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氓的读后感

氓的读后感

2015-12-19 07:45: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氓的读后感篇一《诗经 氓 读后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氓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氓的读后感篇一
《诗经 氓 读后感》

读《诗经 氓》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初见,爱情就是那么轻易发生的事情。你来买我的布,可我明白,你的眼神里流露的爱意,我能看见你内心的悸动。顿丘送别,两情依依,情似水涌。君,不是我故作矜持延误佳期,而是你无媒人不合礼仪。别生气,不要急躁,就把日子定在秋天吧。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着远方,那是你应来的方向。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不自觉,泪已千行。你忽从复关来,面含笑,言语欢快。去卜卦问吉祥,也如此合意无差。乘着你的车,彩礼像幸福一样满载。

回望历史,在遥远的古代,有这样一个女子和所有的女子一样,为了一个男子心动不已。“初初见面,两人齐齐心动。”布只是个幌子,他是有意的接近她,一心一意的想要得到她。而她,面对这样一个急躁,胆大的男子,羞涩却也掩盖不住的一往情深。但她却又是个太过宽容顺从的女子。为了心爱之人小小的动怒,竟能放下礼仪,无媒而嫁。或许女子都是这样的傻,理所应当的坚信,自己眼前的这个男子能爱自己一辈子,能给予下半生的幸福。

允诺后的等待,如此的焦急。“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或许在这一刻已经注定,她的从属地位。多么害怕他会变卦啊,多么害怕到手的幸福不小心溜走。他终于还是来了,带着吉祥的卦象。如此美好的开场,她心中满是幸福生活的憧憬,做个幸福的小女人,嫁做人妻跟着他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命运就是爱跟我们开玩笑,幸福总是太过短暂的东西,有的时候你越想把它抓牢,它却流逝的越快。

二.却道故人心易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叶未落,挂满枝头绿萋萋。斑鸠呀,别急着吃桑葚。姑娘呀,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说放弃太过容易。女子若是迷恋男子,如何才能解脱?

桑叶缓缓飘落,枯黄不堪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来挨饿受清贫。滔滔的淇水是我归家的悲歌,车帷溅湿水淋淋。作为妻子我没有错,是你,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的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以桑起兴,描写了女子从妙龄女郎到体衰色减的过程。容颜易老,青春不在。曾经的甜蜜都换做今日的痛,“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多沉痛的懊悔之词,千年前的话语一语道破爱情的真理。

不知道她内心经过怎样的挣扎,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汤汤的淇水,当年见证了她的爱情,现在再次渡它简直是个绝妙的讽刺。

此段以桑葚喻爱情,就似含笑饮下的鸠毒,沉溺于爱情,痴醉却还是伤了自己。

三.何事秋风悲画扇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婚后多年为妇,繁重家务我却不辞劳。早起睡晚,忙里忙外非一朝。可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露出凶暴的本性。可我兄弟不知我处境,见面竟然对我多有讥笑。静下心独自想一想,泪流了满面。

当年白头偕老的誓言,如今都做空。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亦有尽头。回想当初,说笑之间,你我两情深。山盟海誓,怎料今日我独自伤悲。不要再想了,我不要再想了,彼此做个了断吧。

作为一个女子,她做的够多了,足够称为贤良淑德.可是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冷言暴行。一次一次的虐待,竟然还成了兄弟的笑料。一颗心冷了。曾经期待的甜蜜与美好只是泡影,当初的心动都沉淀为今日的痛苦。“哀莫大于心死”。

这应该是个柔情又决绝的女子。爱既然远走,又何苦纠缠不休。刚烈如她,纵然不舍旧情绵绵,海誓山盟,但却不愿被这样的婚姻牢禁一生。拿得起固然容易,放得下却需要勇气和果断,不是每个女子面对这样一份自己信以为真,甚至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时候都能放手如同拿起一般毅然决然。

“解脱,是肯承认这是个错,我不应该还不放手,你有自由走,我有自由好好过。”

《氓》作为怨妇诗的各中翘楚,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经典性。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一段爱情的萌生和一段婚姻的毁灭。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完整的展现了一个女子恋爱时心急焦躁到婚后痛苦自悔的心境变化。

短短几百字,给予我们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女子。她很久远,她遭遇的在今天看来实属平常。但是,读到那句发人深思的喟叹,我们也不由得心惊。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情能抵御时间的磨砺?又有几个女子能清醒如她,自悔而不迷失。

白居易一言甚为透彻“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少女怀春总是有按耐不住的冲动,遇人不淑徒生下半生惨淡。

情生似海,情灭如灯。

氓的读后感篇二
《卫风氓读后感》

读后感

——卫风·氓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首先是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在女主人公说出“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后,氓生气了,而女主人公马上劝到“将子无怒”并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正是她的温柔痴情为他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露出来了他的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爱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爱,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坚强。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读完之后,不知道是该同情这位身在古代的女人,当一个弃妇是何等的艰难,你要顶住来自邻里街坊的议论,嘲笑,甚至是轻视,不光是他们,也许你的兄弟

姐妹也会看不起你,而自己只能这么孤独一生。由此看来,婚姻对待女人的重要性。让人最佩服的是这女子的刚烈坚强,宁可担一个弃妇的名,也不要在负心人家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爱情,而女人,更要谨慎。 在爱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性下的感性。

氓的读后感篇三
《读《氓》有感》

读《氓》有感

爱情,不是单方面的喜欢,若最终只有一个人去维系着它而努力,那么再努力也是徒劳。面对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一个人的爱情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许还请,只能有曾经,文中的女子一心想与丈夫白头到老,最后也是能暗自流泪,或许我很难体会她的心情,那一份无法宣泄的悲伤,只能默默挤压在心中。

有人说,时间能但却一切,或许又真的是这样呢?我们走到这里。离别了多少人,忘却了多少事?又再回头,你又记起了多少人?淡淡的爱情不能长久,因为时间把它冲得更淡,就弱一杯茶,冲的次数越多,味道越淡,我们从来就不能选择结果,倘若这一切若风般潇洒,雨之迅疾或许就不会有伤痛,泪水,女子的苦,苦在对爱情太过于执着,对男子的爱太过于深厚,以至于一路向前,忘记了留一条退路给自己。

时光总是无情的,女子的时代过于让人感到悲凉,当时毫无人权的社会无节制的吞噬那一个又一个痴情的女子,文中的氓不过是社会的写照,黑暗的化身。黑暗的社会才是造成女子悲惨下场的根本原因。 多一份相守,多一份关心,又试问何时才有那纯美的爱情,让弱末的女子感到幸福?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使他们的爱情从起点到终点,经历磨难回归美丽的团圆。然而,纵观一下滚滚红尘,一幕幕爱情悲剧不也正在上演吗?“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且看仲卿与兰芝这对恩爱夫妻

的誓别,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

他们“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的凄美场面不禁让我们潸然泪下。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白头偕老。我们可以从《孔雀东南飞》和《卫风•氓》两篇文章中找到一点答案。 第一,婚姻,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会与家人相处。《孔雀东南飞》一文以刘兰芝与婆婆不相容开始,以刘兰芝夫妇双双徇情、焦母失去唯一的儿子而孤苦伶仃、刘家为失去女儿而悲痛结束情节。刘兰芝与婆婆为什么不相容?刘兰芝说是婆婆故意刁难,“大人故嫌迟”;焦母说是刘兰芝没礼节,凡事自作主张,“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判断,我们只能再找旁证。请看焦仲卿说,他们“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他们结婚几年了,尽管焦仲卿觉得很短,实际上并不短了,而刘兰芝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诗中任何地方都看不出有孩子),尽管她的品行没有不端正的,但是没有子女是不孝啊(按传统伦理),作为封建时代的婆婆谁也不能容忍!她必然怪罪媳妇无能(那时人们不会认为男子有问题)。这正是那个时代妇女被休的原因之一。有人说,那为什么县令和太守要为儿子求婚?这与刘兰芝没有生子无关,因为诗歌并没有写到他们是否知道这个情况,只能从其他处知道是因为刘兰芝的貌美、能干、知书达理。从诗歌中也可以看出,焦家常常只有三个妇女在家,焦母守寡,独守空房;小姑年幼,不知世事(“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刘兰芝是青春少妇,可丈夫很少回家,兰芝几乎形同寡妇,“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按照传统伦理,这婆媳之间除了偶尔问安之外,不可能有多少内心的交流,何况焦

母那么专横,婆媳之间更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她们的苦悲、烦恼实际上都依赖焦仲卿去排解,她们的欢乐都依赖他去建立,可是焦仲卿没有办法解决:一是没时间;二是性格懦弱,面对妻子的委屈和母亲的责骂、要求他休妻,他只有向母亲和妻子苦苦哀求的份,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看似坚定的死的举动,实际上是他内心懦弱无能,无法处理好妻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夫妻感情甚笃,一方面母亲不能容忍妻子,要求休掉,两难啊,矛盾逐步加剧,怎么办?)。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婆媳矛盾必然加剧,结果只能是焦仲卿休妻。在封建时代,在焦仲卿这种家庭,婆媳矛盾不能得到化解,是导致休妻的原因之一。从这可以看出,在婚姻生活中,有爱并不是完美的,还需要学会与人相处。在交际场上要时时注意,处处留心,同尊长、同平辈、同下人相处要融洽,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处理要和谐。第二,需要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在婚姻中的一言一行。《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天真纯美、忍辱负重而又刚烈清醒的复杂形象。首先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天真无邪。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就交代了氓是一个滑头滑脑的家伙,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一个由头,真正的用意是“来即我谋”。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这位单纯的少女一下就被氓的虚情假意迷惑了,她丝毫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在她的世界观里,爱情是纯洁无暇的。既然爱神已向她敞开了心扉,那么就用不着再行考虑,可完全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他。然而正是她的天真善良,为她将来的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逐露出来了他的庐山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爱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爱,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清醒。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因此她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

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可见,爱情需要时时更新,否则就有可能破裂。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把最刻薄的话留给最亲爱的人;心中的关爱脱口而出时,却变成了埋怨;对爱的渴望也总是以指责对方的形式出场;爱人的一个小缺点,我们总是习惯上纲上线,最后竟然以人身攻击而收尾。导致家庭的破裂。因为生活不是童话,而婚姻,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近读《诗经》收获颇多,而且比前一阵读《楚辞》感觉要畅快许多,在欣赏那些优美的词句领的同时也略了上古人的喜怒哀乐、风俗人情,其中对一些篇目的重读,也纠正了我以前的看法。《氓》这首诗在高中、大学的课本中都出现过,课本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怨妇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于女子的压迫与损害,诗中的氓卑劣、无耻、贪婪,而女主人公则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但最终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可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

要正确理解这首诗,首先要解释一下何谓“氓”。据《周礼》记载,周时有“乡”、“遂”制度。当时把邦土分为“国”和“野”两大区域。“国”、“野”的分界处——即相交处名叫“郊”。郊以内为“国”,也叫“乡”;郊以外为“野”,又叫“遂”。在国的叫“国人”,在野的就叫“野人”。野人的特殊称谓就叫“氓”。氓的组成往往是一些外来户,例如被豁免的奴隶、逃亡的贫民以及一些战俘。而且氓的租税、徭役都比国人重,没有当兵和被选拔为官吏及受教育的权利。原来氓的身份如此低贱,是仅高于奴隶的自由民,受到贵族的残酷剥削,生活困苦,地位低下,且文化程度不高。那么女主人公呢?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她家附近有商业市场,居住地有高墙环绕,到她家还须经郊关,应该是一位“城市小姐”。这下清楚了,男女主人公虽同为自由民但却是隶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阶级地位、政治权力、经济状况的差别,才是他们婚姻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男子抛弃女子)。女子因过不惯男家的穷日子,更受不了男子暴躁的性格,故而离去,并悔及当初。并非氓有意弃妇。此诗如换为当下语境可说是农民工与城市人的爱情悲歌。。看来因身份、地位的差异而导致婚姻破裂千年之前就已然存在了,如此看来门当户对也不无道理,如果双方的差异过大,那幸福的几率定然是小之又小。读罢此诗,心里始终惦念着那位氓,因为全诗只是那位女子在幽幽的述说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氓却未发一言,妻子的离去、生活的困苦,种种的苦痛该向何人言说?而自己还被人误解,成为“反派”。凡此种种即使横亘千年,我仍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凄凉与无奈。

氓的读后感篇四
《读《氓》有感》

读《氓》有感

《氓》这篇诗在老师的讲解下似懂非懂,似清非清。整篇的氛围由到冷,随之我的心情也由热到凉。

女子的痴情我感受到了,男子的无情我也体会到了。纵使男子这般女子依旧无悔。但从这种我也领悟到了一些道理:美丽浪漫的开始不代表你有一个完美无憾的结局。只有为自己着想,才是真道理。

诗中的男子由女子的口中从“氓”到“子”,可见两人之间的浪漫与幸福。而女子就被这表面的

假象给迷得晕了头脑,忽视了人的本性和现实的残酷。“以尔车来,以我贿牵”,由之可明,女子的财物被男子挥霍一空,不然为何女子“三岁食贫”、“靡室劳矣。”由此可见,不为自己着想的必然后果定时一无所有,财空人也去。当初的你侬我侬,浓情蜜意荡然无存,所以,不要被表面给骗到,外表的美丽不代表内心的华丽。

为何说:“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我觉得这就是女子的愚蠢。爱情的甜蜜滋味,谁都可以享有,不是你对我不忠我还必须对你死心踏地。牢牢地束缚裹住了女子的脚步,这也是她的愚蠢所在。只尝到了一点爱情滋味就奋不顾身,一头栽进去,实在是不明之举啊!

《氓》还是似懂非懂,总觉得还有许多没有读透。表面上讲的是爱情故事,且是一个女子的悲惨故事。男子的无情造就了女

子的悲情,何不言女子的痴情造就了女子的悲情。

看事不能看一面,表面的繁华也许背后是阴暗的湿地。完美的开始不代表最终的结局。

氓的读后感篇五
《氓有感》

氓》是具有叙事成分的抒情诗。一章追述结识与相爱,二章回忆热恋与结婚,三章痛悔自陷情网,四章怨恨氓之负心,五章自悲不幸遭遇,六章表示决绝悔忿。叙事抒情,两种手法,交互运用。在一个完整的故事基础上,充分表达了对负义者的斥责与对不幸者的同情;并通过诗中刻划的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男女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悲剧。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卑贱的男人形象:氓。是住在城郊家近复关的小商人,貌似憨厚,心怀狡诈,他以贸丝为名,打算赚个女人回去;他以嬉皮笑脸获得了女人的欢心,以谎言虚咒换取了女人的信任,以占课算卦作为对女人忠诚的保证,就以这个手段欺骗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女人。不只赚到女人的爱情,还赚到女人的财物,更还赚到女人的劳动力。以假献殷勤而人财两得,以背恩负义而成家立业。以损人利己而达到卑鄙目的:这就是氓的生意经。婚前是羊,婚后是狼,婚前装做奴才的样子,婚后摆出老爷的架子:这就是氓的行径。诗中揭露了一个无信义、无情感、自私自利、奸诈虚伪的坏家伙的本性。

在诗中还创造了一个善良热情、忠厚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女。她很热情,虽然出于误会,但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只由于“言笑”的“晏晏”,“信誓”的“旦旦”,以及龟卜蓍筮的一点儿好兆头,便“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出嫁之后,虽含贫茹苦,夙兴夜寐,受到百般折磨,以至“叶黄而陨”,但还是爱着氓:“女也不爽”;然而氓却变了:“士贰其行”。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地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这就激发她对自己发出“不思其反”的感伤,对男人引起“二三其德”的蔑视。这是忠厚女人的感伤:“躬自悼矣!”这是善良女人的蔑视:“士也罔极。”在感伤蔑视的推动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这是一种斗争情绪的表现。通过这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悔辱和损害,反映了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

赏析一

《氓》是一首弃妇的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 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三心二意)的男子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抗议“不思其反”的决心。诗的叙述似乎沿着事情的发展经过在安排,但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娶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其中又暗用对比,前后的变化,男女人公的性格。这种事态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就是在诗中用语也表现了出来。清人马瑞

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氓》中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而且选作意象的事物,既比喻得贴切、生动,也在暗示着情感事态怕脉络。初婚之时桑“其叶沃若”,遭遇遗弃之时,则“其黄而陨”。曲折其妙,情尽委曲,读来自有神韵。

赏析二:

作品以《氓》为题,诗中的氓是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经商者的形象。他在婚前的虔诚和婚后的负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他有行骗的嫌疑。他只重视女方对自己的经济价值而没有真情实意的投入。女方觉得自己像一件商品被出卖,被榨取了价值即被抛弃。中国古代以农立国,重农抑商。诗中的氓作为以成品换原料的小商贩,带有狡诈的品性,他的这种角色对后代刻画商人形象有深远的影响。古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弃妇追述她与氓由订婚、结婚到被休弃的全过程,结尾又回忆他们从小青梅竹马的经历。这首诗虽然以抒情诗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叙事占很大的比重,跨越的时间段较长,具有完整的情节。

弃妇在倾诉过程中,有几种事物反复出现,强化了叙事和抒情的效果。 一是洪水。先是“送子涉淇”,中间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最后感慨“淇则有岸”,自己的幽怨却永远不能休止。三次出现淇水,所涉及的事象,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

二是桑。用桑树来比喻弃妇本身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三是车。先是登上高墙,盼望恋人驱车而来,接着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把自己的嫁妆奉献给对方,最后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期盼、付出、受伤,弃妇的命运通过车辆的三次出现清楚地展示出来,其中的苦辣酸甜都装到了车里。

氓的读后感篇六
《卫风氓》

氓的读后感篇七
《卫风氓》

氓的读后感篇八
《卫风氓ppt》

氓的读后感篇九
《诗经卫风氓》

氓的读后感篇十
《诗经读后感》

《诗经》是一部具有相当价值的民歌集子。上到士大夫,下到市井之徒都是《诗经》的作者。从地域上看,《诗经》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开化之地。诗经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社会中人的生活风貌,人的原始状态。之所以说是原始,是跟后来的社会有区别,特别是在中国有了相对成熟的儒家道家思想之后,人变得不再跟以前的人一样自然可爱。《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更是孔子当年使用的教材之一。后世必然要对《诗经》进行适合当时社会的解读甚至歪曲,这更使得《诗经》不自然了。《诗经》的语言。经者,经纬也。《诗经》便是诗的经纬。语言的立法体系有两条,一是诗,一是史。诗的语言是高度感性的,史的语言是高度理性的。这次阅读,可以算是对《诗经》作为语言立法者的地位进行一次考察。《诗经》的第一身份是民歌,其语言是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能听懂,并乐于传诵的。如同现今的流行音乐一样。同时《诗经》的语言可以算是汉语的源头。《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洁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逆着水追赶她,道路艰险又长;顺着水追随她,她像在水中央……这声音,不就是那深遂悠远的歌声吗?那源自《诗经》中优美动听的旋律。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高山仰止,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不再通俗的是《诗经》的文本,而在我们这些热爱汉语、喜欢诗歌的人的血液里仍然流淌着《诗经》的元素。她会不停地跳出来,刺激你去了解整部《诗经》。至少对于我来说,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又止步于他佶聱难懂的文字。这样徘徊的心态持续了十年,终于在去年的冬天下定决心一字一句啃掉她。因为无论是唐诗的华丽,还是宋词的精巧,在我看来抵不过《关睢》《蒹葭》《子衿》给我的震撼,那种质朴,那种清新,那种深沉,直抵心间,无可比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氓的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氓读后感 诗经氓的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氓的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氓的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711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