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小儿垂钓评课稿

小儿垂钓评课稿

2016-01-12 10:19:4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一:《小儿垂钓》说课稿 ...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一:《小儿垂钓》说课稿

《小儿垂钓》——“遥招手”字理说课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那天真活泼,专心致志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的小孩儿形象。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在教学“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通过找准渗透字理教学的点,引导学生品味了“遥”“招手”激起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本教学片断的特色在于,我采用“字理析解”“情境创设”等方法,让学生重在感受“遥招手”的细节内涵与韵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诗中为什么用的是“招手”而不是“摇手”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一、字理识字——遥

生动的情境能为儿童识字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背景支持。当我说到:“小儿, 因为专心致志钓鱼而‘不应人’的场面多么有意思啊! 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让这幅画活起来,你们就是那个小儿,我是问路人。”通过师生合作表演,为学生创设识字情境。准备好,开始表演了,我一脸疑惑地问孩子们:“我该站在哪里呢?诗中哪个字提醒了我们?”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遥。我出示了“遥”的字理课件,按照字理识字“先分解,再组合”的原则,我引导学生观察“遥”的演变过程:“遥”是形声字,把它分解成形旁“辶”表意,篆书“辵”上部像路,下部像脚(止表示脚)表示路远;“ ”表声,它是瓦器的通称,那这两部分合起来表示古时去远处取水需要瓦器。本意是远。,学生们直观形象地理解了“遥”的意思, 让我这个问路人应该站得离他们远远的。以此相机教学,给“遥”换个偏旁学习形声字“瑤”“摇”“谣”“徭”“窑”。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遥”的字理教学使得“学一个字,带一串”“通过字形理解字义”的识字规律和方法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字理析词——招手

当我大声地冲着学生们喊道:“小朋友,请问到杏花村怎么走?”孩子们都不回答我,朝我做着各种手势,随机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遥招手”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问路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问路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招手走进的动作)叫问路人走进的手势,然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吓跑鱼儿了。

一个“招手”,同学们就有这么多的理解,真是各有各的情趣,其实呀,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让我们运用字理析词的方法,探究一下“招”的字理,你的心中就会有答

案了。出示“招”古代象形字图片和其演变过程然后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它是会意字,篆书形体象手,表示用手招呼人:从召,表示招呼;召兼表声,本意是打手势叫人。以古字入手,引导学生们思考,释解字义,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呼唤,所以小儿“遥招手”不是拒绝回答,而是怕说话声惊动鱼儿,急忙招手示意,叫问路人走近些再回答。“这样招手,钓鱼助人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这样一句简单而又充满激情的提醒,孩子们都愿意伸出可爱的小手让路人靠近为他指路,这在学生心海里定会掀起美丽的波澜。字理析词的教法了无痕迹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这堂课中,教师字理品诗,充满激情,学生兴趣盎然,学得有滋有味,学出了古诗的味道。其中也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构建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二:小儿垂钓说课稿

小儿垂钓说课稿说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说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

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角。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

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说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三:《古诗两首》说课稿——王晶晶

《古诗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是来自南京市瑞金路小学的王晶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我将从教学资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阐述和教学板书的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一说教学资源,

一、教学资源的分析

1、说说教材资源

两首诗具有明显的共同点,都是写农村儿童的,表现了童心的纯真,乡村生活的情趣,不同之处在于儿童的特点,《池上》中小娃的天真烂漫,《小儿垂钓》的稚子认真热心。

2、说说学生资源

由于诗意通俗易懂,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学生对古诗的大意、作者均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古今孩子的天性是相同的,童真、童趣可以永恒。但由于城市学生生活环境的限制,对诗中意境缺少深刻认知。

3、说说技术资源

采用Smart Notebook 白板软件进行教学,与PPT相比,白板软件具有更强的交互性。 根据教学资源,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前预习了解整首诗的大意,并有感情地诵读与背诵。

2、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悟童真童趣。

3、拓展同题材的古诗,激发诵读与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悟诗境,感受童真童趣。

三、教学过程的阐述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大教学板块,第一“初读感知,体察诗意”,第二“吟诗炼字,体会意境”,第三“拓展赏趣,体悟诗味”。 三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乐趣。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各个板块的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体察诗意

在第一个板块初读感知部分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读好两首诗,分以下三个环节:

1、揭示课题,出示两首古诗,通过质疑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池上》与《小儿垂钓》的相同之处,即都与农村儿童有关,用荧光笔画出诗中体现儿童的词语。

2、基于预习情况,回忆预习古诗时的方法,相机板书:诵、理解。

3、检查学生古诗的诵读,根据学生诵读的情况,随机运用书写笔让学生进行诵读节奏的指导,读好两首诗。

体察诗意部分要让学生读懂两首诗,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具体环节有:

1、导中学法

以《池上》为例,先让学生结合预习,自主选择已理解的关键字词进行汇报,随机对 “浮萍”和“不解”进行重点指导。“浮萍”主要则利用拖拽进行图片拓展,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解”一词则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唤起旧知,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有些词的意思和用法是通用的。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诗意。教师做适当点拨,让学生能表达得更有序、更明了。

2、迁移用法

让学生运用刚刚学习《池上》的方法,也就是先解字词,再说诗句这样的顺序,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小儿垂钓》,基于合作学习,分别请四位同学上台用荧光笔功能依次汇报这四句诗字词意和诗句意,老师随机对“蓬头”一词利用拖拽功能进行知识的补充,运用“魔术笔”功能,让学生在图上画出“莓苔”, 这样交互手法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操作便捷。接着再请学生汇报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

【设计意图:教学重点环节的设计力求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同时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参与课堂提供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的时间、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二)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入第二个板块——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具体环节有: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品读出诗中儿童的不同特点后,让学生通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学生想象情境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因为词语匮乏而体悟不到位,白板课件提供给了学生互动实践。

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池上美丽的情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景象并朗读感悟,先让学生想象小娃可偷采白莲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和周围的环境,接着创设了小池塘的景物素材,让学生上台一边摆一摆,一边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学生将内部感受外化成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儿童偷采白莲的乐趣。

2、情景表演,感知形象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采取情景剧的形式,生生配合演一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蓬头稚子专心钓鱼但又不忘帮助人的特点。

3、对比感悟,吟诗诵趣

在诵读、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学生体会了两个儿童的不同形象,配乐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练习,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韵。

【设计意图:教学难点环节的设计力求运用白板课件创设情境,采用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等多种语言形式,将学习过程活动化,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赏趣,体悟诗味

刚刚重点阐述了这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接下来说一说第三个板块——拓展赏趣,体悟诗味。

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并运用。于是在拓展同题材的古诗,为了让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的世界,将这些儿童古诗藏在书本的后面,请学生自己上台打开书本,感受儿童的勤劳质朴,儿童的热情好客等,再次进行诵读。接着运用白板的无限克隆功能让学生明晰不同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变古诗为现代诗,组合成儿童诗,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课后练习则让学生根据能力自主布置。

【设计意图:基于白板运用,体现了“有效设问”的教学理念,紧扣学生的认知难点,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五、教学板书的设计

20、古诗两首 字词

理解诵诗句

想象

本节课的板书抓住了文章的脉络和学习古诗的方法,内容精当简约。

结语:

交互式白板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常态下的阅读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时空,让学习充满了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更加灵动、高效!

这次教学,我只是摸索了电子白板中的一些功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钻研电子白板的其它功能,利用这些功能更好地辅助语文教学。以上是我简单介绍,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们的聆听,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四: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XX,来自济南大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教学分析}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学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备好课首先要从教学分析着手。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该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我将以学生最为熟悉、特征和规律最易于总结、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后续学习声音的基础。

【学情分析】对学情的正确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催化剂。八年级的学生具备接受一定新知识的能力,学生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声音,对声音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八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对实验的兴趣大于理论分析的阶段,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重点 难点】经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出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难点是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

由生活经验到书本知识的渗透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而启发同学们思考;在由重点到难点的突破过程中,我会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实验”,从而使同学们学会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我的教法与学法采用教与学的最优组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

{教学程序设计}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程序设计。流程及时间安排如图所示: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上课的开始,我会为学生播放一段十二乐坊的演奏视频,向学生展现奇妙的声音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板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斯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不可改变的特性。尤其是初中生好奇心更强,所以在整个教学中我也将采用提问和引导式教学。视频过后我将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种答案,我将从中引导学生分组探究以下击鼓,拉橡皮筋,手处喉咙三个实验,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思考/这三个实验学生可以直接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起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接着我将想学生演示以上三个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振动。

最后把以上六个实验根据现象填入以下表格,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出声音振动产生的原因。

在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用眼观察,用手触

摸,用大脑思考,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出自己组的观点,然后在班级内展开讨论老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终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那么声音也消失的结论.

〈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我将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近在咫尺的宇航员在没有空气的月球上用无线电交流的视频。看完视频后我将提出问题:为什么宇航员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面对面地直接谈话?难道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真空铃的演示实验。用玻璃罩罩住正在发声的物体,然后将罩内的空气慢慢抽出,再慢慢放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仔细听声音的变化。空气不可能被完全抽出,所以我用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到声音传播需要媒介的结论,借此我将引出介质的概念。

我们知道气体能传播声音,那液体呢?首先向同学们说一首《小儿垂钓》的古诗,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并让他们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我再演示液体传播声音的小实验,验证液体是可以传播声音的。并且举一个电子音乐网捕鱼和花样跳水的例子。加深同学们对该结论的理解。气体和液体都可以传声,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固体能不能传播声音,接下来,我将用土电话让同学们做个小游戏,(请两位同学在举例说明贝多芬的利用木棒传声的例子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这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传播条件,下面我将导出声音的传播形式。

因声波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运用讲授法和类比法,用形象的视频进行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对声波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三〉接下来,将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一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百米比赛时,计时员要计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对着山崖喊话,不能马上听到回声等等。 这些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快慢一样吗?让小组讨论一下,然后给学生们播放一段视频,然后提出问题。 这是《让子弹飞》开头的一部分,观看完视频后我将提出我的问题“为什么老六要趴在铁轨上听火车的声音?”让学生们讨论。接着展示一个表格,让同学们观察数据,讨论得出结论,进而解释视频中的现象。然后我会让同学们再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他们对这个结论的理解。 到此本节课知识点已全部学完,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们巩固知新,学以致用。 最后是“总结收获,探索拓展”环节,这个环节由我和学生一起来完成。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一目了然,重难点突出,。

最后是教学评价与反思,如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下面是我的讲课环节。

讲课稿

同学们(拍手一下),通过刚才我向同学们演示的真空铃实验我们得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是不可以传播声音的,从而得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我们常见的物质形态有三种,分别是气态、液态、固态,气体我们已经知道可以传播声音了,那下面就来探究一下液体固体能不能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呢?那现在首先思考一下液体可不可以传播声音?

带着这个问题,首先大家回忆一下小学时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说的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大家思考一下诗中钓鱼的小儿为什么怕岸上路人的声音会惊扰到水中的鱼呢?大家现在分组讨论一下,试举例证明自己观点,好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第三组的同学派出一个代表说一下原因,(路人的声音的可以有空气传到水中间到鱼儿)的确这首诗最后一句“怕得鱼惊不应人”就说明了液体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液体中到底能不能传播声音,将响着的闹钟用塑料袋装起来完全浸入水中,如果我们仍听到声音那么就说明液体是可以传播声音的,对不对?好现在就把闹钟打开放入水中大家注意听,现在闹钟已经完全浸入水中了,虽然声音小了但我们仍然可以听到声音,这就验证了液体的确可以传播声音。那同学们可以举出生活中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例子吗?很好这些都是,除了这些之外在奥运会上花样跳水的运动员可以在水中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还有渔民用音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五:《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文的“新”教学

——《古诗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冀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二十八课《古诗二首》中,两首诗分别是《村居》和《小儿垂钓》。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写,诗中描写了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童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两首诗同写儿童,写得是童趣,写得是童心。儿童处在人生早春,春风中放纸鸢是放飞童趣,莓苔上钓鱼是垂钓童真;两位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人生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几分活力,几分希望。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利用看插图、查字典、辨字形、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一些字的含义,体会诗中的韵律美。

3、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6个。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来提高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

2、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的意境美、韵律美。

3、通过“读——背——问——诵——唱”这样步步深入的五个环节,并借助古典音乐的清雅意境,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能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能够掌握“品字词,想画面”的古诗学习方法。

4、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古诗教学。通过对古诗本身的解读,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古诗的独特理解,并通过朗诵表现出来。(以我心解读文本,以我声诵读文本。)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吟诵经典诗词中得到更好的情感熏陶,使学生的感情逐渐得到升华,并逐渐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以及进一步深入学习古诗词的自信心。

三、说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途径理解字义,并辐射全篇。

2、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以及进

一步深入学习古诗词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以我心解读文本,以我声诵读文本。

四、说过程:

苏东坡说:才知源海文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精髓,而且深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希望我的古诗课堂能在现代教学技术的辅助下,变得更加鲜活,体现“古”诗文的“新”

教学,能实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新语文课堂。下面我就从以境引诗、信息整理、字字落实、问读结合、个性朗读、诗画合一、趣唱经典这七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

(一)、以境引诗

上课伊始大屏幕出现教师寄语(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 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并配有新学堂歌中的几首古诗歌曲,不管是文字还是音乐都以古诗词为基点,为学生呈现出一种古典美。年逾古稀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近年来为古诗词谱曲的少儿歌曲20首。在今天这堂课上我以古诗新唱作为一条隐线,以增加古诗课堂的趣味性。

(二)、信息整理

信息整理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因特网收集作者信息,了解写作背景,并经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以便在课堂上以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三)、字字落实

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这样认为:“诗有三要:发窍于音,征于象,运神于意。”也就是说字音是一切朗读训练的基础。

字字落实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并以大屏幕出现的重点提示词(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莓苔,路人、鱼)引导学生背诵。

(四)、问读结合

两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理解诗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继而全班交流。

如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我就采用了“三问”:

一问:根据预习中提示的哪些方法,你理解了哪些词? 二问:再来品味这首诗,你认为这个小孩儿有什么特点? 三问:“遥招手”是什么样的动作,做做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个性诵读

紧密的承接“问读结合”环节,个性诵读就一种深化语文素养的体现。例如《小儿垂钓》中“遥招手”的意境,古诗词专家尚有异议,那么我就将“异”就“异”,以此为个性诵读的切入点,体现垂钓小儿的认真(专心钓鱼);紧张(唯恐路人靠近);既专心垂钓,也热心助人(“招手”理解为“轻轻走过来,我告诉你”)。

在诵读的同时,配以节奏较为鲜明的古典音乐《荷塘月色》,并能让诗中垂钓小儿活起来,让学生读出自己眼中不同的“垂钓小儿”,这正是读诗的一种境界——历历在目!

(六)、诗画合一

优秀古典诗歌其独特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古诗教学中,如果仅仅抓住了“言”——诗句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忽视了诗歌的“意”——这恰恰是诗歌的精华所在。因此,领会、欣赏诗歌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教学《村居》时学生通过“四读”达到了诗画合一:

一读:生机勃勃

二读:特别喜爱

三读:热闹、欢快

四读:激昂、希望

教学中就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形声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多样性的特点,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地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挖掘古诗意境,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七)趣唱经典

教学目标中提到我会通过“读——背——问——诵——唱”这样五个环节来教学古诗,在最后一个环节“唱”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歌曲,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让古诗“新”起来,“活”起来,也让学生对古诗有新的认识,更加喜欢古诗,激发学生的乐趣。在愉快的唱诗中,不知不觉,学生就把这首诗牢牢记在心间。通过唱诗,把童趣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节说课,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谢谢!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六:《语文园地一》说课稿

《语文园地一》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语文园地一》,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语文园地一》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五个板块。

这个单元紧紧围绕“多彩的生活”,目的是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整合,整个训练由说到写,从口头表达到文字记录、动手操作,循序渐进,让学生的口、耳、手等各种感官持续参加活动,情意相容,兴趣相通,通盘考虑,顾此及彼,达到教学目的。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做到态度自然,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自己的父母听,与他们一起分享。

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及识字方法,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4、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用最好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2、难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依托”的原则,采用讨论交流法、拓展延伸法。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语文园地一》的教学,我设计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展示台”学习及“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 第二课时我安排的是“习作”《我们的课余生活》,第三课时安排习作讲评,第四课时是“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今天我要说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第四课时。

一、导入课题

二、传授新知

学习“我的发现”(一)读

1、各自轻声朗读词语,读不准的字可与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几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

(二)想

再读词语,自主思考,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三)说

1、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引导评价。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的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

这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应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学生辨析这些字在词语中的读音和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如下:

假:读jià时,意思时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后可暂时离开学习、工作场所的时间。但读jiǎ时,意思是不真实的跟原来不一样的,和“真”相反。

“好、发、朝、晃”等字让学生自己归纳。

(四)拓展词语

说说这些带点的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五)齐读巩固

学习“日积月累”(一)读读背背

设计意图:

教学中我将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生字,还背会了古诗。另外我借助课文插图,合作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感悟与理解。

1、谈话导入。

2、指导读背。

(二)读读认认

设计意图:“读读认认”不仅是要把几个字教给孩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识字。为了较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我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识字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这样反复识字就得到了巩固,同时还注意变化角度提出学习的要求,在不动声色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读认。

2、讨论发现。

3、扩展训练。

三、拓展延伸

最后,对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拓展,让学生先谈学习收获,再围绕“多彩生活”专题继续进行积累,可阅读诗词、文章,也可以搜集资料等,并汇报感受。

四、布置作业

背诵《小儿垂钓》,积累已学过的多音字。

说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 :假、好、发、晃、朝

日积月累 :学、招、怕

减一减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七:《所见》说课稿

古诗《所见》说课稿

前三完小 康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13课。它是一首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所、牧、捕、蝉、闭、立、樾”等生字,会写“童、闭、立、黄”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读懂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切喜欢这首诗,愿意主动诵读,激发向往大自然,并有在大自然中发现更多秘密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识字、写字教学;②会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牧童活泼、好奇的特征。

4、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

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三、教法、学法

1、反复诵读法

经过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歌都积淀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理解和体味。通过诵读来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欢同喜,感受诗歌的意蕴,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诵读者的情感之中,换言之,诵读者的情感自觉地融入古诗的意境中。这种自觉替代的情感反过来会进一步作用于诵读过程之中,诵读者脑海里呈现的画面,事物也会强化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学法

古诗的教学易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也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教学时,我分别采用观察图片、聆听音乐、动作表演、语言渲染等多种方法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让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3、合作学习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一种师生、生生平等的和谐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设计理念

在学习内容上构建三个维度:即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自行选择的学习内容。三个维度之间在课上以教材内容学习为主,另两项内容作为延续。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时间,留出充分的空间,通过学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进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继续阅读的欲望,也许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设置情境,促成互动,合理评价,在教师有效地参与下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关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这壮丽诗篇中的最生动的诗行。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一读感知:

1、揭示课题。古代一位大诗人非常喜爱农村的生活,一天他来到一片小树林,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以讲故事的形式揭题,而且用用设置悬念的形式了解作者,有意识告诉学生预习是一种好习惯,有不认识的字要主动想办法识记。 出示课文插图:

2、《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3、教师范读,学生说出袁枚看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描绘的情境中,为解诗意、体诗情设下伏笔;借助拼音、读通、读熟诗歌。

4、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二)、二读感悟

1、自由读诗,结合学生读诗的情况,教给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如何做到既要停顿又要连贯。

2、多种形式反复练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三读想象

1、学生先看画面,然后在《快乐的小牧童》悠扬的音乐声中,老师语言描述,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小牧童,感受牧童的快乐悠闲。

2、指导学生配合表情用快乐的语气读好前两行。

3、关掉音乐,问学生小牧童怎么不唱了?让学生弄清下两行诗意。

4、安排捉蝉环节,让学生遇事动脑筋想出解决办法。

●体会诗情,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言语描绘也好,动作表演也好,无不是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诠释、演绎动人的

诗境,同时,兴趣也在这里涌动。

(四)、四读成诵

1、根据画面背诵这首诗(愿意背的齐背随着音乐)。

2、向好伙伴背诵这首诗(可加上动作)。

(五)、写字指导

1、让学生自己说出书写要点

2、学生练习

六、拓展延伸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八:诗歌说课稿

研读诗韵意悠悠 细说词味话绵绵

诗歌是最美的,最简约的语言。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堂里,我们对教材的研读揣摩会让诗歌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孩子们得到诗歌的浸润,一定会更好地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一至六年诗词教材研说————研读诗韵意悠悠 细说词味话绵绵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学建议三方面与大家交流。 课程标准分为阶段目标和总目标,总目标是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二学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三学段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学段目标螺旋上升,相互联系,整体推进。

诗词教材内容

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我们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在人教版每一册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适量的诗词教学。课后拓展或语文园地中也穿插了名师名句,诗词歌赋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

总计:古诗词:73首 现代诗:34首 古诗名句:37句

编写体例:

这些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六个年级中。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主要在课文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呈现。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链接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综合性学习

单元和古诗词背诵版块。

编排特点 编写意图

诗词在选材上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 在我们的课本里收录了诗经.采薇(节选) 《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 艾青的散文诗《太阳的话》 让学生在名家名篇中,在最美的、最凝练,内涵最丰富的诗词中,去学习语言,去感悟文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陶冶性情。

诗词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人文气息浓郁。在小学课本中收集的古诗,很多都是表现生气勃勃的儿童生活之作,角色鲜活,童趣无限。比如《清平乐.村居》、《所见》、《小儿垂钓》都刻画了儿童稚态可掬的形象,非常感性。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降低了学习诗词的难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学习诗词的信心。

诗词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

诗词风格上有词、诗、曲。词的类别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浣溪沙 》苏轼 ,婉约派《长相思》纳兰性德

诗分为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感怀写景,或遥望边塞,或咏物寄情,首首脍炙人口,蕴涵哲理。现代诗有散文诗、叙事诗、抒情诗等。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在六年级的课本里可以看到白朴的《天净沙 秋》

教材中选编的诗词内容都是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单元导语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弹性开放,利于拓展的特点。在《泊船瓜洲》和《秋思》这两首诗课后的练习题中,引导学生搜集思乡念亲的诗句。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也给学生架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诗词的平台。教材中设计了这些留白,给教师和学生拓展的空间,丰富了教材,也贯通了课内外,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内学习诗词得法,课外迁移积累运用。

教学策略

一、初读感知,走近诗境

小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等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不同的历史情况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内涵完全不同的爱国热情,正是在这种人民的意志力量的影响和推动下,就有了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豪放和陆游“尽复汉唐故地”的悲壮疾呼。学习

古诗词,只有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之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查看参考资料,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会油然而生。所谓“情动而辞发”,感情诵读也就不成问题。可见,探究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学习诗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读诵成韵,感悟诗境

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老师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做到“五读”。

一是“试读”。

二是“评读”。

三是“范读”

四是“品读”。

五是“吟诵”。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九:三上一单元说课稿(2013.8修改)

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备课

【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三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前四册教材特色的基础上,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编课文到设计练习,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组由导语、三篇精课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精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安排会认的字,哪字属于生字就随文注音。精读和略读之间有连接语,并适当提出略读的要求。一部分后面有资料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

全册书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第一次会写的字超过了会认的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课文里的反映人体器官的字等。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全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1)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和语文园地里出现的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书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

(2)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里的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这个字被学生认识为止。(3)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4)学习

伙伴的话和文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5)有些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标注的是变调音或轻声,如,“黄澄澄”的“澄”,在课文里标注的是dēng,生字条里注音恢复本音。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本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如,第一单元,导语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点明主题,并用召唤性的语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配以精美的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第二单元导语在点明专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收集名人的资料,更多地了解他们。”目的是为后面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做好了铺垫,使单元内的各项学习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学了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在略读课文《狮子和鹿》前有这样一段话:“《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又引

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同时还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提出略读要求。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观察鲜花,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观察蜜蜂,发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有在玩耍中发明显微镜的;有在观察中发现骆驼特征,进而找到骆驼的。教材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韵文。“宽带网”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发明与发现的故事。可以看出,整个单元围绕专题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这样编排,做到了:“每组教材能围绕专题合理有序地组织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习作彼此关联,紧密结合。„„使语文各项能力的培养训练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

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第一单元的专题是“多彩的生活”。在导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种儿童生活的画面后,安排《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在这篇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考虑到教材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对这一活动不太了解,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供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接着,教材用一段简洁的话语,概括前面所学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介绍乡村儿童生活的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在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如,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怎么开展?教材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然后学习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来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略读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

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教材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还体现了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有督促和检查。活动后,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如,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的书籍。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很有用,体验成功的快乐。

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各个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如,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单元整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综合性学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单元学习之前,先进行单元导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同时明确综合性学习的任务。然后,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学习活动中,每一单课的学习都有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将综合性学习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在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和交流。我学到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本领。并随机向课外拓展,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

(三)大量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课文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册教材在选文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有反映中外、城乡儿童生活故事的《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有反映领袖、科学家优秀品质的《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头》;有反映现代儿童关爱他人的《掌声》《给予树》《好汉查理》;有反映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

小儿垂钓评课稿篇十: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章节内容是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归纳等物理方法进行物理规律探索,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

声音的发生和声音的传播介质。 物理研究方法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难点:

与声速有关的现象的解释和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的建立。

学生分析

 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已学过声音的初步知识。

 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的认

识还肤浅,观察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还较差。

教学策略及教法

 整体策略:以“提出问题——猜想——验证——结论”为主线的科学探究法。

 还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生的

能力。

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效果,增加感性认识,提高

学习效率。

教学媒体设计

 硬件环境:多媒体

 利用课件讲述美国声波枪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国防中的应用,激发学生了解

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强烈愿望。

 先播放一些美妙的声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声现象的浓厚兴趣,同时也陶冶学生热

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 用现实生活中的“水波”引出“声波”,接着用动画形象地演示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

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 把课本上的插图“鱼网发声器”改为动画并配上声音,增加了可视性,形象、生动,

学生印象深刻且很感兴趣

 利用课件展示第二课堂活动,要求完成学习报告

 “真空铃”实验难做、费时、成功率不高,且不是本节所必须做的实验,故用实验录

像代替;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用课件展示,使学生看不见、不易理解的东西变得形

象而又易于理解和记忆

 “回声”也只是能听到而看不到,用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学生感兴趣且很容易掌握“回

声现象和回声现象的应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回声测距离的原理而且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献身回声事业的理想教育;

 为了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结论、小结和检测题都以媒体的形式出现,且结论

和小结都配有声音,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强学生的记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知道回声现象,知道回声测量距离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实行自主性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导入新课:

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通过视频观看,对于声音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 猜想

请同学们做以下的活动:

有请问大家: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

特点,在它们发声的时候让它们停止发声,

看它们不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可以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在 振 动

说出图中什么物体发声,是怎样发声的?

交流: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早期机械唱片记录声音

学生活动 猜想

声音怎样传播

 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 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活动:

除了空气外,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实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从右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下图中的水波与声波相似吗?

与水波相似,音叉振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也象水似的,产生波动,并向四周传播。

3.声速:

你了解回声吗?视频

小 结

课堂练习

课后延伸


小儿垂钓评课稿相关热词搜索:两小儿辩日评课稿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儿垂钓评课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儿垂钓评课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12929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