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

2016-01-10 16:08:3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篇一:语文高考模拟测试11月月考(2016年高考新课标高考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篇一:语文高考模拟测试11月月考(2016年高考新课标高考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儋州二中2015年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董新明 审题人:李菲凡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诸子,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没有一个是纯粹的文学家。但是,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说服人、感染人,就不能不运用文学手段。而且,有一些思维方式,从产生到完成都必须仰赖自然、譬引鸟兽、倾注情感、形成寓言,这也就成了文学形态。

我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庄子、孟子;

第二等级:老子、孔子;

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仅从语言方式,老子就是最高哲学。”

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家乡——中国。

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而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高的文言文上厮磨太久。

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

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180年。在人生格调上,他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

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此后历史上一切有文学才华的学人,都不会不粘上庄子。这个现象很奇怪,对于其他“子”,都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取舍,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自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1.下列对划线部分“也就成了文学形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诸子集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一个纯粹的文学家。

B.先秦诸子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有说服人、感染力的魅力,就不能不借助文学手段。

C.其中有一些思维方式,从产生到完成,最终形成具有文学色彩的寓言。

D.先秦诸子笔下的寓言,都必须仰赖自然,譬引鸟兽,倾注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把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大家放在第二等级,只是按照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而定,并没有否定他们大成就的意思。

B.孔子的文风之所以成为“永久的楷模”,是因为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体,其厚重和端庄似乎并不堵眼堵心,始终保持着斯文潇洒的风度,并且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

C.孔子恂恂教言,浑厚恳切,令听者动容;老子铿锵断语,刀切斧劈,使听者惊悚:二者各具风格,难分伯仲。

D.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言简意丰,让中国语文穿越时空,走进了德国家庭,令西方哲学家为之叹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子和墨子能让人产生一种阅读的愉悦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论述从根本上排斥文学,主要借助的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

B.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其文辞大气磅礴,情感浓烈;其文脉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拥有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尽管他在为人方面骄傲自恃、盛气凌人。

C.庄子完成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经历了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看穿一切,怀疑人生——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归对生存意义的探寻等过程。

D.庄子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寓言故事,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也是后世学人“粘”上庄子的根本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

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

丽,至櫺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

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水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省:探望,拜访。 .

B.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 知:知晓,了解。 .

C.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 造:构造,修筑。 .

D.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 达:表达,倾诉。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B.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C.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D.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枚出身贫寒门第,家居钱塘,中年从陕西辞官后定居江宁,直到终老,享年八十二岁。

B.袁枚本来是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的,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直到做了知县,才显示了为官的才能。

C.袁枚任溧水县令时,袁父前来看望他,为了解儿子的吏治能力,袁父隐瞒姓名到民间察访。得到众人的夸赞后,他才在袁枚的陪同下高兴地进了县衙。

D.袁枚不喜欢别人用歌曲的形式传播他的为官政绩。他死后,与他交往甚密的姚鼐为他写下一篇铭史,以记述他的功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2)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

(二)古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清诗,完成8—9题。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释:①借园,友人李晴江居所名号。②主人,即借园主人李晴江。

8.赏析诗中的“笛”这一意象。(6分)

9.袁枚论诗云:“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结合本诗,谈谈你对“作诗文贵曲”的看法。(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阿房宫赋》中,运用想象、夸张,极写阿房宫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爱的磨难

[美国]欧·亨利

乔从中西部来到纽约,梦想绘画。迪莉娅从南部来到纽约,梦想搞音乐。乔和迪莉娅是

在一间画室里相见的。不久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并且结了婚。

他们居住的只不过是一套狭窄的房间,却生活得很幸福。他们互敬互爱,而且双方都热衷于艺术。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已经花完了所有的钱之前,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顺心满意的。

迪莉娅决定去做家庭音乐教师了。一天下午,她对丈夫说:“乔,亲爱的,我找到一位学生了,一个将军的女儿。她是位性情温柔的姑娘。一星期我教三节课,一节课5元。” 但是,乔并不高兴。

“我干些什么呢?”他说,“你以为我可以眼睁睁地看你工作而自己却轻松地搞自己的艺术吗?不,我也要挣钱。”

“乔,亲爱的,你真傻。”迪莉娅说,“你必须继续练习绘画。我们一周有十五元钱,会生活得很幸福的。”

“或许我还能卖掉一些我画的画哩。”乔说。

每天,他们早晨分手,晚上相见。一星期过去了,迪莉娅带回家十五元钱。她却显得有些疲惫。

“克莱门提娜有时使我感到烦恼,恐怕她不会下苦功夫练习的。但是,那位将军真是一位最可爱的老人!我多么想你能见他一面呀,乔。”

这时,乔从口袋里摸出十八元钱。

“我卖给了一个来自皮奥里亚的人一张我画的画。”他说,“他还订购了另外一张。” “我太高兴了。”迪莉娅说,“三十三元!以前我们从没有这么多的钱去花费。今晚我们将吃一顿丰盛的晚饭了。”

第二个星期,乔回到家,把新得到的十八元钱放在桌子上。过了半小时,迪莉娅回来了,她的右手上缠着绷带。

“你的手怎么了?”乔问道。

迪莉娅笑着说:“噢,发生了一件滑稽事儿!克莱门提娜递给我一盘汤时,一些汤溅洒到我手上。对此她感到很抱歉,老将军也觉得过意不去。但是你为什么也这样地瞧我呢,乔?”

“你今天下午什么时间烫着手的,迪莉娅?”

“我想大概是五点钟吧。那把熨斗——我意思是说那盘汤——是在五点左右备好的。你问这个干吗?”

“迪莉娅,来,坐在这儿。”乔说着把她拉到长沙发上,并且坐在她身边。

“你每天都干了些什么,迪莉娅?你真的在做家庭音乐教师吗?告诉我实话。”

她哭了起来。

“我找不到一个学生。”她诉说道,“所以,我就在一个洗衣坊里找到一项工作——熨衬衣。今天下午,一个女孩偶然间将一把熨斗放在了我的手上,把我重重地烫了一下。但是,告诉我,乔,你是怎么猜出我不是在做家庭音乐教师呢?”

“很简单。”乔说,“我知道关于你的绷带的所有来历,因为是我把它们送给楼下洗衣坊里一个小女孩的,她用熨斗烫坏了人的手。你明白了吧,我也在你工作的洗衣坊里的动力机房里工作。”

“那么,你画的画呢?你卖给那位来自皮奥里亚的人了吗?”

“算了吧!你的将军和他的克莱门提娜是无中生有的,那么,我那位来自皮奥里亚的人也是胡说的。”

接着,他们两人都大笑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一段中“迪莉娅梦想搞音乐”这一交代,为后文她当家庭音乐教师每周挣回十五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篇二: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卷和答案

文华高中 2015—2016学年上学期9月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2.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

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

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

①②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

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 .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贫,假贷无所得 假:借。 .

B.赂遗累千金 遗:赠送 .

C.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 数:计算数量 .

D.乃遂族主父偃 族:灭族 .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B.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C.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D.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对自己“倒行暴施”的解释是自己一直不得志,且受尽冷落,困顿太久。他认为“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所以大量接受大臣的贿赂。

D.主父偃在自己显贵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译文:

(2)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青玉案 · 送山谷弟贬宜州

黄大临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垂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黄大临,黄庭坚之兄。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

8.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痛?请简要概括。(5分)

9.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通过故国江山、旧日宫殿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传达出无限惆怅之感,这两句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开篇就用“ ,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

(3)《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蒲公英情人

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得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所谓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地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第一丝春天的气息的时候。”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地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地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下层劳动人民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B.萨拉靠给一家餐厅提供菜单维持生计。她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萨拉每天忍受着相思之苦,还得坚持工作。

C.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表现一对热恋情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对他们寄寓深深的同情。

D.本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和欲罢不能的牵挂,正是这种爱让两人得以重逢。

E.本文最末一段匠心独具,巧妙地道出了沃尔特寻找萨拉的艰难历程,给读者一种“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震撼力。

(2)请简要分析萨拉这一人物形象。(6分)

(3)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6分)

(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有人译为“菜单上的春天”。你认为哪个题目好?请结合全文,阐释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篇三:2015-2016学年杭州市五校联盟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2016学年杭州市五校联盟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试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

A.因为(wèi) 瞋怪(chēn) 冠心病(guān) 称体裁衣(chèn) ....

B.尽快(jǐn) 刁难(nàn) 大杂烩(huì) 管窥蠡测(lǐ) ....

C.诰命(hào) 处方(chǔ) 应声虫(yìng) 溘然长逝(hé) ....

D.衍变(yǎn) 茎叶(jīng) 闷葫芦(mēn) 同仇敌忾(kài)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萃、时代光芒的灼射、抚慰心灵的旋律;同样书法要成为彪炳书史的赫赫名作,应该是具象的诗、流动的诗。

B.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铁项目是墨西哥讫今为止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一项目向社会公布后立即引来全球高铁巨头的竞逐。

C.在浮躁暄嚣、尘土飞扬中,很多人在为个人奋斗的过程中,渐渐变得好斗、复杂、神经质,要么一脸浑浊,要么面带愁容。

D.一条浅溪萦绕万康村,平添了几分灵气:清泉山中来,淙淙溪流,汩汩有声,鱼虾嬉戏水藻间;远处,奇峰、怪石、绿植层见叠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一对豆蔻年华的姐弟,原本应该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从小患上了一种奇怪的“软体病 ”....

而与学校无缘。

B.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说,好的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穿行在繁华的现实世界里,不管世态多么炎凉,都会安之若素。 ....

C. 季羡林在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通德文、梵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令人侧目而视。 ....

D. 小强在超市购物时,明明把挎包存进了超市的自动寄存柜,准备取走时却发现挎包不胫而走,谁....该对此负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推动“新中装”,其中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确立推动中式服装发展的理念,在社会中形成中式服装的流行氛围,让广大人民喜欢、认同、穿着中式风格的服装。

C.近日伦敦高等法院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能成立。

D.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时候

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 。 。 。 。 。

①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

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

③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⑤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A.④①②⑤③ B.②⑤④①③ C.⑤④①②③ D.②⑤①④③

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 “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二十四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提取出四个关键词,概括莫迪亚诺的小说的特点,不超过18个字。 “新寓言派”小说家们追求的哲理,与前辈大师的哲理不同,他们笔下的哲理似乎没有什么系统可言,不谋求建立某种主义或思想体系。这一特点在莫迪亚诺的作品中体现得似乎最清楚。寻找、探求本是他早期小说最常见的主题因素。不同作品的主人公或是找避难所,或是找往昔,或是找亲人。当莫迪亚诺面对人类命定的、悲剧性的生存状况时,他没有“有所作为”的反抗,只有悲天悯人的伤感情怀。莫迪亚诺的小说,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为什么人们宁愿相信谣言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这个时候,如何让人相信正确的事实?如果你认为,只需要把事实告诉那些误信了谣言的人,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信念,那你就太天真了。

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文章,声称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与自闭症存在相关性。西方社会的许多家长由此不敢给孩子打三联疫苗。然而,安德鲁的报告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作者也因为存在学术不端而被吊销了行医资格。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都对此作出了专门的说明。

然而,2014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政治科学研究者布伦登•奈恩及同事随机选择了1700多名父母,这些父母的孩子都在17岁以下。针对三联疫苗的传言,这些父母接受了呈现事实的各种不同的干预方式,结果无一有效。不仅如此,这些辟谣措施还可能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奈恩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也曾发现。当时他考察了媒体对政治家说法的纠正会产生什么作用。结果他发现,政治家的支持者看到纠正信息之后,会更加支持政治家的说法。这种现象被称为“逆火效应”。

心理学家对此有一套解释。在日常的沟通中,人们有一个“隐性的规范”,即默认对方跟你说的话是真诚的、重要的、清晰的,除非有显著的反面证据让你对此产生怀疑。根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芬解释说,尽管人们可以对一个信念产生怀疑,但这需要较高程度的注意力、信息高度可疑,或是在接收信息时就存在高度不信任。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倾向于接受信息而不是拒绝它的,因为并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提醒听者对它产生怀疑。甚至,一部分学者还提出,一个人如果要理解一个说法,那么他必须至少暂时性地接受这个说法为“真”。换句话说,“相信”是人类理解一件事情的必要前提。心理学家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反复证明,即便一个错误说法被修正,它在人脑中的影响也可以是持续性的。对于已经接受了错误信息的人来说,让他们回复到

从未接触过的状态,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跟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肯定理理论”它指的是,人们有动力去维护自我的完整性。基于这种理论,奈恩正在尝试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纠正错误信念:不是着眼于告诉人们正确的事实,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人们对自我的信念上。比如说,他已经发现,如果先让人们回忆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刻,再让他们去接触那些意见分歧很大的话题,比如气候变化,那么人们就会在接受不同观点上变得更加开放。然而,不可能每次在纠正人们错误认知的时候先让他们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感觉良好的时刻。对此,奈恩给出的是另一种解决方案。比如围绕埃博拉病毒,非洲出现了许多谣言。有人认为这种病毒并不存在,有人认为它是政府的阴谋,也有人认为它是西方人士带入的。面对这种情况,仅仅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疾控中心提供科学事实是不足以改变人们的信念的。他提出一种相对耗时但也许会更有效的方法:跟当地被人们信任的社区领袖合作,一个一个村子做工作。但愿这是一种良法。

8.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逆火效应”的一项是( )

A.2008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的传言在短信圈大量转发,四川省农业厅发布辟谣公告,却导致全国范围内柑橘滞销。

B.2010年2月,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尽管有部分人不相信,但还是有数百万群众走上街头“躲避地震”。

C.2011年3月,日本福岛因大地震而发生核泄露,有人在QQ群称食盐中的碘可防止核辐射,尽管媒体和专家解释这毫无依据,可还是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抢盐潮。

D.2014年,在微信群里疯传牙膏底部的颜色条表示它的天然或化学成分含量,许多入在看过电视解释两者毫无关联后,反而到超市购买时更青睐绿色条的牙膏。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人们的错误接受,正面呈现事实的辟谣措施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研究人员看来,这可能与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

B.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显著的依据提醒听者,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会相信它是真诚可信的,并在此前提下去理解它。

C.在奈恩看来,那些不敢给孩子打三联疫苗的家长和那些政治家的支持者,虽然涉及领域不同,但对正面纠正信息的反应都不是令人欣喜的。

D.奈恩正尝试一种不同常规的辟谣方式,即纠正错误信念时,把着力点放在人们对自我的信念上,那么人们在接受不同观点时或许会变得更加开放。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奈恩选择孩子在1 7岁以下的父母作为干预对象,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还处于未成年时期,体质相对较弱,引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概率高。

B.奈恩针对非洲围绕埃博拉病毒的谣言所提出的另一套方案,正是基于“逆火效应”和“亲其人,信其道”的心理原理,让当地人更容易改变自己的信念。

C.已经接收错误信息的人,想让他们回复到未接触过的状态,不是毫无可能,但鉴于错误说法在人脑中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这种“清零”会非常困难。

D.谣言在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基于心理学家的研究,各国政府在辟谣时只提供科学事实以澄清真,相或采取强制措施打击传谣者,未必是有效之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

①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

②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③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弋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

④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

⑤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

⑥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⑦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

11.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

1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13.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15.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人生态度的感悟。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1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中:遭受。

B. 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族:众多。

C. 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已:治疗。

D. 间则蹑屐登崖 间:间或。

17.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积水成山,风雨兴焉

B.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篇四:2016年高三月考试卷

绝密★启用前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监测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高三集备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第I卷 阅读题 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甲 必考题

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为本”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丽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第1页 共10页 ◎ 第2页 共10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蒲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生认为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道。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正于是具阍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5分) 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耒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昕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5分) 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成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阅读下面这组对比诗,完成8-9题。

重之。

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唐 王维 宋 周弼

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采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日:“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8.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5分)

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9.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6分) 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及(l)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祢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敷所在供给。至京,“ , ”的境界。

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引用“五丁开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山”的神话,为人类开发山川的活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 , ,”来表现溪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流弯弯曲曲,时隐时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乙 选考题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答题卡上把所选答题对应答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鉴 赏 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汪曾祺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A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

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

第3页 共10页 ◎ 第4页 共10页

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卖果子。”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不卖。”

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叶三说: 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不卖。”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也不是谀媚。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了。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唔!你怎么知道?”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花是乱的。” 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对极了!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E.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不对?”

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3)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6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分)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4)小说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结尾,有人认为他的做法值得称赞,有人认为他

第5页 共10页 ◎ 第6页 共10页

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丹心一片林徽因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丰,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相关链接

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①林徽因(1904 -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事有“一代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才女”的美誉。 (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

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②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

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萧乾《才女林徽因》)

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③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梁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绘制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吧。

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E.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

机离开祖国的。

(2)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6分)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3)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请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4)林徽因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8分)

第7页 共10页 ◎ 第8页 共10页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2015年亚洲杯预选赛,国足与伊拉克、沙特、印尼同组,球迷们又开始担心了,国足可能又_________,再次惨遭淘汰。

②作为中国新兴互联网业态的代表,________的阿里巴巴正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并受到热捧,成了中国企业的领跑者。

③在第12届意大利伊斯其亚国际电影节上,唯一一部入围的华语电影《从哪来,到哪去》________,斩获最佳摄影奖。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A.不孚众望 深孚众望 不负众望 B.不负众望 不孚众望 深孚众望

C.深孚众望 不负众望 不孚众望 D.不负众望 深孚众望 不孚众望 2015年4月14日早晨,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大,我想去看看”。网友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经采访得知,A.中国铝业将亏损的原因归为主要产品的价格下滑,其实产能过剩,不断攀升的人力、作者为2004年7月入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已经任职11年之久。 “世物料和运输成本都是压垮国内电解铝的最后一根稻草。 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寥寥10字,看似任性但又颇具情怀的辞职理由让人感慨良多。B.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但一些企业在农民工进厂后,不按时发工资、不购买劳动保险、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不签订劳动合同,很多农民工为了有活干只能把苦往肚里咽。

确立意,文体特征突出,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C.我们对主权之所以看得更重些,原因是中国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的缘故。中国人民对国家主权和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往往最为敏感。

D.记者走访景区发现,由于缺少监管,很多农家乐定价具有随意性,有的甚至有两套价目表,在游客人数激增的节假日便使用定价较高的价目表。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有一次,有人曾向希尔伯特请教:明天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这位20世纪科学工作者界的领袖幽默地说:“到月球上去抓苍蝇。” 。希尔伯特在回答为什么时说:“因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许多连带性的技术难题,而这意味着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几乎一切的物质困难。”今天,人类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去月球发电、种庄稼,已经像“抓苍蝇”一样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面前。

A.这有点儿像天方夜谭。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实在需要克服太多太多的困难 B.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要做到这样一件小事,将要碰到一连串的难题 C.这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实在需要克服太多太多的困难 D.因为要做到这样一件小事,将要碰到一连串的难题。这是无法想像的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①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② 。在波兹受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③ ?它把我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17、请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6分)

传统的现代派绘画—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抽象艺术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第9页 共10页 ◎ 第10页 共10页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篇五:海南省2015-2016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2015-2016年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1卷(阅读题 共7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现代德国哲学家斯播格耐在他的名著《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它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这三种基本象征都是取之于空间境界,而他们最具体的表现是在艺术里面。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

②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

③西洋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透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

④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名画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邹一桂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只是一种技巧,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

⑤早在宋代一位博学家沈括在他名著《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他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法原理。他并且以为那种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看不到全面,所以不能成画。他说“似此如何成画”?他若是生在今日,简直会不承认西洋传统的画是画,岂不有趣? ⑥这正可以拿奥国近代艺术学者芮格所主张的“艺术意志说”来解释。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而是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只摄取一个角度,而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中国画法六法上所说的“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原理,而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⑦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⑧西洋画法上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向的空间的幻景。一切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正如邹一桂所说:“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官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而中国则对于同此一片山景“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其所构的空间不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

(选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空间意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他将透视法的知识用于绘画,于是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意识产生了。

B.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

C.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不是像希腊雕像、埃及墓中甬道、伦勃朗油画中的风景,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艺术空间。

D.西方画体现出来的空间意识是画家的眼睛从固定角度出发,集中在一个透视的焦点,再辅以心灵的眼睛,透视全景。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段从斯播格耐《西方之衰落》开篇,斯播格耐在文中谈到埃及、希腊及欧洲近代文明的空间象征理论给作者以影响,怍者以此来考察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

B.③④段首先介绍了西方在十四世纪将透视法引进绘画、建筑领域,而中国画家邹一桂则认为西方这种通过透视而产生的绘画“不入画品”,而真正能人画品的画,是采用沈括的“以大观小之法”。

C.⑤~⑧段具体介绍了“以大观小之法”,即从一个角度,俯仰观照宇宙万物,空间万象,这也就是具有节奏感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D.全文通过比较的手法介绍了中国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和西方的不同,全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将作者对中国诗画的魅力,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解读到了极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西洋画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所以不能成画,而中国画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

B.采用西洋透视法的画家视线是固定的、直接的,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而中国画家的视线不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是流动的、转折的。

C.西洋画是一种机械的照相,而中国画则不然,其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支配。

D.西洋画画参天的大树、树外人家、远山流水一定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而中国山水画家却移远就近,将大树和树外人家、远山流水画在一个平面上。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恭总其众 总:统领 B.为将躬勤细事 躬:亲自

C.今何不发 发:发作 D.求福反以速祸 速:加速

5. 文中划斜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B. 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C. 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D. 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6.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长恭作战勇敢,在邙山之战中,他率领五百骑兵,两次杀入敌军阵中,同城中齐军将士联合将敌军打得大败,齐军将士歌颂此事,后成为《兰陵王入阵曲》这首曲子。

B.高长恭因是文襄帝的四儿子,所以在回答齐后主的问话时引起齐后主的忌惮,又不能听从尉相愿的劝告而隐退,被赐饮毒酒而死。

C.高长恭在任瀛州刺史时,曾被行参军阳士深告发贪赃枉法,所以被免职。在进攻定阳的战斗中,高长恭把阳士深打了二十杖,但并不是报复。

D.高长恭声音和容貌都很美,心志雄壮,在军中为将,能关心士卒,表明了他品行中良善的一面。但是他贪爱钱财,为人所垢。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5分)

(2)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8.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5分)

答:

9.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针对当时士族阶层崇尚虚无、混淆生死、不思进取的现实,明确指出“ , ”,要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时间。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表达了对理想的君臣际遇关系的肯定与憧憬。

两句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之路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诗中“ , ”

爱玲,便是后者。

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

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4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

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

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

1942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

(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

【相关链接】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篇六:淮海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含答案

淮海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2015.9.24)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各句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战士们毫不畏惧,怀着 ▲ 的决心,英勇地冲向敌人。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 ▲ 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在这次游泳比赛中,不少少年选手 ▲ ,获得了好成绩。

A.破釜沉舟 窥视 脱颖而出 B.孤注一掷 凝视 崭露头角

C.破釜沉舟 凝视 崭露头角 D.孤注一掷 窥视 脱颖而出

2.下列各句中修辞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B.秋雨跳着欢快的舞蹈,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是闷死人了。

C.我和村里的伙伴们跳入清澈的水中,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水流像父亲有力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D.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来自中俄两军以及我国地方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共百余人,紧紧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战场”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推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B.目前,多家保险公司已经接到天津爆炸事件中车辆进口商报案,并组织专业人员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前往现场评估损失、统计排查。

C.中国政府在优惠贷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

D.该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住国内微型车、农用车生产制造起步不久、市场销售日趋走俏,很快就占领了大半个市场。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总觉得,我们有些作家太虚伪了, ▲ 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的作家有忏悔意识,敢于面对真实的内心世界。

①这是我们的作家最失败的地方

②他们有一种“扬善”的美德,但也有一种“隐恶”的劣性

③俄罗斯为什么可以产生那么多一流的大作家

④缺少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

⑤不敢叩问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人看

A.④②⑤①③ B.⑤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⑤ D.②⑤①④③

5.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3分)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

B.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C.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林运使墓志铭

杨万里

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是不可不赏!”乃以闻。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

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前守匮于赋,故事戍..

①者既行,居者增餐钱,而州不时给。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色,公不为动,徐曰:若辈欲

反,必先杀我。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力辞不就。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训词曰: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有言于丞相者曰: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转运副使。命下,八郡耸然曰:此真监司也。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

②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是岁

乾道六年也。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公自律清苦,一夕视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公曰: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

注释:①猘zhì,狂犬,猛犬。②祠禄,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以闻 闻:让„„知道,报告 .

B.故事戍者既行 故事:旧例,惯例 ..

C.有旨趣公入奏 趣:趋向,奔赴 .

D.竟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 竟:事毕,结束 .

7.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 .

B.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 .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D.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

8.林运使为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3分)

(2)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3分)

(3)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的。(3分)

(2)前人评杜牧诗常有“抑扬顿挫之节”,此诗短短四句,有波澜起伏,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 。 (屈原《离骚》)

(2)长风破浪会有时, ▲ 。 (李白《行路难》)

(3) ▲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6) ▲ ,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7)见贤思齐焉, ▲ 。(《论语》)

(8) ▲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月 夜

韩少功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⑥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⑦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选自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

12.文章②③两段通过对比,凸显了城里月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3.请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4分)

14.“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单独成段,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但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篇七:2015—2016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 试卷

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⑴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 ▲ 最浓郁的芳香。

⑵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贡献份额,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 ▲ 。

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 ▲ ,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A.挥发 反应 因地制宜

B.散发 反映 因地制宜

C.散发 反应 恰如其分

D.挥发 反映 恰如其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影响了元杂剧的作者们,这就使得元杂剧具有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

B.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让读者切身感受高品位文化,长期阅读有助于读者夯实底蕴深厚的人文素养,构建内涵丰富的精神大厦。

C.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王传》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可以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全著字数逾一千多万。

D.专车软件将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结合起来,不但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直得到人们的好评。 ▲ , ▲ , ▲ 。 ▲ , ▲ , ▲ 。可以说,在关于西湖的吟咏中几乎没有超越苏轼这首诗的。

①这首诗还微妙表达了一个美学原则

②而且用拟人手法将西湖比作美人

③人们读了它会对美有更清晰的认识

④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它的丽质都无法掩盖

⑤诗人不但表现出西湖的形象特征

⑥美的形式是天然与雕饰的统一

A.⑤④②③①⑥ B.③①⑥⑤②④ C.⑤②④①⑥③ D.③⑥①④⑤②

5.对下列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两只蚂蚁想到墙那边去找食物,第一只蚂蚁顺着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了下来,如此反复了几次。另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那边。第一只蚂蚁爬过墙时,另一只蚂蚁已将食物吃完了。

A.正确的方法胜于盲目的坚持。

B.忽视方向的选择会误入歧途。

C.取得成功需要摒弃思维定势。

D.汲取他人教训可以少走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贻华亭诸亲友诗序

(明)何良俊

余旅寓留都,故乡诸亲友每有来讯,即讽余南归。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夫轩冕者本..

荣身之具也,然不免于牵曳,由达情任性者视之,其于桎梏等耳。若吴中士,竞营厚产,多.

者以万计,其次不减数千。故皆受有司绦笼,每一接见病若夏畦,其为桎梏,孰甚于是?

余羁旅贫困,有时绝粮,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然士可杀不可辱,纵令饿死,不犹愈于低头就之乎?且良俊譬若笼中之鸟,今幸已解决,宁可自求更处笼中哉?脱去一笼,复入一笼,此自贻伊戚。他日谁复怜之?谁复念之?又谁复肯解放之耶? .

夫建康旧都,其留守大臣暨诸僚,皆与内庭埒,但事简乏权,颇称闲局。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见良俊颇工笔札,兼善名理,说剑谈兵,考.

文辨制,下至词曲亦能知其音调,故常下榻待之。又以良俊失意无聊,不欲责以苛礼。良俊.

性复疏宕,每至,即抵掌谈笔于其坐。诸公亦无牾也。假令亲友强之南归,不知教何此着此?..

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故聊寄傲以毕余年。古人常寄傲泉石,余乃今寄傲于公卿间,此亦.

一大奇事也。

吾家子晳,史称其明目秀眉,真素通美,博通群书,善于谈论,率到好狎,遨游人间,大言箕踞,公卿皆下之。时驾柴车,恣心所适,致醉而归,时人号为通隐。此即秣陵故事。今日良俊适在秣陵,熟知子晳千年之后,复有一云孙似之耶?辄用韵寄怀,以贻同好。 ...

(选自《何翰林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讽余南归 讽:指责 .

B.见良俊颇工笔札 工:擅长 .

C.今日良俊适在秣陵 适:恰逢 .

D.以贻同好 贻:赠送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 又以良俊失意无聊 ..

B. 然不免于牵曳 即抵掌谈笔于其坐 ..

C. 其留守大臣暨诸僚 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 ..

D. 他日谁复怜之 复有一云孙似之耶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4分)

(2)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5分)

9.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的品格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 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客至》的颔联写主客对话,表达了主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3分)

(2)《宾至》一诗写出主人当时怎样的生活状态?(3分)

(3)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惟草木之零落兮, ▲ 。 (屈原《离骚》)

(3) ▲ ,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4)黑云压城城欲摧,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5)锦瑟无端五十弦, ▲ 。 (李商隐《锦瑟》)

(6)寄蜉蝣于天地, ▲ 。 (苏轼《赤壁赋》)

(7)伤心秦汉经行处, ▲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大道之行, ▲ 。 (《礼记·礼运篇》)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福 贵

余 华

①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挂在身后的皮带上,让它像尾巴似的拍打着我的屁股。

②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话。最喜欢的是傍晚来到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提上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下来,拿一把他们递过来的扇子,尝尝他们和盐一样咸的咸菜,看看几个年轻女人,和男人们说着话。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得最多的一次,当我站起来告辞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了。然后我与一位当上了祖母的女人坐在门槛上,她编着草鞋为我唱了一支《十月怀胎》。

③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田里的棉花已被收起,几个包着头巾的女人正将棉秆拔出来,她们不时摔去根须上的泥巴。我摘下草帽,从身后取过毛巾擦起脸上的汗水,身旁是一口在阳光下泛黄的池塘。一声吆喝从远处响亮地传来,我走过去,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正在开导一头老牛。

④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⑤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口依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

⑥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⑦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这牛有多少名字?”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你是城里人吧?”“是的。”我点点头。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⑧“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你别偷听,把头低下。”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⑨我看到老人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选自《活着》,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12.文章第②段叙写“我”与农民交往的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3.第④⑤段中福贵的语言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

14.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15.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取向。(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

①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②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篇八:全国2016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修身为本‛的行为理念,这在消费上主要表现为‚知 足常乐‛、‚淡泊名利‛等。同时,这种传统观念至今也影响着大多数中国人。具 体表现为,在很多中国人的潜在意识里,如果一些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上, 那么常常会被视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西方人的消费 观念,他们十分注重精神追求。在当今的西方国家,他们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传 播媒介去刺激人们进行精神消费.以使其经济得到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从历史观的角度讲,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 人们进行个性消费。同时,求同攀比在我国消费史中也广泛地存在。而现今,我 国消费者的‚求同攀比‛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制约了消费的主体性。近些年,西 方人愈采愈重视实现消费活动的自我价值,而对其他人的消费则没有太大的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人们的 经济压力,只要个人的消费在预算的条件下就毋庸顾忌。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消费地点、消费形式以及消费手段均属于消费方式 问题,消费方式不仅直接体现着日常生活,而且与消费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 当前的经济条件下,通过自给型的消费来满足个人需求是我国居民普遍接受的消 费方式。而西方国家居民则更热衷于交换形式的商品化消费。

从概念上讲,消费习惯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人们在消 费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经常性的消费行为和风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 西方消费习惯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 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 商业服务。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 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 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 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 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 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荻取了丰富的消 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 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 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 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面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一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在积极借鉴 西方消费文化先进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抓住机遇,重构本土消费文化。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在消费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冲突,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受到“修身为本” 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在娱乐消费上保持克制。

B.中国消费者往往存在求同攀比的理念,西方人认为可在预算条件下进行消 费,所以他们秉持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

C.中西方消费观念的冲突具体表现在消费地点、消费形式以及消费手段等方 面,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联系密切。

D.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既要理性对待 西方消费文化,更要重构本土消费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之外,很少将时间与精力投放在娱乐上,而 西方国家则往往通过传播媒介去刺激人们进行精神消费。

B.封建时代的经济条件制约着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中国人进行个性消费不够 现实,而求同攀比的消费理念的影响延续至今,也约束了消费主体。

C.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可以体验彼此的历 史文化,消费习惯也因此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商业服务。

D.中西方消费观念的相互借鉴处于不对称的状况,中国消费者更容易受到西 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消费理念的严重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人的消费理念注重精神追求,近年来更是注重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消费 活动,对于其他人的消费则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B.中西方在消费方式上存在冲突,中国人受到“知足常乐”等传统观念的影 响,坚持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而西方人钟情于商品化的消费。

C.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 传播媒介,刺激着广大消费者强化精神层面的消费。

D.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冲击了中国人的消费思维,我们在抵制 西方消费文化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构建自己的新型消费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显,字世荣,阳平乐平人也。自言本东海郯人,王朗之后也。父安上,少 与李亮同师,俱受医药,而不及亮。显少历本州从事,虽以医术自通,而明敏有 决断才用。初文昭太后之怀宣武,梦为日所逐,化而为龙而绕后,后寤而惊悸, 遂成心疾。文明太后敕徐謇及显等为后诊脉,謇云是微风入藏宜进汤加针显言案 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男之象果如显言久之补侍御师。

宣武自幼有微疾,显摄疗有效,因稍蒙眄识。又罢六辅之初,显为领军于烈 间通规策,颇有密功。累迁廷尉卿,仍在侍御,营进御药,出入禁内。累迁御史 中尉。显前后居职,所在著称。纠折庶狱,究其奸回,出内惜慎,忧国如家。及 领宪台,多所弹劾,百僚肃然。又以中尉属官不悉称职,讽求改革。诏委改选, 务尽才能。而显所举,或有请属,未皆得人,于是众议喧哗,声望致损。后宣武 诏显撰药方三十五卷,班布天下,以疗诸疾。东宫建,以为太子詹事,委任甚厚。 上每幸东宫,显常近侍,出入禁中,仍奉医药。赏赐累加,为立馆宇,宠振当时。 以营疗功,封卫国县伯。

及宣武崩,明帝践阼,显参奉玺策,随从临哭,微为忧惧。显既蒙任遏,兼 为法官,恃势使威,为时所疾。朝宰托以侍疗无效,执之禁中。诏削爵位,徒朔 州。临执呼冤,直阁伊盆生以刀镊撞其腋下,伤中吐血,至右卫府,一宿死。子 晔,尚书仪曹郎中,惧走,后被获,拷掠百余。宅没于官。

初,显构会刺史元景,就刑南台。及显之死,在右卫府,唯隔一巷,相去数十 步。世以为有报应之验。

(选自《北史·王显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稍蒙眄识 眄识:宠遇

B.间通规策,颇有密功 规策:谋略

c.累迁廷尉卿 累:多次

D.朝宰托以侍疗无效 托:托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謇云/是微风人藏宜进汤/加针显言案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男 之象/果如显言久/之补侍御师/

B.謇云是微风入藏/宜进汤加针/显言案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男 之象/果如显言/久之/补侍御师/

C.謇云是微风入藏/宜进汤/加针显言案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男 之象/果如显/言久之/补侍御师/

D.謇云/是微风入藏/宜进汤加针显言/案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 男之象果如显言/久之/补侍御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显出身于医学世家,技艺精湛。父亲行医对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诊 断文昭太后之时,力排众议,显出高人一筹的医术。

B.王显深得皇帝信任,成就显赫。宣武帝儿时有疾病,王显对症下方,治疗 得当;宣武帝诏令王显编写药方,指引天下人治病。

C王显因功多次升迁,为官有名。他侍候皇帝,出入宫中,升任御史中尉; 精明决断冤案,处置奸邪之人,受到各个官僚尊敬。

D.王显作威作福,名声扫地。在举荐中尉属官时,用人不当,声望受到损害; 兼任法官之时,仰仗权势,为朝中权臣所痛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以中尉属官不悉称职,讽求改革。诏委改选,务尽才能。

译文:

(2)初,显构会刺史元景,就刑南台。及显之死,在右卫府,唯隔一巷,相去数 十步。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长相思

陈东甫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8.这首词上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6分)

9.词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思想情感有什么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借助朝菌、蟪蛄表明 人生苦短。

(2)《陋室铭》中,诗人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3)杜甫《登高》中“__,_”,彰显出“树犹如此,人 何以堪”的生死隐喻,凸显了生之须臾的沉重。

【乙】 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战友

谢大立

在家等死的张凤,收到一封信,说墓园管理处的负责人木根,没有按他的要 求,祭奠要他帮着祭奠的人。

读罢信,张凤颤颤抖抖地站起来,拿了拐杖下楼,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公墓地 的侧门。由侧门进,是不想让木根知道他来了,也是想亲眼看一看检举人说的是 不是真的。祭奠了,墓碑前是会留下痕迹的。

果然如说,张风的气不打一处来,嘴里不停地骂,这个没出息的东西,占小 便宜占到了死人头上!自己真是瞎了眼,还把这么个玩艺儿当亲人,让他保管遗 嘱。他的遗嘱是,木根帮他每天一次祭奠死在他手里的这个人;他死后,他的财 产全部捐给遭受天灾人祸的人们。骂着,张凤对着墓碑说,兄弟,实在是对不住 你了,这些日子不能亲自来看望你,实在是感到身体不支。我虽然不能来,但没 忘了委托木根,想不到这个猪狗不如的东西连这点便宜也要占!你不要生气,我 这就去教训他。

木根是张凤的战友、老部下。他转业那年,木根复员。他转业选法院,一步 一步当上了院长。当上院长的第=年木根来找他,说他的家里实在是穷得连娃子 上学都上不成了。他利用权力给他安排了临时I.叉通过关系把他搞到民政局当 上了墓地的负责人。管基地虽不是什么好工作,但总算是谋到了一份正儿八经的 活计。

张凤用拐杖捅开木根办公室的门,木根把老花镜摘下来放一边,好像知道他 要来似的说,来了,老院长……张凤用拐杖把地板一杵,说,这里没有啥院长, 只有张凤!他这么说,是木根犯了他的大忌——被撤了职的人最忌讳别人再叫他 的官名。那是桩轰动全国的冤案,发生在他当院长的时候。轰动了全国,他这个 当时的院长当然就跑不脱了。

木根改喊他老首长,并赔礼说,对不起,那样喊惯了。又说,您是不是为烧 纸的事来的?都怪我考虑不周,我该打!并打了下自己的脸说,死者在我的梦里 说,你天天在我的墓前烧这烧那,烧的可是钱,你用这些钱给墙那边孤儿院的孩 子们买点什么不好……我怕您不赞成,就先斩后奏了。张风心里说,你怎么知道 我是为烧纸的事来的?你是做贼心虚吧?嘴里说,死者报梦?报梦也该找我报 梦,我咋没有梦到过?

木根面露喜色,说,这事不是您委托我在办吗,他一定是把我当成您的代理 人了……对了,孤儿院那边,我也是以您的名义给孩子们买东西的,那里的孩子 们吃了您的东西,天天嚷嚷着要见您这位爷爷,您今天来了,可得过去与孩子们 见个面,那些孩子都可爱极了。孤儿院就在墙那边,不知您还记不记得那边院墙 的那道门,打开门出了门就是……

张凤的心里还是有点怀疑是木根占了小便宜,过去看看,正好验证一下。他

就跟着木根沿着院墙边的小路走。院墙的这边是阴世,院墙把阴世和阳世隔开。 脚下的路张凤也很熟悉,他来这里祭奠完死者后,常在这条路上来回地走。路上 行人很少幽静至极,十分对他的味。他一度还曾经想过,哪一天他过世了,也让 木根把他安排在这块墓地里,让灵魂天天在这条小路上徜徉。

真的是不远,院墙的门打开,就听到了孩子们的歌唱。孩子们唱的是耳熟的 生日歌。循着歌声没走多远,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围着一个蛋糕坐在一起,很 显然今天是他们中某一位的生日。木根冲着孩子们说,给你们买生日蛋糕的爷爷 来了!木根的话声一落,站起来一位姑娘。姑娘用她嘹亮的嗓音对孩子们说,起 立,给爷爷鞠躬,喊爷爷好。孩子们唰地站起来喊:爷爷好!喊得他热泪盈眶。 自从他的院长被撤,他觉得无颜再面对世人,躲着世人,就久违了这种人世间的 真情。

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他激动地说,孩子们,你们除了蛋糕还想吃啥?孩子们 的回答五花八门,是他们各自想吃的。他想都不想地说,要不要爷爷给你们买? 要——孩子们异口同声。他的泪随着这个拉长的‚要‛字流了出来。这个‚要‛ 字让他震撼.他的院长被撤后,头一次听人对他说这个字。在他的o里,这个世 界不需要他了,他与这个字已经是无缘了。这么多孩子对他说出这个意义重大的 字,对他能不是一注强心剂吗!

张凤觉得他的浑身一下子来了好多劲,病也没有了。他扭头对木根说,我要 修改我的遗嘱,把我的遗产全部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木根说,好哇,一切听 您的。他又说,从今天开始,给孩子们买东西送东西先由我亲自办,我办不动了 你再接着办。木根像在部队里那样,一个立正说,得令!他也仿佛回到了在部队 当首长那会,带那么几分武断地说,你忙你的去吧,我也要去给孩子们买东西了。 说完,煞有介事地离去。

木根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来会心的微笑。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介绍了张凤的状况,院长一职被撤,心理不太平衡;在家“等死”, 主要是因为他病人膏肓,失去了人生前进动力。

B.张凤接到信,听说木根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祭奠,主要的表现是“嘴 里不停地骂”,看出他的粗暴性格,与其身份不相符合。

C.小说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张凤对木根没有“祭奠要他帮着祭奠的人” 的愤怒和悲伤写起,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D“您是不是为烧纸的事来的”,既与开头“也是想亲眼看一看检举人说 的是不是真的”照应,也为后文木根陪同张凤去孤儿院埋下伏笔。

E.文章既以“战友”为描写对象,也以其为线索;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木根的行为,让张凤为之动容,让他改变了看法。

(2)小说最后一段“木根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来会心的微笑”,原因何 在?(6分)

(3)小说在刻画张凤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多次写到张风的身体状况,主要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意图?请简要分 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2)题。(25分)

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篇九:新课标2016届高考全真模拟考试(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新课标I卷

新课标2016届高考全真模拟考试(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新课标I卷)

命题:tangzhixin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时间:9月30号 本套试题适用地区: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 、湖北、湖南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径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

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 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 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 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 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

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歙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③①②

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是某也,三老役焉,某也者廷掾役焉,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无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

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嗔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注】①最:古代考核政绩的等级,以上等为最。 ②若:和,与。 ③咄:表示惊诧的叹词。

④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 ⑤廷掾:县的佐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B.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C.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D.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④⑤

A.吴侯为阳信县令时,将该县若干届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把碑树在听政堂东面,引起了父老的聚观与评议。

B.第二段大量使用“焉”字,音律整齐,具有韵味。它以虚词的独特表现力,生动地描绘了村中父老的神情变化和对父母官的爱戴与怀念。

C.作者认为,尽管父老的议论已经对众官吏作出了评价,但还是要题名立碑,因为这样可以提醒警示后代的官员,让他们反思自己。

D.作者在文章末尾补充交代了吴侯的情况,同时表彰了吴侯的为人和政绩,并肯定他也将得到父老乡亲们的爱戴和怀念。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

答:

(2)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5分)

9.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唐诗《锦瑟》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往事的句子是 , 。

(2)《师说》中提到,士大夫之族嘲笑“曰师曰弟子云者”的理由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如是说道:“ , ”;以“金石”为喻,强调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夜的故事

(日)太宰治

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

由于之前替侄女小鹤制作的裤裙已经完成,那天放学时,我便把它送到中野的叔母家去。叔母给了我两片鱿鱼干当礼物。等我在吉祥寺站下车时,天色已变暗,雪已积了一尺多深,而雪仍毫不停歇地静静落下。

一直到家里附近的邮筒,才发现腋下夹着的鱿鱼干纸包已经不见。虽然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但至今尚未掉过东西,一定是晚上在积雪的路上跑跑跳跳,才把东西弄掉的。我很泄气,本来还打算要把它送给嫂嫂的。

我的嫂嫂今年夏天要生小宝宝喔!听她说肚里有了小宝宝之后,常会觉得肚子饿。我一直无法忘记最近嫂嫂跟我一起清理晚餐残余时小声地叹着气说‚嘴好馋,好想吃鱿鱼干‛的情景,所以那天偶然间从叔母那边拿到两片鱿鱼干后,便兴奋地想把它带回来准备偷偷拿给嫂嫂吃。可是,鱿鱼干丢了,真不知如何是好。

众所周知,我与哥哥嫂嫂一同生活。哥哥是个脾气古怪的小说家,由于年到四十还默默无闻,所以一直都很贫穷。他总会嚷着时运不济,却一点也不帮着做家事,使得嫂嫂连男人粗重的工作都得做,真是非常可怜。

有一天,我义愤填膺地说:‚哥哥偶尔也该背着背包去买菜。外面的先生大多都会这样做的喔!‛他马上生气地骂道:‚混账!我又不是那样低贱的男人。我们一家就算是饿死,我也不会那样不知羞耻地出去买东西。那是我最后的骄傲!‛

我的父母亲都是东京人。由于父亲长年在东北的山形办事处工作,所以哥哥和我都在山形出生。父亲在山形过世时,母子三人再度回到东京。前些年母亲过世后,现在就变成哥哥、嫂嫂及我的三人家庭。因为我们没有所谓的故乡,所以没办法像其他家庭那样,可以托乡下送来食物。一想到如果将那两片鱿鱼干拿给嫂嫂,她不知道会有多高兴,我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叹着气,重新撑起伞,试着仰望阴暗的夜空,此时雪花就像百万只萤火虫般,狂乱地飞舞。好漂亮啊!道路两旁的树木都覆盖着雪,沉重地垂着枝头,树身仿佛在叹息般,偶有微微地抖动。这一切简直就像童话世界一样,我内心突然有一个奇想,想把这美丽的雪景带给嫂嫂。比起鱿鱼干,这说不定是更好的礼物。

相关热词搜索:2016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 2016高考语文试卷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年高考语文月考试卷"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204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