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

2016-01-11 10:38: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最全ppt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希望能帮助到你。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最全ppt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二:鱼我所欲也(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三: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四: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专用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给下列加点的自音

二者不可得兼 兼 为苟得也 苟得 ......

死亦我所恶 箪恶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避患 .......一箪食 一豆羹 ..

蹴尔而与之 蹴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欤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我所欲也 b、二者不可得兼 ...

c、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e、所欲有甚于生者 f、故不为苟得也 ......

g、死亦我所恶 h、故患有所不避也 ....

i、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j、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k、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l、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m、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n、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o、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p、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q、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r、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s、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t、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3、翻译下列句子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C、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E、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F、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G、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H、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I、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J、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K、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L、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M、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课文理解

1

2.概括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举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正面论证)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人为了功名利禄而舍弃礼仪,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作用:以鱼和熊掌设喻,深入浅出地区别出“生”和“义”的价值高下,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古今中外有很多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生取义”。请列举几例,简述他们的言或行。

参考:

(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陈 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3)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4)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5.文章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什么作用?

答:(1)说明熊掌比鱼珍贵,舍鱼而取熊掌;

(2)设喻类比,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充当本文立论的依据(以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道理的理解?

(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3) “舍生取义” 在今天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义。

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1)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尊重、团结、友好、互助的精神,是一种刚正之气,忠孝之气;

(2)我们中学生要做充满正义和正气的人,能见义勇为,能为正义事业、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而放弃个人的私利甚至献出生命,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

(3)社会上的所谓“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的,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结果是害人害己,这是不可取的。

8.《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善论”思想的句子是:

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原文回答)

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羞恶廉耻之心)(即羞恶廉耻之思想)

二、简答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的道理。

3、本段中那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舍生而取义(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为苟得也”,或“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或“患有所不辟也”)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的?

答: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贤者”是怎样的人?

答: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义”)的人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答: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10、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答: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

11、“向为身死而不受“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

答:“行道之人”和“乞人”(或路上的饥民和乞丐)

12、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答: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答: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4、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答: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答: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6、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答: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17、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失其本心。

1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答: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19、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出这两个事例:

答:(1)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要有骨气。 (2)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讲“礼仪”。(不能为了优厚俸禄而不讲“礼仪”)

20、本段中作者是如何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

作者用“一箪食,„„乞人不屑也”来举例论证。

21、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22、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又告诫了人们什么?

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23、本文从反面说理的句子有:

答: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4、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答: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25、对比以下两则材料,对照范例,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答:范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表现了孟子“生为尊严”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一表现裴多菲“生为自由”的价值取向,材料二表现文天祥“生为名声”的价值取向

26、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还知道与孟子的观点有关的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启发: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是做人的原则。

27、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2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五: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六: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鱼我所欲也》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七:2014年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6《鱼我所欲也》教案

授课日期 :

备课人: 赵群友 连续号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八:第26课_鱼我所欲也(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九: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

设计人:朱现伟

教师寄语: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学习内容:《鱼我所欲也》

学习任务:1、熟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孟子》的相关知识

3、初步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这是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食物时所唱的。可见在古代少河流的北方,鱼不多,"食有鱼"成了宝贵人家的象征。难怪孟子曾经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行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全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孟子》长于言辞,善于比喻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试划出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句来,试注音:

所恶( )避患( )一箪( )食 蹴( )尔 不屑( )

苟( )得 一豆羹( ) 得我欤( )

三、疏通文意

1、读第一自然段

(1)生自译一遍,划出疑问处,组内解决。

(2)释字:

得______苟_________如使_______由是_________恶_________生________是故_______丧________欲________患________甚________ 贤________心________

(3)译句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为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四,研读课文

再读思考: 1、本段中哪句话是文章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文章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2、本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五、课堂小节

试概括本段内容。

鱼我所欲也(二)

设计人:朱现伟

教师寄语:孟子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也。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第一段。

二、疏通文意

(1)读第2、3自然段,读准字音与节奏。

(2)生自译一遍,划出疑问之处组内解决。

(3)检查翻译情况:

A、释字:

呼尔_________与之_________行道之人_________蹴尔_______不屑_______

万钟_______加_______得我 _______向_______是亦不呆以已乎?_____本心_______

B、译句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课文

1、概括2、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文中的"万钟"指什么?作者认为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它们各持什么态度?

4、第3段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简要分析它的好处?

四、总结深化:

1、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在文中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2、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鱼我所欲也》 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前检测:

日本政府寓言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 时期著名的 家、 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后世常以“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

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字词掌握,解释以下词语的含义。

【所欲】 【得兼】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

【使】 【何不用也】

【由是】 【是故】

【非独】 【勿丧】

【呼尔而与之】 【蹴尔】

【不屑】 【万钟】

【何加】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本心】

3、课文讲解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 )提出本文的论点: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第二层(从“ ”到“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

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这一层次所有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第三层(“ ”),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 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 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 ”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当堂检测: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并翻译句子。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篇十: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初中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九年级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九年级上册语文鱼我所欲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636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