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

2016-07-30 14:19: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共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对比铸就精彩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希望能帮助到你。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对比铸就精彩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贯通起来。

教学实现:

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廉颇,看看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功劳、地位、声望。

师:具体一点。

生:功劳是破齐,地位是上卿,声望是闻于诸侯。

师:特点是?

生:功劳大,地位高,声望响。

师:第二段介绍蔺相如,看看介绍了什么?

生:地位。

师:要注意突出了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他的地位?

生:特别低。

师:显然,作者在前两段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问题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角是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写廉颇,这里有什么玄机。

生: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的差异,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师: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秦王讨璧,赵王无奈。

师: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什么?

生: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师:写这个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

生:为蔺相如出场做准备。

师:注意,许多高明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者不是随便的。我想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正式出场之前做了两次预演:一是冷子兴演说荣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讨论。贾宝玉正式出场,作者也没有使之一览无余,而是先让黛玉听到脚步声,然后惊鸿一瞥地露一面,去换衣服。换完了衣服回来,才给黛玉仔细观察宝玉的机会。可以说是再三再四地铺垫。现在我们看课文就会发现,情节预备做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作者还在铺垫。他让缪贤给大家讲了个故事。看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么内容。

生:缪贤的笨蛋和相如的聪明。师:其中有对比吗?

生:有。缪贤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结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够分析燕王这样说的原因。在对比中,将相如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除了对原因的认识,对比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结果。试想一想,如果缪贤投奔燕王是什么结局?

生:自投罗网,且自绝后路。

师:“肉袒伏斧质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生:缪贤仍然做着宦者令就说明了一切。

师:缪贤和蔺相如不同的处理,包含着对事理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结果的对比。这就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生。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智能又全的蔺相如。我们现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场的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的,注意内容上

的对比。

生:第一处对比,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一个字:予!

师: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

生: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直”。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

师:还有其他对比吗?

生:没有了。

师:对于蔺相如的自荐,有没有什么看法。

生:这和前边“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构成了对比。蔺相如的毛遂自荐,表现了他的自信。

师: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过毛遂自荐表现外,还要注意一点:他主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好了,蔺相如现在出发了。闲言少叙,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开了斗争。注意作者特意点明了“在章台”这个地点,谁来解释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特别交待秦王见相如的地点。

生:为后文相如说“大王见臣别观”埋下伏笔。

师:好。我们现在看看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作者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

生: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前是轻狂,后是惊慌。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4,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的评价和信息程度也是一个对比。

师:分析得比较全了。我读“廷斗秦王”这一情节常常想到重庆谈判时共产党的策略:有理,有利,有节。谁结合课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节对应的内容。

生:有理,是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有利,得璧、倚柱后才怒形于色,让秦王投鼠忌器。有节,使用缓兵之计,给秦王留下了和平解决的机会。

师:文中说,“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赵城,实不可得”,秦王有什么表现吗?

生:秦王辞谢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真诚。还有就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些行为表明秦王根本没有诚心,赵国的璧都送来了,他的“十五都”还没有指定,至此才临时指定。一“指”字,也说明了他的随意性。

师: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过程险恶异常。谁分析一下,蔺相如冒的风险有哪些。

生:1,与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没有服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与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杀死相如。

师:还有一个危险,可能同学们把这个关键人物忽略了。然而,却也是决定性的。

生:“从者”。

师:这个人物也是决定性的,怀财而贪,人之常情。我们为这个“从者”设想一下,他在“怀璧,从径道亡”的路途中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以及各种选择的利弊。

生:1,回到赵国。2,投奔秦国。3,怀璧而逃。回到赵国是他现实中所做的。投奔秦国的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此会被人看不起。怀璧而逃是下策,很难找藏身之地。

师:如果他没有按照相如所说,结局就不是秦王空欢喜一场,而是相如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相如在选择这个“从者”上一定要选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这个人,一是想说明蔺相如的行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二是想说明,成就一个事情往往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做事时考虑周密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段是有几个字需要注意一下:“舍相如广成传舍”的“舍”,“使其从者衣褐”的“衣”,“廷见相如”的“廷”。

总结一下,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作者对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备,重点在智。其次还有建立在对事理认识基础上的自信。

完璧归赵的结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实对于弱小的赵国来讲,平局也是胜利,尤其是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秦国以空言求璧的阴谋。

现在我们阅读“渑池会”的有关内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对比。

生:秦赵的军事实力、战略态势对比,秦国主动,赵国被动;赵国的有备和秦国的无备;秦王的奸诈和赵王的朴实;相如的欺软怕硬和相如的针锋相对。

师:这一情节中相如所表现主要是智,还是勇?

生:勇。

师:为什么这里相如主要表现出的是勇?考虑环境事件的变化。

生:这一次两国国君面对面,闪挪的余地很少,事关国家的荣誉,还有,就是做好了军事斗争的准备。

师:作者在介绍“渑池会”的结局时说“位在廉颇之右”,“右”是什么意思?其作用是?

生:说明相如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和前文廉颇相如的地位对比作呼应,也为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师: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

生:没有。不应该生气。

师:要是你的话你不生气吗?我看廉颇的生气很有道理的,他说的都是实际情况:自己有军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来的,相如只凭口舌为劳,却居于上位。合理不?单纯从功劳上讲,凭良心说,谁的大?

生:廉颇的大。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

师:我看也是。我感觉这个赵王够呛,他因为相如给自己挣了面子,就不顾事实地超拨相如。造成了相如和廉颇的矛盾。廉颇不平是正常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说戏廉颇负荆请罪就没有必要了呢?

生:有必要。这个要看廉颇为什么请罪。廉颇请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颇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的高下差别。这正是廉颇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说廉颇请罪是在廉颇宣恶言后产生的。

师:分析得非常好。我们再看负荆请罪中有多少内容是对比着写的。

生:廉颇和相如的认识及行为对比,舍人和相如认识及行为对比,廉颇和秦王的对比,廉颇的前后态度对比。

师:在人物形象上,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的智还是勇?

生: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国事为重的胸怀。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思路、实录及评价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思路、实录及反思

一、 情况简介

[地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第一中学一年九班

[时间]:二00四年十二月

[执教者]: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任靖华

二、 课文地位及教法分析

1、 本文节选自《史记》,语言是典范的文言,内容不深,读之不难。此前学生又学过《陈涉世家》、《鸿门宴》等文章,有一定的阅读《史记》的基础。特别是本文故事性强,刻画的人物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学生读来会兴味盎然的。教学时宜调动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应引导学生按照阅读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拓展思维领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学习能力。

2、 廉颇、蔺相如活动的年代是我国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的时代,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已十分明显。廉颇、蔺相如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敢于和强秦斗争的杰出人物,两人的性格也在赵与秦的矛盾以及两人之间中充分表现出现。本文不仅真实而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另外,本文在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上也颇具匠心。教学时教师应多放手让学生自主体会、揣摩。

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史记》的有关常识;②理解并掌握文言词句的相关知识,增强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③在诵读中揣摩、体会本文在语言、结构方面的特点;④欣赏人物形象及表现技巧。

基于上述目标,本课力求构建以“目标导读,自能读书”为宗旨的“目标定向”“预习感知”“导读诱发”“细读理解”“研读品评”五环式课堂教学结构。

四、 教学实录

(一) 激情导入

师: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迥,居则忽之若有所之,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就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的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他的《史记》中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

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歌视死如归的荆轲;在国危民难之际自荐,对着咄咄逼人的楚王,而色不变心不跳,力陈利害而博得楚国支持的毛遂;明知诸侯怨恨,道路险阻而力行削藩的晁错等。而蔺相如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他在虎狼成群、险境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为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起来感受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为上的凛然正气和高贵品格。

师:谁能就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参看书下注释,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

生:(议论,推代表)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本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师:你说的有理有据,脉落清晰,很棒!

(二) 检查预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

1、 关于文学常识

师:谁知道我国“二十四史”的“前四史”都是哪个朝代、哪个人所著的什么著作? 生:第一部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东汉班固的《汉书》;第三部是南朝范晔的《后汉书》;第四部是晋陈寿的《三国志》。

师:谁能说明《史记》体例的有关情况?

生:《史记》按体例来分,可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师:战国时期的特殊形势,造就了“士”这一阶层。谁能谈谈“士”这一阶层在当时可分为几类?

生:(查阅资料,讨论后)分四类:“学者”即儒、佛、法的专家;“策士”即纵横家;“方士、术士”即求长生、占卜的;“食客”这一类人最多,品味杂,除上述三类外的都是。 师;那么,谁又知道当时人人皆知的“四公子”都指谁?

生:(研讨后,推代表)“四公子”指当时收养门客最多的“四君子”。他们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

2、 预习思考题

师: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哪些事件?

生1:(第一小组课下研究结果)主要人物是廉颇、蔺相如。

生2:(第二小组课下研究结果)主要事件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从课文开头两段对廉、蔺二人身份和地位的介绍,可看出二人的什么特点? 生:(第三小组课下研究结果)廉颇尊,相如卑。为将相不和打下了伏笔。

(三) 探究文言知识

师:参看书下注释,找出课文中的“奉”“庭”“案”“缪”“孰”分别通哪个字,作何解释?

生:“奉” 通“捧”“用手托”;“庭” 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案” 通“按”“察看”;“缪” 通“穆”“指穆公”;“孰” 通“熟”“仔细”。

师:你总结的准确、详尽。请同学们研究、明确“亲戚”“指示”“前进”“宣言”“布衣”几个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今义。

生:(前后桌讨论后,推代表回答)“亲戚”古义是“近亲或姻亲”,今义是指外亲;“指示” 古义是“指„„看”,今义是“上级对下级说明处理某一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前进” 古义是“上前进献”,今义是“向前看”;“宣言” 古义是“扬言,到处说”,今义是“宣告,声明”;“布衣” 古义是“平民”,今义是“布做的衣服”。

师:很好!请同学们思考“舍相如广成传舍”中的“舍”,“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乃使从者衣褐”中的“衣”是属于哪种词类活用现象?

生: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结解释为“安置住宿”“用刀杀”“穿”。

师:那么,“完璧归赵”中的“完”,“秦恐其破璧”中的“破”,“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又是哪种用法?

生: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完整”“使„„破碎”“使„„承担”。

师:“而君幸于赵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是什么特殊句式?标志被动句式的字是哪一个?

生:被动句。标志分别是“于”“见”。

师:“何以知之”“求人可使报秦者”“拜送书于庭”又分别是什么特殊句式?

生:分别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四) 探究课文内容

师: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层,并列出小标题。

生:(第一小组代表)3—5段,秦王求璧,相如请命;6—11段,智斗秦王,毕礼而归;12—13段,出使不辱,功成加官。

师:秦王求璧,摆在赵国面前的难题是什么?

生:秦王求璧,赵国一难;无人出使,赵国二难。

师:蔺相如只是一个门客,凭着什么被赵王召见而又主动承担任务的?

生:从推荐者缪贤的介绍和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形势、权衡利害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有勇气并且有能力承担任务。

师: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经历了哪几个回合?

生:第一回合——献璧取璧;第二回合——归璧于赵;

第三回合——廷斥秦王。

师:在“夺璧”和“保璧”的矛盾中,蔺相如采取了哪些方法使“璧”得以归赵?从中看出蔺相如的哪些特点?

生:方法是章台斥秦、迫秦斋戒、从者归璧、廷斥秦王。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师:“渑池之会”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生:是在赵国战败的情况下,由秦国提出的,形势严峻。

师::渑池会上,蔺相如性格又是怎样进一步得以实现的?

生:本段文字运用对比手法把秦赵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豪迈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

师:从文中可以看出廉颇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生:忠诚耿耿,深谋远虑,勇于改过。

师:廉、蔺矛盾得以解决,对方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生: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五) 研讨人物形象及表现技巧

师:《史记》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通过描写人物体现历史事件。请谈谈本文塑造蔺相如这一形象的手法。

生1: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且有举荐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而缪贤敢于举荐的胆略取决于他对蔺相如才智和洞察力、判断力的叹服。他深知自己的这位门客决非等闲之辈,有奇智之勇。作者匠心独运地在蔺相如出场前虚写一笔,为他出场后的表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生2:相如赴秦,有备而去。到了秦国,敏锐地观察敌方的一举一动。他发现秦“无意偿赵城”,秦国不合礼数之处有三:①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②美人不是待外臣的人员;③左右侍从的狂喜乱叫的举动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一个“视”字,反映了相如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验证了缪贤的话。

生3:在“完璧归赵”故事中,写出了蔺相如的奇智大勇。

师:(总结归纳)作者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侧面用缪贤的介绍刻画形象;正面采用语言、行动、神态描写,使其形象跃然纸上。他跟秦王对话时而语言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时而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又轻重得当,充分展示了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智勇兼备,游刃有余的外交家风范。

五、 作业布置

1、 通观全文,理一理这篇传记的情节线索。

2、 熟读全文,在此基础上,把最后一部分编成课本剧,分组进行演出(提前准备道具)

六、 自我评价

1、 本课力求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发展个性;

2、 利用课前大量有目的的预习以及多种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体验,读中感悟,学中进步;

3、 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4、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达到心灵沟通。

5、 摆正教师导的位置,给足时间和空间,发展、深化学生的潜能。

七、 同行评价

1、 能正确处理本课与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从而摆正了本课的教学地位,实现了本课的典范作用;

2、 能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此宏篇巨著;

3、 在课堂上,能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4、 教师问题的设置合理、科学,难易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创见,师生配合的默契。

七、问题反思

1、 让学生课前预习是教学的必行之路,但占用学生大量时间怎么办?如何从教师设计的预习题上减缩学生的时间,让学习收效更大?

2、“自能读书”式学习研究法,教师能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但学生已有了充分的体验和朗读基础,教师却急于介入,是否合适?

3、“自能读书”是理想化的教学境界,本课是否已达到这种水平?教师的角色摆正了否?

4、“自能读书”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交流需时较多,在40分钟内如何处理好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堂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将相和”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优秀历史故事。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用生动的笔触给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作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感受这些优秀历史人物的博大坦诚胸怀。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知识。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知识。

(1)作品简介

《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作品。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出示课件二)

(2)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对峙天下,都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本文所反映的就是秦、赵之间发生的一段斗争史实。(出示课件三)

三.疏通文义,掌握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师:上节课安排大家预习了课文,查阅工具书疏通文义,归纳文言实词虚词、通假、活用等语法现象,下面我们用抢答的方式来检查一下。(出示课件四至课件十四)

生:踊跃抢答,气氛活跃。

四.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情节结构,并尝试给各层次拟小标题。

师:请大家快速将课文浏览一边,试划分一下课文的结构层次。

生:课文分为四个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第3至第13段为第二部分,讲述完璧归赵的故事;第14至第16段为第三部分,讲

述渑池相会的故事;第17至第21段为第四部分,讲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分法吗?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第1、2段是第一部分,后面全是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可以再分为三层,讲述三个故事。

师:这两种分法都有道理。老师更倾向第二种分法。(板书,出示课件十五) 师:第一、二段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五.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三个非常精彩的小故事。

师:首先我们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演读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甲同学读缪贤,乙同学读赵王,丙同学读蔺相如,丁同学读秦王,最后一位读旁白。下面请大家推荐合适的人选,也可以自荐。

生:教室里一下子热闹非凡,很快各朗读角色产生了。

分角色朗读完毕。

师:他们谁读得最好?为什么?(出示课件十六)

生:丙(蔺相如)读得好,他读出了蔺相如的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师:好,下面我们要进入更有挑战性的环节:请几位同学来表演“渑池相会”的故事。下面请大家推荐合适的人选,同样也可以自荐。

生:闹腾了一阵,表演开始。

师:(表演结束)请班长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出示课件十七)

班长:他们演得还不错,除了秦王讲话有点方音。(同学们满堂大笑)

下课铃响。

师:请大家课后完成活页练习纸。

专家点评:

这堂课有序地完成了课时内目标,重难点即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和把握课文情节结构得到了较好落实。课堂氛围活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有所获。提两点意见:一、积累文言字词、归纳文言语法现象的环节处理过快,需要学生基础扎实,也需要充分预习。二、学生表演“渑池相会”的过程显得准备不够充分,表现稍欠佳。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与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诵古文,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历史文献。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南到江淮一带和会稽、长沙等地,北到齐、鲁,西到大梁、登封,最后回到长安。回长安不久,做了郎中,曾随汉武帝到过西北的扶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后来又随汉武帝到过东海和长城。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他都注意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

C、艰难发愤。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他本想自杀,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前96年出狱,做了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写成《史记》。

2.《史记》简介

体例:纪传体 《史记》

国别体 《战国策》

编年体 《资治通鉴》)

《史记》 起迄:黄帝 — 汉武帝太初四年

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地位:二十四史之第一部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简介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很重要的。

三、梳理课文脉络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本文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第一部分(1~13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

第三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

2.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3.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讲解课文1-5段

“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思考: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2.齐读第3、4段

(1)让学生概括大意: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

(2) 提问:这两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用”一句话,引出下文。

4、齐读第5段:“决策入秦”

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计策?

明确: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相如计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5、整理前五段文言词语。

六、布置作业。

完成《步步高教材导学》本课基础荟萃和课堂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因为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之前我们已经对他的事迹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接着来看在国家危难之时,蔺相如又是如何面对的。

二、讲解第6至13段。

1.第6段:“章台斥秦”

朗读提示: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注意“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一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曰:“壁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2.第7、8段:“迫秦斋戒”

(1)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

明确:蔺相如的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从侧面体现其智勇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三见其智勇。

3.第9-11段:“从者归璧”

(1)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2)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3)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4.第12-13段: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小结:以上几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总结以上各段中的文言知识

四、布置作业

熟读第14至21段,尝试背诵最后五段。

五、板书设计

相如决策——智

愿意入秦——勇

复取璧——智

怒斥秦王——勇

以诈对诈——智

迫秦斋戒——勇【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

道秦历史,察王内心——智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二、讲解课文

1、讲解第14至16段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

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

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

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①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②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明确: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乐。”(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乐,请(让我)献上一个盆瓶给秦王(敲打),来互相娱乐。“为”wéi,动词,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要学生翻泽这一句: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简相如能够拿头颈的鲜血溅到大王的身上了!)再次,相如以“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一击飒。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迸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2、讲解第17至21段(“负荆请罪”)

(1)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

明确:分三层:第一层(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第三层(第20-ZI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2)研读第一层。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五)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贯通起来。 教学实现:

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廉颇,看看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功劳、地位、声望。

师:具体一点。

生:功劳是破齐,地位是上卿,声望是闻于诸侯。

师:特点是?

生:功劳大,地位高,声望响。

师:第二段介绍蔺相如,看看介绍了什么?

生:地位。

师:要注意突出了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他的地位? 生:特别低。

师:显然,在前两段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问题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角是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写廉颇,这里有什么玄机。

生: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的差异,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师: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秦王讨璧,赵王无奈。

师:在描述中突出了什么?

生: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师:写这个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

生:为蔺相如出场做准备。

师:注意,许多高明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者不是随便的。我想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正式出场之前做了两次预演:一是冷子兴演说荣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讨论。贾宝玉正式出场,也没有使之一览无余,而是先让黛玉听到脚步声,然后惊鸿一瞥地露一面,去换衣服。换完了衣服回来,才给黛玉仔细观察宝玉的机会。可以说是再三再四地铺垫。现在我们看课文就会发现,情节预备做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还在铺垫。他让缪贤给大家讲了个故事。看看在这个故事中,突出了什么内容。

生:缪贤的笨蛋和相如的聪明。师:其中有对比吗?

生:有。缪贤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结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够分析燕王这样说的原因。在对比中,将相如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除了对原因的认识,对比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结果。试想一想,如果缪贤投奔燕王是什么结局?

生:自投罗网,且自绝后路。

师:“肉袒伏斧质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生:缪贤仍然做着宦者令就说明了一切。

师:缪贤和蔺相如不同的处理,包含着对事理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结果的对比。这就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生。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智能又全的蔺相如。

我们现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场的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又是如何表现的,注意内容上的对比。

生:第一处对比 ,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一个字:予!

师: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

生: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直”。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

师:还有其他对比吗?

生:没有了。

师:对于蔺相如的自荐,有没有什么看法。

生:这和前边“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构成了对比。蔺相如的毛遂自荐,表现了他的自信。

师: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过毛遂自荐表现外,还要注意一点:他主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好了,蔺相如现在出发了。闲言少叙,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开了斗争。注意特意点明了“在章台”这个地点,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特别交待秦王见相如的地点。

生:为后文相如说“大王见臣别观”埋下伏笔。

师:好。我们现在看看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 生: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前是轻狂,后是惊慌。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4,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的评价和信息程度也是一个对比。

师:分析得比较全了。我读“廷斗秦王”这一情节常常想到重庆谈判时共产党的策略:有理,有利,有节。谁结合课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节对应的内容。

生:有理,是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有利,得璧、倚柱后才怒形于色,让秦王投鼠忌器。有节,使用缓兵之计,给秦王留下了和平解决的机会。

师:文中说,“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赵城,实不可得”,秦王有什么表现吗?

生:秦王辞谢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真诚。还有就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些行为表明秦王根本没有诚心,赵国的璧都送来了,他的“十五都”还没有指定,至此才临时指定。一“指”字,也说明了他的随意性。

师: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过程险恶异常。谁分析一下,蔺相如冒的风险有哪些。

生:1,与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没有服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与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杀死相如。

师:还有一个危险,可能同学们把这个关键人物忽略了。然而,却也是决定性的。 生:“从者”。

师:这个人物也是决定性的,怀财而贪,人之常情。我们为这个“从者”设想一下,他在“怀璧,从径道亡”的路途中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以及各种选择的利弊。

生:1,回到赵国。2,投奔秦国。3,怀璧而逃。回到赵国是他现实中所做的。投奔秦国的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此会被人看不起。怀璧而逃是下策,很难找藏身之地。

师:如果他没有按照相如所说,结局就不是秦王空欢喜一场,而是相如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相如在选择这个“从者”上一定要选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我在这里提醒大家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52610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