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

2016-01-09 10:00:2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二: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关系

A经济与教育:经发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经发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经发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经发水平对教育手段和教学组织形成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B教育经济功能:教育在接受经济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C政治与教育: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体系D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E文化与教育: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F教育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选择功能/融合功能创新功能G人口与教育: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H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I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2教育要对社会要有所批判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三:文化与经济、政治 说课稿

《文化与经济、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文化与经济、政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介绍我的说课内容。首先,我将对本框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第2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含义,初步体味了文化的魅力,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白,对以后分析文化生活更全面更准确,增强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而且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使其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以及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2)能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3)能够领会文化已成为各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懂得各国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学生列举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对这些文化活动的分析研究,让学生课后收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学生掌握分析材料、综合比较、实践参与、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

(2)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及依据

根据高中新课程标准和本框题的知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确立依据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的关系,只有明白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才能掌握文化在国

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这也是使学生以后更好地理解文化生活的必由之路。

2、教学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确立依据:首先是这里会涉及到书上没有介绍到的而且有较难理解的几个新概念,即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霸权主义,而且在现在非常开放、信息化的时代,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多种多样,学生是这一交流中比较活跃的主体,让学生很容易忽视文化渗透,文化侵略这个问题。再次,我们通常将综合国力竞争都偏重于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实力,很难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而且这一般也很难与我们普通民众学生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人们也一直较忽视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因此,要讲清楚这两问题,使学生信服所讲道理将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1、本课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讲完这里的内容,因为,根据整个教学进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特征,一个课时下来学生还是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的。

2、在本课中,我将拟用两个教具,资料卡片和视频资料,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教学能达到更好效果。

了解学生对上好课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将介绍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我授课的年级是高二年级,在高一他们已经学习了政治与生活、经济与生活,因此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方法,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文化与政治和经济不同,文化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我们是可以切身感受的,对于有一定辨别能力和感受能力的高二学生而言,进行文化与生活学习时我会侧重感受和亲身体验。

三、说教法及依据

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因此在老师既是教学主体又是教学客体的前提下,展开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一)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三)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举例说明法: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己举例来论证所学知识,既增添了趣味性,又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知识。

四、说学法及依据

教学教学,有教必有学,学生的学法对于知识能力的获得也很重要,对于本框题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自主探究法: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实例,对其探究。

(二)分析归纳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三)总结反思法: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教师课堂上的点拨相结合,再次归纳总结,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新课导入(3—5分钟)

首先复习旧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近几年我们国家举行的大型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来引出本课要讲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30--35分钟)

1、讲授重点:即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活动探究,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活动,对其进行归类为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从而导出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然后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资料,举例说明,综合探究,得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因此,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自主提问,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组讨论不同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不同影响和作用,分析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2、讲授和突破难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个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视频,给出一些与要讲知识有关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放松一下紧绷的疲惫神经,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发展,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得出将要讲的知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新时代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且日益显著。由于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会引导学生积极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让

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充分理解这一知识,让学生明白文化与经济的精密联系,要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教育事业,以使更好的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让学生清楚文化渗透的力量有多大,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意识。

(2)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先让学生列举出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教师再来补充。列举事例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然后通过举些当前的时事政治,及当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说明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点上,同时能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努力学好知识,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布置(5—10分钟)

1、课堂小结:通过简单快速地梳理一下本堂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深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2、作业布置:通过布置一两个思考题给学生课后思考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也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为什么美国能“导演”《阿凡达》的传奇故事?

六、说板书设计(详见附页1)

我采用的是知识网络图中罗列的形式来进行该框题的板书,这样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七、说教后反思

1、该堂课总体上讲得还行,把知识讲得较清楚,而且帮学生补充了较多知识点。同时突出了重难点,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本课知识。

2、上课所举事例较多缺乏趣味性且所举事例比较旧,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缺乏激情,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所以,以后要多收集些比较有趣味性且是近期发生的事例和材料,促进教学发展。

简言之,教材分析找规律、学情认识奠基础、方法制定把路寻、教学过程来落实、教学反思重提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录1:

板书设计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并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二、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 文化与政治交互交融

三、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四: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高一新课程政治课堂教学反思 经济生活

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框教学内容时,通过分析汽车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要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面对不断下降的汽车价格,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而对于家庭来说,随着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购买汽车也纳入了生活消费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作为当代中学生,在金钱面前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学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师可采取自主学习、综合探究等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反映学生对金钱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学习“公司的经营”这一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在学习“消费”内容时,我以轿车消费为例进行教学,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对这个例子的反映明显不同,此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了解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使用着新教材的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除了

要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谈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 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重视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求创新,不要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再次,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要呵护学生具有新意的念头,珍惜学生带有创意的言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思想政治课,由于抽象性的概念、原理很多,教师稍有疏漏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教材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原理,应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诱发学生细致观察、独立发现、深入分析、广阔想象,以抓住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巧设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图文声逼真的多媒体课件等融人到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成功的体验,从而保持浓郁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例如,在高一讲授“消费心理”内容时,向学生提问“你平时进行消费的心理是怎样的”,“你的家庭成员的消费心理又是怎样的”“你是如何去认识这些消费心理”“你认为哪种消费心理是健康的”,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然后教师再给予精心点拨、肯定、鼓励, 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二、 重视基础,启发质疑,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创新密切相关。美布鲁诺认为,优秀的创造性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完美结合。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积累不仅不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培养学生辐合思维为主。而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要开拓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论专家J.S.布鲁纳认为:“教育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

规律性知识”。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教师应该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发散、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高三教学中分析某些热点材料时,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哲学、经济、政治常识三个角度去分析,也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知识来思考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实践证明,求异质疑是诱导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想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在质疑、论疑、争疑、析疑、释疑,再生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向纵深发展,而且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所教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发散思维, 参加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我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同时组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往往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和解剖愿望,就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政治课教学中的活动完全可以组织得丰富多彩。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中的辩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政治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初中和高中教学“环境资源问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所教班级学生对北滘进行环保教学调查。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收集、查询有关资料,有组织有兴趣进行实地考察,有的观察分析,有的采访居民,有的拍照摄影,有的提取水样进行化验分析,有的清理河边污染物等等。四、因材施教,发挖教材,塑造学生创新品质创新教育强调,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而且要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学生的个性就谈不上创造性。学生的个性因遗传,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兴趣、性格就不同。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就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敏感性、表达欲和富于幻想的个性品质等。在政治教学中,也要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个性。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个别指导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成功感,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克服困难,孜孜不倦,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教材,集知识、能力、觉悟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高二的政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矛盾的分析方法,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知道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基本辩证思维,对于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解决难题,分析社会现实,还是将来参加工作后指导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材中的名言警句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铺路石”。如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这些名言警句,就一定能开启学生思维,催促学生上进,为学生创新思想的形成铺平道路。再有教材中的典型人、

事例是创新教育的“导引仪”。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如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立志“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不怕艰苦和疾病,攻克一道道世界性石油技术的难关。一代伟人邓小平“三落三起”终于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们将这些鲜活人物,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定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奋斗,去创新。还有教材中多种多样栏目的设置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试验场”。教材中设置了“各抒己见”、“想一想”、“动脑筋”、“议一议”、“试一试”、“„小资料”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开辟打破教师包揽讲课的一统格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五、发展非智,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创新心理 教学工作的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证明,学生心理品质中的智力因素,固然影响着他们创造性才能的发展,但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往往发挥着更突出的作用。其中,理想和信念是整个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支柱。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只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内在条件之一,影响学生创造性才能的还有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在参加学校的“爱我北中”演讲活动中,我首先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然后鼓励同学积极撰稿,大胆参与,并给同学作演讲技巧的指导,让他们在组与组、班与班内进行交流,选出代表参加演讲,取得了很好成绩。同学们在赛后的体会中这样感慨道:成就最大与最小、最强与最弱、最优与最差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往往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信心、有进取心、意志力以及不自卑等心理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过程,更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只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主动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实现由学生应试能力培养转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这样创新教育就能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教学反思《谈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政治教学反思

2006—2007学年我担任初三的政治课教学工作,虽然很累,但在这一

年的工作中,我觉得收获颇丰。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认为有成就,也有不足。成就是我在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指导学生答题的方法更科学,对中考命题的思路把握更准确,对初中政治教学更有信心等等。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狠抓教学,取得较大收获。

1、抓住知识主干,提纲契领

中考文科综合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把握政史各科主干知识。

对政治学科来说,主要是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观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因此,我在第一轮以课为单位的复习中要求学生吃透基础知识,在脑子里要做到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结合,在综合测试中才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注意紧扣考点,读目录,绘结构,抓主干。

2、精选设疑,在练习中感悟观点

对于基础知识,必须理解的记,在练习中记,才能真正掌握。因此,

每课复习前后我们都要精选一些练习,以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和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实施的步骤一般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直破主题;评说讨论,总结提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复习,

在练习中感悟,从而使基础知识在脑子里打上深深的烙印。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复习备考练习必不可少,但也注意到切忌题海战术,一定要精选精练,重在揣摩,重在感悟,要使学生做一次练习,有一次收获,有一次进步。

3、加强政、史之间的联系,渗透交之

“综合”命题既包含学科基本知识及学科内容各部分间的综合知识,也包含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新教材更体现了这一点,政史不分家,学好历史是学好政治的基础,而政治上所强调的观点也是历史知识的重点,两者协调统一,相辅相成,所以,要史政“相亲相爱一家人”,在政治复习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融会贯通历史知识。

4、扎扎实实搞好三轮复习

第一轮的主要任务是抓学科内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轮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寻找社会热点,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第三轮主要是“模拟训练”阶段,训练的内容仍以本学科基础知识的运用为主,但要有适当比例的跨学科知识综合的题目。在这三轮复习模式中,主要以前两个阶段为主,自身能力培养主要是在这两个阶段完成,模拟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题目进行最后的知识和能力检测,并经过教师认真的讲评和自身的反思,弥补自己的学习不足。

由于政治属于开卷考试科目,大多数学生对开卷考试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考试时抄抄即可,没什么好学的。因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天半天能解决的。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有一批学生的学习习惯、答题方法、应试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他们拿到政治题目不再感到无话可说,而是找到了感觉,看到学生的进步,我由衷高兴。

当然,成绩与不足是并存的,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很多遗憾要弥补:

1、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

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很少,缺乏主动性,以至于整个课堂我是主角,学生成了听众,和学生的互动成了空话,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把新课程理念应用于实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教学主体。

2、抓基础知识,绝不意味着让学生死记硬背。

有一段时间我也主张发复习资料,让学生回家背诵,当然适当的记忆是必需的,特别是最基本的概念要记下来,但是如果把抓好基础等同于学生的背诵,那学生会很累,而且效果也不好。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在于理解。老师把一个问题讲透彻了,学生理解了,再加上适度的练习,就可以掌握。无论题目怎么变化,考生也能以不变应万变,我觉得这才是掌握了基础知识,所以下一轮的教学我力争实现的目标是——解放学生,在读懂讲透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

以上是我这一年来的教学体会和反思,看到不足就是进步,我将不断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遗憾。

政治教学反思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五:文化生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农村高中政治教学情景生活化以文化生活第一单元为例

第二周 黄嘉凤

“文化”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生活中许多东西、许多现象、许多活动都可以跟文化有关,但是要真要来说“文化”这回事的时候,又显得无从说起。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你不问我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好像知道文化是什么;而你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倒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对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已接触不少,只是缺乏对文化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以学生生活中的文化,从感性出发,让学生自己在感性认识中体会文化、感悟文化,将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以第一单元为例,《文化与生活》,作为文化生活这本书的第一单元,与我们的生活甚至是学生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就能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真知,对知识点理解透彻。

在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中,从本校校园的文化现象及文化产品出发,带领同学们在感受自己校园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就能总结中生活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同时,学生们生活在潮汕地区,对潮汕文化非常熟悉,通过潮汕地区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一个简单对比,学生便能清楚地明白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特色。第二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或哪些现象属于文化现象、哪些属于经济现象、哪些属于政治现象,并通过盛唐的诗及南宋的诗所表现的现象及情感,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及探究中明白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而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中,以当下热门的影视作业为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与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中,以《变形金刚》等美国电影为探究材料,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深入思考“美国、日本为什么那么喜欢推销他的文化作品?仅仅是为了赚钱吗?”

在第二课第二框题《感受文化的影响》,这一框题跟生活现象联系是十分密切联系,可以更多地由学生来说出生活中的相关文化现象,教师只需进行点拨跟及时的总结。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中,可以用学生所喜爱跟熟悉的乐队BEYOND作为例子一串到底,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该乐队歌曲,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歌曲的过程中,明白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同时,通过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社团活动的经验,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尽量从学生生活中的例子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出发,并以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入,让学生通过透过生活,理解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六:政治教学反思

政治教学反思

莫德福

一轮思想政治课改革旨在发展,目的是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方面有所收获,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深深认识到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点”,即结合点、生命点、兴奋点和情感点。

一、寻找结合点,体现教学的生活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首先必须全面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应当说,掌握理论是联系实际的基础,因此,必须先学好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较好地分析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理论若脱离实际,势必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中就会把思想政治课讲成纯理论条条,变成是“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很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关键在于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即考虑“实际是什么?有哪些?如何联系?”的问题。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实际存在的问题包罗万象,无可胜数,如果信手拈来,势必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因而,科学寻找“结合点”,选择实际问题极为重要。我想,教师选择的“点”应是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重大社会实际和学生中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并有目的、有重点的分析说明,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确保让学生感兴趣。紧扣社会问题与学生现实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既能促使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从而轻松地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加以理解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

二、体现“生命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不是“认识”、“知识”的“容器”。可见,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比如,在教学中可运用“读、议、讲、练”教学方式,通过情景设置,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与互动交流,让教学成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最优化结合的过程。“读”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指导看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领悟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质疑释疑;“议”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用基本原理作指导,同时联系实际地进行讨论,不能脱离教材想当然地乱讨论。“讲”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并解答学生自学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在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练”就是在自学、讨论、讲解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进行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和教师教学上的薄弱环节,可以及时得到弥补。如在讲《学会交往》中“人际关系”内容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先

由学生课下自学两点:一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二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接着,着重对后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讲自己的看法或做法,而教师则重点讲解调节人际关系的几种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全体学生每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中完成的。这样,不仅学得印象深刻,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指导了自己的行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教师做好“疑”字文章,也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提疑”、“质疑”和教师“答疑”、“解疑”有机融合的、互动式的教学。这里,提疑、质疑是前提,讲疑、答疑是关键,解疑是目的。面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归纳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例如,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采取集中讲解、答疑的方法解决;属于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没有弄清楚的,而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但又比较重要,可利用每节课前或结合新课,进行分散答疑;若是不属于讲课内容,或有些还未讲到的问题,则可采取个别答疑的方法,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改变“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三、刺激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缺乏趣味性,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教师是否肯下功夫。寻找“兴奋点”是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的保证,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在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课前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像一些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以及能开阔学生视野的丰富知识等;还可收集一些剪报,加以分门别类整理;或写一些教学卡片,买必要的工具书、参考书,甚至是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当然,讲究教学“趣味性”,并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使“趣味”成为教学内容的外加东西,游离于科学知识之外,像这样的教学,绝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其效果必然是无效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政治课由“自发”变为“自觉”行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四、抓住“情感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同样要努力追求一种感情抑扬顿挫,或奔腾似江水,或抒缓如清流的课堂教学环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

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要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情感点”去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他们的成长,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七:高中政治老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很好的促进器,我们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教学反思是必经之路。尤其对新教师来说,刚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在这过程中存在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教学反思对于新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而教师的成长主要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即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可见,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研究者、反思者。对教学的反思,“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形式。”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反思型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反思的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反思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经常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传统教学理念还存在惯性,应尽早消除。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因而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完全被抹杀。做为一名当代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新一轮课该正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立性、有发展潜能的人,以平和的心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少一份批评和指责,多一点赞扬和欣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表现在政治课堂上, - 1 -

政治教师可以多设计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探索,对学生的答案以肯定为主,不对答案做统一评价,尊重学生的见解,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能。

二、课前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有些教师常常在备完课后就直接拿到课堂上实践,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后,再对教案进行调整,这样往往使自己被动应对学生的问题。高中政治新课程中的许多问题,紧贴时代或国家的某些宏观政策,如经济生活中第三单元内容,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如当前国家为什么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何异同?为什么一国税收性质是由该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前必须要有所准备,在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的教学中,我对教学设计作了课前反思。原来我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一是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二是假设你是人大代表,针对本地的实际状况,你打算提出哪些议案。但我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后发现不可行,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活动太多,学生浮在表面上,体验的感受不够强烈,于是我决定保留后者。那堂课由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性以及充裕的时间,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探究效果,有效地避免了政治课堂探究活动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三、教师备课必须注意科学性

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度的政治敏感度,而这都需要在教师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而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备课备什么,这成为一个关键。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材料的收集、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造三方面。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课中,教师收集一下材料:中国的民族状况、苏联解体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民族问题),旧西藏的农奴制度、云浮的民族分布状况、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平等例子、钓鱼岛黄岩岛事件、汶川玉树地震等。

四、反思教学方法和技巧

好的教学方法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传统政治课堂中,教师“填鸭式”教育当然也能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但效果不佳,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课失去兴趣。政治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关键是看教师运用得是否恰当,即是 - 2 -

否符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征以及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尤其是要看是否贯彻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一些理念。它不在于一堂课问多问少、讲多讲少、练多练少,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内在动力,否则有可能陷入形式主义,这就要求教师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技巧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本人在上《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对内容巧妙构思,精心设问,所用例子均来自学生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案例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误区何在,其次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行总结教材观点,最后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本堂课内容对你有什么启示,从而将理论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一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反映良好,教师也自我感觉轻松。因此政治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时,要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出发,和自身的教学特长、学生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教学反思不会停留在表面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纵深发展,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倡导探索式的教学方式,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整合各学科的优势来促进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另外,教师还要着力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全体参与下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3 -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八: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分析与教学反思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分析与教学反思

陈仓高中 董永刚

2013年陕西新课标卷的结构、形式等方面保持了总体的稳定。总体难度与去年大体持平,大体来看,难度与去年有所上升,更加注重考察考生的识记及运用能力。试题突出了时代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体制改革,注重综合能力,稳重求新,开放性、探究性特征明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2013年新课标高考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高中政治新课标强调的“三个贴近”原则,体现了新课程对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特色和魅力。而在品味之余,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今后教学和学习的启示,即“点线面、整体把握、取舍用、收放自如”。

一、政治试题的结构与形式

在试题结构方面,稳定合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4部分,分值分别为30分、24分、14分、32分。在试题类型方面,选择题仍然以最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主干知识或基础知识。如价格变动的影响、汇率与利润的计算、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走出去与贸易保护、投资与储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原则、我国政府职能和责任、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文化对人的影响、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知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论的知识、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和价值观等,都是考纲和教材的核心知识。

经济生活:有四个选择题。增加了对函数图象类选择题的考查,改变了以往以计算题为开始的出题格局,但考点依然围绕着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但是第13题计算较以往的题型较为灵活。总体来看,今年的经济生活的选择题较为稳定,但有所变化。四道经济选择题,分别涉及了供求关系、汇率运用、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尊重了新课标要求:以时政材料为线索分析,考察知识点的运用。经济大题38第(2)问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此题是典型的材料与图表相结合,材料里渗透了分析的出发点,考察公司有关的相关知识点。问题分析只要考生认真阅读图表描述完毕即可拿到分值。通过材料渗透的知识点,只要考生从经营目标的正确、科学管理、形成良好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等方面作答即可。

政治生活:有三个选择题。今年政治生活类选择题凸显的是材料推理题和细节知识题。如16题从题面可以看出考查的是人大的相关知识点,但如果不注意材料的暗示语言,极其容易因为疏忽大意错选相关选项。总体看来,今年政治与生活的选择题难度与以往一致,但也应注意材料的细节。今年政治类大题的设问比较直接,38题第(1)中问"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入手,但同时应注意材料中蕴含的信息,做到两者相结合,才能写出最准确的答案。

文化生活:文化的选择题只有一个,而且都是材料推理类题。20题材料中"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等词都能帮我们很快的锁定答案。文化的大题从设问来看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开放性试题,此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无论考生从赞成角度进行作答或是从反对角度进行作答,只要所联系的知识点言之有理均可得到相应的分数。

生活与哲学:哲学的四个选择都是材料推理题,这是哲学选择题的命题特征,哲学的内容属性决定了这种命题方式是最为有效的。对于这类题,通过抓关键词和抓重心就能解决。哲学大题,2013年新课标政治试题并未继承小角度命题的趋势,以认识论为出题范围,考察考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哲学第二道则继承了以往小角度命题的趋势,以"真理"为命题角

度,符合以往新课标的出题趋势。

二、政治试题的特点

从政治试题来看,较好地继承了2010年来新课程全国卷政治试题的基本特点,特别是与2010年政治试题非常“神似”,“平稳”是今年政治试题的突出特点。今年的试题既有对长效热点的持续关注,又有对时弊问题的直面正对;既有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视,又有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既有对国家决策的高度肯定,又有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有的是显性考查,有的是隐性考查;有的是宏观把握,有的是微观切入,考查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彰显了学科价值。

(一)、稳中有变、难度适中。2013年陕西省高考文综试卷(全国卷)政治试题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变化不大、稳定持重,看点频现、不乏新意。”试题在命题立意、试题结构、材料选取、语言表述、知识点考查等方面都展现了这一特点。今年高考政治试题在题型、分值、考核目标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偏题、怪题。试题在呈现方式上,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选材涉及“家庭农场、对外贸易、汇率、利率、身份证管理、水资源利用、人民政协、学校管理、文化引领、国家领导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重大时事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以往试题相比,变化较大的有:选择题方面,取消了图像题、漫画题的考查,选择题也没有政治学课内的跨科现象,有利于降低试题难度,节约考生作答时间;主观题方面,都是文字材料,没有了让学生头疼的数字图表材料,便于考生解读信息;设问中的知识考查指向比较明确,难度适中,又有比较合理的区分度。

新课标卷政治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理解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试题结构稳定合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部分分值分别为30分、24分、16分、30分;其中选择题仍然是组合选择题当家,12道中有10道为组合选择题,看来这一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每年必考的计算题目并未出现。从试题形式来看,主观题38、39延续了往年新课标卷政治试题的模式,38题有2问,为《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模块的组合,39题有3问,是《生活与哲学》与《文化生活》的组合。选择题中14、15、17、18、19、21、22、23题题肢表述的灵活性和12、13、15、16、18、19和22题一题考查多点的巧妙性,无疑更加体现了新课标高考对考生检索和选用“知识库”中的有用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判断的能力的考查。而且,非选择题39题第3问,“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呢”这种探究式的试题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也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

(二)、立足基础,考查能力。从试题所考查内容上看,今年政治试题一如既往地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如丰产不丰收、外汇和汇率、政府人大政协职能、文化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矛盾观点、科技创新、联系观点等等。同时,试题依然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在选择题中,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38(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39(1)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立意显而易见。而且,所有试题都是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三)、注重导向,凸显特色。试卷结合考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对背景材料的选择、组织,旨在引领考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关注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新课改导向。如第39题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为情境,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意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国文化的崛起,培养考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具有鲜明的中国梦意识,和中国目前形势合拍。

(四)、直击热点,切入敏感。 从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上看,各题都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引入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都需要考生通过感知试题情境来

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主观题的设问角度上延续了以往的社会生活中的大背景与小角度的设问相结合的方式。以第38题为例,该题所涉及的文化体制问题,是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体现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第13、16、17、18、21、22题等都以社会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因此,政治教师在高考前知道学生复习一定要盯紧时政热点。

(五)、凸显学科价值与教育价值。从试题所体现的课程理念上看,整个试卷很好地坚持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体现了试题的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如38题通过分析政府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比例的提高,引导学生体会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39题通过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分析,意在引导学生重视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第14题使用的背景材料是“中国某集团公司收购了4个在美国的风电场,后被美国政府命令禁止该项目的收购”,一看材料涉及国际贸易,但是试题难度并不大,考的是经济生活模块的经济全球化。没有让学生感受陌生,学生见到应该比较熟悉,没有很高的心理门槛。还例如第20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选项设置都来自教材,文化能影响人,优秀文化能塑造人,可见难度并不大。

(六)、注重内涵,很重文化。 试题选材注重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材料自身的教育价值,这也是多年来高考政治学科的一大特色。例如第22题的材料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发言,有利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劳动中奉献,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从选择题上看,连续四年高考试题中除了2011年选择题中没有出现外,其余三年都只出现了一次,在选择题的第19或20题中。例如2010年选择题19题考查了文化生活的思想道德建设,2011年,选择题没有考查文化生活,2012年选择题20题考查了人生价值的内容,2013年考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

三、试题详细分析

2013年陕西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政治和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比较总体仍然呈现非常稳定的趋势,分值的分布总体比较稳定,尽管有一些细节的变化,但是这些细节变化没有改变命题的思路,命题的风格。

我们从它的考察方式足以看出这点,这近年,经济类试题,侧重于考措施(怎么办),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2010年38题考察的是我们解决煤炭行业重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11年考的是如何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2012年是如何解决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2013年公司经营成功的经济因素,基本上都是措施,它的方式很平稳。2010年出现在38题第一问14分,2011年38题第二问14分,2012年38题第一问是14分。2013年38题第二问还是14分,所以,不论分值还是设问的方式、侧重点都体现了它的稳定性。

再比如说政治生活,2010年考的是政府行政问责,以及责任政府,我们应该如何打造责任政府,提出建议,类似于措施。2011年,考察的主题有一个转折,换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考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考他们的职权和作用。2012年又考的是政府,而且是我们这些年一直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民生问题。2013年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对于政治生活的学习,只要抓住实施行为的主体(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国家等),就可以轻松应对。所以,政治生活的主观试题也是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来说,也呈现出了很大的特点,新课标全国卷哲学方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变化,全国卷考哲学,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发现很多全国卷都喜欢考哲学考大角度,比如哲学最大的两个角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动不动就出来这两个角度,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说明什么,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说明什么。新课标全国卷一直秉承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非常小的角度,各位可以看到,文综新课标全国卷开始考试是四年,2010年是第一年,2011年是第二年,2012是第三年,2013年是第四年。之前辽宁、宁夏卷命题的时候也是这样,是新课标卷的前身,我把2009年统计进来,各位可以欣赏一下。比如2009年哲学考了一个角度价值观、价值判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非常小的范畴,2010年考了规律,唯物论中的一个哲学概念,但是它的辐射性很广。2011年考的是什么呢?考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个就更小了,2012年考辩证否定观,角度也是非常细腻的,答起来也比较好答。虽然2013年考认识论的相关部分内容,看似有所变化,但第二小问依然是小切入。这种考法有它的特点,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这可以跟很多考生分享一下,将对我们2014年的复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最后是文生活化,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新课标全国卷比较重视咱们的文化考试,但在高考中这一部分考查最灵活。从主观题来看,2010年的文化与经济,2011年的妈祖文化,2012年的中药文化,到2013年的语言文字的交流,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突出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突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都能通过一个内容反映出文化生活的多个知识,考查面比较广。对比2010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高考题39题第二问,我们发现,这与2013年的高考题39题第一问的设问角度是一致的,都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多角度考查学生掌握情况。

五、对2014年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建议明年的高三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要坚持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近年来政治知识教材的理论点考查都比较细,所以立足教材永远是应对考试的根本。同时在备考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加强答题技巧和做题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较高的学习能力。

(一)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高三复习备考计划。

(二)注重基本知识的复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实践充分地说明高考是以知识为背景和载体,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综合和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篇十:反思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总复习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转载]

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要简明、巧妙、有效地复习《文化生活》,就要懂得抓住本书的整体架构和核心思想,这是复习课形神兼具的要领和口诀。

在我第二次讲授《文化生活》这门课时,我进一步领会了教材编写的情和理,立足让学生复习取得时效、爱学、会用的初衷,我探寻了一条线索,对教材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下面就谈谈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顶层设计高屋建瓴

顶层设计理念强调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作统筹全局、高屋建瓴的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文化生活》从文化一般入手引出个别,为立足中国、建设特色文化做足了铺垫。基于这点认识,我尝试用倒叙的方式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寻路之旅。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辉煌、近代衰微的历程,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虽然经历了艰难的求索,但历史证实奉行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当代,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才能使中华

文化走上复兴之路,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于是,我为全书的落脚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拟定了一个主题──梦想《在路上》,行动没有休止符。

紧接着,把这个新的教材主题分为前言、正文、后记三个部分,用新切分的三个部分来贯彻我即将对这节课实现的所有构想。在前言部分,引用了龚自珍和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作用的重要论述,为认真学习这本教材作支撑;在正文部分,用“路在何方”、“必由之路”、“路远迢迢”三个环节引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串起整本教材的知识点,为凸显文化教材的韵味,在“三路”之后分别用带有“路”字的古诗做点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后记部分,用“掌握方法、寻找关联、研读真题、链接时事”来对学生的复习方法和侧重点提出新的规划和要求。

追求富于整体感的设计可以给课堂不同时段以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让整节课看起来像金字塔一样,有一种由上而下贯穿和辐射的感觉,让知识的呈现有合理的归处和类属。教

师脑海中绷着顶层设计的弦,就一定能弹奏出不慌不忙、张弛有度、结构完整的美丽乐曲。

反思:由于整个设计是借助一条线索把教材的所有章节贯穿起来,这对学生的思维拓展有利,但要把知识的理解落到实处,不是一节课所能承载的。

二、知识架构抓大放小

抓大放小的意思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搞好宏观控制,对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进行微观调节。把这一方法和理念运用在政治复习课中,起到了立足全局把握知识点的效果,而且不再为无法摆放细枝末节的知识点而纠结。

在引领学生回顾四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时,我让学生用最简单清晰的方式把每个单元的知识归纳为几个问题,用第一层级的知识带动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的知识。

第一单元,用两个问题带动。一个是“文化是什么”,统领了文化的内涵、外延和特点;一个是“文化的作用”,统领了总说、对经济政治、对综合国力、对人的作用。

第二单元,围绕“文化发展”这个问题展开,从横向、纵向和实质谈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单元,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两个概念的关系入手,总结二者下属的知识。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理解)、作用和意义、弘扬和培育的途径。

第四单元,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第一层级的知识来带动其他的知识点。比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含了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包含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包含了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做知识结构时,分清主次矛盾,让知识点的难、易、简、繁像一棵树一样,主干明显,枝叶分明。这样就使庞杂的知识在第一层级的统领下自动归队,形成了简便易懂的序列。让学生在组织答案书写观点时,既能养成下笔重视用第一层级做起始句的习惯,又不易遗漏知识点。

反思:宏观把握有利于构建体系,但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具体知识积累不到位,可能觉得难以驾驭。

三、链接时事与日俱新

时事对政治学科就像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一样不可或缺。在以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考查学生的今天,教师要怀着为每节政治课更换新鲜血液的想法去关注时事,这是政治课的生命所在、也是政治课的灵魂。

我从分析天津市近三年学业水平考试真题中《文化生活》的题型分布、数量及分值开始,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结论:第

二、四单元出主观题的可能性增加。因为第二单元是空白考点,第四单元考过两次,一次是考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含义,一次是开放性试题,“请你就如何建设文化强市写一条微博”,这都没有触碰第四单元的关键知识点,鉴于教材第九课新增了十八大报告中的内容,所以考查的几率会增大。从而给出预判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会它的现实意义,我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和近段的相关热点。涉及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天津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三严三实”、国家公祭日的确立等。在新闻时事的近距离接触中,结合空白考点,给出今年的预判题目——以焦裕禄精神为素材设计的三个问题。 时事热点进课堂不仅是生命课堂理念的体现,也是老师和学生学习习惯和综合素养的展示。在政治课上,培育每一个人的现代公民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爱国的责任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政治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1884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