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2016-05-07 09:28:1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共4篇)1000字共产党宣言读后感《共产党宣言》读后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不朽的伟大著作。虽然我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在各种文章中看到过“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等《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但我对这些话的含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却不了解。现在在完整阅...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学习参考。

《1000字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第一篇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读完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不朽的伟大著作。虽然我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在各种文章中看到过“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等《共产党宣言》中的名句,但我对这些话的含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却不了解。现在在完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列宁在1895年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可见《共产党宣言》对推动世界历史、哲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即使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全文的基础。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且向我们阐述了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则向我们解释了资产阶级必将与无产阶级发生阶级斗争的原因。马克思基于科学理性的判断使他敢于预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心。

《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是对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关系的全面解释。这一部分向我们阐释了共产党人坚持的是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并且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目标。共产党的理论是“消灭私有制”,并且还要使各国无产者联合起来,加速资产阶级统治的灭亡。

而《共产党宣言》的第三部分则有力地批判了各种“伪社会主义”,揭露了“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丑恶本质,并分析了它们出现的历史条件。这一部分向全体无产阶级展示了“伪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也避免了无产阶级受到其他阶级反动宣传的蛊惑,有着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共产党宣言》的第四部分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动党派的态度,表明了共产党人对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的决心,也向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发出了革命的呐喊,鼓舞人心。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穿越一百多年的时空依然活力四射,是因为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应当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不断追求更加有意义的生活,坚定信心,相信我们期待的共产主义的明天一定会到来,相信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超短1000字)》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第二篇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庸俗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生产的目的不是生产物质,而是创造效用。所谓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正是由于商品有效用,人们才赋予其价值。{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资产、土地、劳动是生产商品、创造效用、满足人们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它们各自提供了服务,从而各自就相应地创造了自己的收入,其所有者就应得到相应的报酬。即资本—利润(企业家收入+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

按照他们的说法,资本家提供资本得到利润,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得到地租,工人提供劳动力得到工资。他们的收入都是站在一个较公平的起点上,这是无可厚非的。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制度既平等又自由,是最完美的社会制度,为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资本主义制度找到了借口。

早在200多年以前,西方经济学家的鼻祖亚当.斯密已经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用以论证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优越性。为此,他写道: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得到的效果要大。

斯密虽然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但却仅以论断的方式把该原理陈述出来,并没有对其加以证明。有鉴于此,斯密之后的学者纷纷致力于这一论断工作。正如西方学者亨利指出:“过去150年以来的正统经济学者,正和中世纪的学者一样,几乎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对他们所在的社会制度的基本论断。他们无止休地工作,以便为这一论断建立一个出色的合乎逻辑的体系。

总而言之,在意识形态上,西方经济学一直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经济与政治一直都不分家。正如萨尔缪森所言:“为了理解如何把经济学的成果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这是我们为什么学习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原因。”在这里,他所指的人类社会很明显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反观我们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知道,资本主义社会并非十全十美,它具有由他内在和外在矛盾和缺陷所造成的问题,如失业、垄断、经济萧条、劳资对立、通货膨胀、贫富悬殊等。

卡尔.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了公平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掩盖的赤裸裸的剥削,写出了震惊人类历史的巨著《资本论》,通过对剩余学说的发现,把资本主义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现在我们回到“三位一体公式”来简单地说一下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认为,把资本、土地、劳动等放在一起,抹煞其间发生联系的社会形式是非常荒谬的。资本、土地、劳动属于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毫无共同之处。资本是已经转化为资本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就像金和银本身不是货币一样。资本只是历史地产生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只不过这种生产关系体现

在一个物体上,从而赋予这个物体特有的社会性质。即当他被社会上某些人所独占而同活劳动力相对立并独立化,成为压榨活劳动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转化为资本。利润是活劳动力通过作用于资本这种生产资料而产生的。土地只是天然之物,而价值是劳动,剩余价值不可能是土地所创造的。地租只是因为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垄断而产生的,它本质上是总剩余劳动的一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个劳动者与一个资本家的收益如此悬殊,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资本家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资本的流动。资本的流动让富人愈富,穷人更穷。

最后,发一个较现实的感想:马克思的资本论从本质上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震惊了人类历史。问题是我们要摆脱资本主义,完全进入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物竞天择使猿猴进化为人类,那么我们更不能摆脱资本主义了。因为连人类的产生都需要依赖于竞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怎能离开竞争?有竞争又怎么会没有资本主义?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也在不停地完善改变,从马歇尔到凯恩斯到萨缪尔森,从庸俗经济学到新古典综合派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资本主义制度与马克思那个时代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吗?

限于我的知识水平与识别事物能力,这作业的缺点和错误观点肯定不少。还请高老师您多多包涵!

参考文献:{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2000字)》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第三篇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花了大概半小时把《共产党宣言》看完了,还是颇有感触的。全书一共分四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还有一篇引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第一章里的第一句话,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将阶级斗争视为人类历史的主轴,与其说是全面考查多种因素后的结论,不如说是分析历史的预定框架。因为,当你相信存在着阶级时,你总能从历史中发现各种“阶级”;当你相信阶级斗争主导着历史发展,那你也总能发现相应的线索。只是被发现的这些“阶级”、“斗争”往往需以“不同形式的”作为修饰,以确保历史纷繁表象下的“本质”能够符合先定的假设。这种分析框架的意义实际上不在于发现诸如“阶级”之类的历史事实,而只在于为历史事实提供一种解释,即将人们归于不同的阶级从而基于阶级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的因果关系。然而,任何一种解释都是有根据的发明而不是发现,忽视这一点往往使得学术理论成为教义、相应的实践成为专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评判解释的优劣,但是,对于纷繁复杂且无法重复的历史,是否存在所谓正确的解释,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而本章内容本身也是说的很令人信服的。阶级间的斗争不断驱动着历史前进的车轮,无论是文化,政治,还是生产力,都是如此。到了近现代的欧洲,《宣言》所讲的则更加体现了它的正确性。的确,资本主义下,金钱、利益永远是首位的,就算是亲情都在其之后,不要说资本家对工人等社会下层的感情了。但是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工人阶级的放抗,甚至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

“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这依然是第一章的一句话。

是的,当封建制度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就会推翻!而且是完完全全的推翻!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皇室只是个摆设,只是一个荣誉象征而已。同样的,在资本主义下,当工人们被压榨走投无路时,也会站出来反抗。如果有完整而正确的阶级运动理论和英明的领导人,无产阶级是完全可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而后来的历史也确实证明了如此

.“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对于这句话,我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想说的意思是,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总结经验后必能更加强大最后直至胜利。

19世纪,是工业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但是技术并不先进,相应的理论不完善,导致社会发展很畸形,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大。但工人的反抗运动却并没有多大效果。像那些罢工运动都不了了之,或者资本家名义上做出妥协。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短时间内也失败了。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工人之间本来就有利益矛盾,运动不能一致,也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每一次的失败都能带来无穷而又宝贵的经验,这对后来的反抗运动具有深刻影响。

.“他们(指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对于这句话,我觉得还是说的太绝对了。也许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能实现这样的结果,但在那个时代甚至当今社会,谁也无法声称他的利益与他所在组织的利益相同。因为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始终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谋取一定的利益,来使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一个组织职能代表大部分的利益,而不是全部。但是,当少数人的利益破坏了大部分的利益时,那些人还是有必要做出一些牺牲的。而做出牺牲的不可能总是那几个人,所以这对于所有人来说是公平的,对组织也是有利的,也有利于组织内部的和谐。至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上这句话是对的,但人总有私欲,无论私欲本身是好是坏,都会破坏其他人的一些利益。{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对于这句话,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历史能完全判断其正确性。把一切生产力集中到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高生产力,但对于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却很难带来明显的变化。而生产量的提高又是也仅仅是完全靠的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反观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重要产业、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同时允许资本主义的出现和运作。这就集中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双重优势,对经济、文化、生产力都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总的来说,《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只是在细节上值得推敲一下。不管怎样,《宣言》直接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对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那之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有了理论指导,有了正确的方向。最后,很多国家成功的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对于今后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我们具有重大意义,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明灯。

《长征故事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第四篇

[篇一:读<长征的故事>有感_500字]

二万五千里!这段惊心动魄的路程。见证了多少战士的生离死别,见证了多少人民的悲欢离合呀!这途中惊险不断,但是一一被战士们克服了。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

<长征的故事>一书中,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虽然,他们或不是名留青史,或不是大名鼎鼎。长征故事读后感。但是,他们为长征做出的一切,是功不可没的!在面对险峻的腊子口的时候,战斗指挥员们也束手无策了。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着办法的时候,一位叫李小猴的小红军出现了。他自告奋勇,担起了引路的工作。是他,在峭壁上钩住了一条绳子,得以让后面的人上去。当他回到这个山坳时,大家激动不已。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孩子,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篇六: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本书由美人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1908、11——1993、5)撰写,他在二战时期和<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同在苏联担任战地记者,在与斯诺的交往中,索尔兹伯里坚定了撰写这部史诗的决心。1984年3月到6月,索尔兹伯里得了到中国官方批准后来到中国,开始从事研究和搜集有关长征的的资料,并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沿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访,这本书也许是第一部由外国人撰写的全面、系统描写长征的经典著述。

“一九三四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1934年10月16日,中共苏维埃中央红军从瑞金开拔,这一行动极为机密,除了最高决策者,绝大多数红军指战员只是在最后才得到消息,事实上许多红军战士并不知道他们在进行一场战略转移(撤退行动对基层士兵是严格保密的),而最高领导人对于红军未来的去向也没有明确的方向……长征开始前,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红军损失了六万人,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是1934年4月11日至28日的广昌战役,四千人阵亡,两万人受伤,通向红都瑞金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落入了国民党手中……

红军在长征中所要面对的难困主要有三方面:蒋介石的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军阀部队的围追堵截,同大自然的史诗般的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第三个困难也许是最关键的。)

长征开始时,八万六千多人从江西出发,林彪指挥的一军团和彭德怀指挥的三军团担任前卫,五军团(由宁都起义的原国民党二十六军部队组成,这是一方面军中最守纪律、最忠诚的部队。)担任后卫,当中是由新兵组成的第九军团、第八军团和中央纵队(中央领导人就在其中)、运输部队。战略转移的初期就像一场大搬家,大量的档案文件、印刷机、造币机和武器铸造磨具都被带在路上,挑夫承载的机器的重量大大超过了人的负荷,在崎岖的道路上每天还要行走几十公里,这种沉重的负担和远离家乡的前景导致了大量的逃亡,中央红军的行动也因此而非常迟缓,这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5日到12月3日)是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第一场大战,战役过后八万红军部队只剩三万人。惨重的军事失败造成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对李德、博古等人的不满,毛泽东通过采取一切可能的政治计谋即将重新取得他对中央红军的领导权。

全世界和中国广大地区的人们对长征所知甚少,国统区的新闻报道通常不是失实就是消息严重滞后,蒋介石的情报工作也是失败的,他甚至认为他与之作战的仍然是朱毛领导的红军。实际上,红军和江西苏维埃政府早已被莫斯科共产国际的“布尔什维克”们(中共党内“苏联派”,为苏联利益服务的政治团体)掌控,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领导着红军,而毛泽东已经在政治斗争中失势了,他的朋友和亲信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排挤。

在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而之前曾召开了鲜为人知的“黎平会议”,已在实质上重新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上莫斯科的军事顾问李德仅仅列席会议,毛泽东重新掌权后,便一直担任最高领导人的职位,直到最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袖,中国革命的历史走向从这一刻起便无可挽回的注定了。

红军进入了贫困的贵州,在这个中国当时最绝望的省份,蒋介石布置了四十万军队企图彻底消灭红军。但是他的对手毛泽东不愧为一个军事奇才,毛充满想象力,灵活机动,大胆果决的战略决策有效地误导和牵制了蒋介石的指挥,虽然在贵州境内东西南北的大规模运动使得意志顽强的红军部队都疲惫不堪了,然而,红军最后还是突破了重重包围,从贵州进入了四川地区。红军的胜利突围似乎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毛泽东古典主义式的军事奇谋,蒋介石和军阀部队的矛盾,红军成功的政治宣传和政策方针。值得注意的是,红军所到之处基本上都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和帮助,当时所有的中国军阀部队都不能像红军那样维护贫苦无告的中国农民(相比苏俄革命时期的红军,中共的部队更加体谅和保护贫农的利益),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代表了农民对土地制度不满而引起的一种反抗,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的仇恨,支持着成千上万的农民进行着英勇的长征。

长征本身是一场灾难,是对人类生存极限的考验,大多数经历过长征并且幸存下来的红军回忆长征时无疑会感到那是一场苦涩而艰辛的经历。那些来自南方产粮区的人们没有见过白雪皑皑的大雪山和荒芜人烟的大草地。寒冷和疲劳消耗着人们的体能,失去知觉的人倒下后便再也站不起来了,一个不小心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或是在沼泽中消失。缺乏食物补给和野外生存技能导致饥饿的人们煮烧皮带或者在别人的粪便中收集有限的粮食,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会感到不适的无人区,而有时出于救人和决策者的需要,有些人还要反复几次地经历这些死地。千万不要轻易地赞扬人们的坚强精神,灾难就是灾难,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折磨。

1935年6月25日,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在川北会师了,毛泽东和张国焘在热烈、友好的气氛里再度聚首了。“但是在骨子里——而且就在浅浅的表皮下——流淌着另外一股潮流:怨恨、敌意、猜疑。”毛和张都曾有过毫不留情地清除异己分子的传统,这两个人在政策、性格和权力的看法上又有着相当程度的不同。临时勉强调和的左路军和右路军北上了。但是政治分歧还是发生了,红军内部几乎进行了一场内战,最终,张国焘主导的左路军和右路军的四方面军部队还是南下四川了,而右路军的一方面军主力最终成功北上,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了陕北吴起镇。一年以后,张国焘率领的四方面军残部和贺龙率领的二方面军也来到了陕北同中央红军会师。

当毛泽东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兴致盎然地写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时,中央红军(一方面)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结束了,开始时有八万六千人的长征部队,再加上沿途不断招募的新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六千余人(留在江西的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和广大群众则淹没在国民党部队残酷镇压的血泊中)。当然,走到最后并且幸存下来的人是革命意志最坚定,战斗力最顽强的人,他们是精锐中的精锐,主力中的主力。但是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在今后十三年残酷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这些久经考验的人还要为了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而浴血奋斗。

然而,历史似乎总是令人感到悲观的……

1959年6月,毛泽东在庐山上“冷眼向洋看世界”。

“冷眼……,革命英雄们的这次聚会,看来并没有多少诗意可言”。自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经济运动失败后,反“右派”的斗争开始了,毛和他的助手江青、林彪等利益集团开始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里整斗长征时期的老英雄们了:彭德怀、洛甫、刘英、王稼祥、朱仲丽、贺龙、薛明、肖克、李先念、杨成武、杨尚昆、朱德、胡耀邦、陈毅、刘少奇……当然血水浸染的死亡名单不只包括中央领导人和他们的家人,中国所有的社会精英和无辜百姓都受到了致命的冲击。社会道德沦丧了,一个民族在文化上以惊人的方式迅速退化,动物精神充斥在所有人身上。革命是一头怪兽,当它由无数血肉喂养长大后,永不餍足的怪物就开始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自己的组成部分了……同样一个领导人,曾经努力使中国进入现代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信念,如今变成了使中国成为无政府状态的国家,一切现有的成果和未来的希望似乎将被彻底埋葬了。“有限的权力导致有限的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无限的腐败。”极少数人的乌托邦最终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噩梦和灾难。

本书脱稿于1985年,时值邓小平掌权后的经济改革时期,作者当时显然乐观地看待中国的改革和新的方向,他对邓小平及其支持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关热词搜索:独立宣言读后感 马克思宣言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3968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