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反思长征

反思长征

2016-12-02 09:20:5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反思长征(共9篇)红军长征 反思《红军长征》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生们学习中国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节课我们围绕“营造民主轻...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反思长征》,希望能帮助到你。

红军长征 反思
反思长征 第一篇

《红军长征》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生们学习中国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节课我们围绕“营造民主轻松和谐课堂气氛”课题进行,注重课前预习,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网络。在展示这节课时,先看片段电影《长征》;第一小组的学生首先带领全班学生朗读《七律·长征》诗,问学生作者是谁?描写了什么事?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略加解释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会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这样,电影《长征》和一首七律诗把师生共同带进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电影、诗歌的引用使这节课的教学气氛变的活跃,学生们积极主动,师生之间互动和谐,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复习前边第一次围剿国民党10万人,共产党4万人,第二次围剿国民20万人,共产党3万人,第三次国民党30万共产党3万人,第四次围剿国民党50万共产党8万人,第五次围剿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反抗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攻的革命战争。1933 年9 月,蒋介石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在我课前发的学案引导下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图片有“赤水河”、“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雕塑”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爬雪山”、“过草地”。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学生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学生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影片片段。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可以通过影片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另外第四小组学生搜集了一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拿出其中几个场境,如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学生通过故事讲述,身临其境地体会红军当时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胜利来之不易。体会现在重走长征路及提倡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同学分析课后动脑筋题目单独分析讨论,想加强学生对长征中艰难困苦的理解,这个题目是“长征途中,除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他们依靠什么克服了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讨论的很激烈,回答也很全面,有的回答:“恶劣的自然环境,长征走的是世界上最艰险崎岖的地带,比如终年积雪的大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有的回答:“还缺少粮食,长征过程中还出现缺粮缺水的情况,红军很多时候都吃野菜,甚至出现吃皮带,喝马尿的情况”。还有的回答:“除了缺乏粮食,还缺乏其他的生活用品,比如说长征中,很多战士都是穿着草鞋走过的。过雪山的过程中,也出现棉衣不够的情况,很多战士被冻死”。„„ 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觉得学生对长征的艰苦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于是决定结束讨论,再进入下一个问题,但这时,我发现教室里仍有两个孩子高高的举着手,似乎有话要说,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把其中的一个学生叫起来,“老师,长征很艰苦,可为什么《亮剑》中的李云龙就说他在长征中就没吃过皮带,还坐在马上吃着牛肉干。”这时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说“长征中真的天天都没有东西吃吗?” 李云龙的这句话,我在看《亮剑》的时候也知道,当时就以为是李云龙在吹牛,也没往细里想,可现在学生提出来了,我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一面用较慢的语气表扬他们的大胆提问,一面飞快的思考应付的办法。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对书本知识产生怀疑。本来现在的孩子从小

生活在幸福中,在他们心中,对痛苦与灾难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老师对书本的讲解中,记得在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讲到中华民族遭受的劫难,很多学生就像听故事一样;讨论中国花费数千万元从国外买回圆明园珍宝时,很多学生认为不值得,认为是浪费,他们对民族自尊心根本就没有理解。记得当时我很生气,但今天如果我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一来会打击学生上历史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形成及培养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也不会让他们意识到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最后,我决定让学生们先讨论,问问学生对刚刚这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有什么看法。有的同学说“长征的军队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和第二十五军,他们长征的路线不一样,可能有的部队就没有出现缺少粮食的情况吧。”有的回答说:“李云龙的东西是抢的,他还因此被降了职,《亮剑》里面说的”。„„ 同学们讨论了很久,但都不能说出一个让大家信服的答案,而我在学生讨论的时候,也迅速理清了思路,于是我说:“同学们刚刚讨论的都很好,但很多人都是在猜测,那接下来我来讲一下我的观点:我们今天讲的长征是历史,什么是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事情或事物。而《亮剑》是小说,后来又改编为电视剧,小说也好,电视剧也好,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都有虚构的成分,李云龙是《亮剑》的主角,所以《亮剑》中讲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突出李云龙这样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李云龙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所以别人让他讲长征时,他就说长征时坐在马上吃牛肉干。长征中的红军个个都有乐观的精神,就像毛主席在《长征》中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贯穿整个长征。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课堂气氛,就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所以,我在长征讲完后,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认为长征精神具体包括哪些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后,我又提出结合自身谈一谈今天我们如何发扬长征精神。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授完本节课后,反思课堂达到的效果,使我感触颇多:(1)在这节课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真切感受了长征精神。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走进课程,成为课堂的主人,教材的教育魅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展现,真正起到丰富心灵、启迪智慧、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作用。(2)课堂上关注结果性目标,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结果明确。(3)历史重现、有学习感悟,从感悟体验中有所收获。

历史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所以任何课都有它的缺憾:(1)历史课要给学生呈现一个鲜活的历史、一个展示魅力的舞台、历史智慧、历史感悟、生动的情节之外,还要有历史故事、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思维能力,体现在鲜活的层面上。(2)教师讲课要精彩一些,应该有生成的课堂,问一个问题看学生有什么感受、创新精神、跟原来不一样的教学机制的生成点、在历史知识关键点、能力点、情感态度、有遇设、有生成性发展性目标。(3)历史学科要实行有效教学,要有底蕴、有策略、有技能目标,并不是不要讲述而要精讲重点、难点,思维意识上有提高,不能只在形式上合作。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反思长征 第二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禾阳完小:文学灿

【反思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 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 ,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图片视频资料。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 暖 ” 与 “ 寒 ” 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想象,当时的桥上„„桥对面„„桥下„„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

二、把握基调、体会困难【反思长征】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起句,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然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了红军历经了哪些山哪些水。

三、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便引导学生听范读,用激情感染学生;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引导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诵读„„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四、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通过想象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教学时我播放了《飞夺沪定桥》的视频;在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时播放红军爬雪山的情景视频片段,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长征反思
反思长征 第三篇

【反思长征】

《长征》教学反思

今天继续学完了《长征》一课,不甚理想,希望反思一下,于失意中总结一点有用的收获。

一、关于古诗教学。首先,《长征》是一首七律,上课伊始简介了七律的基本格式,提到了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的特点。但未作强调,所以在做《补充习题》时仍有学生问我什么是“对仗工整”。因此,重要的知识点必须在课堂明确要求,落实掌握,改写则写,该记就记。其次,对诗意的理解,应该建立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而字词的理解应该结合诗句中的修辞展开,必要时可以直接讲授。比如“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比喻,之所以很形象,就是因为“逶迤”是连绵不绝的意思,“磅礴”是气势盛大的意思,对比之下不仅理解诗意,也感受到诗中蕴含的豪迈英雄气概。而“暖”与“寒”似乎含有拟人手法,但不敢肯定,在课堂没有提出,只是补充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从而体会红军战士欢快喜悦与心惊胆寒的不同心情。拓展阅读,丰富画面,无疑也是古诗学习的重要策略。此外,主题阅读,对比体会,可以进一步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比如这一课补充毛主席的其它长征主题诗作,而《游园不值》就可以补充描写春的古诗,后面第24课则可以补充描写夏的古诗或者诗人同题材诗作。

二、关于预习。本学期虽然尝试了不同的预习策略,但目前来看基本失败。我觉得这种失败有两层意思,一是学生的预习行为没有效果,二是我的预习期待存在偏颇。学生的预习缺乏主动性,而我的预习指导没有针对性,也就没有了实效性,无论书面作业,还是网络课

堂,都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乃至学习能力起到有效指导与提高,不客气地说,流于形式。比如《长征》,需要了解长征故事,我建议学生搜集了解,整理跟帖,但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所知有限,就连我提前发在帖子里的《飞夺泸定桥》等故事也没有读。对,没有读就是根本原因。哪怕跟帖也只是ctrl+c,尽管后来我对跟帖字数作出要求,希望逼着学生整理资料,而不是简单的ctrl+v,但仍欠缺可控性。反观钱英东老师的策略更具实效性,将精选的长征故事打印下来,分小组品读欣赏,再交换读书感悟,一节课时间可以对长征的艰辛有了很直观很深刻的感受。而我对预习过分期待,在课前缺少调研,在课上又一味迁就,于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加剧了学生对预习的抵触心理,也直接影响了课堂师生情绪。对,无法反馈就是预习生成的瓶颈。其实最早想到预习单,就是受到梦轩老师的启发,从而坚定了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只是梦轩老师的预习单以书面练习的形式呈现,我嫌操作上太麻烦舍弃了,现在看来,是最重要的反馈环节被舍弃了。此外,预习内容与形式没有固化,学生无法形成思维反射,我自己也囿于个人能力疲于应付,常常临阵磨枪,生拉硬凑,这也是预习效果底下的重要原因吧。

三、关于课堂。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没有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就没有情感交融的教学生成。《长征》一课的教学花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上了一半,负气预习;第二课时讲了一节课,我讲得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兴致勃勃。可这是一节好课吗?课后一回顾,不仅漏掉一些知识点,比如诗句中的对偶、比喻,而且应知应会的内容掌握不扎

实,比如长征精神的意义,甚至课文本身的背诵默写等。而最大的败笔就是学生并没有走进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事件中,整节课除了听老师讲,就是捧起书来干巴巴地读,对于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根本无从谈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与我的教学设计太过粗放不无关系。在备课时只是考虑教学流程,只是考虑解读文本,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精致,对互动的引导不够投入。一句话,教师备课的懈怠偷懒,必然带来课堂生成的捉襟见肘。这就像一副毒药,不仅毁了学生的学科乐趣,也毁了老师的钻研精神。所以,我想今后的备课不要太过求新,更要求实,不要太过追求形式的花哨,更要注重有效互动的生成,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用过两次凌版的课件,非常朴素,但从他的反思来看,教学生成精彩纷呈,这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吧。还是那句话,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而亲切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既然是款待,怎么不用心考虑“客人”的感受呢?

长征教学反思
反思长征 第四篇

《长征》教学反思【反思长征】

执教者:向守兵

一、教学事件:今天我上了公开课《长征》。这是毛主席在1935年长征途中的懋功胜利会师后写的一篇七律诗。整首诗气势磅礴,透着毛主席在会师后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汇集成了伟人瞬间的五十六字的狂草,所以在拿到这篇课文时,我不知道该如何能让小学五年级的山区孩子领略其中的深意。所以就导致了我在教学中成了独角戏的扮演者,我觉得这堂课很失败。

二、教学思路: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想在40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长征,了解毛主席,熟读律诗,领会诗意,体会诗情。就因为安排的内容太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我就显得很急迫。也就导致了在整堂课中,学生表现的机会就少了,几乎全是我一个人在讲解,这就使这堂公开课变成了传统的讲授课。

三、心得收获:在整理了教师们给我的建议和我自己的反思后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做:

1、一个课时安排的内容不宜过多,针对这篇课文我认为要三个课时才能有效的解决。第一课时了解长征、毛主席,熟读律诗就可以了;第二课时了解词义、诗意,感情读诗;第三课时拓展,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红军精神,收集毛主席

关于长征的其它诗歌。

2、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长征视频,可以让学生阅读其它长征的文章,充分的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感受长征的艰苦,红军的大无畏和英雄主义乐观精神。

【反思长征】

3、这首诗是很好的朗读训练教材。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最好是借助录音多听多学,可以让学生跟着录音读,读出节奏,读出气势,读出情感。

4、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意,效果可能会好些。这首诗中的“远征难”、“等闲”、“泥丸”、“细浪”、“寒”、“暖”、“喜”“开颜” 这些词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关键词,对于理会全诗意义和把握全诗情感都有很好的帮助。

2011年11月15日

长征节选 教学反思
反思长征 第五篇

《长征》节选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这堂课非常新颖,把原本枯燥死板的文字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易于感知,体验。本堂课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方位看、听、说、读、写、练。使整个教学中知识的内化和外显两种过程动态的和谐的发展。

2015长征组歌两首教学反思
反思长征 第六篇

反思一:长征组歌两首教学反思

我用两课时上完了《长征组歌》两首,教学本文的成功处是学生在了解了四渡赤水、过草地的有关知识后,能较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讨论过程中能学会环境的烘托与渲染作用,能基本把握两篇文章的异同,并能当堂成诵。

学生的创新表现在讨论两文的异同时,能举出相同点是:两首诗都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与乐观情怀,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都运用了长短句结合的方式,并且以七言为主;语言都很凝练形象。能看到两诗的中心不同;红军遇到的困难不同。在此基础上还能较好的分析出比较的好处。

在学生间互相提问质疑时,他们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时,做到了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反思二:长征组歌两首教学反思

《长征组歌》是一组歌词,也是自读课文。在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的基础上,我决定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课文。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先放了一遍课前下载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没想到,本来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们好像一下子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个个跃跃欲试。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一文,有的说后半部分要读得快点,因为打了胜仗,心情高兴;还有的说后半部分句子的前面要读的稍微慢一点而后句要快,因为有动词,也说明行军神速。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一点,调子要高,才能强调毛主席的用兵如神,还有的说开头写环境的四句应读得特别慢,并指出重音在“断”和“难”上。让学生说的同时我也让他们示范去读,他们俨然一位小老师,读得有板有眼。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要他们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的含义及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目标。如:从“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细细体会“长征难”和“红军将士不怕难”,感受诗歌语言的简练和形象。我想:有时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会胜过老师的讲解,书读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文章就理解了。

反思三:长征组歌两首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两首诗歌。说实在的,以前教学这篇课文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说、思、议,逐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的。学生掌没掌握心理比较有底。现在利用导学案来上这样的课,我的心里有点黄。于是,我在课前预习时着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并把课文熟读成诵。

我个人也查找了许多的相关资料,如“四渡赤水”、“乌江天险重飞渡”等等,在充分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后,通过导学案练习发现学生能更准确地从文中找出表现红军“难”和表现毛主席用兵“神”的词句。通过欣赏和和学唱这两首诗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很快背熟了课文。

2015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反思长征 第七篇

反思一: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所以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让孩子们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受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反思二: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上完了,反观教学过程,有不少的体会,现在做一总结与大家共享。

一、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基于这一点,课上我首先问学生:“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你轻声快速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在整体上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后,又要把自己总结的主要内容在集体中交流,学生之间要互相评价是否符合“全面、概括”的要求,并提出修改意见。此时学生出现了概括不准确的现象,我又引导其修改,最终形成较为全面概括的主要内容。这是第一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时又进行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反思长征】

学生的第二次与文本对话安排在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对话的用意这个环节。课上,我让学生带着“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你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下,看看文章具体描写了人物的什么?”学生经过思索回答是对话。接着我用投影出示对话,让学生看看二人有几次对话?然后再次让学生阅读文本,思考陈赓帮助的方法、小红军拒绝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在班中交流,边交流我边出示表格及答案,达成共识。

学生第三次与文本对话安排在读第一次对话,抓住描写小红军的语言、动作、神态想一想,他这样说、这样做,是为了让陈赓相信什么?这个环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到书中画批。学生经过与文本对话,找到了小红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词语,并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三次阅读文本。这是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们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想自己的理解。经过三次与文本对话,学生对陈赓帮助的方法、小红军拒绝的理由有了较深的体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解人物的方法。汇报时开始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体会,只能说书上的句子。这时,我让他们读原文,想想意思。经过反复地读、悟,学生理解了小红军的话的意思。这就是在学生的“疑”之处加以点播,其实也是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学会了用读来理解人物性格的方法,今后他们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知道该使用什么方法来理解了。

三、语言训练

我们的语文课是为了教给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方法,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因此语言训练是教学的重头戏。关于本节课的语言训练,教学中是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的,从词到句,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在课的结尾处,我引导学生讨论,陈赓的意思是自己对不起小红军,那么,陈赓到底对得起对比起小红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到发展。本课的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中让学生谈看法、讨论,通过这样几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写作指导

现在的教材没有单独的写作范例,那么就更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做足写作指导的功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写作方法。在体会人物外貌的作用这个教学环节上,采用了“小红军真的不需要帮助吗?从哪看出来的?读书找找。说说。”和“陈赓想方设法一再地要帮助小红军,他不需要粮食和马吗?从哪儿看出来的,读读”的方式来处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但体会到了小红军和陈赓的精神品质,也学到了外貌描写的作用,又学到了写作知识,即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小红军或陈赓说几句话。现在看来,学生学到了方法,知道在写事情时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法进行描写,还可以写文中没有的、但和故事情节相关的人物使自己的文章显得生动、具体。

五、活动启示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自我感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认识:

1、关于备教材: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应该准确把握每个学段学生应该具有的水平,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潜心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创设训练的环境,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有的时候教材里看似没有适合语言训练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能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就会发现语言训练的点。

2、关于备学生: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师要对学生了如指掌,不但要明了他们的优势所在,更要了解他们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利用现有的教材,选择适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法,使学生得到训练和提高。

3、关于课堂驾驭能力: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教学中发生出现预设以外的情况,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行,没有能力。但是经过这几次的讲课我发现这并不全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细致地预设,没有把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全部预设出来。因此,我们在讲课备课的时候应该认真的想一想我提的这个问题学生会怎样答,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把过程想仔细、想清楚、想全面。这样在教学中我们才不会无所适从,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4、关于语文的素养:

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自己的工作,有时间要仔细研读《课标》,深入理解《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为自己的教学找到依据。其次是能把所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充实自己的能源库,然后再与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进行比对,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第三是要认真地审视自己,给自己定位,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这其实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找到他们知识的生长点,以利于教学。

反思三: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生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

1、当时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

2、小红军的外貌是什么样子?他为什么是这样的?

3、同学们和他年龄差不多,同学们的外貌和小红军的外貌有没有差别?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你想对他说什么?

4、陈赓同志为什么要帮助他?

5、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帮助?

6、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

7、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

8、同学们明白了没有?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主动地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那艰苦的岁月里。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体会。

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思考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反思四: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这篇课文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反应了红军战士之间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非常感人。但是由于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对于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讲起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即便如此,我也必须要尝试,于是经过了试讲和重新调整教案。一节课上下来我的感触颇多,但总的感受就是自己在教学上还有待锤炼。现将本节课课后的反思如下:

一、 导入新课要渲染气氛

由于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应加强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师也应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上伊始就应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体会红军长征过程的艰苦、卓绝,体悟红军战士之间的患难深情 。只有当学生的脑海中对红军长征有了这样比较深入地认识之后,再开展本课的教学,才会收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二、 不应让学生质疑流于形式

在本节课开课前,我让同学们根据课题质疑,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于问题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又可以随着对于课文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在备课过程中我没有备足“学生”,导致在课上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能及时应变,一节课下来,并没有适时地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得质疑这个环节缺乏了其实效性。表现在课堂上,好像每次都是我在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然后仍然按照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那套教学思路上课。这一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学规律,因为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而决非老师的预设过种,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时他们的想法是教师无法预测的。这就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地备好课,必须尽可能地准备好应对一切不可预测的可能性。我想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锤炼的。现在我理解,新课标中倡导的“尊重学生”决不仅仅是形式上让学生质质疑这么简单,只有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不会使学生质疑这一环节流于形式,而真正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学生本位教学理念。

三、 教师课堂即时性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

“课堂即时性评价”是即时、恰当地对学生课上的回答作出反应,给给予适当地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在现在的课堂中我发现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机智还很不够,感觉自己的即时评价总是跟不上学生的发言,不能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及时作出恰当地评价。究其原因,我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是自身的专业素养,例如在平时更多地向其他老师们学习,从而间接地掌握一些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能力;平时多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尽量在课堂上给每个同学以不同的评价,真正做到让自己的每一句恰当的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又一个动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能力与其他老教师还存在着差距,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平时多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从自己每日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多听课,向其他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及组织课堂的技巧。

2014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反思长征 第八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知道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二: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在课堂上,我首先介绍作者毛泽东,再介绍《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出《七律·长征》这首诗是紧紧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写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来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资料袋理解长征的艰难,通过理解明确长征的艰难体现在“万水千山”这个词中。引导学生自学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中是怎样写具体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汇报自己的感悟。通过学生画简笔画体会“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含义。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 “巧渡金沙江”我帮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也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做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三: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四: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长征不要说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一辈也是比较远的,所以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恶补。课前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

2015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反思长征 第九篇

反思一: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本来我应是非常自信的走进课堂的,可这次讲课我非常紧张,就是到了现在我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紧张,以至于课本都忘了拿了。上完课后,我很难过,因为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当然,因紧张而导致漏掉了一个特别精彩的教学环节还在其次,让我深感遗憾的是学生的情绪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尽管很多同学都被小红军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我也看到了不少同学的无动于衷,特别是在《小红军,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中,一位同学的发言表现出了他错误的价值观,更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阅读教学要“摒弃烦琐的分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整个教学中,我把握了这一方向,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踏出了这一步,可这一步并没有实实地踩下去。在指导朗读时我没有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没有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不少学生的理解都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尽管也有学生说到“小红军不接受陈赓同志的帮助其实就是选择了死亡”,而那些没有理解到这一点的学生也只是耳膜受到震撼并非心灵受到震撼。他哭得出来吗?他能不说出小红军“傻”的话来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但要扮演好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决非易事啊!

可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个引导者,也应该是个激励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的评价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教学中,我有过“这个小红军真是可怜啊!”“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小红军的满不在乎!”等激励性形象化的评价,但我没有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时候真的是不知道怎样评价,既怕自己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廉价的表扬,又怕自己一不小心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学生的读书愿望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从而在学生的“感悟与思考”前砌了一堵墙。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心理学家……总之,是个杂家。可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何其难!这次优质课竞赛使我饱尝了一顿盛餐,有惊喜,有遗憾,更多的却是思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多反馈学生的意见,主动接受老教师的指点,将别人的成功经验内化为己有,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反思二: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教师不仅仅只是个引导者,也是个激励者。在《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教学中,我有过“这个小红军真是可怜啊!”“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小红军的满不在乎!”等激励性形象化的评价,因此调动起来学生的读书愿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紧紧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在“读、想、议、读”的教学过程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领悟。

反思三: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对小红军语言、外貌、动作等的描写,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测、推敲,深入体会小红军的心理和他所表现出来的品质。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紧紧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在“读、想、议、读”的教学过程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反思四: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反映出红军战士在长征艰苦生活中患难互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赞扬了红军战士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及红军战士患难相助、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反思长征》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反思
  • 1、人教版五上语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016-01-12)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反思长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反思长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jiaoxuesheji/7595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