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

2016-01-09 09:41:5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一:初中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一:初中化学第九单元知识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一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注意:a、溶液是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

b、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实验9-2)

d、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e、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到液体中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部分不能算在内。

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f、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g、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不同。一般来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 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得快,制造某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缩短生产周期。

(2)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以溶液形式存在,医疗上用的多

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名称: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4、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实验9-4)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混浊状态,静置后都分为两层。

5、乳化现象

(1)乳化剂: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乳化与溶解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2)乳化原理:乳化剂分子一端具有亲水性,一端具有亲油性,把乳化剂放到油和水的混合物中,亲水的一端插入水中,亲油的一端插入油中。由于分子的运动,使得油和水混合在一起。生活中的牛奶稳定剂,洗衣粉,肥皂等都

是利用了乳化原理。

注意:用汽油与用洗涤剂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有本质的区别,用汽油清洗是利用汽油来溶解油脂,形成的是溶液;而用洗涤剂清洗是利用洗涤剂将油珠乳化变小,形成的是乳浊液。

6、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a、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浓H2SO4溶解时放出热量 b、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C、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

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要指明压强),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

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

a、明确前提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改变溶剂量或温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明确“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前提条件发生改变,则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状态也会发生改变。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对大多数物质而言)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

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

的质量为36克。

注意: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假设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为Sg,则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S :100 :(S+100)。

×100g

(3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0℃时 S 易溶 > 10g 可溶 1-10g 微溶 0.01-1 难溶 < 0.01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表9-1) (2)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图9-12、9-13)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A、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B、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C、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B<C

(8)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注意:单位是体积单位

(3)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

A、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会有大量气体涌出。

B、喝汽水后会打嗝,是因为汽水到胃中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①概念:热的溶液冷却后,易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

②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海水晒盐)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低温度),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KNO3

③结晶的应用----海水晒盐

原理: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食盐结晶出来。

过程: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食盐---氯化钠

母液---多种化工产品

此过程中,结晶后得到的母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但不一定是其他化工产品的饱和溶液。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说明:浓溶液,稀溶液知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多少,要准确地表示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即溶液的组成,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表示。

对于有色溶液来说,可以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区分溶液的浓还是稀。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说明:

(1)溶质质量指已溶解在溶剂里的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等于加入的溶质质量(即没有溶解的部分不计入溶质质量)。

(2)两种溶液混合后,总质量等于混合前两种物质的质量之和,但总体积往往比混合前两种物质的体积之和小。

(3)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个比值,最后的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4)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表示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越多,溶液越浓。

2

溶质质量分数×

100%(C < S) 3

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简单计算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溶剂的量。

可用: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剂质量 =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3)溶解度与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

(4)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的判定

A、结晶水合物溶与水时,其溶质为不含水的化合物,结晶水转为溶剂水。如CuSO4•5H2O溶解于水,溶质是CuSO4而H2O转变成溶剂水。

B、有些化合物溶与水后,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如CaO溶于水,会与水发生反应CaO+H2O==Ca(OH)2 ,其溶质是Ca(OH)2 而不是CaO。

C、溶质只能是已经溶解的那一部分,没有溶解的不能作为溶质进行计算。

D、某化合物溶于水,要计算某一种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溶液的质量应该包括混合物与水的质量。

E、有关溶液参加反应的计算,要确定最后的溶质是什么。溶液质量的确定是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去生成沉淀和气体的总质量。在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时,要以溶质的质量列比例关系,而不能直接用溶液的质量或体积列比例关系。

注:只能用质量,不能用体积。

5、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1)溶液的稀释

方法:A、加入溶质 B、加入低浓度溶液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二: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第九单元 溶液

【考点梳理】

考点1 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溶剂有水、酒精等。

考点 2 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考点3 乳浊液的乳化

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 考点4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 NH4NO3

考点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

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2、 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考点5 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④质量

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4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考点6 溶解度曲线

1、 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② 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③ 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交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 查阅某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

②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③ 比较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溶解度大小

④ 选择适宜方法(结晶法)分离混合物

考点7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 定义: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的气体体积。

2、 影响因素 压强: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考点8 混合物的分离

适用范围固体与液体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混合物的分离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较大的固体物质

结晶

蒸发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不大的固体物质

考点9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 关系式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溶液质量

考点10 溶液的配制

1、 步骤:①计算 ②称量 ③溶解 ④装配贴签

2、 误差分析:⑴ 计算错误 ⑵天平称量错误 ⑶量筒量取水错误

考点11 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1、 关系式的计算

2、 溶液的稀释计算

溶液的稀释计算是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稀释前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概括

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祥解和习题训练

课题1溶液的形成溶液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各部分的密度、颜色、浓度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③混合物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3)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区分溶剂和溶质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碘酒中溶质是______,溶剂是_______。盐酸溶质是________,石灰水溶质为________,食盐水溶质为______,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_________,生石灰溶于水的溶质为___________;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____________,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________,医用酒精中溶质为___________。

(4)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注意要点]: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且溶液时透明的。透明但不一定无色。

f、均一、稳定、透明的未必是溶液,比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g、溶液不一定就是液体。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升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

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就会降低。(例如硝酸钾) 氯化钠等溶于水时,不会有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大多数物质溶于水既不防热也不吸热。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有的实验为了节省能源,可以采用氧化钙和水反应来提高温度。

课题2溶解度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由于水可以和酒精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水和酒精不可以形成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

降温、恒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升温、加溶剂

① 氢氧化钙和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若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要升高温度。

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加溶剂。

③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并过滤。

④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也可以加入CaO并冷却。

⑤ 氢氧化钙不是晶体,从氢氧化钙溶液也不会析出晶体,所以只能称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2.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A.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B.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C.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D.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E.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s/g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F.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温度是20℃,并且溶剂的质量是100g。 在20℃下,溶解度小于0.01g,被称为难溶(或不溶);

溶解度介于0.01~1g之间,被称为微溶; 溶解度介于1~10g之间,被称为可溶;溶解度大于10g,

被称为易溶。 G.溶解度曲线:

例:(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123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

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 80g 。

(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8)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象上方),加溶质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2)气体的溶解度

a.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没有单位。

b.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溶解、过滤、蒸发或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结晶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高温溶解、降温、过滤)如KNO3

铁屑和其他固体:用磁铁反复吸引

(结晶: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后两者往往应用在分离两种可溶于水的物质,并且其中一种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另一种受温

度影响小。我们希望析出的晶体是量多的一种,所以选用的方法要适合量多的那种。 蒸发溶剂时溶液浓度不变,冷却热饱和溶液时溶液浓度变小。

在一定温度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二者都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在60℃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把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降低到20℃,若前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M,后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N,那么N=2M。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牢记下面的公式:

使用该公式时的注意事项:

溶质的质量是指形成溶液的那部分溶质,没有进入溶液的溶质不应考虑。(计算溶质质量时

要考虑溶解度)

溶液的质量包括溶液中所有溶质的质量。

上下的单位要统一。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100% s100g

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6%,“16%”的意义:每100份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含16份质量的氯化钠。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用固体配制溶液

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用浓溶液稀释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贴标签。

标签一般包括药品的名称(化学式)和浓度。

溶液的稀释计算

稀释的方法:加入溶剂或加入低浓度溶液。依据:稀释前后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不变。

关系式

① 加水稀释:浓溶液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

分数%

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加入水的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分

数%

② 加入低浓度溶液稀释: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

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混合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混合计算

依据:混合前各溶液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

已知的问题

① 如果用固体配制溶液时,固体带有结晶水(例如硫酸铜晶体),那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② 量取液体时,如果仰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会偏少;如果俯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会偏多。 ③ 用固体配制溶液时,天平未配平、物码颠倒等情况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

【例题】把2.8g铁片放入2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

① 原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x,生成的FeCl2的质量为y,生成H2的质量为z。

Fe2HClFeCl2H2

56 73 127 2

2.8g x y z

567312722.8gxyz

2.8g732.8g1272.8g2x3.65g,y6.35g,z0.1g565656

20g

① 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g100%18.25% ②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g 100%27.97%2.8g20g-0.1g

答:原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5%,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97%。

【注意事项】

① 铁片放入盐酸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不是铁,而是氯化亚铁。

② 不要设“盐酸的质量为x”,因为盐酸是混合物,而溶解到盐酸中的氯化氢才是纯净物。 ③ 在第二题中,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般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

基础练习: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糖 B.食盐 C.氢氧化钠 D.花生油

附:将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另一种物质中,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植物油加入水中 B.高锰酸钾加入汽油中 C.碘加入酒精中 D.面粉加入水中

2、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溶液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附:在一定温度下,从200克10%的某物质溶液中取出20克,则这20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1% B.20% C.10% D.5%

3、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

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生石灰 B、烧碱 C、食盐 D、硝酸铵

附1: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立即塞紧U形管的塞子,右边液面

高于左边,则加入的物质是

A.NaOH固体 B.NaCl固体 C.NH4NO3晶体 D.白糖

附2:向右图试管里的水中加入下述某种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在同一

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四: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判断溶质、溶剂

• 固、气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固、气体为溶质

• 两种液体混合时,一般量多的作为溶剂

• 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98%浓硫酸)

3、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溶液各处密度相等)

4、物质的溶解性 定义: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的能力

影响因素 •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性质

• 外因:温度(对大多数固体而言,升高温度,物质的溶解性提高)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转换 饱和→不饱和:加溶剂、改变温度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改变温度

三、溶解度

1、定义:在定温下,物质在100g溶剂(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符号:S

单位:g/100g水 气体的溶解度:在标准大气压、一定温度下,溶解在一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数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剂)本身性质

外因

• 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气体:压强、温度(大多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NaCl 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Ca(OH)2

夏日夜晚鱼、虾浮在水面换气 煮沸的水冷却后不可再养鱼

3、物质溶解能力大小分类(20摄氏度时每一百克水中)

0—0.01g:难溶

0.01—1g:微溶

1—10g:可(能)溶

10g以上:易溶

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CO2溶于水:制汽水时必须加压并保持低温

4、根据溶解度的计算

原则

• 温度一定

• 饱和状态

公式

• s/100=m质/m剂

• s/100+s=m质/m液

四、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 降温结晶((点燃→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

五、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

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 m液=m质+m剂(体积不可加减)

2、溶质的浓度:溶质的量与溶液的量的比值

质量百分比浓度:c%=m质/m液ⅹ100%

体积比浓度:1:4的硫酸溶液(1——V质;4——V剂)

对于饱和溶液:c%=s/s+100ⅹ100%

3、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

(1)计算

(2)称量、量取

(3)溶解

稀释浓溶液则只需量取不称量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五:初中化学第9单元知识要点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 80g 。

(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8)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六:2013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汇总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⑵注意:有意义的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a)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P点的的含义 (c)N 加入A

物质、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的方法获取

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g)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

(h)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1、公式: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 )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七: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复习提纲

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复习提纲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溶液概念的关键词是:均一、稳定、混合物。“均一”是指溶液的各部分性质一样;“稳定”是指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就不发生溶质下沉、上浮等变化;“混合物”是指溶液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2.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溶剂是相对而言的,有的也是人为规

3.溶液的命名。溶液一般是依据溶质和溶剂的名称来命名的:“溶质的名称+的+溶剂的名称+溶液”,若溶剂为水时还可以这样命名:“溶质的名称+溶液”。例如: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溶液叫碘的酒精溶液,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叫氯化钠的水溶液或氯化钠溶液。

4.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碘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的事实说明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有关,碘难溶于水而高锰酸钾易溶于水的事实说明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5.乳化现象。

油与水等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静置要分层,这种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水、植物油、洗涤剂混合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例题1】下列与溶液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均一稳定,且无色透明

B.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C.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未必相同

D.如果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食盐水溶液在密闭条件下久置也不会分离析出食盐晶体

【解析】溶液有如下特征:(1)各部分的性质、组成都完全相同,外观看起来均匀、透明、澄清,这一特征为溶液的均一性;(2)只要不改变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强等,若为水溶液不蒸发水分,溶液长期放置也不会有分层、析出现象,这一特征为稳定性。因此C错D对。而许多溶液虽澄清透明,但未必无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因此A错。同时,一种溶剂可溶解多种溶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水既可溶解盐,又可溶解糖,形成糖盐水溶液,因此,B也是错误的。

【答案】D

【例题2】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碘酒稀硫酸盐酸酒精溶液

【解析】在溶液中,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作溶剂。如碘酒中碘为溶质,酒精为溶剂;盐酸中氯化氢气体为溶质,水为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量少的一种作溶质,量多的一种作溶剂。但只要有水存在,水总作溶剂。如稀硫酸中溶质为H2SO4,溶剂为水。酒精溶液中,酒精为溶质,水为溶剂。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包括扩散和水合两种变化。“扩散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变化;“水合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是化学变化。溶解过程最终温度的升高、降低或几乎不变,取决于吸收和放出热量的大小。

【例题3】小华分别将浓硫酸、硝酸铵、蔗糖溶于水中形成溶液时发现,有的溶液温度升高,有的溶液温度降低,有的无明显变化。你能帮他解释上述现象吗?

【解析】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或离子)状态扩散到溶剂里的过程。物质被溶解时通常发生两个过程:一种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克服内部的引力,离开溶质的表面扩散到水里的过程,这种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放出热量,是化学过程。

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是因为分子或离子扩散时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时放出的热量。而当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时,则表现为溶液温度的降低。如果吸收的热量接近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答案】浓硫酸在溶解时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因此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在溶解时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因此溶液的温度降低。蔗糖溶解时吸收的热量约等于放出的热量,因此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的质量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通常有以下转化关系: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

间的关系: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

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稀”来判断溶液是

否饱和。只有当溶质、溶剂、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才一

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例如20 ℃时的NaCl饱和溶液肯定比

20 ℃时的NaCl不饱和溶液浓。具体关系可用右图表示。

4.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

【例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质量的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

B.在一定温度下,M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某一时刻,某盛放NaCl溶液的烧杯中有部分NaCl晶体,则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NaCl的饱和溶液

D.有时某一物质的溶液是稀溶液,同时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解析】A中没有指明在相同的温度下,因而不好比较,所以A不正确。B中在此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M物质,并不能确定其他物质能否溶解,所以B不正确。C题中给出了有NaCl晶体存在,但并没有说NaCl晶体的质量不再减少,故C不正确。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溶液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D正确。

【答案】D

二、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3.影响因素: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溶质、溶剂的本性,其次是温度(固体溶质)或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质)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变化较大的如硝酸钾、变化不大的如氯化钠,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4.溶解度曲线:

(1)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③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

5.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例题2】对照溶解度概念分析“36 g食盐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这句话应怎样改正。

【解析】溶解度概念包括四要素:“一定的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题中错误之处在于:一没有指明在什么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二没有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所以不正确。

【答案】在20 ℃时,36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所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

【例题3】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 ℃时,在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 g甲物质;在30 ℃时,将23 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 g乙物质。则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解析】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一定要在相同温度下进行。从题中数据可知,1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与3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又因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计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3.使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时必须注意:

(1)上下质量单位一致;

(2)溶质是指溶液中的溶质,没有溶解的固体或析出的晶体要除外;

(3)在进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时常用到计算式:

密度=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注意: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4)单位换算:1 kg=1000 g

1 L=1000 mL

【例题1】判断题(正确打“√”,不正确打“×”)

1.在100 g水里加入20 g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

2.“10%的食盐溶液”表示100 g水中溶解了10 g食盐()

3. 10 g硝酸钾完全溶解于90 kg水中,得到10%的硝酸钾溶液()

4. 40 g 20%的NaCl溶液等分成四份,则每一份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

【解析】1. 100 g水里加入20 g氯化钠后,溶质的质量为20 g,溶液的质量=100 g+20 g=120 g,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6.7%%,故错误。

2. 100 g水里溶解10 g氯化钠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9.1%,故错误。 ×100%≈

3. 10 g硝酸钾完全溶解于90 kg水中,得到的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0.01%,故错误。

4.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答案】1. ×2. ×3. ×4. ×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类型

1.已知溶质、溶剂、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求其余量。解答这类习题时可直接应用公式进行求解。

2.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解答这类习题时一般可依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列等式进行求解。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解答这类习题时要注意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例题2】有40 g 5%的CaCl2溶液,若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10%,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40 g 15%的CaCl2溶液 B.把溶液倾倒一半

C.加入2 g CaCl2固体 D.把溶剂蒸发掉20 g

【解析】浓缩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增加溶质;二是蒸发水分;三是加入相对较浓的溶液。

A.解:设加入15%的CaCl2溶液的质量为x。

×100%=10% x=40 g故A正确。

B.溶液是均一的混合物,倾倒不会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变化,故B不正确。

C.解:设应加入CaCl2固体的质量为y。

×100%=10% y=2.22 g故C不正确。

D.解:设蒸发掉水的质量为z。

×100%=10% z=20 g故D正确。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八:九年级化学下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 金属 合金 金属资源

课题一 金属材料

一、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1

合金 (几千种)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二、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注:合金是混合物)

,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Mg +O2

点燃

2MgO 2Mg +O2 == 2MgO 注:MgO:白色固体

4Al +3O2

点燃

2Al2O3 4Al +3O2 == 2Al2O3 注:Al2O3:白色固体

Fe3O4 2Cu + O2 △ 注:CuO:黑色固体

3Fe + 2 O2

点燃

注意:(1)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2)“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2、金属 + 酸 == 盐 + H2↑ 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 H2SO4 + Mg == MgSO4 + H2↑ 2HCl + Mg == MgCl2+ 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

3H2SO4 + 2Al == Al2(SO4)3 + 3H2↑ 6HCl + 2Al == 2AlCl3+ 3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

H2SO4 +Zn == ZnSO4 + H2↑ 2HCl +Zn == ZnCl2 + H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

H2SO4 + Fe == FeSO4 + H2↑ 2HCl + Fe == FeCl2+ H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

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参加反应的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 Fe + CuSO4 == Cu + FeSO4 (这也是“湿法冶铜”的原理)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现象: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注意:①CuSO4溶液:蓝色 FeSO4、FeCl2溶液:浅绿色

②Fe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二、置换反应:

1、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反应物、生成物都是两种;物质种类分别是单质与化合物。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强 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总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元素(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课题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一、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C + O2

点燃

CO2 C + CO2

高温

高温

2CO

3CO + Fe2O3 2Fe + 3CO2

2、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书上图8-20需注意:

(1)实验开始时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排出装置内的空气,以免CO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实验完毕后继续通入CO的目的:防止氧化铁被还原成铁后,在较高的温度下重新被氧化。 (3)尾气的处理:因为CO有毒,所以尾气中的CO气体要经过处理,变成无毒的气体。可点燃使其生成无毒的CO2。

4、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5、石灰石的作用:除去铁矿石中的二氧化硅杂质。 二、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同时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同时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所以铁制品可全部被锈蚀。铁锈应及时除去。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①防止金属腐蚀

1、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2、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

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

注:(1)Ca(OH)2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

的气体体积。

四要素:①条件:压强为101kPa 一定温度 ②标准:1体积水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单位:升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气体本身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如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如KNO3 。

课题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

2溶质质量分数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固体)量(液体)、溶解、装瓶。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 ②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一 常见的酸和碱

一、酸碱指示剂:

1、概念:指能与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 2、常用的指示剂: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注意:(1)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2)浓硫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相当于稀释)。 (3)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溶液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质

质量分数减小。

(4)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增加,所以溶质

质量分数减小。

(5)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

浓硫酸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①加速溶解 ②散热。

(6)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3%—5%的

碳酸氢钠溶液。

+

2、酸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九: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

第八单元 金属 合金 金属资源

课题一 金属材料

一、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1、金属材料

合金 (几千种)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二、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

属特性的物质。(注:混合物)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 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点燃

2Mg +O2 2MgO 2Mg +O2注:MgO:白色固体 点燃

4Al +3O2 2Al2O3 4Al +3O22O3 注:Al2O3:白色固体 点燃

3Fe +2 O2 Fe3O4 2Cu + O2 △ 2CuO 注:CuO:黑色固体

注意:①、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②、“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2、金属 + 酸 → 盐 + H2↑ 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

H2SO44 + H2↑2+ 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3H2SO42(SO4)3 + 3H2↑3+ 3H2↑

H2SO44 + H2↑2 + H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2SO44 + H2↑2+ H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当一定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或硫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质量与金属质量的关系: 一价金属相对原子质量法: M(H2) =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 置换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Al + 3CuSOAl2(SO4)3 + 3Cu

现象: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无色

Cu + 2AgNO33)2 + 2Ag

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

注意:①CuSO4溶液:蓝色 FeSO4 、FeCl2溶液:浅绿色

②Fe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二、置换反应

1、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反应物、生成物都两种;物质种类是单质与化合物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元素(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课题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一、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高温 3CO + Fe2O3 2Fe + 3CO2 2、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书上图8-20需注意:

①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排出装置内的空气,以免加热时CO与空气混合,可能会发生爆炸。

②实验完毕后继续通入CO的目的;防止氧化铁被还原成铁后,在较高的温度下重新被氧化

③尾气的处理:因为CO有毒,所以尾气中的CO气体要经过处理,变成无毒的气体。可点燃使其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气体。 4、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5、石灰石的作用:除去铁矿石中的二氧化硅 二、含杂质化学反应的计算

含杂质的物质质量与纯物质质量的转化:

纯物质的质量=含杂质的物质质量×纯物质的纯度

三、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4)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①防止金属腐蚀 1、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 2、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

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①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②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

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

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是指溶质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①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②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

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篇十: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目录

绪言 ............................................................................... 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 1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 4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 11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 15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 20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 23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 ............................................................ 28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 31

第九单元 溶液 .................................................................... 34

第十单元 酸和碱 .................................................................. 38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 43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 47

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 49

常见物质的俗名 .................................................................... 51

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 51

常见反应的现象 .................................................................... 55

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 .............................................................. 57

多功能瓶 .......................................................................... 58

除杂 .............................................................................. 59

鉴定 .............................................................................. 59

绪言

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

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

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25H32+33O225CO2+16H2O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托盘天平的使用

1.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

2. 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 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

a) 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 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 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d) 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4. 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

a) 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 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

上放玻璃器皿。(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

c) 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 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或游码。 e) 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 的示数。“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6. 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 仪器的连接

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使它插入。

2.

3.

4. 需要用力的事情都要由右手来做。

三、 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

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

四、 固体药品的取用

1.

2. (“一

倾、二送、三直立”)

3. 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4.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五、 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 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2. 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3.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 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少】。

六、 物质的加热

1. 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c.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d. 如果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2. 用于加热的仪器

液体:试管、蒸发皿、锥形瓶、烧杯、烧瓶(使用后三者加热时需要石棉网)。

固体: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3. 给试管加热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b. 加热时要有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握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c. 如果加热固体,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如果加热液体,试管口要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

e. 加热时先预热,使试管在火焰上移动,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炸裂】。

f. 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防止试管炸裂】;

g. 烧得很热的试管不能用冷水立即冲洗【防止试管炸裂】;

h. 加热时试管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i. 加热完毕时要将试管夹从试管口取出;

七、 洗涤仪器

1. 洗涤方法:先将试管内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再注入试管容积的1/2的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知识点"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84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