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成绩查询 >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2016-07-29 15:32: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共7篇)江苏省高中学籍管理系统江苏省高中学籍管理系统用户使用帮助(省管理员)目录一、流程说明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希望能帮助到你。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一)
江苏省高中学籍管理系统

江苏省高中学籍管理系统

用户使用帮助

(省管理员)

目录

一、流程说明 ................................................................................................................................... 2

1、学校上报任务管理流程说明 ............................................................................................. 2

二、使用说明 ................................................................................................................................... 2

1、系统登录 ............................................................................................................................. 2

2、修改密码 ............................................................................................................................. 3

3、系统通知 ............................................................................................................................. 3

4、上报学生任务管理 ............................................................................................................. 6

5、上报学生统计 ..................................................................................................................... 8

6、自主招生统计 ................................................................................................................... 10

7、异动学生信息统计 ........................................................................................................... 11

8、学籍库浏览 ....................................................................................................................... 13

9、用户管理 ........................................................................................................................... 14

10、组织结构管理 ................................................................................................................. 21

一、流程说明

1、学校上报任务管理流程说明

1)省级管理员下发“学校上报任务”,任务必须已经启用并且在有效期内,否则学校管理员不能进行学校上报任务相关的管理工作,不能进行招生工作。

二、使用说明

1、系统登录

打开江苏省高中学籍管理系统的登录页面,选择“管理员登录”,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然后点击“登录”按钮进行登录。

(图1-1)

2、修改密码

省管理员登录后可以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管理员登录后点击界面右上角的“修改密码”链接,进入修改密码的界面(如下图)。

(图2-1)

输入原始密码和新密码后点击“修改”按钮,即可完成密码的修改。输入的新密码有强度显示,系统要求新密码程序必须为6位及以上。

3、系统通知

省管理员登录后点击“系统通知”,进入系统通知的列表页面,系统默认显示第一个通知的内容,若想查看其他通知的内容,可以点击对应的通知标题,管理员可以对系统通知进行管理。

(图3-1)

在系统通知的列表页面,点击页面下方的“点击这里进入通知管理”,即可进入系统通知的管理界面,管理员可以在此发布新通知、编辑通知、删除通知。

(图3-2)

发布通知

在通知管理列表页面,点击“发布通知”,进入通知信息的填写页面,输入通知标题、通知内容,设置好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然后点击“保存”,成功完成新通知发布。

(图3-3)

类似发布通知

在通知管理列表页面,选中一通知,然后点击“类似发布通知”,进入类型通知发布信息填写页面,系统默认会将选中的通知内容复制到信息填写页面,在此基础上,管理员修改完内容后,点击“保存”按钮,即可发布一新的通知。

编辑通知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二)
2016江苏省信息技术试卷_十二(完全版含操作题)

2016网络技术试卷12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25题共50分)

1.班主任要统计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下列软件中,可以选用的是

A、Photoshop B、Excel C、FrontPage D、PowerPoint

2.李刚同学从网上下载了若干幅有关古都南京的老照片,需要对这些照片进行旋转、裁切、色彩调校、滤镜调整等加工,下列选项中合适的工具软件是

A、Word B、Photoshop C、Windows自带的画图程序 D、Flash

3.在Excel的D5单元格中输入“1/2”(不含引号)并回车,则默认情况下该单元格显示的内容是

A、1/2 B、0.5 C、1月2日 D、0.50

4.小明同学经常借助在线翻译阅读英文资料,这是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中的

A、机器证明 B、机器翻译 C、模式识别 D、专家系统

5.在Excel的某单元格中输入下列内容后,显示结果为0.3的是

A、6/20 B、"6/20" C、="6/20" D、=6/20

6.算法设计是编写程序的基础。下列关于算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算法必须产生正确的结果 B、算法可以没有输出

C、算法必须具有确定性 D、算法的表示必须使计算机能理解

7.Access属于

A、数据库管理系统 B、数据库应用系统 C、数据系统 D、数据表

8.Blog的中文名称是

A、播客 B、博客 C、服务器名 D、网络系统名

9.OSI参考模型将网络结构划分成七层,处于最顶层的是

A、会话层 B、表示层 C、应用层 D、物理层

10.下列选项中,表示商业组织顶级域名的是

A、edu B、org C、gov D、com

11.某同学在百度搜索栏输入关键字“信息技术发展”,然后单击“搜索”按钮,这种信息资源检索属于

A、分类搜索 B、全文搜索 C、目录检索 D、垂直搜索

12.王明(wangming@sohu.com)给李平(liping@sina.com)发送邮件成功后,在李平接收电子邮件之前,该电子邮件被保存在

A、王明的电脑中 B、搜狐邮件服务器上 C、新浪邮件服务器上 D、李平的电脑中

13.下列选项中,属于因特网接入方式的是

①Cable Modem接入 ②DDN专线接入 ③ADSL ④EMS ⑤SMTP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⑤

14.从代码“<link href="style/home.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可以看出,这里采用的CSS样式表属于

A、嵌入式 B、内联式 C、外联式 D、混合式

15.下列关于ASP工作原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不同技术编写的动态页面均保存在客户端计算机中B、所有脚本代码均在客户端计算机中执行

C、使用不同技术编写的动态页面均保存在Web服务器中

D、Web服务器仅把脚本代码传送到客户端

16.为了使链接内容在新窗口中打开,可设置目标框架为

A、_self B、_blank C、_top D、_parent

17.HTML语言中,用来标识表格的标记是

A、<p>…</p> B、<boby>…</body> C、<html>…</html> D、<table>…</table>

18.对汽车安全性进行测试,利用计算机模拟汽车碰撞的全过程,采用的技术是

A、多媒体技术 B、智能代理技术 C、虚拟现实技术 D、网络技术

19.如果想保存网页上的某一幅图片,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在“文件”菜单中,单击“另存为”命令,然后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保存图片”

B、右击该图片,然后执行快捷菜单中的“目标另存为”命令

C、右击该图片,然后选择“收藏”命令 D、右击该图片,然后执行快捷菜单中的“图片另存为”命令

20.在使用全文搜索引擎时,为了更好地搜索到相关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应该使用尽可能多的关键字,最好是一个长句

B、应该使用尽可能简短的关键字,如欲查找“嫦娥三号”应输入“嫦娥”

C、各种搜索引擎的功能完全一致,因此没有必要换用不同的搜索引擎

D、在多个关键字之间合理地使用逻辑符号,可搜索到更为精确的结果

21.下列关于二维码(如下图所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维码能存储汉字、数字和图片等信息 B、二维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

C、二维码采用高密度编码,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大

D、二维码虽然信息容量大,但其容错和纠错能力差

2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智能是人造的智能,主要是对人脑思维过程的模拟

B、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具备了与人完全一样的思维能力

C、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D、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大众化和人性化

23.我们会把自己喜爱并且经常浏览的网址存放到浏览器的

A、标题栏 B、地址栏 C、状态栏 D、收藏夹

24.小王的电脑无法访问Internet,经检查后发现是TCP/IP属性设置有错误,他使用的电脑IP设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改正方法正确的是

A、IP地址改为192.168.10.8,子网掩码改为255.255.255.0,其它不变

B、默认网关改为192.168.0.201,子网掩码改为255.255.255.0,其它不变

C、子网掩码改为192.168.10.1,默认网关改为192.168.0.1,其它不变

D、默认网关改为192.168.0.1,子网掩码改为255.255.255.0,其它不变

25.在收到xiao@126.com发送的主题为“学生名单”的邮件后,如果单击“转发”按钮将该邮件转发

给dada@126.com,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发件人框中填写xiao@126.com B、在发件人框中填写“dada@126.com”

C、在收件人框中填写xiao@126.com D、在收件人框中填写dada@126.com

二、操作题(每小题10 分,5道题共50分)

【第26题】

注:该题仅供使用FrontPage的考生作答,使用Dreamweaver的考生不需要作答本题。===网页文件编辑素材与样张图片存放在“考生文件夹\239”中===

打开文件“考生文件夹\239\wy.htm”,进行以下操作并保存,效果如 “样张.jpg”所示。

(1) 将bk.jpg图片设置成网页的背景;

(2) 将第1行的3个单元格合并成1个单元格;

(3) 在第1行合并后的单元格中输入“世界文化遗产”文字,在此单元格中居中,并设置成隶书、蓝色、24磅;

(4) 将eml.gif动画插入到第2行第1列中,在此单元格中居中,并在动画上建立超链接到Liming@126.com。

【第27题】

打开文件“z:\270\一年级学生.mdb”,按下列要求操作:

(1)在“一年级学生.mdb”数据库文件夹中建立表“新生”

(2)设置“学号”为主键:

(3)在新生表中输入以下2条记录

【第28题】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在IIS中,新建一虚拟目录,其别名为“newweb”,目录设置为“D:\newweb”,具有“目录浏览”权限,并且设置该虚拟目录的默认主页为“hello.htm”,执行权限为“脚本和可执行文件”。

【第29题】

打开文件“考生文件夹\492\01.doc”,进行以下操作并保存。

(1) 在正文前增加一行,输入标题“相遇”,将标题居中对齐,字体设为“宋体”,字号设为“三号”,加粗;

(2) 设置正文字体均为“宋体”,字号为“小四”,各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3) 将整篇文档的行距设为“1.5倍行距”;

(4) 对文档进行页面设置:将“纸型”设置为横向16开,上下左右页边距均设为2.5厘米。

【第30题】

打开文件“考生文件夹\738\学生成绩变化趋势表.xls”进行以下操作并保存,效果如下图。

(1) 在工作表“Sheet1”中插入一张图表类型为“折线图”的学生成绩图表;

(2) 将图表选项标题中的“图表标题(T)”设为“学生成绩变化趋势表”;

(3) 将活动图表数据区域的系列产生在“行(R)”。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三)
2014.03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规定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规定

2014.01.26

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所有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小学、初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其他招收适龄儿童少年的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

第三条 全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实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管理,学校具体实施。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籍由县级教育部门独立操作管理。

全省义务教育学籍实行电子化管理,统一使用义务教育学籍管理系统。

二、 新生入学

第四条 义务教育学校新生均实行秋季入学。

凡当年8月31日之前(含8月31日)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

育。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提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身体状况证明,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确认。

残疾儿童入学年龄可以适当放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的起始年龄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第五条 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学校办学规模合理划定各公办学校的施教区范围,并至少在每年招生工作开始前15天向社会公布。

公办学校以接收施教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为主,不得跨施教区组织招生。

第六条 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学校施教范围,在学校公布的报名时间内到学校报名,报名时需出具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适龄子女在本施教区的户籍证明、居住证明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流动人口的适龄子女在居住地接受教育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持本人及适龄儿童、少年相应的身份证明、就业或者居住证明,向居住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就读申请。居住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以公办学校为主,统筹安排流动儿童、少年入学。

前款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

以工作、生活为目的的人员,不包括在省辖市内中心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第七条 义务教育学校须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办学规模招收学生。

义务教育实行新生免试入学。公办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民办学校实行自主报名,免试入学。

第八条 学校在新学年开始前15天向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布入学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按通知要求带子女到指定学校报到。

新生无故不按时报到,经学校多方联系仍无结果的,视为辍学。

三、 学籍建立

第九条 学校应当从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籍,并逐步完善学籍档案。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

(二)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及证明、休学申请及证明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七)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十条 学籍档案分为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

纳入电子学籍系统统一管理,其余纸质档案由学校学籍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实行统一的电子化管理。学校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及时确认学生的学籍信息。

第十一条 学籍管理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学籍号是学籍管理的唯一识别代码,由教育部统一制定下发。

除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校学生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外,学校不接收未按规定办理手续的学生入学。残疾程度较重、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由承担送教上门的学校建立学籍。

第十二条 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学生合法办理户口和身份证。学生基础信息发生变更,学校须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的《居民户口簿》原件或其他有效证明文件为准,修改学籍信息后报所属教育行政部门核定。

四、 转 学

第十三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准予转学:

(一)学生全家户籍及家庭住址跨省、市、区县迁移或在本区县内跨学区、乡(镇)迁移的;

(二)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全家居住地跨省、市、区县迁移(不含省辖市内中心城区之间迁移)的;

(三)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长期出国(境)工作、支援边疆建设、现役军人(含武警)等原因,其子女投靠亲【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属到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

第十四条 需要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持有效证明材料(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转学证明材料与入学证明材料相同),向转入学校和所属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转学申请,经审核同意后,再到转出学校和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办理转出手续。

按照教育部要求,跨省转学的学生除了上述相关证明材料,还须提供原学籍所在学校的学籍卡。

第十五条 对符合转学条件、确有转学需求的学生,转入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学额空余情况,统筹安排、有序接纳,转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及时办理。

第十六条 接受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递交的转学申请之后,转入、转出学校和双方学校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学籍办理,并完成学生学籍档案的交接。

涉及跨省转学的,其办理时限以全国电子学籍系统实际运行时限为准。【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七条 转入学校不得对学生进行入学考试或测试。学生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学生休学期间不得转学,待复学后方可办理转学。

学校不得接收没有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各省辖市中考报名结束之后,原则上不再办理初中毕业年级学生转学手续。

五、 休学复学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四)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为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教育强省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全民信息素养作为根本,把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基础,把改革教学模式和创新学习方式作为核心,把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作为保障,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面向未来、育人为本。按照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要求,适应未来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所需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设施建设、内容设置与运行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特点和育人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广大学生平等、有效、健康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促进全面发展。

2.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和苏南、苏中、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鼓励形成特色。坚持把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薄弱学校作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3.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紧贴师生现实需要,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真正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切实避免建而不用、闲置浪费。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4.深度融合、引领创新。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特别是在教育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管理、教师研修等方面的融合,促进教育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创新,形成教育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

(三)主要目标。

围绕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机制,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到85%以上,形成与我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教育教学资源和基础数据库更加完备。建成以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初步建成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电子互动教材资源库。建成省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数据中心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更加深入。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面向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着力强化教师网络教学教研,不断提高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能力。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优化。加强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建成覆盖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宽带网络,实现各地教育城域网高速接入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的职责,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领导和管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价制度,完善多渠道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二、发展任务

(四)大力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

推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建成学科齐全、具有江苏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深度融合,教师普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广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的智能化反馈。加强基础教育学校数字校园建设,100%的学校建成宽带接入的校园网,50%以上的学校实现校园内无线宽带上网,普通教室信息设备终端能够满足网络环境下多媒体互动教学需要。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有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五)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突出服务专业整体教学和实训教学,兼顾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适用性和普惠性的优质数字资源,建成14个省级职业教育资源中心和60个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基地。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以媒体素材、课例、网络课程、仿真实训室以及数字图书馆为重点,推动实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在全省范围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坚持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

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切实加强人才需求、就业预警、专业调整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和服务,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建成一批数字化技能教室,职业院校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超过90%,省级以上示范院校达标率为100%。

(六)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

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课程,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考核制度,把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绩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面向学生开设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公选课等,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及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实验实习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设施与环境建设,多媒体教室比例提高到80%以上,所有教室实现有线入网,60%的教学活动区域覆盖无线网络,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率达90%以上,促进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全面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继续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应用。健全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整合教育信息化服务部门,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层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

(七)着力构建继续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运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鼓励建设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积极推动教育资源进家庭,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城乡的远程教育系统,着力提高开放大学建设水平,努力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和办学模式。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开展学分互认,建设支持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考试评价和质量监管体系。

(八)不断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50岁以下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每年至少接受1次信息技术培训,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领导能力。强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水平。注重中小学网络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全面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开展基于信息技术、以学科应用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建立覆盖所有学科和专题的教师培训课程数字资源库,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模式,提高网络远程培训实效。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五)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013年修订)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是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全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15万台龙芯计算机的配备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层次培训任务的落实,以及各级组织与部门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推行,为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准实施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江苏省制订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目的在于既为高中阶段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打好坚实的基础,又能符合江苏省的具体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

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我省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本纲要。

课程基本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一、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未来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技术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适应性,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机器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提升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

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四、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程基本理念

一、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与应用工具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与应用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

五、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

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甄别不良信息,注意身心健康,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以下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分目标。

一、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体验,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知道信息的常见表现形式,了解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2.认识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工具,知道相关硬件及软件的名称和基本知识,了解它们的输入、处理、输出各个部分的基本功能,并根据需要进行基本的操作与简单应用;

3.学会使用几种基本的信息加工工具与通讯工具,并根据需要利用它们开展交流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

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

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

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积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中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产生并保持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2.初步形成有目的地选择、判断信息和有个性地表达信息的意识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意识,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四)行为与创新

1.能够规范、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注意维护与保养;

2.形成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

3.能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二、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得到协调的提升,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初步了解信息、数据、编码等知识;

2.熟悉几种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能通过比较说明其特点,掌握其基本应用技能;

3.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掌握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需要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能够甄别信息;【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2.熟悉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发布并交流的几种基本方法;

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了解几种不同的工具、技术,能够利用它们完成任务或设计制作作品,并能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综合应用网络通讯工具开展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积极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并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四)行为与创新

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

2.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

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总体结构

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补充模块。我省小学、初中学生均须完成指定的基础模块的学习,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均须至少选择学习一个拓展模块。拓展模块分别为拓展I“程序设计”、拓展II“机器人技术”、拓展III“物联网技术”。拓展I、拓展II和拓展III各为34学时,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补充模块供配备龙芯计算机的学校开设。

二、各模块概述

基础模块划分为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四项内容。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等。各项内容在横向上相互贯通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

拓展I为“程序设计”,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拓展II为“机器人技术”,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搭建三项内容。本模块旨在借助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实验平台,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电机、传感器与传动机构等方面的机器人技术。

拓展III为“物联网技术”,分为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分析、智能应用三项内容。本模块借助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物联网简易系统,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感知系统和传输系统等物联网核心技术。

补充模块为“Linux平台应用”,供配备龙芯计算机的学校和班级补充使用。

(一)基础模块

第一阶段

以兴趣为主导,学习鼠标器、键盘基本操作,处理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并能利用光盘、网络等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初步参与网络交流活动,初步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1)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信息的存在。

(2)知道信息有多种来源,尝试根据信息需求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3)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利用终端设备阅读多种形式的电子读物,初步体验多媒体在呈现信息方面的优势。

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1)知道计算机基本的输入、处理、输出部件的名称,认识常见的外部存储设备。

(2)会使用键盘和鼠标器对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包括完成开、关计算机,管理桌面,打开和关闭文件等等。

(3)能够根据需要创建文件夹保存文件,并学会给文件夹和文件进行有意义地命名。

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按照规范的指法要求熟练掌握键盘输入,并学会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

(2)能够在字处理软件中对文字进行插入、删除、分段等简单编辑。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六)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入口:http://gzgl.etec.edu.cn/uids/

下面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入口:http://gzgl.etec.edu.cn/uids/


更多校园信息,请关注>>>校园快讯>>>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七)
华师教务系统

  华师教务系统>> http://jwc.scn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及体育等系合并而成,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 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首任校长马君武。建校初期,设文、理、教、商、预五科,后曾增设高等师范专修科和法科。

大夏大学创建后,许多著名学者曾来校任教,其中有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马君武、周寿君、邵力子等。大夏大学建校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名,毕业生6,000余人。包括一批为国为民的有识之士。如熊映楚,曾是武汉农民运动的重要干部;雷荣璞、陈国柱分别是广西、福建建党干部之一;吴良斌(亮平),最早翻译恩格斯《反杜林论》,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郭大力、周扬、叶公琦、陈赓仪等都在大夏大学学习。学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如胡和生、陈子元、李瑞麟、刘思职等四位中科院院士,翻译家戈宝权,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古典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和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等,还有不少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其他知识界人士。

光华大学是1925年从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地处今华东政法学院)脱离出来而创建的。首任校长张寿镛。建校初期,学校设文、理、工、商四个科14个系。学生们在致力于学习的同时,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也开展得生气勃勃,在江南八大学校的国语、英语演讲比赛中屡居前茅,还曾获江南八大学校网球、足球、越野赛的锦标。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学生达14,000余人,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学位者2,4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邓拓,中科院院士徐僖,著名学者周而复、赵家璧、张芝联、吕翼仁、张允和、穆时英、田间和姚依林、乔石、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柴泽民、黄鼎臣、邵洛羊、杨小佛、谢云晖、杨纪珂、张承宗等一大批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人士。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8、9月间,大夏大学的中文、英文、历史、社会、数学、化学、教育、教育心理、社会教育系;光华大学的国文、英文、教育、数理、化学、生物系;同济大学的动物、植物系;复旦大学的教育系;东亚体专的体育系、体育专修科和沪江大学的音乐系相继并入。10月4日,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临时工作委员会(后为行政委员会)。10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

学校成立后,即开始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

调整后的学科设置是;教育、中文、外文(设俄文、英文二组,俄文兼办专修科)、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系(以上各系均兼办专修科)。新设政治教育专修科。1953年8月,江苏师范学院的艺术科音乐组,浙江师范学院的外国语文系英语组,安徽师范学院的物理、历史、数学、英语系,福建大学物理系,华中师范学院英语系部分学生并入。1956年6月28日,音乐系停办,全系学生转入新建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学习,教师则分别支援北京、南京、兰州等地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和上海音乐学院。大夏大学的校园面积仅280亩左右,至1952年,已迅速增加到800多亩。并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校舍兴建工程,十大建筑的规划、设计并实施,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的条件,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图书藏量通过合并接收,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成形。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在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从1952年开始,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并从1956年开始,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至1957年,在校生规模已达5,000余人,研究生班及函授生各为127人和801人,在教书育人方面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师范教育的特色。

大夏、光华大学及有关大学院、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华东师范大学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给华东师范大学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在周恩来总理"向现代科学大进军"号召鼓舞下,学校加快了发展教学、科研的步伐。1957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自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我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从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

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1965年还招收越南留学生210多名,成立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室,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

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学校面积也比初建时扩大了4倍多。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师被赶往工厂、农村,自1966年到1969年,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学校被迫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不少科技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对一些基础问题及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我校"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我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学校分离出去,相继恢复原来的建制。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

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办学思想,提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注意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从而使学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

学校相继建立了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系和专业从1979年的11个系17个专业扩展到1991年的21个系38个专业;科研机构也从1966年的一所三室发展到1991年的23个研究所、28个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中心。附属学校数也有所扩大,有三所附属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实验室为我校与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的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校拥有近百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拥有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仪器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附设出版社和科教仪器厂、印刷厂,是全国高校中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社、厂之一。图书馆藏书丰富,中外文各类图书达269万册。

为填补教育类专业许多空白学科,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技术、数理统计、环境科学、对外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金融、图书馆情报学、哲学、经济学、固态电子学、国土整治与开发、应用数学等本科专业,以及人口、经济管理、应用化学、应用生物学等一批专科专业;从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学科发展出发,新建了一些系。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和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建立和留学生招生任务的扩大与层次的,学校体系与功能更为明显地反映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渠道的新特点。1984年9月,我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与科研工作的展开,教育、地理学科两个"龙头"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重点扶持;使学校进一步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目标迈出新的步伐,形成了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师范大学的新格局。从1976年到1991年,共培养本、专科生约23,000名。

学校长期以来始终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研究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学校还与国内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及国外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有的专业还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挂勾、合作关系,并经常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听取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以深化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扩大科学视野。从1978年开始先后有34个院、系、所,105个专业招收研究生。现任校长王建磐就是由数学系培养出来的、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我校培养的第一名博士。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试办)。1991年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博士生导师55人(3人为兼职),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

此外还设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发理学)、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数学(基础数学、概论论、数理统计专业)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78年至1991年间,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600余名。

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一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后起之秀。如:教育学家孟宪承、廖世承、曹孚、刘佛年、左任侠、胡寄南,历史学家吕思勉、李平心、吴泽、束世徴、林举岱、王养冲、陈旭麓、夏东元,外国语言文学专家平海澜、周照良、孙大雨、徐燕谋、罗玉君、顾谷宜、缪廷辅、李毓珍,哲学家周抗、冯契、徐怀启,伦理学家周原冰,社会学家言心哲,文学家许杰、张毕来、王西彦、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经济学家陈彪如,音乐家刘雪 、马革顺、钱仁康、应尚能,体育学家吴邦业、黄震,生物学家张作人、薛德焴、王志稼、郑勉、张孟阐、郎所、堵南山、颜季琼,化学家邵家麟、唐宁康、夏炎,数学家李锐夫、孙泽瀛、程其襄、钱端壮、曹锡华,地理学家胡焕庸、李春芬、严钦尚、陈吉余,物理学家张开圻、郑一善、许国保、姚启多、陈涵奎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也培养了一批遐迩闻名的中年专家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新秀。肖刚(34岁)、郑伟安(35岁)被破格提升为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属全国首例,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1991年底,学校教师已增加至2,079人,其中教授174人,副教授577人,讲师961人(以上均含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80年代初,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持学校的地位与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道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学校先从理顺校内的各种关系开始,从单项改革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改革。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从1993年开始,改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知识面,经1987年试行主辅修制后,全面推广,并逐步扩大。并对自主招生及非师范生源入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学校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偿使用专职科研编制,加强科研经费的宏观管理。后勤改革实行了经营机制转换,完善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进行学校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召开本科教学会议,加强特色与主干课程的建设。

继1995年1月中文、历史两个文科基地之后,国家教委又于1997年批准我校设立了数学、心理学、地理学三个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同时生态学、教育学、世界历史、世界经济学也被确认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完善教材的配套改革,严格考试制度等,拓展学生知识面,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设立教学改革基金,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实施学校的"百人工程",使各个学科的人员梯队和设备情况渐趋合理。 在"两个服务"宗旨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活动。与上海市的有关区、县、部门联合,进行了形式、规格多样的教育合作。这段时期,教育管理学院扩展培训领域,与香港有关方面合作,联合举办了几期香港中学校长培训班。成人教育开拓业务范围,1993年学校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成人教育"硕士点。高师师资培训形成新特色,成立普通教育研究中心和一批普通教育研究基地,遍布上海的多个区县。建立上海市民工学校、国际中国文化学院、远东国际金融学院、阶梯学院、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华茂学院、银行学院等等。扩大了与上海及华东地区合作办学的范围,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与地位。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 "共建华东师范大学"。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1997年12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成立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学校已有11个实体学院和若干非实体学院,学校在职教工4,500余人,在校生近33,000人,校园面积近1200亩。新华东师大在校党政领导下,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政府的要求,正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进入新世纪,学校秉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国际化进程。

2002 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两个校区的总面积达3100余亩。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壮怀得地,看吐长虹,闵行校区资源丰富的现代化图书馆,设施先进的、融各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日臻完善的公共数据库平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以此为契机,学校更加全面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科技创新计划"。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今,学校理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工作室。科研成果方面,何积丰教授和马龙生教授分别荣获2002年和200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积丰教授和张经教授还因为在各自领域的成绩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上海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世纪以来,学校相继成立了软件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金融与统计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社会发展学院、艺术研究所和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等。目前,学校已有19个全日制学院, 5个独立研究院(所)。2007年学校招收首批免费师范生,并专门为其组建了集中生活学习的孟宪承书院。院系所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同时还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学科背景老师的指导下、在多学科文化氛围的影响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本科生跨国、跨校交流,先后与上海交大、山东大学等学校达成合作协议,启动了校际学生交换培养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

学科建设方面,学校现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3个二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008年新增物理学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使我校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增加到6个(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和物理)。2001年,学校成为国内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

学校的国际交流务实而有成效。2001年10月,法国巴黎高师、加香高师和里昂高师三所大学的校长代表法国高师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学校50周年校庆,明确了合作办学的意向和总体思路。2002年7月,学校与法国高师四所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正式开启了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开始联合培养博士。2009年,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德拉华大学的9名博士生作为首批交流生来我校学习。2011年3月,由我校携手纽约大学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标志着我校国际合作办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学校特别设立了国际教育园区,使得本校学生可以在不同教育文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学生群体共同学习,选择课程。同时,学校也创造多种机会把本科生送到国外学习和交流。学校还在美国、意大利协办了6所孔子学院。2008年,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我校成立。

如今,学校共有教职工近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学生近14,000名,研究生近12,000名,外国留学生3700余名。全校师生正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朝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力争学校在2020年左右进入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江苏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gaokao/gaokaochengjichaxun/5230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