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2015-12-28 01:53:4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赏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强虏qiáng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yīzūnháilèijiāngyuè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编辑本段【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编辑本段【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

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了抬高诸葛亮,故意贬低周瑜,把周瑜丑化成一个狭隘嫉妒的小人,是严重违背历史的。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编辑本段【赏析】

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以见到的。即此我们也可估量到苏轼这一类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 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苏轼这里所描述的风起水涌景象和对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联想,在这首《念奴娇》词和《赤壁赋》中都有鲜明生动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于黄州之赤壁是否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地是颇存疑虑的。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

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 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资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烘托和映衬

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

“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用“大江东去”四字来雄视千古,自古以来,无人超越。它极简洁、质朴却有气象宏大,声势极豪壮,并且富含哲理,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这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编辑本段【赏析一】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 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

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 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 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 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 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 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编辑本段【赏析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三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这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中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旧址时所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就非常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奔腾汹涌;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超凡脱俗,超越古今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哪里,从古至今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诗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苏轼自有妙招,他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这句话在文中作用极大,既与词题相符合,又为下半段缅怀周公瑾埋下了伏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广阔壮丽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展现于不同感觉的浓墨重彩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

时把读者带进一个胆战心惊、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一下子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成就的

“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半段写周瑜作了铺垫。上半段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欣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是为了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呼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穿戴兵戎,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苏轼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却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自己深感羞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转到悲伤,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江山壮丽和英雄伟业这样完美的结合,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补充: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了抬高诸葛亮,故意贬低周瑜,把周瑜丑化成一个狭隘嫉妒的小人,是严重违背历史的。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四
《读书笔记-堂挂词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1·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2,浪淘尽3,千古风流人物4。故垒西边5,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7。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8,小乔初嫁了9,雄姿英发10。羽扇纶巾11,谈笑间强虏12灰飞烟灭13。故国神游1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6。 1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2 大江:指长江。 3 淘:冲洗,冲刷。 4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5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6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7 雪:比喻浪花。 8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9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10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11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12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二字的版本不一,见13。 13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14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15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16 一尊还(huán)酹(lâ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五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神宗元丰五年七月,伟大的词人苏轼在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了感情激荡,气势雄壮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每当读起这首词,就被其所震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东去的江水冲尽了往昔的风流故事,却化不开词人心头的一片苦闷。一切随波而逝,惟有今人怀古思念时的惆怅与无奈。苏轼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千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即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并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从中却另有体会: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汲汲于一时功名,便不免过于迂腐了。由于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但也不能肯定,因此以“人道是”引出下面的议论。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正面描写了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而“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作者从神游中回到了现实。“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下阕从周郎引发,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武官文写,写出了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也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而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遥想三国赤壁之战,决战决胜的少帅周瑜,何等潇洒、何等睿智、何等意气风发!再想今日的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壮志难酬。于是这奔流不息的江水卷起的是心中难平的心绪,拍打的是仰慕英雄却悲叹一事无成的心灵,穿空的是此时慨叹人生失意的精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充分的显示了一个永远屹立不倒的人,终将心绪抚平,笑看世间潮起潮落。一杯酒祭奠英雄豪杰,仍不便愿与英雄豪杰为伍的壮志雄心,也祭奠自己逝去的年华,实现这未殆尽雄心壮志,这便是苏轼。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六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七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八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九
《赏析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是消极,还是蜕变?

——赏析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人生如梦,面对人生抉择时,他感觉到左右为难,他选择了缅怀故人;当仕途的波折与他旷达的性格相碰撞时,他选择了用“一樽还酹江月”以表情。这是苏轼面对穹境时想要逃避而生发的一种对人生的消极态度,还是……别的?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写诗讽刺王安石新法,遭劾入狱,获释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在他已经是第二次遭受贬谪了。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异常苦闷,因而滋长了佛老思想,形成了超然物外、旷达自适的人生哲学,常是寄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濒临大江的黄州,恰好为他提供了理想的去处。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正是苏轼在黄州上任游黄州赤壁时写的。当时他四十七岁,已经贬谪黄州两年多了。

赤壁,著名的有两处,其一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南、长江南岸,是我国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战场。苏轼所怀的就是这个古事、这些古人。但他所游的赤壁却是另一赤壁,在黄州城外。

大江东去,是哀言,还是壮语?

面对着滚滚的江水,孔老夫子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苏轼则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的滚滚东流,汹涌澎湃,有着不可阻挡之气势。苏轼以千钧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

壮阔,浩浩东去的雄伟气魄。

紧接着,以“浪”字领起一句,直扣“怀古”的主题,写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泛舟赤壁,俯仰古今之情一并吐出。与《前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情调是相同的。但苏轼于此就仅仅是借这些“千古风流人物”来表己之忧,表己之愁吗?

苏轼以浪涛的奔流来比喻“千古风流人物”的消逝,有悲叹之意,哀生之言,然而,更多的应为言豪迈之壮语。苏轼用这一比喻,把“千古风流人物”的消逝给写活了,既使人若见他们像浪涛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消失,又显示出他们像汹涌的浪涛那样奇雄突兀,气概非凡,而这正体现了苏轼对他们的仰慕,和寄寓着苏轼奋发有为的豪迈情绪。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着墨不多,笔削精到地道出了所怀之人和所怀之事。因为是古战场的陈迹,故称“故垒”;由东而望,固谓“西边”;因为传闻,故以“人道是”言之,说出此非三国当年大战的赤壁,仅借此地藉以怀古。接下去,应叙述周郎赤壁的故事,而苏轼却“笔波三叠”写下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穿”、“惊”、“拍”“卷”、“千堆雪”皆展现了赤壁之战的惊险雄奇,绘画出一幅壮美的江山画卷。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情由景出,情景相生,苏轼由上述的那壮阔之情而生发了更深层的豪壮之志。啊!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赫赫千古的赤壁大战,曾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这是多么深沉、

豪放的感情,又是多么动人心弦的语言。

遥想公瑾,是咏史,还是咏志?

笔锋一转,“遥想”二字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的周瑜。司马迁写项羽时,在突出他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的同时,还写了该下被围对虞姬慷慨悲歌的情节,以美人衬托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凉场面,而苏轼则以美人衬托周郎的风姿潇洒,大有可为的美好年华,故有文:“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其实当时,小乔嫁给周瑜快十年了,苏轼以“初”字再进一步展现周瑜的英气勃勃。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使周瑜才华横溢的英雄形象树立在我们眼前。前面所写的“千古风流人物”、“豪杰”在这里具体化、形象化了。前三句的潇洒风度和后两句指挥三军,从容闲雅的神态,构成了一个风流儒将的形象。当年,曹操以八十万军下江南,“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声势极其显赫。少年英俊的周瑜在众寡悬殊,形势危急之际力排众议,统兵江边,严阵以待。在谈笑风生中,火烧赤壁,使曹操人马“灰飞烟灭”。在苏轼眼里,周瑜是如此的潇洒,如此的风度翩翩。

苏轼写这一段文字,在咏史的同时,笔端倾注着无限仰慕之情,其实也是想借周郎的千秋功名来抒发自己的怀抱,反映出苏轼思想中积极向上的一面。苏轼通过这段文字来吟咏出自己的壮志,他认为,他也应该有着周郎般的机遇,他也可有着周郎般的洒脱,可以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建功立业。

人生如梦,是消极,还是蜕变?

严酷的现实又使他感到这不过是虚幻的梦想,因而接下去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到了黄州以后,他虽然仍不肯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渴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不幸。苏轼对赤壁之战的回忆,使他生发了郁郁不得志的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想起周瑜在盛壮之年就已作出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自己年纪已这么大了,还遭贬谪,不禁有了嗟叹。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样的结句格调比较低沉,反映了苏轼在理想与现实无法统一情况下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有人说,这是封建士大夫在失意时对待人生所采取的一种消极态度,是剥削阶级在没落时独有的思想意识。而我觉得,更多的应是苏轼面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蜕变。

在苏轼看来,人生不过像梦那样短促,为了排解心中的忧伤,他要端起一杯酒去祭奠那江中的明月,让愁苦短暂的人生融入那永恒无忧的江月之中。其实,苏轼并没有因政途的不平而有所退缩,依然不乏追求功业的豪迈之心。从词的发展过程和词的风格来看,苏轼摆脱了绸繆婉转之风,代之以沉郁豪放的气概。

“人生如梦”、“酹江月”反映出了苏轼有了由“多情应笑我”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道思想的更高境界飞跃。不再因现实的坎坷而陷入低迷,反而更超然,更自在地享受人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教学设想: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自主、感悟的模式,本设计旨在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以解带读,以读带解,通过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更接近文本,还语文一些“文”味。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二、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千古绝唱词。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让学生在学习后对怀古诗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曾经被贬到我们海南儋州的苏轼,学生对苏轼的诗文也不陌生,《江城子》《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能经过本课的学习把握豪放的词风,以提高对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诵,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2、体会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会鉴赏怀古诗诗歌步骤。

六、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体悟苏轼之情。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词是写景抒情、借古咏怀的名篇,根据文中所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生动的语言(录音范读)形象的图片,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此,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理解掌握本词。

八、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课文,简介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明确】

刚才的画面把我们拉回到了三国时期硝烟弥漫的赤壁战场,当年只有34岁的周瑜,以东吴都督的身份,率领三万士兵,用火攻击败了号称83万的曹操大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易中天说:“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提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赤壁,走进《赤壁怀古》。

多媒体展示:“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

二、指导朗读,体悟豪放风采

1、初步朗读,读准字音。

多媒体展示: 初嫁了liǎo 羽扇纶guān巾 一尊还huán 酹lèi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词句内容,自由朗读,读顺节奏。

补充:风流: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千古风流人物。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风流才子/风流倜傥。

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案件/风流韵事。

④轻浮放荡:风流女人。

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本词中用“樯橹”代指水军,指明是水战,与“灰飞烟灭”的火攻相呼应,形成对照,更能表明周瑜“水上偏能用火攻”用计之巧妙高超。(有的版本用“强虏”,各有其妙。“强虏”突出了对方的强大,反衬周瑜英雄豪杰的本色。)

多媒体展示:课文节奏划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

三、鉴赏诗歌,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观眼前之景 ----- 气势磅礴景物描写

赏析文本,体会准确的炼字,感受豪放词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就是指长江,以大修饰江,突出滚滚长江,浩浩汤汤,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 “大江”同时暗指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浪”,实指波浪,虚指时光。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就是感慨时光飞逝。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指时光冲刷了千古风流人物,也就是说千古风流人物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千古”穿越时空,给人以深邃厚重的沧桑之感。

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从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把读者带到了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

(朗读指导:因为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示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寓动于静,写出了乱石高耸入云的动势。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形状、动静)

拍:动态感极强,水石相搏,仿佛能听到一阵一阵浪花击打岸边的声音,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声音、视听)

卷:动感十足。雪:突出浪花的颜色。卷起千堆雪,表现出惊涛拍岸、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给人展现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象。(颜色、夸张、比喻)

这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多方面描写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面对如此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慷慨激昂的情感。

(朗读指导: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这种感觉,语调就要慷慨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几个形容词和动词重读。示范。)

小组合作探究: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眼前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宏伟、 壮阔、气势磅礴。

作用:①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2、怀古人之事-----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出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气定神闲。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沉着,指挥若定,潇洒从容的形象,表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朗读指导:这几句是表现周瑜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气定神闲的,要读出那种得意、轻快,“谈笑间”语速稍快一点,显示轻松获胜,灰飞烟灭读得舒缓,强调对方的失败,来反衬周瑜指挥战争的游刃有余、胸有成竹。示范)

3、抒一己之怀---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对比烘托,进一步体会诗人旷达的豪放之情。

先看周瑜和苏轼的一个对比:

小组探究问题一: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小组探究问题二: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江月见证了英雄人物的功绩,祭奠江月也可以看成词人对古人功绩的仰慕,词人依然渴望建功立业、具有积极进取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朗读指导:前三句要读出词人心中的落寞伤感、惆怅失意,后两句要读出词人的豪放旷达洒脱。)

探究归纳:作者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林立高峻等景,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面。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打破曹军,建立了显赫的功勋。作者本来胸怀报国之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梦。词中所写的壮丽山川、古代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酒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了一种壮丽、雄浑的意境。都体现了全词豪放的风格。

四 、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给你了这样的启示:读一首怀古词,需要自己去关注写景、咏史、抒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怀古词的阅读图式)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

总结:诗人创作怀古篇章,并非单纯是为了抒发“思古之情”,而是站在现实的岸边,去体察历史。在历史中衬托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回声”,这也正是怀古诗的精髓所在。我们在学习其他同类诗文时也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五、布置作业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请敞开你的心扉,说出你的困惑,写下你的感悟,让我们走近并且努力走进彼此的心!

字数: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江山如画(承上)

一时多少豪杰(启下)

钦佩周瑜 感叹自我

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定位“感受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初步学会怀古诗赏析步骤。成功之处:有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参与踊跃,结合教师范读,学生收获很大;小组合作探究,有鉴赏方法的指导,学生对这类诗歌有完整认识;带领学生走进苏轼的人生,学生对本词的理解更为全面。在课文的结尾能够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不足之处:课堂容量稍大,时间仓促有些地方没有品味充分;教学环节略显粗糙,问题之间的过渡需要优化。其实,关于诗词教学方法多样,切入点也不同,一首诗的学习无论从哪入手都能达到鉴赏的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念奴娇赤壁怀古 王安石 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9141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