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

2016-07-30 13:24: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共5篇)中华书局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战”使俄国经济凋敝,同时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广大人民革命很和反战情绪高涨,另外,一战使帝国主义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一)
中华书局版初三历史下册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

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战”使俄国经济凋敝,同时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广大人民革命很和反战情绪高涨,另外,一战使帝国主义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时间: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

目的: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两种政权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利)和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 性质: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

1、原因:必要性: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加一战,疯狂镇压无产阶级; 可能性:①经济上: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②阶级基础:俄国无产阶级的壮大;③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④群众基础:人民要求退出一战;⑤思想基础:列宁主义的诞生;

2

3、策略: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过渡。

4、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结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进行中,全俄第二次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彼

得格勒莫尔尼宫召开;

内容:(

1)、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全

部政权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呼吁各交战国缔

结不割地、不赔款;《土地法令》规定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2)、

第2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背景:十月革命后,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武装干涉苏俄革命,苏俄国内也发生反革命叛乱,他们互相勾结,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为了度过难关,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为了度过难关,赢得战争,巩固政权;

内容: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食物配给制;

影响:积极影响:为苏维埃政府集中全国物力、人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影响:它的成功使一些激进的革命者误以为苏俄可以借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内战结束后反而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内战争结束,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不在拥护这项政策发生了农民骚动。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农民不在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1921年

会议: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目的:处理好工农关系,为进入社会主义打下基础;

内容:①农业:实物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税后农民可以自由处理余粮;

②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③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实行商品买卖,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

结果:到1927年,国民经济基础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1922年底。苏俄、乌克兰等15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四、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1924年列宁逝世。

2、斯大林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3,1933—1937):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上: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大国。 农业上: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工业化

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资金。

五、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背景:1936年苏联在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后,

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民主法制建设被忽视,滋生个人崇拜和官僚腐败;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缺乏持续动力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是: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

月,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主宰和会的是法、英、美三国。

主要任务:讨论对德和约

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凡尔赛和约》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

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 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

③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④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非洲的统治秩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相反,却播下了仇恨和战争的种子。

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国际联盟:1920年1月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美国提出但未加入),被英、法控制。

二、华盛顿体系

背景: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华盛顿会议:

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时间:1921年到1922年;参加国家:9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 主要条约:《四国条约》(将太平洋岛屿现状固定下来)、《五国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

《九国公约》: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中国因此收回了山东,解决了山东问题)

影响: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

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背景: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

2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时间:1929—1933年,

导火线:股市的崩溃(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涉及国家: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的影响:

(1)、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国家的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跌,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失业激增,社会危机加剧;

(2)、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三、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美国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发源地,遭受的打击最大。失业人数剧增,工业产量大幅下降,财政陷于崩溃,农产品堆积如山,进出口贸易大规模缩减。美国各阶层对胡佛政府不满,寻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内容:①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规章,确定各企业的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了政府对生产的调节和控制。同时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福利。

积极:国内:①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局部调整的可生产关系,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②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国外:①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②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新政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5课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一、纳粹政权建立的背景

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现代法西斯专政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背景:一战后在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利用统治阶级害怕赤色革命的心理,法西斯上台 时间: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总理。

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结果:1929年经济危机中,墨索里尼率先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背景(原因):

背景:一战及战后赔款使德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魏玛

政府面对危机无能为力,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此起彼伏,

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纳粹党首领希特勒抓住时机,大

肆蛊惑人心,纳粹党影响迅速扩大。

建立过程:1932年,纳粹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

特勒上台,被任命为总理,德国法西斯上台,1934年,希

特勒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法西斯独裁政体在德国正

式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希特勒上台后的法西斯暴行:

(1)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如,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季米特洛夫,德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台尔曼先后被捕。

(2)大肆迫害犹太人,二战期间约有

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

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背景:西斯的建立

背景:经济危机造成日本生产萎缩,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剧增,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为摆脱危机统治集团对内加紧剥削和压迫人民,同时竭力向外扩张;法西斯势力急剧膨胀。 日本法西斯主力:军部,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虽然失败,但军部势力进一步加强,不久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着以日本军部为核心的日本天皇制法西斯体质基本形成。

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至此,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二)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中华书局版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十< 战月(执行反人民政策)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月→ < >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革< 难 命 (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命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 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完成《填图册》第2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D )

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2、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3、完成《填图册》第3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结合政治科内容,总结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

5、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教学目标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三)
中华书局_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0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一、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二月革命:①原因:第一次世

界大战使俄国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广大人民反战情绪高涨。② 时间:1917年3月 ; ③ 结

果:推翻了沙皇政府 ; ④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工兵苏维埃和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⑤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十月革命的胜利:① 时间:1917年11

月(俄历10月)② 主要参加者: 列宁 ;③ 胜利的标志:赤卫队占领冬宫;④结果:推

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 当选为主席;2、采取的革命措施是:①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② 颁布《土地

法》人民获得土地 ③ 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使俄国人民

摆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也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它

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

下的局面,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四、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①二月革命后,

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③ 俄国工人阶级的

力量比较集中等;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施的原因:十月革

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政权的存在受到严重威胁;2、实施的目

的: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①农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

定上交移粮和其他农产品;② 对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③ 禁止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工业

品的定量配给制;4、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财力、物力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作出了重要贡献;5、消极作用:到1920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反而进一步加强,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进入和平时期,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目的: 进入社会主义;3、提出: 1921 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4、内容:①

农业: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② 工业: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

外,还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③ 商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

恢复自由贸易。5、特点:允许多种经济 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6、意义:使苏俄找

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三、苏联的建立:1、时间: 1922

年12月 。2、组成: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四、苏联二

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1925 年苏联制定了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2、

从 1928 年到 1937 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结果使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1937年 结束,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 积累了资金;

五、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1、形成的标志: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

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斯大林模式的特

点(弊端):①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民主和法制建设被忽视;② 经济上:片

面发展 重工业 、 农业和轻工业 严重滞后经济效益低下,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3、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给我们的教训: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 轻工业的发展;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⑤ 在政治上要防

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4、苏联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发展

自己的经济应该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己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 协调发展,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一、凡尔赛和约:1、巴黎和会:(1)召开的目的:

按照战后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扼杀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2)时间:

1919年1月8日-----1919年6月28日。(3合.乔治)美(威尔逊)。(4)和会的实质: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 。2、凡尔赛和约的内

容:① 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②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

独立;③ 废除德国普遍义务兵役制;④ 原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⑤德国必须

向战胜国支付战争赔款;3、凡尔赛体系的构成:1919----1920年协约国先后同战败国签订

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4、体系的作用:暂时调整了帝国主

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确立了它们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5、对巴黎和会的评价:

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且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6、凡尔赛和约

对中国的影响:和约决定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洲湾租借地让给 日本,此举

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抗议,爱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政府代表拒绝

在和约上签字。7、国际联盟的成立(国联):时间:1920年1月。二、华盛顿会议和《九

国公约》:1、召开的背景:一战日本在亚洲的扩张损害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美日矛盾出

现。2、召开的时间:1921年11月3、操纵国:美国、英国、日本。4、目的:确立帝国主

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缓解美日等国的矛盾;5、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四国

条约》、《巴黎和会》 、和《九国公约》共同构成帝国主义统治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体

系;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7、《九国公约》对中

国的影响:使中国又回到一战前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为 美国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

方便;三、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但这一体系极不稳固,掩

藏着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 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因而体系不能长久

维持;

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爆发

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 之间的矛盾)。2、直接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下。3、

导火线:1929年美国 股票暴跌。4、经济危机的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5、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6、各国不同的应对危机的办法:美、英、法的办法是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整。德、意、日的办法是建立法西斯专制。二、罗斯福新政及其意义:1、背

景:经济大危机的严重打击,引发了政治危机。2、罗斯福新政的:① 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3、新政的内容:① 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

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② 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4、新政的特点:加强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5、新政的历史意义:① 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

活水平得到改善;② 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

③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④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⑤

新政在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6、评价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虽然使美国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没有改变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5 课 德、意、日 法西斯专政:一、意大利的法西斯专政:1、建立的背景:一战后意

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2、建立的标志:1922年,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 在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建立独裁政府;二、德国法西斯的建立: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

代的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一战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屈辱性条约,激发了德国

的民族复仇情绪;2、建立的时间:1933年。3、建立的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 ,同

时也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4、纳粹暴行:① 制造国会纵火案,以此嫁祸共产党 ; ②

掀起迫害共产党人的狂潮;三、日本法西斯的建立:1、建立的背景:经济危机波及日本,

导致日本阶级矛盾异常尖锐。2、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着和集中地在日本军部。3、标志:年广田弘毅上台。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四、轴心国集团:1、形成: 年,德、意、日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2、影响:世界

面临法西斯的 进攻,局部战争四起,世界和平面临威胁;

第6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1、慕尼黑会议召开的背景:

德、意、日结成“柏林---罗马---东京”侵略轴心后,气焰更加嚣张。法西斯德国扩军备战,

吞并奥地利后,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2、经过: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政

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3、协定的内容:① 将苏台德区

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割让给德国;② 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十日内交

出上述地区。4、绥靖政策的实质:牺牲弱小或其他国家的利益,以避免过分刺激德国导致

德国向英法开战,(同时祸水东营,将德国的战争矛头指向苏联),求得和平的一种帝国主

义外交政策;5、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害怕战争,把祸水引向苏联。6、绥靖政策

造成的影响:损害弱小国家的利益,加剧地区局势的恶化,助长了侵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7、绥靖政策的表现:①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②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

塞俄比亚;③ 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④ 1938年9月英法再次与希特勒妥协,签

订《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二、二战的爆发:1、爆发的原

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爆发的标志: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

德宣战。3、法国的灭亡:1940年4、5月间德国占领丹麦、挪威,6月占领法国。4、“不列

颠之战”①时间:1940年。② 交战双方:英国、德国 ③ 结果:在邱吉尔的领导下,英国

人民最终粉碎了希特勒的入侵图谋。5、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德意日三国同

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而匈牙利 、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相继加入三国同盟,成为

法西斯的帮凶。

第 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一、德国突袭苏联:1、时间: 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2、1941年,莫斯科战役爆发,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

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大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3、苏联为

什么能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答:①苏联军民不畏强暴,勇御外侮,不怕自我牺牲,

是胜利的主要原因;②德军战略的失败,气候、道路等战争环境,也对德国不利,而苏联战

略选择的正确,是胜利的重要保证;③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和国家的支持,是胜利的重要保证。)

二、日本偷袭珍珠港:1、背景:二战期间,日本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而美

国是日本南进实现此计划的最大障碍。2、时间: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3、

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建立:1、原因:二战一步不扩大,把苏联和美国卷入战争,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强加

于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同盟逐步发展和加强。2、目的:调动反法西斯国家的一切力量,

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3、建立的标志:1942 年,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4、

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第 8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斯大林格勒战役:1、时间:2、意义:

① 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② 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法西斯阵营

的力量,使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二、诺蔓底登陆:1、时间:

。2、背景:苏联在战争中不断取胜和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是得苏、英、美达

成一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3、过程:在艾森豪威尔统帅下,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

陆。4、意义: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对德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从而加速了德国法

西斯的崩溃。三、雅尔塔会议:1、召开的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争取反

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一系列重大问题。2、时间:1945年。3、地点:在苏联 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召开。3、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决

定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以及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4、意义:协调了盟国最后战胜德、

意、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对联合国的建立也起了积极作用。5、评价雅尔塔会议:是二战

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它协调了盟国最后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对联合国

的建立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签订了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条款。四、联合国的成立:1、

时间:1945年4-6月,联合国家会议在旧金山召开,讨论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2、成

立的标志: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3、联合国的

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五、法西斯的覆灭:1、1945 年德国投降,标志着二战在欧洲结束。2、1945年日本投降,标志着二战胜利结束。3、二

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4、二战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世界人民团结作战。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6、二战给我

们的启示:我们一定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第 9课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冷战”的概念:是

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2、“冷战”的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

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推行霸权政策,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

社会主义国家。3、拉开“冷战”的序幕:1947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4、“冷战”

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5、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苏联,称

霸世界。6、“冷战”政策的表现:① 政治上:推行了杜鲁门主义(结盟友国,对抗,颠覆他国); ②经济上:出台“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封锁、制裁敌国) ;③ 军事上: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7、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

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控制西欧,进而共同遏制苏联。8、“冷战”的

影响: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9、

冷战正式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1、年,美国和西欧成立了北约,它是以 美国为首的,美国通过它加强了对

西欧的政治和军事控制,并在欧洲建立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包围圈。2、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了华约。三、“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苏争霸:1、“冷战”正式形成的标志:华约、北约的建立。2、美苏争霸的目的:维护各自国家利益。3、争霸的实质:划分世界势力范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争霸的表现: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优势在: 美国。典型事件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② 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典型表现为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③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转向全面收缩。4、争霸的影响:美苏的长期争霸,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威胁,并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

第 10 课 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一、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实施高速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② 技术基础: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 政策措施: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④实力地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2、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①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原因是:美国在二战中积累起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资本;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同时美国有一个稳定的政局,联邦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等。② 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进入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滞胀”原因是:70年代经济危机和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③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原因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迅速发展。3、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① 经济持续发展,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一;②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二、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1、欧洲经济繁荣的原因:美国的大力扶持;发挥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2、欧洲联合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遭受战争的创伤,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下降,加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欧洲国家需要寻求自身的安全。3、联合的目的:保障自身安全,提高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促进经济发展。4、联合的过程:①1965 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三机构合并称欧共体; ②1967年7月1日欧共体正式成立;③1993年年欧盟正式成立。5、欧盟成立的意义:有利于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安全防务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政治经济一体化使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力量中重要一极。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6、对世界的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世界各国加强地区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三、日本经济的发展: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美国的扶持;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朝鲜战争中,美国在日本的军事订货;日本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2、经济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87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3、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不断谋求国际上政治地位,这对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 11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曲折道路: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1、二战后,东欧成立了8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南斯拉夫 、阿尔吉尼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这8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效仿苏联,也存在一些弊端;二、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2、改革的内容:① 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四)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线索

第 1

课 俄 国 十月革 命

政治上:建立苏联 1922 年底

组成:最初由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成;后扩大到 15 个加

盟共和国

经济上 1921 年开始实施 2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②苏维

埃政权首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经济 苏

内容:①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允许多种所有制联

经济并存;③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社

意义:到 1927 年,国民经济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会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概况: 1928—1937 年 依据是两个五年计划 重点是发展主义重工业 的内容:①工业化建设;②农业化集体化 成

意义: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就

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法制建设上:1936 年,颁布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①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②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

斯大林模式评价:( 1 )积极:便于集中了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推动了社会主

义经济的发展。

( 2 )消极: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

态;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

课 世 界 经济 大危机 和罗 斯福 新政

第 5

课德、 意、 日法 西斯专 政的 建

第 6-8 课

第7课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冷战中的对峙

冷战政策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

家采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

1947 年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

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它国家的政策,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第②经济上:实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9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标志是苏联组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东美苏争霸20 世纪五六十年代:①实力对比: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

西②领导人:赫鲁晓夫、肯尼迪;

方③苏联意图: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对④重要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1962 年,危机的解决表明战

峙略优势在美国

的70 年代:①特点: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两②对策: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结束越战,尼克 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局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如 1972 年 12 月出兵阿富汗

格 80 年代:①苏联对策: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核心的全球缓和战略;

局原因:经济困难;事件: 1989 年从阿富汗撤军。

②美国对策:实现有限的缓和;原因:因扩充军备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债务国;经济遇到西、日本的激烈竞争

冷战结束: 1991 年苏联解体,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

战后的繁荣

第③发展新兴工业;④改善人民生活

1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

美国经济的繁荣危机和经济调整危机: 1974—1975 年 原因是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油价

课影响是美国经济地位下降

美调整: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经济形势好转,债务加重,

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新经济出现概况:20 世纪 90 年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得到发

欧展

洲、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日西欧和日本经济大发展 欧洲的联合背景: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美国的援助、采用先进科技、

本恰当的政策)

经联合:①组成欧洲共同体;②成立欧洲联盟( 1993 年;

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③发行欧元

的日本的崛起原因:①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美国的扶持;③引进科技成就,发展教育科技

赫鲁晓夫改革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阻碍社会发展 时间: 1953~1964 年 东欧剧变: 原因: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放松对东欧的

结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控制

体制,改革失败. 时间、实质: 1989 年,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第13课 东欧剧变

概况: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两个

第11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 主义国家建设的

匈牙利改革:①背景:匈牙利事件; 曲折道路

②概况: 1956 年,卡达尔; ③措施: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 ④结果:取得一定成就, 80 年代又出现困难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1968 年 后被苏联镇压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印度独立:1947 年、英国殖民统治被迫承认印度独立,第但实行印巴分治;遗留的克什米尔的归属12问题,为印巴争夺冲突埋下隐患 课 振兴:印度发展较快;韩国、新加坡成为现代化亚

国家 、非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埃及的独立: 1952 年 纳赛尔; 1956 年收回苏伊士运河 、

纳米比亚的独立: 1990 年,标志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拉

最终崩溃 美的

拉美的民族独立 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59 年,卡斯特罗,推翻美国扶植民

的傀儡政权 族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999 年 独立动荡的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中东 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与

1948 年以色列建立,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矛盾尖振

锐起来 兴

四次中东战争: 1948—1973 年 原因:①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世界列强争夺丰富的石油资源;历史、宗教、种族的因素 中东和平进程一波三折:阿拉法特、拉宾和佩雷斯为中东和平的努力 和苏联解体 德国合并

起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②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倾向加强;

③八·一九事件后,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 年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一超”指的是美国,制定了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部

署导弹防御系统; 第14课 世界格局的演变“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牵制美国称

霸世界、促进世界 格局多极化

科索沃战争: 1999 年 3~6 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狂轰滥炸;多 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

原因: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各国经济联日益密切

第15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跨国公司影响增大;

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 年 1 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对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时间: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时代:信息时代 成就: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 第16课 第三次 生物工程的发展:①基础: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和

微生物学等;

科技革

②核心:基因工程

特点:①起源于美国;②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③大大促进了相关技术的革命; ④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影响:①推动了生产力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③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五)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能力测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

2.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列宁高票位居第一。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寿终正寝 B.民主科学方兴未艾【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

C.十月革命影响深远 D.北伐战争势如破竹

3.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4.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政策的性质 B、分配的方式

C、市场的作用 D、 生产的规模

5、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扩张提供了条件的条约是( )。

A、《四国条约》 B、《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C、《九国公约》 D、《凡尔赛和约》

6、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 颁布苏联宪法

7、二战全面爆发前,已对法西斯的侵略进行反击的国家有( )。

①英国 ②美国 ③中国 ④西班牙 ⑤埃塞俄比亚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⑤

8、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 )。

A、资本主义发展同封建势力阻碍的矛盾

B、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的矛盾

C、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的矛盾

D、苏联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

9、1930年,一位环球旅行的美国人在中国、苏联和英国分别看到的景象是( )。

A、中国战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热火朝天,英国却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

B、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英国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

C、中国在进行国民大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热火朝天,英国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

D、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英国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

10、一战后有两个国家没有批准巴黎和会通过的《凡尔赛和约》:一个是没能达到领导战后世界的美国,一个是主权遭受严重践踏的国家。这个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中国 D、日本

1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有( )。

①前提都是维护现有制度 ②都是成功的探索,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

③都未改变社会性质 ④ 都为本国和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纵容政策,很快被德国占领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苏联 D、美国

13、一战后在远东地区和美国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意大利

14、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相似之处有( )。

①大国强权政治明显 ②重新确立战后亚欧政治版图

③都有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内容 ④都有损害中国主权的做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相似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

A、德国都是罪魁祸首 B、美国都从中获利

C、日本都是战败国 D、英国都是战胜国

16、下列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B、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欧洲的新秩序

C、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亚洲的新秩序

D、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非洲的新秩序

17、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生命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

攻一结束,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二战中的哪次战役直接印证了毛泽东的论断 ( )。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战役 D、攻克柏林战役

18、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从根本上遏制了经济危机

C、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D、整顿金融业

19、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是( )。

A、巴黎公社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俄国十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0、面对经济危机,下列哪一国家所做的选择与其他三个国家不同( )。

A、意大利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21、盟国力量开始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德国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诺曼底登陆 B、意大利投降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柏林投降

22、下列内容与雅尔塔会议有关的是( )。

A、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B、规定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C、成立联合国 D、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23、二战给人类留下的启示有( )。

①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战胜共同敌人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合作 ③世界各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和平来之不易,战争悲剧不能重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写到:“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指( )。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莫斯科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25.“假使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的再起,本来永远不会降落到我们的头上。”在二战的危急关头,促使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共同采取的措施是( )。

A.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B.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C.召开巴黎和会 D.成立联合国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26.(1)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反映二战逐步扩大的史实。(3分)

(2)列举二战爆发、结束的时间和标志。(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材料二: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联合国宪章》(1945年)

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表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成立时宣称的共同宗旨是什么?(2分)

(2)从历史背景、主要成员国、作用等某个方面比较联合国和国际联盟的不同点?(3分)

(3)请你写出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国名。(3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在一战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美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斯大林

(1)你认为“和平制度”是指什么?(2分)

(2)为确立“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召开了哪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2分)

(3)这些会议签署了哪些有损中国权益的条约和决定?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分)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

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及其附庸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1)“三国同盟成员国”是指那三国?(3分)

(2)这一宣言是何时何地有哪些国家参加签署的什么宣言?(3分)

(3)这个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什么?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0.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9分)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2分)

(2)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什么模式?试简单分析它的利、弊?4分)

(3)这一模式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3分)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分)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

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人

口„„德意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全世界„„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世界近代史精要》

(1)这场经济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2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九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 中华书局九上历史课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华书局九年级历史下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52548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