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货值列传读后感

货值列传读后感

2016-01-16 09:03:3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货值列传读后感篇一《货殖列传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货值列传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货值列传读后感篇一
《货殖列传读后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读《货殖列传》有感

近日读了货殖列传一文,感想颇多。没有想到西汉时期司马先生的经济思想是如此先进,有好多经济主张都和我们西方经济学不谋而合,真的是很意外的发现啊。

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描述的不仅是当时的普遍社会现象,恐怕也是现在甚至将来的社会写照吧。千千万万的人,“不择老少”,“出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到处奔波只为去“奔富厚”。虽然我曾经对这种求富奔富,趋利逐利的行为很不屑,但现在我却认为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人的天性就是要为个人谋求利益的,谁又会否认呢?农工商虞无需谁去号令和组织,他们都能自发自愿地各尽其能,竭尽其力,各劝其业,乐其事,不过,很神奇的是,当大家都顺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去追求财富时,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在史记和西方经济学中都有提到。

那么,人民都去逐利求富了,当政的人该怎么办呢?司马先生再次展示了其远见卓识,即顺应自然,国家不要干预工商业者的自由发展,放手发展经济;其次因势利导,疏而不堵,即国家的适度干预与调控;其次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也就是抓精神文明;再次,是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思想很先进,有没有?比西方经济学家早提出来两千多年啊。

司马迁还看到了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权势和地位总是同财富紧密相连的。这一点,我很悲哀的表示认同。

《货殖列传》记述了不少这方面的事例。如孔于的弟子贡经商以后,“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晕,就连圣人孔子的出名,也是和子贡的财富分不开的。

虽然当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然而,商人的富有,逐步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比如,以畜牧业发财的倮,“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还有蜀地靠丹砂致富的寡妇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傈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所以,只要有钱,。“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紊封’者邪?非也?”

司马迁还把社会上的奴役关系视为财富占有的多寡而决定的。他说:“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百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删物之理也。”它反映了司马迁已经把人对财富占有的多寡看做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高下的标准,认为是一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从而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物质基础。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认为礼仪道德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仔细想想,也有一定道理。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道德品质也有一定提升。并且,中国人在外国的公共场合精神面貌也有所提高,这是财富带来的正效应啊。

最后再来谈谈司马迁的生意经。首先是价值规律,他说:“晓余缺者,才知贵贱”。只有注意市场行情变化,丁解市场商品剩余和缺乏情况的人,才能知道什么东西昂贵.什么东西低贱。又说:“贵上极则反残,残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

水。”商品价格昂贵到极点时反过来就会低贱,低贱到极点时就会昂贵。这是市场的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经营者在昂贵时,不要惜售,要把商品像粪土一样抛出去;在低贱时不要惜购,要把商品像对待美玉宝珠一样珍惜地买进来。这样,你在市场经营中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你的财富利润就会像流水一样.川流不息,源源而来。

除了抓时令、赶季节外,司马迁还注意到“人和”的重要性,他说:“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善于谋生计、做买卖的,都具备能选择吸引顾客,取得人心和凭借时机、抓住季节的本领。作为经营者,能够吸引顾客取得人心.实际上已成功了一半。也就是具备了“人和”的条件,此外,就是讲究天时地利。还有薄利多销说。“欲长钱,取下谷”,要想使资金增长,最好去经营那些老百姓生活中迫切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五各杂粮。这些下等粮食虽然利薄,但是销量大,利润反而多。而那些高档商品,虽然利润大,但由于购买对象少,必然会“曲高和寡”。

虽然司马迁生活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但他的经济思想却十分先进,如果他能去从商,一定会是成功的商人。

货值列传读后感篇二
《读《货殖列传》有感》

读《货殖列传》有感

起初,我刚听到老师推荐我们读《货殖列传》时,我很迷惘。第一次听到有《货殖列传》这本书,我对它有点陌生又有点好奇,然后便心里暗自问“《货殖列传》里究竟讲什么呢?”课后,我带着好奇心把《货殖列传》仔细读了一遍,发现自己深有所感!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记录经营农、牧、工、商诸业生殖货利及相关的人物传记,体现着司马迁的许多经济主张。这一书中重视社会生产活动,认为政治上的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关,社会经济活动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货值”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而在这一书中,司马迁也举了很多经营致富例子,介绍了许多古代著名商业家,他们利用他们敏锐的商业头脑和丰富的商业知识来寻求利益。致富是人民的本性,但也应要求利的技巧和头脑才能致富的,致富这并不仅仅是空想的,需要付出行动才能得之。一个国家想致富,那也应该有致富之道,理财之政。

自从商业产生以后,贫富差距渐渐出现,同时因为有了差距,便产生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中国一直到了清朝还在压制商业活动,商人们承受着来自朝廷和社会各方面的阻挠和压力,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商人的创业历程真的是步履维艰。士农工商中,商为最下等,其实各个阶级都要养家糊口挣取银钱,只是收获渠道不同,收获数量也不等。满足人们物资的欲望,是货值最基本的功能,这也是“致富”的意义之一,书中还通过许多事例来充分展示了致富的意义,“上则富国,下则富民”,即国富民强,一国家想要发达起来、提高自己国家的地位也应致富。

从这一书中,更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沉思的是其致富的方法。从富国的角度而言,政府欲致富则需要重视财富赖以生产的农、工、商等行业。设置一定的经济部门;制定合适的物价,协调致富各业的均衡发展;国家统一,开通市场,开放资源。而若用今天的角度,这些富国的方法几乎属于经济的宏观政策,也值一国家借鉴其致富之道。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称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这一句完全展示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市场经济情形,分工理论在农牧工商四业中都具有创造财富的积极作用,而区域分工和社会分工的自然形成必然导致商业这一流通枢纽的出现,从而肯定了商业在调剂余缺,沟通有无,货币流通和积累财富方面的重要价值。除了分工论外,司马迁笔下的经济思想还有义利论、善因论、价格规律等,由于时代的局限,统治阶级不可能采用他的主张。但这是值得读者一读,值得专家教授研读的,也可使现在的经济学家从古代中国的商业社会发展吸取经验。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员,读《货殖列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货值列传读后感篇三
《读《史记-货殖列传》有感》

商业经济之于社会的重要性

——读《史记·货殖列传有感》

经历了多年的学习生活,对于史记,我们应该已经是是相当熟悉的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时间断限,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为三千年。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是中国两千年来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其开创性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学术上来看,他开创了史书绝撰的全新领域;其次,《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第三,《史记》的语言通俗流畅,文笔生动优美,言人状物,栩栩如生,不仅是优秀的历史作品,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清代学者赵翼说:“自此例一定,历代史学者遂不能出其范围。”其后代的二十三部正史,都以纪传体写成,便是例证。《史记》中表现出了司马迁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进步的历史观。如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五行、神仙方土的种种邪说,都有揭露和讽刺。司马迁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兴衰、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他的《平准书》、《货殖列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史料,体现出深刻的经济思想。他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历代君主的是非功过,都显示出他史学思想的光彩。

作为七十篇列传中的一片,《货殖列传》无疑是表现司马迁经济思想,尤其是表现他对工商业问题看法的一篇及其卓越、及其精彩的文字。《货殖列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总结了历代工商业的发展状况,并未许多卓越的工商业者立了传。是研究汉代经济问题的重要历史文献。

通篇观之,不难发现《货值列传》的文章布局十分的清晰、紧凑。整篇列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段从理论上分析阐述了商业发展、商人的出现,以及人们追求财务的现象,都是事势。事理之必然,以破儒、道、法诸家以及秦汉治者对此类问题的荒谬看法;第二段主要记载了先秦著名商人的活动与言论;第三段记载了全国各地的地形、物产、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人情;第四段,分析论述了财货对人类活动,对社会等级形成的决定作用,肯定了追求财富乃人性之必然;第五段记载了著名商人的活动情况。

我认为《货殖列传》是不同于《史记》中其他篇章的作品,《货殖列传》的本身并不在于为一个特定的任务开篇立传,而在于对古代经济的述写,在于挑战古代对于商业的“重本抑末”的不公平政策。

在文章的开端,作者司马迁就引用《老子》中的言论,并评价说“必用此为务,輓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可见作者的立论一开篇就是非常明朗的,直接性的表明了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同社会的构想是不显示的,是虚幻的。紧接着在下文中,作者接着论述到“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在这里司马迁充分的肯定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合理性和商业存在的合理性。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司马迁觉得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评价说“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作者引经据典的运用《周书》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指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弱盛衰的基础,“农不出则乏其事,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司马迁认为从事农、工、商、虞这四种行业的人,都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的创造者,都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其不可辩驳的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性。这些活动都是上可富国,下可富家的,并且“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又例举了姜太公被封在营丘,通过在营丘发展商品经济,最终使得齐国的经济极为发达,经济基础雄厚的齐国“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这与儒家的那种只强调“仁义”,说什么只要国君实行“仁政”,天下百姓就将“无敌于天下”的夸夸其谈,形成鲜明的对比。“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就这样被司马迁在下一句中顺利的抛出,直接表明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的精神面貌,使人不得不叹服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的思维严密性和逻辑的强条理性。在第一段的结尾,作者也关注到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社会问题,掌握经济权的人可以操纵社会舆论,从而揭穿了统治阶级所标榜的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又说“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之”,深刻的解释了“道德”对经济的依赖性,可见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所重视的商品经济问题是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背景的,是为当时的古代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

在有关于先秦著名商人的例举中,有说到“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所以商品经济得以在他的国家良好且迅速的发展,十年之后国家就富起来了,越王用重赏奖励士兵,使士兵冲锋陷阵像渴极了找水喝一样的勇敢自觉,于是很快的灭掉了吴国,并出兵向中原国家示威,最终成了“五霸”中的一霸。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在古代,经济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军事的强盛,最终促成一个国家的强大。

在范蠡帮句践洗刷了会稽受困的耻辱后,又到了宋国的陶邑,称自己姓朱。他认为陶邑“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然后便再次经商积累家财,但是“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可见他不是只一味的经商,迷恋财富,而是用自己积累起的财富去创造美好的行为,所以文章中说“此所谓富好行其德也”。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富足并不是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的不良诱因,而且恰恰相反,通过商业的发展,经济的富足反而成了社会良好道德行

为的有力支撑者。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贫穷,即使他的心理有要行善,帮助他人的想法,但由于经济的困窘,最终也只能成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漂亮的幻影而已;但假使他再心怀行善的想法时,同时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那这个想法就能轻而易举的变成现实,而不只只是一个美丽的幻影。

圣贤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跟着孔子学成以后,回到魏国囤积货物做起了买卖,成为了孔子七十多名著名学生中最富裕的一个。作者认为“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可见空有一腔热血的政治抱负,空怀一腹学术知识的孔圣人少了子贡的物质支持也会不得不陷入一种极为尴尬的困境,这甚至有点现代经济学中所讲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意味了。

从事商业需要的是头脑,是被称作智慧的东西,而不是所谓的狡黠。列传中的白圭说过:“吾治生产,尤伊尹、尚吕之某,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后文的猗顿、乌氏倮、寡妇清因为懂得商业,经济富足,甚至能让天子对他们以礼相待,名闻天下。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社会还是一直在重本抑末的古代社会,不论社会有无正面的承认,经济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影响非常重大。

汉朝建国以后,天下一统,国内取消了各地之间往来的限制,于是商人们积极的活动了起来。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一篇中,不仅对商业经济的合理性、重要性做了详细的阐述,也不仅记录了一些来自于民间的成功的商人事例,更重要的是,在文章中他还对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特产做了较为详尽的描写,这使得这篇列传变得愈发的珍贵,对现在的古代经济研究具有非凡的研究价值。

此篇列传对财货的剖析也一针见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爱钱是人的本性,不用学就会。不管是隐士、是朝臣、是士兵、是赵郑美女、是富家子弟、是渔猎之人、是赌徒、是艺人还是是制造赝品的小人,其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储存货物,让自己的财产越来越多。对于财货的追求、渴望只不过是正视现实与自己的天性而已,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反之,倒是一种人之常情,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作者除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记录先前的商人事例,还记录了当代自己国家发了财的能人,诸如蜀卓氏、宛孔氏、鲁国曹邴氏、齐国的刀间、洛阳的师史、宣曲任氏、桥姚、关中的田兰等人。这些人都不是靠着爵位俸禄,也不是靠着为非作歹而发财的,“尽推其理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他们这些人变化有方,是值得称道的。靠着省吃俭用不惜力气,这是发家的正道,但想要发家还得出奇制胜,只要专心致志的从事某一项工作,最终一定会达到富裕的目的。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总结道:”又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什么行业都有可能会发财,而

货币也并不是总属于谁家,有本事的就能赚大钱,没出息的就会赔出去,这就是商业,这就是经济的规律,这就是商品经济。

通览《货殖列传》,不难发现作者一直在肯定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性和经济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货值列传》不同于史记其他列传的篇章,它不是单纯的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一个特定的群体而书写,它所强调的是一直做为“社会”这个抽象概念中最重要,但却一直被压抑的一部分——商业经济。司马迁希望让私人工商业自由发展,自由竞争,批判汉武帝推行的管工官商制度。司马迁还在文章中总结了商业活动的若干规律,诸如薄利多销等等,至今还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钱钟书老先生也曾高度的评价过这篇作品说:“敢质言而不为高论,尤非常殊众也。司马迁传货殖,论人事似格物理然,著其固然、必然而已。”又说“此篇全非‘大事纪’、‘人物志’,与新史学不帝口手辟鸿濛矣。”

当我们站在现在的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货殖列传》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为我们现在研究古代经济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而且对现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类价值非凡的古籍,对我而言,是十分有阅读研究和再阅读的价值的,这次读《货殖列传》,读得可能是很浅薄的,但还是算小有所获。司马迁能在一个整个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都是“重本抑末”、“重农轻商”的情况下,勇敢坚定的提出商业经济的重要地位,这种正视社会现实的勇气,这种远见卓识无疑都会令人叹服。作为当代的大学青年,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涵养、素质,培养如同司马迁一般的胆识和见地。

班级:中文一班

姓名:杨妍君

学号:20111141134

货值列传读后感篇四
《史记货殖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我在课余时间看了货殖列传,在该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以

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史记中影响最深刻的是,两大著名商业家计然和白圭。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认为商业成功的第一要素

就是要善于观察变化和利用变化,他主张利用规律性变化获利,所谓规律性变化就是不要关注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变化,白圭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商业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这里面的规律是,由于有大量的人弃,价格必定就掉下来了,而价格掉下来,就是上涨的理由,上涨的理由具备,上涨就是迟早的事!只要发生大量的抛售,就买入,至于这种抛售是属于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呢?还是巨额投资亏损造成的呢?还是原料涨价引起的不关注,只要人弃,我就取。

另一位商业家计然提出贵极则贱,贱极则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价格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价格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至于是什么引起的贵贱变化,这些商业家们并不关注。而我们的投资人则长期沉逆于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局,忽视了价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涨的理由的规律。

说来说去凌通最想要说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跌多了就是涨,涨多了就是跌这是基本规律。人们都不敢买的时候,都弃之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买入机会这也是规律。不要寻求具体的上涨理由和买入理由,一旦有具体的上涨理由和买入理由,实际股票就没有买入价值了,一旦有上涨的理由的时候,人们就不要抛售了,也就没有机会了。所以真正的把握机会一定要在完全看不清具体利多的困难阶段下手。同时要理解相信价格的变化总是向反方向变的,上涨总会转化为下跌,反之下跌一定会转化为上涨!

在这点上,古代商业家计然和白圭分别提供了更伟大的思想,计然指出:天旱资舟,天涝资车(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才

是商业和经营的规律。在古代商业家的眼里,所有的商业行动都是为次年或者很多年后所做的准备,等待时间的推移,实现收益。白圭则提出,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两位商业家都不为明天操心,

他们的商业行为都不是为明天挣钱做准备,而是为更长久的未来做的准备。

计然和白圭认为经商一定要利用,“时用”关系,“时用”关系指的是,人们

需要某个商品的时间和这个商品处于充足的时间不是同一时间,东西多时大家往往不需要,价格就低了,大家需要时东西往往不足,商人们就是利用这个时间差,在供给充足价格下跌是买入,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自然会出现东西少,大家又要用,价格高的情况,这时商人就卖出。凌通认为“时用”变化其本质就是充分利用在不同时间或空间商品的供需关系不一样,从而导致价格不一样,来获取利益。在两位大商业家眼里,价差是时间创造出来的,价差是时间的函数,时间是价差之母。

在一个极端的困境中,极端的抛售中,采取人弃我取的策略,然后等待时间的推移,创造出新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自然会挣钱。不要试图在某个低价买入后,次日就获利,这是不可能的。不要等待什么具体的利多才买入,那是已经晚了。在极端的困难和极端的悲观,极端的抛售和极端的利空情况发生时,就是最佳的买入时机,而时间逐步推移之后利多自然会出现。根本就不需要投资人去寻找、去发现、去预测什么利多,只需要投资人等待!这是商业和投资的基本规律也是凌通阅读了《史记货殖列传》之后的心得。

货值列传读后感篇五
《游侠列传读后感》

美哉游侠 悲哉侠义

—— 读《史记·游侠列传》有感 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

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

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

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

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

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

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但却从不

居功自夸。

急人之难,舍己救人之美。“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为知己者死” 、“千里诵义,

为死不顾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

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他慷慨的救济穷人,“振人不赡,先

从贫贱始”而自己却过着“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的生活。这正是游侠精神力

量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他们把救助厄困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朱家“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

身不见也”。他们帮助别人,不是出于金钱、权势、名利的考虑,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合

于义,则为之,不计报偿;不合义,则不为,千金难动其心。

退让顾全大局之美。郭解曾经深夜前去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

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

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

功劳。郭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一场纠纷,也维护了洛阳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他不以利害为转移,而依据是非来判断事物。在处理自己侄儿被杀这件事上,

当他了解实情后“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在知道自己的

亲侄儿被人所杀,而杀人者竟然敢逃之夭夭时,想来大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杀人者未免

也太看不起自己了。更令人气愤的是自己的姐姐竟然曝尸其子而来羞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人会怒发冲冠立即杀掉那人为侄儿报仇。而解却没有贸然报仇行凶,而是沉着冷静的暗

中调查,在找到那个人后还能心平气和的听他讲完事情的经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得知实情

后能够公正的对待,合理的处理,不但没有责怪杀人者反而对他的行为表示赞同转而责备其

姐姐,要是不是明理之人如何能做到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理矛盾的时候,能够大义灭亲

以维正道?

自省容人以德报怨之美。《劝学》中曾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当有人“箕居视之”表现出无礼之态时,郭解不先究人过,而先查己过“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对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终于“箕踞者乃肉袒谢罪”有了完美的结局。

恭敬待人之美。郭解“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穷困时待人恭恭敬敬,一旦得势就翻脸不认人之徒比比皆是,而能始终如一者则寥寥无几。当时郭解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然郭解却能做到不乘车走进衙门,到旁的郡国替人办事时,能办到的一定办到,不能办到的也尽量使各方面都满意,然后才肯接受别人的款待着实不易。

墨子《修身篇》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未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贵义篇》说:“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强调志、信、道、本、义;儒家《论语·泰伯篇》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政篇》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公孙丑篇》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则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告子篇》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他们都是强调道、仁、气、义等。而这些都是游侠所具备的精神。

悲哉侠义!侠与义是分不开的,侠就是不顾自己利与害,挺身去做符合道义的事。读了《游侠列传》后不禁为游侠们的行为而感动——他们的行为乃是一种艺术,生也美丽,死也美丽,而又转而观现今社会,不免发出“哀哉侠义”的感叹。现代人过于实用化发展的精神世界和寻求刺激的娱乐倾向,已让我们无法看清楚以及了解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侠之真面目,更谈不上将它作为一种仍然具有综合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而给予尊重。

诚信的衰落。兵法有云:“兵不厌诈。”这似乎给了欺骗人一个最好的借口。当今社会的人,能够严守诺言的寥寥无几,食言而肥的却大有人在。假酒、假药,假化肥到处都是。本来签好的合同却会单方面毁约,为了逃避责任甚至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说过的话转眼间就会失口否认,做错了事却拼命的隐藏。在所有社会生活都以个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诚信便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难怪会有这么多不守信的事发生了!

急人之难义举的衰落。当今的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做一切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做这件事对自己会不会有好处,若没有好处可捞,就很可能不会去做,更不要说损害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不认识的人了。在公交车上看见有人偷东西却默不作声,在路上看到有人持枪抢劫避之惟恐不及,看到撞伤的老人不敢上前去扶只因怕惹祸上身,看

到残疾人乞讨不愿伸手援助只因怕上当受骗。

见风使舵,看人下菜谱。对待上级领导,恭恭敬敬、小心翼翼、曲意逢迎;对待平级同事,表面和和气气,内里暗自争斗;对待下级群众却板起了面孔,端起了架子,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若是有下级群众求他办事,必先赴酒席大吃大喝一番,至于事情能不能办成还另是一说,而倘若那个人不知道要“意思意思”,事情就会立马告吹。

小肚鸡肠,以恶惩恶。动不动就会因为某些小事对他人心生怨恨。现今社会有些人看到对自己不尊敬的人,表面默不作声,心里却对他恨之入骨,总会设法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惩治他。他们奉“有仇不报非君子”为至理名言。只要是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都会铭记在心,总有一天会找那个人报仇。采取正当的手段报仇本也无可厚非,可是若为了报仇而不择手段,以恶惩恶的做法则着实不可恭维。当人们得意于自己的胜利时,可曾想到这用罪恶来对付罪恶的做法本身就是更大的罪恶?

推卸责任。现在很多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总是首先想到这是别人的错误,而从不知道反省自己。看自己一切都好,看别人一切都不好,是现代人的通病。比如宿舍没有评上文明宿舍就会想到是因为谁谁没有整理好自己的内务,而从来不会想到是由于自己没有去帮她。

合上这部史家绝唱,那“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客形象仍在我心中久久不散。青史独留的英雄侠义千载之下,人们仍可见其傲世雄风,闻其飘香侠骨!生命是短暂的,再长寿,也不过百年光景,在无限的时空中不过是流星刹那。侠者不是不爱生命,而是希求的更高,这种爱已经超越了生物意义上的爱,而是将生命的历程当做艺术的过程,是以生命为笔墨,以世界为素练,他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而是生命所能展现的美。为了这种美,甚至不惜牺牲财富,权贵,乃至性命。现代社会每一种事物都有他的本源,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于义,西方文化侧重于利。重于义的文化才能生长出侠的果实。而今严重的问题是,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走下坡路,一切正在向西方文化演变。当人与人之间变得以利益为准绳,以金钱为信仰的时候,当人情味越来越淡薄的时候,在这样的土壤里,侠义的衰亡不过是个必然的结局。在此情况下也惟有发出“美哉游侠,悲哉侠义”的感叹! 参考资料:

司马迁著 韩兆琦评注,2004,史记(评注本)。长沙:丘麓书社出版社。

韩兆琦。1996,史记通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韩兆琦。2000,史记题评。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江涌豪。2001,中国游侠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汪涌豪、 陈广宏。2005,侠的人格和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向春。《史记·游侠列传》的文化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4):61-65。

周普生。健全的监督体制和健康的国民人格——由汉侠郭解想到的,人大研究,1995(1):39-40。

货值列传读后感篇六
《史记读后感》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史记》。

《史记》开创了我国历史“纪传体”的体例;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还开创了我国史学家秉笔直书的治史传统。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时就说:“史家之绝唱,独韵之离骚”。可见,《史记》是一部多么了不起的史书。

《史记》由司马迁所著。司马迁讲历史,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在《史记》里,他介绍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但是最伟大的还是他在书里所表达的最激动人心的思想。

表达进步的民族观。首先迁在《史记》中所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思想便是“大一统”,并且还表述了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观点。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评价秦朝历史地位时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认为秦朝统一中国事业虽然依靠了暴力手段,但时代不同了,形势变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司马迁对秦统一中国事业的肯定态度。而且司马迁对西汉兴建以来国家统一为社会带来的繁荣景象极为赞赏,在《太史公自序》中又说:“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这是对西汉盛世的歌颂。其次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战争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司马迁的时代,人们的民族思想却是比较落后的,推崇“尊夏贱夷”,认为中原文明高于所谓的“夷狄”。 但司马迁不同,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为少数民族作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每一篇都渗透出他的民族平等的意识。而通观这些民族史传,可以发现其内容并非单纯的夷夏分离的记述,它们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给人以各民族从来都是杂处、融合的印象。 表达进步的经济思想。对于满足人民物资生活需要这个问题,先秦思想家中,老子宣扬无欲、寡欢;孔子鼓吹“ 安贫”;墨子尽管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对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主张也 是比较保守的,特别强调“节用”。司马迁则不然,认为人类对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是客观 存在、自然形成、长久起作用的。由于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让人们自由获得财富,倾向于经济的放任政策,不主张人为的干涉。这种思想在《平准书》、《货殖列传》等篇中,都有较为集中的反映。必须指出,司马迁主张发展商品经济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分工。相反地,抑制商品经济发展,长期保持自然经济占 据统治地位,会使社会发展缓慢。

表达了鲜明的反专制、反暴政的民主色彩。他重视下层人民的力量,歌颂下层人士的品质才干,用了很多篇幅为他们树碑立传,诸如《游侠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扁鹊仓公列传》等都属这一类。

表达了贯穿全书的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马迁著《史记》把自己的生命也

投射在了其中,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但为了完成《史记》,为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就极刑而无愠色”,并在牢狱中“发愤著书”。

读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在探求其心智的源头和演变,观山河所以存,观生民所以养。《史记》一部伟大的史书,影响了中华名族世世代代的人,而它还会再继续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货值列传读后感篇七
《《伯夷列传》读后感

生命中的坚守

——读《史记·伯夷列传》有感

《史记·伯夷列传》记叙了伯夷、叔齐二位孤竹国王子,相继辞让君位,逃离本国,投奔西伯;西伯死后,武王伐纣,他们认为是不义之举,进行了谏阻;随后,武王灭殷,四方归顺,他们感到耻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到首阳山隐居,采薇而食,悲歌明志,最终饿死的感人故事。

本篇位居“七十列传”之首,且在形式上有别于其后诸篇。其后诸篇,多是先记叙史实,再发表简要的议论,议论前冠以标志性的“太史公曰”。而本篇则先议后叙,夹议夹叙,甚至议多于叙,这算得上是《史记》列传中的特例了。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二人的极力推崇。且不论伯夷叔齐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也不论历来对他们的评价上存在的分歧。在司马迁笔下,伯夷叔齐正是坚守道义、“积仁洁行”、宁折不弯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饿死的下场!也许他们心里没有怨恨,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吗?与之类似的还有好学的颜渊,他独得孔子的青睐,何以糟糠为食,寿命不长?而与之相反,像盗跖那样的暴戾之徒,却能够享尽天年。司马迁又联想到他自己所处的时代,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却能终身享乐;而循规蹈矩的人却屡遭灾祸。这使得司马迁陷入了矛盾和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他对所谓“天道”产生了质疑——不!不是质疑!是质问!不是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为什么那些善人却得不到美好的结局?《史记》中这样的悲剧人物可谓是俯拾即是。譬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了刚强直率、好打抱不平的灌夫,被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武安侯田蚡陷害致死的事情。这不能不说是个明证了吧!武安侯之所以能权倾一时,既不是因为显赫的军功,也不是因为卓越的才能,而只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司马迁不无暗示地写道:“景帝后同母弟”、“王太后贤之”等。由此可见,没有所谓“天道”,在封建社会,个人的生死荣辱,全在于统治者的喜怒好恶之中。司马迁当然不能明白指出,但我们看他对两种人物命运的展现,不难体会到他对统治者任人唯亲、埋没贤才的愤懑和控诉。司马迁当然也无力改变,当他像灌夫一样仗义执言,而为李陵挺身辩护,难道不是“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吗?然而等待他的,只有的灾祸,只有统治者的冷酷无情。

既然没有“天道”可循,我们又该遵行何“道”呢?抑或有所谓“天道”,而不“常与善人”,那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是宁遭灾祸而做善人呢,还是为求富贵而做恶人?司马迁连续引用孔子的话做了回答,表现了他对先贤孔子的无比仰慕之情。他选择了像孔子那样活着,哪怕举世混浊,哪怕终身贫困,哪怕灾祸

不断,仍要保持品行的高洁,何其孤傲!伯夷叔齐不也是这样选择的吗?别人为争王位苦心积虑,而他们却弃之敝屣,由此可见,富贵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天下宗周”,而他们却宁可饿死而“不食周粟”,由此可见,生命对他们来说也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固然不赞同对生命的轻视,也不鄙薄对名利的渴求。正因为这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于追逐竞争中有所坚守,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货值列传读后感篇八
《屈原列传读后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笔下的名句。

屈原是战国时期武王的后代,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在理想破灭后,屈原不愿随波逐流,宁可舍生取义,毅然赴死,把理想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屈原满腹经纶,官至左徒,太史公这样形容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当诸侯,王甚任之。意思就是说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治国之道,擅长于应对事物,内可以与王商量国家大事,决策千里;外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楚王很是信任他,由此可见屈原的才华绝非一般。

《离骚》乃屈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充满奇特的幻想,折射出非比寻常的人生经历,政治理想和心灵创痛。

纵使怀有满腹经纶,远大抱负,也抵不过楚王的昏庸无道,小人的嫉妒谗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被怀王疏远!可是屈原依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流放之际,悲痛之余,屈平只有寄愁苦于万水千山,留下千古佳作无数。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历史?怀王因不听屈原的劝告而遇害,虽然屈原一直向怀王之子顷襄王表明自己的志向,可惜屈原没有被重用,顷襄王听信子兰的谗言,放逐原。理想破灭,奸贼当道,国家面临灭亡,屈原万念俱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之死,“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举国上下哭声一片。我觉得屈原的思想太过古板,不会变通,为什么不如渔父所言那样: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歠其醴?何故深思而高举,自令放为?不能融入那个腐败黑暗的社会的他注定走向死亡。

为什么屈原不能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隐居田园,远离世俗,享受天伦。难道他的遭遇还不足以让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死心吗?我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也许屈原还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但坚持理想就一定要以死明志吗?他可以效仿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屈原的才华和声誉一定会被其它国家重用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如贾生在《吊屈原赋》中所云: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令若是。难道是觉得耻辱吗?就让我们走近司马迁,他为了替李陵辩解而被处以极刑---宫刑,可是太史公忍辱负重,化悲痛为力量,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屈原啊屈原,你到底怎么了?!

货值列传读后感篇九
《李将军列传 读后感》

品李广

太史公会遭受腐刑,是因为为李陵说了不平之语,而《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便是李陵的爷爷。像李陵一样,他也是一位功绩卓越的大将军。而司马迁也将自己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这个人物上,这才有了《李将军列传》中的那个鲜活的李广。

李广是个骁勇善战、精于骑射、处变不惊、胆识过人,具备天下无双的军事才能;且轻财爱士、诚信寡言;终生不遇、白首为封却依然转战疆场,尽忠报国。这是一个极富个性、栩栩如生的“飞将军李广”。

杀霸陵尉,表现他负能使气的性格;与望气者王朔的对话,又体现其对自身命运偃蹇的愤郁不平。他一生经历的大小七十多次战役,其中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从卫青击匈奴,司马迁给以详尽描述,又穿插其他经历和遭遇,从而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较完整地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使人物饱满生动,个性鲜明。

在文章的记叙中作者倾注了对一代名将出众的军事才华与高尚人格的衷心仰慕及对其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予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对汉统治者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赏罚不公的黑暗世道则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与愤慨。

不管历史上各个史学家对李广有什么评价,在本文中的李广是一个临危不乱、胆识过人、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的人,他治军简易,号令不乱的独特人格魅力是我不禁为之倾倒。但是,和其他人相比,李广他功高赏薄、终生不遇、白首未封,实在是可怜,最终还落得个自

杀身亡的悲惨下场。在司马迁的这些叙述,是充满了沉重感和沉痛感的。怀才不遇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而李广则是其中很有典型意义的一个,难怪司马迁会对他倾注这么多的同情之泪了,帝王家的刻薄寡恩司马迁也感同身受。

李广出身寒微,完全靠善射和英勇征战而升为将军的;卫青、霍去病则都是外戚,靠裙带关系而青云直上,虽说他们也建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他们的升迁是那么的频繁和快速,甚至卫青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就被封了侯,这不能不说是因为是外戚的缘故。李广仁爱士卒,出征打仗时,碰到缺食少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对士卒可谓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而霍去病则不然。李广出征时,所率领的兵马往往很少,装备也非常差,出征的路线也不好,战斗常常打得十分艰苦,回来以后不是无功就是功罪相当,有些时候还罪大于功,只好以钱赎罪,或被免为庶人,最后不仅封不了侯,还落得个自刎身亡的悲惨下场。

实在可惜„„

相关热词搜索:货值列传 史记货值列传 货值列传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货值列传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货值列传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4035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