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

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

2016-03-04 09:33: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共5篇)《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1、《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怀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他们为此结为异姓兄弟,留下了“桃园三结义“ 这一千古绝唱。因为他们有一心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任何挫折和磨难都没有让他们退缩,始终团结在一起,从来没有考虑个...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1、《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怀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他们为此结为异姓兄弟,留下了“桃园三结义“ 这一千古绝唱。因为他们有一心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任何挫折和磨难都没有让他们退缩,始终团结在一起,从来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后来的结拜都夹杂着个人利益,没有被后人认同。我们现在结交朋友也是一样,要志同道合,要志存高远, 才能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去努力,去拼搏。千万不要结交那些为了吃喝玩乐而走进你的人,更要远离那些总是斤斤计较,只顾自己的自私的人!

2、《三国演义》第四回,讲的是董卓废汉帝自立陈留王为帝,曹操为了除去董卓献宝刀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为曹操捏一把汗。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这样的人,但是曹操重视人才,唯才是举的胸怀是举世无双的。曹操能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向董卓献刀,他的勇气就让我非常地佩服,是一个正义之士,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坏”,他有正义的一面。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他光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做错了一件事就认定他是一个毫无是处的人,应该有一个宽容之心,理智地看待人和事物。

3、《三国演义》第五回讲到,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与吕布决战,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主将作战故事。虽然三个人和一个人作战,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

但吕布毫无怯意,而且越战越勇,勇气和胆识让人钦佩。我们学习和生活也要这样,要苦练能力,要踏实地学习,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有深厚的文化储备和扎实的基本功,就会艺高 人胆大,不怕任何考验,不惧怕挫败,永远以昂扬的斗志去迎接各种挑战!

4、《三国演义》第八回讲到董卓身为太师骄横自恃、妄自菲薄,常常以“尚父”自居,以皇帝的礼仪出行,还把自己的所有亲属安排到朝廷。另外,还建设豪华的宫殿,贪污财宝不计其数。多行不义必自毙,正因为董卓的骄奢淫逸使他被大臣们所唾弃,最后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所杀。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自认为自己有了权力与金钱就等于有了资本,目中无人,过着奢侈不劳而获的生活,最后都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要学习那些勤俭节约,有着高尚情操的人,被人所尊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5、《三国演义》第十回讲到曹操举贤纳士,真心诚意的广泛招纳贤能,是自己的实力不断壮大。这期间,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贤士之间相互举荐,互相推举的感人局面。荀彧最先来到曹操门下,他举荐了程昱,程昱举荐了郭嘉,郭嘉举荐了刘晔,刘晔举荐了满庞、吕虔,二人又共同举荐了毛玠。这种连环举荐实际上为曹操确立三分天下的形势打下了人才基础。可以看出,当时的贤能之士都是比较大度和宽容的,能够在封建社会下,做到不嫉妒他人的才能,还敢于举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现在人,多事互相猜忌,相互妒忌,更难做到推荐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来领导自己,所以在这点上我们要向古代贤能之士学习

6、《三国演义》第十二回,讲的是曹操用计大败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武夫始终只能当将军。吕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勇无谋,空有一身武艺和力气,在深谋远虑、诡计多端的曹操面前,就显得很笨拙,很无能。其实,吕布的谋士陈宫几次很好的建议和计谋,但不被重视,最可气的是吕布与曹操会面,竟然不知道是曹操,还放走了曹操,看来真的是空有一把子力气是不能成就大事啊!现今时代,我虽然不需要用什么计谋,但是也要做到既要有一身本领,更要有智慧和思想,要懂得用恰当的方法去赢取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7、《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讲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吕布攻取了徐州城。从中我们看出吕布是反复无常,重利轻义的人。以前认丁原为义父,因董卓以财宝相送,吕布便杀了丁原。后番又认董卓为义父,因王允和貂蝉巧使连环计,又杀了董卓。今番投奔刘备,因刘备、关羽不在,张飞醉之,趁夜把徐州拿下。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今社会,都要固守诚信,要有做人做事的原则,不能因为有了利益就背信弃义,最终会落得千古骂名。

8、《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讲到孙坚之子孙策,年18岁,为不能继承父亲遗志,图霸一方而着急落泪,旧部朱治、吕范献计,向袁术借兵。孙策以父亲的传国玉玺为证,借兵攻取秣陵,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收降太史慈,并击败吴郡严白虎叛乱,至此在江东开创了基业。 孙策18岁就有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他礼贤下士、严整军纪、爱护百姓,被东吴百姓称为“孙郎”。现今时代,18岁的人很难有这样的远

大志向。周总理留学的时候,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志,最后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总理。我们要学古人,学习革命先烈,从小立志,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9、《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讲到曹操在行军路上见麦田成熟,下令将士不许践踏麦田,违令者斩。但是,曹操的马因飞鸟得惊吓,冲入麦田,破坏了大片麦子。曹操割发代首,将士悚然,无不畏惧军令。曹操治军严格,所以军令畅通,军纪严整。我们任何一个集体和团队,也要严格各种纪律,用铁的纪律来约束所有人得行为,让想违纪的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够步调一致,形成合力,这个集体才会有无往而不胜得战斗力。

10、《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讲到刘备得到谋士徐庶之后,就很器重他,便让徐庶当上了军师。曹操得知徐庶的才学,便想得到徐庶,便把他的老母亲抓以此逼迫徐庶来到曹操手下,但是至此徐庶没有为曹操出一条好计策。这才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什么年代招贤纳士、人员调整做好是遵从人的意愿和想法,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让人欣然接受,才能够激发出个人的潜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互相桎梏。

11、《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讲到曹操邀请刘备到小亭畅饮,煮清酒,论天下。席间,刘备问曹操,谁才是一统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这时正值雨季,雷声大作,刘备忙捡起,不慌不忙地掩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

饰说:“雷声一阵,吓得筷子掉了”。曹操因此没有多起疑心。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说明刘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很强的。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尔虞我诈的场景很少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谈话还是很多的,这就要求谨言慎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甚至过于张扬都会招来人的反感,要机智、巧妙地回答,要善于保护自己,这样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赢得大家的欢迎和尊重。 12、《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讲到曹操让张绣写书招安刘表。贾诩说:“刘表喜爱结交文人名士,要派个名士才可以“。孔 融推荐一人,名叫祢衡,字正平。曹操召见祢衡,祢衡口出狂言,把文臣武将贬得一无是处,还自夸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曹操见其狂妄,让其做一名击鼓的乐官,后被曹操用去招降刘表,因粗言不逊被黄祖所杀。可见,古往今来的英豪,不论是有多大的才学,有多大的本领,都要谦虚谨慎,要靠真本事说话,不能妄自菲薄,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大家所唾弃。这也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即使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超群,也不要自卖自夸,要靠实际的工作成绩来赢得大家的尊重和好评。

13、《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讲到关羽探知刘备在袁绍处时,写书信封,辞谢曹操。信中说:关羽早年追随刘皇叔,誓同生死。如今辞别,不是不感激丞相的大恩,只是当初的承诺不能违背。曹操挂回避牌,遵守许诺,放关羽离开。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爱护是罕见的,倾其所有,但是关羽仍不忘故交,不弃故盟,这就是一种诚信,是大

篇二:《我读《三国演义》》

我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黄巾大乱到天下三分直至最后的晋统天下之间的一系列故事。主要描写了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间的相互斗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我很喜欢军事,每次读《三国演义》,就像穿梭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着英雄的魅力。

黄巾叛乱之后,东汉政府出兵讨伐,刘备、曹操等一干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后董卓独揽大权,实施暴政,群雄起而伐之,最终董卓为吕布所杀,导致中原群龙无首,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影响较大的属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凉州的马腾、韩遂,益州的刘璋,还有中原地区的曹操、刘备、吕布和袁术。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三国时英雄辈出的年代。书中是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大加褒奖,而对魏中的曹操、司马懿等则诸多贬低,对于东吴的孙权、周瑜等只是轻描淡写。但英雄的光芒是耀眼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勇不可挡的吕布(有吕布战三英的佳话)、机智过人的诸葛亮(卧龙、凤雏得一人皆可安天下,诸葛亮号称“卧龙”)、侠肝义胆的关羽,还有曹操、张飞、赵云、马超、老将黄忠、庞德、许褚„„

下面笔者就书中的几个角色,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说曹操。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都是不朽的文学作品。

他被后人成为奸雄,《三国演义》中曹操也被描写成奸诈之人,一直背负着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不过我想正如厦门教授易中天所说,这可能是某种程度上逼出来的,由始至终我们都不能否定曹操的人格魅力。在汉末三国那个动乱的年代,曹操表现出了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在刺杀董卓失败后,他一无所有,但能迅速积蓄力量,北抗袁绍、击陶谦,中破刘备、平吕布、攻袁术、定辽东,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虽然而后征讨江东的孙氏,在赤壁战败,最终天下三分,但他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多次大笑展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和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的另一个优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有一次行军时,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谁的马踩了麦田就要杀头,诸将士都下马步行,一手牵马,一手护田。但曹操没下马,突然马受惊跳下了麦田,曹操要求实施刑法,所谓“法不适于尊者”,在将士们的劝告下,最终曹操阁下自己的头发,接受了刑法。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用人方针,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说英雄不问出身,希望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能出山一展其才,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曹操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他的“知人善用,唯才所宜。”是一个非常值得欣赏的地方。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曹操先后颁布了三道《求贤令》,以致投靠曹操门下的人才胜多,可谓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不禁让我想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也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的晋国才能统一全国。曹操有着结束乱世的决心,有着对天下太平的憧憬,他善于谋权,深的人心,他的气质成就了他的霸业,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蜀汉刘备。经谋士徐庶推荐,说隆中卧龙岗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胜过自己百倍有余,当时在新野的刘备可谓穷困潦倒,急需人才,遂引关、张二人前往隆中卧龙岗,为表赤心,三请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所动,愿出山辅佐刘备,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我说这是仁慈,只是在这乱世中太过仁慈未必是好

事。“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刘备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赵云也曾“同床眠卧”,这正说明了他重情重义。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乱世,他能结识关羽、张飞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虽然波折重重,但还是终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他的仁义使得多少人才贤士为他鞠躬尽瘁,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得不为之赞叹!

东吴孙权。有一次孙权坐船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遂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只,因船的一侧带箭过多,发生倾歪险些翻船沉没,孙权急中生智,便让士兵掉转船头,继续让曹操的士兵射箭,使船得到了平衡方才脱险。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才是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写是赤壁之战时为诸葛亮所为乃虚构写法)孙权能够分析局势,善于用人,实在是有勇有谋,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他善于审时度势,外交策略也相当高明,在曹操百万雄师南下、刘表降曹的时候联刘抗曹,任用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在曹军夏侯渊败走汉中、关羽连场胜利直逼许昌的时候毅然联曹抗刘,任用吕蒙袭夺荆州,杀害关羽,重创刘备势力;刘备为报弟仇,七十於万大军压境时,拜书生陆逊为大将,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国也因此一落千丈。在他身上鉴证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孙权最终得以雄霸一方,称王道帝,这也是对他的最大肯定,他是一位英雄。

对于诸葛亮,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书中把他太神话了,对于诸葛亮这个角色一直都是盲目的崇拜。后来深入看过多方面的史实资料后,学会用辩证眼光去看待他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名族的宝贵财富。诸葛亮一生留下了许多的事迹千古流传,如三气周公瑾,巧布八阵图,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等等,无一不显示了他的非凡的才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纱,这就是他留在我们大家心中的形象。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此人乃绝世奇才,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他勤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发了一发十失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大大增强了蜀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他推演阵法“八阵图”,为后世流传。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

诸葛亮也并非神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人才的使用上,他就出现了一些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太自负,目中无人。不过不可否认,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时,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所以临走时一再嘱咐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可惜关羽未能坚守这一原则,最终失荆州。这也使得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落空,因此蜀国在之后的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其次是让马谡去守街亭,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不以为然,最终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事无大小必亲自处理,这也是诸葛亮另一个不足,他这样做大大限制了他人能力的发展,而自己也劳累成疾,导致后来出现“属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当时廖化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了,真让人心生悲凉,这也反映了蜀汉后期人才短缺。“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是诸葛亮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用兵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奇正并用,方能建大功。时魏延提出的偷袭子午谷之计,诸葛亮弃之不用,似乎有点墨守成规。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奇袭之策,后人也有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刘备之成功在诸葛,蜀国之失败也在诸葛,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我们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司马懿曾评价诸葛亮说:“真乃天下奇才也”。诸葛亮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导致蜀汉得与魏、

吴鼎立,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魏、蜀、吴三国鼎立后,魏国地大物博,吴蜀唇齿相依,国小力弱。站在吴蜀角度上只能两国联盟,共同抗魏,才是上策。如一直被动防守,只能导致国力差距越来越大,一统天下也就越来越不可能。

蜀汉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在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是正确的,也实现了。但其后半部分却出现了失误,诸葛亮说“如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诸葛亮希望刘备能全据荆、益,但怎么就安排刘备在益州,一上将在荆州呢?刘备为什么不能像刘表一样在荆州呢?这种做法颠倒了主要与次要。秦川地区在汉献帝迁都后,多经战乱,已是“丘墟遍野、十室九空”,无法供给大部队的行动。而且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危险异常。而荆州地处长江边处,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且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 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 “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诸葛亮对荆州不予足够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他必须确定蜀汉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是进攻,还是防守?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但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许多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大部分军事骨干接连死亡。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在面对雄据九州之地的魏国,“北定中原,恢复汉室”只能说是一个梦想。

东吴在夷陵之战后,军事统帅已经是陆逊了。虽然陆逊戎马一生,几无败绩,但不足的是陆逊每次战役都鲜于战略意识。陆逊统兵时,没有积极配合诸葛亮、姜维伐魏。正因东吴缺少主动,缺少配合,其命运必然是继蜀而亡。

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有诸多良将奇才:司马懿、邓艾、钟会„„,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最终的结果。难怪诸葛亮无奈道:“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读《三国演义》,读到了时代的兴衰,朝代的更替。悠悠华夏五千年,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涌现出不朽的英雄,他们留下的是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或是仰天长啸的悲壮,或是可悲可泣的精神,让后人无限地敬仰。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估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作者罗贯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部属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众的苦难和他们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这本书中我喜欢的十七个故事是:千里走单骑,华容道,战长沙,三个锦囊,三气周瑜,割须弃袍,定军山,浑身是胆,计收姜维,大破铁兵车,失街亭,空城计,挥泪斩马谡,蜀军割麦,木牛流马,葫芦谷。

在《三顾茅庐》中彰显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帝王风范。三次拜访,次次诚心,最后请出了诸葛亮帮助自己。这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耻下问,诚心的去邀请人才,即使他的地位没有自己高。

读三国,品味三国演义中的风情与豪迈,走近他,品味他,定会让你手不释卷,深深地陶醉在他荡气回肠的故事里。

《三国演义》内容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这本书主要讲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东汉政府极力反击,随后出现了刘备,曹操,袁绍,公孙瓒等英雄,而东汉政府也快灭亡了。少帝逃出城后被董卓所救,董卓进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三国演义》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书籍,书里描绘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战争,无数的豪杰英雄,血洒疆场的将军美人无不让人怦然心动。可是细细的品位三国,就能感受到这是人性的五味杂陈。在这碗充满五味杂陈的汤里有苦,有甜,也有辛酸,也有让我十分感动的地方。那以礼贤下士的着称的刘备便是一位。读了刘备的一生感悟非凡。刘备自小不得意,可他却有着中兴汉室的志向。并且为此韬光养晦,学习了数十年。有了机会他就牢牢的抓住。但是在他起兵的头二十年是屡战屡败。可是却又屡败屡战,足见他的毅力和为了国家的不辞辛苦。我想我们就要学习这种不怕输,在哪里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精神

《三国演义》它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翻开书页,嗅到了中国文化的芳香;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璀璨;听到了中国文化那轻巧的步伐,向日渐强大的祖国迈来。

篇四:《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

<三国演义>是一部较早的历史小说,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其中,我最欣赏诸葛亮,他机智聪明,用空城计退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他还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诸葛亮原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平民,在南阳耕作,他见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打仗,诸葛亮认为刘备是可信任,可投靠的,于是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协助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从此,诸葛亮就一直忠心耿耿,与刘备一起为蜀国效力,打了许多仗。

在当今时代,学无止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二)

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彩图本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太精彩了,我一连看了三遍,还觉得不过瘾。现在,你只要任意指出书中的一幅插图,我就能马上说出这是描写哪一场战争的或是描写哪个英雄人物的。

这本书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故事叙述有声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和赵云。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其中,我最喜欢,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虽然周瑜和诸葛亮一样聪明过人,足智多谋,但是,他心胸狭窄,处处为难诸葛亮,想尽办法加害于他。竟然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还要他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按军法处置。而诸葛亮却以国家大事为重,顾全大局,从容应对,既巧妙地避开了周瑜的无端加害,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充满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三)

今天读了<三国演义>使我认识了曹操,故事是这样的。

袁绍听说董卓横行霸道,非常气愤,就写信给责备王允。王允就请大臣到家里商议,大家因无能为力而抱头痛哭。这是晓骑校尉曹操来了,说道:?哭能将董卓哭死吗??他愿借王允的七星宝刀去杀死董卓。董卓视曹操为心腹,曹操趁四周无人就要下手,此时董卓突然翻身看到曹操举刀。曹操连忙跪下,诈称要献七星宝刀。曹操趁董卓分神之时逃跑了。董卓悬赏捉拿曹操。

曹操逃到成皋时在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借宿,疑心吕伯奢要杀自己请功,便杀了他一家八口人,路上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一刀杀了他,并说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个故事使我印象深刻。曹操本可以是一代枭雄,一统三国,但只因他的多疑和凶狠,使的身边的心腹纷纷离开。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存善念,心怀感恩。


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四)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精彩极了。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说的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后由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统一天下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草船借箭?了讲述的是刘备。曹操这两个国家要开战。而刘备的国家却一时造不出那么多剑。后来诸葛亮说他有办法。并要列一份军令状。鲁肃好言相劝。而诸葛亮却一定要列军令状。后来。诸葛亮让他手下的人准备20条小船。并扎上稻草人。曹操的人马大多都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而诸葛亮正好算出那一天一定有大雾出现,在开战的那一天。诸葛亮让将士们敲大鼓,那声音好想马上就要开战,操操哦啊马上下令放箭,而那些箭都扎到了稻草人身上。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还明白了许多道理。

篇五:《读三国演义有感200字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读三国演义有感200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读三国演义有感200字(二)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看完<三国演义>之后,觉得它太好看了,所以写了这一篇读后感

我先给大家介绍里面的经典人物吧!有:蜀国皇帝-刘备,战斗之神-关羽,我觉得<三国演义>里的故事非常精彩,它是一段传奇,描写了刘备一行人一统天下的故事。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看它呀?那就快去看看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200字(三)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人物,其中我最喜欢关羽,最不喜欢刘备。关羽他?义?字当头,对刘备忠心无二,即使曹操给了他很多好处,但他只认兄第情义,坚决要回去。他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就这一回就体现出了关羽非常好战,杀了六位大将。刘备,他非常狡猾,比较虚伪。刘备不讲义气,桃园三结义时,他口口声声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他根本就没做到。<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奸臣和忠臣,但关羽才是真正忠臣,我最喜欢他。


读三国演义有感200字(四)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

罗贯中先生写得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笔下的三国演义写的栩栩如生,可有的地方却使人不明白本来董卓收吕布反出吕布杀董卓等等这一些问题不断出现。要问我喜欢谁我喜欢我喜欢关羽。赵云。曹操,大家可能问我我为什么喜欢曹操,我会说曹操虽然狡猾可是他当时也是当时的文学家。政治家。他虽然狡猾可是他也为国做了很多贡献。

我喜欢关羽,因为他为国家除害,可是他和他的儿子在赤壁一战中被敌人抓住了不投奔于敌人,死在战场上。我还喜欢赵云

他一心抱国志对刘备忠心耿耿,最后杀死战场。

这里面让我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能好色。

我爱看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200字(五)

这个暑假,我读一本叫三国演义的书。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这本书讲了三个国家之间的争斗。()里面人物有;刘备,关于,张飞,曹操,卢布,孔明,黄忠等。刘备,武艺高超,身怀大志,我十分敬佩。关于身长九尺,须长两尺,丹凤眼。张飞,卧蚕眉,面如重枣,威风斌斌,相貌堂堂。关于,姓关,名于,字云长??曹操,字孟德,沛国姣郡人,非常聪明,善于作战。卢布,姓路,名步,字奉先,英勇无敌。孔明,身长八尺,面貌清秀。

有一次,周瑜死后,孔明来吊丧。让庞统做了副军师,之后,马腾,马铁被杀??刘备得知,向马超联络。他便急忙发兵,打了好几回合,曹操逃走了,马超没追上。

我说完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希望放你们一定来买。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董卓进京揽大权读后感 董卓揽大权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三国演义董卓揽大权读后感100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2798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