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2016-01-09 08:30:5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一:《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一:《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沉淀、过滤、吸附和消毒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起来,主要介绍了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本课题与生活结合很紧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分析形成一定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对整个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对于过滤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教师采用学生先合作预习、课堂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过滤的操作录像,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评价、教师总评讲解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操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操作要领,达到掌握过滤操作的教学目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和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教学中教师将各难点分散讲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教材净化水的流程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比较明显的优点是:第一,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上这节课之前,我从河里取回几瓶水,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把这浑水变得清澈一些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第二,学生分组实验、发现问题、提高实验技能。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学生操作完毕后,请学生评价交流。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1、滤纸没有和漏斗壁紧贴。2、过滤速度太慢。3、滤液倾倒太快,使滤液未经滤纸而流下。4滤液高于滤纸的边缘。5、有的同学太着急,用玻璃棒把滤纸弄破了。请做的较好的一个实验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成功小组满怀成功的喜悦介绍经验,实验失败者则陷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操作的反思,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反思的活动,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和探究知识,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做真正的主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为“一贴、二低、三靠”。

这节课找到了许多不足之处:课堂组织设计不当,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在分组实验后,汇报交流是探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步骤之一,而在汇报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可能汇报重复的实验结果,这样会导致时间不够用,老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后,常常会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重复一遍学生的说法,这自然也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要很好地进行调控,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都是要提前思考的问题。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二:《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过滤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1.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喝的水是什么水?学生回答是自来水。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河水和湖水的?学生自学释疑通过看书了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并且由一个学生讲解,同时播放课件作辅助——把学生置于自来水厂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的净化方法的欲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过滤的方法。主要强调“一贴”、“二低”、“三靠”。教师边说边演示,然后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把滤纸捅破、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把仪器(漏斗和承接烧杯)弄上泥土的情况,及时总结。使学生明白不良操作引起的不良后果,从而总结出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一定会给予我们惊喜,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才是永生难忘的。学生只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三:《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10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我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使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沉时介,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四:《水的净化》教学反思表(张万华)

教学反思表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字数800-1000字,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五:《水的净化》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预设达到的教学目标: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的区别,通过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并练习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水的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对改善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

一、教学设计

本课题主要是分离混合物的一些化学实验操作方法的介绍,期间也穿插纯水、软水、硬水等概念知识,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本课题分成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沉淀、吸附、过滤等净水方法。

学生知道天然水是混合物,水中有不溶性杂质和细菌,但不太清楚水中有可溶性杂质;对于饮用水的来源有一定了解,知道生活用水来自自来水厂,但不了解自来水厂的具体生产过程。因此,我在课前先让学生观察两杯水,对比自然水和自来水的不同,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归纳自来水厂经过哪些步骤将天然水净化为自来水?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沉淀、过滤、吸附三种净水方法,然后介绍静置沉淀和吸附沉淀,学生实验探究过滤,并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过滤操作的关键及注意事项,对比过滤成果引出活性炭吸附色素,最后让学生归纳交流学习收获并完成课堂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

二、设计意图

课堂上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生生、生师间的互动和评价,学习材料的阅读、信息提炼、动手实验、辩论交流等,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以学习小组为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有效融合了自主与合作,实现了同伴分享和互助。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

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1、由于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探究这一环节中有个别小组的实验是失败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实验操作这一环节中对学生的指导要更具体到位些。

2、交流展示的组织形式也需要改进,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寻找问题,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3、课堂容量较小,所涉及的内容少。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六:《水的净化》教学与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与反思

烈山区蔡里初中:周胜金

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富启发性、趣味性和人文精神,如何让自己的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时空,更成为学生体验,探究,交流的时空,如何让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并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一直是我,一个普通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下面就截取我在《水的净化》教学实践中的经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教材分析

《水的净化》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可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设计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考虑到要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探究欲望,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融合。

三、教学实践

(一)第一次教学实践

1,教学设计

基于上面的设计理念,我以一段优美的歌颂水的散文诗引入,展示学校周围的水、洁净水和蒸馏水,让学生分组探究怎么把学校周围的污水变成洁净的水并进一步变成蒸馏水,并在其中插入教师引导总结,形成系统的净水方法,规范过滤、蒸馏的操作方法,形成硬水、软水和纯净的水的概念。

2,课堂教学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我过多的安排了学生探究的内容,把整个探究都交给学生,却对探究所必须的方法指导不充分,对学生的分组也只采用让学生自由分组的方式,结果学生的探究很快的陷入混乱,对我引导的总结也缺乏必要的兴趣,最后变成了探究也不充分,总结也只是我的照本宣科,效果很不理想。

3、课后反思

这节课虽然是一堂失败的课,但我发现学生更喜欢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表现出积极的,主动的一面,只是教师引导正确。就会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提升。

(二)第二次教学实践。

1、教学设计

针对这些,我进行了第二次设计。这一次,我把《水的净化》分成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课前先安排学生实地考察 :

小组合作调查本地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情况,并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亲自感受居住地水的情况,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水的净化》的探究营造良好精神意境。

课堂上,则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水进行净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意义到操作方法进行总结,

第二个探究活动则由教师先对学生分组,自主选用实验室中仪器进行探究过滤操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组和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但小组内要有明确分工。

探究结束后小组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小组间比较过滤结果,互相评价,再由老师引导,大家一起评出最优秀的小组。

2、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这一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在汇报课前实地考察成果的时候就总结出了常用的净水方法,并提出了净化水要解决三个问题:除去不溶性杂质、除去可溶性杂质、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细菌。

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用自带的材料如纱布、棉花、袜子、洗碗布、海绵、吸水纸巾、细纱网等进行过滤操作。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只有当过滤材料结构的空隙比泥砂颗粒的小,才能达到将泥水澄清的目的。

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虽然课前已布置了预习,但课堂上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看教材,除一组外,其他各组都没有加絮凝剂就直接进行过滤,而且在观察滤纸后,拿起滤纸、漏斗就操作;

这使得第三个环节即学生互相评价的时候非常热闹,乱得教师甚至没法控制,但我还是从学生的哄乱中对各组进行了鼓励,并评出了优秀组,以鼓掌的方式结束了评价。在总结环节,因为时间快没有了,我就没有按预定的设计让大家总结,而是演示了正确的过滤操作,强调了一贴、二低、三靠后就草草下课,结果还是拖堂了六分钟。

3、课后反思

由上可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净化水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两个探究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学生非常欢迎。。

课堂拖了6分钟,体现我在什么时候讲解,怎么讲,什么时候引导,怎么引导,怎么让学生及时探究,以及如何及时让学生总结探究的成果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

(三)第三次教学实践

1、教学设计

第三次.我利用鲁滨孙漂流记为背景引入课题,并设置了一个情景三个环节,一个情景是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污水的荒岛上,先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下回忆生活经验,总结学生以知的净化水的方法,然后教师补充新的净化水的方法,并提供规范的过滤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强化荒岛上的情景,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先讨论净化水的方案,然后设计实验,亲自操作,净化来自“荒岛”上的污水,最好最快的一组是大家的英雄组。

第二个环节由过滤后的水还含不含杂质的问题开始,在讨论和实验中展开软水与硬水的概念、检验方法,然后联系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自主总结硬水的危害和硬水的软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个环节是水的蒸馏方法,这个环节围绕课本实验展开。

课堂的结尾,安排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总结、自我和互相评价,进而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2、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

在教学的执行过程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主动的获取净化水的知识,锻炼净化水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快乐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当教学中暴露问题时,我也能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注意了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四、反思,总结与收获

通过这三次设计,三次实践,三次反思,我有以下几点比较大的收获:

1.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是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让学生真正产生探究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获得成功或失败的情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兼顾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是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重要前提。

获取知识与形成技能,特别是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按照特定规律逐步提高的过程。而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兼顾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自己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缺陷,并产生主动构建新的更科学更合理的知识结构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3.合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价生,生评价师,是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以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的探索和反思还是非常幼稚和浅显,希望各位同行和专家指教。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七:《水的净化》课例与反思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在使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教学做了初步尝试与课后调查,感触颇多。

笔者在探究《水的净化》的两周前,将后续课题4“爱护水资源”内容提前,让学生进行上网调查、实地考察、工厂参观、汇报交流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过滤所需要材料的选择依据,重点探究并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一、社会调查,课外研究,合作交流,提升责任

1.上网调查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中国和广州市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与危害、爱护水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增强节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调查家庭用水情况,细致了解家庭生活用水情况,自订节水措施,把节水意识变成实际行动。

2.实地考察

小组合作,在居住地长洲岛的深井河涌、上庄池塘、下庄池塘、珠江长洲码头、深井码头、农田、制衣厂沟渠、酒店下水道、深水井等调查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情况,并采集水样,从颜色、气味、悬浮颗粒大小、油状物观察对比,找出水样呈浑浊的原因、水样呈臭味的原因,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从深层次亲自感触居住地长洲岛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增强爱护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情感。

3.工厂参观

带领学生参观广东太古可口可乐生产线,了解水及二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参观广东太古可口可乐公司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的处理流程与方法,了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对空气污染物如甲烷的处理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为水的净化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4.汇报交流

形式:爱护水资源多媒体文本展示、手抄报、墙报、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会、长洲岛各处采集的水样样品展示和分析,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合理建议,进一步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素质的提升,为《水的净化》的探究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意境。

5.提出课外研究性问题

河水和我们能喝的水成分主要有什么不同?请从颜色、气味、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有毒物、细菌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些水能直接喝吗?怎样才能变成能喝的水呢?水净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寻找能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

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接经验,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各种社会资源,扩展了学生认识化学、科技发展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空间,又增添了人文内涵的深度,更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反思评价,领悟方法

《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采用两个探究过程,重视三性:即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用水如何净化的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过滤实验操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视角、全方位地认识水、利用水,在实践中探究、分析、归纳\迁移,发展探究能力,促进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1.汇报课外研究性问题的研究结果

(1)小组展示河水和我们能喝的水的成分的对比结果,得出水净化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除去不溶性杂质、除去可溶性杂质、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细菌。

(2)展示生活中过滤液体的材料并探究归纳材料的特点。一学生上台汇报,受制作豆浆过滤豆渣的启发,演示用自带的一层医用纱布、倒置的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过滤自带的泥浆水,发现泥水浑浊度有所降低,但依旧浑浊,医用纱布表面有少量黄色泥砂小颗粒。她认为纱布对泥砂小颗粒的吸附力不够,马上就有学生反驳是纱布空隙太大,导致小颗粒泥砂通过。 于是该生将纱布反复叠加,叠成较厚的一层,重新过滤,发现泥水浑浊度比前次降低,其他学生也用自带的材料如棉花、袜子、洗碗布、海绵、吸水纸巾、细纱网等进行过滤操作。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只有当过滤材料结构的空隙比泥砂颗粒的小,才能达到将泥水澄清的目的。

由上可见,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获得的过滤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片面性,只有在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中才能不断得到完善而发展;而自找材料,自做过滤器,既紧密联系了生活与化学,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体现了科学技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应用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2.从生活经验迁移、探究实验室操作的方法

由于实验室过滤操作方法与学生已有的过滤经验不太一致,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用滤纸和漏斗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

(1)自主探究,暴露问题

教师分发滤纸,要求学生观察滤纸与一般的纸有何不同,选用实验室中仪器进行自主探究过滤操作。在整个自主探究过程中,两个组成员之间、组和组之间,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兴趣盎然。

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即使课前已布置练习,但课堂上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看教材,而是在观察滤纸后,拿起滤纸、漏斗就操作;学生的操作五花八门,滤纸有平放在漏斗中的,有窝成一团堵住漏斗口的,有折成锥形、花形的;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倒泥水的方法更多样,大部分都是一学生手把住漏斗下端,另一学生将泥水悬空直接倒在滤纸上。学生的操作暴露了许多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有限,预习方法没有到位;二是学生以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完全是按照生活中过滤的经验,或者是前面实验造成的惯性思维行事。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不能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

(2)欣赏成果,反思评价,表达交流,探究正确操作的方法

笔者以为,只有通过学生互相搜集证据来评价比较,设法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其认真反思,自己发现自身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操作,补充完善得到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最终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体验探究曲折与乐趣的目的。 ①收集事实证据:各组互相观察对比滤液的澄清度,发现只有四个小组的滤液是澄清的。 ②评价与交流:四个成功小组满怀成功的喜悦介绍经验,实验失败者则陷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操作的反思,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反思的活动,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

③修正与归纳:在互相评价交流中,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存在的操作问题一个个找出来,又一个个想办法解决;学生不断地发现错误的操作,不断地修正已有的“经验”,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完善归纳,最后初步解决了滤纸的折叠方法,滤纸和漏斗边缘、滤液的高度的问题,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④点拨与顿悟:在概括、领悟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高涨,为自己的发现欢欣鼓舞,为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而喜悦,但是仍然没有人想到操作仍有不足之处。于是教师点拨:“做实验时,你们用手拿着漏斗累不累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累呀。”“怎样将手解放出来呢?”学生才恍然大悟,在实验桌旁寻找可替代物,找到了铁架台、铁圈或铁夹来支撑漏斗。

⑤结论与验证:趁热打铁,教师说:“能否使用你们刚才归纳的过滤操作的要点,得到澄清液呢?”学生洗涤漏斗,重新过滤,澄清的滤液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正确,他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至此,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的探究过程达到了高潮。

三、自我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10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八:《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上这节课之前,下了好几天的大雨,保亭河里的水变成很浑浊了。我从河里取回几瓶水,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把这浑水变得清澈一些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

二、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知道这瓶浑浊的水,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上层水更清澈,下层水较污浊。明矾的净水原理可以通过教师讲解而掌握,组织实验:请同学们把适量明矾加入到污水中,并搅拌,静置观察现象。讲述: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水中的杂质。活性炭吸附能力较强,不仅可以吸附液体中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增加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三、分组实验、发现问题、提高实验技能

教师讲解过滤器的制作,过滤的操作过程。然后教师演示过滤操作。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过滤的方法,把杯中的不溶物和液体分离开来。前后两个实验小组互派一位同学,观察评价对方小组的实验进程。学生操作完毕后,请学生评价交流。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1、滤纸没有和漏斗壁紧贴。2、滤液倾倒太快,使滤液未经滤纸而流下。3、有的同学太着急,用玻璃棒把滤纸弄破了。请做的较好的一个实验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成功小组满怀成功的喜悦介绍经验,实验失败者则陷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操作的反思,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反思的活动,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为“一贴、二低、三靠”。

不足之处:一、缺少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的榨果汁、豆浆的制作原理都和过滤操作一样,二者联系起来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感觉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会更加喜欢这门学科。在学习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时,除了介绍净水器外,还可扩展到生活中利用活性炭的例子:放衣柜、新家装修、煮焦饭时用来除去异味等。

二、课堂组织设计不当

在分组实验后,汇报交流是探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步骤之一,而在汇报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可能汇报重复的实验结果,这样不仅会导致时间不够用,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教师要很好地调控。同时也要避免老师的重复,许多老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后,常常会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重复一遍学生的说法,希望用这种重复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记忆,这些重复的话自然也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如果我们想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就要教会学生认真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边听边思考,提高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九:水的净化 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伯岗乡第一初级中学 郭士省

教师先给学生一种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上升到理性认识时,自然过渡到引导学生借鉴教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寓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最后又将理性知识应用于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从生活、生产实际产生,化学知识又服务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学生的探究活动层次明确,对于重点内容教师采用探究与再探究相结合,正向提问方式与逆向提问方式相结合,特别精道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最后提出应用性的系列问题,学生以专家的身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一直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之,学习就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篇十: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相关热词搜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1、龙里格龙教学反思篇一:龙里格龙 ( 龙里格龙教学反思(2016-01-09)

2、肺活量教学反思篇一:肺和呼吸教学反思 肺活量教学反思(2016-01-11)

3、几和几教学反思篇一:几和几教学反思 几和几教学反思(2016-01-12)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水的净化》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68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