人》,我觉得青年应该发挥能动力,与发展着的时代同样的速度向前去,在快速改革的潮流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激发人性中的天使性,努力进化加以摆脱恶魔性。纵使不能成为名人或伟人,也要学会在平凡中做一个不平庸的人。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九:怎么样写读后感

怎么样写读后感?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林老师把写作的方法用对话的形式,写成下面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题茶室]

文曲星:小问号,小问号,又在想什么呢?瞧你,若有所思的样子。 小问号:老师,这篇文章实在太感人了!

文曲星:为什么呢?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地方?

小问号:这个……这……

文曲星:看来,你还没真正读懂呀!

读了文章、书籍有体会,有感情,把这些体会、感受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要说清楚读的是什么,要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想法,也可以写对其中某些内容的不同理解。 小小问号:唉,看书容易,写读后感那可就难喽!

文曲星:你呀,畏难情绪又来了!多写读后感能提高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再说,不是还有我的魔笔吗!怕啥?从你最近读的书中选择感受最深的,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读《×××》有感”,也可以根据自己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链接广角]

小问号:唔,反正,还得您教我。

文曲星:那咱们得从“读”说起。读懂原文是写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读”就没有“感”。除了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外,还要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问号:我把我读的书或者文章最主要的内容抄下来,不就行了! 文曲星:不,这还不够。虽说读后感源于所读的文章本身,写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原作谈感想,但只把你所读的书和文章名称、作者和原书原文的主要内容交代清楚了,还不算是读后感,决不能大段大段地抄写所读书和文章的具体内容,要突出一个“简”字。

小问号:哦,我知道了。“简”的写了,那“详”的要写什么呢?快把您的超能力秘笈教给我吧!”

文曲星:好!好!真是急性子!

超能力秘笈之一 写好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好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是读后感的重点所在。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总会有许多的感想和体会,从哪里入手呢?

1、从文章和书本中所得到的启发、受到的教育。如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母亲是多么辛苦,挣钱是多么的不容易,然而,当她知道我要买一本书时,却毫不犹豫地掏钱给我,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想起你的父母,你的爷爷奶奶是怎么关心疼爱你的吧?想想做子女的,该怎么对待父母亲和其他的亲人呢?

2、有的书或文章告诉了我们许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你读了以后,是不是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呢?它给你带来哪些启发呢?如读了《学会看病》这篇文章,你一定知道了作者的母亲是多么关心自己的孩子的,想想你自己的母亲,她是怎么关心你的,你又是怎么对待她的?这些就是读后的收获呀。

3、文章表达的方法、技巧值得你学习。

有的文章构思巧妙,有的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词准确。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可以就一本书、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谈体会,也可以就书本或文中的某一段话,某个观点谈体会,还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进行补充发挥,甚至是不同的见解。但不管那方面的感受,都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你自己的思想、言行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但是,千万不要空喊口号,更不要写成检讨书,决心书。

小问号:这些话好像是专门对我说的!在课外,我读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我想起了两件事情,不知道该选哪一件事来写? 一件事是:有一次,我和同伴玩打火机,不小心点燃了窗帘,我觉得很后悔,不该去玩火,要像邱少云那样遵守纪律;

另一件事是在全校的广播操比赛中,我同桌的鞋带松了,鞋子掉了,他就一只脚穿着鞋子,另一只脚赤着,坚持到比赛结束,白袜子成了黑袜子,他为了集体,严格遵守纪律,使我很受教育。

文曲星:是啊,一篇文章的读后感,给你的感受和启发是很多的,这

就要加以选择了,最好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两点来写。

小问号:可是这两点我感受都很深呀!

文曲星:联系实际时,应当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主要表达的观点,想想《我的战友邱少云》最主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呢?选择的事例要为观点服务,千万不能盲目联系,变成了“两张皮”。

小问号:哦,明白了,明白了,这么说,选第二个事例比较合适了?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读了同样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那读后感不是一样了吗?

文曲星:问得好!写读后感不要千篇一律。对同样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会受到不同的启迪。明白吗?

小问号:原来如此。可是,要怎么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呢?” 文曲星:你可真是个“小问号”呀,看吧——

超能力秘笈之二 选取不同的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比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它,收益也不同——如果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必须掌握真才实

学才行;如果从齐宣王时期南郭先生能够“混”下去的原因考虑,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实事求是,不能搞形式,华而不实,否则,就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从吃“大锅饭”为南郭先生那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条件,不难联想到现在社会就必须废除“铁饭碗”。

小问号:吔!太好了!重点写好了“感”,这次作文就不在话下了! 文曲星:真是个机灵的小家伙,概括得好!“读”——对原文的简要概括,评价等;“感”——自己的感想。这是写读后感的重点。只要把这两个字写好了,就是一篇好的读后感。只要用心体会,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观后感来。

小问号:那我就动笔写初稿啦。

文曲星:去吧。相信你能写好的!

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篇十:读后感 Microsoft Word 文档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前几天,我认真地读完了马克·汉林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

我感触很深。

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群正在学校上课的孩子被困在废墟下,其中就有

七岁的阿曼达。阿曼达年轻的父亲因为自己曾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不停挖掘着,被困的阿曼达同样坚信父亲会来救他,于是,年仅7岁的阿曼达一直鼓励同学们坚持。38小时后,父亲终于听到儿子的声音,顺利救出了儿子和其他13个同学。

我从文中感到了父爱的力量。要知道,阿曼达的父亲整整挖了38个小时。

38小时啊,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不睡,甚至连歇息一下都没有啊!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是父爱的力量!是父亲的责任感!虽然他明白,这里随时会发生爆炸;虽然他明白,这里随时会有余震;虽然他明白,自己稍一马虎,就会有生命危险!但他为了自己的儿子,愿意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读到“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时,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在

我遇到困难时,他也一直和我在一起。以前我的学习成绩很差,老师的责骂,同学的嘲笑,令我感到自己的前途一片灰暗,我快要放弃了。在我欲哭无泪时,是父亲为我拭去泪水,鼓励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千万不要轻易放弃,爸相信你,只要你努力,成绩一定会进步的!”从此,父亲一下班就陪同我一起复习功课。渐渐地,我学习起来也用功多了。终于,我的成绩一点点进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父亲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把好成绩告诉父亲,他却不以为然地开玩笑说:“嘿嘿,我就说吧,你能行的嘛!要相信我,但更要相信自己,你可以的!不过,别骄傲!继续努力,保持这个好成绩!”我终于见到了雨后的彩虹,它,是多么的美,我心中的乌云层被父亲轻轻地拨开了。

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我想,《地震中的父与子》将会感动更多的人!

父爱也伟大----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自从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才真正了解到父爱的无私、伟大。

文章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一位父亲不顾自身安危,不顾他

人劝阻,在人们认为几乎不存在希望的情况下,执著地从瓦砾堆中营救儿子的动人事迹。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文中父亲对儿子说过的最感人

的一句话,父亲说到做到,真了不起。我想,如果没有这无私而伟大的父爱,儿子不可能坚持这样长时间,他也许因为自己的放弃而葬身于瓦砾堆中。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地震中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

读完全文,我陷入了沉思。也许,我们的爸爸平常对我们的关爱不像妈妈那

样无微不至,但我们仍然能时时感到父爱的温暖。记得有一次,老师对我们说,区里要进行古诗背诵比赛,让我们把背过的诗打印。其他人都不屑一顾,我却牢记在心,一回到家,就急忙告诉了爸爸,爸爸一听,立刻给我忙活起来。第二天,我一起床,发现爸爸的眼睛变成了“熊猫眼”,妈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爸爸生怕我完不成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努力抵抗着“睡魔”的干扰,帮我把所有古诗都打印出来了。我感动极了。

平时,我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心爱的玩具、零食,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

大人们有时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

爱是高尚的,爱是美好的!也许,爸爸的爱不是生病时的陪伴和呵护;不是考试前的千叮咛万嘱咐;不是睡觉时给我们盖被子的身影。但是,父爱,同样是伟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父爱的深沉。

不轻言放弃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

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同学的故事。

当我读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心里感触很深。正因为这

句诺言,才使父亲有了坚定的信念,用双手进行了长时间的挖掘。就算38小时没吃、没喝、没睡,到处都是血迹,父亲也丝毫没有放弃。也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儿子与父亲的信念同样坚定,儿子在瓦砾下忍住了因缺水、缺食带来的折磨,

顽强地活了下来。尤其是在被父亲发现后,他又做出惊人之举,那就是让同学们 先出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父亲挖掘了38小时,儿子等待了38小时,他们用共同的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信念,虽然在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巨大作用,这

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如果我们在学习上有坚定的信念,一定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从前,我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连想都不想,直接跑去问妈妈,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爱思考的坏毛病。自从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 了面对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能轻易放弃。有一次,我遇 到一道难题,不知从何入手,一生气便把本子放到一旁。这时, 我想起了父亲在其他家长绝望地离开后苦苦挖

掘的身影,于是我重新拿起本子,仔细分析,不一会儿,就解出了这道题。

学习如此,生活也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又不轻言放弃,那

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难题呢?

谢谢您,亲爱的妈妈

----读《慈母情深》有感

世间的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难道不是吗?

今天我读了《慈母情深》一课,作家是梁晓声,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很想买《青年近卫军》这本小说,他想得失魂失魂落魄,他去向母亲要钱买书,贫困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将钱塞给儿子,让儿子买书,作者看母亲瘦小的身影,心里不好受,便给母亲买了一听母亲爱吃的生果罐头,晚上,作者被母亲数落了一顿,然后又凑足钱买了一本《青年近卫军》。

这篇课文中让我感动的语句有很多,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怠倦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写出母亲工作的辛苦,为了自己的儿女,拼命地工作,母亲的爱让我感动。"母亲掏衣兜,取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使我知道:皱皱的毛票申明这些毛票在母亲兜里装了长久,但又舍不得花掉,已几次多次取出又放进,钱已被手摸皱了,可是,当她听到孩子要买书时,母亲则绝不踌躇将钱塞进"我"的手中。这说了然母亲的大雅,为了儿子的学习可以不吃不喝,母亲感觉这样做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母亲每天辛苦地上班,挣钱供我上学,供我吃穿。下班急急忙忙回家为我做饭,晚上还要陪我写作业,不管我写得再晚,母亲总是毫无牢骚,从母亲身上我感到母爱的忘我,母爱的伟大。从古到今有很多文人用诗来歌颂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母亲就像冬季里一杯热热的牛奶,赐与我营养,赐与我温暖。母亲就像一把雨伞,给我挡风遮雨。谢谢您,亲爱的妈妈!让我们为伟大的母爱喝采!让我们为敬爱的妈妈唱首歌吧!

感恩妈妈

----《慈母情深》读后感

学了《慈母情深》这一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爱,也让我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文中的母亲变卖家里的旧收音机,换钱买来的食物都吃进了作者和弟弟妹妹的肚子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家已经贫穷到了极点,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走进了噪音震耳欲聋、环境极其恶劣的工厂工作。只是为了孩子们碗里多一点米,书包里多一些书本,衣橱里多几件衣裳。作者想买一本一元多钱的《青年近卫军》,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掏出钱来,用龟裂的手数好钱塞到了我的手中。而文中“我”通过去要钱买书,第一次走进了母亲的工作车间,第一次看到母亲在多么辛苦地劳作,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母亲挣钱的不容易。从而加深了对母亲崇敬之情和对自己要钱行为的深深自责。

读到“母亲给我钱买书”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一元五角钱“母亲”肯定知道它的重要性了,这一元五角相当于家人几天的饭钱,用它买书全家人可能又要几天省吃俭用了。“母亲”深知这一点,可为什么给钱的时候那么毫不犹豫,还替他解释呢?那是因为母亲知道,孩子爱看书是好事情,哪怕再困难也要供!因为那是她的希望,希望孩子能早日成才。这就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我的妈妈何尝不是这样?妈妈在电信世界打工,那里夏天非常热,抽烟的人很多,顾客也很多,空气不好,噪音也很多。许多人在一起闹哄哄的,就像菜市场一样。去那里的人什么样的都有,有的人三言两语只要话不投机,就会吵起来。这样的工作环境是妈妈最不喜欢的,但是妈妈为了能工作多挣点钱,还是坚持下来了。可我还总怪妈妈没时间陪我玩,不给我足够的零花钱用,我真是太不理解妈妈了,真是„„我家的经济情况虽没有文中的“我”家穷到的那种地步,但也很普通。爸爸妈妈收入微薄,还要供我学电子琴、学奥数,家中也没什么富余的钱了。可是只要是我喜欢看的书,妈妈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而她自己,却很少花钱给自己买新衣服,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我妈妈的用心和文中的母亲应该是一样的,这都是慈母深情啊!

在这里,我要大声说:“感谢妈妈!”

相关热词搜索:我相信中国的未来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书评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梁晓声《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224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