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真题 > 2016浙江高中历史学考试卷

2016浙江高中历史学考试卷

2016-08-09 11:45:45 编辑:chenghuijun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适当的试题能让考生很好的掌握考试节奏,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16浙江高中历史学考试卷希望能 ...

  适当的试题能让考生很好的掌握考试节奏,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16浙江高中历史学考试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16浙江高中历史学考试卷(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③②

  2.《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宜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3.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4.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5.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6.“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材料中的“乾隆二十二年”采用的纪年方法是

  A.帝王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   D.公元纪年

  7. 大前提: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小前提:雅典文明是希腊文明的代表。结论:雅典民主是迄今最完善的民主。下列推理属于哪种情况: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 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8.伯利克里在其著名的《葬礼学说》中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段话反映出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人民主权 B.民主面前人人平等

  C.天赋人权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9.中国文献中最早关于罗马法的记载,是清政府派5大臣出洋考察西洋法制的报告。载泽等人于1906年5月在《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都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从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开始到现在,罗马法都被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开设。根据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说

  ①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②罗马法是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③在今天罗马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④罗马法对清末法制改革意义重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10. “它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戏剧,不具有革命性质”,麦考莱的《英国史》称它是理想的、合法的、典范的革命。这场革命其实质是

  A.封建政权内部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斗争

  C.资产阶级内部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D.封建国王与克伦威尔争夺政权的斗争

  11.“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

  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 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需要

  12.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材料的实质在于说明

  A.1787年美国宪法比《权利法案》落后

  B.1787年美国宪法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

  C.1787年美国宪法是不完善但很进步的资产阶级国家宪法

  D.这部宪法最大的失误是种族歧视和君主立宪

  13.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政策 D.反腐倡廉的政策

  14.2015年,叙利亚危机中东局势紧张,需紧急调动部队进行战略协调。调动军队这项权力应该属于

  A.总统奥巴马(图1) B.美国国防部(图2)

  C.美国国会(图3) D.美国陆军部(图4)

  15.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烟草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1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7.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18.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其中有一部分迁移到了越南,将我国的许多手工业品、生产技术等也带入越南,其中可能包括:①炼钢和淬火工艺 ②白瓷生产技术 ③松江特产棉布 ④用煤冶铁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瓷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形成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20.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地区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密切,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洲农作物品种的传入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

  B.美洲的金银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C.美洲原有的人种结构随着欧洲殖民活动而改变

  D.美洲地区成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1.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其扩张手段不包括

  A.建立沿海据点 B.建立商站 C.掠夺黑人奴隶 D.输出工业产品

  22.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直接原因是

  A.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工作      B.民主运动的推动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政治地位的提高

  23.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24.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5.“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26.下列治国主张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

  ③“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7.右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

  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正

  确的是

  A.都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B.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

  D.都反映了当时阶级关系的实质

  28.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 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29.“(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

  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A.商周   B.春秋战国 C.唐末宋初 D.元末明初

  30.英国曾拒绝卷入任何涉及转让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行动。舒曼计划公布后,“令英国感到担心的是,戴高乐(法国总统)正在采取行动,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于是决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就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这表明英国

  A.想控制欧洲共同体与苏联争霸 B.力求挽回被欧洲大陆国家抛弃的命运

  C.不想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D.借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31.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苏联)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这里使苏联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是因为戈尔巴乔夫

  A.经济改革成效不佳 B.签署了《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条约》

  C.主动放弃与美争霸 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

  32“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A .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 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C. 是在美国制定了第三条道路的经济政策后提出

  D. 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

  第2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第33题15分,第34题17分,第35题20分,满分52分)

  33.“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的“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三:“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3分)

  (4)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政体的代表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所学,填写下表。(每空1分,共4分)

  德意志帝国 法国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法律基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元首及产生方式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

  权力中心

  34.(17分)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 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4分)

  (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7分)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4分)

  35.(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关市高而不征”,即只稽查是否有违法行为,而并不收税。汉代说是对商人要“重租税以困辱之”,其实主要是实行国营工商业以取利。(唐朝)杨炎行两税法,才正式收取商业税,对坐商按户征收资产税,对无居处而行商者,向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并且说要“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这就是说要使行商与农民、坐商、手工业者都一样向国家纳税,不允许他们有侥利,即多余的利润。……到了宋代,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国家的商业税收越来越重要,有时它的数量超过了田赋收入。

  材料二 中国从战国时代起,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因为商鞅变法成功,秦因此富强,汉代遂也继承这一思想,并逐渐发展为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加以推行。……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对商人的看法也有变化,认为工商皆是本业,不应歧视他们。而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商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

  ——以上均摘自马克圭主编《世界文明史》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与私人工商业间的主要关系。(6分)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分)

  (2) 简述“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含义。(2分)根据材料二,归纳“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过程。(4分)

  (3)有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请运用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简要评价这一结论。(4分)

  2016浙江高中历史学考试卷(2)

  1-5 BCABC 6-10 BBACB 11-15 BCBAC

  16-20 CDDDD 21-25 DACDC 26-30 AACCB 31-32 DD

  33.(15分)(1)中国的“选举”是指选拔官员的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选举的范围基本限于统治集团内部(奴隶主或地主阶级);西方的“选举”是在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选举”制度。(4分)(2)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不同:起源阶段的选举是直接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是间接民主。起源阶段的选举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4分)(3)古代中国的“民主”是指为民作主的、有德行的君主;古代西方的“民主”是指“人民主权”。(3分)(4)(每空1分,共4分)

  德意志帝国 法国

  政治体制

  法律基础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元首及产生方式 皇帝;世袭制

  权力中心 皇帝 议会

  34.(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

  (2)“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指“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外国人,视外国为夷”。“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平”指“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4分)

  (3)观点: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抗争、探索,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一个新中国。(2分)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企业产生;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掀起了洋务运动,中国经济、军事、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被提上议事日程——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5分)

  (4)主要特点:在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起步;地主阶级最初担负着近代化的重任。(4分)

  35.(1)主要关系:开始是稽查是否有违法并不收税;汉代实行国营工商业取代私人工商业;唐朝正式收取商税;宋代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大。(8分)

  结论:私人工商业逐渐繁荣,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国家对私人工商业的控制有限。(2分)

  (2)含义:重视和鼓励农业发展,抑制和限制工商业发展。(2分)

  过程:战国时期由思想到实践;汉代逐渐发展为国家政策;宋代以后出现工商皆本的思想,国家立法保护商人利益,提高商人地位。(4分)

  (3)评价:材料中宋代商税的重要地位、宋以后商人地位的提高,以及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和晋商、徽商的兴起等,都说明这一政策并没有完全阻碍工商业发展,只能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商业发展。所以这一结论是不全面的。(4分)

  2016浙江高中历史学考试卷(3)

  2016年除了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还依然自行命题外,已有25省份省市统一采用了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从原有的15套缩减为9套历史高考卷并行。因为四川、安徽和山东等7省市停止自主命题,今后有可能统一向全国“一张卷”过渡的趋势。

  这份关键而特殊的浙江历史高考卷已揭开了面纱,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其中的特殊不仅在于是持续八年自主命题的传统文综老高考的封笔和绝唱,又是开启了高考新试点的学考选考的第二次,相当于一年两次以及下半年的10月份的三次高考。而且还在于浙江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在全国各地陆续推进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2016年常规文综高考最终收官,进而为新一轮课改而奠基,自然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探索与导向意义,故而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下面笔者就浙江文综历史试题{以下简称为浙江卷},作一简要评析,敬请赐教。

  承续传统,彰显创新

  浙江卷自2009年的高考实现了新老课程的交替后,走过了八年的求索历程,高考试题遵从了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时代性等原则,无论从命题内容到题型结构,还是从命题思路到评分操作,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较好吻合了命题意图。

  首先,秉承往年的传统。一如既往地严格按照我省《考试说明》《教学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要求,并参考2016年考试说明样卷,在试题结构上,合理分配政治、经济、文化、战争几个模块的分值比例,以及中国史与外国史的份额基本稳定。如中外历史权重变动大体平缓,笔者初步统计如下:2010年中国史:世界史为64:36、2012年61:39,2014年为60:40,2015年为66:34,2016年为62:38。

  其次,试题形式和命制技巧上形成了某些程式。例如选择题第12题一直以中外思想史综合参照的组合选择题形式出现;选择题中每年均有一题以考查史学方法为主的试题集中在第13题;还有一道创设情境的历史地图。主观题第 39题第(3)小题为开放题等。

  再次,日益重视历史素养立意。多以材料式呈现,不局限于教材的直接表述,通过引入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视角,再根据新问题、新情境进行重构。如第12、13、14、15、16、17、18、20、21、22题和非选择题,都考查了历史信息处理能力和史学实证素养,切合和昭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一轮课改方向。再如第38题以1947年这个转折性年份为切口,既横向考查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诸问题,又纵向考查了新旧民主革命的新陈代谢,体现了小切口、大跨度,多角度、深分析的特点,类似于2014年浙江卷第38题的黄仁宇从1587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的《万历十五年》,具有如出一辙之处。

  近几年来,浙江卷对开放式主观题的积极引进和优化,均有一小题开放、半开放的试题,不仅以此有助于掌控难度系数,从而相对降低了难度。同时,考察了思维个性。第38题第(3)小问,要求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并力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今年仅仅提供了两个观点选一,不同于以往的2014年的四选一。

  再其次,确定人物模块和遗产模块作为ⅠB模块中18选6的部分,各占10分,迥异于外省的必选修混编选做卷。由于文科生选择政治和数学的相对较少,历史科目入选概率非常大,甚至往往两题均选,由此无形中对历史学科起到了平衡和强化作用。

  此外,命题思路的变迁就是从知识考查到能力考查,再到价值观考查的转变。与前几年的题目风挌相比,变化幅度很大,更多隐含了国家意志。

  另外,逆向(否定)选择题有比往年减少仅有1道(第14题),去年却有4道之多,开创了历年纪录。还有值得点赞的是,自选第9题开创了两个人物秦始皇和唐太宗的边境政策比较的新题型,扩展了覆盖面和思维含量。

  注重素养,凸显能力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史学科命题改革的指向。新高考强调“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近年来,浙江高考历史试题已进行了初见成效的摸索,例如2014年高考历史卷中,四种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分别为29、30、19、22分。而今年的历史核心素养考查则更为显现:

  1. 时空观念。时间和空间是在历史进程中对历史事物进行定位的两大维度,这是正确认知和解读历史现象,构建合理历史思维的抓手。时空观念要求将特定的历史人物、时间、现象等置于相应的年代、地点来进行分析和思考。本卷的第15、19、22、23题,旨在考查历史时空观念,所占分量不轻。具体到第15题对于定州的表述,隐性考查了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第20题的1939—1942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侵略扩张的时序排列。

  2. 史料实证。史实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浙江卷始终贯彻史实实证素养的考核,继续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能力的考查。2015年第38题的引语指出“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斯文能力。”这无疑点拨了史学的过程和方法,起到了有益的提示作用。显然,通过史料研读和习史方法的考查,渗透了史唯求真、实事求是的史证精神,基本定位在第13题。

  本卷运用的史料形式多样,又简明扼要,题中不断呈现“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来帮助解题。例如包括文字史料(第13题《明太祖实录》、16题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第19题的聂荣臻元帅回忆片段)。再有统计数据(第20题有关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概况,以表格编列史料数据;第22题涉及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还有第38题的天津歇业工厂、上海申新纺织厂等)。还有历史地图(第 23题);以及历史文物(第13题户帖),从中考查了对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一、二手史料的定位。再如第14题提到了“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题中引用了 《西都赋》、《蜀都赋》、《估客乐》、《广州歌》等,采取了“以诗证史”的史学方法,可谓“文史不分家”,为考生所喜闻乐见,这有助于增强趣味性,生动活泼,以减轻考生压力。尤其是第38题材料一包括中美贸易的漫画、晋西北山地农民等。意在考查学生辨别史料价值、解读历史资料、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等诸多方面的史料实证的潜能。

  3. 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历史思维既是一种观照历史的视角,也是一种认知历史的方法。由此突出了历史学科的探究方法的应用,以及终身学习历史所需的一些方法,比如资料的收集、研究、分析等的考查。如第38题的导语强调“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以引导考生学会多些历史真相的探索,少些简单灌输的结论。由此可见,浙江历史高考试题凸显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考查。

  引领价值,服务人生

  众所周知,历史认识是多元的、开放的,因而任何对历史的僵化的、教条的认识都不能体现历史学习的真正价值。目前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一线教师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我救赎,力求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此,重视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历史高考试题的主旨之一,力图在试题中弘扬主旋律,渗透民主、自由、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体现考试的“立德树人”的功能,积极养成以人为本,追求进步的进取精神,民主法治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等。并力图将这些历史价值观的考查,渗透在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之中,这无疑起到了对于青年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以往浙江卷的许多主观题颇有亮点,在往年多有肯定而不再赘述。今年第39题以中外民权平等为灵魂来展开,难能可贵,不仅弘扬了孙中山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还强调了思想文化的实践发展、与时俱进或者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等,正是目前社会转型时期的热切话题,颇有启发。

  立足基础,围绕教材

  浙江卷坚持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古今中外纵横穿插,侧重知识的迁移能力,高度浓缩,知识面考察宽泛,第12题贯穿了中外古代思想;第15题涵盖了秦汉州郡县、唐代纺织手工业、宋代制瓷业、元代中书省等史实,知识密度和跨度高;第39题采用了中外历史整合的形式小切口、大跨度,梳理了民权平等思想从古希腊、罗马,到启蒙运动,到孙中山的发展轨迹,瞻前顾后,纵横交错。同时,自选模块09(人物)第(1)为秦朝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第(2)问唐朝管理少数民族的措施,比较秦和唐管理少数民族的不同点。模块10(遗产)考了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背景和乌菲齐博物馆是如何成立的,还有用一句话概括乌菲齐博物馆等,都中规中矩。

  追踪学术,强化变通

  历史言说的是过去的世界,但是历史学却是服务人生和社会的学科。高考试题理当突破思维定势,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本次命题着力引入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观点,并将之与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结合起来,意在引导历史教师关注史学新发现和新成果,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浙江卷所引材料大多来自中外历史名家名篇,第38题以当代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了《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切入,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而见微知著。其他的材料主要来自于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摘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等,从而促使师生主动开阔学术视野,自觉增强史学修养。

  关注现实,回避热点

  诚然,历史是过往与当下不断的对话,进而发挥史学的借鉴功能,命题者既要面对现实热点,又要力求避免猜题。譬如可谓得心应手地回避了各界所关注的诸多周年话题,热点的考查往不再明显的正面切入。

  本卷第18题对应了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第19题呼应了时政热点“朝核”议题;与此同时,本卷第 38题设计立意高远,围绕1947年来展开,主要指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这与2010、2011年的第 38题材料三和第(3)小问异曲同工,都涉及到了1945-1949年的相关史实,如此第三次重复出现有些出人预料。第39题以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逝世90周年为背景,角度比较隐蔽。但又与2012、2015年的第 39题材料三和第(3)小问,都与辛亥革命、《临时约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关。而自选第9题的秦朝和唐朝的边境政策,针对当下的新疆和西藏等边疆民族问题。以此迎合了社会热点,彰显了史学的资政等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

  由此可知,本卷有效回避了“一带一路”、抗战东方主战场、G20峰会、“五水共治”、放开二胎的人口政策问题等热点,以及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考古发掘等,如此刻意迂回了所谓的时政热点,正是对盲目猜题押题的警示。

  美中不足,瑜不掩瑕

  不言而喻,浙江卷坚持正确价值观引领和人文、学科素养的统一,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十分注重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愿景看好。不过,相关专家要一年中命制三份高考卷,其中工作量可想而知。但为了推陈出新,进一步优化命题,笔者斗胆发表一些浅显的个人看法。

  1. 难度系数的掌控。以往历史学科的难度系数掌控稳当,但今年的波动略大,学生反映难度较大,与政治、地理学科的难易程度失衡。更何况最后一年文综考试,连全国卷也降低了难度。由于历史考点总体容量本身过大,尽管比前两年总体将少一个模块,但又增加了许多发展要求,以至于纳入新高考范围的知识点约有500多个。加之卷中总体文字材料字数明显多于往年。如第13题更达170多字;第21题的题干有110多;第 38题的文字阅读量达500多;第 39题的三段共600多字。况且许多材料没有过去那样简明扼要,甚至有些比较绕,不少材料很难一眼就看懂。

  2. 知识点布局不大合理:本卷中国现代史仅有第19题,二战后世界现代史几乎为零,也未在自选模块中加以弥补,容易被人诟病为厚古薄今。战争模块在去年分值增加的趋势下,今年仅有一题4分。尽管题量有限,各部分的比例出现波动也属正常,但也应适当兼顾布局,如此在覆盖率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让师生琢磨不透。还有第20和21题都属于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相关,考点过于密集。再有第38题以1947年这个转折性年份为切入,如果不局限于国内解放战争,若能延伸到世界史的冷战问题,那就更巧妙了,这样既避免了过于集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子目,又顾及了二战后世界格局,而且更显得大气,并凸显了全球史观,同时淡化了革命史观的嫌疑。

  3. 答题要求过于细碎。本卷答案有些机械化、成人化倾向,不得不死记硬背大量精确的历史年代和概念,譬如第15题“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浙江考生十分生疏和遥远,不知道13州部中冀州和定州的关系;第19题的“跨入原子能时代”中要求考查1958年我国建立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第16题“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等一堆概念实在过于专业化。还有自选第9题的“典客”、“道”、“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羁縻都督府、州”等。第10题“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正义法规》”等较为生僻,以及“1581年由乔治·瓦萨里设计的共和国行政中心”等都得牢记太强人所难。此外,教材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已十分精简,平时讲解不会着墨过多,再不会像人教大纲版老教材那么到位,

  4. 图片资料的不足。全卷仅有选择题中两个图片,而在主观题和自选部分均为单一的文字材料,从而失去了图文并茂的生动活泼,这不失为一大遗憾。

  5. 多元史观的运用力度不及往年。虽然本卷致力于史观的厘清和运用,但不及以往那样得心应手,巧妙得当。显得严肃教化有余,而灵动不够。不如外地高考题那样,社会史观多有涉及。

  6. 学生身边的地方史的缺憾。随着越来越多省区压倒性采用了全国卷,给地方史的引用带来了难处。但我省可充分利用自主命题的优势,延续往年尤其是2011年的做法。本卷仅有第17题的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此外难觅踪影。

  另外,某些细节有点纰漏。比如第38题材料一中的书名《转折年代》应确保严谨,上下一致,都得注明《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见右图;材料二可分为两段,把毛泽东和陈旭麓的材料分开再设材料三。


2016浙江高中历史学考试卷相关热词搜索:考试卷 历史学 浙江

1、  适当的试题能让考生很好的掌握考试节奏,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明二中高一入学考试卷2015,希 三明二中高一入学考试卷2015(2016-08-15)

2、 2015湖南学业水平数学考试卷真题(2017-03-27)

3、   新高三物理学科指导全集  【作者:南京一中李云辉备课组长】  高三物理复习,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概念 新高三物理学科指导全集(2015-08-01)

4、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数学理(图片版)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数学理(图片版)[1](2015-07-05)

5、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数学理(完整版)201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数学理(完整版)[1](2015-07-05)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浙江高中历史学考试卷”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浙江高中历史学考试卷"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gaokao/gaokaozhenti/5481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