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

2016-02-11 16:08:5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一《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一
《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我曾经以为只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东西,读完《张晓风散文集》之后,我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是一塌糊涂。

早前,我是不喜欢读散文的。我总认为,所谓散文,要不就是风花雪月的文字,读的时候,令人对作者的语言功底啧啧称赞,读完之后呢?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要不就是故意将一些生活小事写得极其的煽情和繁琐,来讨得读者的同情,显得婆婆妈妈,不干脆,远不及武侠小说来的酣畅淋漓。

这次应师父要求,要写一篇读后感,将家里的书翻了个底朝天,要不就是已经看过很多遍的,要不就是枯燥的令人想起就害怕的,翻来覆去,就只剩下两本书可读。一本是《余秋雨散文集》,另一本就是《张晓风散文集》。曾经看过余秋雨的一些文章,写的是不错,就是觉得他这人太过浮躁和自以为是,不是很喜欢。而对于张晓风呢?曾经听说过她,只知道她是台湾作家,很早就已经享誉文坛了。怀着一份对女性心理的好奇,最后决定,就是她了,《张晓风散文集》。(女性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平时就不知道女孩子都在想些什么,到至今为止还是单身一个,趁此机会,顺便补习一下喽)

不读也就罢了,这一读,还上瘾了。

我早年读过《红楼梦》,虽说读过,其实也就是囫囵吞枣地过了一番,现在,你要是问我里面的有关人物和情节,我也只能是摸头不知脑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印象深刻,她就是林黛玉。她长得美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全部,毕竟,《红楼梦》里美女如云。为何会对她念念不忘?只因为她有一颗十分细腻和敏感的心。读《张晓风散文集》,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位“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娴静时如镜花照水”的林大美人。

打开《张晓风散文集》,第一篇是《地毯的那一端》。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前,给她的丈夫德写的一封信。 说真的,我想,任何一位男生如果读了这篇文章都会有一种想娶她的冲动。出神入化的文笔自是不必说,更动人的是那种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似一抹丝绸从指缝间穿过,又像一湾泉水,缓缓地,柔柔地,从心头流过,于是,干渴疲惫的心,变得滋润,仿佛穿越在花丛中,又似乎翱翔于彩虹之巅。在这一刻,人世间的一切,似乎不再重要,只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此刻幸福似乎可以捧在手心里。在张晓风笔下,一切似乎就这么简单,既没有天荒地老的誓言,也没有生离死别的痛楚,有的只是清而亮的星斗,有的只是朋友的一句祝福,一张贺卡。然而就是因为这种简简单单,才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而这一切却得乎她那种细腻而敏感的心,让我们知道波澜壮阔是人生,而平平常常也是人生。

仅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对于一般人,也许就够了,但对于张晓风,却远远不够,并不是因为她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仅仅因为她是一个作家。有人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也不尽然。我记得高中有一篇文章,是王安石写的,叫《游石钟山记》,其中有一段,“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余是以记之,盖叹郦道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由此可以看出郦道元很早就已经考察过石钟山了,却不为大众所知,为什么王安石一篇文章,却能让世人都知道有一个地方叫做石钟山呢?正如给岳阳楼和滕王阁题词作赋的人有很多,为什只有在范仲淹和王勃出现之后,岳阳楼和滕王阁才为世人所知?郦道元和那些曾经给岳阳楼和滕王阁题词的人,都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而且也发现了美,只是缺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情趣,所以他们注定成不了真正的作家。而张晓风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作

家,除了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就是因为她的文章还有一番情趣。

人不吃饭可以活七天,但是人不喝水却只能活三天。世上还有什么比水更美,但是你喜欢去喝一杯白开水吗?你不喜欢,我也不喜欢。怎样将这杯白开水喝下肚,你可以给它加一点你喜欢的味道。而情趣呢?就是将这杯白开水变成可口可乐的味道。

喝水烧菜有现成的味道可以用,但一位作家所需要的“味道”却要她本人去调。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思维,那是万万调不出来的。看张晓风的散文,不是看死了一书的琐屑,而是看活了一书的幸福。山不再是平白的如一幅画,而水不再是空洞的如一句话。我记得,里头有一篇文章,叫《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而她要的那座山就叫拉拉山。为什么要拉拉山啊?“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中国人看山,怎能错过水呢?在古人眼里,山和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明证。所以,她继续写到,“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独自一人来面领山水的圣谕。”这就是“风景是有性格的”。当风景都有性格的时候,你还要怎样的情趣?

我常常见到一群人,他们总喜欢伸出一个手指头,然后不停地摇晃,接着头一摆,很心满意足地甩出一句话:“你太嫩了!”这时,看听的人没有说话,就更得意了,顺便还翘成个二郎腿,抖得不行。我不敢想象,当张晓风碰见这样一群人时,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我不敢说,我是一个成熟的人。说实在的,何谓成熟,何为幼稚,我都分不清。读张晓风的文章,还以为自己回到了童年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简单而纯朴的想法,读着读着,

感觉自己就像老了许久,突然又变年轻了。而她呢?却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活蹦乱跳地,演绎着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我突然又想起了佛家的一句话:“四大皆空。”通俗一点说就是看破红尘。可是,人生在世,怎能无情?一切皆空,实在太难。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一点,人活着,就是要让自己快乐,让身边的人快乐。委曲求全算快乐吗?尔虞我诈算快乐吗?勾心斗角算快乐吗?说人家“太嫩了”的人知道什么是成熟吗?是委曲求全,是尔虞我诈,还是勾心斗角?读张晓风的散文,我读到了一种最原始最淳朴的感情,既没有一脸严词的说教,也没有故作深沉的讲理。有的只是充满乐趣的生活小事,有的只是一些单纯而奇趣的想法。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此,未免显得确实有点天真,而张晓风的高明之处,就是在这种简单有趣的生活琐事和淳朴的想法背后,让我们明白了生活。就好像从一滴水中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世界。有一篇文章,印象很是深刻,叫《鼻子底下就是路》。整篇文章并没有长篇大论的演讲,也没有故意的煽情;仅仅只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问路这么简单,小到仅限于婆孙之间的一些家常。而在文章的最后,却水到渠成的引出了这样一段话:“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简洁明了的一段话,却将生活的真谛揭露无遗,让人受益匪浅。而衔接的却是天衣无缝,真可谓“天然去雕饰,不露斧凿之痕”。

-----于无声中听大音;

-----于无形中见功底;

-----于点滴中现情趣;

-----于细微处见真情。

山不在呆板,水不再空洞,独到的眼光令人折服,敏锐的思维让人惊叹,这就是《张晓风散文集》带来的。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二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读后感:

这篇《高处何所有》是张晓风的一篇哲理散文。文章有一个副标题“赠给毕业同学”,可见是为那些在攀登学问这座大山的学子们写的。可是,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却远远超过了做学问本身,那是一种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较了多种人生境界后对某种至高境界的由衷赞许,是对那种看似平易却难以抵达的真英雄境界的诠释与破译。

散文作者没有用太多语言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她借助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奇怪的是,这个看来似曾相识的故事并没有曲折离奇的地方,却在平淡从容中缓缓透出一种无法回避的魅力。那是真实的魅力,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生真谛的魅力。

与过去读过的三兄弟探宝,付出愈多收获愈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叙述模式相比,张晓风的故事要严酷得多也煞风景得多。第三个年轻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并没有得到鲜花和掌声,也没有看到无限风光。他看到的,只是“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他感到的,只是孤独和渺小。是的,这才是人生的真实,这才是人们到达某种人生境界后必然的感受。也许这种感受带着浓重的悲剧意味,从来也没有到达或接近这一境界的人意识不到这种孤独和渺小,但并不等于孤独和渺小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不到的悲哀是更加深重的悲哀。所以,明知前路的艰险,明知顶峰的荒凉,

明知个体的渺小,他仍然奋力前行,为的是探究真理,寻找梦想,这,才是真英雄。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张晓风在散文的最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是这个观点的真实和冷峻震撼了我们,也吸引了我们。

做个真英雄吧,纵然高处一无所有!

我读张晓风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风则相反,初读是柔,是华丽,是美不胜收,却句读处处透着一股子豪劲。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

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爱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爱情便是“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始终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点刻意为之了。十几年前龙应台出版《孩子你慢慢来》时请张晓风写序,我还记得她说的话。她说自己年轻时听到太多对女作家的嘲讽,人们觉得她们只会写些柴米油盐、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决心,一旦自己“大笔在握”,坚决不写那些遭人辱骂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

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我读张晓风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张晓风喜欢读古书,将它们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己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我读她,亦如此。

。《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爱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爱情便是“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

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三
《读张晓风散文有感》

读张晓风散文有感

一直都很喜欢张晓风的散文,觉得她的散文柔婉中不乏刚劲,简单中意蕴无穷。有一种细水长流、娓娓道来的感觉。像一朵淡香的花,温馨清雅;似一杯醇香的茶,回味无穷。

她在《只因为年轻啊》一文中说到:“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得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在学生中,一半为自己的用功后悔,一半为自己的爱玩后悔。我们总也找不到一种可以两全的方式。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得是浪掷”的憾意。不如宽下心来,好好的做自己认准的事情。在将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有人叹气说你做的恰好就是他遗憾没做成的。

在《常常,我想到那座山》中,让我们欣赏到她对自然的那份狂爱,和“一个人,带一块面包,几只黄橙,去朝山谒水“的那种率性。她爱自然,爱花。蓝天打了蜡,小树叶儿也都上了釉彩。小小的野草也竟然被她写成这样:“乍酱草软软的在地上摊开、浑朴、茂盛,那气势竟把整个山顶压住了。那种愉快的水红色,映得她的脸都不自觉地热起来了!”。在她眼中,风景是有性格的。可分为吓人的、令人惆怅的、静静地存在的和令人怦然心动的。一切自然山水,投射到她的心境上便都有了情感。让我们不禁产生一种要仔细对待自然风景的想法。好像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等待能够欣赏它们的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物我相通,去仔细聆听自然山水,那么我们的生活从今以后将不会再有孤独。

另一篇散文《我喜欢》是她真性情的的流露。她坦坦荡荡、自自然然地向我们讲述着她喜欢的一切。她善于发现自然、社会中的真善美,向我们展示着生活中值得喜欢的种种。她用一颗宽广的心接纳着一切,连陌生人神采奕奕的精神也会让她喜欢。生活在她笔下,几乎没有什么不令她感动。冬日清晨邻居的一声“早”,就会让她觉得“世界是这样亲切,空气中充满了和善”。如果我们也以一颗热情的、善于接纳的心对待万物,那么它们都将变成我们所喜欢的。

有一篇散文,她提到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她也经历过不理解、不认同,甚至是恶语重伤。她写到只要有一两个知心朋友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就够了,仔细想想,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人,我们为什么非要让所有人都相信我们呢?即使相信了,又能怎么样呢?

虽然她长在台湾,但却对祖国文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她的散文随处可见唐诗、宋词、《诗经》中的语句。她的戏剧像《武陵人》、《和氏璧》等,都体现着对祖国文化的一脉相承。我想她散文的厚重也是因为有根在里面。

她以其轻灵飘逸而不失厚重的文字在不经意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不愧被余光中列入“亦秀亦蒙的散文名家”。读过她的作品,让我们心中有一种接近信仰的坚持,让我们对一切都充满感激,然我们觉得活着太美。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四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我读张晓风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风则相反,初读是柔,是华丽,是美不胜收,却句读处处透着一股子豪劲。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爱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爱情便是“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始终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点刻意为之了。十几年前龙应台出版《孩子你慢慢来》时请张晓风写序,我还记得她说的话。她说自己年轻时听到太多对女作家的嘲讽,人们觉得她们只会写些柴米油盐、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决心,一旦自己“大笔在握”,坚决不写那些遭人辱骂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五
《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读《张晓风散文集》有感

我曾经以为只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东西,读完《张晓风散文集》之后,我发现我错了,而且错的是一塌糊涂。

早前,我是不喜欢读散文的。我总认为,所谓散文,要不就是风花雪月的文字,读的时候,令人对作者的语言功底啧啧称赞,读完之后呢?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要不就是故意将一些生活小事写得极其的煽情和繁琐,来讨得读者的同情,显得婆婆妈妈,不干脆,远不及武侠小说来的酣畅淋漓。

这次应师父要求,要写一篇读后感,将家里的书翻了个底朝天,要不就是已经看过很多遍的,要不就是枯燥的令人想起就害怕的,翻来覆去,就只剩下两本书可读。一本是《余秋雨散文集》,另一本就是《张晓风散文集》。曾经看过余秋雨的一些文章,写的是不错,就是觉得他这人太过浮躁和自以为是,不是很喜欢。而对于张晓风呢?曾经听说过她,只知道她是台湾作家,很早就已经享誉文坛了。怀着一份对女性心理的好奇,最后决定,就是她了,《张晓风散文集》。(女性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平时就不知道女孩子都在想些什么,到至今为止还是单身一个,趁此机会,顺便补习一下喽)

不读也就罢了,这一读,还上瘾了。

我早年读过《红楼梦》,虽说读过,其实也就是囫囵吞枣地过了一番,现在,你要是问我里面的有关人物和情节,我也只能是摸头不知脑了。但是,有一个人,却印象深刻,她就是林黛玉。她长得美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全部,毕竟,《红楼梦》里美女如云。为何会对她念念不忘?只因为她有一颗十分细腻和敏感的心。读《张晓风散文集》,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位“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娴静时如镜花照水”的林大美人。

打开《张晓风散文集》,第一篇是《地毯的那一端》。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前,给她的丈夫德写的一封信。 说真的,我想,任何一位男生如果读了这篇文章都会有一种想娶她的冲动。出神入化的文笔自是不必说,更动人的是那种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似一抹丝绸从指缝间穿过,又像一湾泉水,缓缓地,柔柔地,从心头流过,于是,干渴疲惫的心,变得滋润,仿佛穿越在花丛中,又似乎翱翔于彩虹之巅。在这一刻,人世间的一切,似乎不再重要,只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此刻幸福似乎可以捧在手心里。在张晓风笔下,一切似乎就这么简单,既没有天荒地老的誓言,也没有生离死别的痛楚,有的只是清而亮的星斗,有的只是朋友的一句祝福,一张贺卡。然而就是因为这种简简单单,才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而这一切却得乎她那种细腻而敏感的心,让我们知道波澜壮阔是人生,而平平常常也是人生。

仅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对于一般人,也许就够了,但对于张晓风,却远远不够,并不是因为她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仅仅因为她是一个作家。有人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也不尽然。我记得高中有一篇文章,是王安石写的,叫《游石钟山记》,其中有一段,“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余是以记之,盖叹郦道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由此可以看出郦道元很早就已经考察过石钟山了,却不为大众所知,为什么王安石一篇文章,却能让世人都知道有一个地方叫做石钟山呢?正如给岳阳楼和滕王阁题词作赋的人有很多,为什只有在范仲淹和王勃出现之后,岳阳楼和滕王阁才为世人所知?郦道元和那些曾经给岳阳楼和滕王阁题词的人,都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而且也发现了美,只是缺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情趣,所以他们注定成不了真正的作家。而张晓风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作

家,除了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就是因为她的文章还有一番情趣。

人不吃饭可以活七天,但是人不喝水却只能活三天。世上还有什么比水更美,但是你喜欢去喝一杯白开水吗?你不喜欢,我也不喜欢。怎样将这杯白开水喝下肚,你可以给它加一点你喜欢的味道。而情趣呢?就是将这杯白开水变成可口可乐的味道。

喝水烧菜有现成的味道可以用,但一位作家所需要的“味道”却要她本人去调。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思维,那是万万调不出来的。看张晓风的散文,不是看死了一书的琐屑,而是看活了一书的幸福。山不再是平白的如一幅画,而水不再是空洞的如一句话。我记得,里头有一篇文章,叫《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而她要的那座山就叫拉拉山。为什么要拉拉山啊?“因为这里也是山,那里也是山,山跟山都拉起手来了。”中国人看山,怎能错过水呢?在古人眼里,山和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明证。所以,她继续写到,“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观之不尽。独自一人来面领山水的圣谕。”这就是“风景是有性格的”。当风景都有性格的时候,你还要怎样的情趣?

我常常见到一群人,他们总喜欢伸出一个手指头,然后不停地摇晃,接着头一摆,很心满意足地甩出一句话:“你太嫩了!”这时,看听的人没有说话,就更得意了,顺便还翘成个二郎腿,抖得不行。我不敢想象,当张晓风碰见这样一群人时,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我不敢说,我是一个成熟的人。说实在的,何谓成熟,何为幼稚,我都分不清。读张晓风的文章,还以为自己回到了童年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简单而纯朴的想法,读着读着,

感觉自己就像老了许久,突然又变年轻了。而她呢?却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活蹦乱跳地,演绎着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我突然又想起了佛家的一句话:“四大皆空。”通俗一点说就是看破红尘。可是,人生在世,怎能无情?一切皆空,实在太难。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一点,人活着,就是要让自己快乐,让身边的人快乐。委曲求全算快乐吗?尔虞我诈算快乐吗?勾心斗角算快乐吗?说人家“太嫩了”的人知道什么是成熟吗?是委曲求全,是尔虞我诈,还是勾心斗角?读张晓风的散文,我读到了一种最原始最淳朴的感情,既没有一脸严词的说教,也没有故作深沉的讲理。有的只是充满乐趣的生活小事,有的只是一些单纯而奇趣的想法。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此,未免显得确实有点天真,而张晓风的高明之处,就是在这种简单有趣的生活琐事和淳朴的想法背后,让我们明白了生活。就好像从一滴水中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世界。有一篇文章,印象很是深刻,叫《鼻子底下就是路》。整篇文章并没有长篇大论的演讲,也没有故意的煽情;仅仅只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问路这么简单,小到仅限于婆孙之间的一些家常。而在文章的最后,却水到渠成的引出了这样一段话:“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简洁明了的一段话,却将生活的真谛揭露无遗,让人受益匪浅。而衔接的却是天衣无缝,真可谓“天然去雕饰,不露斧凿之痕”。

-----于无声中听大音;

-----于无形中见功底;

-----于点滴中现情趣;

-----于细微处见真情。

山不在呆板,水不再空洞,独到的眼光令人折服,敏锐的思维让人惊叹,这就是《张晓风散文集》带来的。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六
《吴佳林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纯真是美的阐释

——读张晓风散文有感

东营市晨阳学校八年级二班 吴佳林 指导教师:齐春风

读张晓风的散文,越读越觉得有无法言说的美。她的文笔仿佛有一股芬芳的气息向我扑面袭来,并凝成一种力量震慑着我;读她的散文好像行走在远古的森林里,看到的是美丽的白云、碧绿的树叶和幽幽的青草,仿佛一幅纯真的画卷在面前展开。

张晓风的文字就是整个宇宙,一天一地的事物统统置于她的笔尖了。她把自然当成书来阅读,她写山用“一册册”,写水用“一行行”。有人曾评论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还有集学者的渊博、家的灵魂慧心、哲人的睿智、宗教的悲悯、儒家的担当和艺术的纯真……

读了张晓风的散文,我感触颇多。文章淡有淡味,浓有浓情。有时广阔如人生,有时细小如牛毛,但从始至终都有一份纯真。

若说淡,一般都是谈一些文学;若说浓,那大都是谈人生故事。看张晓风的散文,我总觉得是在和人谈话。有些文章,语言里饱含着纯真,浓得化不开,叫人读之如饮琼浆。

她写花用“花拆”一词,我惊羡她能把美当成一枚信封来启。她写“花的美在于它的无中生有,在于它的穷通变化。有时,一夜之间花拆了,有时,半个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于那份不可思议……”这段文字正好可以用来形容她的散文,谁能说她的文章不是一朵“花拆”呢?而她的每一朵花拆又是纯真的不可思议,同样都是美得不可思议。

张晓风的散文,有浓有淡,有情有景,像一幅甜美的画卷。她就是一粒珍珠,“中华语言文字”这个大河蚌里的精华被她吸收得饱胀有余。她太亮丽了,让我们感受到了耀眼的光芒……那份纯真,也得到了“美的阐释”这个称号。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七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三个辣》读后感

高一1班 肖尧

其实,人活着本来就挺憋屈的。我们的出生本来就不是我们所能够掌控的,莫名其妙地,我们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又不想死,所以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是在这种“既未选择活”也“懒得选择死”的无可无不可的状态中混了下来。不但生死我们不可以选择,例如选谁当国家总统,选谁来教我们,做我们的老师,选择去哪个大学读书,这世上这么多的事情,能够让我们这些小角色来选择的,几乎是微乎其微。所以,作者在面对选择的机会时是很振奋的,而我,也感觉到了拥有选择的机会,是多么地美好。

选择,是一种尊重的体现。经常听到人们在高呼类似于“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机会是要靠自己来争取”这类夸大其词的话,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些被我们信奉为真理的东西,是否真的称得上真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首先,我们的出生就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没有办法得到尊重,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家庭。有些人一出生就沐浴在“奢侈”二字中,而有些人,则被埋没在“贫穷”二字里,同样是降生,却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境遇,难道这样可以称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吗?”也许,我们可以靠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身为学生的我,经常是从老师的口中听到这类的话语,如果我们追溯到这个“命运”的根源的话,那么,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父母的要求,不得不来上学,这又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必须上学的命运,是父母,甚至是国家已经强制安排在我们身上的,我们又何来的选择,何来的自己掌握呢?现在的孩子,真的很苦,而且还经常没有选择的机会,得不到尊重。那些从小就被安排上补习班的孩子们,即使他们还什么都不懂,但他们一定知道选择,相比补习班,他们一定更加喜欢玩耍,而父母连孩子们小小的选择权利都剥夺了,即使这是爱的体现,但我觉得这也是不尊重的体现,不尊重孩子们还不会抗衡,不尊重孩子们还没有自己独立性的想法!

像我们这类小市民,能选择就的只有那么一小片关于自己的东西,而可悲的是,连这么一点小小的权力,也许都会被剥夺,我们不渴求金银财宝,荣华富贵,只渴求那个叫做“尊重”,叫做“选择”的四个字而已!

《桃红色的挑发针》读后感

高一1班 姚煜

看张晓风的文章,有一种随笔的感觉,就像是记录下了自己的一种感觉或是一种见解,但也不乏一种思考。

文中写一位母亲,用原子笔在头上画蓝线来画分中线,引发了作者对于美学的思考。

在作者眼中,她母亲那个年代的美学似乎甚于如今社会的美学。这是什么原因呢?当然不可能是教育的原因。与之较比,如今的教育更加发达,普及率也更是不能相比,对于艺术,美学的传授更是深厚,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一,我认为人们内心的浮躁。那位母亲必是因为嫌烦才随手拿起一只笔就画了。现在的人一样,根本没有心情、时间去欣赏艺术,去懂得美学。浮躁的社会只会让他们趋于急功近利的心理。唯利益是一切,根本就忘记了该要去懂得美学,欣赏美。

然而这种浮躁,我认为,与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有关。西方的国家为何生活观念与我国不同,有其一原因是社会制度的保障以及珍惜当下的心态,与其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使中国目前依旧是发展中国家,有些人们依旧为温饱发愁,怎么还会有时间去想美呢?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永远想到要为后辈们创造条件,所以现在人们不断地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亦为了自己的后辈生活做储蓄。所以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更加容易浮躁,无暇去关注美。

当然,也包含了对美的缺失。那个年代旅游的概念还未大肆兴起,人们对于日常生活,早已熟知的城市的美,早已麻痹对于大自然的美,似乎早已忘却。对于自然美的体会的不足与周围环境的麻痹,亦使人们忘记美。

“珊瑚色的牛骨发针”和“草率的原子笔”,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引发了一个民族对于美学的思考,在草率与精心之间,这个时代亏欠了太多的“美”。希望以后能多一些珊瑚色的美,少一些蓝色的伤痕。

《不朽的失眠》读书笔记

高一1班 沈晓芬

一千二百年前,他落榜了。于是他离开京城,一夜未眠,摸黑写下了《枫桥夜泊》。长长的榜单上没有容下他的名字,而人们却记得了这个在秋夜客船上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他就是当时的一位文豪——张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现今社会那些没考好的考生。一场高考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考好了,前途的确会一片光明,但这并不代表没考好前途就会一片黑暗。想想看。有的人甚至因为一次失误便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啊!难道没有听说过一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吗?记得美国有首诗中这样写道:林子里出现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而我选择了一条更少人迹的路,于是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一番风景。上大学是一条路,不上大学也是一条路,为何连尝试都没尝试就放弃了呢,你哪知道你会不会看见另一番景象呢?

再从我们自己的身上找找看原因。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我们太想成功了,哪怕只是外表上的功名。总是单纯地认为考好了一次高考就赢得了一个未来,希望,甚至可以说是奢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最重要的还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哪有人的成功会是一帆风顺的?莫言只上完了初中,可他最后还不是获得了多少博士都可能拿不到的诺贝尔文学奖吗?

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多了去了,你永远都不知道前方还有多少的困难要去克服,还有多少的分岔路要去抉择。一时的成功的确会让你得到一时的满足,但人的一生不是一时而是一世,真正成功的是那些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迎头面对的人。

有句英语名言翻译成中文大概是这个意思:不要为了翻了的牛奶而哭泣。一次次的失败就好比翻了的牛奶,为之哭泣埋怨都已于事无补,只有接受现实,寻找原因,重新奋起,因为一次失败不等于永远失败,希望就在前方!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八
《读后感准备》

白兔与月亮读后感

有一只独具审美慧心的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因为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便将月亮还回去了。这就是寓言《白兔与月亮》的故事内容。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拥有巨大的财富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的时候,应当趁早放弃。引

也许有的人看了这则寓言,都会嘲笑白兔是个傻瓜,不该把巨大的财富双手奉还。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傻瓜。人类中的有些人,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这是因为他们的“慧心已泯”,殊不知他们在“幸福”的同时,也就是拥有巨大的财富时各种念头也就会随之产生:比如如何利用啊,如何防偷啊,如何防抢啊,„„议

当贪婪的人为得到“幸福”而不惜代价时,他们就已经让自己变成了金钱的奴仆:得不到的时候为得不到而忧愁;得到了义因为怕失去而焦虑。这样每天过日子提心吊胆的,总是愁眉难解,走在路上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他们怎么也快乐不起来。这就是拥有财富而使得有些人失去人生许多乐趣的原因。议

当然,生活中也不是所有拥有巨大财富的曰都会失去人生乐趣。例如美尉的比尔·盖茨可以说是世界上拥有“月亮”的人,但是他生活节俭,将大量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因此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得失之患。可惜世间这样的人太少了。议

财富本身是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因此,我们不妨学一学“慧心未泯”的兔子,不要独自占有“月亮”;学一学比尔·盖茨,让手中的“月亮”放射出慈善的光芒,这才是明智的。议

后记:在语文课上,我们读到了课文:《白兔与月亮》。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我深有感触。联想到如今社会上像白兔一样的人已经不多了,隔三差五就会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某某领导干部因为贪污公款而被判刑。当记者采访他们时,他们总是一边流泪一边后悔。我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于是,我便写了上面的读后感,希望能以此来劝告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像白兔一样“慧心未泯”,在拥有巨大财富时,要有清醒的头脑,赶快悬崖勒马!

一点读后感:私有与共有

享受别人的东西就会有沾光的感觉,别人享受了自己的东西就会有吃亏的感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若关己,歇斯底里。呵呵!

同样的东西,把它看成自己的,人就容易变得自私,总担心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去:嗨!这可是我的东西,你有什么权利来分享呢!你怎么能白白沾光呢!如果把它看成是大家的,与大家一起分享,人就变得豁达,并且常有感恩之心:你看,上帝创造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让我们来分享!独乐不如与众乐。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本来就是大家“共有”的,太阳不只照耀你也照耀他,春风不只亲吻他也亲吻我。对于我们“个人”的东西也是一样,我们的学识、能力、财富来自于社会也属于整个社会,只有把这些东西用于社会我们才显得有价值。而且,对于这些东西,我们是管理者而不是真正的拥有者,因为终有一天它们会离我们而去,我们能真正留下的只有自己的灵魂,那才是真正高贵的、永恒的东西。

人生价值的珍珠

——读《落难的王子》有感(初一)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人生寓言——《落难的王子》。我特别有感触。

《落难的王子》一文讲述的是一位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听不得悲惨的故事。可有一天,

王子也遭受到了灾难,但在灾难的磨练中王子勇敢地战胜了一切困难,并告戒人们,人一生中肯定会有灾难发生的,但我们面对灾难要勇敢,不要退缩。

这位王子虽然多愁善感,但他终在灾难中锻炼成了一位坚强、乐观的人。在我们出生到现在肯定经历了许多困难、磨练,可以说我们是在锻炼中成长的。我们每经历一次历练,就好似把一颗珍珠放进口袋,这样一颗一颗的放,口袋里的珍珠已经有很多了,就表示你已经获得许多次人生的宝贵经验,数一数,那就是人生价值的珍珠。一旦你遇到困难,只要自己去努力克服,顽强面对它,那任何灾难都会化险为夷。

我也曾有过一次深刻的经历,有一次,老师为了锻炼我们,让我们在午会时按座位顺序每人表演一个小节目。我一听,这可是我的大毛病,怎么办?怎么办?我着急得不得不知所措。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看着同学表演得都很轻松,我更着急了。可我还是不能逃脱这对于我来说很可怕的事。来了来了,这一天终于来了。午会上课铃响了,我的心咚咚直跳。我缓缓走上讲台,当时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脸红到耳根,手心直冒汗。我用小得只有第一排的同学才听的见的声音讲了一个笑话,我的眼睛紧张得不敢看同学和老师。当讲完时,全场没有几个同学被逗笑,我很尴尬,苦笑般的走下讲台,当时的感觉是很没面子。事情过去后,我总结出一条教训告戒自己:说话时要大声,放开点,落落大方,不要躲躲闪闪的。

看,我把一颗珍珠放进口袋里了,在我经历无数次历练后,我的口袋里将装满无数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

行道树,我们有话对你说 (拟人语气对行道树说话,娓娓道来)

每当我们走在马路上,呼吸着城市中那一丝清新时,总会忍不住要赞美你----行道树。 你是那么快乐。在尘烟漫天的“战场”上,你固执地“奋斗”着。尽管你的能力是那么微不足道;尽管你的付出不能改变大局;尽管你的辛勤不为人知;但你却依然为那小小的贡献而感到自豪,快乐。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你是那么忧愁,又那么坦然。你离开了那自由而美丽的“大家庭”,立在这使你穿上一身抖不落的灰尘的“陷进”里,却从不抱怨,从不后悔,从不放弃,永远坦然的面对自己的选择与这繁弦急管的世界。当人们习惯于污浊,对烟尘麻木不仁时,你却在为这城市的环境忧愁,为这里市民的健康而忧愁。这又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呢? 行道树,你就像是一头牛,吃的是草,而挤出的却是牛奶,你犹

如一支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谢谢你的无私奉献,你的付出,你的固执 读行道树有感(基本符合引-叙-议-联-结的模式)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行道树》一文 ,文章主要讲了一列原本应在原始森林里的树木,如今却立在双道线的马路边,在人们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可在行道树看来这却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所以它们才会在春日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荫,默默地净化空气,绿化环境。它们不在意这个城市给了它们什么,它们在意的仅仅是自己给了这个城市什么。它们愿意不求回报的付出,愿意执着的制造不被人们所珍惜的新鲜空气,它们是多么可敬可爱啊!(引) 读完这篇课文我感慨万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伟人啊!(议)

每当我们春日沐浴着和风,夏日悠闲的吹着空调,秋日穿着温暖的小毛衣漫步在火红的枫叶大道上,冬日懒散的卷曲在被窝里时,又有多少人曾想过远在边疆守卫祖国和平的边防战士呢?他们不畏艰辛,即使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们都咬紧牙关从来都不抱怨什么,他们宁愿舍弃自己的小家来换取大家的和平安定,祖国的昌盛繁荣,或许不经历过谁也不能体会边疆的艰苦条件,谁也不能知道钢铁男儿的想家情怀,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付诸了

一生的青春,但是他们永远都不会老去,年轻的模样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他们是在边疆屹立不倒的钢铁战士!

其实我们身边也可见这样的人。(结合)

每天清晨,当你打开窗户时就一定能看到环卫工人的身影,他们总是不论风吹雨打都坚持上班,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城市需要他们,这个国家需要他们,这个世界需要他们,只要一天没有他们,人民们就会生活在污浊的环境里,为了人民,为了城市,为了国家,为了世界,当然也为了他们自己,再苦他们也愿意。渐渐地,年复一年,环卫工人的腰弯了,皱纹也悄悄的爬上了他们的额头。或许没有人知道,或许没有人在意,但他们无怨无悔。每当这时环卫岗位上总会涌现出一批新人,新的环卫工人,城市的新希望!

总有人说环卫工作是最低层的工作,可今天我却要赞他为最高尚的工作,因为环卫工人们是无私奉献的人,是可敬可爱的人。

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我们的老师也是其中之一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做立在城市飞尘中的行道树。(号召)

《第一次真好》读后感 简介:

这篇文章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当我读完之后,自我感觉就好象回到了童年.在滔滔的松花江畔,二十几户人家,过着清贫的生活.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小卖店,没有游乐园,可我们照样过的有滋有味.(引-结合连贯自然到叙述)凤头

春天,父母用筐将我们背到松软的沙滩上玩耍,他们在沙滩上种地瓜,种花生.夏天领我们到江中抓剌蛄.秋天我们上山摘山梨,葡萄,元枣子.冬天我们小伙伴就在明晃晃的冰上打冰尕.

童年时那多彩的一页如同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童年的许多第一次都浮现在眼前.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妈妈叫我在院子里看小鸡,因为晾了一院子玉米.看到小朋友们玩的热火朝天,我的心急的象猫抓似的难受.这时,偏偏家中的那只小芦花鸡几次三翻的啄玉米来添乱.一气之下,我拿起扫院子的大扫帚,用尽全身的力气扑了过去,可想而知,这只可怜的小芦花鸡就一命呜呼了.可知它可是妈妈最喜欢的一只鸡.恐怖之余,我把小鸡藏在了菜园中的豆地里.傍晚妈妈回家时发现少了那只小芦花,还以为叫黄鼠狼给吃了,也没细问.直到后来我外出求学了,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才向妈妈到出了真相,乐得我们母子跟什么似的.猪肚

这篇课文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文末的那句话: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的确如作者所说的.人的一生,经历的越多,越丰富,生命也就越有风采.相反,一个经历空白的人,他的人生可以说是苍白的。(点题-总结)豹尾

当面对失望与希望的时候(题目的可取,与落难的王子相关)

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的人一定进步快。

日子总是像指尖渡过的细沙,在不轻易间悄然滑落了许多许多。那些往日的忧愁和悲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的逝去,而留下的欢笑和笑脸,就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在它们深处历久弥新。

经过了许多个来来回回的人生旅程,走过了许许多多年的风雨,走过了无数失望,经过了无数希望但又有失望,我终于明白:‘一次无奈的哭泣,便函是失望的所有沧桑,一次

小小的挫折,便函是希望的所有彷徨。

七年级我学了这样一篇诗歌,他的名字叫《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想看到大海不能只翻过一座山,而是要翻过无数座山。有时候我也会怀着隐秘的相望,爬上那一座座山,去寻找大海,但最后总是徒劳,妈妈告诉我那是因为我还没长大。

五年级我学过这样一篇文章《生死攸关的烛光》他就告诉我们眼看就没有生的希望时,一盏灯又给老人的生的希望。

老师曾这样说过:面对失望,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希望就在前方,只要你勇敢抬起头,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这句话一直是我受益匪浅。

面对失望要努力进取,就算只有一点光明,一线希望,他也可能是成功的开始。生命的潮汐、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他是而平静如镜,时而巨浪冲天,人们经历了更多的失望迎到更多的希望,往往会更加坚强。

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冒然而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因为我相信,不!是大家相信,每个人都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不定过,不是吗? 鲁迅《风筝》读后感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开门见山打出主题)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

作者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九
《认识你自己——张晓风《潘渡娜》读后感》

认识你自己——张晓风《潘渡娜》读后感

11(6)班 杨森森

“耶和华啊!求你使外邦人恐惧,愿他们知道自己不过是人。”

——《圣经》诗篇

相传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刻有三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它旨在教导人要有自知之明,人只不过是人,并非诸神。几千年来,人类无论是在文学,还是哲学抑或其他各类学科的探索中,始终在贯穿的,就是这五个字。认识自己的渴望来自人类的本质需求,是心灵最深处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追随。

然而,千百年来,自以为聪明杰出的人们,在渊源的历史长河中,是否可以全部坦然无惧地说,他们认识了他们自己呢?的确,人们研究生命,将它分散成细胞,又分散成基因,提取出DNA,甚至研究到更为微小的核酸,几乎人人知晓这样的生物理论,但是,这称不上认识。人不过是把自己像小白鼠一样研究化验罢了。这是我们的悲哀。我们可以思考并写下长篇巨作,可以发展科技,甚至可以探讨宇宙,但是,我们不认识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甚至只能用远不完备的进化之说来解释自己的源头,更不知道我们身处何地,要到哪里去,甚至我们本身存在的价值。

不认识自己是可怕的。这就像一个与地球失去了联系的飞船,船里的人代代繁衍生息,竟也忘记了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去。这样的盲目绝不能允许。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处处都有自我寻找自我解释的足迹。神话也好,科学也好,人们在其中选择着自己所能接受的理由,填补着自我认知的空白。

不难发现,很多人选择的是一种看似更为理智更为科学的解释——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这意味着什么呢?好像是一个从一出生就没有父母的孩子,他少去很多的辖制和约束,在所能展示自己的生命舞台上尽情舞动。他自以为自己是多么地自由。一些人就在这样看似圆满的解释中定位了自己。他们渐渐发现,哦,其实自己就是一切的主宰,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生命,别人的生命,周围的环境,甚至与自己有关的一切。

的确,我们似乎做到了。我们发明了科技,哦,我们可以掌管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森林可以开发,山脉可以开凿,哦,大自然原来并不可怕,它握在人的五指手掌里;以及生命,呵,也不必经过复杂的母胎孕育,我们先进的生物技术足以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潘渡娜》中的主人公刘正是这样一位人类代表。他有聪明的头脑,在瓶瓶罐罐的实验室中创造了潘渡娜,从而打破了自然界正常的生物法则。看着自己所造的生命这样完美,他自豪地称自己比那位用泥土造人的上帝更伟大,“耶和华

算什么,他的方法太古旧了,必须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然后十月怀胎,让做母亲的痛得肝摧肠断,然后栽培抚养,然后长大,然后死亡。”他宣称自己的方法更加简便,且成果更加完美。最后,他干脆称自己就是上帝!

本以为刘会兴奋地接受自己创造生命的奇迹,会无比喜悦地将这一跨世飞跃公诸于世,可是他似乎并没有起初预想的那样有成就感。他对张说,当得知这一事实时,他感觉到恐惧。他说,大仁,当你发现你掌握生命的主权,当你发现在你之上再没有更高的力量,大仁,那是可怕的。

那是可怕的。我默念着这几个字,心里满是对生命的崇敬。生命是什么呢?拥有生命的人是什么?当人类终于突破各个领域的重重障碍,开始掌握并成为生命的主宰时,是可怕的。

但是,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人站在亲手所造的巴别塔顶,在可以触及上天的至高之处,会无法享受坐在至高者位置上的喜悦?当人终于成为上帝,竟是可怕的吗?

《潘渡娜》读到最后,我终于释然,人,竟真的是这样的自讨没趣。千百年来,人类所做的一切原来竟是没有根基的,或说,根基是朽败的。这正如仰赖“1+1=2”这一公理的数学计算,如果没有公理做根基,或是1+1得出的是另外的答案,我们的整个数学体系恐怕就要瘫痪。

这是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有些人却依旧以为认识了自己,以为自己就是一切的主宰,依旧固执地沉迷在对自我的膜拜中。他们从集体到个人,都在追捧一手遮天的能力,拒绝万事仰赖的公理,在自己假想的根基上建屋造楼,他们自以为认识了自己,实际上却是最糊涂的种类。

这样的人,根本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一个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尽管他聪明,有智慧,本质上他依旧是愚昧的。他在用力拉住自己的头发,试图让自己脱离地面,他像瞎眼的人用手只摸到大象的耳朵便声称大象是扁而大的扇子。

愿蒙住眼睛的人快快揭开眼前的遮盖,快快认识到,我们并不是样样都能的。这样的有限之物如何做万有之上帝呢?我们用有限做无限,在朽败的根基上建造通天别塔,岂不是越高,就越可怕吗!

正如《潘渡娜》文中的最后,刘对张说,我庆幸,我这一生最大的快乐和荣幸就是发现自己只是一个人。人若自知,明白自己不过是受造的有限体,就如同接纳了1+1=2这一公理前提,一切的计算就都会有法则地进行了。

因此,人真正认识自己是从认识到自己不是上帝开始的。我们需要谦卑,需要俯下身来。你看那浇灌我们的雨水与呵护我们的阳光,你看那吹拂我们的清风和滋养我们的空气,它们是我们进行这则运算的必要筹码。我们只欠一个公理。

而当我们开始了正确地认识自己,开始了在正确根基上的建造,我们就会体会到,哦,我们的生命实际上是如此丰盛地被预备着,它美丽,神圣而庄严。

是的,上帝预备下的生命,就如同结满果子的葡萄枝子,它美丽,神圣而庄严。愿你认识祂,认识这位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快快为你的生命填入这必须的神圣公理,接纳这结果子的丰盛生命

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篇十
《读后感45》

多点阅读,多点人文!

很久没接触人文的东西了,今天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篇《百年思索》的演讲稿又在恰当的时刻给了我一个思考的窗口。

第一次看到她的文字是《八十年代台湾散文选》中的两篇,文章的内容影响不深,但《可以原谅,不可以遗忘》、《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样的题目措辞让我记住了“龙应台”这个名字。非常喜欢琦君碎了的水晶盘、张晓风的爱情观、简贞的四月裂帛,龙应台与一片柔情缱卷的台湾女性不同,她不同于琦君的沉静慈爱,有别于张晓风的风神灵秀,属于那种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每次看到她的名字就是感觉亲切。

《百年思索》是她一九九九年在台大法学院的演讲。她把人文素养归纳为三个字:文、史、哲。

“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成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麽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 这么有思想的演讲,让我重新审核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角度、思维逻辑,去追询自己独证的真理。

多点阅读,就多点思想,多点人文!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张晓风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1969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