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2015-12-24 12:35:5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一《《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暗恋桃花源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一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暗恋桃花源》是一个悲喜剧的混合体。彼此互不相干的 “暗恋”剧团和“桃花源”剧团在当天晚上同时与剧组签订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将场地让出来给对方排练,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决定将舞台分为两部分,两个剧组同时排练,从而现代悲剧《暗恋》和古代喜剧《桃花源》相互交叉而引发一出古今悲喜剧的舞台闹剧。

现代悲剧《暗恋》是《暗恋》剧组导演的亲身经历。东北青年江滨柳因战乱在上海邂逅美丽纯洁的云之凡,两人相爱,但又因战争不得不被迫分开,此后两人又不约而同的逃往台湾躲避战争,但两人对彼此的情况却是一无所知,从而苦恋四十年,最后两人终于相见,时已江滨柳濒临病终。

古装喜剧《桃花源》讲述武陵渔人老陶的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私通,老陶悲怒之下愤然离开,无意进入桃花源,里面鸟语花香,人情淳朴,后来当老陶思念妻子返回武陵时,春花与袁老板已经结婚生子,但家境已经破败,两人丧却了以前的恩爱,陷入对彼此的抱怨之中。 在两部戏剧互相交错之间,还穿插着一个疯女人在舞台上跑来寻找抛弃她的情人刘子继的故事,但并未深究,在《暗恋》与《桃花源》引发的舞台效应之下,疯女人只是一道辅料,让剧情更加的混乱,从而也更加的好看。

乍一看来,三个故事并未有什么相同之处,仔细想来,却又是隐藏了同一个主题:那即是当代人对于爱情的无奈。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爱情是纯洁的,是至上的,是不夹杂一丝尘土气息的。爱情衍生的过程是如此美妙,可以让人忘记礼义廉耻,忘记道德风俗,甚至忘记生死的局限。犹如七仙女甘愿忍受肝肠寸断之苦为董永剔去仙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化蝶双飞,白娘子舍弃千年修行与许仙白头携老……仙凡恋,或是人妖恋皆是如此凄婉。我们对这种爱情大加褒扬,将之奉为爱情至上的典范。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些所谓的爱情全部是止步于结婚面前的。即使是结过婚的,也必定要经受旁人无法想象的磨难,最后的结局或许是修成正果了,但这个正果究竟是哪种境地,我们又无从得知。之前流行于网络的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是没有道理的。当被我们夸大了的爱情跨入了繁琐生活的规程,当生活的庸庸碌碌代替了恋爱时的花前月下,之前的甜言蜜语化为如今对彼此的深切抱怨,爱情便成了都市人的奢侈品。所以我们不能说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四十年未见就一定是个悲剧,假如他们没有错过,而是结婚生子,一辈子相守在一起,很可能老年的江滨柳不得不躺在病床上忍受云之凡的唠叨,而云之凡也不得不在医院四处奔波缴费化验,根本不会有江滨柳在病房里回忆起年轻的恋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说到现实中,《暗恋》的导演如果和他的年轻恋人厮守终身,他印象中的十几岁的情人还会是“一朵美丽的、白色的山茶花。”吗?这种结局我们无法想象,更无法预言,所以我们称《暗恋》为悲剧,为爱情的悲剧。回不去的美好不再重现,残留的或许是对现实的无奈,但是,守得一份回忆毕竟还是幸福的。江滨柳想起他们年轻的爱情,便是苟延病重之身,也会绽放如花的笑颜。所以,他们的再次相见,亦是导演对于爱情的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现吧。

对比《暗恋》,古装喜剧《桃花源》仿佛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老陶开始的喝酒喝不到,吃饼吃不到,甚至老婆买药买了一天还没回来,让他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沉重与无力。所以他会有“武陵这个地方,它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鸟不语,花还不香。我老陶打个鱼,那些鱼全部商量好了,一个都不上钩”的逆反心理。春花与袁老板的私通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可是因为袁老板是老陶的生活倚仗,为了支撑整个家庭,老陶不得不忍气吞声,假装无视于妻子的背叛,从而使得袁老板与春花越来越嚣张,最终将老陶赶出家门,流连异地。老陶无意中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阴痛的伤口慢慢的恢复,老陶不再执着于妻子的出轨,甚至想要将妻子和袁老板带到桃花源这个神奇的地方。然而物是人非,老陶再次来到武陵,无奈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摸样。

春花与袁老板的结合并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家境衰落,我觉得是极具讽刺意味的。爱情源于生活之上,春花的爱情遭受到贫困的考验,从而也显露了它原来的面目。中国有句古语,“患

难见真情”。即在真正困窘的情况下能做到不离不弃,相互扶持,勇敢的坚守在一起的方是真感情。我们可以理解为春花与老陶在一起的时候,或许是厌倦了贫困,厌倦了庸俗,从而勾搭上了财大气粗的袁老板呢?这样解释,也不过是如现在无异的狗血的第三者插足的家庭伦理闹剧罢了。老陶不过是这出闹剧中的一个卑微的牺牲品而已。但是这个牺牲品,又因着桃花源的名义而彰显的极具哲学色彩。袁老板与春花并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他们以为老陶的再次现身只不过是某个精神病院里逃出来的疯子,尽管老陶将桃花源的境况描述的如此完美。他们习惯了生活的平庸,也习惯了在埋怨中了此一生,尘归尘,土归土,老陶在这个时候成了可怜的过客,是要赶紧离开,不要打扰他们生活的“第三者”了。此时,春花与袁老板偷情时的山盟海誓显得如此单薄,“我仿佛看到很远的地方,我们的绵延不绝的子孙,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右手拿着葡萄,左手捧着美酒,口中含着凤梨……”他们忘记了那些甜蜜,变得与普通人无异,平庸,并甘愿平庸的一对夫妻。

由此,我一直在思索着究竟桃花源意味着什么。老陶初来桃花源时,遇到了与春花、袁老板长相相同的桃花源夫妻。或许,导演这样的安排仅仅是出于增强喜剧色彩,然而这种巧合又别有意味。失意之下的老陶在遇到二人时惊悚不安,他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或许也是对老陶最终离开却再也寻不到桃花源的踪迹的一种暗示。桃花源治疗好了老陶的创伤,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然而当再度绝望的老陶想要再度来到桃花源,桃花源已经消失不见。我不认为这是导演对于原著的尊重,他既然能够把陶渊明的桃花源写成第三者插足的闹剧,就绝不会吝惜笔墨去创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所以当老陶最后再也寻不到桃花源时,对于导演的用意我费尽心思想要去弄清楚,可是,这根本也就是很迷茫的事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桃花源,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地方。它不是指物理空间上的狭义概念,而是一种超脱于宇宙之上的一种信仰。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层面的属性。它是纯洁无暇的,是真正不沾人间气息的净土,类似于西方宗教中的伊甸园,隐藏着人类本性中的最原始的欲望。它从不以具体的地址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只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来到你的生活之中,或者是让你以外来者的身份进入里面,之后消失,甚至毁灭。欲望乃毁灭的源泉,只有无欲无惧的时候,这里才会有你的容身之所,反之,当你内心的欲望强大到桃花源承载不了的时候,它也就会轰然崩塌。

所以,在我理解,那些曾经有机会碰触到自己生命中隐然的桃花源大门钥匙的人应该为自己的遭遇欢欣鼓舞了。只有无欲无念之后,才能有幸得到那片净土的垂怜。无意之中进入桃花源,是对那个极乐之地最大的尊重,无意,才能无欲。而最后当你费劲心思压迫寻的它时,无形之中,便已将之焚毁。

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不是人力所能预言和阻止的。即便是再次离开的老陶依旧无欲无望,他仍旧找不到桃花源,当它残留了人类的脚印,也就不是桃花源了。生存或毁灭,往往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暗恋》和《桃花源》揭示着人们对爱情的无奈和绝望,两者从魏晋的武陵到几千年后的台湾,这么大的跨度,却演绎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爱情,究竟为何物?相爱的,不能在一起。在一起了的人,却又不再相爱。得不到的是在妄想中苦苦贪恋了一辈子,得到了的又注定要在油盐米茶中慢慢的将彼此的耐性消磨殆尽。人,永远是贪欲的动物。贪恋着微不足道的一点温情,人,也是可怜可悲之物,等不到的当成了宝贝,反而将身边的春天冰封了起来。 错过的便是错过了,再痴迷纠缠也不会到来了,就算它再度回到了你的身边,但经过了时间的消磨,谁也不能确定它现在仍是你一直想的、念的,怎么也不肯放手的那份感情。

此外,《暗恋桃花源》中另外设置了一个角色,即是从头至尾都在寻找刘子继的那个女人。在两台剧的交叉之中,疯女人的地位有些尴尬,她不属于任何一方,却又在两台戏中来回奔波,寻找他的爱人。刘子继这个人物并未在舞台上出现,但我们可以想象的到他扮演着多情公子负心郎的角色。女人是找不到他的。这是另外一个悲剧故事。他不同于江滨柳和云之凡

的苦恋未果,也不同于老陶的家庭悲剧,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出现,我们对她的感情史无从得知,只能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她和她曾经的爱人刘子继之间的悲喜纠葛。观众无从想象这样的一个女人有着怎样的历程,但可以推断的是这又是一个在爱情中跌了跤,失了意的牺牲品。一群爱情的殉葬者。女人被称之疯的原因恐怕也就是在寻找中的喋喋不休,以及认错人的表现,或许守门人不是刘子继,但女人见她所认定的刘子继拒绝承认二人曾经相识、相爱,她此刻的心情正如江滨柳老年之后见到云之凡一样充满了绝望与伤感吧。曾经沧海难为水,疯女人在《暗恋桃花源》中演绎了一个真实的感情故事,与《暗恋》和《桃花源》形成对比,剧情的虚假和生活的真实,都是因着爱情而起。

剧终时疯女人的一个举动将她的感情纠葛的最终结局揭露了出来。疯女人一张张的捡起《桃花源》中春花为老陶买的纸钱,然后高高的扬了出去,纸币挥挥洒洒的在空中飞舞,似是为爱情而悲鸣,亦是疯女人结束上一段恋情的决心,就让这漫天的纸币为曾经的爱情送终,埋葬了就的爱情,才会有新的开始。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导演最终想要告诉我们的,失去的永远不会再来,我们唯有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或事物,生活才会向前发展,而不是停滞在某个悲伤的角落,消极处世。而戏剧毕竟不是现鲜活的人生,生活也不是戏剧,戏剧被规划好了属于悲剧的范畴,而生活虽有类似之处,然现实生活中的人毕竟是坚强的,可以舍弃了过去的悲伤继续向前走,戏剧不能,我们也不会如戏一般将自己的感情打入死角,永不超生。

《暗恋桃花源》错综复杂的将三个故事搬上舞台,两虚一实,相互交映,戏剧有了悲剧的色彩,悲剧未必没有完美之处,就这样于混乱之中演出了一份秩序来,观众在捧腹发笑之际,也必然会想到故事背后所呈现的复杂思想。能引起观众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这便是整部戏剧的目的。

初读这个剧本,感觉好乱,简直不知所云。又认真的读了一遍,终于理出头绪,原来讲的是暗恋组与桃花源组由于剧场人员的疏忽,在同一天进行采排,两个故事阴错阳差的进行着,一喜一忧牵动着观众的心。暗恋组演的是对青年男女由于命运的捉弄,纷乱的战争,不得不分离。江滨柳最后在他患癌症的晚年终于和云之凡想见,两人发现双方竟都在小小的台湾。无尽的感叹!命运这把无情的剑啊,把那美丽洁白的山茶花舞弄成即将枯萎凋零的花儿。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并没减褪两人的爱。在这40年中,两人都已有了家庭,但我门仍然感受到这份纯真的爱,感觉到人性的美。虽然是个悲剧,会让我们不禁泪流不止。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希望存在这种真挚的感情。

而桃花源组演的是喜剧,老陶因老婆春花与袁老板有染而出走,不觉来到桃花源这个仙境,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他想回来把他老婆带去,却发现已与袁老板结婚生子。然而当处他们看似的爱情已打磨成日常生活的平淡与琐碎,一如老陶与春花。夸张与搞笑的话语,让我们不断开怀大笑,直至眼泪笑出来。喜剧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同时我们也应好好思考它的更深的含义。我们不也在演着相似的故事吗?我希望当甜蜜幸福的爱情转变成现实的枯燥时,请仍用当初的爱来分给你的伴侣。

看似纷乱的话剧表演,一喜一忧,一古一今,给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冲击着观众的心,带给人们不同的思考。时光流逝,让我们把握生命的美好,感激与爱人的每分每秒。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二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有人觉得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故事,两个剧团的争执,两队戏中情侣的纠结。而我觉得,在大笑的喜剧和伤感的悲剧之后,其实并不止是这些。

老陶和春花,令人爆笑的典型喜剧,经典的《桃花源记》被改得无厘头。从春花出轨老陶被迫离家,到最后老陶回家请春花去桃花源,都充满着笑点。不明白春花是否真正爱着老陶,即便是老陶走后她日夜烧香,也许也只是为了减去些许内心的愧疚。老陶却依然惦记着春花,虽然他知道春花正大光明地出轨,但是其实老陶再怎么寻找,也找不到像桃花源一样的春花。因为春花还是春花,却从来不是老陶心中的春花了。老陶得不到的,是一个爱她的春花。

云之凡和江滨柳,看完有点淡淡的感伤。虽然情节很俗套,曾经懵懂的男女,分别后老时才相见。时间没用抹去这段感情,反而越积越沉,永远像一块石头压在自己的心口,拼命地呼吸却透不过气来。最纯真的感情,还是败给了时间和现实。人在最脆弱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么一个人。因为有太多的遗憾,因为最后跟自己经历风风雨雨的人不是她。江滨柳得不到的,是一个和他在一起的云之凡。

还有那个陌生的女子。刘子骥是她每句话的关键词。她在寻找刘子骥,一个抛弃他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是她一直在寻找刘子骥,就像在寻找桃花源。没人知道刘子骥是谁,没人知道他在哪。那个女子却有满满的回忆,不顾众人的眼光追寻着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的刘子骥。最后当舞台只剩她一人,当灯光打在脸上,在漫天飞舞的花瓣里,她仿佛真的找到了她的刘子骥。那一刻在我看来真的很美。因为她也许真的得到了那个得不到的刘子骥。

老导演一直为演员的演技为苦恼。也许一般人看来他们的表演已是极好的,但是老导演永远不会满意。没人能够演出他心中的那个时代,因为没有人有过与他共同的经历,没有人又跟他相似的心情。也许江滨柳就是他自己,他也有过一段令人惋惜的感情。所以他才会暗自神伤,甚至没有情绪继续拍戏。他得不到,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

春花的回忆是老陶的桃花源,老陶的回忆是春花的桃花源,刘子骥的回忆是神秘女子的桃花源,旧时代的回忆是老导演的桃花源。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其实人生最美的,莫过于暗恋与桃花源。因为得不到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美的。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三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戏剧鉴赏作业

题 目: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学 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姓 名: 田凤仙 学 号: 201002030029 专 业: 10通信工程 指导老师: 王超

2012年12月14日

摘 要

一个悲伤的关于错过与等待的爱情故事,梦幻与现实的交错中,四十年一晃如过隙白驹,永远没有完美的暗恋,也没有永恒的在夜空中开放的最诚恳的白色山茶花,可我们却看到了桃花源,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好地方。

关键字:话剧 暗恋

桃花源戏剧 剧场

正文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以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暗恋桃花源》一剧以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闻名于世,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演了20年的经典作品。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她的桃花源。这桃花源也许是过去,也许是将来。人的痛苦正来自于这希望。希望即失望,烦恼即菩提,我想是。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来自于两个不同的故事。故事是戏中戏,讲《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彩排协议,双方不肯相让,在赶时间演出的情况,不得不同时在一个舞台排练的故事。

《暗恋》讲述了一个叫江滨柳的有为青年,在1948年的上海邂逅了美丽的云之凡,孰料时局动荡,匆匆一别过后,竟是转眼几十年的离散——1949年,江滨柳来到台湾,云之凡留在了大陆……再后来,随着两岸政策的开放,一直怀有这段心结的江滨柳才开始四处托人打听云之凡在大陆的下落,哪想得到的消息是,原来1949年云也到了台湾——怎么他一直都不知道?还以为天涯永隔,原来这些年她就在身边?一切晚矣悔矣……他是有太太的人了,而她,想必也不会是一个人吧……舞台上,年迈多病的江滨柳,终于在生命即将流逝之际,通过报纸上的一则寻人启事,唤来了他的梦中情人——如今已是韶华老去的云之凡,唤来了,又能怎样呢?寻了一辈子的人啊,寻到了,仍然是天各一方。即使在这不大的病房里,也还是要天各一方……

《桃花源》的故事则大胆套用了陶渊明名作《桃花源记》中的词句和背景,讲述了一个叫做老陶的晋武陵人,终日捕渔为生,当他发现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春花竟然背着他和镇上的袁老板勾勾搭搭时,便一气之下乘小舟逆流而上,枉求一死,结果却误打误撞来到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仙谷。在这里,老陶惊讶地发现了一对和袁老板与春花长得一模一样的夫妻(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梦魇永远是梦魇),一时间,旧事涌上心头,老陶痛苦非常……好在后来,在这对夫妇的帮助下,老陶终于从过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在桃花源里过着神仙般的

日子,他甚至不再怨恨春花,也想把她从武陵接来,和她一起同赴这人间仙境……老陶最后找到春花了吗?春花是否还愿意与他共度余生呢?……

两个完全不搭调的故事,亦悲亦喜,亦正统亦荒诞,却被赖声川以神奇的手法粘贴到了一起。

这是一出戏中戏的经典范本——《暗恋》与《桃花源》分别是两个正在排练的剧组,他们在一座小剧场里狭路相逢,都想租用场地进行排练,无奈相持不下,只好把场地轮流来用——一座矛盾交织的剧场,格格不入的不仅仅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剧团,就连空气中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安静得好似只剩下两人的上海,浓缩在嘈杂而频频受到干扰的台北小剧场。烦躁不安的导演,一个为了不完美的演技,一个为了不到位的布景。眺望虚无的黄浦江好似看到门前的淡水河。一棵出逃的桃树关系到整个舞台的意境。引起他们争执的并不只是谁用这个舞台的问题,而是他们的理念、布景、环境、风格、语言以及对话剧的感觉完全对立。生性活泼好动的导演,领着一班活泼好动的演员,排了一场古代喜剧,一个美好的关于桃花源与梦想的传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舞台上,日子总会美好而很快地过去;终日郁郁寡欢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导演,带着一个相当压抑的副导和各怀心事的主角,排了一出现代悲剧,一个悲伤的关于错过与等待的爱情故事,梦幻与现实的交错中,四十年一晃如过隙白驹,永远没有完美的暗恋,也没有永恒的在夜空中开放的最诚恳的白色山茶花,可我们却看到了桃花源,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好地方。从一开始我们就处在矛盾中,云柳之情挣扎在纷争的乱世,直到最后,那个哭着喊着要找刘子骥的疯女人,我们一直在被干扰,被剧组的争吵,被两种完全不同的剧情,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考所干扰,刚刚培养起来的情绪一下子又被冲乱,就好象那个时代的人生状态,无序、烦躁、不安,我们很容易被不安定的因素感染,却不容易相信美好有序的生存环境真实存在。笑声是发自内心的,却不是人生的真实写照。我们坐在剧院里或电脑前,我们只是看客,却想像那个疯女人一样踩着桃花瓣,寻找花瓣上的名字和那个名字的故事。

这个剧场存在了两个剧组,因而才有了更真实的生命,缺少了任何一个,那只是一场普通的悲剧或喜剧,它们像两组不同基调的乐章,存在于同一部作品中,没有纯粹的自我,却在他人的剧作中发现完善自我。每个人都会对其中一段分割剧场同台彩排的戏称道不已,那的确是全场的高潮,冲突与融合在同一个坐标点达到完美的高度,那种似是而非的情绪不断“折磨”着我们的神经,考验我们的毅力,穿插于两个不同的舞台,交错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观众的面部表情连同内心情绪在悲喜之间挣扎,如果舞台上有一部对着观众的Camera,会发现,我们其实也成了赖声川设计的一个角色,他竟然轻易地控制了我们的喜怒哀乐。如果在之前一直以为这两个没有共同点的剧组碰到一起会火星撞地球,那在这一幕,他们真正碰撞出了火花,台词居然能衔接地如此天衣无缝,这似乎是两剧体现真正

内涵的表象。从这之后,我们能把他们放在同一个调子上了。现代剧中有着如童话般的等待,四十年在台上一晃而过,而对等待的人生来说却是漫长无奈的,如今的社会,十年如一日便是永恒,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人儿,遇上时间的冲刷和无边的诱惑便如白开水般平淡。时间可以战胜一切,四十年等待只想要的不过是一个答案,去解开一个结。这种等待不像是真实的,像梦境,像传说,像天空中飘落的桃花瓣。而《桃花源》里所有的也不尽是桃花,桃(陶)花源(袁)不过是三人撑起的另一个世界,他们理想中的净土,纯洁的人们在飞逝的时间里嬉戏,左手拿着葡萄,右手捧着美酒,嘴里含着凤梨……凡人老陶却摆脱不了现实的纠葛,他因为生活贫困妻子出轨才弃船来到桃花源,而他所惦记的春花在现实的世界里,和袁老板早已没了当年的激情,沉溺在尿布满天飞、穷困潦倒的现状。就像桃花的布景下映衬着《暗恋》的病房,童话里也显人生百态。悲剧和喜剧没有天然的分割线,云之凡的出现便是江滨柳四十年苦等最好最欣慰的答案;老陶找寻不到记号,让台下观众再也笑不出来。所有的悲剧都有让人想笑的时刻,哪怕是苦笑;所有的喜剧也都有让人眉头紧锁的间隙,人生的话剧不过是一出悲喜剧,大喜或是大悲都只是为了填补忘我的人生。

更了不得的事,如此打破传统的一出舞台剧。竟然丝毫不影响看客对故事的理解和沉浸,自首演以来,场场爆满,甚至最后还有了同名电影的拍摄,由金士杰、林青霞领衔江滨柳和云之凡,由李立群饰演的老陶和丁乃筝饰演的春花也是片中很大的亮点。

不过可惜的是,林青霞与金士杰的电影版本始终没有找到。我看到的是话剧版本金士杰、丁乃筝、赵自强的话剧版本。台湾的艺人有这样一个优点,就是他们可以在各个领域融会贯通,饰演老陶的赵自强一出场便让我觉得十分眼熟,仔细想来,竟然是和前阵子和吴淡如一起主持《性爱讲堂》的那个语锋机敏、装傻成功的戴眼镜的胖子。再去看演职员表,果然不差。

结语

梦终究是梦,梦也终究不是梦。

看台湾人的东西多了,突然发现属于那个小岛的一种通病。

就是他们都很念旧,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记忆上,或者是情感上,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在寻找,寻找……他们的孩子在寻找,他们的灵魂在寻找……这是一种遗失后的本能,亦是一种走失后的本能……

这样的人生,总是让人不由得落下泪来——因为有的东西,是永远都不可能再找回来了,即使你找到它了,也不再是当年的样子了。

一个“寻”字,成就了一出《暗恋桃花源》,点了一个岛上几代人的死穴。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四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在我看来,《暗恋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两种时间与空间的巧合,该剧故事很简单:“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舞台上,两个剧团都着急要排戏,互相抢舞台。后来,舞台上的两个剧组终于决定共用舞台,一团一边,各自把自己的戏排完,两出戏因而开始微妙地交织在一起„„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

“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缘溪行,发现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还是春花和袁老板,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光;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家境破败。

《暗恋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

先说说《暗恋》这部分,粗略看来,戏的内容并不尽同于它的标题,这哪里是“暗恋”,这分明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苦恋”,或者说,是“绝恋”。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在黄浦江边甜蜜约会,没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甜言蜜语,也没有观众习以为常的男女玩了命的相互“撕咬”,有的只是“秋千”,“围巾”,几盏昏黄的街灯,和灯下两个安静的人。这时的两个人,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整个世界就只剩他们两个人。

那时,在他们眼里世界很小,自己很大„„

谁也想不到,两人的下一次见面,竟是在四十年后的台北。病入膏肓的江滨柳在报纸上登出寻人启事,才找到他四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云之凡。 很安静,就像四十年那样,只有只言片语„„

不一样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静,大概是出于两人的青涩,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却又羞于启齿,气氛有那么一点点尴尬,可两人却都很享受;可现在的安静,多少是出于无法抑制的伤感和无奈,同样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可是实在是不知道,从何说起。气氛也有点尴尬,可这尴尬让两人更加难受。

就在云之凡要离开的时候,江滨柳颤抖的声音响起:“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泪在这一刻终于在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眼中决堤,时隔半个世纪,这两只手终于又紧紧地握在一起。

半个世纪后,江滨柳对年轻人说:在那个大时代下,人都变得好小,好小„„ 时代,造就了这段跨越时代的凄美的“暗恋”。

再说说“桃花源”这一部分,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因此他不计前嫌回去邀请春花和袁老板一起前往桃花源。可武陵已物事全非,袁老板与春花也成了夫妻,还有了孩子,每天仍为柴米油盐的事纠结,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他们不愿相信老陶说的关于桃花源的事更不愿与其一同前往。最终老陶一人独自回桃花源,怎知他却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前头看似闹剧的这出《桃花源》进行到此时,却悄悄的与《暗恋》连结了,变得使人无奈又感伤。

我认为《暗恋桃花源》这部剧包含多种现实寓意,下面就此分析(仅个人观点)

1.两岸关系

“暗恋”表达的是海峡两岸的骨肉分离,“桃花源”则表现的是在那一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迷茫的精神状态。正是因为这一与政治和时代有关的命题,《暗恋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让很多台湾观众在笑过之后失声痛哭。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 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而与之相对应的两岸的关系也不正是这样吗?海峡两岸关系从几十年前的完全禁严到逐渐放宽政策,其中少不了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的争取。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就我查资料了解,1949年,台湾发布戒严令,从此进入长达38年的“白色恐怖”时期。在这期间,台湾执政者为维护稳定,制造了大量的政治冤狱。据前“立委”谢聪敏统计,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严为止,台湾共发生

29000余件政治相关案件,涉案人数达140000人,其中约3000—4000人遭到处决。而《暗恋桃花源》此剧创作成功,台湾刚刚解除戒严,省内政治文化一片荒凉,百废俱兴,剧作的推出,无疑给台湾文化市场注入首股新鲜血液。据史料统计,1945年-1953年共有约120余万外省人来台,其中撤台军队约60余万人。从1950年起,原本随国民党来台的60万士兵,在台湾实施义务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轻的本省新兵取代。在台湾经济进步的脚步中,他们仍然是被牺牲的一群,大部分晚景凄凉,少有人关注。几十年来他们的肉体虽然在台湾,但心灵仍然寄托在那遥远的家乡。虽然过了几年开放大陆探亲,但很多人已经等不到那时候,连魂都归不了故土了。当年来台湾的那些老兵现在还健在的已经很少了!他们的根在大陆,他们一生都想着回大陆看看他们的亲人,有的老兵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愿……如果他们还健在的话,他们也是最希望让两岸能够统一的人!

所以真切的希望台湾能够和平统一,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这一代人重蹈老一辈骨肉分离的悲惨局面!

落叶归根,谁不想回到生养他的那片沃土?

当时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

而《暗恋桃花源》正是在一个整体混乱无序的环境中展开,也正符合了台湾人民的心声。后来在无序的大环境下又出现了整体的统一秩序(即两个剧组的同台演出),可以说是剧本中的一个高潮,这也表达了台湾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憧憬。切合实际,是《暗恋桃花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生与爱情

江滨柳与云之凡在大上海相恋,却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一心寻找桃花源的老陶,却在目的地看到一对仙人与自己的爱人和情敌长得一模一样„„还有一位一直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刘子骥”,是为“戏外戏”。无论是“暗恋”、“桃花源”还是“戏外戏”,每个故事的核心都是寻找遗失的爱情。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会藏有两样东西:其一,是一份永远实现不了的爱情,叫“暗恋”;其二,是一个永远到不了的地方,叫“桃花源”。

江滨柳与云之凡的遗憾爱情令人唏嘘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板之间的感情也让人纠结。

江滨柳与云之凡相恋于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后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黄,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个剧中人,都有一种宿命。老陶与春花的爱情被袁老板破坏,春花与袁老板看似爱情甜蜜,却也胜不过柴米油盐琐屑家常的烦恼。突然想起了钱钟书的《围城》,想起了孙鸿渐与唐晓芙,想起了《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与金燕西,“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暗恋”中或许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他们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就会是更一种人生了吧!与之形成对比的荒诞剧“桃花源”,老陶一家的琐琐屑屑,在这个崇尚金钱和名利的社会,稍微更显真实一点吧!春花亦是可怜的,她并没有理解真正的爱情,她只知道谁对她好,谁有钱,谁能给她幸福,她就选择谁。《北爱》中杨紫曦为了钱而和吴狄分分和和,小猛为了名利放弃沈冰,但是幸福转瞬即逝,当他们幡然悔悟时,吴狄和沈冰已经不再在原地等着他们了。剧情中没有写老陶回去后,春花后悔的一幕,却写了老陶发现现实不如自己想象的一样美好想再回桃花源时却找不到路的场景,人生就像一部悲喜交加的戏,没有爱的地方,始终是异乡。我猜大多数人在错失真心爱自己或真心对自己好的人后都会咽下后悔的苦水吧!

在我看来,“暗恋”看似是一出悲剧,实则为一出喜剧;“桃花源”看似是一出喜剧,实则为一出悲剧。“暗恋”的最后,分别四十年的一对情人最终见面,了无遗憾;“桃花源”中春花虽背叛老陶与袁老板私通生子,却没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彻底陷入柴米油盐的混乱人生中„„

一喜一悲高潮迭起,前后时空互相交迭、互相融合,很有喜剧色彩也发人深省。想想自己就像那舞台上两部戏的重迭,人生到目前为止有多少错过巧遇等待,在蓦然回首时,往往全成空。每个人或许都会在这两部戏中跳来跳去,偶尔会跳出戏外戏,做会观众,审视自己,嘲笑自己,然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五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

在上《艺术概论》课程时,老师给我们观看《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深有体会,这则故事分为《暗恋》和《桃花源》两场剧。《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抛开形式,该剧内容上的主要部分其实都不算新颖,甚至是老生常谈得可以,说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伤剧加上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暗恋》里的江滨柳给我的感觉像极了《雷雨》里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郁郁寡欢周朴园,需要以一个女人为借口来摆脱堕落于现实的可悲。典型的精神出轨型知识分子,与那位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先生恰有几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换成了一个叫云之凡的白茶花一样的女人。相比之下,《桃花源》这出喜剧倒是俗得多了几分真实感,让人忍俊不禁。软弱的老陶因为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反而误入太虚幻境一般的桃花源,与理想生活来了个无厘头邂逅,过了几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细看这两出剧,情节内容虽则完全不同,却处处存有建构-解构关系。如《暗恋》里的江滨柳与云之凡满怀着爱情出场,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里则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与叫骂。又如两出剧一同排练的时候,虽然两方面的台词几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却完全不同。《桃花源》里的老陶执意想念现实中的妻子,而《暗恋》里的江滨柳却在幻想记忆里的恋人。可以说《桃花源》的整个情节设计就是理想对现实的打岔;《暗恋》则正好相反,江滨柳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却要在现实中苦熬。这种一边建构一边解构的内容安排让人措手不及,最后只能怀疑一切:到底是现实更好还是理想更好?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了,解答变得徒劳,思想陷入深渊,仿佛进到一间逼仄的小房子里,退无可退。

应该说对于“现实-理想”这一主题的反复拷问是我最喜欢《暗恋•桃花源》的地方,陶渊明式的理想主义显然过于虚弱,美其名曰憧憬着一个美好的理想,实则这一理想却是以全然丢弃现实为前提的,是乌托邦式的。江滨柳作为现代陶渊明式的知识分子,把爱情作为理想的唯一寄托物,40年来日思夜想,实际上却一边娶妻生子什么都不误,可见其亦有软弱妥协的一面。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无疑把云之凡当成了精神补品,用相思这样隐性的自我折磨来虚弱地对抗现实,在显然更像是一种逃遁,而非追求。老陶和江滨柳的不同即在于老陶是个非常现实的人,即使他误入桃花源,也仍然记挂现实中的一切,想要回来。他的愿望是把桃花源里的三人生活方式移植到现实中,为此他甚至咽下戴绿帽子的屈辱,在这一点上他无疑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当然,这里的江滨柳和老陶无疑都是符号化的人物,他们给出了人们在面对“现实-理想”这一问题时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反应,但无论他们的经历有何不同,最后都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

江滨柳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看到了40年后的云之凡,但云之凡并没有给他他要的爱情。老陶回到了武陵,春花和袁老板的生活鸡飞狗跳,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老陶的愿望落空,却无法重回桃花源。在这里,赖声川对于现实的尊重程度几乎到了冷酷的地步,陶渊明式的逃遁已经完全站不住脚,理想的分量让人唏嘘,现实则充满讽刺和伤感意味,使人啼笑皆非。

对于《暗恋》及《桃花源》而言,其实质即是对现实的一再确认,而非对理想的重构。但从《桃花源》这段里,赖声川还是放了一些对理想的想法在里面。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春花和袁老板是一对暗地偷情的狗男女,但到了桃花源里则成了惊为天人的恩爱夫妻,可见赖并不是特别看重道德化社会之下的伦理观,他把这种伦理观念放到理想的园地里给彻底颠覆了。接着他又竭力美化桃花源里的三人生活,无论从布景还是在台词等等方面都有意识地把观众拉离地面,给人仿若上天作神仙的感觉。这其实是他对于神性的一种膜拜,刻意排除人性在桃花源里的种种体现,从而突出神性的普遍存在。也许在赖声川看来,所以理想,即是神性的,而非人性的。在人性的世界里,没有理想可言,也自然没有人可逃遁之处。

在整部剧中,《暗恋》和《桃花源》的内容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大部分演员的表现重心都落在这上面,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双重虚构的内容。说它双重虚构,是因为它不仅对观众而言是虚构,对于整部剧而言,也是虚构。赖声川在《暗恋》与《桃花源》之外,构建了另一重真实,以此来虚化这两出戏的剧情,并在那一处“真实”中设计了一个喊着“刘子骥”名字的疯女人。不得不说这个疯女人的设计非常巧妙,她不停叫喊寻找的刘子骥便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那个终生寻找桃花源未果的“南阳刘子骥”。且不论赖是否认可“桃花源”式的理想,但他对于刘子骥这个人物本身却是有着一定立场的,至少他并非认为这是无意义的。于是他把关于刘子骥的内容设计到一个疯女人身上,并通过这个女人的嘴巴确定了刘子骥和剧中现实部分的关联。女人说,刘子骥曾与她在南阳街上吃过一碗酸拉面,她记得,于是要不停地找他。女人以与刘子骥极其相似的执著姿态寻找着什么,或许就是《暗恋•桃花源》里的理想圣地?

正如导演赖声川所说:“《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

当时间被叙事填满的时候,我们会暂时忘记它的空洞和残酷。戏剧大概就是这样的手段之一。人们需要这样的安慰来反观自身的处境,来寻找到久已被变幻无常的生活打碎的梦。

现场的哭泣和笑声表明,当叙事元素在舞台上跳跃,人们的心灵在叙事所提供的新的时空范围内,碰触到了某种被无意中淡忘已久的情愫。我们需要戏剧来告诉我们一些事情,需要以一种温柔的和美学的方式来承认一些真相,并重新鼓起勇气去面对我们命该遭遇的一切。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六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关于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赏析

一个舞台,两个剧组。说是一场闹剧,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动。

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说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声音在响起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舞台好空旷,仿佛就这样走入了那个年代,那个有关上海的泛黄的记忆。

秋千,好像是古典世界的一个符号,带着浪漫主义色彩。那个坐在秋千上的女孩,也成为了江滨柳一次次回眸时凝望的焦点。在舞台上,一个秋千,就营造了那个回忆里无比清新的场景,提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可依靠的物质空间。秋千,象征着一种古典浪漫的爱情,带着青涩的暧昧,和未知的憧憬。年华易老,江滨柳和云之凡之间的情书,好像是遥远却难以舍下的梦。江滨柳在病房中一次次回想着在上海那梦一样的回忆,可现实中的那个云之凡已老去。那个在秋千上摇曳的梦远去了。

《暗恋》就像是一个将醒未醒的梦,而《桃花源》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与《暗恋》那种安静伤感的氛围不同,《桃花源》却是极富感染力的喜剧。可是,嬉闹之间,又含深意。在舞台上的那个井是一个神秘的符号。老陶一进入桃花源便遇见桃花源中的那对白衣夫妇。如果说可以把水井看成桃花源的象征,那么,寻访桃花源在另一种层面上讲,可以理解成人类想回归最原始那最初的自然状态。因为从现实来看,井象征着一种简单安然的世俗生活。不是当下杂乱无序的生活,那是我们想象中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平凡却幸福的日子。我们理想中的古典式日常生活,应该像白衣夫妇那样,悠然和睦,岁月静好,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安然地生育后代。然而现实却是活在古代却毫无古典浪漫的老陶春花袁老板,或是苦苦守望着早已破灭的古典爱情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或许还有江太太。在本剧的高潮部分,即两部戏同台演出的段落,“井”成为了两个剧团现实场地的分隔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分隔物何尝不是联系物呢,联系着《暗恋》和《桃花源》,悲剧和喜剧,戏剧和真实,古典和现代。 这种强烈的对比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像哪里缺了一块,就像那一块尴尬留白的空白幕布。剧中,“桃花源”导演“袁老板”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十分恼火。他叫来美工小林。小林说,这叫 “留白”。“留白?”导演立刻挠头。小林说:“这留白很有意境的啊!”“意境?” 这两个本是表示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的概念,可导演的疑问句式的“重读”,就表达了他对这样的古典概念的怀疑态度与不理解,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质疑。最后,百思不得其解的他, 苦闷地大声喝问:“这棵桃树为什么要逃出来?”与其说这是对 “留白”“意境”的询问,不如说这是对老陶离家出走之行为缘由的询问,对老陶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缘由的质

问。缺了一块的幕布,仿佛在说这才是舞台上故事背后琐碎的混乱的生活。

可是,活在纠结不堪的现实里的人,心里总有一个梦。就像老陶误闯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有那纷纷落下的花瓣,或许我们想象不出那种场景。那随风飘落的花瓣,或是是生的梦幻,或是死的绚烂。在那漫天的飞舞中,谁会分清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是欢乐还是忧伤。那个似痴似狂的陌生女人至始至终高一直喊着刘子骥这个代表着“寻找”的名字,发出了痴狂绝望的哀叹和呐喊。那个看似疯狂的女人,就像离开桃花源后再也回不去的老陶,就像苦苦守望着回忆的江滨柳,努力寻找着却再也见不到。寻寻觅觅之中,落花,迷了谁的眼,又落在谁的梦里。

在我看来,舞美的设计就像一件外衣,不是越华丽越美,而是恰如其分的细节美所展现出的优雅。《暗恋桃花源》的舞美设计,就如上面的文字所叙述的,每一个设计都凸显出匠心独具,贴合话剧所要呈现的物质空间和氛围。那么,话剧的语言应该是其灵魂,精雕细琢,从内散发出独特的美感。

相对《暗恋》,我觉得《桃花源》的语言更有爆发力,或者说给我更多更强烈的共鸣。在《桃花源》的第一幕中,老陶在喝不了酒,吃不了饼后发出的感慨。夸张的语言活灵活现的体现出老陶的性格特征和对生活境况的强烈不满。在老陶的生活中,家不再是幸福的港湾,酒不能喝,刀失去控制,饼硬的不能吃,甚至老婆偷人。按老陶的说法,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这几句台词里体现出一种感觉,所有的一切仿佛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生活,不像是生活,更像是一种只为存在而存在。另外,在“桃花源”第一幕,老陶家中三人的对话也很有有意思。刚开始,他们说了一些关于老陶打鱼的事儿。后来的对话中,大家都拒绝使用看来较为精确清晰的具体词语,代之以中国人口语中的“这个”、“那个”、“哪个”、“什么”等等。这种台词的模糊化在后面一幕老陶即将归来时春花和袁老板的对话中也有体现。从表面听起来这些话意思很模糊很迂回,可是我们都听的懂,都明白“那个”“这个”中所含的意思,不比具体的词语缺少任何一种应有的蕴含。这种模糊的语言,具有象征性,仿佛能无限扩大,到达另一种深度,比具体的语言更有张力和爆发力。最让我有震撼的是老陶说的“最当初,我们都不是什么。”这好像回到了对人类起源,人类本质的询问。这句话有着巨大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还有一点是语言的白话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文字作为台词中的一部分,经过改写,加上了一些感叹词和生活化的字词,完全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气息,脱离了一种文绉绉的感觉。在老陶回到武陵的那一幕时,在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到近乎梦幻的时光的他回到武陵,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并没有从此过着想象中幸福美满的快乐生

活。从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出这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很喜欢记得老陶说的一句:“这些年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看起来好像走投无路了,可是,只要换一个观点,就可以立刻获得一个新的方向。”袁老板回应他的却是:“我觉得很累。”两种风格的台词,强烈的对比,令人哭笑不得之时,也发人深思。有一句话说话剧是语言的艺术。通过语言就能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语言真是奇妙。

记得其中有一句台词:人世间所有飘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我们在努力生活,我们都在盲乱和期冀中寻找着永恒而真实的生活,谁会最终找到呢?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七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在这学期第一次上课时观看了这部赖声川导演执导的影片,看时觉得电影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并且剧情十分幽默时不时就引得教室里一片笑声。但观看过后,再次回想时,特别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是以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交替排练时发生的事为主线展开的“暗恋”这个剧组主要是讲男主角滨柳和女主角云之凡相爱,却因为战乱的原因最终没在一起,而男主角一直思念女主角的故事。而“桃花源”这个剧组就是以我们熟悉的《桃花源记》为背景,讲了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三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两个剧组的故事具有互文性,互为影射,通过刻画主体和欲望客体之间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关系,传达出很多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首先,距离是永远不可完全被跨越的,即欲望对象不可被主体占有达到。就像是“暗恋”剧组的故事所讲,因为滨柳和云之凡没有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爱情存在了想象之中,正是由于这样,他们的爱情存活了下了。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爱自己的妻子,滨柳一直对云之凡念念不忘,到了晚年仍有寻找云之凡。相反,爱情一旦被跨越,爱情必死。就像老陶和春花一样,爱情早已死于日常生活的单调,不聊和摩擦。也正因为如此,春花选择了和袁老板私通。剧中的袁老板之前一直提到“一个远大的理想”,春花也对之十分向往。但老陶走后,当这两个人真正在一起时,由于生活的单调,爱情也渐渐消失不见了。春花之前向往的理想生活也彻底破灭了。而剧中老陶所到的桃花源里两夫妇和睦相处,十分相爱。这处剧情乍看是导演在像我们传达一个在一起却仍旧美好的爱情,实则不然。因为这剧中的桃花源只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是观念中的非现实的,是人们无法达到的。

其次,剧中刘子骥这个人物一直没有出现,但剧中却又一个疯女人一直在寻找他。这就影射了主体对于模糊的欲望对象的不可截止的欲求这种现象。也正是由于这种欲求使人饱受折磨,饱受求之不得之苦。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摆脱向往乌托邦而又求之不得,如何破除乌托邦的束缚呢?我想,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认识清楚欲望对象的不可达到性,然后不去欲望,这有破除对其的欲望,方能使我们解脱,重新获得快乐。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做到“去我执”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仍然喜欢去追求的得不到的,看似十分美好的那些东西,所以大多数人仍旧活在痛苦之中。

最后,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结构情节安排得十分巧妙,特别是当“暗恋”和“桃花源”这两个剧组出现在同一舞台同一空间时,情节的互为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恍然大悟,原来当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之后,“山茶花”就会变成“春花”,原本美好的爱情也会消失不见。

观看《暗恋桃花源》这部影片之后对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认识到了很多之前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和一些之前完全没有过的一些想法。有的时候,我们苦苦追求的看似美好的事物,真正到了我们的身边时,却反而没了那种我们的认同感,感觉没有我们之前追求的那么美好,感觉被骗了。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每个普通人都应经历过这种事物。而对于我们永远达不到的东西我们因为不得而痛苦。即使知道得到之后也不一定美好。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去我执,要么在苦苦追求饱受折磨。我想,虽然大多数人都应该想要去我执,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但我觉得能做到去我执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寻求让我们不再痛苦反而觉得快乐的方式来追求我们的理想。把奋斗的过程当做一种快乐,淡

化结果。而且要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对我们所追求事物的追求,尽量使自己在追求的过程中享受到追求拼搏奋斗的快乐。对于爱情,虽然真的是爱情在一起必会死于生活的单调,不聊和摩擦中。但我觉得,这些可以尽量的避免,可以通过努力来维持爱情的美好性。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八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

云之凡,一朵白色的山茶花;江滨柳,一个世纪的孤儿,两个年轻的生命相遇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 之凡要回云南老家过年,两个人在外滩公园的秋千外分别,说好音书传讯,来年再见。 不料这一别,竟是50年光阴。江滨柳已病入膏肓,仅剩3个月的时间,云之凡也从美丽的“山茶花”变成了白发背驼的老妇人。50年的错过和分隔,让江滨柳不禁感叹:“好大的上海,我们还能在一起,想不到„„小小的台北却把我们给难倒了。 ”也许,这是把两个人的悲剧归结到空间上去,然而如果没有50年的聚散迁徙,又怎么会有从上海到昆明再到台北的分分合合呢?时光,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名词,看不见、摸不着,却往往以各种具像的存在来展示它的沉重:历史、 战争、逃亡、 生死,都被装在时光的车上,带来又带走。 在这样的时光面前,人的个体境遇、 悲欢离别,永远是脆弱而微不足道的。 所以病榻上的江滨柳才会对一个少不经世的18岁小护士说:“在那个大时代里,人在里头好小,在这个小时代里,人变得更小。 ”

江太太是个无法了解丈夫内心世界的可怜人,但她也能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悲哀,“好久了!从1971年我们结婚就从屏东搬到了台北来了„„那个时候,台北不是这个样子的。 没有这么多的车子,也没有这么多的人。 变得好快,从我眼前这么一晃就过去了,我还来不及看懂,人已经老了” 。江太

一床被子像一场大幕,将老陶和春花与袁老板隔开,伴着京剧中的锣鼓点,让春花和袁老板得以实现“偷人”的意愿;一条溪流和漩涡,将武陵与桃花源相隔离,一个世俗、 一个理想,一个是大饼、破屋、 尿布,一个是桃花、 芳草、蝴蝶。桃花源美则美矣,可用老陶的话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这怎么可能嘛?”其中的男女虽然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却天真得几乎白痴,连喝口水也要对井水说声谢谢。 尘世中的武陵虽然不好,却会“放轻松”的老陶再次回到武陵之后,喜剧的冲突就再次上演了。

老陶要带春花去那个世外桃源,甚至可以不计前嫌带上已经破落的袁老板,但袁老板和春花却以为他是来要他们的命;老陶说那是一个幸福纯净的地方,袁老板和春花却以为那便是阴曹地府;老陶说那里的人境界比武陵人高,袁老板有老陶念念不忘的春花。这世界上除了现实就是地府,根本没有什么桃花源!袁老板和春花理解不了什么是桃花源,也寻找不到什么是幸福,在他们的眼中,“人生就是这样不断重复, 所以,我们也就很容易地发现饰演袁老板和春花的演员无法理解“暗恋”剧组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江滨柳这样一个快要死掉的病人从床上爬下来嘴里哼着歌跑去荡秋千就是神经病!这是世俗人生对文艺腔调最大的不解和蔑视,不要那些多愁善感、 没有那些爱恨悠悠,生活就是一出喜剧,即使最后老陶没有找回自己心爱的老婆,春花和袁老板也没有

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但这样不快的人生也应该表现为一种喜剧,甚至是闹剧。

文编(2)班 20100705225 王玉成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九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戏剧,感觉还蛮特别的,跟恋爱的犀牛非常不一样,一改沉郁的作风,在暗恋的小忧伤中不乏桃花源的小娱乐,两个剧组因为舞台问题阴差阳错碰到了一起,发生了妙趣横生的故事。

其实暗恋和桃花源这两种的戏剧风格我都喜欢,我喜欢暗恋里微微的小清新的感觉,独有的那个时代大上海的历史背景,在乱世中错过的有情郎,在晚年再次重逢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样的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动人的,让人感慨这弄人的爱情,感慨韶光易逝,谁在那一个金戈铁马的慌乱年代撞见了谁的美丽,便是一生的知音与眷恋。而桃花源呢,说的是桃花源记的故事,但是却没有落入俗套走古韵古风,而是多了很多诙谐风趣的剧情,只是吧就没有那么忠于原版了。这不会说话的陶渊明却是大诗人,这个在红尘路上被戴上了绿帽子的可怜虫真的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的陶渊明吗?显然这个剧有点恶搞的意味,不过嘛,倒是与暗恋搭配得很好,既不过分显得夸张,也不过分显得煽情,淡妆浓抹总相宜! 而且,戏剧里面演戏剧,画中画的感觉很能勾起观者的胃口,本来开场是旧上海的晚上情人离别的情愁,随着剧内导演一声喊停观众都如梦初醒,原来这并不是一个老旧的历史故事!不过呢我有一点不懂,其实我不知道那个一直在寻找刘子冀的女郎,她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一点我倒是很想捉摸清楚。

相比起先前看的恋爱的犀牛,我似乎更偏爱于这一种轻松的看戏剧的感觉,看恋爱的犀牛我常常很揪心,被那些尖酸刻薄敏感大尺度的台词刺痛着神经,不过两个戏剧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妙,这才是戏剧的魅力所在。暗恋桃花源被人们记住的,大概就是那一份欢笑的感觉了,而恋爱的犀牛呢,没一句台词经过推敲咀嚼,都是深刻的。这让我觉得其实戏剧好神奇,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点每一份感情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走位每一个语态,都有它存在的特殊意义。

以往我常想戏剧和电视剧的不同是不是电视剧更多巧合更虚假更夸张,而戏剧更庄重呢?现在我觉得似乎也不能这么区分了,在剧组里导演训练我们的时候求的就是2个字:真实。在我的理解里真实是不宜夸张的,可是我觉得这两部戏剧,都有点夸张,把生活细节放大化。

这只是我一个菜鸟看戏剧的初步理解,有很多理解错误的地方还希望学长学姐们指正,也希望在子非鱼能学到更多更多!

编导部 钟晋

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篇十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观《暗恋桃花源》随感

很温馨、很唯美的开头,就这样被情节吸引着,忽然冒出个导演“停停停”才知道,原来这是在演戏。

赖声川似乎一直在提醒我们这是在看戏,竭力塑造一种距离感,但却使我们更加投入。暗恋、桃花源,一个动词,一个名词:一个现代,一个古代。完全不搭调的布景,迥乎不同的情节,这两个话剧竟能同台上演。《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情节错乱,但二者在片中有了完美的结合,完全切合的台词,精妙的对白,更是将这份和谐默契演绎到了极致!可谓点睛之笔!观影者的心绪在跌宕起伏中找到了平衡。

影片之中不时出现陌生女子,那一声一声的刘子骥,到底在呼唤谁?是江滨柳的云之凡?还是老陶的桃花源?或许,都不是。最美好的,是寻找时的那份心境。是不是人生最美的就是错过?如果江滨柳

和云之凡在一起了,那么还会有凄婉动人的故事吗?如果老陶真的回到了桃花源,那么他还能发现他和妻子的真情吗?寻寻觅觅,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见所要遇见的人,就将那份企盼深深埋在心底吧!且行且珍惜。

人生总是在探索、寻找中度过,其中不免有磕磕绊绊,跌宕曲折,就像两个看起来相差甚远的话剧,但我们总能从中理出头绪,创造出一份和谐,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望大家都能找到心中的刘子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2015巡演 暗恋桃花源话剧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暗恋桃花源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暗恋桃花源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823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