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5以内加法评课

5以内加法评课

2016-01-11 10:19: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5以内加法评课篇一:《5以内的加法》评课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5以内加法评课》,希望能帮助到你。

5以内加法评课篇一:《5以内的加法》评课

《5以内的加法》评课

这节课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掌握了扎实的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一、在情境中感悟加法含义。

对低年级学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境中,引导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当学生能看着图说出图的意思后,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原来有3 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 2 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 5 个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整个新课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运用做游戏、摆小棒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5以内的加法》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就学过,有基础,如何在“孩子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叶澜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

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这节课中学生既感悟到了加法的含义,又产生用加法计算的需求。给我的感觉是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

二、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性高,老师组织能力好。

整节课下来,同学们积极发言,声音洪亮。每个环节下来,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己夸夸自己,不但让课堂秩序井然,还给予学生鼓励的讯息。学生得到老师传达的讯息,从而继续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自愿的去学,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在游戏中拓展、深化。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贾老师设计了算一算、摆一摆、说一说和摘苹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既注重实效,又对练习的层次作了科学的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面就本节课教学的实践谈点思考:

1、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当课堂上出现不是自己预设的情况,教师应有教学机智,随机应变的能力。

2、在进行计算的时候,首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找出不同的方法,尽最大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5 以内的加法计算的基础是认识了数和数的合成,5 以内的加法计算又是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实际问题最基础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急于将最优化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找找不同的方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宽了思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得出2 和3 合成5,所以 3+2=5。

3、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但是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语气不够亲切自然,表情有些严肃。

5以内加法评课篇二: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评课稿(精品)

《5以内数的加法》评课稿

《5以内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后进行的。教材通过两幅直观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第一幅图展示的小丑一手拿3个气球,然后又加上了一个,然后说明把1和3和起来用加法计算,从而抽象出加法算式。第二幅图展示的是把三个松鼠与2个松鼠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让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做一做,通过先摆圆片,再说算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加法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理解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不要求学生写加法算式;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结合情境,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感知是认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我们把课本第一幅图制成了课件,变静为动,通过五次演示,使学生直观看出3个气球,然后又加上了一个,然后说明把1和3和起来用加法计算的过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述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为抽象加法算式做好了必要的孕伏。本节课主要是感知加法含义,教材从儿童生活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发散思维。在揭示出加法算式后,可引导学生再观察第一幅图,让学生说出由这幅图还可以写出什么加法算式。如有的学生说出2名同学与1名同学、2只蓝纸鹤与1只红纸鹤、1名女同学和2名男同学走到一起等等,再次感知加法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与掌握。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加法的含义通过第一幅图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加法的含义,知道了加法算式的读法,这时学生对加法的含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去感悟、去体会,才能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为了让学生体验,我们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摆圆片,边摆边说操作过程,引导学生把第一次摆的圆片与第二次摆的圆片合并的过程演示出来,表述时要用手势表示出来,说明合在一起就是两次一共摆了多少圆片。学生桌上都放有5个圆片,可以启发学生任意摆一个算式,并说出来,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第二次活动:看图说出加法算式。投影出示教科书第二幅

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说出加法算式,从中体验加法的含义。第三次活动:看算式,摆一摆。让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把数学表达式转化为直观图,从逆向体验加法的含义。三、引导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意识。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如在教学第一幅图时,投影演示后,先让同桌的一名同学说,另一名同学认真听,然后互换位置,进行交流;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再在班内进行交流,渗透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时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到生活中许多问题要用加法解决,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的设计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我们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蓝本,教师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这样教学有利于儿童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把握加法初步认识的“度”(知道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因此,本节课只要求学生会说出加法算式,而不一定要说出得数,即便说出得数也是数出来的,因为下节课才学习加法的计算方法。

2.要注意过程的展现,教学时除了注意展现情境图的过程外,还应注意展示合并的过程,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

3.本节课只认识“+”,(因为“=”在比大小时已出现了)并不要求书写,因此不要提高要求,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5以内加法评课篇三:《5以内减法》评课

《5以内减法》评课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语言准确生动,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复习、新授、练习。课堂常规训练到位。学生倾听和回答问题的习惯较好。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而且教师也注重了多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在教学的过程中,刘老师还关注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如:细心观察画面,区分2副图,口头表达等,,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养成教育、发展观点。老师都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进行教学,通过5支粉笔的演示,拿走1支,还有几支?让小朋友细心观察,理解拿走,写算式,重视学生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养成教育、发展观点。复习与新授部分的过渡较为自然,使学生对不同的算法有了一定的区分,加强了学生对于不同算法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刘老师首先复习5以内数的加法,让学生说了结果是怎么来的,结合本课例5的内容,还应该复习下数的组成,知道2+3=5是2个接着数3个数得5,。刘老师接着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展示示3个小朋友荡秋千,走了1个,引导学生用减法计算,揭示课题。在学习5以内的减法时,也是通过了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说图意、列算式、理解减法的含义。在摆小棒的过程应该是先让学生摆5根,再拿走2根,看桌面还剩几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结合教材图体会到虚线表示拿走的2根,不是左边3根,右边2根,这样就让第一个上去的孩子列式先写3,不知道怎么列式了。教材给出了5-2=3的三种理解方法,我觉得应该重点讲解下。例6的一图二式,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观察,重点要理解图意,可以用到教育白板的刮奖。一图二式和一图四式,是个难点,可不可以放到下一节课去完成。

5以内加法评课篇四:一年级评课

5以内加法评课篇五:《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评课稿5

《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评课稿

韩老师的这节课,课始,组织学生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了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之后直接进入例题教学。 《课标》提出要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有效的学习。如果本节课只是一味的让学生看算式说算理,这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将是何其的抽象晦涩呀!韩老师采用借助他们善于摆的小棒来“扶”这些孩子们一下。采用摆小棒的方法,直观性强,在讨论10+2等的计算方法时学生想到用数的组成来想算法就不会那么被动了。可见抽象性的内容在教学中还需设法突破。教学中,加强操作和观察演示活动,可以丰富学生关于抽象的数和算理的概念,可以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的理解数的概念和算理。

其实这还只是第一阶段,在组织相关巩固联系后,还应在课堂上做到让学生总结10加几及十几加几的规律,这样在动手操作后认真总结出算法,有利于让学生摆脱实物,直接清楚地说明算法。知识的获取是在体验与探究中进行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

不管准备的怎么好,一节课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总有很多优缺点。一些环节处理的不熟练和不够完整,驾驭课堂能力还需尽快提高。

5以内加法评课篇六:20以内进位加法的评课稿

“20以内进位加法的”评课稿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是: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今天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初步接触“凑十法”,体会到这种方法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了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9+5的多种算法,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放手让学生探索、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思维,肯定学生的发现。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又发挥了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在这个过程中,既关注了知识、技能,又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能面向全体,同时又关注差异。在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关注,每个学生都自主经历了思维的过程,都有机会回答问题,都有机会发表意见,都有机会当堂联系。教师同时又充分利用差异,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选择,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5以内加法评课篇七:10以内减法与加法评课

《10以内减法和加法》听 课 感 想

鲁北第三小学 刘新颖 首先,本节课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贯穿全课,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如:以格林童话主人公小熊嗒嘀嗒情景引入分苹果;以打老鼠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等。其次,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新知,并结合师生互动小游戏在学生学得有效又有趣。第三,教师能把新知识化解为几个梯度逐步展开,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紧紧相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手中有几个苹果图片有的不足10个,教师追问再拿几个就10个,以此渗透10的组成,为新知识的探索做好铺势,如对10的组成几种分法也由集体模仿到独立,尝试到发现规律,逐步推进,建构数学模型。第四,郭老师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多次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借此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多次指导学生注重写字姿势,表扬学生声音响亮,指导正确发音“十”读“Shí”。

几点建议:① 在出示几组10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教师留给时间思考太少,显得教师太急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这个很有数学探索价值的环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总结,而不是怕后边的练习无法全部完成,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是应该给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是完成教师课前预设的每个练习,在课改回归理性的今天,教师应知道如何选择。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更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同时也能体现教师是否真正领会新课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导课堂教学。②本课课末有连续5个的练习应用,形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因为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全部练习,如似赶场子。练习重要的是应扎实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会显花哨、繁杂。③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全课中对学生的

回答,教师有8次给予“声音响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除了生动丰富外,要体现数学味,要有针对性,既能激励又能导向。

5以内加法评课篇八:4和5的加法

《1-5加法》说课

刘少君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门课本是数观点中最底子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开端履历从一样寻常生存中抽象出数的历程,借助于生存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纵运动举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打下踏实的底子。基于以上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

1、知识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现实生存中抽象出数,明白基数、序数的寄义,数的认、读、写、数的次序,学会比力数的巨细,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2.本领目的:造就学生视察、比力、口头表达的本领,渗透排泄数学泉源于生存,明白数学与一样寻常生存的精密接洽,并运

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举例说明法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3.发现法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1.观察法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了解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排泄了天然数的盘算单元和相邻两个天然数相差1。

2、了解数的巨细以后,举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背面是几?

另有大概是几?通过重复训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巨细比力这一知识点。

3、末了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老师要造就学生精良的写字风俗。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习了,重要是引导学生端正、工致的写数。这一教学关键就要充实使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明白的表现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视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誊写到达预期的结果。

《1-5加法》评课

刘少君

一、在情境中感悟加法含义。

对低年级学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这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的含义,把主题情境图设置成动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情境图的意思,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学生既感悟到了加法的含义,又产生用加法计算的需求。

二、加强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5以内的加法计算的基础是认识了数和数的分与合,5以内的加法计算又是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实际问题最基础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必急于将最优化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应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大家交流,找找不同的方法,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宽了思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在游戏中拓展、深化。

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老师设计了数一数、算一算、画一画、说一说和送信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既注重实效,又对练习的层次作了科学的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5加法》教学反思

刘少君

课前,同学们已经会计算5 以内的加法了,也有个别的能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法,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为什么2+3=5”之类的问题不明白道理。所以上课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结合实际 感知意义

一上课,我拿起桌上的粉笔,让学生观察:老师先拿了几枝粉笔,又拿了几枝粉笔,谁能提个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训练他们说三句话(先拿了2枝粉笔,又拿了3枝粉笔,一共有几枝粉笔),其实这就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接着我把学生所表达的用图表示出来,左边画了两个三角,右边画了三个三角,给图画应用题做渗透。然后让学生理解刚才的描述和图形还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样更简洁明了。用什么算式呢?为什么用这个算式表示呢?3+2=5你是怎么算的呢?此时,让学生理解: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2和3合起来,把2和3合起来我们要用加法计算。让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联系生活 理解意义

在学生对意义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理解意义。先让站起来三个学生,有站起来一个学生,接着让学生提问题、说三句话、用图表示、列式(并讲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计算结果(并问怎么算的)。类似这样的练习有巩固了两道。通过这些练习,既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多观察,从生活中可以发现好多数学问题,又增进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5以内加法评课篇九:5 加法交换律(评课)

《加法交换律》教案

执笔:钟昌典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棵,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呢?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2、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3、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a+b=b+a 甲+乙=乙+甲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

4、加法的应用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三、练习

师:(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

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300+600=()+()

257+()=474+257

()+55=55+420

a+15=()+()

()+65=()+35

二、仔细看一看,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加法交换律》评课稿

执笔:兰升好

下面就就钟昌典老师这节课谈几点体会:

现代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必须自己主动学习。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本节课钟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在如下方面:

1、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由观察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自然而然地引出加法交换律。之后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主动去探索。

2、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设计让学生说一说、推一推、辩一辩的活动,从具体问题向抽象含义深入探究,使抽象的含义形象化。整节课,尽量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运算定律让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获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中。

《加法交换律》评课稿

执笔:钟政营

今天听了昌典老师上的《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使我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上课开始,钟昌典老师讲了李叔叔用一辆自行车进行一个星期的旅行,自行车上可以记录路程、时间和速度,第一天他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2、在初步认识了40+56=56+40这样的等式以后,钟老师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再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回答说:不能。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能不能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思考,学生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时教师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小结。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商榷之处: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教学设计还不够。比如: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后,马上让学生去研究乘法交换律是不是太快了,是不是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加法交换律》评课稿

执笔:兰准秀

钟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不足之处:

1、应着眼于数学的根源——加法的意义。而不单单局限由学生举算式,用定律去证明定律,因为学生毕竟是感性的,只有从生活中活生生的实际例子出发,先由动态的数学再转换到静态的数学规律。

2、应该让举例的同学来阐述,说说他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用等号连接,学生就有可能从加法的意义着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左右两边是相等的,加法本身就建立在求总数的意义上,只要是类是同的,那总数一定是等同的。

5以内加法评课篇十:6和7的加减法公开课评课记录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5以内加法评课》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5以内加法ppt 5以内加法练习题 5以内加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5以内加法评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5以内加法评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12583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