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论语 学习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 学习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2016-01-22 09:34: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 学习篇一《《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论语 学习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论语 学习篇一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有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其中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更是精辟.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关于学习的方法。第一、二、三、五则都谈到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孔子的时代,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只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固然为了“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只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达到了“温故”更深的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总之,孔子是大学问家,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传延百世。

杨灵 建环113

论语 学习篇二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

学习方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9.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①[识(zhì)]记住。

10.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迷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公冶长》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就找了这么多,LZ自己挑吧~

《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

《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â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

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

论语 学习篇三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自己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梁启超也说:“《论

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当,此二书可

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

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

及其读法》。可见在《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

推崇。这部曾经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着

不可替代的实际意义。

作为一个知识浅薄的初读者,这本《论语》让我觉得诚惶诚恐,心中充满敬

畏,“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但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写到“大家不要

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

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

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简单的。”于丹教授也说自己

对于《论语》一向是“敬”而不是“畏”对于《论语》的感觉永远都是朴素而温

暖的,她眼中的这本书是一眼温暖的活泉水。她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

又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要达到于丹教授的那种境界是万万不能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许多学者大家也对《论语》做过大量的解读。作为一个初读者甚至于

一个学生,我愿意也只能够从与我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学习方面来参与

其中,扮演一个体验着的角色,“无伤乎,亦各言其志而已矣。”《论语.先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学而》的第一句话,也是全书的第一句话,我无法猜透作者当时

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把这句话列为全书之首。想必是有某种原因。这句话是我们

非常熟悉的。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放之于今天,我姑且把它理解为学习各种技能。“习”指“温习”、“复习”也

含有“实习”、“练习”的意思。

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时常温习,并且把学到的知识用之于实

践,发展成自己的技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感悟。

《荀子.劝学》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可见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东西时常复习,才能有大的学问。借助理

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常常动手演习,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苏轼.石钟山记》是行不通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把温习作为自己每天修身的重要过程,可见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时常温习

是多么的重要。

子贡曰:“贪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啄如磨,斯之谓也。’”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啄如磨”二句出自《诗经.卫风》,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

要磋,加工玉石,啄了还要磨。要做到精益求精。“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也讲明了这个道理,陶渊明读书讲求“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

传》似乎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人们对于越来越高深的知识的要求了。知识只有

深入的理解,才能牢记才能更好的运用。

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求之”不知是求其表

面,还要求其本质,“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

征.柬太宗十思疏》”做学问理应追根溯源,精益求精。

“告诸往而知来者”强调学习要能够举一反三,注意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

融会贯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矣,吾常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矣《荀子.劝学》”学与思要有机结合,

不可偏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之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学海无涯,各种知识纷繁复杂,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如果不常常作

总结,是不能够做到纲举目张的。正如韩愈所言“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

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暗含孔子对学习要善于

总计的述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论语.学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学习知识要常常把自己疑惑的地方找出来向别

人请教,向自己的老师请教,吸取众家之所长,才能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独树

一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圣人无常师”今人亦因如此。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

改。”《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学习知识,有了自己独到的

见解,还要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讨论,使思维碰撞出火花,才能更进一步

的丰富自己的观点。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的思考,由于我自身的学

养和阅历的局限,只能断章取义般肤浅的列出,有时不免显得牵强。但我把自己

定位为一个参与其中的体验者,受益匪浅,亦觉欣慰。

许兆昌先生在《孔子思想的批判精神与当代儒学的价值重建》一文中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大大的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儒学当在世界文化体系

中谋求自己的现实价值。” “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

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创新来求发展,但创新又要建

立在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王志刚*《周秦伦理文化概论》序言)。

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论语》就是用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怎样交友、怎样从政怎样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快乐……作为现代人理应继承优秀的

文化传统。

读完《论语》我突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的界限,

和孔子在亲切对话,参与其中,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圣贤

的力量。

参考书目:

1. 《论语》 孔丘 中华书局

2.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中华书局

3.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三秦出版社

4. 《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

5.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周秦伦理文化概论》 王磊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 《诗论与子论》 王长华 学苑出版

论语 学习篇四
《论语与学习》

论语 学习篇五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本次学习,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啊!

2010.8

论语 学习篇六
《学习论语》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论语 学习篇七
《《论语》学习篇》

学习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经常复习,并加深印象,取得好成绩,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有自己的好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误会了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就是君子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帮别人做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教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了)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而在其)中获得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道傻学,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知道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5、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6、

论语 学习篇八
《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圣贤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两千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代进入了21世纪,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豪言壮语”也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孔子的思想仍在发出智慧的光芒,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不能够用三言两语来回答的,整的来讲,《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格言、警句,数量多,流传广。比如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类似这样的名言警句,在《论语》中俯拾即是,其思想的睿智,内涵的丰厚,是那么深入地影响这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一是“和”。“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和”就是“和谐”,“和”既是生活中具体解决冲突的睿智,也是是促使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继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

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其系统的社会支承点结构;也离不开社会本身各项条件的存在;另作为人与人所结成的社会必然要有重要的原则和主要的宗旨,而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体发展,另一方面又同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助,而这就需要既要明确人伦,使得各得其位,还要人际关系是互利双赢,从而使得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健康有序的发展。

而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物质资料得到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目前社会问题还比较众多,矛盾还比较突出,金钱至上、信仰缺乏、精神空虚、职责不分、权责不清等等一系列现象尚存在严重,而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正常

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这也就需要我们既要从现实状况寻找原因,同时还要充分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尤其孔子的社会价值观来匡正人心的迷失、精神的迷乱、信仰的缺失,要充分发扬其中的理念和经验来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所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何处归去?不如归家!在迷乱的世界中,不妨找个可以归往精神的家园,找到一点从容和睿智。

《论语》是一部经典,对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同样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说德育方面。孔子说:“君子不严肃,庄重,就没有权威,所学习的东西就不稳固。应该以忠诚信实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怕去改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不是告诉我们教育学生要为人稳重,讲诚信吗?假如我们作为教师能把学生教育到孔子所说的这种程度,人人讲忠实诚信,人人尊重朋友,互相学习,相与为善,知错就改,那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要完成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吗?

孔子又说:“因约束自己而犯过失,这是少有的。”(以约失之者鲜矣。)这是教育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慎重,要时刻注意反省自己,要经常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如果我们在德育方面的工作真能注意并做到这一点,那么小到违反校纪校规大到违法犯罪的学生就会大为减少甚至消失了。这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创建绝对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比如,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鬼怪。(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这四个问题,证明孔子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请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在青少年中间流行的都是一些什么东西呢?让人毛骨悚然的灵异影片;宣传封建迷信思想的死亡笔记;让学生“热血沸腾”的涉黑剧;让学生津津乐道的“艳照门”照片„„ 这些东西对学生的成长难道没有坏处吗?让这些东西在校园里流传难道老师们没有责任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然后用正确的思想去教育学生吗?

《论语》中多处记录了孔子关于德育方面的教育方针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在学校里宣传贯彻传统文化中这些正确的思想并让学生身体力行,那么我们见到的可能就是一群既有现代思想,又文质彬彬朝气蓬勃的青年了!

孔子作为教育家,作为至圣先师,不仅注重德育,也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孔子在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分别是文献、行为、忠实和信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们的面前站着这样一个人:他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通天文、晓地理、知格物;他有君子之风,待人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行得正、走得端;对上司领导绝对忠诚,毫无背叛之心,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下属对同级绝对信任,毫无怀疑嫉妒之心。如果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成功吗?

孔子说教学生不要分类别。(子曰:有教无类。)这不是我们教师

应该反思的吗?在我们的眼中,学生总是有类别的,有好的,有坏的;有讨人喜欢的,有令人讨厌的。实际上,每个学生的身上都着自己的闪光点,有着自己的长处,只要我们教师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抛弃我们世俗的偏见,秉承每个学生都是好的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还有不成功的教育吗?

孔子也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学而时习之”是让学生不仅注重书面的东西,更要注重实践;“温故而知新”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发现新问题;“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是教育学生要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犹不及,犹恐失之”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紧迫感。

赵普自诩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说,用不了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仅仅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就能治天下。确实,《论语》作为一部自汉代以来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著作,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即使在今天,拨开人为套在《论语》上的神秘光环,我们发现其实《论语》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晶,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如此鲜活,又如此丰富的人生营养。实际上,当代的我们学习《论语》、学习古代圣贤的意义,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

论语 学习篇九
《《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学习之道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效率未必很高,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论语》里有很多智慧,而智慧在人心里酝酿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学”的心愿,可人的“学”质量却又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曾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倒不如好好去学。

一个人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之境。这就需要你向不同的人去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如何向他学习?无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也就处处皆可学。子贡问孔子:孔圉(y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是“文”。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好好去学,甚至愿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而态度又往往能够决定一切。

端正了学习的态度,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学习呢?学习需要联想,要举一反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他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治学就需要“愤”与“悱”。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不到这种程度老师不去开导他。什么叫“悱”?就是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就是说不出来。不到这种程度老师不去启发他。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期待的信息才是最能有效传播的信息。一定要等到别人渴求得到,信息的传播效果才最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去启发

你。

但是,关键还是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告诉你这一个叫墙角,如果不能看到这屋子还有另外三个墙角,那老师也就不再多教你了。老师点到了,但如果没有这个领悟的能力,老师也就不会多讲了。当然,举一反三,这种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并不是那么容易拥有。不过,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更好地去学习。

一个好老师,不见得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反而有时候只是轻轻一指,便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正的好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和彻悟的过程。

什么又是真正的学习呢?我们知道,医生不会将同一种维生素开给所有的病人,因为有的人缺少这种维生素,而有的人缺少那种维生素,每个人都是针对自己所缺少的营养去进行补充,从而达到生命体的平衡。同样,一个人的心智思想,也需要这样的综合平衡。真正的学习,就是各取所需。为此,我们先要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我们自己心里先有这样的斟酌,那就不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探索,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得到平衡。

“学”就要“致用”。有些时候,即使学到了知识,但是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话,学习也就成了枉费心机。

爱迪生曾经有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助手,他的数学很好。一次,爱迪生做实验,忙不过来,顺手拿了一个梨形的玻璃泡给助手,让他赶快把这个玻璃泡的容积计算出来。玻璃泡上半段是直长管,下半段是梨形,助手一时发蒙,不知该用什么公式来计算它的容积。 许久,爱迪生看到助手还在用许多仪器测量计算,他一手夺过玻璃泡,向里面灌满水,然后把水倒在一个量杯里,告诉助手,这就是它的容积。

学以致用,就要学会权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恒久不变的正确。对于一件事,一定要看时势,一定要看主体,一定要看前提。

老师给学生上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非常脏,另一个人很干净,这两个人谁会去洗澡。

一个学生回答说:“那当然是脏的人!”老师说:“不对,因为脏的人一直很脏,但他不觉得自己脏,所以他不会去洗澡。”

第二个学生就说:“那就是干净的人。”老师又说:“还是不对,干净的人已经很干净了,无需洗澡。”

学生们糊涂了,那到底谁会去洗澡呢?

老师说:“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需不需要,愿不愿意,答案都是不相同的。”

很多事情都需要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来解决;换一个角度来看,结果也许就会有大不同。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一个启示。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论语》倡导的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学习,一种通权达变的学习,一种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呆板的学习。奉行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古往今来的知识与先哲圣贤的智慧“活化”,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照亮我们生命道路的火把。

执笔人:运如轩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论语 学习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 论语关于学习 劝学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 学习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 学习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16073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