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

2016-01-09 09:00: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篇一: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篇一: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说课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说课稿

——宋心怡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 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 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18.9(1)勾股定理(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我想要看看“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命题是否真命题.

(三)质疑解难 讨论归纳

这种证明方法称作面积割补法.由此发现我们前面的假设成立.其实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定理. 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老师:中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直角边为勾,较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因此称作勾股定理.

介绍勾股定理的来源:中国古人对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在公园前一千多年就开始了,她还有一个名字叫商高定理,《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商高与周公的一段对话谈到了勾股定理,因此称为商高定理;在西方勾股定理还被称作“毕达哥拉斯定理”或“百牛定理”因为古希腊有一个叫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家在公园前五百多年发现了这一定理,当时他的学派宰牛百头,广设盛宴,以示庆贺,但她们却并不知道在这之前五百年中国人就已经发现了.

老师:能不能把勾股定理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

学生:在Rt⊿ABC中,∠C=90°,

a2+b2=c2

222222acbcabbca对这个等式可以变形为:

(四)巩固练习 强化提高

1、在Rt⊿ABC中,∠C=90°

(1)已知a=3,b=4, 求c (2)已知a=8,c=10,求b

(3)已知a=3/2,b=2求c (4)已知a=5,b=12,求c

(5)已知c=25,b=24,求a (6)已知a=1,c=2, 求b

(7)已知a=b=1, 求c (8)已知a=b=2, 求c

2、在Rt⊿BCA中,∠A=90°

(1)已知b=4,c=5, 求a=____

(2)已知a=13,b=5, 求c=____

3、在等腰Rt⊿ABC中,∠C=90°,c=4,求a,b

4、例题:求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

(五)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勾股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篇二:北师大版八年上数学说课稿集(实用)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2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6 蚂蚁怎么走最近„„„„„„„„„„„„„„„„„„„„„„„„„„„„„„„„9 数怎么不够用了„„„„„„„„„„„„„„„„„„„„„„„„„„„„„„„ 13 平方根„„„„„„„„„„„„„„„„„„„„„„„„„„„„„„„„„„„ 15 立方根„„„„„„„„„„„„„„„„„„„„„„„„„„„„„„„„„„„ 17 公园有多宽„„„„„„„„„„„„„„„„„„„„„„„„„„„„„„„„„ 19 20 22 30 36 38 41 42 44 中心对称图形 46 《确 定 位 49 52 54 57 59 61 63 谁的包裹多„„„„„„„„„„„„„„„„„„„„„„„„„„„„„„„„„ 67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68 鸡兔同笼„„„„„„„„„„„„„„„„„„„„„„„„„„„„„„„„„„ 71 里程碑上的数„„„„„„„„„„„„„„„„„„„„„„„„„„„„„„„„ 73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75 中位数与众数„„„„„„„„„„„„„„„„„„„„„„„„„„„„„„„„ 78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

“探索勾股定理”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有二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及简单应用。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的结论,它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勾股定理的探索中,让学生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本课教材、学生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1)关的数学问题。

(2)形结合思想,并在探索定理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3)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

3、教学的重、难点

难点为: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

1兴趣。

2

探索归纳勾股定理。

四、教学程序分析

板书设计

1.1 探索勾股定理(一) 做一做—→勾股定理←—议一议

(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a+b=c)

22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篇三: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

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

出来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音乐歌曲、录音机。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我心永恒》

2、学生回顾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关于村庄外景的描写内容;教师点出几个带“大”字的词语,引出西部旷远广博的特点。

3、教师抒情性导入:用课件播放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

4、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用课件展示课题。

三、学生谈课文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落划分(本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该能轻松完成。如果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用课件展示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四、学生谈第一部分写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间有大美”,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备于与结尾照应。

2、师生讨论“我每年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②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读第二部分师生互动过程:

1、师:写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生:抓住特征。

师: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生:颜色、形态。

2、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三次日落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完成后由两位同学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发言(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1:(颜色上)第一次 春联的红

第二次 灰白 → 血红

第三次 烧红了 → 热烈的红 → 炫目的红

生2:(形态上)第一次 勒勒车

第二次 硬币 → 一轮

第三次 躲在背后挥舞魔杖

3、请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4、体会“勒勒车”写形的表达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5、学生体会“硬币”的修辞效果。

生1:圆(教师适当评价)。

生2: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6、学生讨论“躲在背后挥舞魔杖”的修辞效果。

生1:变化多端。

生2:热烈、神奇。

生3:不可思议。

7、学生发言三次日落颜色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总结。 三次对日落颜色形态的描写,体现出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日落过程中有动与静的分别描写,也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体现(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应内容)。

8、师:除了对日落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 生:侧面烘托;历史典故的渲染。

9、师:请一位学生读出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作用(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第一次 惊呆了

第二次 遗忘 脸上的红光

第三次 惊骇 向红光走去 自己的卑微

10、师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11、学生体会“向红光走去”的表达效果。

生:双关。既是事实上行走的方向的陈述,也是心灵上依附的表现。

12、师:“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面对三次落日,我们都被打动了,陶醉了。实际上,这样的落日,我们身边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写的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呢?

学生讨论能否写出同样的落日,能写,如何写;不能写,为什么? 师: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课文三次写日落,在我们的视觉当中融进了其它一些东西,虚拟出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让你纵览古今,神游中外。积蓄在我们身心深处的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来,我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篇四: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说课稿_北师大版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

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音乐歌曲、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我心永恒》

2、学生回顾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关于村庄外景的描写内容;教师点出几个带“大”字的词语,引出西部旷远广博的特点。?

3、教师抒情性导入:用课件播放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

4、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用课件展示课题。?

三、学生谈课文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落划分(本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该能轻松完成。如果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用课件展示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四、学生谈第一部分写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间有大美”,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备于与结尾照应。?

2、师生讨论“我每年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②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读第二部分师生互动过程:?

1、师:写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生:抓住特征。?

-

师: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生:颜色、形态。?

2、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三次日落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完成后由两位同学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发言(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1:(颜色上)第一次 春联的红?

第二次 灰白 → 血红?

第三次 烧红了 → 热烈的红?→ 炫目的红?

生2:(形态上)第一次 勒勒车?

第二次 硬币 → 一轮?

第三次 躲在背后挥舞魔杖?

3、请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4、体会“勒勒车”写形的表达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5、学生体会“硬币”的修辞效果。?

???生1:圆(教师适当评价)。?

???生2: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6、学生讨论“躲在背后挥舞魔杖”的修辞效果。?

???生1:变化多端。?

生2:热烈、神奇。?

???生3:不可思议。?

7、学生发言三次日落颜色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总结。? 三次对日落颜色形态的描写,体现出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日落过程中有动与静的分别描写,也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体现(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应内容)。?

8、师:除了对日落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 生:侧面烘托;历史典故的渲染。?

9、师:请一位学生读出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作用(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第一次 惊呆了?

第二次 遗忘 脸上的红光?

第三次 惊骇 向红光走去 自己的卑微?

10、师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11、学生体会“向红光走去”的表达效果。?

生:双关。既是事实上行走的方向的陈述,也是心灵上依附的表现。?

12、师:“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面对三次落日,我们都被打动了,陶醉了。实际上,这样的落日,我们身边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写的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呢??

学生讨论能否写出同样的落日,能写,如何写;不能写,为什么?? 师: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课文三次写日落,在我们的视觉当中融进了其它一些东西,虚拟出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让你纵览古今,神游中外。积蓄在我们身心深处的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来,我们便感觉到美了。?

13、师: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这三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请学生回答文中三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篇五: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全集说课稿

《我知我家》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 、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题目是《我知我家》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首先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我 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第一 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 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 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其次就是对于学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 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 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对《我 知我家》这一框题的学习,不 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 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二)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 型;了解家庭的相关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 增强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 庭亲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自己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热爱、对于父母的热爱。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确立的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并明确 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 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我所设计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分析 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这三种学法。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的 学习转变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整个学习过程的 节奏。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应试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要着重突出讲解的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5-6 分钟) 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约 5-6 分钟的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歌曲《大中国》 ,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各族人民大团结 的各种照片,先通过歌曲与图片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而通过歌曲和图 片的展示, 我意图让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 在家里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 是亲人,彼此之间有亲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除了这个大家之外还有自己的小家, 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就像一颗大树上的枝与干相 互牵连。接着我会设计小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绘制自己的亲情树,让学生从自 己的家人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义。

(2)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说我家 (30-35 分钟) 我会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然后我会让学生从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特 色等各个方面去介绍自己的家,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结构的不同类型:核心家 庭、主干家庭 、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家 庭结构,然后我会总结一下,告诉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都不能淡化 家人之间的关系,父母永远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永远是手足情深。虽然我们 的家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结构有别,但一样的是:我们都 有家人,都有亲情。

活动二:我爱我家 我会给学生播放配乐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汶川地震相关作品) ,告 诉他们突

如其来的地震,让许多孩子失去父母,也让许多父母痛失孩子,刚才我 们听到的这首诗歌及音乐作品,就是网友为纪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小生命 所作的。然后我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父母们怎样 的心情?第二个问题:在孩子与妈妈的对话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约定, 是什么?(来生还要一起走)这个心愿真的能实现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领悟到,也许他们曾经和父母有过争吵,有过 意见分歧。也许他们曾抱怨过父母的诸多不是,但所有的这些不快、不解、不满 在最纯真的亲情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生命是父母给的,这种关系不可 改变,无法选择。与痛失亲人的同胞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和幸运,亲人就在我 们身边!只要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每天都能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何须等 到来世?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换句话说,

每一个 家庭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父母肯定有不少值得称道地方。让我们用欣赏 的眼光再次认识自己的家庭。

活动三:我家“趣事”大爆料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认为自己父亲或母亲最值得他自豪的事. (让

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家中的趣事同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个很人性化的 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我们就应该学会 接受、学会珍爱。当我们学会用“心”来看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时,就会发现 其实他们真的很优秀。

(3)知识小结,巩固升华 (2-3 分钟) 我主要通过两个部分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一个是通过看板书

回忆所学 内容,同时还准备了两道小练习来帮助学生进行操练,最后总结一下,儿不嫌母 丑,爱家要知家,爱父母要知父母,我们要发扬良好家风,为家庭的健康成长和 社会的和谐稳定做贡献。

(4)课后作业 课外实践: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活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学生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我爱我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我爱我家》。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我爱我家”。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刚进入中学的时候学习的,本框既承接了第一框“我知我家”的内容,又是第三框“报得三春晖”这一后续内容的一块奠基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系统工程。从新《课程标准》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出发,八年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这节可可以培养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事例的能力,并能够从中提升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

3、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家庭中亲情的温暖,以及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家庭温暖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学生从多方面去体验和感受自己的家庭的温暖,这样学生对自己家的热爱之情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能够更爱自己的父母。

2、本节课的难点是无悔的奉献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身处家庭中,但是,平时对于父母的关注也不是特别注重,往往就把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家庭的贡献忽略了,而同时,学生对于父母对子女的义务这一法律概念也不熟悉。因此,“无悔的奉献”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人们常说:家庭是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关爱和教育。可以说,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然而,有些学生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加上成长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与温暖。因此在重难点的教学上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说出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而感受到作为家庭的一员应当承担责任并确实体验到父母的关爱。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我尝试着运用“四步四活动”的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一、回忆爱——夯实情感基石;二、感受爱——交流情感所得;三、走进爱——感受温馨家园;四、分享爱——促进情感共鸣。学生的活动为:同桌互助、小组交流、小品表演、制作卡片四步。使整个课堂营造出一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感体验到逐步升华的氛围。

学法:《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即“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引导学生运用以下学法:自学品味、同伴互助、情景再现、合作探究,将“三维目标”落在实处。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从而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我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坚持“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原则,让学生的“知识构建直线发展,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学习过程愉快践行,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螺旋式上升”。读、品、思、议、演、悟结合,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认识真假,与人合作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导入新课。这首歌来自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学生边聆听音乐,边欣赏全家福。音乐因其美妙深得学生喜爱,图片因其温馨唤起美好回忆。

(一)、“回忆爱”——分享童趣的温馨

1、学生讲童趣

面对全家福,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回忆起童年美好的生活,产生了讲述自己童年趣事的愿望。我因势利导,先采用

了同桌互助法,边欣赏全家福,边互讲呵护情。然后我选取了“幸福一家人”、“陶醉大自然”、“勇敢小天使”、“上进好少年”四幅照片在全班展示并讲述。在大家的讲述中,父母的呵护,成长的快乐,家庭的温馨,无间的亲情伴随全家福一一定格。

2、总结:在温馨甜蜜的气息中小结,深化对家的认识。

(二)、“感受爱”——畅谈父母的贡献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和智力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普遍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担负起责任,是本课的难点。在难点的化解上,我采取了“收集资料感知、体味父母明理、案例分析深化”的三步曲来突破难点。

1、一步曲:收集资料感知——填写表格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在家观察并详细记录父母每天做的事,倾听父母做事的感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主动走近他人和关心他人。在学生填写完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去甄别“哪些事应当自己做,而不能由父母所包办?”议论中,大家明确了在家中的权利和义务,应与父母一起营造温馨的家。这个活动,认知来源于生活,反馈于课堂,最后再指导生活,从肤浅的感性,到深刻的理性,认知螺旋上升了。

2、二步曲:体味父母明理——“夸夸自己的父母”

《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我组织了“谁不说我的父母好”的小组演讲。有了第一步的细心观察做铺垫,大家的演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勤劳善良、省吃俭用、宽厚仁慈是父母共同的名片。同学们会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我们回报的太少,我们要向乌鸦学反哺之义,向小羊学跪乳之恩。

3、三步曲:案例分析深化——借助链接“秀怡”

让学生参与到秀怡的故事的讨论中:“秀怡有家吗?秀怡的爸妈爱她吗?”通过分析,不仅巩固了前一课的内容“家有亲人,有亲情”,得出“爱”也是一种责任的结论;而且懂得了:借助法律是保障自己权力的有效途径。

(三)、“走进爱”——让爱永住我家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家庭温暖,重在让他们感悟和体验。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现来教学。学生先自由组合剧组,再筛选优秀节目展示。

1、表演情景剧:《快乐的周末》

2、感受家庭温暖。

家庭情景再现,学生产生了共鸣:“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地,也是心灵的寄托处”,从而理解家庭功能。

3、朗诵诗歌,扬起爱的风帆。

在欣赏了有趣的表演,体会家庭温暖之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谢》。

4.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小结内容

(四)、“分享爱”——制作温馨卡片

1、制作家庭温馨卡

这一活动,我借用了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让学生在充满亲情的音乐中动手制作:一个个风铃,一张张信笺,一只只千纸鹤,一束束鲜花,在学生手中完成。

2、送温馨卡给父母,以拉近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据课后的调查:温馨卡有托人赠送的,有鸿雁传书的,更有借助电子邮件的,不一而足。

3、拓展“家”的外延:因为有了血缘,我们和父母组合成温馨的小家。其实,我们还有更大的家,那就是学校、社区、国家乃至地球,我们必须以超出血缘关系的博爱之心,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人人献出一份爱,才能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家庭。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难报三春晖》说课稿

各位评委 、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题目是《难报三春晖》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知我家》、《我爱我家》。本课既是前两框的教学落脚点,又为后面的“正确处理我与父母、我与他人的关系”做准备。意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和付出,进而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热爱自已的父母及长辈,厌恶不孝的行为;树立家庭中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感。

(2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

(3)知识目标:明白子女应孝敬父母、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否则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追究,但反对盲目的愚孝。

3、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学会孝敬父母,并将“孝敬”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难点:怎样将孝敬父母落到实处,从孝敬父母的实践中体验幸福快乐。

二、说学情:今天生活在幸福和甜蜜之中的初中生,心理和智力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容易忽视父母的爱心,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因此,通过体验、感悟,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父母的恩情,学会用心去回报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三、说教法、学法

(一)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音乐熏陶法:利用多媒体在一些环节设置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到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同时也能深化教学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活动体验法、情绪感染法: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和氛围,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1、活动探究法: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动手操作。

2、体验法,感情交流法:通过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对孝敬父母的认识逐步实现情感上的转变。

四、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着爱的主旋律,紧紧把握“活动”和“情感”两条主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亲手算一算)

1、假如你的妈妈每天早晨5:30分起床,晚上10:30分睡觉,在这17小时中,除去工作8小时及其它等一些时间,至少约有5小时奉献给了家庭。如果按照我国的平均工资每小时约10元钱、每月按30天计算、那么当你长到18周岁时,母亲将会获得多少的报酬呢?(5×10×30×12×18=324000元)这至少30多万元的薪水又有多少子女支付过呢?原来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已经欠下了母亲那么巨大的一笔薪水!

2、一个重约3500克的婴儿每天至少需要400毫升的乳汁。如果按哺乳期为6个月,每月30天计算(一升的纯净水约重1公斤),那么一位母亲养活一个婴儿至少需要多少公斤的奶水呢?(400×30×6÷1000=72升≈72公斤)这72公斤的重量通常可要比一位母亲的体重大得多。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母亲,这只有两个字的一个词,轻轻地读出来,却是如此的沉重!

• 设计意图:这样的计算,让学生乃至我都感到非常震惊,真是母亲的恩情重如山!这是我们用一生都难以回报的。这样设计更容易打动学生,引发他们深思,便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感受爱

活动一:【情深似海】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篇六: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开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伟大的开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与设计。、

首先是教材分析: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他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所以本课在本单元本册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掌握五四运动的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五四运动前因后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收集图片历史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五四运动学习,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对共产党成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难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二,教法学法

教法是:为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特点,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实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成果留给学生,把情感传播给学生的教学任务。

学法是:采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不仅让学生学会历史,而且达到会学历史的目的。

三,教学流程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都知道每年的五月四日是中国的青年节。那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进入第13课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标题:1 五四风雷 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 工人运动的高潮

我们首先学习第一个问题:五四风雷

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显示阅读提纲,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提纲中的空白,再配合教师的讲解。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又完成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通过探究我们得知: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青年学生们的愤慨,掀起了一次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前期以爱国学生为主体,后期是全社会各界人士,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由于工人运动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它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处理的:结合教材内容,大屏幕呈现以下问题:1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 地点2 中共一大的内容 3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与合作探究,教师进行指导,讨论结束后,每组有一人进行发言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每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环节,不仅突破了本课重点,而且解决了难点。

通过讨论得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一大确立了党当前的主要人物是开展和组织工人运动,这使工人运动进入高潮。

这也就是本节课第三个问题:工人运动的高潮。这个问题是小字部分,就不再重点探讨。

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就本目内容进行相互提问,老师作相应的指导,通过探讨得知:1922年到1923年,在党的领导下,相继爆发了几次大的罢工,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

我是这样进行课堂小结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受到了什么启发,同学们相互讨论,并派一代表发言,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是我们认识到: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人们爱国意思的一次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还要认真的学习和发扬爱国青年们彻底的不妥协的五四精神,学习他们站在历史前列,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热爱党,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将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方式进行课后练习,来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四,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框架式的向我们展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篇七: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探索勾股定理≥优秀说课稿

≤探索勾股定理≥说课稿

陈小敏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六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及简单应用,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之一,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通过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可以加深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课时的学习。

其次,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因而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掌握勾股定理,并加以应用。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割、补、拼等方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简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猜想、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归纳概括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历积极交流讨论,探索勾股定理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理解

教学难点: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如何计算具体图形的面积,以及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

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倡导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运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学习方法,同时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堂教学,课前应准备好:多媒体课件,直尺 围绕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按照“问题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新知-总结提高-作业布置”的模式进行教学。

活动一、问题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图形,从电线杆离地面8米处向地面拉一条钢索,如果这条钢索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6米,那

么需要多长的钢索?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活动二、探究新知

带着问题,让学生看书本第2页的“做一做”,在方格图1-2中,已知以等腰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A、B、C,求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并猜测他们的面积之间具有何种数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种计算面积的方法,应充分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分析数格子、割、补、拼等计算方法,得出面积之后,分析数据,归纳出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再看方格图1-3,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以一般直角三角形为边长的三个正放心A、B、C的面积,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最后得出结论: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基于以上的两个结论,再次提问: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a、b,斜边c表示出正方形面积吗?直接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让学生进行思考、猜想,从而得出勾股定理。掌握了勾股定理之后,让学生看书本第三页的想一想,这时要计算钢索的长度就容易许多了。

活动三、巩固新知

为了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解决书本第三页的随堂联系,第一题主要考察学生能否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第

二题利用定理验证电视机的尺寸,选2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板书计算过程,对其它学生的练习加以巡查和指导,随时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后再为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和答案,对学生代表的板书加以订正,提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促使学生努力提高,不断进步。

活动四、总结提高

转入课堂总结阶段,我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收货和困惑。

活动五、作业布置

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课后作业我采用了分层设计,第一层次基础题,习题1.1的第1/2题,第二层次提高题,习题1/1的第4题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课题和勾股定理我会用红色粉笔写在黑板上方的正中央位置,例题和解题过程用白色粉笔写在黑板的左右两边,从而清晰的展现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总之,本节课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勾股定理,并能简单运用,培养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篇八: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与设计。

首先是教材分析: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宣告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井冈山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共产党找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34-1936年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工厂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的关键,所以本课在本单元本册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掌握中共创建农村革命道路和红军长征。

2 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搜集红军在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和长征过程中的故事和影像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了解,看到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难点是:理解,学习长征精神

二,教法学法

教法是:为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特点,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实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成果留给学生,把情感传播给学生的教学任务。

学法是:采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不仅让学生学会历史,而且达到会学历史的目的。

三,教学流程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的建军节,那同学们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第15课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标题:1 八一南昌起义2 革命摇篮井冈山 3 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们首先学习第一个问题:八一南昌起义

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显示阅读提纲,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提纲中的空白,再配合教师的讲解。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又完成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通过探究我们得知: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南昌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它为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从农村到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革命摇篮井冈山

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阅读教材,就本目内容相互提问,教师做相应的指导。

通过讨论得知。井冈山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随着根据地力量的壮大,蒋介石发动了对根据地的围剿,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保存力量,红军被迫长征。

这也就是本节课第三个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

它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处理的:结合教材内容,大屏幕呈现以下问题:1红军长征时间,路线 2 遵义会议及其意义 3 长征胜利意义以及青少年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与合作探究,教师进行指导,讨论结束后,每组有一人进行发言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每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环节,不仅突破了本课重点,而且解决了难点。

通过探讨得知: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转移,1935年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结束,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锻炼了骨干,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我是这样进行课堂小结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受到了什么启发,同学们相互讨论,并派一代表发言。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使我们认识到: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立,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使中国共产党党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而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同学们还应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幸福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继承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努力学习,不断奋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我将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方式进行课后练习,来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四,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框架式的向我们展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篇九: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雨夜奇袭》说课稿及教案

《雨夜奇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肖华的《雨夜奇袭》是一篇类似通迅的报告文学。这篇文章详细描写了红军战士强渡乌江时的恶劣自然环境,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并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刻画了红军战士的群体英雄形象,赞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雨中情思”,这一单元写雨的诗文,千姿百态,主要是唤起学生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想象,本文重在体会雨夜的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及事件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湍急”、“麻痹”等生字词;

2、了解红军雨夜强渡乌江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1、在活动参与中分析红军出奇制胜的原因;

2、在语言品味中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红军战士机智勇敢、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顺利实施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根据三维目标,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红军雨夜强渡乌江的经过及出奇制胜的原因,这是分析文章主题的切入点。教学难点确定为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攻克“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教学难点又是写作手法分析的突破口。

四、教学理念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梳理文章结构,简述课文内容

3、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合作中领悟文章主旨

3、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对话中,实现互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

2、学会用不怕艰苦、奋力拼搏的精神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环境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教法:阅读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ppt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积累自励格言)

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次地扑向礁石。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火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二、导入

教师播放有关长征的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夜奇袭》就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突破乌江的经过。(教师板书课题)

提问:从课文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有关突破乌江的信息?

(指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

三、导学达标

(一)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梳理文章结构,简述课文内容

3、学会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练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在阅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合作中领悟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

2、学会用不怕艰苦、奋力拼搏的精神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二)我了解他

(学生先简介,课件补充)

肖华:江西兴国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著有《关于军队政治工作建设的几个问题》、《长征组歌》、《铁流之歌》等。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一)与课文对话--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边读边做:

1、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并按照时间顺序简述课文内容。

2、用双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二)与同学对话--深入学习,合作探究

1、在小组内大声朗读你找出的描写环境的句子,并仿照示例分析其作用。

教师过渡:文章就内容而言,夜袭应该是写作的重点,但文章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描写了当时的环境,而正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出人物的英雄形象。 示例:“战斗之前,乌江岸上是惊人的沉静。天空中阴云密布。”

这段话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战斗前的环境,预示着暴风骤雨即将来临,激烈的战斗即将打响,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小组合作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2、文章标题是《雨夜奇袭》,请说说究竟“奇”在何处?

3、红军战士渡江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4、夜袭成功,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五、拓展阅读,比较探究 1、联系《雨夜奇袭》,就《夜雨诗意》有关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从内容和写作特色上简单分析《夜雨诗意》和《雨夜奇袭》的不同之处。 六、梳理小结 请学生对照课件提示,阐述文章主旨,并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说课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1743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