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2016-01-12 11:00:1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一:《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一:《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背景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而学生的预习内容是否全面、预习方法是否得当,成为预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方法的指导,越来越需要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1

3、实践研究法: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12――2012、3)

1、理论学习,现状调查,理论论证。

2、制出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3――2012、5)

1、实施对比

2、针对目标进行探索,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2、6――2012、12)

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报告,接受验收。

六、具体实施内容:

2

3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二: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语文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1 激发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认识的先导。学生一但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语文课有预习面广内容丰富,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文章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进行课前预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2 指导小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兰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主动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上认真进行指导。

2.1指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步骤

许多学生有去预习,但在如何“预习”问题上,并不明确。怎样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但要有“预习”,而且会“预习”,预习得更好更有收获?笔者认为在教学

每组教材之前,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导读”的内容,预习时做到有重点,具体预习步骤如下。

读。完成三目标①基础目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②中等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向前进。③高等目标画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诵背。例如《趵突泉》这课,要求学生完成基础目标:正确读释“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完成中等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验、感受大泉和小泉的美;高等目标;通过诵读喜欢的句段,进一步萌发学生内心深入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想。联系新旧知识或联系上下文思考,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段,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目的,体会其中意思。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是一篇同学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预习前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想: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体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忍受剧烈的疼痛,探索作者的思路,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动脑的习惯。

议。议也就是质疑,有疑才有思,让学生学会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质疑:(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问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从某些关键词句入手。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问难,能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3)在矛盾处质疑。创设认知冲突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提问,这样的质疑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4)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想提什么,就提什么,这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查。可以从有的关书籍、报纸、杂志、字典、词典中找查资料;可以从网上下载资料;也可以从生活中去寻找资料。现在的孩子求知欲极其旺盛,因此,针对不同的教材,笔者就会设计不同的课前预习作业。

问。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或周围的人,可以从同学和周围人的讨论中,通过思考给自己在读文中产生的疑问定答案。

写。(1)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摘记下来。(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实际,进行片段练习。如《山雨》这课,同学们把许多优美的语句,摘抄诵背,不仅陶冶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指导小学生学会做课前练习笔记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与欣赏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从而激发心灵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读书记读书笔记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巩固记忆,理清思路有很大助益。教师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如批注式、摘要式、抄录式等,还要教会学生在书上作记号、画重点、提问题、谈见解。读书要养成眼到、心到、手到相结合的习惯。“笔答”的价值还在于创造一种客观条件,广泛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促进他们对课文深层含义的自主思考、理解和领悟。特别是对文中那些含义深刻、话中有话、有言外之意及语句背后隐藏“真谛”的问题,提倡“笔答”,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每篇课文前,我要求学生预习中必须写一小段看了这篇课文,你最想写的独特感受。通过动手写来培养学生的爱动笔的习惯,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通过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三:注重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

教育论文

注重语文课前预习的实效性

南郑县城关小学 章志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只有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到预习给学习者带来的轻松与快乐,才能积极地去参与研究,并将持之以恒。如果预习达不到预期效果,会直接导致课堂上听课的效果差,思维混乱,遇到学习困惑避重就轻;做作业的速度变慢,课后复习的时间加长,同时还增加了做错题的风险,打击了孩子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如何去实现呢?

一、 重视预习结果评价,培养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叶圣陶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语文课前

预习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对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预习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对于预习我们老师往往在开展前犯心头热,在开展过程中又缺乏监督与管理,学生想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位学生其实都有惰性,学生小自治力差,如果老师一次两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结果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做做样子就行;反正课堂上老师还会讲的,我乱做一些没关系。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老师必须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而且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预习的有效性。

二、课前预习要具有层次性和前瞻性,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要注重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科学性、开放性,尤其是要布置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变难为易的拓展性资料。完成这一项要求的前提是教师深研教材、读懂文本,

布置预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宽松适度。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有了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让孩子们学习更从容。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音响的和谐”,而预习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如我教学《番茄太阳》一文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预习①文章中几次写到“番茄太阳”,说说它们各是什么意思?②文中几处写到明明的笑脸?画出有关句子,反复体会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③找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说说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预习后课上学生发言更精彩,思想争鸣,百花齐放。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预习的引导,教师在学生中开展预习时要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读、思、问、记同步进行。

三、落实预习方法读中悟,提高预习达成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读中感悟弄清文本的来龙去脉。通常读教材内容要经过三个步骤:初读(弄清词义,扫除障碍)——有感情地读(加深理解,理清脉络)——精读(标准疑点,探索问题)。初读即: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课文中的词语佳句。这一过程主要针对通篇生字词的了解。学生在初读内容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字音、字形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铺垫。同时借

助工具书,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另外,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还要查阅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感情地读即: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讲述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加深理解,弄清楚文章的脉络,写作大意,精读即: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如预习课文《梦圆飞天》,可以设计:读一读,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总体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查一查,弄清生字与新词的意思,每个生字再组几个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词语。理一理,列出课文提纲,试着给课文分段。试一试,解答课后思考题与习题。 抄一抄,摘抄文笔精华(自己最感欣赏的语句)。问一问,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质疑问难)。通过尝试练习,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预习给学生创造一个遐想的空间;让学生的奇思妙想赢得尊重,鼓励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并转化成学生的能动性,学以致用展示个性才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四:注重语文的课前预习和课堂倾听

注重语文的课前预习和课堂倾听

在课堂上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如师生互动时,有的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心儿早已不在课堂上了。存在这样的现象,原因往往不外乎以下两点:课前预习作业不到位,上课听讲不认真。其实家长们也都明白,这两种学习习惯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培养颇令人头疼。那么就这两点,来谈谈老师的建议。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课前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是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呢?那就要教会学生预习的好方法。

1、认真读一读

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课前预习时,所要完成的读书任务则必须做到:对(字音读正确)、通(语句读畅顺)。课文读熟了,也就扫清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前预习始终的最基本方式。很多孩子认为这项作业看不见,摸不着老师没法检查,却不知“书读百遍”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这时就需要家长的督促和重视了。

2、仔细想一想

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学习语文也一样。孩子在预习课文时,可以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想想思考题,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3、动笔画一画

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词句画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句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4、经常查一查

对于能认真做到以上几条的孩子,家长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提醒他们做到查阅相关资料,对作者,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只有做多方面的准备,上课才能“严阵以待”地听老师讲课了。

预习是要花时间的,预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做好了预习,上课就能达到最佳状态。

二、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

课堂上,老师往往会发现这些情况(1)教师在课堂重难点利用多种方法反复提醒,但提醒越多的地方是学生偏偏记不住;(2)课堂上老师提问某一个学生,回答正确,大家一

起鼓掌,气氛之活跃,如果教谁把这位同学的话再说一遍,竟无人能完整地说下来;如果回答错误,听出来的同学会笑,每当这时,好多同学不约而同地哄堂大笑,问其原因,竟无人能答;(3)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可他们的想法好象只为了老师一个人听的,做法好象只为了表现给老师一个人看的,其他同学也是很“配合”,在他人说或他人演示的时候,多数人还在举着手甚至站起来说:“我来我来”。如果再提问前一个学生说的是什么,却没有人能完整说下来。(4)课上,学生踊跃发言,气氛很活跃,一个孩子的发言甚至还没有结束,其他的孩子很焦急的样子说“老师,我”,他们只顾表达自己,而没有人倾听别人的发言,不管对错最后答案只是自己说的一知半解。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但最重要的是学生没有认真倾听造成的。面对这些,仅靠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听得习惯,调动学生“听”的激情是不够的,如何让孩子明白倾听的重要性,让他们乐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让倾听别人成为一种习惯呢?实践证明,只有家长和老师一样注重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让他们“乐听”——“善听”——学会倾听,思维才能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这里有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有别人的思考和分析。自己倾听就是吸纳别人的智慧和好的想法,使自己考虑问题更加周全和成熟,会加速自己成长的步伐。会倾听的人,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会走捷径,减少走弯路。在课堂上倾听老师的讲话和同学的发言,能够学到许多知识,受到更多启迪,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受到滋补。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善于倾听。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孩子倾诉自己的感受,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家长要让孩子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要花时间,善于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教给孩子“听”的方法。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除了让学生想听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这就要家长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方法,使其会听。告诉他,听同学发言时,眼睛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要让孩子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一要听明白,二要思考有无不认同的意见,三要给自己带来启发,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其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而不是“上课要认真听”这样一个模糊的指令

最后,听他人发言时,一要耐心,有人发言时,其他人不能有声音,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一定要让别人说完后再补充或质疑。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发言时尽量的面向大家,即回头面向大多数同学。原因是人从单一的声音中获得的信息比较少,如果在发言时能看到发言人的面部表情那就不一样了。

三要懂礼仪,当有发言人发言得非常精彩时,应该给以鼓励(鼓掌)。让发言人感觉到自己的发言是重要的。当发言错误时要有礼貌的指出,不可嘲笑他人。

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常言说:“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课前预习和课内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我们老师和各位家长除了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孩子养成之外,还要坚持,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个活动。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愿与大家共勉:“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五:有效课前预习

有效课前预习—语文教学的前奏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话对语文学习也同样适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巨大潜在动力。因此养成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讲究预习的原则与方法也将让教学之曲变得更加美妙。千百年来,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可是,时到如今,许多教师让“预习”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乏味单调,兴趣消减,往往应付了之。又由于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手中的经济也宽裕起来,各种资料书也一应俱全,预习在很多学生看来更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查抄参考书和相关资料,那些字词解释、句子含义、中心内容等等一概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如此学习自然违背了预习初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由此可见,预习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张扬学生个性,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尤其是在今天,我觉得课前的预习尤为重要,因为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要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养成预习习惯,学生就能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一种探索的精神,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认为:教学现状中,预习收效甚微,关键在于教学者指导预习的观念、方式与方法的陈旧。

因此,我们就对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有关这方面的尝试。

一、首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 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语文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一读、二圈、三写、四记、五读背、六疑思。“一读”就是读预习的内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们一拿到教科书就很自然地读起来,这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二圈” 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标圈好自然段后,再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画圈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三写” 即在课后生字表中写好拼音组好词,这一过程需熟悉课文,需有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四记”即想办法记下生字词,在词语库记下好词语。“五读背”即在读课文时背下好句段,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真可谓“熟读精思,必知其义”。“六疑思”即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并思考课后练习。“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足迹”。教师还要把这种方法向课外阅读渗透,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二、预习后“考查必须认真”。教师要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多辅导,认真检查。一年级必须在课内,二年级可半扶半放,到中年级就基本放手让学生课前预习。不过,教师“考查必须认真”。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光口头布置的作业,而不实施检查,这样的作业等于无效行为,学生们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因此,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则必不可少。课前预习可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两

种类型。书面预习作业,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但不需做细致批改,可盖朵小红花或写个“好”字或画上一张笑脸。到了高年级,可让学生互查。口头预习作业,如读书,一靠家长监督签字,二是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考评,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

三、课前预习要有一定的原则。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收获。

2、教师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课前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要能充公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还要让学生大脑充分地运转,使其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学生课前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近两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进行了有意识、有步骤的探索,从中认识到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

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笔者就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学习心得:

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

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六:小学语文论文 课前预习

注重课前预习 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许多小学语文老师,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有些学生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会说的,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虽然会在预习时读课文四、五遍,可是课堂上读课文仍然一点都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是不会学习的人,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成为新一代的文盲。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有效预习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预习指导,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课前预习 语文课堂 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这充分说明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不好,不能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学生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还说,不小的预习。一些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只是读课文,没有兴趣读课文第二次;或老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参加了一遍课文,不问不知道阅读的目标,没有更多的阅读方法,阅读,学习被动,没有味道。有的甚至读课文四或五倍,可以阅读的文本阅读课不流利,写作仍然充满错误的话。预习效果不佳,会养成一个坏习惯。可以说不的人预习是学不来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成为一个新的代文盲。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有效的学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预习指导,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三位一体的目标。

一、树立预习意识——学好语文的第一步

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开拓新的科学领域,以获取新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 这一环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此,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树立预习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1、是有利于暂时的困难扭转被动学习的局面。

有些学生学习比较困难,主要是基础不扎实、不巩固,所以课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使更多的学习更加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如果能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那么用于复习、做作业所费的时间就减少了。有效的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前预习。预习后,一方面,由于复习旧知识的掌握,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理解,或基本理解上课的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复习的时间减少了,相应的作业速度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但听课的效率提高了,复习和做作业的效率也提高了。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老师教学生的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新的知识是一大批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学生不断探索,根据需要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备是学习的必要步骤的过渡。

3、帮助学生提高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二、掌握预习方法——学好语文的铺路石

(一)、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标: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

(二)、教给预习方法:

1、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流利地读课文。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助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学生,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主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

5.拓。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作者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的一些知识点,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之前,可以搜集李白、孟浩然的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关送别的诗。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为在课堂上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6.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

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三、及时评价反馈——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老师不可把预习完全当成学生自己的事,虽然教师有时在教室一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有惰性的孩子还是会敷衍了事。因此还需加强学生预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

1、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预习的设计准备要敢于向学生智力的挑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在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安排时,教师所设计的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2、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应给学生作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还应该加以督促。为了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将课前作业作为重要完成,同时还要向学生经常讲述预习的重要性。

3、重视课前预习检查。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4、为了提高班级的整体预习水平,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预习的展览与评比,这样可以利用攀比与好胜来激发学生的预习主动性,让预习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总之,课前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学习的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生预习习惯、作业习惯、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而且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作为教师应从实际

出发做好课前预习的每一个环节,进而提高课堂的听课率和吸收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成绩,打造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0

2、《小学语文教师》之《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操作》周学能 2007年第12期

3、倪雪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J].教学在线,2010 (12).

4、乔田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J].教学在线,2010 (2)

5、徐秋芬.对小学高段语文有效预习的建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 ( 3)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七:课前预习重要性

课前预习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戴建梅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预习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显得预习的重要性,“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室的角色俨然成了配角,这更是突显了预习能力的关键性。

一、预习意义。

1.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著名教育大师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如何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最为值得探究的课题。记得有位名人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确实,对孩子来说,读书,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最强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综观国内外各种学习理论,无不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在新课标教学中,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方法或者运用工具书等去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根据老师教给的分段方法理请文章脉络。这样一来,学生在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2.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从属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新课标目标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更是强调学生的主体。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学生较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调动起来。

4、有利于暂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减少用于复习、做作业所费的时间。有效的办法,是争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经过预习,一方面,由于复习了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

由此可见,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预习这个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要大力强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三、应对策略

(一)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我以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点:

1、转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可以通过晨间谈话、中队活动等方式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引路,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

2、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可以给预习做得好的同学加星,完成一次预习任务加一颗星,根据各人的得星数,定期评选班级学习之星,授予荣誉称号。

3.分层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就行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调查,我发现在布置预习任务后,学生往往在思想上产生误导,认为作业太简单,充其量只是读读课文,然后就没有了兴趣,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反而会形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因此,我决定教师的指导显得非常必要,要恰到好处地“扶”一把,体现一个“导”字。古谚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我们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善预习、乐预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生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 O ”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标明,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

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适当加上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要让预习形式多样化。

如果每次预习都是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不出一个月,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就没有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让预习形式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面孔,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

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举行故事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不仅把课文读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故事排练、表演,甚至还可以参照有关资料编写课本剧。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预习检查要落到实处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此外,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总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之下形成语文预习的好习惯。事实证明: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就更会大放溢彩,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八: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新疆伊犁尼勒克县第二小学吐尔逊艾力·努哈依别克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小学生正处于一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顸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成谈谈点滴看法。

一、交给学生方法,培养自读能力

“援之以鱼下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 必须交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交给学生自读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小学四年级班王任,一路伴 随孩子们成长的我,一直关注着他们的学习方法、过程、效果.为之思索。经过不断探究,我发现个善于课前预习的孩子思维总是很敏捷,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成绩容易走在其他孩子的前列。因而,我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并对几

种有效的预习方法做了探究和尝试。

1、读朗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默读适合边读边思考。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概 内容,比如课文写了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些什么帚物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然后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表达的中心".还可以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2、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些重点地 万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结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早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 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3、查: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以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鞍军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另外,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可以利用电脑在网络上查也可以到书店去查阅相关的书籍。

4、思:我们可以结合课后的习题去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带着予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 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 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能效果,

5、摘:积累借鉴。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句子,优美的描写,动人的抒情,富有哲珲的思想随处可见,文章写得精彩的句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直至成诵。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可以借鉴的词句摘抄下来.以便以后更好的运用。这样使眼口手脑并用,预习效果好更好。

二、循序渐进,指导预习过程

小学生预习.必须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体系持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安排预习,必须 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现在,每个家庭对砖子学目都很关注,对学日之前的预习环节也很关 往。但是很多小学生始终不能把预习的习惯坚持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怎样来关注和帮助孩子预习,如何培养弦 子自王的预习习惯呢?让孩子感受到预习成功的喜悦呢?

首先就要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畏难情绪,注意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而不把预习当成负担,然后才能逐步养成良 好的预习习惯。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其感受到预习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

其次,刚开始预习时不要贪多。要想做好每件事都要讲究万法,预习更是如此。到了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就 会适当地根据年龄特点和教材选又的特点,指导孩子些预习的方法,家长这时就要及时跟进。因为毕竟孩子的预习主要是在家里进行的。如果家长没有及时指导督促.老师在学校传授的方法没有考得到及时的实践体验.很快就会被学生忘掉了。刚开始预习时.要从小入手。比如带着孩子读读明天要讲的课文,读过两遍后,再边读边聊聊文中的故事,在轻松的聊天中.孩子就基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趁热大铁带着孩子尝试归纳主要内容。经过三遍左右的文章认读后,孩子就基本上会认了文中的新字。对于三年级的刚刚开始预习的孩子米说,做到这样就可以了解家长要观察孩子预习的顺利程度,当孩子能独立灵活的地进行以上步骤预习后,可以再逐步加深难度。不要剐开始就贪多那样容易把按子吓到了,他就不喜欢预习了。

再次,老师应按年级逐步提高预习要求。到了五年级,预习的要求可以适当提高了,训练孩子努力做到‘四到”. 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首先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教给学生多一些的读书方法,常用的有边读边想边动笔的方法。因为小学生读书往往有口无心。教给他们用不同的符号把生字、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促使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在初读课文时圈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注上拼音,写出解释,朗读课文再读课文,完成预习思考题(思考题可以是老师针对此文出的,也可以是教材里的课后题)。最后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

最后,家长和老师应消除误区。关于预习习惯,有些家长和老师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通过预习.要孩子达到读懂每句话,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一系列要求。需要提醒的是,面对十岁左右的孩子要懂得孩子的认知特点,使得他们对新鲜事物极为感兴趣,而千遍一律的预习要求本身就会使他们反感,另外绝大多数孩子还很缺乏阅读理解能力,如此高的要求,只能把本来想好好预习的激情之火浇灭。我们知道,预习习惯形成的同时,自学技能也就随之逐步形成了,这是对孩子将来初中,高中,以至于大学后学习生活的奠基,一定要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九:让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更有效

让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更有效

宁化县民族学校 雷荣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对于学生来说预习是自主学习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预习是一种自学活动,它包括独立阅读新材料、动手完成预习提纲和习题、查阅工具书等等。一个学生能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长期地而不是短暂地坚持预习,他就会使自己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会善于分析综合、各种问题,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也逐步得以改善。

作为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过,目前尽管许多教师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学生往往是走过场,预习并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更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价值。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预习时没有明确的任务,没有较好的方法所导致的。因此,我认为预习时必须布置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掌握灵活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过程。

一、预习作业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恒心,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的预习往往表现出反复性,表现为部分不自觉的同学经常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这样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很难养成。而适当的预习作业,使学生有了具体的预习任务; 教师对预习作业进行的评价,就使学生有了完成好预习任务的压力,这样长期坚持训练,就能实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目标。

(二)有助于提高预习的质量。

常态下,学生的语文预习还经常表现出这样的情况:对所要预习的课文匆匆读一两遍,顶多再自学一下生字,对文中的内容却不仔细研究,这种停留在表面的预习不能达到预习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对学生的预习产生消极的影响。而带有作业的预习,可以使学生深入地学习教材,尝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有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预习的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三)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

我们强调要建立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因材而教。但教材是一个静态的文本,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又是个性化的, 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预习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知识的原点,从而便于教师修改自己的课前预设,调整教学思路,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合理。

二、预习作业的布置

从研究本课题起,每一节语文都是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要求完成的 。如“我已大声朗读课文三遍”。“本课生字中有以下几个需要提醒”。(写在田字格中)。 “我已经读懂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这些题目如果学生能认真完成,相信预习一定会受到较好的效果。当然,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预习作业有所选择。如,刚开始,我总是发现学生虽然完成了这些作业, 但检查预习效果时仍然不明显,慢慢地我才发现,原来有的学生不是先去读课文,而是直接去完成作业。于是我又进一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一)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预习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是只要填上自己读了几遍就可以, 而是要真真正正地捧着书去读。我让学生预习时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三遍不是连在一一起读,而是分开读。第一遍读通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然后在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学生字词时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了解字义。在没有生字词障碍的情况下读第二遍,争取做到正确,比较流利,读完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接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质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对于搜集的资料鼓励学生以读书笔记、读书卡等形式记载下来,形成

一笔“财富”。

(三)完成习题发现问题。

在读懂课文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才让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绝大部分学生会迎刃而解,这就会让学生感到预习的成功感,从而调动预习的积极性。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的疑问,应要求学生记录下来,等到检查时反馈给老师。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更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四、预习作业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对于学生的预习,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果老师只提预习要求,不对学生实施评价,那有的学生就没有兴致,甚至有的会存有侥幸心理,应付预习,一旦有一次成了“漏网之鱼”,就很难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评价,这样既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提高预习的能力,又可以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

(一)小组互评。

课前,安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一般为4人一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学生逐个朗读生字、词语和课文,互相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在预习中已经掌握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并且学生还可以相互指导、相互启发。小组互评时,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得到他人肯定的愿望, 这就成为学生自觉预习的内驱力。通过这种小组互评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认真地预习,以达到提高预习质量的目的。

(二)教师评价。

作业的要求是“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及时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能够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对于预习作业,我做到一定在上新课前批改结束,及时地了解学生预习的第一手资料,找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预案,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上,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尤其关注成绩一般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指名读生词,读课文,概括内容等,对他们的表现给以

鼓励性的评价。还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以及遇到的困难,然后,教师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这样,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也成为学习成功的一种标志由此更激发了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自评。

课堂结尾,安排学生说说预习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哪些知识经过预习就已经掌握,哪些知识是预习时不理解的但经过教师讲解后掌握的。这样的自我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的好习惯,意识到预习的作用,进一步体会到经过课堂学习后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四)课后相互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我还重视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课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预习的方法,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会相互取长补短。当然,学生对预习方法的交流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教师也应该找准时机,在评价中对学生预习中的典型情况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预习,为学生今后预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预习能力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预习作业并不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为目标,教师是学生预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预习的评价者,但更是学生预习的参与者。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参与,只有学生在预习过程的不断训练中,学生的预习习惯与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篇十: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环州小学 蔡玉玲

语文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现将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一、 激发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认识的先导。学生一但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语文课有预习面广内容丰富,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文章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进行课前预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二、 指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兰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 学到什么”,而是 学会怎样主动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上认真进行指导。

一)指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步骤

许多学生有去预习,但在如何“预习”问题上,并不明确。怎样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但要有“预习”.而且会“预习”,预习得更好更有收获?笔者认为在教学每组教材之前,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导读”的内容,预习时做到有重点,具体预习步骤如下。

读。这需要完成三个目标:

① 基础目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② 中等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向前进。 ③高等目标画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诵背。

想。联系新旧知识或联系上下文思考。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段,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目的.体会其中意思,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动脑的习惯。

议。议也就是质疑,有疑才有思,让学生学会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

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1)从课题人手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问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从某些关键词句人手。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问难,能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

(3)在矛盾处质疑。创设认知冲突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提问,这样的质疑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想提什么,就提什么,这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查。可以从有的关书籍、报纸、杂志、字典、词典中找查资料;也可以从生活中去寻找资料。现在的孩子求知欲极其旺盛,因此,针对不同的教材,设计不同的课前预习作业。

问。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或周围的人,可以从同学和周围人的讨论中,通过思考给自己在读文中产生的疑问定答案。

写。

(1)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摘记下来。

(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实际,进行片段练习。

实践证明,通过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相关热词搜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英文 激发兴趣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语文课前预习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3024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