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

2016-01-21 10:47: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一《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一
《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

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

(100分钟100分)

一、基础知识部分(46分)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6分)

①与其奇者 ( ) ②僦赁看幕 ( )

③是日更定 ( ) ④一舸无迹 ( )

⑤藻荇交横 ( ) ⑥属引凄异 ( )

2.根据下列词语的意义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句:(6分)

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例句:

②欣:高兴。 例句:

③歇:消散。 例句:

④怜:爱。 例句:

⑤拿:撑,划。 例句:

⑥烟:烽烟。 例句:

3.解说下列句子大意:(8分)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 念无与为乐者。

③ 月下飞天镜。

④虽席地不容闲也。

4.记诵重现:(18分)

①夕日欲颓, 。

② ,江入大荒流。

③ ,归雁入胡天。

④ ,拄杖无时夜扣门。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⑥雾凇沆砀, , 。

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

5.根据加红词的意义,写出一个与之意思相同的成语。(4分)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成语:

②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成语:

③ 人物略不相睹 成语:

④ 湖中人鸟俱绝 成语:

6.仿照例句写句子。(4分)

例: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二、课内阅读部分(30分)

(一)

【甲】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7.分别指出甲、乙两段文字的出处及其作者:(4分)

甲 乙

8.甲文之亭与乙文之亭是否相同?两段文字所展示的人的活动内容、行为方式及形成的景象和境界有什么区别?试作简明分析。(4分)

9.找出甲文中表时间的几个词语;乙文中的“相公”和“痴似相公者”类似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说的哪一类人?(4分)

10.甲文引号与乙文引号是否有区别?略加比较。(2分)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面加红的字。(4分)

①或王命急宣 ②晴初霜旦

③良多趣味 ④故渔者歌曰

12.选出加红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3分)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13.请分别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三峡“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3分)

夏 春 秋

14.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2分)

15.请你调动想象,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4分)

三、课外阅读部分(24分)

(一)

春游湖上 白居易

①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②③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④⑤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 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 ②松树排列在群山前面,群山重叠,一片青翠。 ③月亮映照湖中,如同一颗明珠。④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 线头:指一棵棵稻子。 ⑤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条丝织裙带。⑥勾留:停留。

16.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是什么?我们已学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什么?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并指出这两首诗属于何种体裁(诗体)?(5分)

17.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象?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能从哪里看出来的?(3分)

18.“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古佳句。就写景而言,你以为能解读出那些信息?(3分)

(二)

山水何以美

人类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欣赏、歌颂、赞美,由来已经很悠久了。在我国最早的《诗经》、《楚辞》里就有“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等赞美山水的佳句。春秋时代的孔丘就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可见对于山水之美的享乐早就被人们所看重。后来汉朝的大赋描写山水之美就不少,尤其自魏晋以来专门描绘山水之美的诗画更为兴盛,而至今不绝。当今是旅游事业空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山水之美的欣赏就更加普遍、更有兴头了。

然而,历来无数的人们乐于游山玩水,看到那绮丽的风景,无不心旷神怡,感到美不胜收,为之吟写不绝,但是试问那山水究竟为什么令人感到美?因此,就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只知道山水美而不知道其所以美。

“山水何以美”这个问题,在我国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提出来了。前面提及孔丘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对此,他的学生子张和子贡就不理解。子张曾问道:“仁者何乐于山也?”孔丘回答说:“夫山者,屹然高;屹然高,则何乐焉?”接着他做了这样的解释:屹然高山,草木生长,鸟兽繁殖,“无私”地供给四方以“财用”,而且“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尚书》)。这就是“仁者”之所以“乐于山”的缘故。有人说:所谓“仁者乐山”就是“言仁者愿比德于山,故乐山也”。这就是说,孔丘认为高山具有与“仁者”的“无私”的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他是美的,令人愉悦的。有一天,孔丘“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丘回答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接着他又作了这样的解释:水普遍而“无私”地给予万物,“似德”;它所到之处就有生命的成长,“似仁”;它向下流去,曲折而循其理,“似义”;“ 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志”。所以“君子见大水”必定要观赏一番哩。这也就是说,孔丘认为大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 “善化”、“正”、“志”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19.细读上述文字,简明概括孔子认为山水之美的原因。(3分)

20.根据第一段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列出“人类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欣赏、歌颂、赞美,由来已经很悠久了”的具体实例。(5分)

21.从第二段里找出3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一个造句。(5分)

三个成语:

造句:

22.课外记诵的有关山、水古诗文举隅表:(此题可不做,写对一个加1分,最多3分)

新目标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同步练习B

参考答案:

一、

1.①yù ②jiù ③gēng ④gě ⑤xìng ⑥zhǔ

2.①重岩叠嶂。 ②欣然起行。 ③晓雾将歇。

④仍怜故乡水。 ⑤余拿一小船。 ⑥大漠孤烟直。(答案不限于本单元,如写出成语也可。)

3.①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②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③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下的镜子。

④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4. ①沉鳞竞跃 ②山随平野尽

③征蓬出汉塞 ④从今若许闲乘月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略)

6. 如:生命就是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境遇。

生命就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

二、

7.甲:《观潮》 周密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8.不相同。甲是馆驿名,乙是公园里供游人休息的小亭子。甲是操演水军,场面壮阔,声势浩大,景象雄伟;乙是雅士赏雪,喜逢同道,情趣盎然。

9.每岁、既而、倏尔 闲人

10.甲指为操演而特意扮敌之船(特定称谓) 乙文直接引用人物原话(引用)

三、

11.①有时 ②早晨 ③实在 ④唱

12.B

13.奔放(或险) 清幽(或秀) 凄凉(或静) (答案不唯一)

14.突出(烘托)秋天三峡凄凉和寂静的气氛

15.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象连风也吹不过。(仅供参考)

16.西湖 《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七律(各1分)

17.西湖春日青翠葱茏、碧丽秀美的景色。 诗人由衷赞美、留恋难舍。 从尾联的直接抒情中看出。

18.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大意对即可,另有创意更好。)

19.高山大水具有与仁者智者高贵无私品德相类似的特征。

20.最早见于《诗经》《楚辞》中,春秋时的孔子有说法,汉朝大赋描写不少,魏晋诗画更为兴盛,当今旅游更普遍发达。

21.游山玩水 心旷神怡 美不胜收(3分)。(造句可任选其一,通顺、优美,2分)

22.略,注意:一定是课外的诗,题目、作者和名句均正确方得分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二
《我和古诗阅读答案》

我和古诗阅读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

新课标第一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

(一)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2、想得、遥知。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答:淡白、深青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答:院内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三
《诗四首同步练习》

第30课《诗四首》同步练习

【课文导读】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景中含情,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的诗境

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

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

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登岳阳楼》的作者陈与义,当卷进了

政治斗争的漩涡时,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

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3.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激发灵性, 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学法指导】

学习这四首诗歌,要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熟读成诵,查找资料。也

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绘画,寻找适合这两首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这四首古诗,都通过画面

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 因此可把它们分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

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美,并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通过讨论

加深对诗的印象。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suì),带月荷(hè)锄归。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

燕(yàn)然。 .

C.登临吴蜀(shǔ)横分地,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D.征蓬(pēng)出汉塞,归雁入.

胡天。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锄归(扛着) B.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

C.但使愿无违(违背) D.仍怜故乡水(爱) ..

3. 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 王右丞 唐代 B.《登岳阳楼》 陈与义 宋

C.《归园田居》 陶渊明 西晋 D.《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4.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

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请补充岳阳楼的名联,可查阅工具书。

(1) ,范希文庶几知道; ,杜少陵可与言诗。

(2)洞庭西下八百里, 。

(3)四面河山归眼底, 。

(4)放不开眼底乾坤, ;吞得尽胸中云梦, 。

5.古诗名句默写。

(1)王维《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

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

(2)江南有三大名楼是:黄鹤楼、岳阳楼和 。请默写赞美黄鹤楼的名诗: 。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4)《归园田居》中表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保持自我节操的诗句是 , 。

(5)《登岳阳楼(其一)》的颈联是: , 。

6.“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描绘了江上的美景。请你展开联想,将它扩展成一段不少于

150字的精彩景物描写。

二、精段阅读:阅读《使至塞上》回答后面7—11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解释加点的词。

(1)使至塞上 (2)征蓬出汉塞 ...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 B.属国过居延 C.萧关逢候骑 D.都护在燕然 ........

9.“征蓬出汉塞”一词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大漠孤烟直”中的“烟”字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你同意哪一种意见?

为什么?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儿?简洁地说一说。

三、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12—14题。

春游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①。

松排山面千重翠②,月点波心一颗珠③。

碧毯线头抽早稻④,青罗裙带展新蒲⑤。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⑥。

【注释】①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 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

②松树排列在群山前面,群山重叠,一片青翠。 ③月亮映照湖中,如同一颗明珠。

④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 线头:指一棵棵稻子。 ⑤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

条丝织裙带。

⑥勾留:停留。

12.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我们已学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

《 》还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

联。 , 。

13.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象?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能从哪里看出来?

14.“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古佳句。就写景而言,你以为

能解读出那些信息?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5.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2分)

16.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7—19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7.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18.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将这首诗进行续写,字数不少于100字,续写的人物和事件要与原诗意境符合。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四
《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

二、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 雪:指梨花。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一)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2、想得、遥知。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游 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十 五 夜 望 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 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移家别湖上亭--------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

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东 栏 梨 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 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淡白、深青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 写到 ,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 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答:院内 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渡 汉 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 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夜 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菊 花--------------元稹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五
《安徽省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安师大附中

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辨义

彭国华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

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

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

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

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

“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

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

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③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 诏引诸军转据北.

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

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③傅嘏(gǔ),字兰石。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全军之长策也 全:整个,全部 .

B.是以相赏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D.谢之不暇 .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引:率领 谢:道歉

( ) (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败于官渡 ..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 .D.弟昭时为监军 .纵一苇之所如 .悉宥之 .卒为所笑 .

6.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3分) (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5分)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4分)

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3) ,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苏轼《定风波》)

(5)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8)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 (李清照《醉花阴》)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雪花

[日本] 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逾的真挚亲情的歌颂的深沉的亲情主题。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哀”字,但当

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理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以及难以得到社

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D.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小说直接

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

E.小说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1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别概括出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并

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篇小说营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悠远意境,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 )

A.这里花草遍地,绿树成茵,鸟啭莺啼,天蓝水清,的确是人们消夏避暑的一块佳处。

B.”建设文化强省加速安徽崛起”恳谈会在京举行,会议对去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

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等作了充分肯定。

C.印度尼西亚当局把默拉皮火山的警戒提高至最高级别,显示火山有随时暴发的可能,并下令

居民撤离。

D.经验表明,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抓典型,树标杆,以点代面,榜样的力量会激发出其他人竞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六
《北京市东城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精校版)》

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第I卷和第II卷时,务必将答案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均无效。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纸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的签字笔填写,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定的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中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项。

答第II卷时,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顺序答在黑色框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谙练(ān) 裹挟(xiá 胡诌(zōu) ...

B.繁芜(wú) .C.束缚(fù) .D.慰藉(jí) .

偌大(nuî) .

荫庇(yìn) .

恰当(dǎng) .

悄然(qiǎo) .

( )

前倨后恭(jù).

戛然而止(jiá).喁喁细语(yú).

熨帖(yùn) 弱冠(guàn) 平仄相间(zâ)...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的一组是 ( ) A.更叠 恻隐之心 黄粱美梦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B.社稷 没精打彩 披星带月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端详 坐收鱼利 清泌肺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宣泄 察言观色 出类拔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很多网民都在访问一些小网站后“中招”:主而被 ,广告弹窗层出不穷等。采用安全浏览器 侵害可以说是最为实用的防毒 。 A.篡改 拒绝 措施 B.篡改 杜绝 措施 C.窜改 拒绝 设施 D.窜改 杜绝 设施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现在,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更多的人才会脱颖而出,寻求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价值。

B.有着18个世界冠军头衔的邓亚萍近日获得了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她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

C.虽然阔别已久,但是同窗多年所形成的那种默契立刻让他们一见如故,就像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样,亲密极了。

D.面对北极这样一个“聚宝盆”、全球的战略要冲,不少国家都跃跃欲试,想方设法地谋....求对北极地区的控制权。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

A.随着社会的呼吁、学校的教育以及主动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不畅的现象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改善。

B.未被吸收的合成叶酸如果进入了血液,可能引起白血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不会让每一位医生都得到认可。 C.法国的大文豪巴尔扎克是位著名的多产作家,他的二三十篇成名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 磨灭的地位。

D.失败学的创始人火田村洋太郎曾经说过,发生工业事故有一个规律,就是每个重大灾害背后都有300个隐患。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 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其《海棠诗序》云:“蜀海棠有闻,而.

诗无闻,杜子美于斯,兴象不出。天之厚余,谨不敢让,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青苔浮落处,暮柳间开时。带醉游人插,连阴彼叟移。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遗”而已。 又有《荔枝诗序》曰:“杜工部老居两蜀,不赋是诗,岂有意而不及欤?白尚书曾有是作,兴旨卑泥,与无诗同。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将来作者,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而已。

又有《折杨柳》十首,叙曰:“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炫其能,莫不条.

似舞腰,叶如眉翠,出口皆然,颇为陈熟。能专于诗律,不爱随人,搜难抉新,誓脱常态,.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然其词不过曰:“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而已。 别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

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今读其诗,正堪一笑。刘之词云:“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白之词云:“红板江桥清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兴象:诗歌形象引发出的情苗。②杪(miǎo):年末或四季的末尾。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棠有闻,而诗无闻 .B.兴旨卑泥,与无诗同 .C.誓脱常态,虽欲勿伐 .D.文字太僻,宫商不高 .其 .A

闻:见闻泥:局限伐:自夸僻:冷僻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题,不愧不负.B

则齐 国其庶几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莫 ,颇为陈熟..DC至莫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杜工部老居(于)西蜀 B.(荔枝)颗如松子色如樱 C.能专于诗律,(能)不爱随人 D.(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能妄自尊大的一组是 ( ) ①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②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③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 ④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⑤今读其诗,正堪一笑 ⑥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 A.杜甫没写过海棠诗,是上天厚待薛能,他不敢谦让占尽蜀地风雅的机会。 B.白居晚虽然曾经为荔枝作过诗,但趣味和旨意都很低下,和没写过一样。 C.薛能认为前人的杨柳诗手法陈旧不堪,但他自己的诗也同样落入了欲套。 D.薛能对杜甫都颇有推开不理的意思,更别说剂禹锡,白居易以下的诗人了。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2)长星,劝你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

注:①长星:彗星,古人看作不祥之兆。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11分)

忆江南

纳兰容若

江南好,城阙沿嵯峨。故物陵前唯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 时所做。③嵯峨(cǒu ã):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江南好,南京城门两边的望楼依旧那么巍峨。 B.词的第二句使用了倒装句式,并形成了对仗。 C.只有石马和铜驼的存留还能带给人一丝惊喜。 D.夜深人静,仿佛仍听到当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

(2)词中的“尚”和“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这首词与刘禹锡《石头城》(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主旨相同,手法有异。请结合这两个作品的具体诗句,从主旨或手法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说。(5分)

13.填空(17分) (1)《过秦论》指出,秦始皇转入守势后采取了“废先王之道,”的愚民

政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铸以为金人十二”的弱民政策以及一系列的防民政策。

(2)《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表面看是一首游仙诗,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

置身世外的幻想,诗句“ ,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3)《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第一乐段时兼用比喻和摹声,,

急切而愉悦。第二乐段轻快流畅后又逐渐缓慢下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第三乐段发展得很快,“ ,铁骑突出刀枪鸣”,热烈而紧张。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 ”,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莫说宋诗味如蜡

赵丽宏

①很多人批评宋代诗歌,以理入诗,“味同嚼蜡”。和唐诗相比,宋诗当然逊色很多,然而宋人写诗是否“味同嚼蜡”,我看不见得。

②中国的格律诗,总体上在唐代登峰造极,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宋诗其实是唐诗的延续,宋代有一些优秀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可与唐人媲美,譬如苏东坡、王安石、陆游、范仲淹、范成大。宋诗中,写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作品,可以说俯拾皆是。我可以随意列举几首。

③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这样清新美妙的七绝,即使放到唐诗中,也是上佳之作。这首诗使我联想起唐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其中“小舟撑出柳荫来”和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可以说相映成趣,都是写江南春景,韦应物是无人之景,徐俯诗中有人驾舟,却都写出[甲] 。

④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也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已被后人转喻为[乙] 。

⑤宋诗中,有不少写乡村农家日常生活的作品,文字朴素却色彩丰富,韵味浓郁,写得清新自然,至今读来仍让人感觉亲切。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⑥以上这些宋诗,有唐诗遗韵,情感真挚,意象清新,并非“以理入诗”,没有人会说

它们“味同嚼蜡”。在浩瀚的宋诗佳作中,它们不过是沧海一粟。

⑦清代纪昀曾评说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宋代理学兴盛,宋人不满唐诗的写景抒情,写哲理诗一时成风。宋人作诗“以理入诗”,却未必“味同嚼蜡”,宋代哲理诗中,不乏经典名篇。最著名的几首,在中国流传数百年生命力不衰。譬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譬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哲理诗名篇,构思奇妙,涵义深邃,回味无穷,早已成为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⑧宋代的文学巅峰,是词,那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可以和唐诗比肩。其实,词也是诗,在我的视野中,宋诗和宋词,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写出美妙词章的诗人们,怎么可能一写诗就“味同嚼蜡”呢? (略有改动)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写乡村农家日常生活的宋诗还算有些情味。 B.宋人是“以理入诗”,因此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 C.宋人词写得好,可是一写起诗来就“味同嚼蜡”了。 D.宋诗中优秀作品很多,不能一概说其“味同嚼蜡”。 15.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地语言。(2分) 16.请简要说一说作者对于宋诗是什么态度?他在②—⑦段中是从哪两个方面表明自己观点

的?(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皋兰夜语 雷达

①我从来都固执地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只能作于兰州,而且描写的也只能是襟山带河的兰州。“凉州词”乃古乐府惯用的诗题,并非只能写凉州或只有亲临凉州者才能用它,这就犹如唐人写“出塞”、“入塞”的诗很不少,井非每个人都非要出一回塞一样。可是,单就这首诗的意境观之,恐怕诗人不亲自来到一个高山、长河、古城三者奇绝地扭结在一起的地方,是断难杜撰得出来的。

②我想象,王之涣是在一个早春的正午,一个假阴天,来到兰州雷坛一带的河谷的,他极目西眺,觉得黄河上接白云,仿佛是从云端挂下来的,就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子出唇;再侧目一看,发现身边的孤城兰州紧贴着崔嵬的皋兰山,四围群山如簇,使山愈大而城愈小,便生出了“一片弧城万仞山”之慨;当时天气乍暖还寒,兰州一带的杨柳还没有吐芽,王之换打丁一个寒噤,猛听得有羌笛声若断若续飘来,心里想,兰州尚且如此,那凉州以西的古战场,还不知道会怎样的苦寒呢,遂叹息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五门关”啊。我这样解,唐诗专家可能要引经据典地起来反驳,但据我所知,只有兰州才具备诗中所写的特殊地貌,往西去,甘、凉、肃、瓜四州不是这样,沿黄河上下造巡,济南、郑州、西宁、银川等地,也都不是这样。后又发现岑参咏兰州的诗:“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七
《古诗阅读题》

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古诗阅读

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阅读训练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写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参考答案:

1.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白下】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宋】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注释】 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 ②一饷,片刻。饷,通“晌”。 ③鞭笋:细长的竹笋。 ③①②

8.这首诗共四句,第一句中,“

分) ”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1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

【答案】8.(1分)欲动 9.(2分)B

【高淳】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①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 ①幢幢:晃动的样子。

9.(1)“的反应。(1分)

(2)末句的景物描写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9.(1)(1分)惊坐起 (2)(2分)作者用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听说白居易遭贬后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寄寓在凄凉冷清的景物之中,抒情更含蓄;(或“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渲染烘托了)得知白居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手法1分;景物特点、情感分析1分)

【鼓楼】阅读古诗,回答问题。(3分)

望 江 南

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①②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注释】①迥:遥远。 ②素娥:嫦娥

8.上阕中的“圆缺几时休”中的“圆”与“缺”分别指词中的“冰吐鉴”与“ ”。(1分)

9. 对全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1.这首咏月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下阕借景抒怀,全词意境悠远。

2.整首词营造了温馨浪漫的秋季夜色的氛围。

3.“天上共悠悠”中“悠悠”一词表现了词人绵长的忧思

4.这首词借月的圆缺不休表达了对人世聚散、悲欢离合的感慨。

【答案】8. (1分)玉沉钩 9. (2分)B。

【建邺】

过百家渡四绝句(其四)

【宋】杨万里

一晴一雨路干湿,半淡半浓山叠重。

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7.品析“远草平中见牛背”中“见”的妙处。(2分)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前两句诗的意思是,一会天晴一会下雨,路上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天边的山峰重重叠叠,半淡半浓。

B.全诗看似写全景,实则以道路和远山为背景,着重描绘的是草间的牛背和秧间的人踪。全诗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

C.诗人写景不断变换角度,近景、远景、中景交替,点、线、面组合,汇织成一幅色彩绚烂、热情奔放的画面。

D.这首诗平易自然,构思新巧,语言明了,清新流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7.(2分)“见”通“现”,写出在远处齐刷刷的草丛中,牛背时隐时现的情景(1分); “见”字化静为动,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宁静优美的农村景象、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跃入眼帘。(1分)(或:让人体会到悠闲自在,惬意喜悦的情绪。或:抒发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之情,平淡中见韵味,给人留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共2分。写出“见”在句中的含义1分;分析化静为动的写法或者体会悠闲自在、热爱农村风光的情绪等效果的1分)

8.(2分)C

【江宁】5.下面是第二小组搜集的材料,请完成下面题目。(7分)

古诗描绘出“春”的画卷: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诗中“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试作简要赏析。(2分)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诗的题目“春游湖”三个字,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主要事件——“游湖”。

B.第一、二两句描绘春天湖边明媚可人的景色: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两岸的桃花像蘸着水在盛开。

C.第一句中的“几时回”,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作者因春回大地,可是燕子却没有飞回来的深深惆怅之情。

D.第三、四句写春雨使湖水上涨,将桥淹没,游人不能过去,这时摆渡的小船正 从那柳阴深处向游人撑来,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溧水】【古诗阅读】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请写出该诗中体现诗人报国无门心情苦闷的句子。(2分)

8.请选出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首联连用了三个“凤”字使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又一个“空”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苍凉的感情基调。

B.颔联借吴宫的富丽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留下的只是荒冢,来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 颈联“三山”对“二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 气势磅礴、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D.全诗格调高雅,语言华丽。把历史的典故,想像中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寄托了忧国之思。

【答案】7.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8.D

【联合】8.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2. 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分)

【答案】8.(5分)

(1)(2分)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意近即可)

(2)(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分),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分)。

【六合】【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①闽中秋思

②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释]①闽:今福建省。②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唐末诗人。

(1)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第一句中的“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别有一番情致。

C.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闽中秋天萧瑟多雨的特点。

D.第三句诗人拓开一笔,将笔触由近处延伸到远处,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特点。

(2)诗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1分)

【答案】7.(1)C(2分) (2)思乡(或忧郁、忧伤) (1分)

【栖霞】(一)阅读下面古诗文。(15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夜 泉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答案】7.(3分)(1)山白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玄武】(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3分)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本诗写于1278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途经金陵。此时南宋已亡,金陵被攻破四年了。

7.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 ..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怅惘。

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八
《新人教版语文八上《诗四首》同步练习》

第30课 《诗四首》同步练习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 王亮

【课文导读】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景中含情,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

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

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登岳阳楼》的作者陈与义,当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时,他流亡到

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3.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激发灵性, 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学法指导】

学习这四首诗歌,要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熟读成诵,查找资料。也可以根

据诗歌的内容绘画,寻找适合这两首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这四首古诗,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

内景物的风貌, 因此可把它们分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

诗歌的画面美,并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suì),带月荷(hâ)锄归。 B.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àn)....

然。

C.登临吴蜀(shǔ)横分地,徙倚(yǐ)湖山欲暮时。 D.征蓬(pēng)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月荷锄归(扛着) B.晨兴理荒秽(污秽的垃圾) ...

C.但使愿无违(违背) D.仍怜故乡水(爱) ..

3. 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 王右丞 唐代 B.《登岳阳楼》 陈与义 宋

C.《归园田居》 陶渊明 西晋 D.《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4.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

(3)《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5)《登岳阳楼(其一)》的颈联

是: , 。

6.“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描绘了江上的美景。请你展开联想,将它扩展成一段不少于150字

的精彩景物描写。

二、精段阅读:阅读《使至塞上》回答后面7—11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解释加点的词。

(1)使至塞上 (2)征蓬出汉塞 ...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 B.属国过居延 C.萧关逢候骑 D.都护在燕然 ........

9.“征蓬出汉塞”一词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0.“大漠孤烟直”中的“烟”字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你同意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儿?简洁地说一说。

三、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12—14题。

春游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①。

松排山面千重翠②,月点波心一颗珠③。

碧毯线头抽早稻④,青罗裙带展新蒲⑤。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⑥。

【注释】①乱峰:指峰峦众多,高低参差。 水平铺:涨满的湖水平静地铺展在群山里面。

②松树排列在群山前面,群山重叠,一片青翠。 ③月亮映照湖中,如同一颗明珠。

④碧毯:碧绿的稻田如同地毯。 线头:指一棵棵稻子。 ⑤湖上青绿的香蒲好像展开的一条丝织裙

带。

⑥勾留:停留。

12.此湖所在地是杭州,据此推断湖名。我们已学白居易另一首写此湖的诗,诗名是《 》

还请默写出这首诗的颈联。 , 。

13.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象?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能从哪里看出来?

14.“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古佳句。就写景而言,你以为能解读

出那些信息?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5.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2分)

16.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7—19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7.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18.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将这首诗进行续写,字数不少于100字,续写的人物和事件要与原诗意境符合。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销声匿( )迹 连翘( ) 翩( )然

农谚( ) 差( )异 孕( )育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冬季南北温度xuán shū( )。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 zhù( )。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 yâ mãi( )、西府hǎi táng( )、丁香、刺槐的花

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三、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

活页月刊( )

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生存;有生命。 C.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

改革开放( )

A.(花)展开。 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四、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

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

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六、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这其中很有一番道理呢!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九
《七年级上古诗词阅读鉴赏试题》

(一)课内古诗词阅读理解示例

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体会本诗中“阔”字运用的妙处。

【描绘了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气概豪迈。】

2、本诗颈联似矛盾实有趣,请评析其中的诗趣。

(以下答案有一点切合即可)

【1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

春意。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

呢?】

【2岁暮腊残,连夜行舟,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3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诗歌情感的表达也讲求曲折委婉,找出诗中与“客路”相呼应的词,试分析本诗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与“客路”相呼应的词有”行舟、乡书、归雁”。 】

【首联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颔联写“潮平”、 “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相近的诗词哪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请评析这些名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共同特点。】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写景相当传神,而且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

二、《赤壁》(唐.杜牧)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了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折戟,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三、《浣溪沙》(北宋.苏轼)

1、景语即为情语,请体会“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包含的情感。

【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痛苦与失意。】

2、化用诗句常常推陈出新,请评析“休将白发唱黄鸡”与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的区别。

【本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用白诗之意,表达了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

四、《十 五 夜 望 月》(唐•王建)

1、 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

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 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

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1、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用高超笔墨描绘出来早春的特点,请理解诗中写景的妙处。

【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滋润温暖如酥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

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

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

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

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请分析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遥看近却

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到了暮春三月,

“杨柳堆烟”,“满”城皆是,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

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1、词人行走在黄沙岭的路上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词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词人看到了“明月、清风、惊鹊、鸣蝉”,听到了“鹊声、风声、蝉声、人声、蛙声”,闻到了稻花的香味。

词人内心充满丰收的喜悦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

2、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你想到了哪句诗?“忽”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给词人以惊喜。】

七、《秋词》(唐.刘禹锡)

1、赏析“排”“引”两个字,说出它们各自的妙处。

【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来白鹤冲天激起的豪迈乐观之情。】

2、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但本诗却一反传统,格调高昂。请评析本诗中“鹤”的形象。

【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

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

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八、《迢迢牵牛星》

1、这首诗中最能传达织女内心痛楚的诗句是什么?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你还知道哪些?

【秦观的《鹊桥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思乡的子归,曲

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

【1、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2、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3、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

月;4、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5、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答出三项即可

(二)课外古诗词阅读理解

一、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二.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三.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山行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五、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六、春 游 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七、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八、 夜 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篇十
《2012年江宁区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业水平调研卷(一)

2012.04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6页,共12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

答在答卷纸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 请仔细审题,认真答题,答案写在答卷纸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28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十则》)

(2) ▲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6) ▲ ,在河之洲。(《诗经》)

(7) ▲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8)马作的卢飞快,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中学生既要有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又要有诗人李白

在《行路难》中 “ ▲ , ▲ ”的生活信念。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歼灭(qiān) 襁褓(qiǎng) 迁徙(xǐ) 鲜为人知(xiǎn) ....

B.梦寐(mèi) 狩猎(shòu) 干瘪(biě) 锐不可当(dāng) ....

C.绯红(fēi) 震悚(sǒng) 祈祷(qǐ) 再接再励(lì) ....

D.羁拌(bàn) 荒谬(miào) .. 炽痛(chì) 相形见绌(chù) ..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当下有些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和穿越古今的电视剧已经对青少年产生了

误导。

B.广东宏远队的篮球迷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喜爱的七冠球队会被北京队击败,与冠军失之交臂?

C.我们依靠科技创新,圆了飞天的梦想;我们依靠社会进步,实现了强国的夙愿。

D.我们要牢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我们要用责任筑起一道食品安 全的长城。

班级开展“寻觅春天的踪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自然之春·怡人】

4.下面是第一小组的发言稿,请根据画线句的特点,仿写句子,将文稿补充完整。(2分)

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

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是啊,春天,万物复苏,给人以希望。你看:春光融化了冻结的溪水,给溪流谱上了欢乐的舞曲;春花绚烂了枯燥的土地,给大地穿上了迷人的新衣; ▲ , ▲ 。让我们拥抱这怡人的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谱写春天的赞歌吧!

【文学之春·醉人】

5.下面是第二小组搜集的材料,请完成下面题目。(7分)

古诗描绘出“春”的画卷: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诗中“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试作简要赏析。(2分)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诗的题目“春游湖”三个字,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主要事件——“游

湖”。

B.第一、二两句描绘春天湖边明媚可人的景色: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天空中飞来飞

去,两岸的桃花像蘸着水在盛开。

C.第一句中的“几时回”,用疑问语气表达出作者因春回大地,可是燕子却没有飞

回来的深深惆怅之情。

D.第三、四句写春雨使湖水上涨,将桥淹没,游人不能过去,这时摆渡的小船正

从那柳阴深处向游人撑来,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名著丰富了“春”的内涵:

(3)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阿廖沙的外祖母经常讲一些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如春天的阳光温暖着阿廖

沙孤独的心。

B.保尔卧病在床仍不向命运屈服,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满怀春天般的希望实

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

C.格列佛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侵略者,扑灭王宫大火,他的友好如温暖的春天,

给利里浦特人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D.“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这是《繁星·春水》中的一首小诗,

它赞颂了母爱给人带来春天般的光明。

【生活之春·感人】

6.下面是第三小组搜集的材料,请完成下面题目。(4分)

材料一:

【浙江在线2月4日讯】昨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获奖名单揭晓,杭

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当选2011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吴菊萍的颁奖词说:“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

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材料二: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

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起了孩子。被紧急送往医院后,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1)请你为“材料一”中的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15字以内)(2分)

(2)有同学根据“材料二”拟写了上联,请你根据“材料一”中的颁奖词,拟出下联。

(2分)

上联:奋不顾身,接起幼小生命 下联: ▲

二(3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2分)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

不绝声,旁睨而揶揄③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

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

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堵:墙。②睨:斜着眼睛看。③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④纵:放开。 ②①

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咳嗽不绝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

B.陷入尺许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

C.老人寂然无声 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

D.叟能如是乎 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

8.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旁睨而揶揄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B.能以一死成君之名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

C.老人自缚于树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

D.以拳打砖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9.用斜线( / )为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2分) ..

每 至 演 武 场 传 授 枪 棒 观 者 如 堵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翻译: ▲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翻译: ▲

11.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15分)

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冯辉丽

①一滴水,携着剔透的梦,穿过暗蓝的夜。

②万籁俱寂中,远山睡熟了,河流睡熟了,屋檐也睡熟了。树,到底是不肯安分寒冬的单调,深夜里,犹然还做着春天的计划,此一处纯白,彼一处嫣红,把一场花事安排得熙熙攘攘。一梦花香里,树终于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清凌凌的笑声,飞出树梢,与恰巧路过的水相撞。树的笑,水的梦,齐齐破碎,弥散成一场雾的缥缈,在夜的空旷中,细细密密铺陈开来。

③这样的铺陈,真让人错愕。满目之间,是接天连壤的白,白得纯净,白得蒙眬,于熹微的晨光中,栖息在每一寸能到达的空间,或浓或淡。浓的,恣意张扬,无拘无束,从天际横亘到枯草匍匐的地面,浩浩荡荡,编缀成一种极致的醇厚,任你如何察看如何分辨,也探究不到它的深处;那淡,似乎也早已领悟了某种天意的暗示,只省略掉浓厚的边缘,仿若是给谁的纤指修剪了的雪花飞絮,稀薄得让你看得见,摸不着,却又分明感到它的清凉和湿润。

④城市,树木,行人,这些司空见惯已不能称为风景的风景,无不因这一场浓淡的铺陈而妩媚和神秘起来。鳞次栉比的大楼,只留下尖尖的顶,浮沉在这一片白色的海洋里。路上的行人,影影绰绰,身前身后,亦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⑤我找出久违的画笔,试图把这一份缥缈的美丽描摹下来,挂在我的墙上。而当我落笔时,才发现,雾,其实是最难描摹的一幅画。深浅参差,浓皴轻染,很难把握。着色太多,会失了雾的灵性和蒙眬,而只用一笔淡墨来勾勒的话,又觉得不甘心,因为它原来的饱满与圆润,实在是不能只用一些疏密、虚实的穿插就能表现出来的。

⑥我只好丢了笔,走进雾中。我前进一步,雾,便退后一步,能辨别的,不过是眼前一米左右的事物。

⑦清晨的街道是安静的。几只麻雀飞来跳去,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从一株草茎跳到另一株草茎,啄食着草地上的草籽,或用尖尖的嘴梳理一下蓬乱的羽毛。有风吹过,雾,① ▲

便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落在我的头发上,落在我的肩膀上,落在我的睫毛上,像风雪夜归人,眨眼之间,是微微的清凉。

⑧雾气凝成的水滴,掉落在草地上,发出“哒”“哒”的声音。草地,渐渐地湿润和柔软起来,草们,饱吸着露珠,舒展着枯黄的身体,交头接耳,似乎能听见它们欢快的笑声。而从这些枯黄中穿过的时候,我无意中竟发现一丝嫩绿!

⑨我一直沉闷的心,忽然有了莫名的惊喜。我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春,最早都是从草尖上赶来的。尽管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但叶尖上的那一丝绿,已然透露出春的信息。我屏息静气,看着那株泛起生命律动的草,顶珠挂露,汪出一个鲜活的春天。才知道,那一滴水携带的梦里,原本都藏着春的信息,一经散开,便落入了人间。它从草尖上开始,一株一株蔓延,一树一树抽芽,一朵一朵开放。

⑩站在这白茫茫的尽头,忽然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株小草,经历过漫长寒冬里的蛰伏,被雾的浩荡滋润过,便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与那一树树的新芽,一朵朵的鲜花,一起把整个春天演绎得五彩斑斓,花香满途。

11离开的时候,我把那一丝嫩绿铭记在了心里。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

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略有改动)

[注释]①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

12.第③节中,作者描写了浓雾和淡雾,请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2分)

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

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14.第⑧节中作者对冬雾下小草的描写有什么用意?(3分)

1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4分)

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

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16.下列对文章第⑧—⑩节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第⑧节中拟声词“哒”“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滴掉落在草地上的声音,让人有

身临其境的感觉。

B.第⑨节画曲线句中“一株一株”“ 一树一树”“ 一朵一朵”写出了“春的信息”将

要到来的过程,读来有一种音韵美。

C.第⑨节中的“沉闷”是因为冬雾使“我”压抑;“惊喜”是因为“我”从草尖上的绿,看到了“春的信息”。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春游湖阅读答案 春游湖上阅读答案 春游湖阅读答案附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春游湖上阅读答案白居易"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6038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