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2016-01-11 09:16: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二年级上30《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供大家学习参考。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二年级上30《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小短文,本文以拟人的手法,用第一人称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水的几种形态的变化、水的性格及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篇没有点名“我就是水”,却处处表现出“我就是水”。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提出问题激疑,让孩子在初读课文之后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

由于本课生字较多,且大部分笔画较为复杂,部分孩子在准确识记上可能会较为吃力,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结合第四自然段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第一课时的识字教学中,主要采取随文识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及复现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孩子尽量能够自主识记生字。在掌握生字、读通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教学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PPT出示相关图片、学生交流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灾害等,让学生对水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有了初步了解。

本次参加教学技能大赛,我选取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力图在第一课时扫清生字,明白水和人们生活关系的前提下,对“水平常在哪儿干什么”、“水在不同情况下能变成不同的形态”两个主要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FLASH、简笔导图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变化这一科普知识。三个自然段的教学,一段一个重点。第三自然段的导学,通过PPT呈现池子、小溪、江河、海洋中水的不同样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水“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的拟人化写作手法,通过指导朗读增强理解,同时对“„„在„„,在„„,在„„”(并列说出谁在哪里干什么)这个句型进行训练。随后通过动画和讲解导入水的形态变化,在读、标注、说、画等教学过程中明白水被太阳一晒会变成水蒸气升华到空中,在空中凝结成云,云在不同的时候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云在遇到冷风后会变成雨、雹子、雪等,通过强调不同的形态使用不同的动词,以及反复地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动词使用的准确性。在学习之后通过板画对文章进行梳理,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水的变化过程。最后,让学生说说学完本课的收获,相机强调节水爱水,珍惜水资源,读宣传标语,写宣传标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进行情感升华。

总体来说,本课教学脉络清晰,重难点明确,教学方式多样,能够充分利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相互结合,注重指导朗读在低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但是,上完课后,发现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学容量较大,这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犹豫不决,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与对教学的结构操控有待提高。

2、就教学方式而言,教师基本能够抓住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教学后仍感觉像雾里看花,点到为止却未运用更合适的方式有力地突破重点、难点。

3、就教学环节而言,本课教学力图通过课件演示及板画将抽象的科普知识转化成直观印象,前期效果较好,如果最后再强调水的变化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应该会更加完整。

4、就教师个人而言,比赛时出现紧张情绪,个人的应赛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师个人状态与学生状态相互影响,课堂组织得不尽如人意。也正是因为比赛中比平时教学更注重教学环节等,对个别学生的言行关注不足,有时希望将学生回答中的临时状况拉回预设,偏离了平时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契机的方向。

课虽结束,收获良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认真研读课标及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站在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备课,让学生学习语文更加轻松,更加快乐,同时也能引领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这个过程,即是青年教师自身成长的可贵过程。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30《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1)

30、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 尽管是低年级的课,也还可以放开一些,让学生质疑问难。 2 老师的声音还可以大一点,也不会破坏亲切的基调。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三:人教版二年级《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冉佳红

《我是什么》是第三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云、雨、雪、雹子等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我是什么》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前的学习方式,鼓励孩子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后,请他们自主利用以前学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并利用手边的工具对这些字进行组词、讲解词义。讲解词义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如表述、结合生活实际等。

再次,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多领着孩子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感触,接下来我来谈一下:

我感觉到学生现在能自主的抓重点讲解生字。但有些学上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我今后在进行训练。有几个学生的想法很好,但一起来就表达不清。我想,我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多鼓励他们利用我们我们定着的主题阅读,或者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要求他们大声的朗读出来。或者我可以多举办几次故事会和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四: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识字一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占最重要的位置,是学好句,段、篇的基础。在上这课时,我的思路比较清晰,我设置了语言悬念,现在是什么季节?很多孩子知道是秋天,我说:“对,现在是金秋时节。”借机板书“金秋时节”,我再设悬念,设问: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许多孩子举手了,教室里活开了,一个男孩说:“秋天是红色的,因为树上的柿子红了。”又一孩子说:“秋天是黄色的,因为稻谷是黄色的.”又一女孩儿说:“秋天是红色的,因为枫叶红了。”„„孩子们说得太好了,我再次设问:秋天像什么?教室里又热开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答“像一首诗,一首秋收的诗;像一幅画,画上有成熟的果子,庄稼、蔬菜„„还有落叶„„”,我抓住学生的激情不放,咬住学生虔诚的目光,深情地说:“孩子们,我们快走进凉爽的秋天吧!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田野里五谷丰登,爪果飘香。看,那秋收冬藏的场面更是让山河壮美,有好几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诵起来,作为老师,我有一份成就感。

同时,我更不忽视字词的教学,我边画草图边板书词语,把生字显示出来,学生自拼自学,在证音,我也拓宽了一些知识面,如: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壮”字的分析,“士”形旁,“士”是男子的美称。古时以三十岁为壮,还有形近字,同时也注重了自己教学中的

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一叶之秋,春兰秋菊,春种秋收、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收立秋、中秋时节„„

总之,对本识字课教学还是有收获的,100%的学生生字过关,在词语的理解上,通过自己在教学中设置的语言,学生能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

《秋天》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本组课文以描写秋天及其美丽的景色为主,本课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描写出了秋天丰收的美景和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抓住了几个重点进行教学。一、结合生活实际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朗读感悟,以主读代讲。三、自主识字写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点。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对语文没有兴趣,课文就是一堆堆毫无意义的符号。具体到本课,它的语言虽然非常优美,但如果脱离了生活,只泛泛地去讲,那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导入的环节中,我与学生进行了沟通,我问他们:“都说秋天是美丽的,谁 能给 老师说一说你见到的秋天的美景呢?”刚开始学生还有些拘谨,但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很快就纷纷举

起了手。有的说:“我看到了黄色的树叶慢慢飘下。”有的说:“我看到过秋天的枫叶非常红。”有的说:“我看到了秋天的菊花很美丽。”……可能孩子们的语言还不够丰富,但我能看到孩子们内心的兴奋和他们的积极性,经过这个简短的交流,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兴趣已经被激发。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天农田丰收的景色,对于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还是显得有些陌生,那怎样架起他们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呢?我先让来自农村的孩子和见过农田丰收景象的孩子,给大家描述一下,让大家在他们具体生动的描述下,共同感受秋天田野丰收的美丽,从而调动学生内心的喜悦之情,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兴趣,也避免了教学中的空洞与刻板。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多种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那就事半功倍了,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

本课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秩序还不够好,学生出现窃窃私语的现象;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不够流畅,有时学生的反应会慢半拍。这些现象可能是因为我刚接手本班,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还不够流通,但我会和学生一起努力,尽快把这座桥梁建好。

《一分钟》教学反思: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他只不过想放松一下自己,结果耽误了半节课。课文内容较为通俗,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根据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努力体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融,进而读出感情,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反思:

通过《一分钟》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阅读对话理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如,学生对“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我认为元元做事很麻利,他很爱学习;对“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他的安全意识很强;对“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的理解是这样的:元元遇事肯动脑筋,能自己想办法战胜困难,没车也要走路去上学。这些都是学生用心读书得来的真切感受,是值得珍视的体验。

2.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享受阅读生活,增强阅读能力。《一分钟》课文后的“读一读”提出的要求是“朗读课文”。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间的重要,体会时间的宝贵。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疑,在读中释疑,不断提高阅读效果。

3.实实在在地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应紧紧结合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本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学生有了这份情感,必然能自觉做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五: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北码小学二年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 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1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2

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口算练习是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内加减法);

(2)练习的针对性:一天一组一组地根据问题练,问题越练越少;如:小数加法减法学生容易丢数,一般给学生准备三组题,先单练一组,时间很短,也非常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次反复练就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是熟练掌握。李一般老师可能都是一练就是练一组20题,练完一纠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为三组,每组可能就5道题,题目很少,但是针对一个问题,错了之后学生有一个改错、再认识的机会,最后一组再进行熟练,这样每天的这个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显。比如,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共369题,对进位加法本身来说,这些题的口算训练价值是等同的。但对后继学习(多位数乘法计算)的作用来说,口算训练价值就不一样。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涉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题共60题,占总题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28+5,49+3两道口算题,这60道口算题的训练就应增加题量。

3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上,不少孩子在计算45+30时就提出“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尽管当时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已经学习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把这种方法给否决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纳闷,爸妈之前一直教他们这样计算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确很好用,但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的知识来计算呢?其实在新授课甚至一节练习课后,不少孩子还是不会从数的组成上去说计算方法,这从《练习与测试》上计算过程的结构图的填空上可见一斑,但是一般的计算题却很少有错误,这说明他们还是在按照“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进行口算。也难怪,这种计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已经和孩子讲过多少遍了。

还好,孩子最终能够从数的组成上去进行计算了,这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重要,因为这是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欢‘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孩子们很开心,43+31的算式刚出来,不少孩子就开始在下面说计算过程了。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干脆把发言权暂且交给他们,“对于竖式计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愿意上来完成这一题的竖式计算?”在一个孩子板演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他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我趁机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计算过程有五个不足点。”在孩子们一阵“啊——”的感叹声中,我开始“吹毛求疵”:数位对齐做的不好,加号的位置不恰当,横前没有用尺子画的直直的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个位算起,横式后面忘记写得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再没有之前那么兴奋了,原来竖式计算还有那么多需要再学习的知识。

后来的练习中,我展示了几个孩子的作业,并请其他孩子对他们的竖式计算做出评价。一个个小家伙绝对时严以待人,丝毫的不完美之处一一指出。

其实,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已经“学会”了这部分知识,老师还没来得及讲授一个个就急于表现了。这个时候与其拼命地盖住不让他们说,还不如先然他们说个够,等他们表现完了,老师根据他们学会的具体程度再来因材施教也不迟。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4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二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 5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六: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我是什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水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魔法师,看看它都给同学们变出了什么呢?

师播放课件(四个谜语儿歌),学生猜,随机板书课题,同时全班齐读两遍课题。

二、通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带着问题“我是什么”试读课文,并圈出文中生字,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是怎样把每一个字读准确的,特别注意生字的

读音,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老师读完了,同学们现在能不能把文中难读的字音读准确呢?)生答(能),那

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大屏出示本课生词(带拼音的),点学生来读。 如

果读得正确就将其看作小老师,集体跟读两遍。如果读的不正确,其他同学就帮他纠正一下。

4、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词,师指导正音:

重点指导读准以下字、词:

zào zāi

躁 灾

暴躁 灌溉 冲毁 灾害 睡觉 散步 飘浮

5﹑全班齐读两遍生词。

6、将生词回归课文,全班分自然段,逐段朗读,并课件出示相应文字对应的画面,进

行看图说话小练习。(加深视觉感知,以便有效理解课文。) 同时每读一自然段便出

该自然段的生字宝宝进行个别拼读,再给生字宝宝几个好朋友。

7、四人一小组,组内讨论交流识字方法,然后选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汇报观察结果,相机引导学生观察重点字的特点,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字、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没有钩;四点底的四点

不同的排列方向。

4、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检测巩固识字

1、点名读课后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2、分小组比赛读,加强记忆。

五、作业

1、多向交流记字方法(小组交叉交流)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给朋友听。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识字为主,所以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还算比较成功。因为之前我已经经过了两次的摩课,虽然没有有经验的老师在旁指导,但经过我个人的努力,如看教学视频,查找相关资料,精心制作ppt课件等。总算把这节课顺利的上完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字,并学会准确的书写的教学任务也基本完成了。另外,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也想了很多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加深了学生的视觉感知印象,容易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水的变化形态,在方法上我采用了生字卡片教学,启发诱导,练习等。这些都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字,以及了解课文大意服务的。学生也十分配合我的讲课,如我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他们都特别有合作精神,回答问题更是积极,踊跃,这些都让我很高兴。可能也是我的投入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他们都特别的积极,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对于一个新手教师来说,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尽管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但在教学设计上还缺乏仔细的推敲,尤其是在识字的层次和先后顺序上,我完全的弄乱了,书写也出现了问题。这让我认识到细节有时候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同时课堂结构的设置上也出现了问题,如指导书写的时间过于短暂,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再如对于有些问题的出题没有进行详略得当的处理,导致某些环节没有了重点,学生不知道该抓住什么等。

总之,上这节课对我的启发很大,我相信对我将来的教师生涯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会保持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点,更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七: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课

接下来的一些时间,复习了一下上学期的一些口算,大多数孩子还是没有遗忘,能快速准确说出得数,个别孩子已经忘记了方法,甚至忘记了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需要一定时间的复习,同时和家长联系,在家里也要进行每天的看卡片口算训练,以便跟上班级的脚步。三个懂事的女孩:小陈、小刘、小周,分配给他们每人一个任务,给3个忘记了口算的同学每人出一面口算,中午完成。当我中午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全部做完,而且批改,并且向我汇报了一下他们的做题情况。真是好样的!

本学期的口算没有一年级的设计得好,一些需要笔算的算式也放在了口算中,虽然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列出竖式,可还是有一些不自觉的孩子直接口算,导致错误。为了提高准确率,我把一面3列口算分成了两次来完成。事实证明,全对的孩子并不多,还要加强复习和口算方法的指导。

《连加、连减》教后反思

第1、2种我是首先介绍展示的,让其他孩子说说你能看懂它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并且介绍了一下这两种都是可以的。第3和第4种除了多出的加号也是一样的,当然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引导比较时,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或许没有亲身体验计算,我问:你觉得这些数字算起来怎么样?孩子们多说好算,没有体会到数字变大容易计算错误,是在我的引导下才发现的。后来我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在这里出现不合时宜,没有深刻的体验是得不出结论的。为了避免和减法的混淆,我的处理方法是一带而过,不做深入介绍。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孩子会写连竖式,也会写分开的竖式,自己介绍说昨天在家学过了。这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我马上接过话题:预先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先学起来就叫预习,预习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其他小朋友也可以取试试。在尝试探究这一环节,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觉得起始课一定要扎实,现在的细致是为了以后高效的课堂作准备的,放慢速度,讲清要点,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是我这一周的主要目标。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学习连竖式,方便简单。再次和孩子们边问边答完成了例题的竖式,我示范了说法:先算19加27得46,再算46加26得72,并要求他们自己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填完书本的例题后,让孩子们运用这样的竖式写法自己来完成书本的“试一试”连减,做到方法的迁移,反馈结果是方法都会,可有个别孩子速度慢,或是忘记了退位减的笔算导致错误。所以,扎实的复习是上好课的基础。亏得昨天还复习了,要不今天的课还真是上不下去了。

小王老师今天是头一次来跟班听课,孩子们表现得很听话,特意表扬了小范他们,坐得端正,听得仔细,可是就是觉得气氛不够,举手发言的孩子不多,好多孩子一有难点的问题就不主动发言了。和孩子们之间的问答缺少默契,感觉好陌生。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是在后续的学习中需要我去思考和改进的。艰难的开始,新教材确实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一切从头开始!

——《连加连减》第2课时教后反思

第5题的重点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我还是习惯于让孩子们说出数量关系式:上午的加下午的就是一共的,一共的去掉运走的就是还剩的。通过自己的练习发现这一题与以前的问题存在着区别:一是有两个问题;二是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用到第1题里的结果。根据问题去寻找合适的条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理清解题的思路。

连竖式的写法孩子们掌握得还不错,可是练习的正确率还是不如人意,主要存在问题是:

1. 抄错数字。

2. 计算错误。

3. 看错运算符号。

这绝不是简单地用“粗心”两个字就能说明的,细细分析,我认为还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做题习惯差,不能全面读完题目再动笔。

2. 缺乏检查的习惯,没有养成检查的意识。

3.“偷懒”,懒得列竖式,也是错误的一大原因。

要求在解决问题的旁边必须列出竖式,做完后自己检查一遍再交给老师批改。作业时不动口,精心完成。

——《加减混合》教后反思

学生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可以自主选择采用分竖式还是采用连竖式,教学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对笔算形式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引导他们主动使用连竖式。本课的另一个要求达到的目标就是灵活运用口算与笔算,提升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对计算的意义与方法的理解、掌握和合理使用。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是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正确、合理、简洁地进行计算是计算能力的集中表现。学生在一年级就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单元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有些是两位数与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加、减计算,可以口算,有些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计算,需要笔算。学生通过辨认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中,哪些能口算、哪些要笔算,做到能口算则口算,需笔算就笔算,他们的计算能力就得到了提升。教材通过小卡通说的“22+40可以口算”,指出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中,能够口算的部分应该口算。引导学生较快地算出60-38+40的最后结果,体会笔算与口算的结合运用能使计算更加便捷。教学时,一方面要适当加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口算练习,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楚题目里有哪些计算,分辨哪些可以口算、哪些应该笔算。第2题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其作用是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能力。

以上是教材的原版解读,加入个人理解:用连加、连减的方法迁移至加减混合的竖式,应该不是什么难点。难点就是怎样来判断哪一步可以直接口算,而哪一步必须笔算。所以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读题后让学生观察算式,自己说说哪一步是可以直接口算的,为什么?对于多数的孩子来说是能够判断的,辨别是整十数或一位数。可是实际做题时发现,有的孩子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表现在:一是能口算的也在笔算;二是需要笔算的直接口算,有些混淆。特别是对于中下等的孩子来说,更加不会区别,但是如果要求是都用笔算,就不能体现口算的便捷,特别是作业本上的练习,格式也是不好处理。由于今天的会议比较多,只来得及完成了《补充习题》,作业本上的几道竖式也没有练习。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准确率,统一要求:都要竖式。我认为这样处理,正确率肯定能提高,可是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有限制呢?我不会采用这样的形式来要求他们,这样判断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们自己来审题的过程,谁也不能代替,也不能省略,开始阶段可能会错误较多,但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这种现象会有所好转。

第4和第5题同样是两个问题的解决,要详细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所需的条件和相应的数量关系,说说这样做的理由。第5题,知道男生栽的棵树求女生栽的,有部分学生存在问题,不会把第1题的结果合并到一起再进行分析,相应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课堂纪律今天又呈下滑趋势,课前预备铃响了以后,小陈马上说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被我叫起来反思了一会儿,坐下去以后还算专心,回答了几个有难度的问题,思考力比上学期有进步。小周今天开始管不住自己的一双手,按捺不住好动的心,不停地在东摸西摸,提醒了好几次,可是只能消停一会儿。不过,在做作业时明显要比一年级好,安静,专心,分心的孩子不多。很多孩子都能主动拿起课外书,津津有味地阅读。

——《练习一》教后反思

今天是针对前两节新课的一堂练习课,上周开学工作繁忙,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再加上这些竖式计算对于孩子们来说虽然不难,但正确率却不是很高。因而,教学进度是相当慢。竖式计算除了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定量的练习也是必要的,而细心、认真的态度也是在不断地练习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

这节练习课书本安排的习题并不多,只有4题和一个思考题,但是每个题目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预设还是比较赶时间的。思考题的用意是感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有难度的,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按照口算、笔算这样的复习顺序,并且为了加快速度,在第2题我还分组进行了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哪一步可以直接口算,从而可以节约做题的时间。但是讲归讲,做归做,好多学生还是没有能深刻体会到,还是每个算式都笔算,所以这也是速度快不起来的原因。还是补充了这样一个习题,在黑板上板书这些算式:76-20+28 44+8+38 64-27-6

46+39-50 53-9+40 68+5-30

让学生看算式判断哪一步可以口算,为什么?

从他们的发言情况来看,能理解的孩子并不是很多。其实是很简单的判断:有整十数、有一位数,就能直接口算。在笔算时,多数的学生还是一步一步进行笔算。我想,可能是练习原因较少,没有深刻体会的缘故,还有就是缺乏仔细身体、分析的能力。有些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规定统一用笔算,这样在作业本上没有了格式的困扰,也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可我还是想坚持,相信过一段时间,等知识全部内化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来主动口算或笔算,这也是一个作业习惯的养成过程。所以,目标就是不“一刀切”,可以省略口算的一步,也可以都用笔算,在自己的不断实践中发现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好处。

第3题也是一个要引起注意的地方,虽然是看着很简单的笔算,但其中隐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要引导学生来发现,并运用这些规律,体会到在简单中也藏着不简单的规律,感悟数学的有趣和好玩。

左边一题,计算出结果后分别提问个位上相加得几,是采用全班一起发现和口答的形式。十位上相加是几?先猜一猜,果然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9”,另一种就是“8”,引导分析到底是几,然后通过算一算的方法验证正确结果。右边一题的规律又有不同,上下、左右都相差1,计算后再让学生去找找数字间的关系,不难发现有两个数字相同,只有一个是相差1,所以结果也差1。以上面为例,得出结果是95后,直接能填出下面的结果是94。左右两边也是一个道理。我觉得今天我对于这一题的处理方法不够好,不能直接分组计算,应该让孩子们先计算出上下的结果,再去找规律,最后运用规律来解决左右两条线,这样就能经历一个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也是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于思考题:教参上介绍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可课堂上学生只想出了一种,即把每车的苹果个数算出来,再去观察应该是移走多少个,这其实也是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思想。第二种是先找出相同的个数,是26个,再求出另外两筐的个数,也用“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第三种是观察后直接移动,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有两种不同的解决策略,可以用30和24交换,也可以用28和22交换。在教学这一题时总觉得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数字小一点的话应该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也能快速通过口算验证移动的是否正确。可是两位数的计算带来的问题就是移动过后,要想检查光凭口算时很难完成的。既然是体会策略,我觉得是否把这一题的数字改小一点,或者用一位数的先做一个铺垫,等学生理解明白之后,再出示两位数的就可以顺畅很多。

计算和解决问题,或者说是策略,和以往的教材不同,并不是孤立的,两者互有联系,每个习题都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研读教材是发现这种价值的前提,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先研读教参,再去备课,思考各个环节,不仅是对新教师的要求,对我而言也是如此。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阴

动手操作 方法多样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

今天是教师节,照例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想着孩子们肯定买了各种花来送给老师。今年的教师节有些特别,为此学校还专门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要求教师不准收受学生的任何礼物,包括鲜花。想着昨天在班上讲一下不要买礼物,可是这样一来不就是提醒孩子们有这个节日吗,有家长还会误认为教师是故意说的。思前想后,还是不说为好。果然,陆陆续续到校的孩子纷纷拿出了教师节的礼物——假花一朵,可就这样还是被领导要求还给他们。这也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哪有送出的礼物还被退回去的,而且个人觉得也不是什么特别昂贵的东西,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认为送老师花是最好的礼物吧。于是,找到两个玻璃瓶,把鲜花和假花分开摆放,小毛还说:是不是来美化教室呀?数学课上先谢过孩子们,然后说明

年的教师节什么礼物都不要买不要送,今年的礼物老师就先收下,把它放在班级,让我们一起享受一下。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就是学习认真,话音刚落,孩子们齐刷刷地坐正了。

昨天傍晚在校门口值班时,意外地收到了以前教过的孩子送的一朵花。早读课时还收到了一些,虽说是不起眼的东西,但也难得孩子们还想着我,能被学生惦记也是做老师的价值感吧。自嘲一下!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这个内容也是新增加的,以前是放在“比多(少)的实际问题”中一带而过的,不作为重点介绍。修订的教材为了体现“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样的教学目标特意安排了一课时的内容。

【引入部分】

1.比一比

出示图:一行苹果,一行梨,苹果10个、梨7个,一一对应地排列。

提问:比较苹果和梨的个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用多3个、少3个描述个数关系。)

你是怎样看出苹果比梨多3个的?

用虚线把苹果分为7个和多的3个两部分,并指出:这里分成的7个,是和梨同样多的部分,3个是比梨多的部分。

2.说一说。

请同桌小朋友看图上两个部分互相说一说:苹果比梨多几个,反过来怎样说?

苹果比梨多3个,梨比苹果少3个,还能换句话说一说吗?(苹果去掉3个和梨同样多,梨填上3个和苹果同样多。)

这里的复习旧知,主要是唤醒学生两方面的知识经验:1.体会一一对应;2.知道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借助旧知,顺利迁移到今天所学的新知。

在简单用旧知识引出新课后,我提出了问题: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方法?有些学生不用动手操作,就能说出三种不同的方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才能深刻地领会。对于学具操作,我们班上一向是比较有序的,这也是长期坚持训练的结果吧。为了方便整理和收拾,我一般都把所需要的学具放在塑料小碗里,同桌两人合用一个。要求同桌两人合作,摆红花片和蓝花片,声音也是比较小的。“比比哪两个同桌合作得又快又安静!”,类似这样的评价语言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依然适用;“我们一起把花片送回小碗”,能让孩子快速地把学具收拾好;每次的动手操作后,都要求先完成的孩子先轻轻地和同桌交流;……这样细致而明确的一些小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有事可做,同时也能调节孩子们之间的速度。

在全班交流时,“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这三种方法依次出现,“移多补少”是第一个出现的,因为在一年级时我们学习过这样的思考题,所以孩子们的印象特别深刻,能用“12-8=4 4的一半是2”这样的算式来解释,但算理还是不够清楚的。本课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们弄清:为什么只要是4的一半就是要移过去的个数呢。通过同伴的介绍和学具的操作,多数的孩子能理解这三种不同的方法,这在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来。有些孩子也发生了混淆:去掉几个,变成了“多出数的一半”,有实物图,也不会去观察再填空,机械地填空。因为今天的操作内容不是特别难,方便说明,所以在展示方法时,我仅仅是让孩子们回答,由我板演,这样做还是能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有效节省教学时间。不过,除了这三种常见的方法,孩子们没有想出其他的方法:比如说红花片去掉1个,蓝花片增加3个。说明思维不够开阔,这点让我有些担忧。我还是给他们介绍了一下,再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回顾反思阶段,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比如用学具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有什么好处;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是怎样想到的。每个人先思考,或者同桌说一说。对于刚接触这种方法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难回答的,很难会说到“动手操作(摆一摆)”、“从不同方面想方法”等,小陈居然说“好的体会”。和以前的教学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一种活动经验来积累。日积月累,在回顾总结阶段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也是值得我去进行深入研究的。

总体今天的节奏还是把握比较好的,难得的一次仅剩一题作为课后作业完成,看了一下时间,用了25分钟

进行了新课的讲解,15分钟进行练习,这样的时间分配还是比较合理的。课堂上还是要注意教师语言的简炼,不要说过多的话,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阴

新旧对比 注重实质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教后反思

今天教学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原先是放在二下教学的,现在移到了二上,可能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找不出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了更好地把握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简单地对两种备课做了一个对比。

对比之一——【教学目标】

翻出旧教案,重新学习了一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新修订的教材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更为细致: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并通过直观操作,联系加、减运算的含义,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结合具体操作感悟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说明和解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初步的几何直观,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借助直观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生成对解决问题结果要检验的初步意识,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比较新旧教材的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一些因素。如果说就教材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话,那么新教材则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重视了这个过程的回顾反思,并加入了“检验”的要求。主要的区别还是在“知识”和“技能”这里,要求更有可操作性,也更明确。

对比之二——【新课环节】

都以教学例1为例,教学情景图没有变化。

旧教材设计如下:

(1)提问:谁知道小华摆了多少个?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用加法算,11+3=14。

用花片摆一摆。

(2)谈话: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起按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摆一摆。(学生操作)

(3)提问:应该先摆谁的花片?摆多少个?

再摆谁的花片?题目中直接告诉我们小华摆多少个花片了吗?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摆?

谁来指一指哪些花片是小华摆的?他是分几次摆成的?如果列式计算,该怎么列式?

(4)学生列式解答。

新教材设计如下:

(1)思考:小华做的花是和谁比的?谁做的朵数多,谁做的朵数少?

引导:现在请小朋友用圆片代替花朵,先摆出小英和小华做的朵数,再看看怎样算。

操作:先摆谁做的,摆几个?大家和老师一起摆一摆。(边数边摆,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摆11个圆片。) 第二行摆小华做的花朵。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华做的花你能摆出来吗?小朋友可以先思考、讨论,再把小华做的花摆出来。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八: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四、《表内乘法(一) 》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五、《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下的收获:

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画正确。

总之,《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就能让学生真正掌

握知识。

七、《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7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8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这节课上,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编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多种形式练习,促进对口诀的理解与掌握。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之间对口令,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简单的排列组合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重点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在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灵活处理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整节课以在数学广角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以明明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为线索,设计了 “密码锁”、 “密码门”、“握手游戏”、“穿衣搭配”、“乒乓球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以帮东东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九: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教学反思>

小学教师整理归纳

十二生肖教学反思

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文明古国,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传承着中国千年的文化底蕴,独具东方魅力,非常珍贵,值得继承发展。十二生肖就如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龙”、“凤”一样,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传承千年,“辰龙巳蛇午马未羊”人人熟知,“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家喻户晓„„十二生肖不仅仅是简单的十二个动物,十二个属相,它已经是一种文化,一种习俗,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生活习惯。十二生肖的意义正在为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所认知。在上课前,我先用一个谜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人有一个,全国有几个?准确一计算,只有十二个。”你猜这是什么?同学们很快猜出谜底后教师出示课题(即谜底):《十二生肖》。然后我联系生活,让孩子们谈谈:“你知道家里亲人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他们的属相是什么?”“你知道十二生肖是哪十二种动物?”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本、图片和实物进行研究,提问:民间美术课的生肖属相与真实的十二种动物的不同?再进行小组探究:课件欣赏有关十二生肖的邮票、剪纸、泥塑、卵石画,提问:这些作品采用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还能想出哪些创作方法?你受到哪些启发?有更好的创意吗?最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尝试:每个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作品材料,设计创意和制作步骤进行介绍。本课我分成了两个课时,一是设计十二生肖画,二是用橡皮泥创作十二生肖,同学们都很有兴趣。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激发孩子们热爱学习,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下面谈一下自己的设计思路及本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课上,我先让学习根据拼音自读这

部分内容,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自学、自读课文。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做到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知道自己哪个地方不会读。学生读完后,我再指几名学生读,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声调,老师进行指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读准音,读准声调。接下来,我开始解释各别字的意思及每句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的意思及包含的大道理。在理解地基础上让学生读熟并背诵,然后,我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诵与背诵比赛,朗读与背诵得好的一组或个人可以得到小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一节课结束后能熟练地背诵出来本堂课内容。《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爱读,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不懂意思,但是他可以读得津津有味,因而读是没有问题的。对意思的理解却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借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含义。在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时,我就讲了两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是《三害周处》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理解了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读起来也就更有味道了。这堂课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文化,做一个爱国爱家爱老师爱同学的好孩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西师大版《月月花》教学反思

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集中识字,同一种模式的反复运用,感觉课堂气氛很死板,学生学起来也没多大的兴趣。于是我就一直想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有主动性,但也没想到什么好方法。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我看了一节《月月花》的教学实录,这堂课教师在读课文,课词语中把生字就认识了,学生学起来也有兴趣。今天在上这堂课时我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感觉效果

还不错。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花儿的生命是短暂的又那么美丽,我们应该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祖国文字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

第二单元《川江夜航》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夜航船在江面上行驶的情景。全诗采用比拟的手法描绘了美丽的江上夜景,讲述了航标灯对保证航船夜间行驶安全的重要作用。每小节二、四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全诗共分三节。第一节主要是对江上夜景的静态勾画,通过整体视听感受江面景物的静谧之美。第二节特写江面上的航标灯亮了,灯光闪烁,波光荡漾的情景。第三节是对夜航船开来时,在航标灯的指引下,安全行驶的场面描写。作者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景物生动的动作、语言和表情,读来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我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 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讲堂" 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是"玩" 中学语文,但我们决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这里倡导的"玩" 是一种形式、一种途径,"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风是一位画家》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整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教学生字时“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学过程看,几个环节彼此衔接,识字和朗读的环节重点突出,引领作用明显,师生互动自然有效。在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规范、态度、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教学中不足之处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对诸如“白霜、冰山”一些自然景物还不甚了解,应对此加以说明,最好通过媒体的直观效果,将这些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画面,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词语加深了理解。

合作学习是主体性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

件。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放手让他们先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识字的好方法,然后再以“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组织全班交流。“猜”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它强化了识字环境,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也使他们相互增强了学生字的自信,识字过程成为学生间愉快的学习分享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水妈妈的孩子》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教学生字时“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学过程看,几个环节彼此衔接,识字和朗读的环节重点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明显,师生互动自然有效。在教学中,教师还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规范、态度、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媒体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对诸如“白霜、冰山”一些自然景物还不甚了解,通过媒体的直观效果,将这些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画面,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词语加深了理解。 合作学习是主体性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相互交流自己识字的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篇十: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一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四个月的时间虽说短,但与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却也令我回味无穷。随着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让我懂得了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教育教学齐头进,教人教书教做人

开学那两三天,同学们又见到了老师和自己的学习伙伴,虽然都有重新进入课堂的喜悦之情,但是他们的“开学综合症”又犯了。为了使同学们能较快进入学习状态,我先和班里一起制定了班级的学习、工作计划,并督促每个人都遵守,并且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随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纠正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两周左右的时间,学生们开始慢慢的不再迟到了,上课讲话的也少了,报告的次数也少了。更多的学生开始学会早到校,早看书,勤预习的习惯

稳住了学生的“心”之后,接下来是搞好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环节了。在二年级的课堂上,学生们则是充分体现出了自我主导发展的能力,作为老师的我则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辅助学生学习的上面。我大胆的放手,凡是学生想说的,凡是学生想做的,或者能自己学会的,我都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不再包办代替。通过合作学习不能完成的,我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比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一课,在初读课文之后,我没有马上分析课文,而是让他们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纷纷提问:“小枣树是什么样的?”,“小柳树呢?”“在小柳树讽刺了小枣树后,为什么小枣树还是用温和的态度和小柳树说话呢”我先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在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时,各个答案也都呈现出来了,课文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课堂教学之后,我经常对一节课上学生的独特解法、精彩回答,创新思维以及不足之处等等,进行反思,每天实践一点,反思一点,使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

二、在“写”这方面,我把字写的好与否当作陶冶学生情操的工具,一直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读、看、评、试” 的程序:“读”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时,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看”之时,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发现和把握写字时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进行“评,运用形体动作“尝试”写,并且举办作业展览和评选书写小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学习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探索、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乐趣所在,将“玩”的教学感念引进入教育教学当中,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是“玩”,但我们决不是追求形式主义。我所倡导的"玩" 是一种形式、一种途径,"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在阅读教学中,我反对无目的多读,强调有层次的读书。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学生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 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

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 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这24字的教学模式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门。24字教学模式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多组织研讨和现场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这一模式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交流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

在这四个多月的教学当中,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班级中可以增加一些阅读、写作有关的海报,又像是让学生制订合作计划、等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们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可能是刚接触这类型的题目,比较生疏,这有待以后多多实践、指导。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42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