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录取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

2016-01-10 16:41:4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一:02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希望能帮助到你。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一:02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科研基地之一,一直致力于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培养新闻与传播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基础教育水平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宽视野、厚基础,有专长,强实践,能创新” 的培养目标,为现代传媒业和其他部门输送了大量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多年来,我院培养的毕业生分配到新华社系统、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新闻单位的有百余名。在西部各新闻单位,我院毕业生常年在艰苦条件下默默无闻从事最基础的工作,他们已成为许多新闻单位的主力军。在“全国好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等全国新闻作品评选中,我院的毕业生经常出现在获奖名单上。

2014年新闻院继续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的重要精神,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学校相关部门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文件与通知,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过硬的人才培养经验作为就业质量的重要依托,将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目标,把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实习机会,解决毕业生的遇到的难题等服务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校的领导下,新闻学院不断提高就业管理与服务水平,圆满完成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

一、基本情况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有237人,其中本科生163人, 其中男生59人,女生104人。截至2014年10月24日,本科毕业生已就业人数为140人,就业率为85.89%。其中,男生已就业人数为52人,占全院毕业本科男生总人数的比例为88.13%;女生已就业人数为88人,占全院毕业本科女生总人数的比例为84.62%。

研究生毕业总人数共74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52人。截至2014年10月24日,毕业研究生已就业人数为69人,就业率为93.24%。其中,男生已就业人数为21人,占全院已毕业的男研究生总人数比例为95.45%;女研究生已就

业人数为48人,占全院已毕业的女研究生总人数比例为92.31%。

具体情况如表1.1、表1.2、表1.3:

表1.1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表

表1.2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届毕业本科生男女就业情况表

表1.3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届毕业研究生男女就业情况表

根据我院就业基本情况统计,以下将从毕业流向、媒体从业流向、就业地域分布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毕业流向

2014年,我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其他企业(包括私企、外企)、升学深造和事业单位。其中,在其他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为28.83%,而在国企就业的人数相对较少,比例为9.20%;升学深造的人数约占两成;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数超过一成。

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科研教育单位和国有企业。其中,将近三成的毕业研究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超过两成的学生进入科研教育等单位;将近两成的毕业研究生在国企工作。

具体情况如表1.1.1、表1.1.2:

表1.1.1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届毕业生流向分布表

表1.1.2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流向比例表

2. 媒体就业流向

根据我院专业特点,以下将进入各类媒体的学生从业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院有超过两成的本科生进入媒体工作,超过三成的研究生从事传媒行业。

在我院进入媒体工作的本科生中,将近半数进入电视台工作,如浙江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此外,本科生还集中在报社、网站等媒体,如南方报业集团、海南特区报、新浪网、今日头条等。

研究生则大多选择了报社,如中国安全生产报社、现代快报等。还有4名研究生进入新华通讯社工作,部分研究生进入四川、河北等省级电视台。

具体情况如表1.2.1:

表1.2.1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届毕业生媒体行业分布情况表

3. 就业地域分布

2014年,我院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其中,本科生选择去东部地区(包括北上广等)就业的人数明显多于在西部就业的人数;研究生在东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基本相等。具体情况如表1.3.1:

表1.3.1 2014届本科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表

备注:

1.东部地区(10):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2.中部地区(6):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3.西部地区(12):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和新疆。

4.东北地区(3):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5.本表不包括升学、出国出境、待就业等学生的地域分布情况

二、本科各专业就业情况

1. 网络新闻专业

我院网络新闻专业的特色是“2+2”培养模式,即根据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本着“基础更宽、专业更精”的原则,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新闻传播学基本素养,熟悉的现代新闻传播新技术,深刻领会网络传播特点,能够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和其它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排、摄制、制作、策划、主持、评论以及新闻媒介管理等工作,也有相当部分能够为将来进一步深造,从事理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业务实习安排在四年级第一学期,派学生深入国内一些影响的网站及媒体从事具体工作,聘请有经验的记者编辑进行指导。

(1)就业流向

我院网络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为其他企业、升学和事业单位。其中,进入其他企业(包括私企、外企)工作的人数占22.58%,19.35%的学生选择了升学深造;16.13%的学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

表2.1.1 2014届网络新闻专业本科生就业流向情况表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二: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目录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及答案(一) ...................................................................................... 2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及答案(二) ...................................................................................... 7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及答案(三) .................................................................................... 13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及答案(四) .................................................................................... 19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及答案(五) .................................................................................... 24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2011-2014

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及答案(一)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②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个人差异论

【答案】个人差异论是由美国学者霍夫兰于1946年提出的一种受众理论,它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论的基础之上,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角度出发来对受众加以研究的理论。其核心是:人的心理和性格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都不尽相同,他们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因此,具体到大众传播学,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受众。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德福勒把差异归为五种:个人心理结构方面的,先天享赋与后天习性的,认知态度价值标准方面的,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方面的,文化素质方面的。由于受众存在差异,学者认为受众的阅读行为存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解”两大特点,它们带有主体性行为。这种观点是对“靶子论”的有力反驳。 2. 休眠效果

【答案】休眠效果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得以发挥而处于一种“体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它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上看,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3. 施拉姆

【答案】威尔伯·施拉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的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是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他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4. 大众

【答案】大众(mass)是指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大众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也不同于群集和公众。大众的卞要特点有:①规模的巨大性;②分散性和异质性:③匿名性;④流动性;⑤无组织性;⑥同质性。 5. 议程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理论特点

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大众传播活动在受众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而言,后者是指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来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前者是指对“思考对象”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换言之,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力一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6. 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一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被称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二、简述题

7. 简述宣传与传播的异同。 【答案】(1)宣传与传播的含义

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②传播是人类对现实进行的象征性表述,以及这种表述得以成为可能的物质手段和制度条件,它直接表现为信息的社会流动和信息系统的运行。宣传与传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2)宣传与传播的相同点

宣传本质上是一个传播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宣传的主要元素与传播一样,包括传者、媒介、信息、受众和效果。

(3)宣传与传播的不同点

传播是一个一般的范畴,‘已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传递活动,包括新闻、娱乐、广告、书刊评论、公关、宣传、演讲等。而宣传则是一个特殊的范畴,它特指那些借助于各种手段来对受众施加一定影响的有目的的一种传播形态,‘般强调其政治含义。 8. 如何理解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创新”?

【答案】创新是被采用的个人或团体视为全新的方法、实践或客体。这个定义的关键之处在于,创新与否是相对于特定群体而言的,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对于某些群体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物或实践,对另一个群体而言可能就是全新的。

一个创新能否被大众接受,取决于几个因素:①相对优势;②兼容性;③复杂性;④可试验性;⑤可观察性。

换言之,如果一个群体主观感觉一个创新的价值越大,它就越容易被该群体接受。具体而言,一个创新和它所取代的事物相比优势越大,与现存的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验和需求冲突很小,复杂性不高,可以通过试验进行考察,并且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结果,那么这个创新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创新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者们发现有时使用者还会对创新进行再发明,改变其最初的用途、方法、价值或使用环境。过去人们常常把这种“误用”看做是一种错误,现在人们越来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些行为。

9.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其理论的意义。 【答案】(1)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卢因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中发现: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把关”概念可以适用于范围广泛的各种传播环境。1947年,在卢因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群体生活渠道》中,对传播体系中的把关过程作了理论说明,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而言,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

(2)“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①“把关人”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揭不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③把关人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并不是对等的,其差异程度取决于把关人的需要。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10.信息爆炸易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答案】信息爆炸使得“新闻的草率和浅薄,正在腐蚀着阅读它的人们的思想,损害人们持续地思索和专心一致的精神力量,降低人们的欣赏情趣……这种读物只有使人心变得冷酷,使良心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至于不再感受到痛苦。”其实,信息爆炸的后果远不止这些,从大的方面讲,还包括:

(1)信息泛滥

据日本《信息流通调查报告》估计,人类标准供给信息量每10年约增加4倍,而个人消费量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如此日积月累,过剩的信息必然堆积如山,最终会造成信息“雪崩’,、信息洪水,危害社会和人类自身。

(2)信息超载

这是指社会信息量超过个人或系统能力所能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并导致故障的状况。它表现为:受传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3)信息浪费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类应该予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但由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的无用信息所淹没,求知的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待信息洪水,这种大海捞针式搜寻的结果是,经常无奈地让一些有用信息与大量无用信息一起从身旁流走,从而造成了信息浪费。同时,这也浪费了为传播和搜集信息而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4)信息疾病

面对极度膨胀的信息量,人们受到信息爆炸、信息超载、混沌信息空间和数据过剩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引发了一系列信息疾病:有的手忙脚乱,焦虑不安,情绪暴躁;有的消极被动,精神麻木,智力退化;有的紧张害怕,草木皆兵、四面楚歌;有的回避信息,抵制信息,破坏信息;还有的自我封闭,残酷冷漠,心理变态。

三、论述题

11.试对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进行述评。 【答案】(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①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是二战后日本传播学者提出的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理论,这种理论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范畴,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的历史总体进程的同时,将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田中义久1970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为代表。

②总过程理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成三类:“能量交往’,、“物质交往”和“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

③总过程理论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批判。总过程理论远远突破了行为主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把传播研究与整个社会结构、与改革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

(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②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它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的同时,受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更为直接。

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④传播学必须把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揭示其实质。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休”过程的运动。这个观点,实际上也是辩证唯物论关于社会传播过程的系统观。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三:新闻传播学院校推荐:兰州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校推荐: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校园面积3807亩,建有6个校区,有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下设32个教学系部,开办91个本科专业;有本科生18912人,研究生10425人;有在职教职工4285人,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2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83人。

【推荐理由】西北地区唯一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培养出了水均益等传媒界人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

【院校小记】兰州大学这座西北学术重镇,在新闻学方面也有着不平凡的过去。兰大的新闻学曾经红火一时,培养了大批人才,不少毕业生分配到新华社系统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新闻单位,在全国新闻院系可比性排名中位居第

四。在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单位和地县的新闻单位中,兰大新闻系的大批毕业生常年工作在艰苦环境中,青藏高原、戈壁沙漠、卫星发射基地均有他们的身影。

兰大新闻系系主任段京肃教授长期致力于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1999年被确定为甘肃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副主任李文副教授致力于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及西北新闻事业研究,1998年当选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杨魁副教授长期从事应用传播和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在公共关系学领域的研究颇受全国同行关注,现任兰州大学现代咨询策划研究所所长;王天定副教授对新闻传播道德与法规颇有研究;王作人副教授在基础写作和报告文学创作与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曾获全国报告文学创作大奖。

兰州大学新闻系专家重点研究的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史,填补了中国新闻联播事业史研究的空白,丰富了我国的新闻理论。兰大新闻系的科学研究注意紧密结合西北地区实际,在边远地区新闻事业发展规律方面作了认真研究。

【报考难度】兰州大学新闻学2007年共有232人报考,录取29人;传播学有237人报考,录取 32人。2006年新闻学有266人报考,录取30人;传播学247人报考,录取31人。凯程考研辅导专家建议:和东部学校相比,报考热度明显低于其他重点大学,近两年报考录取状况基本持平,变化不大。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四: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3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

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三)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审判 【答案】媒介审判(trialbymedia),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又称“报刊裁判”Ctrialbynewspaper)。它的历史沿革是西方国家的法律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 2. 报纸 【答案】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出版物”。这是报纸作为新闻纸的定义。报纸作为新闻传播媒介有它的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报纸的物质形式使它易于携带,便于保存;而报纸依赖的物质形式也使它的传播速度无法与电子媒介相比。②以文字符号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使报纸新闻易于进行深度报道、进行一些相对抽象的分析。但也正是文字符号的限制,使得报纸缺乏电子媒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报纸新闻对收受者提出了更高的智力要求,因而它的收受面会受到一定的影响。③报纸并非仅限于文字符号,它同样也诉诸非语言符号,图片、图表、图画已成为报纸再现新闻事实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报纸还以特有的版面语言塑造自己的形象,吸引读者的注意,版面本身就是新闻,就是对新闻的评价。 3. 党报体制 【答案】党报体制,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媒体作为党的喉舌与党联系人民群众的工具,执行党的宣传工作、遵循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的新闻体制。这一体制起源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中国的党报体制以马克思、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经典论述为理论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的产物。这一体制把共产党领导的一切媒体集中控制在各级党委的权力之下,从主要编辑人员的任命到政治性报道,都由党委作出决定。 4. 舆论导向 【答案】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及党和人民的祸福,因而是新闻工作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原则性问题。能否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检验新闻工作党性的重要标尺。 5. 苏报案

【答案】《苏报》18%年在上海创刊。创刊人胡璋(铁梅),1900年出售给中国人陈范,《苏报》开始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1902年冬,《苏报》开辟“学界风潮”专栏。1903,陈范聘请爱国学社成员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连续报道了国内外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声援进步学潮,受到青年学生和进

步人士欢迎。《苏报》实际上成为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苏报》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并在显要位置刊发了章士钊的《驳康有为最近政见书》,《苏报》激烈的革命言论,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也自然引起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惊恐与忌恨。清政府以《苏报》刊载章太炎介绍《革命军》的文章以及章太炎、邹容低毁清政府、图谋不轨为借口,通过上海租界巡捕房,包围《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士钊、蔡元培等闻讯走避脱险,章太炎被捕。次日邹容自行投案。7月7日,租界当局查封了《苏报》。1904年5月,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被判“永远停刊”,邹容在狱中受折磨病死,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苏报案”的发生及章太炎、邹容的狱中斗争,扩大了革命的思想影响。广大的知识分子纷纷从改良主义的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从此,改良派的思想阵地日益缩小,革命派的思想阵地日益扩大。

6. “报刊史上的黑暗年代”

【答案】18世纪末19世纪初,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内部开始出现分化,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派别由于政见分歧而矛后激化,各派政治力量通过所掌握的报纸诽谤、辱骂和攻击对力,使报纸成为党派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资产阶级史学家把这段“政党报纸,,时期称为“报刊史上的黑暗年代,,。

二、简答题

7. 经营管理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营管理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在新闻事业发展的实践中逐步明确、逐步提高。

(2)加强经营管理是新闻媒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3)新闻事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4)新闻媒介经营管理也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8. 简述媒介批评的内容和方法。

【答案】(1)媒介批评的定义: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一一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

(2)媒介批评的内容

①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

a.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层面。这主要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与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比如:传播媒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等等。

b.本体层面。这是媒介批评的基本范畴。这方面包括传者和受众研究、传播工具研究、传播的内容研究、传播的效果研究等等。

c.现象层面。这是指大众传媒生产的产品,传播给受众的各种信息一一新闻节目、天气预报、经济信息、文艺节目、商品广告、流行歌曲和时装表演等等。

②狭义的媒介批评,是指对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如新闻报道、文艺节目、通俗音乐、商品广告等的批评。

(3)媒介批评方法

①以评判(evaluation)作为求知的方法。大众传播媒介不是一套“客观的”或中性的事实,而是社会成员主动的创造,其中隐含着信念和目的。因此,在批评大众媒介时,分析和阐明大众媒介所创造的价值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指导和解释生活的意义。

②以解释(interpretation)作为求真的方法。大众媒介产品是意识形态的产品。但大众媒介文化产品的表层往往经过了精美的“包装”,使特定的意识形态被掩埋。批评家揭示与剖析表层信息背后的意义和内在的涵意。目的在于使一般的受众从“意义的消费者”,转变成为“意义的生产者”。

③以批判(Criticize)作为求善的方法。本质上,媒介机构是工业与商业的组织,以工厂装配线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目的是扩大利润。批评家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批判,以否定性的思考,透视媒介中的物化关系,激起受众独立判断能力,使其避免沦为商品化媒介下的牺牲品。

9. 在我国,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品质?

【答案】(1)广播电视节目的含义。

广播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广播电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结构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2)优秀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品质

①舆论导向正确,符合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富有时代特色;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传播迅速及时,深受群众欢迎,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新闻媒介能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真理之声、正义之声,能不能正确传达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舆论,化解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不要舆论监督,而是要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质量。正确的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介审时度势,采用恰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将某些社会矛盾、间题、现象揭示出来。

②题材重要,主题鲜明,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在新闻价值中,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人们天生就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感兴趣。抓好一个重大选题,要从多侧面、多角度选材,要多工种、多环节配合,使其具有相应的表现手段,具有深刻的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

③内容真实,细节准确,现象与本质相统一;这是新闻真实性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中的事实不仅要准确,而且要全面客观,要符合事物的总体面貌。

④信息含量丰富,内涵深刻,能给人以较多的思考和启迪。新闻作品应当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这是受众的普遍要求。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有才能的记者往往能比其他记者采集到有关这个事件的多种信息。例如,报道国际贸易谈判,有的记者只报道当事双力何时何地举行了有关某项争端的谈判的信息,而有的记者却不限于此,还提供了争议焦点,哪些问题取得进展或达成协议,哪些问题还在讨价还价的信息等。

⑤作品应有较强的时效性,并且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时效性是指从事件发生到新闻发布之间的时间差。时宜性是指新闻报道在考虑时效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发布的时机,即选择所发布的新闻对社会能产生最佳效果时报道。对于可预见的重大新闻事件,和能作出快速反应的突发事件,只要符合全局利益,就要抢发快发。当时效性与真实性或时宜性相矛盾时,则应舍时效而取真实或时宜。

⑥作品应富于创新意识,体现媒体特色。创新意识在新闻作品中表现在创意新、角度新、形式新、语言新、运用新颖的技术手段等几个方面。但究竟如何创新,不同的新闻媒体也都各有侧重点。文字作品的侧重点是精心打磨语言,广播作品是在音响上作文章,电视则应以形象取胜。应该看到,随着知识

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知识水平、审美品位不断提高,新闻下作如果不去创新,陈袭旧有模式,是不会受欢迎的。

10.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

【答案】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大众化便士报。

(1)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

①政治民主化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经基本确立。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法制的保障。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直接转化成了大众化报刊滋生的沃土。

②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的工商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各大港口和商业中心城市都有了日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成了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报刊又是最基本的广告媒介。作为大众报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价廉到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能买得起,没有广告收入,也是难以想象的。

③城市规模的扩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城市在数量、规模上都实现了很大的扩张。一方面,大量的破产农民拥进城市,而报刊正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知识,顺应工作需要的工具。城市规模的扩张,不仅增强了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为报业的发展准备了更多的读者。

④随着印刷技术的多次改进,印刷成本从30年代起也大大下降。还有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闻传播时效的提高,为广大读者更早地接受新闻创造了物质条件。

⑤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消息工厂、消息批发商,通讯社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通讯社以廉价的服务,扩张了报纸的视野范围,降低了消息采集乃至报纸制作成本,从而加强了近代报业的经营基础。

(2)美国“便士报”的传播内容

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纽约出现三家成功的“便士报”。

①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是首家成功的美分报。该报为四页小报,内容偏重地方和社会新闻,注重趣味性,广告也较多,出版四个月就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01835年5月6日,贝奈特创办《纽约先驱报》,该报除了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外,还有较多的经济、金融和社交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该报因过分渲染犯罪场面、侮慢教会、随意诽谤其他报人,曾遭受到社会各界对它发动的“道德战争”。1846年,《先驱报》向欧洲发行海外版,19世纪60年代该报的发行量超过《太阳报》,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报纸。

③1841年4月10日,霍拉斯·格里利创办《纽约论坛报》。鉴于社会各界对《纽约先驱报》的“道德战争,’,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格里利决心创办一家高雅而有思想的美分报。马克思应邀为它撰稿12年。《纽约论坛报》重视采访,文章较有文学味,不详尽报道犯罪新闻,拒绝不道德的广告,对社会下层表现出同情。

(3)美国“便士报”的特征

①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这与政党报刊公开表明党性原则绝然不同。大众化报纸的读者队伍明显地超越了政党报刊读者的阶级界限。

②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工业革命给报纸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购读能力的读者,出于拓展市场的需要,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大大地增加了广告开支。报纸的收入空前地增加,发行与广告成了支撑大众化报纸的两大支柱。经济上的自立,为政治上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③与政党报刊相比,大众化便士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这显然是为了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需要。

④内容通俗,平易近人。在文字上,以口语、现代语言为主。在版面编排上,使用多行标题,大量采用图片,使报纸摆脱了过去庄重、呆板、严肃的传统,而显得醒目、生动,富有变化的活力。

⑤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报纸的廉价化,使得下层民众都有能力购买,从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拓展了报业的生存空间。

三、论述题

1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答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舆论是社会控制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舆论虽然不具有硬控制的强制作用,但它能与社会的政治力量、法律力量配合,共同发挥调节社会、规范人们行动的作用。有时,舆论甚至可以发挥政治、法律等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具有特殊的精神力量和道义力量。

(2)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可以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而错误的、消极的舆论,则可能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的情绪推波助澜。因此,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国社会卞义新闻事业的光荣仟务和神圣职责。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社会主义新闻宣传,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尤其是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方面,更负有重大而光荣的使命。

12.试论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答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事业,它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力一面:

(1)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

①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除少数官方新闻机构由政府控制外,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完全属于资本家所有。

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属全体人民所有。

(2)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①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的锐利武器,它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掌握在人民手中,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它致力于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唯一宗旨。

(3)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

①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宣传贯彻的是资本主义思想体系,为我、为个人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宣传这种以我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地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宣传贯彻的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公、为集体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倦地宣传贯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五: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3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

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三)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性谈话节目 【答案】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与见解。谈话节目的特点在于: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谈话节目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直接对话共同完成,因此,谈话节目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和主持人现场的驾驭能力。 2. 传媒核心竞争力 【答案】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传媒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其中,传媒产品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媒体处理信息的水平要通过传媒产品去体现,品牌媒体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传媒产品来组成。传媒核心竟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3. 《纽约时报》 【答案】《纽约时报》是一份以政界、企业界、知识界人十为读者对象的高级报纸。于1851年由雷蒙德与两位同仁创办,初名为《纽约每日时报》。该报对开四页,较为庄重,主张客观报道,国际新闻丰富,风格与《泰晤士报》类似。1896年奥克斯接手后将其发扬光大,首先确立了庄重严肃的新闻风格,报道重点是政府新闻、时事评论和金融地产交易;任用优秀主编范安达,首家报道了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以“客观、超党派”的态度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如70年代“五角大楼事件”。1994年起进军有线电视业,购买了“爆玉米花频道”,目前拥有电视网的五个小型附属台,向着媒介集团的方向发展。 4. “定本”制度 【答案】“定本制度”,是指宋代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目的是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 手抄新闻

【答案】手抄新闻是16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威尼斯的类似于报纸的材料,又称“新闻信”、“威尼斯公报”,报道内容主要是船舶航期、市场行情等商业新闻以及对商业贸易有直接影响的政治、战事和宗教等信息。

手抄新闻是公开出售的,每份一个Gazzetta(当时的货币单位),以后其成为报纸的代名词。

6. 京报

【答案】京报,又称“邸抄”、“除目”、“朝报”,因16世纪中叶,明朝统治者开始允许民间设报房翻印邸报出售,此类报房多设在北京,因而统称“京报”。京报虽然表面上挂的是民办招牌,实际上,这种在专制政府监督下出版的报纸,其报道内容基本上和邸报相似,仍然无法摆脱封建统治者的控制。

二、简答题

7. 简述新闻真实性内涵。

【答案】真实问题是新闻传播的核心问题。新闻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阐明新闻真实问题。新闻真实是贯穿新闻传收全过程的问题。

(1)新闻真实的本质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与其反映对象是否符合,符合,就是真实的;不符合,就是不真实的。真实既有质的规定,也有量的规定,包含最基本的两个方面:真实和真实度。

(2)就整个新闻传播界而言,新闻真实包括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

①具体真实。首先要求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真实的事实基础。

②整体真实。这是指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全体”。

报道是否反映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还要求反映事实世界的每一个侧面,而不是某一个侧面,并且要根据事实世界每一侧面在自然、社会中实际的比例程度、重要程度安排新闻报道的数量和分量,要达到一种和谐的匹配关系。显然,要实现这样的新闻真实是十分艰难的事情,对新闻传播而言具有理想性的色彩。

(3)新闻真实的特性

①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②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真实。诚如马克思所言,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不管客观事实多么复杂,通过分工与连续性的再现,就能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

③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真实。绝对真实难以实现。新闻真实性是有限度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

b.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

c.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

d.新闻认识必须是及时、迅速的反映,难免失实。

e.新闻真实是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真实。构成新闻传收环境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到新闻真实的范围和程度。

④新闻真实是即时性真实。这由新闻传播方式上的及时性、实时性所决定。

⑤新闻真实是公开的真实。以任何其他传播方式都无法企及的公开程度,把新闻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4)新闻真实的意义

①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据,是新闻安身立命的根本。

②真实是实现新闻传播目标的基础,失去真实性,新闻传播的追求也就失去根基。

③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列宁曾说过,“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

④真实是满足收受主体新闻信息需求和新闻媒体获得信任的根本保证。

以上诸多意义是就新闻系统内部而言,就新闻与社会的关系而言。真实新闻是实现民主的基本信息保障,是信息社会安全的重要前提,是知识社会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道德社会的内在诉求。

8. 简述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具体观点。

【答案】(1)约翰·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激进的政治思想家,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著有《人类理智论》、《政府论》、《论宗教宽容的书信》等。(2)哲学上,他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学说,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创始人;政治上,他的自然法思想后来发展为“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日号,成为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的理论依据;社会契约论主张被孟德斯坞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成为法、美等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立法原则。

(3)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观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人的自然权利有四项内容,即生命、自由、财产和惩罚权,自由是一切的基础。

②任何人都有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即任意使用各种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③从道理上讲,不能指望任何人抛弃自己的观点,盲从于不可理解的权威,无论人们的理解怎么错误,理性是其唯一的向导。

(4)洛克关于思想言论自由的思想影响了美国人,使其将言论自由写进宪法。西方人真正明确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是1791年批准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这项条款成为西方新闻自由主义史上的里程碑。

9. 新闻事业应怎样做好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

【答案】新闻事业在传播科学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必须做到真实准确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最基本的要求。科学最讲究实事求是,容不得半点虚假。不真实的科学文化信息,对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对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和危害。

(2)要有科学性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对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既要反映科学现象,又要重视揭示本质;既要保证知识的真实准确,又要善于区分局部经验和普遍规律、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既要报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发展,又要反映它转化为生产力、为人类造福的意义。

(3)应努力做到通俗易懂

新闻媒介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科技知识的内容,增强生动性和可读性,争取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

(4)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思想性要大力宣传科学技术也是社会生产力,帮助人们认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0.试述新闻客观性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

【答案】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客观原则是新闻传播业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同步发展的产物。

①在自由主义经济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方式要求新闻实现市场化运作,为满足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必然要有客观报道的形式。

②该原则的出现,也受到当时科学中的经验主义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深信自己应当写真,在报道中侧重事实,剔除所有偏见、个人色彩和风格,去如实地报道新闻。

(2)客观原则的产生与发展“还有一个哲学基础”。

①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植根于人的精神交往需要和人的社会性道德意识。同时也植根于人的理性精神和求真意识。

②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更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必然产物。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目的不是向公众提供某种必须遵循的意见,而是客观反映现实,它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

(3)便士报是客观原则发育的肥沃土壤。便士报中的新闻都是对事实的陈述,最终便士报取得了胜利。这不仅标志着报纸由“言论纸”过渡到了“新闻纸”,告别了政党报纸的“黑暗时代’,,更意味着客观性成了新闻界人人必须遵行的法则。

(4)通讯社特别是美联社的诞生与发展,是客观报道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力。

①通讯社强化了新闻的商品性。通讯社为了将自己采集的新闻供给持有不同立场、不同办报方针的报纸,只能提供客观的事实信息。

②1900年美联社改组,将“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作为宗旨,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把客观性定为新闻传播原则,也标志着“客观性”作为一个重要新闻观念的问世。

③1923年美国《新闻规约》对客观原则的确认,是客观报道原则确立的最终标志。

(5)到了20世纪30年代,客观已成为新闻界常见的说法。

三、论述题

11.如何做到新闻宣传的“适度”?

【答案】“适度”,是指新闻宣传要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情况,符合社会舆情,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正确把握新闻宣传的度,应遵循以下几个最基本的要求:

(1)一切宣传报道要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

党和人民的利益一致,它集中体现在国家大局这一整体利益上。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牢固地树立大局观念,大局意识,一切宣传报道都应以大局为重,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进行。稳定、改革、发展是我国当前的大局,稳定又是第一位,因此,判断新闻宣传是否适度,首要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大局的稳定和发展。

(2)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新闻宣传在解释政策、反映民意、报道成绩、评析热点、介绍典型经验时,要注意全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避免只讲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新闻宣传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求有侧重点,并把二者统一起来。正确的做法,是在两点论的基石出上突出重点。

(3)要善用宣传艺术来体现“度”

度的把握依靠科学,度的体现讲究艺术。所把握的度要能恰到好处地在新闻宣传中体现出来,需要做到科学J陛与艺术性的统一。

总之,把握新闻宣传舆论强势的度,要求从实际出发,以实际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实际的本来面貌,在客观实际发展的总趋势上努力做到客观真实;要求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那些本质的、主流的和带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给人们一个正确认识事物的角度,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12.新闻真实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

①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无误。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均须准确无误;事实中所涉及的数字、数量、引用材料必须丝毫不差;一切细节描写,也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②新闻报道概括的事实必须真实。新闻报道中既有具体的事实,也有概括的事实。具体事实要确凿无误,概括的事实也应完全真实。要客观地、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2)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

新闻报道要全面地反映事实,就需要经过认真的分析、综合、比较、鉴别,从各个方面把情况弄清之后再作出判断。不能把个别现象当做普遍现象,不能把支流当做主流,不能把现象当做本质。

(3)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的本质

深刻,是指从全局出发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对于本质的揭示有赖于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事物在时间上的表露过程。

(4)精彩地报道事实

新闻通过选择典型的材料,以语言为媒介,报道事实的真相。报道时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和简练。准确,是指语言要切合被表现的对象,做到无懈可击;鲜明,是指旗帜鲜明,态度明确,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不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生动,是指具体形象,富于感染力;简练,是指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真实、全面、深刻、精彩地反映事实的真相,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六: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1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

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一)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框架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新闻框架”(newsframe的学术概念。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2. 媒介审判 【答案】媒介审判(trialbymedia),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又称“报刊裁判”Ctrialbynewspaper)。它的历史沿革是西方国家的法律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 3. 新闻背景 【答案】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传递信息、揭示新闻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②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③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④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⑤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昧性内涵,使其更可读;⑥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⑦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4.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答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1918年10月4日成立,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磺任副会长,徐宝磺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该会出版的《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磺任编辑主任。该刊采用横排的先进编排形式,但仅出版3期。北大新闻

学研究会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

5. 廉价报刊

【答案】廉价报刊是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廉

价报刊的特点有:①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政党;②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③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又称大众化报纸,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④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⑤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⑥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了基础。

6. 新闻客观性

【答案】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

【答案】(1)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是指新闻传播事业史上一种独特的新闻传播体制,最典型的代表是德国和日本。“二元”结构,最为简略的概括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对立和并存的社会结构。具体到这两个国家中,就是以往的封建因素和近代的资本因素在这两个国家近代历史中长期并存与对立的现象。

(2)日本和德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别是二元君主立宪政体,对两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根本性质、基本职能的确立及发展的未来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并使得两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体系也深深地打上了“二元”结构及“_元”因素的特征烙印,从而成长为不同于正统欧美诸国的另一种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类型,即_元化新闻传播体制。

(3)日本和德国的近代新闻传播事业“二元”体制实际上是一种介乎封建集权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之问的半集权、半市场自由化的新闻传播体制,其中,集权的因素以政治系统的形式占据着主导性的支配地位。它的特殊的质、特殊的点就在于这种体制所包含的“二元”结构、因素及其一系列的历史化外显。

(4)“一元”化新闻传播体制展现为一种矛盾的割裂,政治集权化与经济市场化的对应,即新闻传媒的政治上“一个声音”和经营上的自由放任,而这种割裂又被强制性地包容在一个奇怪的体制内。一方面,统治者允许甚至鼓励新闻传播媒介在不伤害国家根本体制、保持社会稳定秩序的前提下去赚钱赢利、搞“黄色新闻”、确定新闻本位和先进的企业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又通过一系列严厉的法规、强大的国家机器来防止传播界“越轨犯规”,并强烈要求传播事业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有益的贡献”。

(5)从资本的元素来看,它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口益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传播界强烈要求也实行西方的资产阶级新闻传播理论,以实现新闻传播媒介的独立地位和经营需求。这种要求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在“新闻自由”的追求和传播媒介营利观的确定,传播媒介不愿意作为国家的一种工具,而强烈要求它独立于国家政权系统之外,作为一种社会的中介和舆论监督机构,强烈要求传播界有充分的自由来制造和销售新闻商品,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和自身赢利目标的实现。

(6)从封建元素来看,它的存在也来自于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存在。天皇权威、封建等级、藩阀财团、官僚元老、武士阶层、军部势力等,这一系列社会封建集权因素反映到新闻传播事业领域之中,必然构成了一种残缺但却又有力的集权主义强控机制。资本的生殖、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

是统治集团所强烈需要的,而市场经济随之派生的资本的自由、资本的社会本位却是统治者所极力压抑、打击、控制的。这就是日本和德国近代统治者始终抓住超经济的国家统治权力和专政工具不放,对社会体制内新闻传播事业的自由主义倾向实施严酷打击、限制矫正政策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两个国家产生“二元”化传播体制的根本原因所在。

(7)处于“一元”因素夫缝中的日本、德国近代传播事业最终形成了一种既有较为隐蔽的集权主义原则和控制方式,又能容纳资本主义市场元素某些内容的独特的新闻传播事业体制,这就是一种残缺的、隐蔽的、但又强大的封建集权主义和虚假的、歪曲的、片面的自由主义的奇特组合一一“二元”化结构、“二元”化元素并存的新闻传播事业体制。

8. 简述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答案】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而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

(1)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它决定人们感知外界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相应地,也就决定了最终形成的舆论意见的质量。

(2)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信息是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本构成材料,在舆论产生并最终形成的过程中,公众能否及时地、准确地、充分地了解到有关公众事务的全面的信息,对人们能否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众有充分了解、认识的机会和渠道,即扩大公众的知晓权,对提高舆论质量至关重要。

(3)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高质量的、代表社会前进的舆论意见,其形成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讨论过程,也就是公众能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维护公众表达权,也就是提高舆论质量,促进舆论发挥积极作用的举措。

总之,舆论作为普遍的、强大的社会制约力量,虽有正、负两面作用,但从历史长期性和社会发展整体进程出发,舆论毕竟是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具有潜在的、永恒的正义性。而对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而言,要使舆论尽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其强大的监督、促进功能,就要努力提高舆论质量,同时还有必要强化正确舆论引导,培育良好舆论环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新闻媒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及党和人民的祸福,因而是新闻工作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原则性问题。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善于运用新闻手段,靠雄辩的事实为正确舆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新闻手段的特点是以事实为依据,以事实作基础,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述来表达观点,阐明立场,进而形成舆论并影响和引导舆论。它靠着雄辩的事实为正确的舆论提供有力的依据,也靠着雄辩的事实对错误的舆论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因而,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往往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2)总揽全局,针对舆情,及时发表评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舆论机关,必须时时、事事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总

揽全局,把握大局,在关键时刻,在重大问题上,要适时地针对已经出现的舆情,及时发表评论,表明立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以使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并迅速发展为主导性舆论。

(3)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为社会舆论导向。

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确立一个主导思想,突出和强化一种主导性舆论,使其成为引导群众思想的主体舆论,成为舆论传播中的一支主旋律就显得格外重要。新闻媒介强化主导性舆论,弘扬主旋律,除了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宣传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舆论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报道和宣传为社会舆论导向。

(4)积极开展新闻批评,扶持正气,鞭答邪恶,形成社会舆论的健康主流。

歌颂光明,弘扬真善美是新闻事业的光荣任务。而揭露黑暗、批判假恶丑,也是新闻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媒体要从舆论导向的角度积极开展新闻批评,大力扶正祛邪,无情鞭答邪恶,坚决抑制错误舆论,以形成社会舆论的强大的健康主流。

(5)把握好新闻宣传的度,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

大量事实说明,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同对宣传报道的内容、时机和分寸的把握失度有关。新闻媒介在组织和安排报道时要有一个“度”的控制,要做到一个时期的宣传或对某一事物的宣传应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布局合理,疏密适中。要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

(6)善于处理热点问题,主动化解社会矛盾。

对待热点问题,新闻媒介应当热情关注,要善于给热点问题降温,使难点间题变易,要主动化解矛盾,以促成矛盾得到缓解,间题得到解决,舆论导向实现正效应。新闻媒介要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就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化解矛盾,缓和气氛,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顺的舆论环境。

(7)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

舆论产生于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议论,现实生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因此,新闻媒介传播和引导舆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引导群众正确地对待改革,看待形势,须实事求足地对形势作客观的分析,使群众通过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正确认识形势,既充分看到成绩,又正确对待困难,树立起前进的信心。

(8)各级各类传媒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新闻舆论的整体优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服从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应当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看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和集体的事业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应当同其它媒体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形成新闻舆论的整体优势,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任务。

10.谈谈你对舆论导向的认识?

【答案】(1)舆论导向指的是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是舆论的载体,也是舆论的扩大器,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舆论导向是一个十分严肃、直接关系到把人的思想和行动朝什么方向引导的问题。

(3)舆论的误导,会使人们的思想产生混乱,对事业丧失信心,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不能顺利贯彻,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影响国家安全。

(4)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键是要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人民群众的

思想统一到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论述题

11.联系实际,论述公民新闻与网络舆论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答案】(1)公民新闻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①公民新闻是普通公众搜集、报道、发布的新闻或信息,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集体完成,具有非专业性和开放性。它打破了大众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垄断权。网络、新媒体、移动通讯等技术的发展是公民新闻报道得以出现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些技术使得公民新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发布,在时效性上领先于传统媒体。公民新闻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对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是评论;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视频。

②随着“与受众互动”、“鼓励受众参与”的传播理念在公民中的进一步渗透与推广,以及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产品的进一步普及,我国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逐步加强,有些新闻线人开始自己采写、编辑或拍摄新闻报道。他们的角色也从新闻线人转变成公民记者。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电脑、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网络媒体的逐渐兴起,我国的公民新闻终于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公民新闻也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平台才能进行传播。

③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成功的公民新闻网站、掘客等公民新闻的载体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出现。不过,随着BBS论坛、博客、播客的迅速成长,以及微博的出现,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活跃期。将来,公民新闻让新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这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④媒介融合下的“公民新闻”仍有许多不足,但不能因为暂时的落后性就否定它的先进性。“公民新闻”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媒介大融合使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界限消解,信息都在一个空前广阔的数字媒介平台上。而信息的共享,加快了“公民新闻”的信息处理过程,也减少了各家媒体单独采写所耗费的巨大成本;传输终端多元化,这使“公民新闻”与受众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一媒体可以把同一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发往受众,扩大单一信息的传播面。这两点技术上的优势,决定了“公民新闻”将来发展的良好前景和跨越式的速度。

(2)网络舆论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现状发展趋势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070。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随着个人电脑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法制的完善、网络管理的日趋完善,必将大大推动大众对网络媒体的支持,使之成为公众舆论传播的首选媒介,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

②网络媒体自由和开放的特点,为网民在网络社会表达愿望或诉求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平台和渠道。从个体来讲,由于参与到这个平台和渠道中的网民所属群体不同、地位不同和经历不同,他们关注的焦点和议论的角度也必然不同,这令网络言论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倾向。

③现今中国网民的愿望或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a.对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进行舆论监督;b.对造成负面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件进行问责;c.对特定或者不特定的事件进行情绪宣泄,主要表现为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七: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2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

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二)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 一、名词解释 1. “两报一刊” 【答案】“两报一刊”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两报”是指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一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文革中,“两报一刊”成为制造舆论的重要阵地。从1967年11月开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就联名发表社论、文章,这些社论和文章往往经过毛泽东的亲自审定,毛泽东的一些最新指示也主要通过这些社论和重要的文章公之于世,这些社论不仅全国各地的报刊要全文转载,广播电台也要全文广播,塑造、影响了文革时代的文风。 2.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答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对现代世界新闻政策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宪法性文件。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没有将新闻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明确列入其中,遭到反联邦派的反对。1789年,经过一番激烈斗争,各州虽然均已接受宪法,但1791年又通过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后来称为《权利法案》,并成为宪法的一部分。《权利法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自由。法案还规定个人自由权利,包括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自由等。至此,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宪法的重要补充得以在书面上确立下来。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3.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答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1918年10月4日成立,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磺任副会长,徐宝磺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该会出版的《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磺任编辑主任。该刊采用横排的先进编排形式,但仅出版3期。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 4. 新闻批评 【答案】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就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5. 法兰克福学派

【答案】法兰克福学派是指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

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6. 贴近生活

【答案】贴近生活,是指我国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要把新闻工作视点对准火热的生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提炼新鲜素材,展示美好生活前景,使新闻工作更加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

二、简答题

7. 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目的和原则是什么?

【答案】(1)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目的

①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满足受众的需要,树立新闻媒介的信誉。

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新闻媒介的生存、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原则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是媒介经营的基本原则。各种类型的新闻媒介在开展多种经营方面有其共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在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扩大经济规模时,都坚持奉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并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原则。

②通过自身的新闻传播活动,在社会上具有宽广的覆盖面和强大的影响力,并以此作为其开展多种经营的中介,这是一般工、商企业难以具备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新闻媒介效益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社会效益表现为报纸的使用价值,它是出版报纸的社会目的;经济效益表现为报纸的经济价值,它是保证扩大再生产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经济基础。

8.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及党和人民的祸福,因而是新闻工作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原则性问题。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善于运用新闻手段,靠雄辩的事实为正确舆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新闻手段的特点是以事实为依据,以事实作基础,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述来表达观点,阐明立场,进而形成舆论并影响和引导舆论。它靠着雄辩的事实为正确的舆论提供有力的依据,也靠着雄辩的事实对错误的舆论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因而,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往往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2)总揽全局,针对舆情,及时发表评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舆论机关,必须时时、事事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总揽全局,把握大局,在关键时刻,在重大问题上,要适时地针对已经出现的舆情,及时发表评论,表明立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以使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并迅速发展为主导性舆论。

(3)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为社会舆论导向。

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确立一个主导思想,突出和强化一种主导性舆论,使其成为引导群众思想的主体舆论,成为舆论传播中的一支主旋律就显得格外重要。新闻媒介强化主导性舆论,弘扬主旋律,除了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宣传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舆论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报道和宣传为社会舆论导向。

(4)积极开展新闻批评,扶持正气,鞭答邪恶,形成社会舆论的健康主流。

歌颂光明,弘扬真善美是新闻事业的光荣任务。而揭露黑暗、批判假恶丑,也是新闻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媒体要从舆论导向的角度积极开展新闻批评,大力扶正祛邪,无情鞭答邪恶,坚决抑制错误舆论,以形成社会舆论的强大的健康主流。

(5)把握好新闻宣传的度,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

大量事实说明,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同对宣传报道的内容、时机和分寸的把握失度有关。新闻媒介在组织和安排报道时要有一个“度”的控制,要做到一个时期的宣传或对某一事物的宣传应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布局合理,疏密适中。要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

(6)善于处理热点问题,主动化解社会矛盾。

对待热点问题,新闻媒介应当热情关注,要善于给热点问题降温,使难点间题变易,要主动化解矛盾,以促成矛盾得到缓解,间题得到解决,舆论导向实现正效应。新闻媒介要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就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化解矛盾,缓和气氛,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顺的舆论环境。

(7)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

舆论产生于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议论,现实生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因此,新闻媒介传播和引导舆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引导群众正确地对待改革,看待形势,须实事求足地对形势作客观的分析,使群众通过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正确认识形势,既充分看到成绩,又正确对待困难,树立起前进的信心。

(8)各级各类传媒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新闻舆论的整体优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服从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应当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看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和集体的事业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应当同其它媒体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形成新闻舆论的整体优势,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任务。

9. 简述传媒(报刊)的四种理论。

【答案】1956年,威尔伯·施拉姆、弗雷德里克·赛伯特、西奥多·彼得森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被学界公认为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文献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联,具有指导意义。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书的著者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集权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是对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

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集权主义理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里,才能对国家实现强有力的和合法的统治;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对涉及社会的意见和讨论应当严加控制,个人的自由权利必须服从国家的权力。显然,这种集权主义理论完全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集权主义理论逐渐被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

(2)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发展并达到顶点。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言论自由、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要求。这一理论由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密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成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但是报业的自由竞争后来发展为报业的垄断,报业的垄断取消了观点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陷入困境。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上和政治上垄断的加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逐渐被社会责任理论所代替。

(3)社会责仟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技”。社会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它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的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的是公众的自由。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应当明确提出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社会必须保护公众“获知的权利”以及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名誉不受损害的权利。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与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产生了一些效果,因而在西方各国甚至在世界范围普遍受到重视。

(4)苏维埃理论

威尔伯·施拉姆认为,这一理论既是集权主义的变体,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它的根,在列宁和斯大林的花园中看到它的茎。在施拉姆的笔下,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描述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10.简述新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案】新闻的基本特点一一真实、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真实和新鲜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1)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

新闻媒介归根到底是依靠新闻的真实和迅捷来吸引受众。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受众认为这家媒介在

隐瞒事实、歪曲事实,它就会被受众遗弃。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这正是新闻特征的表现。

(2)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

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①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3)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再到网络、多媒体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或者说,从人体器官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的过程。

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一切适合新闻特性的传播工具都可被人们采用并且可以经久小衰。

三、论述题

11.社会公德水准与社会心理承载力;

h.相关媒介新闻选择惯例的比较把握。

对于新闻传播者而言,新闻选择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以传播功利为定夺,政策法律为依据,价值取向为首选的对新闻事实(大量通过新闻作品承载)反复权衡比较、评价分析的过程及其结果。这种选择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动,经常有所改变与调整。一个成熟的把关人,随着他的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对选择依据的娴熟把握,新闻选择也不断地趋于科学与和谐。

【答案】

12.试论新闻媒介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种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政治权力必须取得它的社会合法性才能够稳固,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从古到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除依靠暴力镇压一切反抗,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制裁一切有害于他们的统治的行为外,还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推广到全社会去,被其他阶级的人所接受。大众媒介维护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主要手段是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2)参与政治决策

政治参与就是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政治参与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其中的差异在于,参与者介入政治过程中是否通过中介机构。大众媒介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介机构。公民或公民团体可以利用媒介来间接地参与影响政府的活动。比如,公民个人可以在大众媒介上发表对当前政局的看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公民团体也可通过大众媒介宣传自己的主张,呼吁政府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政策。

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人们亲身参与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少,而更多的信赖大众媒介。无论是直接决策者还是间接决策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尤其是非专业的公民及团体。因此,通过提供媒介对客观世界的报道,影响人们对客观环境的判断。

大众媒介不仅可以影响人们获知的信息量,还可以决定人们对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传播学研究证明,大众媒介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人们根据信息在媒介中所占据的位置来判断它的重要性。这改变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时事的判断,进而改变了政治决策。

大众媒介还能够通过舆论来影响政治决策。因为大众媒介对舆论有引导作用,所以公民个人或团体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八: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1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

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一)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 一、名词解释 1. 封闭式提问 【答案】封闭式提问又称闭合式提问、直接提问。这种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是有限制的,是在提问时给采访对象一个框架,让对方只能在框架里选择回答。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回答者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问题,而不至于跑题。在采访中,封闭式提问是必要的,但不宜多用。因为它限制了来访者进行内心探索,限制了自由表达,使会谈趋十非个人化。而且,一连串的封闭式提问会使来访者变得被动、疑惑、沉默。 2. 贴近实际 【答案】贴近实际,是指我国新闻事业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要从实际出发部署新闻工作,按实际需要推进新闻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新闻工作,使新闻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3. 民生新闻 【答案】民生新闻是指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由此推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都是其关注内容。比起社会新闻,在关注民众上民生新闻更进一步。此类题材忌讳虚假材料,真实的画面、文字,才能真正体现“民生”。 4. 沉默的螺旋 【答案】“沉默的螺旋”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最早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5. 软新闻 【答案】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向

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6. 舆论监督

【答案】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二、简答题

7. 怎样理解“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答案】(1)社会规模的扩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世界各地的任何重大变动都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发生直接的关系。人们不但需要了解本地的情况,还必须关心世界各地的重大事变。

(2)社会急速的变动,各阶级之间斗争的激化,使得社会每日每时涌现出大量新闻,而人们为了适应这种变动的需要,不得不去追逐新闻。

(3)社会分工的精细,使得每个生产单位都不能埋头生产,只有在首先摸清与它有关的一切企业生产情况的前提下才能生产。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且各阶级、各派政治力量、各种职业,尽管抱有不同的动机,对世界上的重大事件都表现出共同的关心,这是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所不可比拟的。

(4)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各类学校大量地兴办起来,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在提高,客观上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5)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使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大大增多。这就便利了报刊的新闻采集和发行。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要求各企业之间紧密协作,工厂就需要相对集中并靠近交通要道。这就使城镇大量地兴起,城镇人口急剧增长。

(6)交通、通讯的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交通、通讯是资本主义制度商品经济的输血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交通、通讯的发展特别迅猛。

(7)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8)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增加,资本的集中加速,使资本家有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资本家为推销商品,需要大量地刊登广告,报纸从广告中可以获得大量利润,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的企业。

8. 辨析:新闻讲究客观性就不能讲究倾向性。

【答案】这种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是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报道者寓贬褒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两者并不冲突。

(2)新闻倾向性客观地存在于整个新闻报道之中。新闻倾向性产生于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很多,新闻机构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都作报道。于是要进行选择。在选择事实、制作稿件、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持有不同阶级立场、政治态度、学术观点、价值观念、经济利益、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会表现出是非、褒贬、爱憎等不同的倾向。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倾向性的重要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政治性。各个阶级、集团、党派,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党派,必然会用或明或暗的手法,影响、控制新闻机构,有倾向性地选择事实,制作、传播新闻,通过新闻报道替某个阶级说话,为某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新闻的倾向性不仅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政治性,还表现为思想性、战斗性、趣味性等。凡是通

过事实的报道,体现某种思想,宣扬某种观点,批判某种现象,去影响受众的思想、行动,都属于新闻的倾向性。

(3)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客观、公正、准确地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读者,做到报道客观性与倾向J比的辩证统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具备的首要条件。

9. 简述我国现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要求。

【答案】(1)1991年1月19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讨论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颁布的新闻工作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我国新闻发展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条例。

(2)1994年4月、1997年1月、2009年1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该准则分别进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修订。我国现行的准则是09年第三次修订后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

③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④发扬优良作风。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抵制不良风气,接受社会监督。

⑤坚持改革创新。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做到休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⑥遵纪守法。要增强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党的新闻工作纪律,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⑦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

(3)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更为全面、系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也反映了新闻传播活动的职业道德要求,因而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很强的指导意义。

10.简述媒介产业化的实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介产业经营的动因。

【答案】(1)媒介产业化的实质

①产业化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即由“意识形态媒介”向“产业经营媒介”转化,“从非产业向独立的产业转化”的过程。

②新闻媒介的产业性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媒介附属物。

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把因新闻传播而获得的权威性、影响力转化为广告服务商品出售,才取得了事业性质和产业性质的双重身份。

实际上,媒介的产业化经营,正是从广告服务这一最终产品开始。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介产业经营的动因

媒介最初的经营变革是在经济紧张的压力下被动实现的,后续行为则是对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与适

应。

其中还有多种因素,如国家政策和具体的媒介政策的推动,因经费短缺、费用上涨而出现的媒介个体的生存危机的催动,因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社会信息化与媒介信息产业性质的引导等,这些都有助于促使媒介更新新闻传播手段,迅速向综合信息产业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三、论述题

11.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特征是什么?

【答案】通过新闻批评实现舆论监督,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批评是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

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具有巨大社会冲击力。传播范围的宽广、公开传播的威力,使新闻批评的对象立即感受到全社会对其施加的精神压力。

(2)新闻批评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力度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新闻媒介所处的特殊地位,赋予新闻批评以极大的权威性,进一步强化了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力度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我国新闻批评是代表社会公众、新闻媒介甚至党和政府对被批评者的言行进行社会评价,因此,新闻批评的效能比其他批评形式更强有力、更加引人注目。

(3)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具有可控性。

新闻媒介的中介功能和“把关人”作用,使新闻批评这种舆论形式在整体上具有可控性,通过整体把握、持续跟踪和动态平衡等手段可保持其良性的运作方向,即使发生偏差和失误,也可立即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补救和修正。

(4)新闻批评的内容是针对工作中和干部队伍中的缺点和错误,针对社会的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新闻批评通过报道事实、披露真相、深挖背景、追究原因等手段,向社会公众提供舆论监督的目标和根据,激发社会公众的警觉,集合社会的舆论监督力量;采用连续报道、深度报道、新闻述评和评论等报道方式对事态发展进行跟踪,不断向社会公布事态的发展进程和问题的解决程度,调动公众及社会舆论力量的参与,促使问题的最后解决。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

(5)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

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这是其他监督形式难以做到的。公众的广泛参与,意味着有了千万个监督主体,这样一切与舆论相抵触的权威、特权、金钱的力量都难以发挥作用。监督主体不仅人数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监督的正确性、准确性有足够的保障。

(6)新闻批评主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新闻批评更多的是来自群众、来自基层、来自实际生活的呼声、要求和意见,主要反映社会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问题,紧盯住那些损害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扰乱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为社会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这种监督更实际、尖锐,更能收到普遍关注的社会效果。

(7)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自我监督、自我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倡并实行的新闻批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使我国新闻事业更健康地发展而实行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达到社会教育的功能。

12.为什么说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

【答案】新闻事业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通过独特的新闻手段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阶级关系。经济上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在政治上也必然成为统治阶级,并且掌握精神生产资料。新闻事业是一种“精神生产的资料”,它被占有和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所掌握,并且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思想武器。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2)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

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体,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通过它大量报道的新闻反映出来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以及配合新闻发表的评论,是记者和编辑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结果。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会受到一定立场、观点、方法的支配和影响,他要站在一定阶级的立场上,在某种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思考和判断问题,报道和评价事实。因此,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具有阶级性。

(3)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主要是通过对新闻(自然也包括对事实)的取或舍、抢或压、详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倡导还是贬斥等等。新闻标题字号的大或小,新闻所放位置的高或低,新闻发布时间的快或慢,新闻所占栏数的多或少,直至版面中心思想的凸显或分散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和新闻工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

(4)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是掌握在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手中的舆论工具。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九: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新论》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3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新论》

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三)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 一、简答题 1. 引进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新闻采访学的意义在哪里? 【答案】引进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新闻采访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必须以开放的多向思维代替封闭的单向思维,以综合的动态考察代替孤立的静态分析。而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诸如有机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最优化的观点、动态的观点等,使人们获得了一个重新审视新闻采访活动现象的角度。在这个意义上说,系统科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更有效的思维手段和方法。 (2)一门学科的成熟,往往是以建立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演绎系统为主要标志的。以往的新闻采访学研究,由于受传统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囿于一些过时的、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而对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实行自我封闭,这样势必无法真正步入科学研究的境地。系统科学方法论关于事物是多要素、多层次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研究新闻采访活动的现象时,采取多维视野,而不胶着于一点作观察分析。这样,就有利于对旧有的新闻采访观念的更新和升华。 (3)新闻采访学的研究正处于现代科学的小同学科由分化逐步走向重新组合的历史时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整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传统的新闻采访理论的纵向链条体系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和新闻采访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有助于拓宽新闻采访研究者的思维空间,实行引进和创新,从而促进新闻采访理论的横向网络的发展,建立起新型的学科理论体系。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能够把一门学科的认识客体分解成各学科研究的多种对象,不同学科的认识客体又可以互相结合、重叠。通过研究事物的普遍联系,把一些学科横向地贯通起来,彼此交错,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网络。新闻采访活动所需要的多种智能、技能,涉及到思维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交际学、行为学等几门学科,在它们的交叉中,可以生长、分化出一些新的边缘学科。而新闻采访学理论更需要将上述一些与培养、训练采访能力相关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综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研究。这样,新闻采访学的研究便由平面、单线转向立体交叉、纵横渗透,整个学科势必出现令人吃惊的变化。 2. 作访问记录时,为什么要求记事不忘记“识”? 【答案】新闻访问活动中的“识”,是指那些有关理念性的材料。 记事不忘记“识”,就是要求记者在作访谈记录时,不光要认真记录所见所闻的东西,还要十分注意记录下访问对象的思想观点,其对问题和事件的分析与认识,以及记者本人的思考、联想、评价等。

记录下这些“识,’,对记者更好地认识、把握客观事物,提炼新闻主题,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都是很有好处的。

3. 学习和研究新闻采访学为什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学习和研究新闻采访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因如下:

(1)新闻采访学是一门知行统一的科学。新闻采访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品格。研究新闻采访学,自然要建设、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十分注意钻研和领会已有的新闻采访理论。因为这不仅在于这些理论是人们对新闻采访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认识的成果,接收这些成果,有助于避免重复过去人们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所走过的弯路,也可以使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立足于一个新的、更高的起步点上。

(2)研究新闻采访学,如果不跟现实的新闻采访实践相结合,既无法推动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发展,也无法真正掌握新闻采访活动之真谛。何况已有的新闻采访理论对新闻采访活动决不可能起到“包医百病”、“立竿见影”的作用。新闻采访实践是新闻采访学研究的源泉,积极参加、用心关注新闻采访实践。不断总结实践中涌现出的新鲜经验,分析、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新闻采访理论的研究同新闻采访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丰富、发展新闻采访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新闻采访实践由自在转为自由的必经之道。

4. 记者的工作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从采访活动的本体看,记者的工作主要是采访工作。因此,新闻采访活动的特性,也可以说就是记者工作的特点。从采访活动主体的职业角色这一层面来看,记者工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引人注目,社会影响力大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得好:“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记者每天都在记载着历史的最新一页,每天都在追踪着时代行进的脚步声。记者们采写的新闻,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会影响着千千万万的读者。在广播或者电视的新闻节目中传播时,天天都有数以万计乃至数以亿计的听众、观众在听、在看记者们报告的新闻。

(2)社会接触面广,工作“变幻无穷”

记者站在时代的前沿,像触须一样,接触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像雷达一样,搜寻各种信息来源;像晴雨表一样,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化。世上的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等,都是记者所要接触和报道的对象。同时,记者工作又是一项富有创意性的社会活动,不仅每次采访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目标与结果都不一样,就是在一次采访活动中,选题的确定、采访过程的设计与安排,都需要记者精心谋划,不断“出新”。

(3)“脑体”并用,工作十分艰险

记者工作的艰难还表现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强度都很大。为了采写好一篇新闻报道,判明一种形势,弄清一个事实,有时简直要“绞尽脑汁”,既要作风严谨、敏捷,又要头脑灵活、深沉,还要下笔快,“倚马可待”。这种工作特点。也是其他职业所难以见到的。

当然,记者工作乐趣也在其中。当采访中攻破一道“难关”,弄清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看透一个问题的实质,或者不经意之中发现一条独家新闻,抓到一个新的“典型”的时候,记者每每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顿时喜出望外,苦、累、饥、渴全都忘了。记者工作的特点。给记者提出了很高的工作要求。记者唯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把功底打好、打厚实,才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做好新闻采访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工作。

二、论述题

5. 构建新闻采访学理论体系,为何强调既要横向综合,又要纵向深化?

【答案】建构现代新闻采访学理论体系,既要力求横向的综合,又要力求纵向的深化。从而使新闻采访学建设成一门真正对新闻采访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和指导作用的学科。

(1)横向的综合

横向的综合是指新闻采访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日益广泛。从新闻采访的本质看,它不是现实生活,也不是新闻报道,也不仅仅是现实生活到新闻报道的简单“中介”,而是由现实生活到新闻报道这个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功能的外化,是多维的结合。采访行为也好,采访运动也好,其科学属性横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领域,涉及到一系列相关学科范畴,这就决定了新闻采访学的兼容性和综合性。如果新闻采访学不能完成横向的综合,就会自我取消。

横向的综合可以创造性地吸收、兼容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开拓新闻采访学研究的新领域,创立以新闻采访学为中心的边缘科学,如新闻采访心理学、新闻采访思维学、新闻采访社会学等等。这种横向空间的拓展,是新闻采访学繁荣的标志,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

(2)纵向的深化

纵向的深化,是指新闻采访学本体结构的新的开掘。从新闻采访的行为来看,采访是一个流动的、递进的思维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不同模式的采访,具有不同的矛盾焦点和矛盾层次,因此又有着不同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要求。这些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也不可替代的。这就决定了新闻采访学的专门性和独立性。如果新闻采访学不能完成纵向的深化,其结果同样是自我取消。

纵向的深化要求新闻采访学在吸收相关学科精华的基础上,立足于本体的构建,建立以某一传播样式为专门对象的模式采访学,如文字(报纸)新闻采访学、广播新闻采访学、电视新闻采访学、网上(“互联网”)新闻采访学等,或者建立以某一采访环节为专门对象的专题采访学,如采访准备学、采访技法学、人物采访学、事件采访学等,逐步向多样化、专门化方向发展,这也是现代新闻采访学的一大趋势。

6. 联系实际谈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类新闻的采访报道在运作上要注意些什么?如何出新?

【答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类新闻采访的运作方法要注意这样几点:

(1)新闻价值的取向定位,应该由“指令传递型”转变为“信息传导型”

新闻价值作为新闻采访者衡量、取舍新闻事实的一种尺度,显然是一种观念形式。由于过去的新闻报道是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因此新闻采访者的新闻价值观便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计划经济的烙印。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新闻价值观和思维定势,我们不能轻易地一概否定。但是,面对现在正在实践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单纯从指导性、工作性上取舍新闻事实,单纯强调新闻的宣传舆论功能的经济类新闻采访报道观念及其新闻价值取向便不合时宜了。

现今社会对经济信息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广泛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新情况,理应要求经济类新闻的采访者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对经济类新闻的新闻价值取向重新定位:变过去以传递行政指令为主的“指令传递型”为注重经济信息的采集与传播的“信息传导型”,从而突出和强化新闻传媒的信息传导功能。这样,经济类新闻的采访报道才能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才有利于受众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也才有助于新闻传媒充分发挥自己的应有功能。

(2)采访报道的范围,应该由“生产封闭型”转变为“市场开放型”

几十年来,由于我们的经济类新闻的采访报道一直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中,所以,其采访报道范围便与计划经济控制的范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市场经济中,生产与流通是相衔接的,市场对生产和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便是以市场为中心来运作、来开展的。我们的经济类新闻报道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这一新动向、新要求,就必须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反映市场,引导市场;经济类新闻的采访报道的重心就应转到市场上来;采访报道的报道范围就应从过去的以“生产”为主体,转到现在的以“市场”为主体上来;经济类新闻的采写就应注意围绕着市场经济所赋予的商品流通、资金融通、生产要素流动、经济信息传播、生产调节指导等多元化、多功能的社会主义大市场找选题、找素材、写报道。

市场经济的经济联系是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并不为单一的地域观、行业观乃至文化观念、价值标准所制约、所影响,而是多种因素、多种条件综合权衡、判断的结果。为此,我们的经济新闻采访报道应注意改变过去那种偏重于微观的报道模式,力求从宏观上,从全方位、深层次的经济联系上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反映变化多端的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并要注意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走向等作分析性、预测性报道。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改变过去那种局限于经济领域,围绕着经济建设的成就、经验来采访报道经济的做法;力求从经济与文化、经济与法律、经济与科技、经济与社会的结合部上变更经济新闻报道的视点,拓展、延伸经济新闻的采访报道范围。

(3)采访报道的时态,应该由“报道滞后型”转变为“报道即时型”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传统的新闻观念的束缚,导致了经济类新闻采访报道上的新闻价值观的“错位”一一注重事实信息传播的“宣传”价值而忽视其新闻价值。这样。经济类新闻的采访报道时态就往往不是“及时型’,、“即时型”的,而是“滞后型”的或者是“趋前型”的。

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的现象纷繁复杂、多姿多态且变化多端,人们需要通过新闻传媒及时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现象及其变化。以随时调整、规范自身的经济行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此,经济类新闻的采访报道也必须对经济活动及其发展的现状作“即时态”的反映和传播,即不仅要及时报道“上坡期”(尤其是“波峰期”)的经济形势,也要及时报道“滑坡期”(尤其是“谷底期”)的经济形势。这样,我们的经济类新闻的采访报道才能客观地、较完整地反映出经济活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才能给受众一个对经济形势的较客观、较全面的认识的参照系数。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的管理是通过市场作宏观调控来实施的。市场的种种要素及其结构关系是处在经常性的变动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层出不穷,国此,国家和政府为实施宏观调控而制定的方针、政策便具有不间断调整的特性。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建设、完善阶段,必然存在相对的不完善性和渐进性;国家和政府所制定的具体的有关经济政策、方针以及相应决策、措施等,在实践过程中也必定会逐步暴露出各种状态的不协调现象。为此,我们的经济类新闻的采访报道也必须是呈“即时态”的,要及时地传递各种经济活动与经济生活的现状,要及时地反映市场经济行进过程中的各种不完善性存在,从而较完整地勾勒出市场经济渐进性的发展态势,这样也才有助于国家和政府不间断地调整有关经济方针与政策,消除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与实践不协调的现象,以积极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即时态”的经济新闻报道,是顺应新闻传播规律,提高新闻报道自身质量的要求,也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争取经济新闻报道最佳社会效果的要求。

(4)采访报道的事实选择,应该由“焦点透视型”转变为“散点透视型”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呈多元竞争的状态,社会经济生活广阔、复杂。单向的“焦点透视式”

的报道模式,由于局限于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作简单的“一事一报”、“一事一议”等告知式的传递与评析,局限于对事实材料作单面、单体式的审视与运用,不但难以客观反映经济活动与经济生活的真相,而且也难以适应今天市场经济社会里,受众由于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情报意识的增强所形成的更乐于参与外部世界、更乐于作独立思考的心理要求。

面对正在实践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类新闻采访报道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单向的“焦点透视式”的采访报道模式,而代之以多向的“散点透视式”的采访报道方式。即在传递、评析某种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的现象时,要力求选择、运用各个方面与之相关联的事实材料(包括对这种现象的不同评价的观点材料),并以“释析”的手法审视、剖析这一连串的相关的事实材料,借此达到“说话”的目的一一揭示所报道事实(信息或现象)的真相及其内在意义,给受众以正确的“导向”。

“散点透视式”的经济新闻采访报道,十分注意追求所传递信息的整体丰富性,‘已既要揭示信息的不同的“质”(包括各种不同的意见、评价),又要揭示信息的不同的“流向”(各种成因及其带来的各种不同的后果)。这样,经济新闻采访报道所传播的信息便是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且富于思辨色彩,其所要“说的话”便是全面、客观、公正的。也只有这样,经济新闻的采访报道才能满足今天受众的“新闻欲”,才能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活自我调节机制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闻舆论功能。

7. 如何理解新闻采访孕育于人类早期的传播活动之中?古代报纸产生后,新闻采访为什么自然处于史前阶段?

【答案】(1)采访活动作为新闻传播的最基础、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其雏形便孕育在人类早期的传播活动之中。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了解外界环境,适应外界环境。比如,他们观看天色,或者从江河的波纹中,明了大地变化,以决定是否居住或搬迁;他们探寻动物的踪迹,以掌握猎情,决定单独猎取或示意伙伴合力猎取等。在某种意义卜说,这里的“观看”、“探寻”,便含有后人所谓“采访”的意思。当然,这种“采访”活动是极为原始的,信息的传递也只是靠手势、声音及一些实物作媒介。

(2)新闻采访植根于人类甲‘期的传播活动。奴隶社会之前,已有了原始意义的“采访”活动,但不是新闻采访;古代报纸产生后,为数不多的采访活动还处于新闻采访的史前阶段。这是因为,古代报纸从刊登内容、发布时间到发行范围,都不具备公开传播的意义;同时,长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限制,人类社会交往面的窄小,加之封建统治阶级严酷的思想钳制,使得近代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新闻采访只能在其母胎中缓J漫成长,而难于脱胎而出。

8. 联系当前的新闻实践,谈谈社会新闻采访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案】社会新闻的采访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改变常规的采访方式与手段,学会在社会的“底层”发现新闻,并善于在采访手段上“变通”。

社会新闻的报道题材来自于日常生活,来自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其采访便很难从类似的、信息相对集中的部门得到具体的“指点”。为此,社会新闻的采访便要坚持立足社会“底层”,在人群集散之地,在与人的衣、食、住、行等“相关联”的地方,在为人们所注目、所议论的场所去寻找新闻的题材与素材。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新闻的采访对象涉及面广泛,采访话题又往往是关乎人的“面子”与情感的敏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篇十: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编辑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3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张子让《新闻编辑教程》

2011-2014学年度本科生期末、期中考试试题汇编(三)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 一、名词解释 1. 单一型标题 【答案】单一型标题是指有主题而无辅题的标题,通常用于信息单一的新闻。广播、电视的新闻提要,也以单一型标题居多。 2. 小头条 【答案】小头条是指在优势区域采取缩小标题等弱化处理方式,这种头条虽处于最重要的版位,但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头条。对于一些涉及重要人物、重要机构的新闻,或价值够不上头条,却又值得引起注意的新闻,用小头条的形式来处理。 3. 版心 【答案】版心是指版面上刊登文稿、图片等信息的部分,又称版面的容量。一个版心容纳多少字数,取决于纸张幅面、正文字大小及分栏多少,各报不尽相同。版心周围的边线为版线,通常只有上端的“天线”和下端的“地线”。 4. 引题 【答案】引题是指主题的引导题,位于主题之前,常用于说明、引申和烘托主题。因排列有纵向和横向,又分别被称为肩题和眉题。新闻的来源、背景和原因,一般由引题来交代。引题依附于主题而存在,表现方法、句子结构和外在形式都比较自由。引题的字数可比主题少,也可比主题多。从简洁和美观考虑,两者的数量一般以接近为宜。 5. 报眼 【答案】报眼是指横排报纸报头一侧或两侧的一小块版面,通常刊登比较重要、简短而又相对独立的稿件,也有些用来刊登当天导读或广告。报眼可以单独编排,也可与其下面的区间连接编排,俗称“冲报眼”,可用来突出头条以外的重点稿件。 6. 名子题、辅题辅题 【答案】名子题、辅题辅题是指对主题起到辅助作用的标题,包含引题和副题两部分。引题又名肩题、眉题、上辅题;副题又下辅题。在复合式标题中,可以同时具有引题和副题,也可以是只有其中的一种。 二、简答题 7. 将下列稿件合成专栏,标题可作修改。版面设置为124行高,8栏宽,每栏宽13字,正文小5号宋体;其中专栏高45行,宽5栏。 材料一: 世界屋脊成了长寿之乡

据新华网拉萨2002年10月6日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健全,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已成为我国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这里的人均寿命己由50年前的36岁提高到现在的67岁。

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非常重视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先后累计拨款18亿多元。如今大多数乡村建立了合作医疗机构,国家每年给农牧民的医疗补贴达2000多万元。目前,西藏已形成了自治区、地区、县、乡四级医疗卫生网,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237所、床位6348张、卫生技术人员8948名,每千人口拥有的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藏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许继平介绍说,西藏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并将逐步把养老保险制度最大范围地覆盖到城镇各类劳动者。到去年年底,西藏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2.87亿元左右,养老保险金社会发放达到88%左右。

口前,我国每百万人中有6.4个百岁老人,而西藏每10万人中就有4.4个百岁老人,百岁老人总数己经达到116个,成为我国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

“随着西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日趋合理化,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和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西藏百岁老人的数量将会逐年增加。”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研究员格桑说。(约540字)

材料二:

酥油桶的变迁

据新华网拉萨2002年12月20日电“现在西藏人喜欢用电动酥油桶!”西藏山南贡嘎县岗堆乡的农民达娃说。

30岁的达娃继承了祖先流传下来的制作木制酥油桶的生计。在十几年前,每天都有人来他家求购酥油桶,还有人订货。然而,近几年随着电动搅拌机和专门打酥油茶用机器的出现,达娃的生意曾一度受到冷落。

从木制酥油桶到电动酥油桶的变迁折射出西藏百姓生活的变化。

达娃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也不断增强,现代化的产品越加受到人们的青睐。纯平电视机、全自动洗衣机、绿色冰箱以及家庭影院都成了人们的“宠物”.电动搅拌机也成了每家必需的生活用品。

达娃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意策略,在面向偏僻地区生产出售传统酥油桶的同时,在木制酥油桶的工艺上作文章,把原先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酥油桶,打制成精致的工艺品类型的摆设。在木制酥油桶上不仅增加了上下三层铜环的装饰,并且把整个酥油桶漆成褐色或者咖啡色,以显其雍容和华贵。

达娃说,现在居住在城里的藏族人虽然不再用木制酥油桶打茶,但是作为工艺品摆设在家里的某个显要的位置,不仅能够凸显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更能够给自己家里增添几分生活的气息.

改进了的木制酥油桶在市场上很快受到了城镇居民的欢迎。在今年12月1日举行的西藏山南地区第22届物资交易会上,仅在头两天,就卖出了近20个传统的酥油桶。这使得达娃非常兴奋:“现在党的政策那么好,只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一定能够过上更加富裕的日子。”(约630字)

材料三:

藏民族:头发不再论短长

据新华社2003年2月23日电去年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到拉萨工作的藏族姑娘米琼,在西藏拉萨的一家美容美发店;把自己一头飘逸的长头发剪成了短发。

她说:“我的脸比较小,所以短发更适合我的形象。”

如今,走在拉萨的大街上,年轻的女孩不会因为留着一头金黄色的短发和帅气的男孩留着一头鸟黑的长发而受到行人异样目光的“礼遇”。然而,在几十年前,藏民族的前辈们对年轻一代关于头发的这种举动,是万万不能容忍的,认为是离经叛道,更有甚者会说没个人样。

1985年,从中国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觉嘎,披着一头长发从中国内地回到了西藏。于是,一场火热的“批判”在他的父辈和亲朋之间展开。最后,在种种压力下,觉嘎不得不剪掉自己钟爱的长发,恢复了所谓的“人样”。

其实,藏民族自古都是男女老少蓄长发。被定格在镜头中的历史照片上,藏族人都留着长发和辫子。在藏区,流传着“只要把出生时的头发一直蓄到死,就会很有出息”的说法。很多人甚至为给孩子讨一头好发,取名“扎桑”(好头发意思)的也不少。

现年65岁的藏族老阿妈扎西卓玛感慨地对记者说,她现在非常羡慕年轻女孩子的短发,梳洗方便,干净整洁。“我们年轻时,为了生活要常年从事体力劳动,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自己的头发。”她说,“除了每年的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作为传统的习俗妇女必须要洗头发外,平时根本没个讲究,所以等一年下来,很多人的头发是又脏又乱。”

随着西藏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西藏年轻人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不断增多。电视、电影、互联网、报纸等现代传媒手段把西藏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头发、发型,对如今的藏族年轻人来说,己经成为表达他们个性的一种语言。目前,仅拉萨地区大大小小的美容美发店就有近500家,从事理发工作的近千人。(约710字)

答案提要:

这三篇文章组成专栏,主要讲述西藏地区的变化,变化分三个着眼点:①西藏人均寿命提高,成为长寿之乡;②从木制酥油桶到电动酥油桶的变迁,显示出西藏生活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③西藏人对头发持有的观念的变化,显示出西藏人与外界沟通的脚步,彰显了年轻人的个性。

专栏主题“今日西藏”,突出西藏变化的元素,放在该区域的中上部分,专栏题上方排“减民族:头发不再论长短’夕,并配图;专栏题下方分成两部分,排另外两篇文章,并分别配以图片。为了突出强调,可以把该专栏放于上左区。

【答案】

8. 请分析评价下列报道规划。

《人民日报》社会版2010年报道规划

今年社会版,将继续立足民生报道,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略尽绵薄之力。

抓事件、做监督,当好社会公共“预警器”

新闻界有句话流传甚广:一千个人的死亡是数字,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关注民生,要抓具体的事件,要关注每个活生生的个体。

2009年以来,社会版陆续推出了南京徐宝宝事件、广西米粉事件、河南农民工非法讨薪事件、东莞爬窗免职事件、武汉信义兄弟感人故事等等事件型报道,社会反响很好。2010年,社会版仍将继续抢抓民生领域的事件报道。挖掘细节,关注个体的命运,对于社会不良现象,力争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力争从建设性的角度展开批评与表扬,激浊扬清,既不漠视,又不煽动,做好社会的“预警器”和“减压阀”。

领域上,社会版的报道将集中在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环保生态等社会建设领域的进展上。房价楼市、看病报销等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毫无疑间,也将是我们的重点关切。

方法上,力争抢抓“第一落点”,多做“延伸追击”。在坚持抓独家新闻的前提下,在深度、权威上下工夫,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影响民生的突发事件面前,力争做到不乱语,不失语;在新闻竞争激烈、内容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避免千报一面,在选角度和抓表达上下工夫。

重栏目、树名牌,擦亮社会观察“显微镜”

2010年,社会版将继续打造好业已初具影响的品牌栏目,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报道模式。

“民生三问”栏目以“显微镜”的姿态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突出深度分析,已成为社会版的拳头产品,转载率很高,在读者中间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个栏目以当下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热点为话题。围绕该话题,精心设计3个问题,采取编辑和记者对话的形式,对话题进行探讨和展开。从内容上看,体现了严肃报纸抓核心新闻的职责;从形式上看,是对电视媒体常采用的主持人和前方记者连线模式的借鉴。除有效引导舆论、使报道走向深入外,该栏目也有望成为培养名编辑、名记者的平台。

“民生观”栏目抢抓第一观点,力争成为社会舆论的定盘星。一般的言论栏目,在形式上往往侧重于突出观点,不能让读者一下子明白因何事而评。“民生观”将事件做进肩题,更好地做到新闻性和评论性的统一、报道事实与表达观点的统一。同时,栏目.配以主题漫画的形式,增加了可读性。“见解”栏目与经济、政治、文化己有的“感言”、“声音”、“新语”相匹配,刊发民生领域重要人物的思想观点,紧扣新闻,突出高端。“见解”栏目将改变以往零敲碎打的姿态,今年将紧扣新闻话题进行系统性包装,让权威者发声,争议者表达,引领社会舆论。

助民生、重参与,做好社会建设“助推器”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建设领域方兴未艾。

社会版的创办宗旨,便是报道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

2010年,社会版将从社会公益切入,保持关注,并做好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2009年,社会版曾经形成了这样的公益报道模式:首先,发现典型的人物。比如“80后最关乡村女校长”系列报道,便是由地方分社记者首先发现了女校长李灵这位符号性人物,进行报道;然后,着眼解决问题,进行下一步跟踪。报道推出的第二天,两家基金会立即承诺帮助李灵及留守儿童,河南地方政府及慈善人士的援助不断涌向李灵,社会版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使李灵学校境况得到改善。最后,将报道重点拓展到符号人物背后需要帮助的群体。在关注李灵的同时,其背后5000万留守儿童的生态自然浮出水面,社会版推出《谁来点亮留守儿童的童年》,引起强烈反响与其他媒体的跟进。

今年,我们在关注具体事件的同时,对现代公益理念、公益组织的健康成长、社会事业的架构机制等深层次的问题,做深入的调研和了解,以期感受风向,把握趋势。

【答案】(1)人民日报社会版的报道策划运用了系统方法,对报道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社会热点,工作重点,重大事件,重要典型,涉及的关系和环节很复杂,这一报道策划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统筹考虑,以促使报道充分、全面、深刻,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该策划从以往的经验出发,对社会版报道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报道领域与报道方法,并就具体栏目进行了分析。

(2)这篇报道策划很明显属于阶段性报道策划,是人民日报社会版对2010年的报道规划。这类报道策划有超前意识和宏观视野,总揽全局,审时度势。阐明了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确定了报道要点和重要选题,并根据竞争态势,提出了将要采取的报道举措。对阶段内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活动也应提

上日程,如“2010年,社会版仍将继续抢抓民生领域的事件报道。挖掘细节,关注个体的命运,对于社会不良现象,力争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还可以看出这类策划宜粗不宜细,并没有细节的规划,是为了给记者、编辑留有发展的余地。

(3)这篇报道策划中遵守了立异原则。报道策划的生机和魅力在于立异,在于出新。报道策划最可宝贵的品格是拒绝平凡,追求创意,这是报道策划的精髓和灵魂。人民日报社会版的策划中提到“在坚持抓独家新闻的前提下,在深度、权威上下工夫……在新闻竞争激烈、内容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避免千报一面,在选角度和抓表达卜下工夫”。可以看出这个报道策划追求大胆探索和求异求新。

(4)这篇报道策划中体现出对问题讨论和重视。如社会版有“民生三问”栏目,以“显微镜”的姿态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突出深度分析,这个栏目以当下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热点为话题,围绕该话题,精心设计3个问题,采取编辑和记者对话的形式,对话题进行探讨和展开。这些问题也恰恰满足了接近性、普遍性和急迫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兰州大学2015录取名单 兰州性传播医院 兰州性传播性疾病医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拟录取名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gaokao/gaokaoluqu/12105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