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2016-11-23 10:35: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共9篇)《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刘利香《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这一课在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所以在备这节课之前,我心里的想法是“可讲可不讲”,或者“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在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再去备课时,却发现本节课却是不可不讲、而且大有讲头。那么,...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第一篇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刘利香

《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这一课在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所以在备这节课之前,我心里的想法是“可讲可不讲”,或者“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在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再去备课时,却发现本节课却是不可不讲、而且大有讲头。那么,我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是从如下四个环节来完成的。

1、立足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在课的开始,我仍然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

2、体验计算器的优势

介绍完了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一显身手了,因为他们那种满不在乎的表情已经是溢于言表。我打算先让他们尝点儿甜头,当然,也是体会一下计算器的优势。于是,我出示了如下三道题:17689+5874、429×203、2940÷28×84。三道题做下来,大部分学生是旗开得胜,当然也有个别同学由于动作慢或按错键等原因而掉了队。于是,我适时地教育学生“即使是用计算器,也需要我们认真、仔细”。

3、恰当、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与计算器比赛”的游戏,学生开始不敢比,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学生勇敢地站了起来。于是班里的同学分成了“计算器组”和“口算组”两个小组。其实,这次我是有意想让“口算组”赢。于是,我出示了如下四道题:72÷9、125×8×7、9870÷21、(8913+5468)×0÷458。果然,“口算组”以三比一赢了“计算器组”,输的同学都大喊“不公平”。我安定了一下学生们的情绪后,请他们思考:比赛的输赢是将要的,关键是在今后的计算中,要注意什么。于是,得出了如下一系列的结论:“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计算也要因题而异”、“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简算和计算器算相结合”等等。

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出示了一道9999999×9999998让学生用计算器来算,可计算器却显示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学的计算器显示“溢出与错误”标志,事实上这道题用计算器是无法求出答案的。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了列竖式,但很显然这种方法太麻烦。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三个算式:99×98、99×998、999×98,请学生找出和刚才那道题比较“像”的一道,学生很快找出99×98,接着我又请学生按照规律再写出两个这样的算式,学生也马上就写出了999×998、9999×9998,我请学生用计算器算出这三道题的得数,并观察其规律,经过大家的共同研究,我们终于得出了9999999×9999998的得数,学生们真得好兴奋!

当然,计算器的功能是宽泛的,计算器的使用是充满技巧的,计算器的型号更是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始终本着“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巧妙预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第二篇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在教材上所占的内容并不多。初看教材时,觉得很简单,而且现在的孩子们对这样的计算工具应该都不陌生。但是在进一步钻研教材、查阅资料以后,才发现这节课其实是很有讲头的。

首先,计算器我们每个人都用过,但是一般用到的都是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说实话,对计算器上的一些按键,自己也并不是完全的熟悉和了解。所以在上课前,我首先查阅了许多关于计算器的资料。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大都是普通型计算器,虽然说是大同小异,但是外型和功能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要全部研究清楚,也下了一番工夫。比如有的计算器上,开机键是ON,有的则是AC,或者是ON/C、AC/C在同一个键上,兼顾了开机和清除的功能;再比如C和CE都有清除的功能,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清除全部数据,一个只清除上一步的输入。此外,还有的同学拿的计算器是功能较多的,上面还有汇率的计算等等。这些按键的使用,我都一一记录并记在脑子里,其中有一部分是不需要向学生介绍的,但是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孩子们对计算器都有一定的了解,刚上课有的同学就已经跃跃欲试了。所以我选择了让学生先来介绍自己了解的部分:开关机、加减乘除、清除、等号、小数点等常用的按键。其它的一些按键功能我也没有急于补充,而是让同学们在尝试计算具体题目时自己进一步体会。比如在计算2345-39×21这道题目时,大部分同学算得的结果都是48426,我和同学们一起对这道题目进行了估算,确定得数范围应该是在1500多。那为什么大家计算的结果却是4万多呢?难道计算器也会出错?同学们立刻想到,是运算顺序出了错。这时再顺势介绍M+、MC、MR等按键的使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在具体的计算中很快掌握了几个键的用法。

总之,本节课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巧妙预设,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神奇的计算工具【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池晓瑛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2014.10.28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第三篇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这一课在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所以在备这节课之前,我心里的想法是“可讲可不讲”,或者“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在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再去备课时,却发现本节课却是不可不讲、而且大有讲头。那么,我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是从如下四个环节来完成的。

1、立足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在课的开始,我仍然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

2、体验计算器的优势

介绍完了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一显身手了,因为他们那种满不在乎的表情已经是溢于言表。我打算先让他们尝点儿甜头,当然,也是体会一下计算器的优势。于是,我出示了如下三道题:17689+5874、429×203、2940÷28×84。三道题做下来,大部分学生是旗开得胜,当然也有个别同学由于动作慢或按错键等原因而掉了队。于是,我适时地教育学生“即使是用计算器,也需要我们认真、仔细”。

3、恰当、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与计算器比赛”的游戏,学生开始不敢比,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学生勇敢地站了起来。于是班里的同学分成了“计算器组”和“口算组”两个小组。其实,这次我是有意想让“口算组”赢。于是,我出示了如下四道题:72÷9、125×8×7、9870÷21、(8913+5468)×0÷458。果然,“口算组”以三比一赢了“计算器组”,输的同学都大喊“不公平”。我安定了一下学生们的情绪后,请他们思考:比赛的输赢是将要的,关键是在今后的计算中,要注

意什么。于是,得出了如下一系列的结论:“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计算也要因题而异”、“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简算和计算器算相结合”等等。

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出示了一道9999999×9999998让学生用计算器来算,可计算器却显示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学的计算器显示“溢出与错误”标志,事实上这道题用计算器是无法求出答案的。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了列竖式,但很显然这种方法太麻烦。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三个算式:99×98、99×998、999×98,请学生找出和刚才那道题比较“像”的一道,学生很快找出99×98,接着我又请学生按照规律再写出两个这样的算式,学生也马上就写出了999×998、9999×9998,我请学生用计算器算出这三道题的得数,并观察其规律,经过大家的共同研究,我们终于得出了9999999×9999998的得数,学生们真得好兴奋!

当然,计算器的功能是宽泛的,计算器的使用是充满技巧的,计算器的型号更是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始终本着“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巧妙预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马 爱 邦

2014年10月28日【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课文上《落花生》教学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整个课堂。

《落花生》导学二重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交流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这个道理。课堂上,我运用本组导学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课堂展示中学习课文。每个版块都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

二、重视学生小组合作的指导。

在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环节时,我先对学生进行合作指导,告诉学生合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合作。学生小组合作秩序良好,效果很好。比如:在学习第二题落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有什么不同时,我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我告诉孩子们:第一步先自读,然后小组交流说说哪些方面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再全班交流。这样孩子们组内合作操作效果很好。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在提问“落花生”与“苹果,石榴”有什么不同时,大多数学生从两方面谈起:一是颜色不同,二是果实生长的地方不同。这是,我班邢一泽这个小男孩举手了,他说:“老师,我觉得还有一个地方不同,那就是辨别果实成熟的方式不同。苹果呢,看颜色、形状就知道有没有成熟,而花生呢挖出来才知道有没有成熟。” 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说:“你是个特别有想法的孩子,会读书,会思考。”他又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就好比落花生。”我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他不仅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还想到了“落花生”的可贵品质,着实难得。【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本节课上完,我认为自己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下次教学时改进。

1.时间安排不合理,本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2.小组合作学习过多,没有抓住重点。下次上课我要有效进行小组合作,简单的内容可以不进行小组合作,这样也能节省时间。

3.朗读较少。因为时间不够,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朗读的时间过少。 总之,在“六步三查”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课堂中展示自我,提升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薛 克 举

2014年10月28日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第四篇

科研课题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闫玉

《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这一课在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所以在备这节课之前,我心里的想法是“可讲可不讲”,或者“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在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再去备课时,却发现本节课却是不可不讲、而且大有讲头。那么,我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是从如下四个环节来完成的。

1、立足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在课的开始,我仍然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

2、体验计算器的优势

介绍完了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一显身手了,因为他们那种满不在乎的表情已经是溢于言表。我打算先让他们尝点儿甜头,当然,也是体会一下计算器的优势。于是,我出示了如下三道题:17689+5874、429×203、2940÷28×84。三道题做下来,大部分学生是旗开得胜,当然也有个别同学由于动作慢或按错键等原因而掉了队。于是,我适时地教育学生“即使是用计算器,也需要我们认真、仔细”。

3、恰当、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与计算器比赛”的游戏,学生开始不敢比,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学生勇敢地站了起来。于是班里的同学分成了“计算器组”和“口算组”两个小组。其实,这次我是有意想让“口算组”赢。于是,我出示了如下四道题:72÷9、125×8×7、9870÷21、(8913+5468)×0÷458。果然,“口算组”以三比一赢了“计算器组”,输的同学都大喊“不公平”。我安定了一下学生们的情绪后,请他们思考:

比赛的输赢是将要的,关键是在今后的计算中,要注意什么。于是,得出了如下一系列的结论:“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计算也要因题而异”、“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简算和计算器算相结合”等等。

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出示了一道9999999×9999998让学生用计算器来算,可计算器却显示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学的计算器显示“溢出与错误”标志,事实上这道题用计算器是无法求出答案的。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了列竖式,但很显然这种方法太麻烦。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三个算式:99×98、99×998、999×98,请学生找出和刚才那道题比较“像”的一道,学生很快找出99×98,接着我又请学生按照规律再写出两个这样的算式,学生也马上就写出了999×998、9999×9998,我请学生用计算器算出这三道题的得数,并观察其规律,经过大家的共同研究,我们终于得出了9999999×9999999的得数,学生们真得好兴奋!

当然,计算器的功能是宽泛的,计算器的使用是充满技巧的,计算器的型号更是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始终本着“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巧妙预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011-12-8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随笔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第五篇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随笔

毛湖淌小学 张明权

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27页的教学内容。学具

是学生课堂研究数学问题重要工具,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

径,同时也是渗透小学生行为习惯不可或缺方面,因而来不得半点虚

情假意敷衍了事。

老师在准备上《神奇的计算工具》时,就面临着学生学具困难。

课前老师进行了学情了解,全班50人,只有10个计算器,老师当时

感到很为难,想把这节课上好就成了问题,老师心中没底。于是老师

打开网页,搜索了一下计算器,并打开了“在线计算器”,老师输入

一连串的数字尝试了一下计算,效果不错,于是老师对上好这节课有

信心了。

老师开始上课了:由于电脑室里白板用不成,老师就在教室里借

助展台,请一位学生带上计算器,将计算器放在展台上,师生互动,

学生操作,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了计算器上的各种功能键。另外9个

计算器也在教室里巡回展示了一下,在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计算器的基

础上,老师发出指令,学生在展台(计算器)上输入任意一个自然数

7→×878→-765→×2→+2000→-470→÷1756→结果又回到自然数

7,于是学生对神奇的计算器、对有趣的算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着老师兑现课前的承诺,一人一个计算器的设想,要求学生有序进

入电脑室,按老师要求找到在线计算器,老师考虑到要照顾差生,渗

透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思想,在这里学生对老师承诺的不信任得

到消除,留给学生的是无穷尽的学习兴趣和劲头。接着请学生任意输

入一个自然数,按照上面的流程尝试一下,会有什么发现?这样学生

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研究状态,并从有趣的算式中发现了很多有趣

的问题。学生深深体会到了,原来数学是这样好玩,并不是枯燥无味

的,我喜欢数学。

对于大山里的学校来说,学生人人有学具有时有点困难,但是网

上计算器也是不错的选择。像这样在网上引导学生找学具、研究数学

问题我还是头回,既然开了头,那么好戏还在后头,学生有期盼,老

师你能停下你研究的脚步吗?

2015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第六篇

反思一: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在教材上所占的内容并不多。初看教材时,觉得很简单,而且现在的孩子们对这样的计算工具应该都不陌生。但是在进一步钻研教材、查阅资料以后,才发现这节课其实是很有讲头的。

首先,计算器我们每个人都用过,但是一般用到的都是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说实话,对计算器上的一些按键,自己也并不是完全的熟悉和了解。所以在上课前,我首先查阅了许多关于计算器的资料。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大都是普通型计算器,虽然说是大同小异,但是外型和功能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要全部研究清楚,也下了一番工夫。比如有的计算器上,开机键是ON,有的则是AC,或者是ON/C、AC/C在同一个键上,兼顾了开机和清除的功能;再比如C和CE都有清除的功能,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清除全部数据,一个只清除上一步的输入。此外,还有的同学拿的计算器是功能较多的,上面还有汇率的计算等等。这些按键的使用,我都一一记录并记在脑子里,其中有一部分是不需要向学生介绍的,但是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孩子们对计算器都有一定的了解,刚上课有的同学就已经跃跃欲试了。所以我选择了让学生先来介绍自己了解的部分:开关机、加减乘除、清除、等号、小数点等常用的按键。其它的一些按键功能我也没有急于补充,而是让同学们在尝试计算具体题目时自己进一步体会。比如在计算2345-39×21这道题目时,大部分同学算得的结果都是48426,我和同学们一起对这道题目进行了估算,确定得数范围应该是在1500多。那为什么大家计算的结果却是4万多呢?难道计算器也会出错?同学们立刻想到,是运算顺序出了错。这时再顺势介绍M+、MC、MR等按键的使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在具体的计算中很快掌握了几个键的用法。

总之,本节课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巧妙预设,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反思二: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这一课在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所以在备这节课之前,我心里的想法是“可讲可不讲”,或者“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在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再去备课时,却发现本节课却是不可不讲、而且大有讲头。那么,我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是从如下四个环节来完成的。

1、立足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在课的开始,我仍然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

2、体验计算器的优势

介绍完了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一显身手了,因为他们那种满不在乎的表情已经是溢于言表。我打算先让他们尝点儿甜头,当然,也是体会一下计算器的优势。于是,我出示了如下三道题:17689+5874、429×203、2940÷28×84。三道题做下来,大部分学生是旗开得胜,当然也有个别同学由于动作慢或按错键等原因而掉了队。于是,我适时地教育学生“即使是用计算器,也需要我们认真、仔细”。

3、恰当、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与计算器比赛”的游戏,学生开始不敢比,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学生勇敢地站了起来。于是班里的同学分成了“计算器组”和“口算组”两个小组。其实,这次我是有意想让“口算组”赢。于是,我出示了如下四道题:72÷9、125×8×7、9870÷21、(8913+5468)×0÷458。果然,“口算组”以三比一赢了“计算器组”,输的同学都大喊“不公平”。我安定了一下学生们的情绪后,请他们思考:比赛的输赢是将要的,关键是在今后的计算中,要注意什么。于是,得出了如下一系列的结论:“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计算也要因题而异”、“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简算和计算器算相结合”等等。

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出示了一道9999999×9999998让学生用计算器来算,可计算器却显示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学的计算器显示“溢出与错误

反思三: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1、用计算器计算是这堂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计算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它已融入了现代生活,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或使用过计算器,所以我把一些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教学环节省去,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器的用法。设计这四个层次题目的价值何在?

为什么要用计算器?或者说什么时候才用计算器?遇到大数目的计算才用计算器来帮助,并不是所有计算都需要用计算器。

要真正用好计算器,首先要熟悉你的计算器,它是聪明型的还是傻瓜型的。像第⑥题,聪明型的计算器,可以直接输入;傻瓜型的计算器,最好要学会用“M+”和“MR”这两个键。

另外提醒学生计算器并不能保证计算一定正确,正确计算的前提是要正确地输入数字。

2、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3、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这节课可以说是作了有效的尝试,但在介绍数史资料时还可挖得再深一些。

4、在计算的过程中,若能加以估算的指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器操作的正确性,反馈时的实效也会大大提高;

2015计算器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第七篇

反思一:计算器教学反思

3月20日,我出示了学校的教学研讨课《计算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计算方式的认识的扩展,也是第三学段使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计算器的机会比较多,但系统的认识计算器还是第一次。所以教学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系统认识计算器,提高操作水平。

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完全按照我们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模式:自主先学—合作交流—小组展示-质疑点拨-达标测试—归纳提升的环节来设计的。

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对怎样使用M+、M-、GT键非常感兴趣,于是在计算5864-(1438+519)时,我向学生渗透了如何使用M+键。先在计算器上输入1438+519=1957,这时按下M+键(把这个数值放在存储器中),再输入5怎样864-,这时按下MRC键(调出存储器数值),就得出正确答案3907了。为了研究怎样使用M+、M-、GT键,我还费了好大功夫,自己深深体会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作为一名老师,真的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为好人师。学生们被我这一招佩服的五体投地,连听课老师也觉得很意外,因为很多老师也对M+、M-、GT键不熟悉。这算是这节的一个亮点吧。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1、当学生的回答在我的教学预设之外时,我还不能灵活处理,今后应继续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2、当学生的表现没有符合我的教学思路时,我有些沉不住气,总想牵着学生鼻子走,今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

反思二:计算器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的学生(74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2人未用过计算器,其他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 ,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算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设计了反思内容: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四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以往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我安排反思环节──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你反思一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口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活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反思三:计算器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较数值较大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

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学生(58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适当补充。

2、由易到难、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学会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

3、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

_____×_____=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最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4、追根溯源,了解发展史,养成正确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史,就是让学生知道计算工具的发明和发展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渗透爱国、爱科学的教育梦。

总之,使用计算器的教学不止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且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

2015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第八篇

反思一: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先让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去思考,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学生的回答都很一致,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并不难学习。在教学时我就注意了引导学生从说明文的语言去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着手去阅读。

以读代教,让学生反复去阅读,在读中去感悟,去思考。并与记叙文的语言去做比较,小组交流讨论说明文的语言到底有什么特点。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还不了解,应该介绍说明文的特点,学习说明文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习什么?然后引出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结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介绍说明方法的时候,有的同学习惯写错别字,如“举例子”有的同学很容易写成“举列子”,“列数字”写成“例数子”。在介绍这些说明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课文中找出哪些句子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打个比方说吧……“有很多同学就误认为是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我就用“打比方”与“比喻”相似的特点展开教学。需要强调的是“比喻”不是说明方法,“打比方”也不是修辞方法。

反思二: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奇异的激光》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在教学初,我引导学生交流查找的相关资料,丰富了解,激发兴趣。

接着,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的时候,我适时地把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光?”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进一步体会激光的奇异及激光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在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时,我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说激光是当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它们分别有什么用处?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知识补充自己的发言,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兴趣。

在交流学习收获时,我还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我是激光,我的特点是……这样一来,单调的说明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反思三: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奇异的激光》一课,感触很多。

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该“读”什么,怎样“读”?是需要好好琢磨的。开始,我觉得引导学生读懂激光的奇异就可以了,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实像这样一篇说明文,我们要读它向我们介绍的知识,读懂特点——应用——优势之间的联系。《奇异的激光》向我们讲述了激光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我们要懂得的是激光的特点——发光方向集中、沿直线传播、经过凸透镜聚焦到一点的温度高。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所以激光才具有亮度高、温度高、准度高这样的特性。于是在军事、科技、医疗等方面被广泛应用,而激光在各个领域应用的优势又源于它的特点。例如激光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的应用,便于瞄准射击,攻击敌方的防御系统,使敌军丧失战斗能力。在医学方面,可以利用选择性光热作用,就像凸透镜聚焦光线一样,焦点最热,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临床医学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这样才能算使学生读懂了与激光有关的一些知识。

学什么呢?——激光奇异吗?是不是觉得很神奇,那作者是怎样写的,让我们感到这样的惊奇呢?了解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通过换一种说法的形式,体会形象、准确地说明让我们感到激光的奇异。了解一些科学术语——激光(撞击分子或原子使其受激放射出光子)、人造光、方向集中、研制、切割、吊线等等。

上完这样一节课,我忧急万分!我们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的知识,而这方面我欠缺得太多太多了!对于这样的文本解读,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需要在备课之前查找许多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老师“读”懂了,学生才能“读”懂!希望大家指点!

反思四:奇异的激光教学反思

《奇异的激光》是一篇说明文,下面,我粗浅地谈一谈在这节课中对“读学分开”教学模式的尝试应用。

一、“读”什么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这三个方面分别说明激光的三个特性:激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激光经过凸透镜的汇聚可达到超高温度、激光的速度很快以及激光沿直线运行。

我想,孩子如果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激光的“奇异”,并从文中总结出激光的特性,应该算是“读懂”了吧?

所以,我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畅谈对“激光”的印象,学生列举了许多实例,我顺势将着眼点落在“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上,并板书下这三个关键词,结合课题总结到:“这真是奇异的激光呀!”了解“奇异”的一方面含义——神奇的特点。并进一步导读:“为什么激光被称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自读自悟,并辅以批注。在汇报交流的环节,学生说得杂乱而无章,我一步步设问,引着学生将激光的三方面特点总结出来并应用因果的关联词语将语言串联了起来。接下来,我对课文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说一说激光的其它特点以及用途。最后再回扣到课题中“奇异的激光”了解奇异的另一方面含义——神奇的应用。我想,课上到这里,“读”的任务应该完成了吧?(之所以用问号,是我对“读”的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也不太肯定,请大家看后给点意见。)

二、“学”什么

说明文中“学”的内容,我想应是以下几方面:生动、准确的说明方法;清晰、完整的文章结构;严谨的说明语言等。

“学”的环节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依据这篇课文,我从比较阅读入手激趣。

上课伊始,我以复习导入,总结出了“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这三个方面,并让学生回顾了藏在这三个小标题之下的激光的三个特性。并出示课件将这三个特性用简炼的语言连缀成一段话,找学生读一读。读过之后,我问到:“你学得我这篇缩水的说明文与作者的文章相比,哪一个好一些?好在哪里?”学生众说纷纭,有说“激光经凸透镜汇聚温度很多,到底有多高,并不知道。”有的说“激光到底有多亮,亮到什么呈度没有作者写得清楚。”还有的说“这样写就解释不了激光为什么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以及最准的尺了。”我顺势导学,问到:“看来还是作者写的这篇说明文让大家喜欢,那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015奇妙的歌手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第九篇

反思一:奇妙的歌手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奇妙的歌手》是一篇内容浅显的童话,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介绍了三种不用嗓子唱歌的小动物。课文语言流畅,生动有趣,十分适合孩子朗读。课堂上让孩子自主选择充分练读,在交流中展示提高,进而背诵,拓展运用,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感悟语言,朗读表达,运用语言的目的。

一、问题导入,问题结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上课开始,我请学生说说读了《奇妙的歌手》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谁是奇妙的歌手?”有的说:“我想知道为什么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想知道的,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愿望。课的最后,在学生了解了不少的奇妙事物后,我问学生:“你还想知道什么?或想做些什么?”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与实践的愿望,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各抒己见。

在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后,马上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然后说一说,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学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歌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一)自主选择,自由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歌手后,我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请学生再读课文有关段落把它有趣的地方读出来或演出来,给学生自我感悟练习的机会,为后面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准备。

(二)读演结合,展示交流。

在汇报阶段,我让学生做小老师通过朗读、表演把小蟋蟀、小青蛙和蝉唱歌的有趣再现出来。读或演后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或请同学评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说:你怎么体会的再来读读,你能演出来吗?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或老师评议:你读的演的比老师还好等形式激发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在学生读不好时,老师加以示范。在全班交流阶段,老师不仅仅叫那些朗读表演能力强的同学,而是给更多的同学展示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舞台。

(三)课件再现,表达情感。

在学生对小蟋蟀、小青蛙或蝉唱歌初步感悟时,老师以疑问的口气问:“是像你们说的那样吗?小青蛙的声囊在哪儿?怎么唱歌?”令我吃惊的是学生知道的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如李杰同学不仅知道小青蛙的声囊在头两侧,还会用手一张一合地比划着。针对大多数学生没见过那有趣场面的情况,老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亲眼目睹它们唱歌的有趣场面,增强学生直观感受,丰富学生知识。进而,给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三个自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分角色读,和同桌表演对话,把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地方读给同桌听,从而达到人人参与,充分练读的目的。

反思二:奇妙的歌手教学反思

《奇妙的歌手》是一篇有趣的小童话,讲述的是小黄莺在寻找歌手的过程中遇到许多不用嗓子唱歌的歌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力求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生字词,在重点知道蟋蟀、青蛙、禅都是不用嗓子唱歌的“奇妙的歌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即:把理解常识知识同培养阅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常识知识。在具体的随文识字环节中,由于有些词语比较抽象,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结合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直观的概念容易理解的特点,对抽象词语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背景

《奇妙的歌手》是一篇有趣的小童话,讲述的是小黄莺在寻找歌手的过程中遇到许多不用嗓子唱歌的歌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力求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生字词,在重点知道蟋蟀、青蛙、禅都是不用嗓子唱歌的“奇妙的歌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即:把理解常识知识同培养阅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常识知识。在具体的随文识字环节中,由于有些词语比较抽象,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结合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直观的概念容易理解的特点,对抽象词语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们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切实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我们在把握住了随文识字特点的基础上,同时思考了怎样让词与词串联的自然,又让学生觉得有新意,摆脱以往师问生答,逐词学习解释的方式。经过大家研究讨论并结合试讲情况制定出让学生质疑的方式提出要学习的词语,并延着词深入到句、段,使每个知识点能一挖到底,落到实处。虽然质疑的这种学习方式已经很常见,但这对于刚刚步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既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也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这在讲课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

反思三:奇妙的歌手教学反思

学校一直在开展“自主课堂”的研究,在“自主课堂再理解”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前一段时间研究的所感所悟。我们理解“自主课堂”要有明确的核心概念,再围绕核心概念找解决的策略。无论哪一种策略的使用,都应强调学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学生自我生活的一种介入。与学生的生活结合的越紧密,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孩子们才会愿学、会学。因为一切知识的掌握都是在情感的推动下完成的。

语文教学是情感推动下理性的提升。学习中的高潮应在情感推动下产生共鸣,从现有的认识到一个未来的认识。如果只注重的了情感的体验,忽视了语文的本真,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会欠缺很多。语文教学就应继续坚持以读为本,以朗读促体悟;坚持以学定教,关注学生表达。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身,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课堂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联系生活、已有体验,推动情感

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就是自我的体验。教学中应抓住孩子已有体验(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唤起他们对生活感受,产生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

《奇妙的歌手》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黄莺寻找金嗓子歌手组织合唱队时,发现了许多不用嗓子唱歌的歌手。语文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内容比较浅显,十分适合朗读。学生比较喜欢这篇文章,但是学生却很少亲自见到文章中提到的“蟋蟀、青蛙、蝉”这些小动物。虽然有些学生知道它们是怎样发声的,但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基本来源于书本中。

在课堂上,除了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更要引发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为孩子们补充文本外的知识。通过学生亲耳听小动物的声音、亲眼看它们的发声器官,把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与文本结合去体验,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不拘一格,只要表达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可,不做更多的限制。

二、以读代讲、自主发现,促进情感

本课教学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中。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的重点字、想象点、关键词等,去理解体会,感悟到如何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以读代讲”的方法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们。

在理解“蟋蟀”发声“奇妙”后,文本中还出现了另外两个“歌手”——青蛙和蝉。学生有了感悟“蟋蟀”的基础,通过学生带着问题的自读、分角色朗读、学生就可以读明白。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同时结合出示的图片和声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含义。学生自己读懂和老师说明白是不一样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情感丰满、理性认识,还原本真

本课教学努力做到了知识的掌握,文本的感悟在情感的推动下完成的。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是情感推动下理性的提升。学习中的高潮应在情感推动下产生共鸣,从现有的认识到一个未来的认识。除了注重的了情感的体验,还要还原语文的本真。当孩子们的情感丰满后,抓住时机学习语文。

本课二、三、四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课堂上,感悟到三种小动物发声的“奇妙“后,结合拓展资料和学生自己找的课外资料进行文章的改编。通过“我问你答”的游戏,分三步(老师问,学生答第二自然段内容;学生问,老师答第三自然段内容;男生问,女生答第四自然段内容),不但让学生练习了朗读,回顾了全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学生就可以利用自主发现的结构特点,结合拓展文章和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迁移运用。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神奇的计算工具ppt 神奇的计算工具课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74948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