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卫风 氓》读后感

《卫风 氓》读后感

2016-01-25 09:27:0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卫风 氓》读后感篇一《卫风氓读后感》 ...

《卫风 氓》读后感篇一
《卫风氓读后感》

读后感

——卫风·氓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首先是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在女主人公说出“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后,氓生气了,而女主人公马上劝到“将子无怒”并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正是她的温柔痴情为他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露出来了他的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爱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爱,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坚强。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读完之后,不知道是该同情这位身在古代的女人,当一个弃妇是何等的艰难,你要顶住来自邻里街坊的议论,嘲笑,甚至是轻视,不光是他们,也许你的兄弟

姐妹也会看不起你,而自己只能这么孤独一生。由此看来,婚姻对待女人的重要性。让人最佩服的是这女子的刚烈坚强,宁可担一个弃妇的名,也不要在负心人家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爱情,而女人,更要谨慎。 在爱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性下的感性。

《卫风 氓》读后感篇二
《诗经 氓 读后感》

读《诗经 氓》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初见,爱情就是那么轻易发生的事情。你来买我的布,可我明白,你的眼神里流露的爱意,我能看见你内心的悸动。顿丘送别,两情依依,情似水涌。君,不是我故作矜持延误佳期,而是你无媒人不合礼仪。别生气,不要急躁,就把日子定在秋天吧。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着远方,那是你应来的方向。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不自觉,泪已千行。你忽从复关来,面含笑,言语欢快。去卜卦问吉祥,也如此合意无差。乘着你的车,彩礼像幸福一样满载。

回望历史,在遥远的古代,有这样一个女子和所有的女子一样,为了一个男子心动不已。“初初见面,两人齐齐心动。”布只是个幌子,他是有意的接近她,一心一意的想要得到她。而她,面对这样一个急躁,胆大的男子,羞涩却也掩盖不住的一往情深。但她却又是个太过宽容顺从的女子。为了心爱之人小小的动怒,竟能放下礼仪,无媒而嫁。或许女子都是这样的傻,理所应当的坚信,自己眼前的这个男子能爱自己一辈子,能给予下半生的幸福。

允诺后的等待,如此的焦急。“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或许在这一刻已经注定,她的从属地位。多么害怕他会变卦啊,多么害怕到手的幸福不小心溜走。他终于还是来了,带着吉祥的卦象。如此美好的开场,她心中满是幸福生活的憧憬,做个幸福的小女人,嫁做人妻跟着他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命运就是爱跟我们开玩笑,幸福总是太过短暂的东西,有的时候你越想把它抓牢,它却流逝的越快。

二.却道故人心易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叶未落,挂满枝头绿萋萋。斑鸠呀,别急着吃桑葚。姑娘呀,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说放弃太过容易。女子若是迷恋男子,如何才能解脱?

桑叶缓缓飘落,枯黄不堪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来挨饿受清贫。滔滔的淇水是我归家的悲歌,车帷溅湿水淋淋。作为妻子我没有错,是你,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的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以桑起兴,描写了女子从妙龄女郎到体衰色减的过程。容颜易老,青春不在。曾经的甜蜜都换做今日的痛,“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多沉痛的懊悔之词,千年前的话语一语道破爱情的真理。

不知道她内心经过怎样的挣扎,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汤汤的淇水,当年见证了她的爱情,现在再次渡它简直是个绝妙的讽刺。

此段以桑葚喻爱情,就似含笑饮下的鸠毒,沉溺于爱情,痴醉却还是伤了自己。

三.何事秋风悲画扇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婚后多年为妇,繁重家务我却不辞劳。早起睡晚,忙里忙外非一朝。可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露出凶暴的本性。可我兄弟不知我处境,见面竟然对我多有讥笑。静下心独自想一想,泪流了满面。

当年白头偕老的誓言,如今都做空。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亦有尽头。回想当初,说笑之间,你我两情深。山盟海誓,怎料今日我独自伤悲。不要再想了,我不要再想了,彼此做个了断吧。

作为一个女子,她做的够多了,足够称为贤良淑德.可是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冷言暴行。一次一次的虐待,竟然还成了兄弟的笑料。一颗心冷了。曾经期待的甜蜜与美好只是泡影,当初的心动都沉淀为今日的痛苦。“哀莫大于心死”。

这应该是个柔情又决绝的女子。爱既然远走,又何苦纠缠不休。刚烈如她,纵然不舍旧情绵绵,海誓山盟,但却不愿被这样的婚姻牢禁一生。拿得起固然容易,放得下却需要勇气和果断,不是每个女子面对这样一份自己信以为真,甚至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时候都能放手如同拿起一般毅然决然。

“解脱,是肯承认这是个错,我不应该还不放手,你有自由走,我有自由好好过。”

《氓》作为怨妇诗的各中翘楚,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经典性。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一段爱情的萌生和一段婚姻的毁灭。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完整的展现了一个女子恋爱时心急焦躁到婚后痛苦自悔的心境变化。

短短几百字,给予我们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女子。她很久远,她遭遇的在今天看来实属平常。但是,读到那句发人深思的喟叹,我们也不由得心惊。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情能抵御时间的磨砺?又有几个女子能清醒如她,自悔而不迷失。

白居易一言甚为透彻“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少女怀春总是有按耐不住的冲动,遇人不淑徒生下半生惨淡。

情生似海,情灭如灯。

《卫风 氓》读后感篇三
《卫风氓》

《卫风 氓》读后感篇四
《卫风氓》

《卫风 氓》读后感篇五
《赏析《卫风。氓》》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⒀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

《卫风·氓》出自《诗经》,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即将被丈夫抛弃的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过后生活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也同时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读之感人心弦。然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宋朱熹甚至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并进一步引申说:“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可不戒哉!”(《诗集传》)这是从封建礼教出发,要求妇女以至读书人树立封建的节烈观,今天固不足取。还是清人方玉润比较公正,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并以之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相比,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此说可谓切中肯綮。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以深情对无情。《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比兴艺术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结婚前后氓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卫风·氓》观照当今,仍有启迪。 [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而然抛弃世俗礼教和自己所爱在一起,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使后世读者以深思。

《卫风 氓》读后感篇六
《对《卫风·氓》的解读》

对《卫风·氓》的解读

此诗距今2700余年,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弃妇归乡之后回忆往昔

与恋人“氓”相识,相恋,相爱,直至离别的过程。全诗共六节,

每节十句。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

情绪相适应的,但它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

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

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第一、二章是追叙。第一节,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节,

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

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节,

她似自言自语,又似在对一群年轻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

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节,对氓

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

第五节,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

不幸。第六节,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

和欺骗。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

构严谨,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第一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装

出忠厚老实的样子,来到女子家中,探问情形。首节的叙述可见女

子贤惠淑德,早已声名远播,十里八乡人人皆晓,故而会有远方的

“氓”特意借口买卖,以布换丝来探问实情,一睹芳容。实际上,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我谋”即宾语前置,当为“谋我”,男

子装出“蚩蚩”的忠厚老实貌,借口做买卖来看望女子,倒也在情

理之中,无可厚非。然而,之后的故事却出乎她的意料,同时也是

女子命运悲剧的开始:女子与“氓”两人一见钟情。由哪里可见呢?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样的“好逑”定然是家中门槛被媒人

踏破,但女子恰恰钟情于远道而来的“氓”。如是常人,毫无感觉,

女子定然不会送出家门,再者,最多至于渡口,然而款款的情意促

使两人涉水过河,爱情的魔力让女子迷失了方向,涉水之后,甚至

越过高岗——“顿丘”。即使是在宋词当中多的是送别至十里外的

“长亭送别”,而此诗中我们甚至无法猜遐具体的路程。

但是,“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一句,却突然打断了正常的叙述顺

序,此处应当继续述说两人的柔情蜜意,但却突然冒出“不是我拖

延时间,是因为您没有好的媒人”的句子。我们发挥合理的想象,

在离开女子家人很远后,在最后分别的时候,只可能是男子提出了

即刻与他“私奔”的要求。面对第一次见面即提出如此骇闻的要求,

眷恋于他的女子却只是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听闻后,

男子却“怒”;女子见状,安慰道:“秋以为期”。由男子初来时“抱

布贸丝”的春季,可以推知这里可能也有女子对男子的表现略有不

满,期望以半年的时间来考验两者的爱情的考量。但,实际上考验

的哪里是“氓”,折磨的分明是她自己:她陷入了爱情的陷阱。她

定然是一直痴痴地目送那个有着令人一见钟情的外貌的背影消失

在地平线上。

第二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我们可以想见,立秋的日子来临后,女子是日日渡过

淇水,登上高岗上的颓圮的垣墙向远方眺望——等待爱情!天地苍

茫,她由早到晚守候着的却是失望,晶莹的泪珠从大大的眼睛和长

长的睫毛下滚落,思念的心无法遏制青春的悸动,爱恋让她迷失了

自我,不能自拔。忽而,有一天在暮色中,当漫天的晚霞映照西方

天空,将淇水渲染成一片花海时,她看见一个离别半年后依然熟悉

的身影从天边走来,她从掩面哭泣的墙根下直起身子,但眼睛能辨

认出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氓”时,她来不及抹干眼泪,大簌大簌

的幸福与委屈的眼泪又滚落,但她却绽开如花的笑靥,一边笑,一

边哭,一边自言自语:“来了,来了,终于来了,他还记得我们死

生契阔的誓言!”(载笑载言)这是怎样的女子,有着怎样自由的爱

情追求!由后文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我们也可以想象在这

半年中,女子拒绝了多少“门当户对”的提亲者,她的父母兄弟会

是如何竭力反对这桩婚姻,而这个女子又是如何得坚持。依然没有

“三媒四请”等该有的礼数,没有必有的仪式,在简短的卜筮,向

鬼神鉴福之后,女子毅然带上自己的财物坐上了男子的牛车而去。

她满心装满了对爱的憧憬和甜蜜的幸福。

第三、四、五节,叙述了女子与“氓”的婚后生活。三、四节文

首以养蚕织锦的常见物“桑”和“鸠”起兴,“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即是“兴”亦是“比”,暗示时间

的流逝,女子年老色衰,爱情的花朵在他们日常的琐物中凋零。“三

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所有苦

活、累活,女子都愿意承担,不分昼夜的劳作,这都源于女子对男

子的挚爱。可知,男子的日子渐渐地好过了起来,但可共贫贱不可

共富贵的男子开始“士贰其行”,喜新厌旧,移情别恋,进而频繁

欺骗,“二三其德”。多番的训诫争吵之后换来的却是“至于暴矣”。

所有的伤心和委屈涌上心头,女子愤而离家还乡。当再次路过淇水

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里即是“赋”,亦是借景抒情。淇

水浩浩荡荡,就如同女子满心的委屈和悲愤,连绵不绝,面对这条

见证了他俩当初爱情的河流,她定然是再次泪流满面。归乡后兄弟

的冷言冷语,让她的悲伤无法倾诉,只能独自面壁垂泪,悲叹自己

的苦痛命运,“躬自悼矣”。

第六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承接上

节归乡后的怨愤,以“淇”和“隰”为“比”,同时以河流和沼泽

的“有岸”“有泮(畔)”反衬自己的痛苦无边无涯,但本节开头的

诗句却是“及尔偕老”,归乡后的女子在痛定之后并非思痛,想到

的却依然是曾经“信誓旦旦”的誓言,想到的是两人新婚燕尔时的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欢愉与快乐。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捷克

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言“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我们可以抛弃爱情,

我们的脊梁可以承受重负,但我们的内心却无法承受一片空灵,当

抛弃所有后,我们努力的以爱的思念为填充物。这便是这个女子可

爱、可敬,或者说可怜的地方。所以,在回忆与回味当初两人海枯

石烂,永不变心的誓言后,女子哀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细细品味结局,丝毫感受不到决绝,而是一种无奈与故做得洒脱,

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著名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所自的汉乐

府民歌《白头吟》,后人为类似的爱情生活悲剧结局所杜撰出的矛

盾心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所谓的“绝笔信”:“朱弦断,明镜

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

汤,与君长诀!”的句子。既然“决绝”,就不至于念叨,“努力加

餐勿念妾”;既然“已焉”,就不至于怀想,“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国人,总爱给悲剧的结局接一个或凄艳或团圆的尾巴,古乐府诗后,

后人编撰为司马相如“诵之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

头也”的喜剧结局。诗经《卫风·氓》,作为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

代表作品,保留了现实生活的自然本色,我们不确知那些狗尾续貂

的喜剧结尾习惯起于何时,但至少在汉代以收集民歌以正得失的乐

府时代还未有体现。

通观女子与氓的爱情故事,我们不可否认他们曾经幸福过、爱过,

且女子依然爱着。只是爱并不是一个实体的存在物,我们无法将其

安放在某处,隔绝与天地、空气安然保存。“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似乎也能作为这桩故事的注脚,我们常人许多的爱情的确耗散在日

常生活的琐事之中,转变为亲情——这已与爱情无关——但这并不

《卫风 氓》读后感篇七
《对《卫风·氓》的解读》

《卫风 氓》读后感篇八
《《诗经-卫风-氓》赏析》

一、《诗经-卫风-氓》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诗经-卫风-氓》鉴赏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

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

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本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不是很清楚吗?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不是如在目前吗?所以我们说,《氓》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同志讲:"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温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活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汽车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个"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

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象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象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人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卫风 氓》读后感篇九
《《卫风·氓》》


《卫风 氓》读后感相关热词搜索:诗经卫风氓读后感 卫风 氓 诗经 卫风 氓

1、氓的读后感篇一《诗经 氓 读后感》 氓的读后感(2015-12-19)

2、读《卫风 氓》有感 高中篇一《读《氓》有感》 读《卫风 氓》有感 高中(2016-01-13)

3、氓读后感(共5篇)诗经 氓 读后感读《诗经 氓》一.人生若只如初见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初见,爱情就是那么轻易发生的事情。你来买我的布,可我氓读后感(2016-06-04)

4、卫风,氓读后感(共4篇)读《氓》有感读《氓》有感爱情,不是单方面的喜欢,若最终只有一个人去维系着它而努力,那么再努力也是徒劳。面对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一个人的爱情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许还请,只能有曾经,文中的女子一心想与丈夫白头到老,最后也是能暗自流泪,或许我很难体会她的心情,那一份无法宣泄的悲伤,只能默默挤压在心中。有人说,卫风,氓读后感(2016-10-20)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卫风 氓》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卫风 氓》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735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