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

2016-01-10 17:30:4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一:八上语文人教版综合能力训练答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一:八上语文人教版综合能力训练答案

八上语文人教版综合能力训练答案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二:语文版八上9、10课基训答案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三:语文版八上21——22课基训答案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四: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

《新闻两则》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2..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3..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4..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

5..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

6.“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7.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8..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9.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三)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芦花荡》

(五)夜晚,敌人从炮楼里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

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

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上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

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

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

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3)他„„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2.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3.上面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4.“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

5.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蜡烛》

(六)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一系列动词,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炮弹炸裂声,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①句为什么比第②句好。

①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②这样,她一小时,也许两小时静静地坐在那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中“又”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4.第五段“他们小声地谈论着”,试想像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

5.第六段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破折号,效果如何?

6.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两段把“老妇人”改为“母亲”?

7.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八)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 )花园,( )水池,( )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 ( )

A.一个个;一只只;一汪汪 B.一座座;一块块;一条条

C.一座座;一方方;一眼眼 D.一个个;一只只;一眼眼

2.如何理解“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句话?

3.文中用“请您想像”“请您用”“请假设”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突出圆明园价值的一个词是什么?

(九)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五:五上语文基训答案(人教版)

1 窃读记

自学提示 1.《城南旧事》 纯文学出版社

巩固运用

2.(1)A (2)B

3.(1)时间长 精力集中 (2)外面下雨,人们可以在书店停留。“我”爱读书达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拓展阅读 1.(1)突然(猛然) (2)陶醉

2.快要考试了,我不复习功课,悄悄看课外书,妈妈会不会很生气?我这样做很不应该吧?

只要掌握好时间,多看课外书可以增长很多知识,家长不会反对,也不用躲躲闪闪。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自学提示 2.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留德十年》(《清华园日记》

巩固运用

2.(1)课题中的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苗苗和季羡林先生。苗苗在求知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小苗一样需要营养,而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棵大树。他们俩的对话正是交流了如何让小苗成长为大树的问题,季老先生鼓励苗苗多读书,广泛汲取知识的营养。

(2)“起码”表示最低要求,说明了小学生背诵古诗文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

2.说明作者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

3.三个比喻句之间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三个小分句的内容所指范围是逐渐减小的,表达上很有顺序。像这样的句子还有:我爱我的家,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爱祖国的山山水水。(范围逐渐扩大)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拓展阅读

2.粗读,细读,解决探究不明白的问题

3.经常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4 我的“长生果”

自学提示

2.我醉心阅读“香烟人”,读连环画,读文艺书籍;我从课外读物中领悟作文构思的巧妙方法,作文得了“甲优”;我在读书时摘记优美词句段落,积累下来,作文时进行借鉴和模仿。

巩固运用

2.(1)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2)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第一单元自我检测

四、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五、(一)1. 小心翼翼

2.(1)我爸爸最爱书,书简直成了他的命根子。

(2)爸爸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多读书就能丰富知识。 3.买书、保管书、看书

(二)1.它绝不会在患难时背弃你,它对你永远是那样亲切;年青的时候,它教导你,使你从中得到乐趣;年纪大了,它又时时安慰你,鼓舞你。

2.从一个人阅读的书可以品量这个人。书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因为书,人和人可以成为朋友。书可以读完,但书里的思想可以永远闪耀着光辉。

5 古诗词三首

自学提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巩固运用

2.(2)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拓展阅读 2.作者离开家乡之前“总觉得家里什么都不好”,离开家乡之后,开始思念家乡的一切。

3.这个城市少了家乡那些熟悉的画面、淳朴的脸庞和点点滴滴的故事,少了亲情和乡音。

6 梅花魂

自学提示

2.读唐诗宋词、送墨梅图、以梅花讲述中国人的精神

巩固运用

2.(1)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怎能不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2)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

3.(2)本性,性格。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3)精神。梅花的精神,是那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拓展阅读

2.再三托付、殷切、托、贵重

3.在异国他乡栽种家乡的树,寄托对故乡的依恋。

7 桂花雨

巩固运用

3.(1)桂花落 下雨 快乐

(2)桂花香气浓郁,一年四季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拓展阅读

2.仲夏夜、秋天、初冬夜、春天

8 小桥流水人家

巩固运用

1.(1)玩赏(2)欣赏(3)观赏(4)环绕(5)围绕(6)缠绕

3.小溪:清澈见底 环绕村庄 波纹粼粼

茶山:紫色的野花 黄色的野菌

书房:空气流通 阳光充足

居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守望相助

拓展阅读

3.全文主要写了三件事:守护龙眼树、到姑妈家摘葡萄、在伯伯的花圃中拾落花,其中到姑妈家摘葡萄写得最为详细。

4.留存在作者心里的不仅仅是故乡的那一片绿色,还有许许多多儿时的美好记忆和依恋故乡的浓浓深情。

第二单元自我检测

一、1.闹 2.绿 3.眷

四、1.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2.唐人街文化,庆祝祖国节日,关注“非典”疫情并捐物捐药。

9 鲸

自学提示

2.⑴鲸的体形;⑵鲸的种类;⑶鲸的进化;⑷鲸的生活习性

巩固运用

3.(2)主要介绍了鲸怎样进食。(3)列数字、举例子

拓展阅读

2.把“独角鲸”比作 “鱼雷”,这样写使句子更形象、生动,让人对鲸的体形有更具体的认识。

3.⑴√⑵×⑶√⑷√

10 松鼠

自学提示

3.博物学家 作家 36 《自然史》

巩固运用

2.(3)第一句 外形和吃食

拓展阅读

2.⑴×⑵√⑶×⑷√

3.因为它们必须拥有足够的热能才能够在晚上回巢之前消化白天所吃的东西。

4.列数字 表达更加准确具体,让人对绿鬣蜥有更清楚的认识。

11 新型玻璃

拓展阅读

3.高级智能家庭机器人可以打扫房间、接听电话、照顾婴儿、辨别声音。

12 假如没有灰尘

自学提示

3.微小;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散发光线;灰尘不加选择地散射七色光线;大多具有吸湿性。

巩固运用

3.“拂拭”是指擦拭,“勿”是不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从古代到现代,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物品,使其不沾染尘土。

拓展阅读

2.文章从臭氧存在大气层的位置、臭氧的来源、臭氧的正负面作用等几个方面来介绍臭氧的。

3.因为臭氧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射线的危害,但是当臭氧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说臭氧既可助人又会害人。

第三单元自我检测

三、1.举例子 2.作比较 3.打比方 4.列数字

六、(一)1.鲸的呼吸

(二)2.把物当做人来写 让我们的地球母亲身体健康,成为人类的天堂!

3.森林破坏和水源污染十分严重,保护地球资源势在必行!

13 钓鱼的启示

自学提示

2.(1)得意 (2)一转眼 (3)启示

巩固提示

2.(1)小心翼翼 (2)筋疲力尽 (3)依依不舍

3.(1)那些能给人带来暂时的满足和好处的东西,如金钱、地位、荣誉等。(2)捕捞鲈鱼的时间未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非”,把鲈鱼放了,就是“是”

(3)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启示——在道德抉择面前,能够判断是与非,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拓展阅读

2.父亲给了我独立于社会的机会,教给我生活的本领,让我以自己的能力自立于世界,这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自学提示

2.毛衣订购后无法按时交货;时装展开幕前缝纫工人跑光,丢下未缝成的衣服。 巩固运用

1.(1)浩如烟海 不可计数 鳞次栉比

(2)喜出望外 兴高采烈 喜从天降

2.(1)我的时装展一定得推迟了。

(2)我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

(3)毛衣装上货轮。

3.(2)有的衣服没有袖子,有的只是一直袖子,有的还只是一片布样。

拓展阅读

2.(2)意志薄弱,惰性十足;意志坚强,持之以恒。

15 落花生

自学提示

2.种 收 吃 议 议花生

巩固运用

4.(1)穿着好看,有气派;华而不实,没有价值

(2)父亲希望我们做对人们、对国家有用处的人。

拓展阅读

1.形状、颜色、味道;对仙人掌的喜爱和赞美。

2.生命力顽强 默默奉献

16 珍珠鸟

巩固运用

2.(1)这淘气的鸟儿难道不是我的好朋友吗?

(2)影子闪动。

(3)我不动声色地写,是在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3.(3)怜惜、喜爱;“我”不伤害它而喜欢它;作者和珍珠鸟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拓展阅读

1.(1)忍俊不禁 (2)名副其实

2.大小: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小猫,只有一个拳头的三分之一那么大。

姿态:一只猫一个姿态:有的静坐,有的打滚,有的招手,有的拍球,有的傻站着,有的跷起一条腿,有的匍匐不前,有的待人去抱。

颜色:它们毛色不一,颈上都有一条作为领结的小花。

第四单元自我检测

五、1.事情顺着条理自然产生的结果。

3.做父亲的居然教孩子不诚实,这让我十分难过。 期中自我检测

六、(一)3.争辩 乞求 服从

(二)2.(1)替母亲辩驳父亲的迷信思想 (2)劝父亲勤政为国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有趣的汉字

自学提示:

一、字谜乐园

(面)(支)(甜)(舌)

二、谐音乐园,请你写出诗中的谐音。

1、 ( 情 ) ( 情 )

2、莲( 怜 )子心中苦;

梨( 离 )儿腹内酸。

巩固运用: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六:八年级上人教版语文重点课文精要语段训练带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重点篇目精彩语段阅读训练精粹

一、《背影》

(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 外貌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感动得流泪 ;第二次 离别伤感的泪 。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攀、缩、倾)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概括本段内容。[望父买橘]

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6.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

[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7.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8.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3分)

[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9..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

1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1.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B )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12.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B )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4..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 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 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饰反语。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以上两个语段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二、《芦花荡》

(一)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 在 水 里qiú( )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dèng( )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 )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 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 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 ),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 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 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语段选自小说《 芦花荡 》,作者是著名作家 孙犁 。

2.读文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qiú( 泅 ) dèng( 瞪 ) 剥( bāo ) 藏( cáng )

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题思想。

[记叙了老头子用计将鬼子引进陷阱,并消灭鬼子,替大菱报了亿的壮举,歌颂了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英雄行为。]

5.“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6.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7.“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8.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9.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 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水上有血,水下顶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 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 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二)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 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 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南个从远方 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 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12.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

13.文中划浪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充满自信的性格。]

14.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15.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

16.概括选文的内容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

17.加横线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

18.“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这句话中的“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否换成“干瘦得像老了的枯树”?为什么?

[不能。原句表明老头子虽瘦却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改句贬义色彩太浓,有损人物形象。]

4.怎样理解“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一句?

[通过交代老头子的眼睛特点,赞美白洋淀人民。]

5.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6. 结合全文,分析一下“老头子”为什么能“像没事人”一样,心情悠闲地“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其中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老头子乐观、自信。“事情”指如何消灭鬼子,保障部队供给等。]

7.选文最后一段,“敌人发了愁”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的封锁落了空:“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8.苇塘里传出的歌声表现了苇塘中的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据此,你有什么感受?

[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三、《大自然的语言》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 概括到具体(逻辑) 顺序解说事理的。

(3) 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几 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 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 去来]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七: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8课《 观潮》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8课《 观潮》教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描写钱塘江潮的写景散文。钱塘观潮是天下奇观之一,钱塘江的潮水,与当地的地形有关。钱塘江口呈喇叭口形状,每当海上潮水涌入,钱塘江口水急剧上升,波涛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每年农历十八左右是潮水最大的时候,男女老少观潮的络绎不绝。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潮》就可以让我们领略一番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观。

关于作者,请同学们看到注①。

二、目的

学习本文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1、 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 了解钱塘江口观潮的雄伟景象。(难点)

3、 学习改写(写作)

三、正音:见书。

四、串译:见书。

作业:读熟课文,复习所讲翻译。

第二课时

五、分析课文。

1、本文分四个自然段来写钱塘江潮的,读导读部分,从中你可以知道那写了哪些内容.四个内容,也就是第一自段写了一个内容。下面我们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来分析一下。

2 、写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说明重点表现什么?

见书每一自然段结尾处。

3、第一自然段哪句是总领全文的句子?是按什么顺序从哪四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的?

首句是总领全文的句子,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根据是“既而渐近”)。是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来写的(根据见书红圆圈)。注意完成本节重点句的笔记

4、 第二自然段的“如履平地”表明了什么 ?见书本节左

5、 第三自然段是怎样突出吴中健儿高超的水性的?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直接把弄潮儿置于惊涛骇浪中,突出其水性好。“而旗尾略不沾湿”则从侧面突出弄潮儿的水性好。

6、 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要写观潮的人之多?见书段意之后。

7、 练习二

作业:练习册。

第三课时

作文:就练习三学习改写

指导:1、就P201《改写》短文,了解改写要求

2、就练三指导:读题;字面意思;分析(见书);改写指点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八:人教版语文三上基训答案 (5、6、7、8单元)

三年级上册基训参考答案(5、6、7、8单元)

2015.9.

第五单元

17 孔子拜师

巩固运用

3.(1)孔子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他学而不厌,孜孜以求。

拓展阅读 1.孔子学琴

2.yìng qǔ xīng

3. 刚会弹,对旋律还不熟悉;虽然旋律弹熟了,但还不太清楚曲子的意思;虽然知道曲子的意思,但还不知道作者是谁。从中懂得了:可以从孔子不论学什么都扎扎实实,学深学透谈谈,也可以从孔子学而不厌、孜孜以求方面谈谈。

18 盘古开天地

巩固运用

4.轻——重 清——浊 上——下 天——地

5.双眼变成了( 太阳和月亮 ) 四肢变成了( 东西南北四极 ) 肌肤变成了( 辽阔的大地)血液变成了(江河 ) 汗毛变成了( 茂盛的花草树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拓展阅读

1.女娃 太阳

2.(1)精卫鸟恨大海淹死了它的前身——女娃,所以希望能填平大海。

(2)体会到了精卫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心。

19 赵州桥

自学提示

2.拱形 精美 美丽 3.石拱桥 李春 一千四百 智慧 才干 宝贵

巩固运用

4.第一句话在课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美观 坚固

拓展阅读

2.本文指卢沟桥的石狮姿态多种多样。指世界上没有和赵州桥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桥。4.课文最后一句话。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巩固运用

2.力气 逼真 闻名中外

拓展阅读

1.状 、底 2.司南 战国 磁铁 指示方向 3.第三自然段中相关语句 4.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等

第五单元自我检测题

七、2.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用坚硬的东西摩擦会产生火星。

4.短文最后一句话。

第六单元

21 古诗两首

巩固运用

3.(1)唐 李白 雄奇壮观 浩荡奔流 (2)苏轼 西施 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2 富饶的西沙群岛

自学提示

2.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巩固运用

4.(1)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2)美丽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3) 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4)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拓展阅读

1.(1)陶醉 (2)变化莫测

2.海上日出 大海的夜晚

23 美丽的小兴安岭

巩固运用

4.(1)酸甜可口 又香又脆 鲜嫩 (2)B

5.拓展阅读

1、大兴安岭林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2、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3、春、夏、秋、冬

4、从春、夏的景物描写看出是一座美丽的花园,从秋季的丰富物产看出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符合大意即可)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

自学提示

3.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美丽夜景

拓展阅读

1.美丽 富饶 2.中心句:课文第一句 过渡句: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 3.糖库 水果之乡 绿色宝库

第六单元自我检测

五、1.明月松间照 2.孤帆一片日边来 3.柳暗花明又一村 4.淡妆浓抹总相宜

5.上有天堂6.黄山归来不看岳

六、2.季节变换 3.(1)4.课文最后一句话

第七单元

25 矛和盾的集合

自学提示

3.(1)自卫 进攻 (2)长处 胜利者

巩固运用

3.(1)紧急(危险 紧要) (2)善于(擅长)

4.(1)仍然 (2)固然 (3)竟然

拓展阅读

1.博采众长 异彩纷呈

2.茅台 伏特加 大香槟 葡萄酒 威士忌 鸡尾酒 博采众长、综合创造

26 科利亚的木匣

自学提示

1.盛开(shâng) 盛着(chãng) 差错(chā) 差不多(chà)

重量(liàng) 量一量(liáng)

巩固运用

3、(1)因为 所以 (2)不光 还 (3)如果 就

4.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拓展阅读

1.chãng zháo 3.不能单凭经验办事,那样会吃亏的。

27 陶罐和铁罐

巩固运用

2.勇敢 感动 传授 受到 价值 直线 陶罐 逃跑

4.近义词:美丽(漂亮) 流失 骄傲 反义词:骄傲 勇敢 繁华(繁荣)

5.长处 短处 自己的长处 自己的短处

拓展阅读

2.不屑一顾 冷冷地

4.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瞧不起别人。用自己去衡量别人,那是很荒谬的。

28 * 狮子和鹿

自学提示

3.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不能光图美丽的外表,要讲究实用。

巩固运用

1.美丽 观赏 精致 灵活 靠近

2.采 映 丛 挣 赶 喘 逃 瑚

第七单元自我检测

四、liáng chǔ

五、1.价值 2.价格 1.果然 2.仍然

七、1.坚决 意义

2.乐观 浪费 下降

3.你就像这块石头一样。

4.市场 黄金市场 宝石市场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他的珍惜、惜售而

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第八单元

29 掌声

自学提示

3、我想说:掌声是最动听的节奏,掌声是最美丽的声音。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鼓励化为掌声送给他,也许会改变他的一生。

巩固运用

2.(1)lào (2) luò (1)tiáo (2) diào

3.(2)掌声给了鼓励。

拓展阅读

1.蓬勃 轻松 美丽 郑重

2.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

3.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

4.她是一位善解人意、有爱心,有着教学智慧的老师。(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30 一次成功的实验

拓展阅读

3.第四自然段中年长的大雁说的话。

4..围绕集体、团结合作等方面来回答。

31 给予树

自学提示

2.洋娃娃 棒棒糖

3.(1)愿望 盼望 (2)买 (3)蜜

拓展阅读

1.肯定 忽然 希望

3.萝卜 小猴 小熊 小白兔

32 * 好汉查理

自学提示

2、查理 理解 尊重 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

巩固运用

2.调皮 漂亮 快乐 羡慕 高兴 恋恋不舍

3.(1)虽然 (2)果然 (1)分别 (2)告别

4、(1)怕别人误会自己 (3)有了礼貌

拓展阅读

1.友善地对待。 表示对人心灵的影响大。2.机会 害怕 孤单 忽然

3.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八单元自我检测

三、没精打采 恍然大悟 不假思索 如愿以偿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四、1.鼓舞 2.鼓励

3.激烈 热烈

五、(2)二十美元不可能买很多很好的礼物。

七、1.děi hãng hòng sì

2.前:当他用瘦瘦的手抱住横木时,许多同学笑了起来,有的还“嘘!嘘!”地起哄。后:我们鼓起掌来。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九: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训练

[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二】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四]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下面几句话有什么含义?体现了什么?

(1)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2)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请从人称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3)我的眼泪又来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3.选文对父亲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指出“蹒跚”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并解释。

5.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6.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7.“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原因是什么?

8.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有何作用?

9.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用“‖”分三层。

11.选出最能概括这段文字内容的一个标题( )

A、父子情深。B、慈父背影。C、车上惜别。D、买桔送别。

12.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处“背影”,其中详细地刻画了买桔子的背影,为什么要这样写?

(五)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 举例子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D 作比较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六)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 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上文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什么?

2.文中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了卢沟桥的什么特点?

3.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这11个石拱的排列,是不是中间一个最大,左右一对一对两两相对称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并说说文中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4.“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表达了什么意思?

5.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七]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篇十: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 观潮达标训练检测 新人教版

训练·达标检测 第六单元 第28课 观潮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海涌银为郭 ( ) .

(2)人物略不相睹 ( ) .

(3)吴儿善泅者 ( ) .

(4)珠翠罗绮溢目 ( ) ..

(5)方其远出海门 ( ) .

(6)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 ( ) .

(7)随波而逝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译文: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填空。

本文作者以精练、简洁的语言,分别从 、水战之威、 、观潮之盛四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采用了 描写与 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很好地将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

5.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二、课内阅读

(2012·孝感中考)阅读《观潮》,完成6~9题。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吴儿善泅者数百 C.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皆披发文身 D. 与儿女讲论文义

7.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啊。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飘去。

D.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8.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文分别从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9.有人认为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见解。

答:

三、美文品析

(2012·湖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龙井题名记

秦 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⑥⑦④⑤②③①,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 ) .

(2)比出郭,日已夕 ( ) .

(3)濯足于惠因涧 ( )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译文:

12.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2段画线句子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城郭 (2)一点儿 (3)游泳 (4)满眼 (5)当„„时 (6)树立、举 (7)去,往

2.答案:(1)不久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2)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3.【解析】选A。正确的划分应为“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4.答案:涨潮之状 弄潮之技 正面 侧面

5.答案:侧面描写。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6.【解析】选A。加点词的意思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振奋/击鼓;C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擅长/好;D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画花纹/诗文。

7.【解析】选B。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同时水面上还有乘马、挥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像踩着平地一样。

8.【解析】选C。结尾是侧面描写钱塘江潮盛况。

9.【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作者被贬后仍然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体会其情感。

答案(示例):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说即可)

赞成的观点: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说即可)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在理解文言语句的基础上分析,特别注意“书”和“比”这两个古今异义词。

答案:(1)信 (2)等到 (3)洗、洗涤 (4)拜访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是夕”“开霁”两个词的意思。 答案: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意思对即可)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殆非人间之境”是对龙井山的赞美,画线句子正好描写了这里所特有的优美景色,结合画线句子和本文内容回答。

答案:若隐若现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怡情,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附【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道人参寥,问(参寥)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轿子,(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山,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沿着它)上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

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人教版基础训练答案 人教版新编基础训练 人教版三年级阅读训练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教版语文基训八上第28课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198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