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

2016-03-03 14:24:0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篇一)《《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 ...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篇一)
《《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

《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篇二)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00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直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只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可以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面对成功,面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还教给我们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业,要先从身边琐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标努力。即使困难重重,暂

时无法达到目的,也别气馁,老子告诉我们“大器晚成”,再接再厉,终会成功。面对成功,要知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却没成功,没关系,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谓知足常乐。

老子还教诲我们,做事学会“慎独”。“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做坏事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须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对于处世,老子还教诲我们要“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关于《道德经》,老子还教给我们很多,如人际关系方面,告诉我们“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善者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不善者可以教给我们智慧,学会面对善者与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拥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诉我们“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处,眼观全局,全面考虑问题。

《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巨作,这些所感所想只不过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现在你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篇三)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历史文化学院09级2班 石国富 22209313011130

《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我认为在当前学习“国文”的热潮中,《道

德经》对于我们每一名大学生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德经》是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

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份,为人民服务,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精读之后,我对《道德经》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致虚守静----平淡处世

《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我理解,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我想,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虚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

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

我认为二者的辩证关系就好比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因此,我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为人处事的作风。作为年轻干部,豪情满怀,思维活跃,是青春的本色,但是要懂得欣赏“宁静以致远”的境界,我想,真正立志高远、有所作为的人应该是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为人谦逊的。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所谓“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这就是我由“致虚守静”感悟到的“平淡处世”。

三道法自然---坚忍不屈

《道德经》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老子还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

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

保证你成功。

我从前看过一些西方人撰写的励志丛书,比如卡耐基系列以及《富兰克林传》、《比尔盖茨传》等人物励志传记,那时还没有拜读过《老子》,现在来看,深感《老子》在励志这方面的阐述尤为深刻、朴素、特别,简直是真知灼见!我想,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自觉接受祖国国学的厚重熏陶,勤思考“我在做什么?我想干什么?我要干什么?”三个问

题,只有“打有准备的战”才能最终走向成功之路。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吸取其精华来加强我们的营养,对于我们这些青年人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充电”。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就读书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要求,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在举国上下这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我深深感到对“国学”书籍学习的渴望。我将把对《道德经》的学习作为学习“国学”书籍的一个良好开端,很好的坚

持下去。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篇四)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姓名:李召俊 学号:20090934215

最近,读了老子的《道德经》,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道德经》的一个主要内涵。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

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我最喜欢其中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从这句话可知事物之间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形成更强烈的感受。通过对比,无形之中又会放大彼此的形象,达到“白者更白,黑者更黑”。例如,社会只有各种丑恶现象的存在,以及穷凶极恶的歹徒出现,才更彰显那些善良的、安份守己人是多么的可贵。只有“恶”才会有“美”,只有“不善”才能够有“善”。因此,我们对于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大可以一种平常心视之。贪官的肆虐和横行,才有各种清官戏的流行。说到底,社会的许多现象应该是相生相成,对立面也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应该看到好的一面,更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更要明白只有“大乱才能达到大治”。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篇五)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摘要:作为一部国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存在: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世间红尘中的崛起与再生,提供了开辟道路和净化环境的有力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回归本质,用最初的视角看待生活,促使人们找寻最真实的自我。几千年过去了,《道德经》作为一颗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星火,在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枯槁时将其燃烧,而后在熊熊烈火中孕育着中国文化的重生。

关键字:道德经;哲理;大学生;道德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学习《道德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们时常品读它,才能更好的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进行建设,纠正自身的不足,找到并学习其中的为人之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道。而前一阵的大学生杀害舍友的新闻也让人不寒而栗,以至于网上戏称“谢舍友不杀之恩”以自嘲。这难道不是道德缺失、人心不古的真实写照么?

所以,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如何去直面生活中的挫折不满,正确处理在校园中的矛盾呢?我们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责!“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

《道德经》首先是一部哲学经典,“并非今日人们所想象所认为的仅仅是一部‘道德经典’”①。概言之,它至少包括“唯物辩证思想、宇宙人生哲学政治理想追求三个方面”②。谈到老子人生哲学,文选德先生在著作中归纳为如下四点,即人要无私,人要容人,人要谦退,人要守柔;谈到老子的政治理想追求,他又概括为憧憬“小国寡民”,主张“无为而治”,希望人间公平,要求简政安民和反对不义之战等。这一些,都与人的道德修养不无关系。

我认为,《道德经》最能代表老子为人和道德修养主张的是第八章关于水的观点。其中多处以水来比喻说明“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在这一章中,老子这样写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①

②文选德:《〈道德经〉诠释》第1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文选德:《〈道德经〉诠释》第21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老子关于水的人生哲学的领悟,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将道与自身融为一体的人,就好比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确,水是善利万物却又不会与物相争的,它乐于停在大家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这就把水人格化了,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水向东南流”,”条条江河归大海”。尽管前途艰险,水总是无孔不入,直至到达目的地。即使遇到最强烈的抵抗,它依然会水滴石穿,”守弱日强”,柔弱反而转化成了最锋利的武器。

《道德经》里第七十八章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③

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它却无坚不摧,势力强大。能够为了国家付出自己珍爱的东西,能够为国家甘愿受难受辱才是真正的治国者。就如水的柔弱中含有刚毅一样,具有水一样的善还要有水一样的方法才能真正的遵循“道”来做人和治国。这也是人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这正是持久美德的体现。

老子从“水德”讲到“人德”,既形象又深刻。一方面,江海之接纳百川,大度宽容,故能成为百谷之王;另一方面,水滋润万物却又能安于底下,从不因为给众生提供生命的支撑而居功自傲,反而居处在其他东西不愿呆的低凹之地。各行各业的人又有谁不需要这种“水德”、“人德”呢?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借助”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来提高道德水平。

比如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就必须唤醒内心的道德意识;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我们要认识到提高道德水平是与同学保持和谐关系、保持个人身心健康、促进个人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是营造一个人人讲道德,人人受益于良好道德的社会环境的必然条件。

还有“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注重道德修养的同学,遇事总是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与周围的人关系融洽,学习、工作、生活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助,因而诸事顺利;不注重道德修养的同学,遇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甚至损人利己,搞得自己人际关系紧张,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总是感到事事不顺。注重道德修养的班级,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其乐融融;不注重道德修养的班级,大家纷争不断,矛盾重重,四分五裂。这些都能够从《道德经》中得出。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说道:“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③ 《道德经》第78章。

是说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这也是教导我们要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待人以善,不要欺负和干预他人,多行善事,不与人结怨,这样才会得到自然规律的善待,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和信任。

当然,《道德经》中值得我们品读和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贯穿全篇的“道”与“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世界原本有天道,即自然界的固有的规律;当人的活动增多,天道无法维持人类的秩序,就需要道德来维持;人心变迁,德行不存,则需要仁爱来继续维持人类的秩序;当纷争加剧,仁爱无用,就出现了道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最后连义也没有人践行了,只好推行以礼乐治国,规范人与人的关系。

这就告诉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能放松,一放松道德水平就会不断滑,从“道”“德”“仁”的层次降低到“义”“礼”和“失礼”的层次,以至不可收拾,最后招致彻底失败。所以,提高道德水平就要逐步减少私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吃点亏是福”、”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学习《道德经》,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一种共识。中华民族自古以礼仪之邦而著称,提倡“百行德为先”。所以重读和阐释道教圣典 《道德经》,积极挖掘道教的博大精深,才能让道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才能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才能“神不外驰,心不外思”。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篇六)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经济学院 12财税2班 蒋盈莹 20121409218 向来只知《道德经》这篇著作,却从未读过。而这学期有幸接触到了此书,初读并不大懂,结合了一些视频才更加了解了这本书。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说是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

虽然一书仅有五千余字,但“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

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眼中,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

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

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

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

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有’和‘无’,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样。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变化’,变化又变化,这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原因。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点,虽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几件善事,虽然也是善行,却不是真善。自然界的事物,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转

换。长和短互相呈现,高和低有比较才显明。音和声互相配合,前与后总是相随。

圣人治理天下,采取的政策,都是不和民争利益政策。从来不口口声声的强调仁义,闭绝空谈,只是实实在在把最仁义的事做出来给天下人。万物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会表示占有的意图’,万物产生出来了,也不认为有自己的一份。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勤勤恳恳地辅助万物的生长,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求回报。收获的时候,更不据为己有。他不据为己有,但谁能把他的功劳给忘了呢?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功劳最大,因此他的收获也最多。君王不贪恋钱财,百姓也不用为钱财犯愁,就不去争夺财产。君王不爱珍宝物,就不会去搜刮民财,民众就不必去偷窃。君王不为所欲为,天下民心就不会大乱。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众都没有什么负担,一心一意的务农做工,每天都能吃饱喝好,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只希望把身体养好,多活几年。因为经常都是让民众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也没有更高的欲望,即使有几个狡诈的人想作乱,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采用不扰民的政策,天下没有不太平的。不争的表现,无处不在,但使用的时候并不显得多余。它蕴藏深厚呀,好像是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十分隐蔽,没有锋芒,没有纠纷,没有光辉,如同微尘。但很明显,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我可不明白它从哪里来,应该是比天帝产生的更早。

如果天地不仁义,就把万物当作草编的狗,随便折腾,天下一片萧条。如果圣人如果不仁义,就把民众当作草编的狗,任意奴役,折腾的死去活来,天下一片衰败。天地之间的事,是不是有点象风箱呢?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篇七)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然而,他又不像孔孟那样被大家所熟悉了解。提到老子的生平,就连大历史学家司马迁都对此感到疑惑。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在当时,老子即是一个颇有声望的智者,相传孔子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后来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和不断内乱,老子感觉到悲愤然而无能为力,决计弃官归隐,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关令尹喜得知老子的德才,请老子留言,老子遂疾书五千言,即为后人所见的《道德经》,这也我们常说的“紫气东来”。然而,关于老子的其他事迹,却无迹可寻。关于老子的卒年,更是无从考证,有人说他活了16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200多岁,只能说,老子大概很长寿。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神话色彩的智者,在2000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直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只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可以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面对成功,面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告诉我们,道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一种存在。道是宇宙的起源,是万物的根本,是“先天地生”的一种物质。“大”是道的本质,道广大无边且周而不息,遍及整个宇宙。老子认为,道是自然生成的,它向自然学习,效法并顺应自然,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万物都要取法自然,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做到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道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即使我们看不到、听不到它,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的身边,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违背了道,就要受到惩罚,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从道的角度出发,老子教给我们处世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还交给我们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业,要先从身边琐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标努力。即使困难重重,暂时无法达到目的,也别气馁,老子告诉我们“大器晚成”,再接再厉,终会成功。面对成功,要知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却没成功,没关系,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谓知足常乐。

老子还教诲我们,做事学会“慎独”。“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做坏事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须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对于处世,老子还教诲我们要“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至于治国之道,老子提倡无为的圣人之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治理政事,要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温饱,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老子对于政治,提倡无为而治,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

人为而为。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又有为”。但是,在稳定的国家环境中,只一味的无为而治,是不利于国家进步的,不利于人类进步的,所以,还要适当的有为,要辩证的接受无为而治的思想。

关于《道德经》,老子还教给我们很多,如人际关系方面,告诉我们“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善者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不善者可以教给我们智慧,学会面对善者与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拥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诉我们“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处,眼观全局,全面考虑问题。《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巨作,这些所感所想只不过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现在你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相关热词搜索: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道德经读后感800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794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