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

2016-01-10 17:51: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篇一:历史: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无答案)1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篇一:历史: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无答案)1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前置测评】

苏俄社会主义政权成立后先后采取了哪些政策?其意义如何?

【认定目标】

1、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所存在的缺陷;

2、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自主探究】

一、苏联的成立:成立的时间、有几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全名、解

体时间。

二、理想与成就:

1、苏联确立的经济建设路线是

苏联于 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

第一, 第二。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哪些建设成就?

斯大林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特点分别是什么?

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归纳总结:试一试,你能设计出本课知识结构吗?

【达标测试】

1、苏联这一名称始于( )

A.1921年B.1922年C.1925年D.1927年

2.苏联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实现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 B、实现机器由机器生产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优先发展轻工业

3.1956年,在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 )

A、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B、第一个一年计划实施

C、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 D、斯大林模式建立

4、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你我能看到的是( )

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 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

③书店有新出版的新宪法 ④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关于斯大林模式,下面说法哪一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

A斯大林时代国家最高的权力掌握在苏维埃 B当时的苏联法律形同虚设

C这个模式曾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D这种模式造成了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

6、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包括( )

A.党政不分B.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C.民主与法制匮乏D.教育事业停滞不前

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损 D.轻工业布局不合理

8、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到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宣布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用了多少年时间?

(2)列宁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实施了什么政策?效果如何?

(3)材料中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模式?请对这一模式做出客观的评价。

【拓展提高】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篇二:北师版九年级历史下册__第2课__苏联的崛起导学案

第2课 苏联的崛起导学案

主备 助备

【学习目标】

1、知道苏联在20世纪启动了工业化的过程。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3、分析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

4、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5、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学习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

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难点】 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1、列举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3、分析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

政治

经济

4、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积极作用

弊端

三、检测与反馈

1、对斯大林模式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

B、对苏联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积极的作用

C、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D、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2、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你我能看到的是( ) 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 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

③书店有新出版的新宪法 ④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 苏联在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重点发展的是(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4.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次于( ) ,进入了世界先进工业强国之列。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5.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中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 )

①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④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斯达哈诺夫 D.戈尔巴乔夫

4.苏联这一名称始于( )

A.1921年 B.1922年 C.1925年 D.1927年

7.第一个工业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标志是( )

A.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8、阅读下列材料: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时说:“共产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回答问题:

(1) 斯大林为什么要重点发展重工业?

(2) 这种政策对苏联以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 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 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到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苏联宣布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用了多少年时间?

(2) 列宁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实施了什么政策?效果如何?

(3) 材料中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模式?

请对这一模式做出客观的评价。

10、 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苏俄(苏联)国内经济政策有何变化?结果如何?

答案

预习检测:

检测反馈: 1.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次于(A ) ,进入了世界先进工业强国之列。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中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D )

①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④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B )

A.列宁 B.斯大林 C.斯达哈诺夫 D.戈尔巴乔夫

4.苏联这一名称始于( B )

A.1921年 B.1922年 C.1925年 D.1927年

5.第一个工业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标志是(A )

A.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篇三: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苏联的崛起》精品课件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篇四: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

九年历史下册 第2 课 苏联的崛起 导学案

课型:展示反馈课 执笔:九年历史组 审核:东山中学历史备课组 时间:2013—2-22

四、巩固与检测:

(一)(一) 巩固训练:

教学反思:

答案

5、1922年,。 检测反馈:

1.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次于(A ) ,进入了世界先进工业强国之列。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中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D )

①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④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B ) A.列宁 B.斯大林 C.斯达哈诺夫 D.戈尔巴乔夫 4.苏联这一名称始于( B )

A.1921年 B.1922年 C.1925年 D.1927年 5.第一个工业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标志是(A )

A.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6.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2)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哪个模式? 斯大林模式

(3)请你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邓小平是怎样改变中国的僵硬模式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篇五: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动荡与变》第2课《苏联的崛起》精品教学案 北师大版

附录: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

1、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2、优先发展重工业。3、1928,欧洲第一,第二,工业强国。4、1936年,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经济体制。 (二)探究交流

■寻找内在联系:理想与成就

●找一找:1、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远远高于欧洲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2、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有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并建成了机械制造、化学、汽车、航空、冶金、石油、电力等工业部门。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强国。 ●想一想:苏联人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精神意志、高速的工作效率以及领导者英明的领导思路促使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议一议: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精神意志、高速的工作效率。

■确立是非观念:评述斯大林模式 ●谈一谈: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忆一忆: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 ●辩一辩:让你的思维会变得更缜密!

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斯大林模式的“利”在于: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在于: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1-4:BCAD (二)阅读探究: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③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等。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篇六:九年级下册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九年级下册第2课、第13课的导学案

东海县九年级历下册教学案

东海县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篇七:201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苏联的崛起》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 苏联的崛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难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投影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请同学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 讲授新课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

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 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

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1938年间的肃反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当时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肃反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本课小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练习巩固

书后自我测评、材料阅读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试结合史实,评价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篇八: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2课“苏联的崛起”精品学案(附答案)

灌南县树人实验学校学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精品学案

附录: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

1、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2、优先发展重工业。3、1928,欧洲第一,第二,工业强国。4、1936年,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经济体制。 (二)探究交流

■寻找内在联系:理想与成就

●找一找:1、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远远高于欧洲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2、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有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并建成了机械制造、化学、汽车、航空、冶金、石油、电力等工业部门。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强国。

●想一想:苏联人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精神意志、高速的工作效率以及领导者英明的领导思路促使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议一议: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不怕苦、不怕累,顽强的精神意志、高速的工作效率。

■确立是非观念:评述斯大林模式 ●谈一谈: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忆一忆: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 ●辩一辩:让你的思维会变得更缜密!

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斯大林模式的“利”在于: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在于: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1-4:BCAD (二)阅读探究: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③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等。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篇九:九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苏联的崛起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苏联的崛起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到1991年12月25日解体。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

1、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的工业

化和农业集体化。

2、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

(一)理想与成就 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1、列宁逝世后,苏联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 和 的经济建设路线,要将苏联建设成一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强是国。1926年,苏联以优先发展 的方针,启动了工业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化的进程。 4、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 2、 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 个 ,工业化全面加速。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时,苏联经济却高速发展,迅速实现了 。 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化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 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世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流的工业强国。 5、“斯大林模式” (二)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 是1936年苏联1、形成: 年, 颁布新宪法,标志着 在苏联建立,也标志着 创建的 新宪法的实施。该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 的形成。 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2、特点:(1)政治上,在 时代,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 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机构,最终集中于 手中。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 匮乏, 和 盛行。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2)经济上,排斥 ,强调用 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 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3、评价:(1)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 跻身于 国家 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的行列,为后来取得 的胜利遵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从长远看,这种 的模式阻碍 第一,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到30了苏联的 建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 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 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误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的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

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7、评价“斯大林模式”

1、俄罗斯历史上名字认一认、识一识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俄罗斯(1991年至今) 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成立苏联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

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8、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是 (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苏联

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次于 ,进入了世界先进工业强国之列。 (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经过苏联人民的辛勤劳动,苏联这个曾经的农业大国经济迅速腾飞,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请问,苏联的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局面出现在哪一年。 ( ) A、1937年 B、1938年 C、1917年 D、1922年

4、20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短短的十多年间,苏联新建成并投入生产的企业有多少家 ( ) A、9000多 B、8000多 C、7000多 D、10000多

5、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 )

A、1924年宪法的颁布 B、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二五计划的完成

6、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苏联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强盛的工业国B、社会主义国家C、完成任务农业集体化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领先于欧美各国 7、同学想想看,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什么时候? ( )

A、农业集体化完成后 B、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C、第二个五年计划后 D、第一个五年计划后 8、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上段材料表明苏联确定的工业化的方针是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1928年开始实施 C、集中发展农业 D、发展交通

9、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

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10、斯大林模式的政治体制形成的时间是 ( )

A、1937年 B、1938年 C、1936年 D、1925年

1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话中所指的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 A、斯大林模式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赫鲁晓夫上台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12、“斯大林模式”将苏联党政的最高权力集中在谁手中? ( )

A、列宁 B、毛泽东 C、斯大林 D、叶利钦

13、1936年以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

A、高度自治 B、广泛民主 C、新经济 D、高度集中

14、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形成于30年代,发展于二战后初期 B、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C、特殊的国内外环境加速了其形成过程 D、在中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15、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有许多启示,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16、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表现在 ( )

①管得过多,经济效益不高 ②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③群众的创造性受压抑 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苏联领导人的哪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

A、列宁 B、毛泽东 C、斯大林 D、叶利钦 18、下列各项,符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特点的是 ( ) A、用剥夺农民的办法积累资金 B、优先发展轻工业以改善人民生活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D、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19、20世纪30年代对苏联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 A、农业集体化运动 B、工业化运动 C、大清洗运动 D、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2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 D、基本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和法制

1、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是美国。( ) 2、1936年以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列宁模式”。( )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是1937年新宪法的颁布。( )

4、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并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 5、在列宁时代,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

评价“斯大林模式”。(学习资料第7点)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苏联的崛起导学案 重生之苏联崛起 苏联的崛起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241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