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八语25课

人教版八语25课

2016-01-12 10:26: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人教版八语25课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歌鉴赏复习卷及答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人教版八语25课》,希望能帮助到你。

人教版八语25课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歌鉴赏复习卷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卷

班别: 姓名: 学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到乡翻似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写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以及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

③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诗句含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⑤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 折戟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③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①“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②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诗中第二联运用对偶的句式和比喻修辞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

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⑤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简要分析。

这两句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⑥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人在前三联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宕开一笔,留下这千古名言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① 词的上片问 天; 下片问 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②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③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④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⑤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① 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 ;一个“怒”字表现了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②归结全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③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化静为动。一个“聚”

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此句妙在何处?

最后四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人教版八语25课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5课知识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5课知识要点

(2011-04-14 19:01:55)

转载▼

标签: 分类: 名著阅读备考资料

教育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一起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两人在长安认识, 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关于本文的主题。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二、《赤壁》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三、《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请写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富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5、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

6、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关于本文作者。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怎样?亡时,又怎样?

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3、本文的主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八语25课篇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5课 诗词曲五首知识点 讲义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 的心情。

答:特点: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答: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 “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答: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诗歌的思想感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6.(★★)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二)《赤壁》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答: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答: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答:“二乔”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6.(★)思想感情:《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过零丁洋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答: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 频繁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答:“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 4.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答: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5. (★)思想感情:《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四)水调歌头

1.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2.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3.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我安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4. (★)思想感情:《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答:“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 “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答: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 (★)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八语25课篇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诗词曲五首》课件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语25课篇五: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25课理解性默写

杜甫诗三首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写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2.《春望》里写战争时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的句子:

3.《石壕吏》中用对比手法突出官吏凶狠的句子:

4.写战争惨烈的句子:

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句子:

参考答案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人教版八语25课篇六:诗五首八下语文人教版25课

人教版八语25课篇七: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25课诗词曲五首测试题

25、诗词曲五首

一、给下列红色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折戟 低绮户 干ge 宫que chou chu chan juan

二、理解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

旧事物的诗句是: ,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两句诗

是 。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诗

是: 。

4、《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 。从视觉听觉上

写出潼关的军事险要地位的三个句子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两句词

是: 。

三、阅读理解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

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水调歌头》(苏轼)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3、《赤壁》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11、你是怎样理解诗句“高处不胜寒”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这样

的一个事例吗?

[探究拓展训练]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2、、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13、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

25、《诗词曲五首》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低沉愤懑 高

昂乐观 8、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9、交代时间、地点及作词缘由,领起全篇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大致原因是:(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12、日高人困之时,口干舌燥的作者来到了一个农村。意对即可 。 13、当时作者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可以看出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意对即可。

人教版八语25课篇八: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25 杜 甫 诗 三 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有感情地朗诵并能默写三首诗歌;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望 岳

一、导入。

二、作者回顾: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代表作如“三吏”“三别”。

三、诵读全诗

(1)教师泛读(注意诗歌的停顿、字的发音以及感情的流露)

(2)找学生读 并做适当的点评。

(3)集体大声读

四、 诗歌赏析:

1、整体感知——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是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即言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

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话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2、重点赏析:

(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总结: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五、背诵比赛。

六、集体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品及背景简介:

三、诵读全诗

(1)教师泛读(注意诗歌的停顿、字的发音以及感情的流露)

(2)找学生读 并做适当的点评。

(3)集体大声读

(4)抽学生背诵

四、诗歌赏析 :(2句重点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好诗含蕴之丰富。 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小结:

《春望》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五、比较阅读:《望岳》《春望》(从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上着手)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二、诵读全诗:

(1)教师泛读全文:

(2)学生自由读:

三、整体感知:

1、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并将不懂得语句画出来。

2、理一理故事情节: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3、请同学们复述这个故事。

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四、诗歌赏析:

1、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 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2、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

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4、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5、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五、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六、拓展延伸: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情 节 社会现实

开端(1)——暮投、捉人 残暴、无情、令人发指

发展(2)——吏呼怒,妇啼苦 (对比) 战争的灾难

高潮(3)——致词、对话、老妇应征

结局(4)——独别老翁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语25课篇九: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新人教版八下)

人教版八语25课篇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件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人教版八语25课》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八年级下册语文25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教版八语25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教版八语25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2947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