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

2016-01-10 17:40:0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一:调研资料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希望能帮助到你。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一:调研资料

[1]过度依赖手机影响人际交往

[J/OL]2013年03月05日

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甚至在新春佳节之际,那些原本应该齐家欢乐的家庭里却难免出现人手一台手机聚精会神,老人说话无人搭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团聚一词原本的意义已经完全消失了。由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一再重复上演。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享受手机带来便捷的同时,是否因过于依赖手机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2098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过分依赖手机而忽视当面交往的现象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36.8%的人出现过手机铃声幻听,36.4%的人表示手机从不离手,30.2%的人坦言经常漫无目的地对着手机,24.0%的人听到过“不要再玩手机了”类似的忠告。

人们为什么用手机越来越频繁?65.2%的人表示是方便快捷,64.1%的人表示是手机功能越来越全面,64.0%的人认为是生活需要,36.5%的人直言是现代人生活单调,内心空虚。

说到“手机依赖”的危害,调查显示,55.7%的人认为会使人的现实交流能力变差,46.1%的人认为会使生活圈变窄,29.9%的人表示会陷入更深的孤独。

“过分依赖手机是一种瘾,助长了人们的懒惰。”武汉大学社会心理学罗教讲教授说,手机依赖只是现代高科技依赖的一个缩影。如今,有车族走几步就觉得累,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调查中,57.1%的人表示手机依赖会影响视力,52.3%的人认为将有损身体健康。41.1%的人进一步指出,手机依赖会使人丧失思考动力和能力,35.7%的人认为会使人注意力缺失。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博士陈灿锐说,中国人的情感比较内敛,不太善于直接面对面表达。而手机上网去身份化,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畅通。但不管是网络沟通还是手机沟通都有局限性,因为这些方式屏蔽了表情信息、语调信息等。过度关注“人机对话”,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现实的人际交流。陈灿锐认为,我们平常还是应该多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多到户外走动,多和朋友交流,找一些感兴趣的事来做,不要让自己沉迷在电子产品上,对手机和电脑产生依赖。

专家建议“手机族”们,设置一个关机时间,迫使自己回归到一个安宁的状态,起到凝神的作用,“这将保证你在此刻,将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只有自我提高自控能力,不在诱惑前变成奴隶,才能克服手机成瘾的问题。

[2]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J/OL]2012年03月01日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王丽

2012年03月01日14时41分 来源: 中安教育网

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受到了负面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三个方面分析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应转变观念,以期实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合理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城市化进程和网络化生存把人际关系进行了重组,淘宝掌柜会称呼顾客“亲”,微博或者博客上的粉丝会用言辞激烈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狂热,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社会概念本身已经有了重大变化,在Facebook上,有将近五六亿网民组成了虚拟的网络群体,但有研究表明,一条村落到150人就将面临分裂,微博上那151个与你互粉的人最终也只是虚假繁荣,网络社会中其实很多都是扮演熟人的陌生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作为博客、播客、微博、SNS社交网站的主要使用群体,其人际交往模式也在不知不觉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一方面,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和海量化的信息,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不管在学习知识,还是人际交往,以及求职择业等方面,网络是大学生搜索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还能与多种多样的角色交流和互动,虽然是与虚拟角色的人际交往,但也能提高其人际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张扬个性、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这与新媒体的“平等性”、“互动性”、“去权威化”等特点相协调,新媒体使用多运用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使一些内向害羞的大学生交流起来更加顺畅,借助人人网、豆瓣网、QQ、MSN、微博等新媒体,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和自由,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现在已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化

一些大学生沉溺网络,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缩短,减少和忽视了与身边的亲朋好友面对面相处的机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疏远,而且心理距离不断扩大。大学生对任何

事情包括情感都开始走高速化、速食化,趋向于享乐和拜金。

2、冷漠化

用电脑手机等工具虚拟的沟通代替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疏离和信任危机。容易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长此以往,会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影响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也会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3、低俗化

新媒体的监控性缺失,使人们在虚拟人际交往中不必承担责任,所以损害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情感欺骗、传播色情暴力等现象不断发生,增加了大学生对这些负面因素的接触几率,很容易使那些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加以接收或者模仿,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

三、新媒体环境下正向引导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21世纪社会交往日趋频繁,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自身应加强对新媒体的全面认识

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带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较现实社会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关系模糊,因为是以互联网为中介,使用者的身份虚拟又多样,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和法律法规都失效了。在新媒体的世界更突出人的本我,强调了自我意识。应当明白,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应用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人际交往,也不能浪费所有的时间沉溺其中。大学生应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提高自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避免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二)高校需利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媒体尤其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益的知识,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借助新媒体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在新媒体中获取的知识和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相结合。还应引导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及时掌握行业就业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今社会,大学生缺少更高的热忱去追求理想和信仰,自制力和抗环境力差,奋斗精神缺失,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在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功能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易受不良信息影响,价值取向偏离主导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应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同时,应强化大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其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以期能达到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特点开展各种活动,如晚会、文艺比赛、沙龙心理咨询、社团活动、演讲比赛等,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念会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网上网下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增强人际交往技巧和水平。

(三)政府应健全网络立法,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监管机制,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完善监控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严厉打击发布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警示和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把提高对新媒体的管理能力提到国家行政管理和目标考核当中。宣传、广电、通信、

公安,安全等多个部门统一部署、沟通协调,有效管理网络媒体,建立权威、协调、高效、完整的管理责任链。政府要以创新思维和科学统筹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充分发挥中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媒体舆论,控制或拦截不良信息的传播,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在西方国家华人尤其是留学生聚集区建立宣传中国文化精品的权威网站,以交流、沟通和疏导的方式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快培养建设一支有影响力、有说服力、贴近网民、令人信服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利用新媒体主导社会舆论。弱化、减少、消除媒体,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运行中出现的负面道德因素,加强主流道德价值观在媒体中的传播、流通、认同与遵守,净化媒体运行环境,提升其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正效应。

四、结论

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通过大学生自身努力,以及高校和政府的正向引导,这些不利影响会越来越少,希望大学生能更加理智和科学的利用新媒体这个工具,为我所用,为自身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同时能更好的实现对自身的精神、心理、人格、情感的塑造和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提供成长空间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兰春丽.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 [2]杨雪琴.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路径引导探析[J].江南论坛,2007(2) [3]谭昆智,杨力.人际关系学[M].北京:首都经济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楚青 手机让人孤独 人际关系受影响[J/OL]2011年07月21日

当第一部电话问世后,人们只需轻按数字就能达到“天涯若比邻”的状态,就此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此后,移动电话的发明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进步,人们能够更加无忧无虑、随时随地地沟通;近些年来智能手机的问世,又使得整个互联网都能尽收掌中。手机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信息社会学教授谢里·特克尔在其今年出版的新书《一起孤独》中提到,“我们每日花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人联系,这种联系却让我们更孤独。”而在近日《日本新华侨报》也刊文说,智能时代的人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感到孤独。智能手机在快速降低人们社交的能力,建起一堵高高的“心墙”。

手机成为“生活遥控器”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不开手机,并沉迷其中。来自世界上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无媒体”体验,要求在一天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了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很多人甚至都没能完成整个项目。撇开国籍、文化、生活环境背景等因素,所有的学生在失去常用媒体后都表现出“孤独、烦躁、困惑、焦躁、易怒、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而跨国市场调查公司思纬公司在对11个国家8000多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更让人吃惊:有3/4的人会随身携带手机,1/4的人认为手机比钱包更重要,2/3的受访者在睡觉时并不会关机,超过1/3的人甚至说,他们离开手机无法生活。按照全球33亿手机用户计算,目前已有10亿人掉进了手机的“温柔陷阱”。

在我国,手机早已成为不同人群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手机的使用也远远超过了“传递信息”这么简单,人们开始利用手机谈恋爱并用手机结束恋情;用手机上网关注朋友的一举一动,却可能几年都不和他们联系„„张小姐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早上,手机闹铃叫我起床;上班路上,用手机听歌、看电子书;出去玩,用手机拍照、发微博、”虽然手机给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张小姐也承认,手机似乎让自己和朋友的关系都变疏远了。“大家本来见面的机会就少,偶尔一起吃饭时,都各自玩着手机,似乎没有什么话说。”吴女士则告诉记者:“现在本该见面说的事情,想想还是打电话;本该打电话的时候,最后还是发了短信。而且我们家人的交流也少了,老公和孩子经常一人一个手机,各玩各的。其实我特别盼着家人能聚在一起说说话。”

孤独、隔绝、注意力下降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让沟通更便利,却使得人们更加孤独,这样的结果也让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大为吃惊。中外多名专家均表示,手机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圈子变窄。美国社会学家米勒·麦克皮森说,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肯纳斯·乔恩也认为,沉溺手机的人们就像“活在气泡里的一代”。“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

二、孤独感增加。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不断增加。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说:“孤独分为两类:一种是没有人在身边,是物理性孤独;另一种是被人群围绕着却仍感孤单,称作哲学性孤独。我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能够接触到的人群就会越来越窄,孤独感就会增加”。谢里·特克尔也提醒,科技重新定义我们对“亲密与孤独”的观念,用“伪技术关系”替代“持久的情感联系”是极危险的,这些技术使人们觉得相互间十分亲密,其实却在不断疏离。正如皮尤调查中显示,人们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二:调研资料

[1]过度依赖手机影响人际交往

[J/OL]2013年03月05日

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甚至在新春佳节之际,那些原本应该齐家欢乐的家庭里却难免出现人手一台手机聚精会神,老人说话无人搭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团聚一词原本的意义已经完全消失了。由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一再重复上演。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享受手机带来便捷的同时,是否因过于依赖手机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2098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过分依赖手机而忽视当面交往的现象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36.8%的人出现过手机铃声幻听,36.4%的人表示手机从不离手,30.2%的人坦言经常漫无目的地对着手机,24.0%的人听到过“不要再玩手机了”类似的忠告。

人们为什么用手机越来越频繁?65.2%的人表示是方便快捷,64.1%的人表示是手机功能越来越全面,64.0%的人认为是生活需要,36.5%的人直言是现代人生活单调,内心空虚。

说到“手机依赖”的危害,调查显示,55.7%的人认为会使人的现实交流能力变差,46.1%的人认为会使生活圈变窄,29.9%的人表示会陷入更深的孤独。

“过分依赖手机是一种瘾,助长了人们的懒惰。”武汉大学社会心理学罗教讲教授说,手机依赖只是现代高科技依赖的一个缩影。如今,有车族走几步就觉得累,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调查中,57.1%的人表示手机依赖会影响视力,52.3%的人认为将有损身体健康。41.1%的人进一步指出,手机依赖会使人丧失思考动力和能力,35.7%的人认为会使人注意力缺失。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博士陈灿锐说,中国人的情感比较内敛,不太善于直接面对面表达。而手机上网去身份化,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畅通。但不管是网络沟通还是手机沟通都有局限性,因为这些方式屏蔽了表情信息、语调信息等。过度关注“人机对话”,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现实的人际交流。陈灿锐认为,我们平常还是应该多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多到户外走动,多和朋友交流,找一些感兴趣的事来做,不要让自己沉迷在电子产品上,对手机和电脑产生依赖。

专家建议“手机族”们,设置一个关机时间,迫使自己回归到一个安宁的状态,起到凝神的作用,“这将保证你在此刻,将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只有自我提高自控能力,不在诱惑前变成奴隶,才能克服手机成瘾的问题。

[2]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J/OL]2012年03月01日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王丽

2012年03月01日14时41分 来源: 中安教育网

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受到了负面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三个方面分析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应转变观念,以期实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合理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城市化进程和网络化生存把人际关系进行了重组,淘宝掌柜会称呼顾客“亲”,微博或者博客上的粉丝会用言辞激烈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狂热,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社会概念本身已经有了重大变化,在Facebook上,有将近五六亿网民组成了虚拟的网络群体,但有研究表明,一条村落到150人就将面临分裂,微博上那151个与你互粉的人最终也只是虚假繁荣,网络社会中其实很多都是扮演熟人的陌生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作为博客、播客、微博、SNS社交网站的主要使用群体,其人际交往模式也在不知不觉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一方面,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和海量化的信息,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不管在学习知识,还是人际交往,以及求职择业等方面,网络是大学生搜索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还能与多种多样的角色交流和互动,虽然是与虚拟角色的人际交往,但也能提高其人际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张扬个性、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这与新媒体的“平等性”、“互动性”、“去权威化”等特点相协调,新媒体使用多运用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使一些内向害羞的大学生交流起来更加顺畅,借助人人网、豆瓣网、QQ、MSN、微博等新媒体,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和自由,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现在已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化

一些大学生沉溺网络,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缩短,减少和忽视了与身边的亲朋好友面对面相处的机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疏远,而且心理距离不断扩大。大学生对任何

事情包括情感都开始走高速化、速食化,趋向于享乐和拜金。

2、冷漠化

用电脑手机等工具虚拟的沟通代替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疏离和信任危机。容易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长此以往,会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影响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也会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3、低俗化

新媒体的监控性缺失,使人们在虚拟人际交往中不必承担责任,所以损害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情感欺骗、传播色情暴力等现象不断发生,增加了大学生对这些负面因素的接触几率,很容易使那些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加以接收或者模仿,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

三、新媒体环境下正向引导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21世纪社会交往日趋频繁,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自身应加强对新媒体的全面认识

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带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较现实社会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关系模糊,因为是以互联网为中介,使用者的身份虚拟又多样,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和法律法规都失效了。在新媒体的世界更突出人的本我,强调了自我意识。应当明白,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应用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人际交往,也不能浪费所有的时间沉溺其中。大学生应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提高自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避免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二)高校需利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媒体尤其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益的知识,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借助新媒体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在新媒体中获取的知识和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相结合。还应引导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及时掌握行业就业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今社会,大学生缺少更高的热忱去追求理想和信仰,自制力和抗环境力差,奋斗精神缺失,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在媒介的评估判断上,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功能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易受不良信息影响,价值取向偏离主导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应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同时,应强化大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其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以期能达到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特点开展各种活动,如晚会、文艺比赛、沙龙心理咨询、社团活动、演讲比赛等,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念会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网上网下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增强人际交往技巧和水平。

(三)政府应健全网络立法,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监管机制,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完善监控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严厉打击发布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警示和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把提高对新媒体的管理能力提到国家行政管理和目标考核当中。宣传、广电、通信、

公安,安全等多个部门统一部署、沟通协调,有效管理网络媒体,建立权威、协调、高效、完整的管理责任链。政府要以创新思维和科学统筹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充分发挥中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媒体舆论,控制或拦截不良信息的传播,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在西方国家华人尤其是留学生聚集区建立宣传中国文化精品的权威网站,以交流、沟通和疏导的方式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快培养建设一支有影响力、有说服力、贴近网民、令人信服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利用新媒体主导社会舆论。弱化、减少、消除媒体,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运行中出现的负面道德因素,加强主流道德价值观在媒体中的传播、流通、认同与遵守,净化媒体运行环境,提升其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正效应。

四、结论

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通过大学生自身努力,以及高校和政府的正向引导,这些不利影响会越来越少,希望大学生能更加理智和科学的利用新媒体这个工具,为我所用,为自身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同时能更好的实现对自身的精神、心理、人格、情感的塑造和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提供成长空间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兰春丽.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 [2]杨雪琴.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路径引导探析[J].江南论坛,2007(2) [3]谭昆智,杨力.人际关系学[M].北京:首都经济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楚青 手机让人孤独 人际关系受影响[J/OL]2011年07月21日

当第一部电话问世后,人们只需轻按数字就能达到“天涯若比邻”的状态,就此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此后,移动电话的发明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进步,人们能够更加无忧无虑、随时随地地沟通;近些年来智能手机的问世,又使得整个互联网都能尽收掌中。手机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信息社会学教授谢里·特克尔在其今年出版的新书《一起孤独》中提到,“我们每日花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人联系,这种联系却让我们更孤独。”而在近日《日本新华侨报》也刊文说,智能时代的人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感到孤独。智能手机在快速降低人们社交的能力,建起一堵高高的“心墙”。

手机成为“生活遥控器”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不开手机,并沉迷其中。来自世界上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无媒体”体验,要求在一天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了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很多人甚至都没能完成整个项目。撇开国籍、文化、生活环境背景等因素,所有的学生在失去常用媒体后都表现出“孤独、烦躁、困惑、焦躁、易怒、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而跨国市场调查公司思纬公司在对11个国家8000多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更让人吃惊:有3/4的人会随身携带手机,1/4的人认为手机比钱包更重要,2/3的受访者在睡觉时并不会关机,超过1/3的人甚至说,他们离开手机无法生活。按照全球33亿手机用户计算,目前已有10亿人掉进了手机的“温柔陷阱”。

在我国,手机早已成为不同人群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手机的使用也远远超过了“传递信息”这么简单,人们开始利用手机谈恋爱并用手机结束恋情;用手机上网关注朋友的一举一动,却可能几年都不和他们联系„„张小姐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早上,手机闹铃叫我起床;上班路上,用手机听歌、看电子书;出去玩,用手机拍照、发微博、”虽然手机给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张小姐也承认,手机似乎让自己和朋友的关系都变疏远了。“大家本来见面的机会就少,偶尔一起吃饭时,都各自玩着手机,似乎没有什么话说。”吴女士则告诉记者:“现在本该见面说的事情,想想还是打电话;本该打电话的时候,最后还是发了短信。而且我们家人的交流也少了,老公和孩子经常一人一个手机,各玩各的。其实我特别盼着家人能聚在一起说说话。”

孤独、隔绝、注意力下降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让沟通更便利,却使得人们更加孤独,这样的结果也让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大为吃惊。中外多名专家均表示,手机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圈子变窄。美国社会学家米勒·麦克皮森说,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肯纳斯·乔恩也认为,沉溺手机的人们就像“活在气泡里的一代”。“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

二、孤独感增加。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不断增加。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说:“孤独分为两类:一种是没有人在身边,是物理性孤独;另一种是被人群围绕着却仍感孤单,称作哲学性孤独。我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能够接触到的人群就会越来越窄,孤独感就会增加”。谢里·特克尔也提醒,科技重新定义我们对“亲密与孤独”的观念,用“伪技术关系”替代“持久的情感联系”是极危险的,这些技术使人们觉得相互间十分亲密,其实却在不断疏离。正如皮尤调查中显示,人们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三:必修2 第2课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四:广东省2014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2014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

语文

命题: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和弄破。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俘虏/掳掠 妃嫔/濒临 埋单/埋没 ......

B.辅助/果脯 夫婿/须臾 纤维/纤尘 ......

C.殷红/胭红 诀别/角色 押解/解差 ......

D.内讧/杠杆 犒劳/镣铐 创伤/开创 ......

2.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民歌的魅力之所以长久不衰,因为他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炼淘汰的结果。民歌之所以流传......

得广泛,因为它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没有吓人之心,也没有取宠之意,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和自命不凡,它不想博得一时癫狂的喝彩,....

更不希望在其脚下跪倒一群乞讨恩施的“信徒”,它的意蕴要在天长地久中去把玩。 ..

A.长久不衰 B.锤炼 C.自命不凡 D.把玩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马基雅维利在16世纪初失去所有的政治地位后,将多年在共和政府中任职的感受化为文字,完成了惊世骇俗之作《君王论》,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B.《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于笔端,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

C.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课题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7﹪的人感觉房地产调控措施及各地配套细则影响婚姻,60.2﹪的人认为,为规避政策或某些利益而离婚是对婚姻的亵渎。

D.许多人认为应该在高等教育、企业界创造几个皇马、曼联式的“王朝”,这等于把这些“王朝”摆在了不需要竞争的位子上,给了它们更大的犯错误、维持更长时间的无效率,使他们表现再差也不可能被淘汰。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还指出“没有先前生物的模型或胚种”

②他似乎认为世界上的栖息者在陆续的时期内几近灭绝

③马修先生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之间的差异是无关紧要的

④其后又重新充满了这个世界

⑤也可能产生新类型

⑥这些观点表明他似乎认为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具有重大的影响,已清楚地看到了自然选择原理的十足力量

A.③⑥②④①⑤ B.③①⑤②④⑥ C.③②④①⑤⑥ D.②④①⑤③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22分)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

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

“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

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

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

②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

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

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⑤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

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

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注】①芘:通“庇”,荫庇。②信宿:连宿两夜。③表襮:自我炫耀。④防畛:喻防人之心。畛,界限。⑤投劾: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尝造其庐 造:造访,拜访 .

B.雅敬雍,恒相从游 雅:文雅,有礼仪 .

C.士之道洛者 道:取道 .

D.父子昆弟每相饬曰 饬:告诫 .

④③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②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 ..

B.①乃事之才 ②皆固辞乃受命 ..

C.①躬樵爨以事父母 ②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 ..

D.①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②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 ..(3分)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C.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没有什么好处。

D.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去世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4分) ②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①②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

(2)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作答,多答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陆游《书愤》)

(2)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3)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杜牧《阿房宫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当代艺术:危机不可或缺

维舟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当代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变得离大众越来越遥远。对普通人来说,当代艺术基本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象征,它们创作出来似乎更多是给另一些艺术家看的,而不是为了让公众明白。王尔德曾有一句名言:“我常常担心不被误解。”他的意思是,惟恐公众按自己原有的认识来理解他的艺术创新。当代艺术家已经不必抱有这样的担心了,因为“被人误解”几乎已经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普遍特征。

在1991-1997年间,法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危机”的文化论战,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论战,正如它基于一个名副其实的危机——这不仅仅是当代艺术的危机,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危机。在此之前很久,有一个事实早已大白于天下:内在于现当代艺术的那种自我革命、不断破坏又不断创造的精神,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因为艺术的不断的自我破坏,不但疏离了公众,变成一种内行人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如今已无任何共识(它们多数已被视为霸权而遭摧毁)可以让不同艺术之间对话,剩下的,只是看似和平共处的彼此漠然的多样性。简言之,如今不存在一个单数的“当代艺术”,而更类似于一堆五颜六色、彼此分异的海洋球,每个都自称是“当代艺术”。

在这场论战中,虽然各方意见纷歧极大(否则也不会争论了六年之久),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倒也至少对当代艺术有某些一致看法:“没有审美标准可以适用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它纯粹是市场的产物”、“它与公众隔绝,后者对其一无所知”。这些“共识”本身就表明了当代艺术的危机所在:它远离本应面对的观众、靠市场而非艺术本身维系、审美上又呈现出某种“多元停滞”状态。这说到底并非只是当代艺术的危机,而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结果:在这个时代,高度民主和不断推倒传统之后,出现的是一个高度个人自由的社会,犹如叶芝诗中所言:“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没人能说服其他人,也没有什么标准能凌驾于万物之上,众声喧哗而漠然共处。正如在新闻事件之中,你也已无法看到惟一的真相,而只有各种说法。

在这一机制正常运作的时候,这至少还安然无事,但在退潮时,形形色色的暗礁也就露出了水面。在美好的80年代之后,法国的艺术市场在1991年初轰然崩溃,艺术品价格一落千丈——也正是因此,这场关于“当代艺术危机”的论战才不早不晚于1991年爆发。和眼下的经济危机一样,国家似乎成了惟一的“救市”力量:法国政府通过艺术基金购买作品,颁发奖金、资助艺术家,以各种方式积极介入。麻烦的是:这看似是件好事,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却更加剧了当代艺术的危机——甚至是最严重的危机。

这其间的原因说来也不难理解:国家力量支持当代艺术,一个必然的后果便是艺术家依赖其存活,结果是“艺术成为一个职业化的艺术界管制下的行业”,导致“艺术家的公务员化及其社会地位的学院化”。于是,虽然“几乎所有人都对国家预算中1%的文化支出表示敬意”,但法国的当代艺术却还是“原地踏步”,法国的艺术家仍是“收入可怜且不受尊重的职业”,当代艺术即使有优秀作品仍然缺乏反馈,其结果还是迎来了最终的危机。最糟的是,在作者看来,如果国家对艺术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求“文化也要有效益”,那这将是艺术的彻底公务员化——在这种观念下,艺术的存在变成了公务员证明自己职业价值的活动,一种哪怕是无人来参与仪式也要维持的公共服务。

乍看起来,这些发生在法国的争论与我们时空距离遥远,但事实上在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它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极强针砭意味。在这个时代,不止是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了,危机和问题也同样全球化了。如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不同,那可能就是某种“时差”:发生在二十年前法国的这场论战,对今天的中国仍具现实意义,而要是在二十年前反倒是超前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尚未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套用马克思的话说,历史不但会以悲剧、喜剧多次出现,而且还会在不同地方出现。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当代艺术基本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象征,它们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给另一些艺术家看的,而不是为了让公众明白。

B.当代艺术崩溃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审美标准可以适用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C.因为整个社会的变迁,所以当代艺术出现了危机。

D.套用马克思的话,是为了说明在法国出现的当代艺术崩溃现象有可能会在中国出现。 E.国家力量支持当代艺术,必然会导致“艺术家的公务员化及其社会地位的学院化”。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使当代艺术产生危机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艺术的不断的自我破坏,不但疏离了公众,变成一种内行人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如今已无任何共识(它们多数已被视为霸权而遭摧毁)可以让不同艺术之间对话。

B.当代艺术如今已无任何共识(它们多数已被视为霸权而遭摧毁)可以让不同艺术之间对话。

C.因为当代艺术基本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象征,它们创作出来似乎更多是给另一些艺术家看的,而不是为了让公众明白。

D.因为法国的艺术市场在1991年初轰然崩溃,艺术品价格一落千丈。

14.为什么法国政府对当代艺术的积极介入却更加剧了当代艺术的危机?(4分)

15.综观全文,当代艺术有哪些危机?(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时,务必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位置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法眼

凌鼎年

近年,娄城的古玩市场开始热了起来。每到双休日,那文庙边上的古玩市场就摊连摊,人挤人了。

初秋的一天,来了一位外地口音的黑脸汉子,此人年纪约三十来岁,说城里人不像城里人,说乡下人不像乡下人,憨厚中带着点儿狡诈,精明中又透着几分死性,让人捉摸不透他。他摆出了宣德炉、墨盒、笔洗等几样古玩,开价都不算太高,很快就成交了,惟有一只斗彩莲花盖罐,他开价8.8万,并咬死说一口价,不能还价,还价免谈。

齐三元是古玩市场上的大户,他认准了的东西,如落人了他人手中,他会几天几夜睡不着觉。

齐三元这几年在古玩市场上,药已吃过多次,还在不断付学费,不过,看得多了,也多少练出了点儿眼力,几年来.也确确实实收进了不少好货,让收藏界同行眼馋得很呢。

齐三元那天一瞄到那彩莲花盖罐,眼就一亮,凭他目前对瓷器的鉴别能力,他一看那造型,那图案,那色彩,应该是明成化年间的官窑产品,这可是好东西哪。如果说真是成化年间的官窑产品,8.8万元这价太便宜了。如此看来,这黑脸汉子是个嫩头,是个涩货。从他刚才出手的宣德炉、墨盒、笔洗等,其价位都只是半价到七八成价。齐三元估摸着,要么都是旧仿,要么真是不识货。要是碰上个不识货的,那合该我发财喽。

齐三元上前把那盖罐看了一下,底下“大明成化年制”六个字分两行竖排,字外有双圆圈套着,这可是标准的成化年间的落款。再看那莲花画得拙拙的,土土的,色彩有红有绿有蓝有黄,怎么看都有点儿俗,但齐三元知道,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就是这风格,与青花是不可同日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五:时事政治

2012年2月 24—2月29号时政

国内时政

1.工信部24日发布了《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3月9日。在这份新采购车型目录中,全部为自主品牌车型,合资企业车型全部落选。工信部2011年11月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中明确规定,进入“目录”的轿车需满足“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以中高级车为例,合资品牌大部分产品价格区间在18万元以上,自主品牌的同类产品一般在15万元左右。据悉,国际上,政府采购偏重本土企业和自主品牌已成惯例。

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24日上午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问题。会议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加强整体设计,突出重点任务,务求取得实效。一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组建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二要强化协同创新,提高整体效能。三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统筹发挥好政府在规划、政策等方面的调控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加强诚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五要落实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3.工业和信息化部24日发布《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大中型肉类工业企业全面建立ISO9000、ISO22000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肉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30%以上,冷藏运输率提高到5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8%以下;肉类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不合格产品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肉类加工品牌化战略。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和对外出口的需要,按照“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原则,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创建知名品牌。同时,实施肉类工业品牌化工程。积极开发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中国国家安监总局24日通报了发生在辽宁鞍钢的一起致死13人的喷爆重大事故。初步分析称,事故系型腔内部或底部残余水份过高所致。安监总局公布的材料显示,20日,鞍钢集团公司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铸钢厂开始生产水电下环。砂型制作完成后,23时30分开始进行钢水浇注,23时36分左右,在第二罐钢水浇注即将结束时发生砂型型腔喷爆,造成13人死亡、17人受伤,其中6人重伤。事故发生后,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主管领导亲赴事故现场。初步分析,事故原因是:由于型腔内部或者底部残余水份过高,钢水进入型腔后,残余水份受热,短时间内迅速膨胀,造成砂型型腔喷爆。事故详细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国务院安委会已对该起事故的查处实行挂牌督办,查处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安监总局要求,要认真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监督和管理责任的单位和人员,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5.卫生部25日为近日社会关注的“保定市252医院SARS疫情”辟谣。卫生部称,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252医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发热病人,经与有关部门核实,已排除SARS、甲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确诊为腺病毒55型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卫生部称,截至2月25日8时,发热病例以轻症为主,无危重病人,无死亡病例。经采取各种积极防控措施,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据介绍,腺病毒是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绝大多数病例症状较轻,预后良好。

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27日在京正式挂牌运行,并开通了网络、信件、走访等便捷通道,接受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餐饮等方面的投诉举报

7.据朝中社29日报道,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当天就朝美会谈答朝中社记者问时表示,朝鲜决定在进行有效的朝美会谈期间暂停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和宁边的铀浓缩活动,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暂停铀浓缩活动进行监督。这位发言人说,美国重申将不再敌视朝鲜,已做好准备本着尊重主权、平等的精神改善双边关系。美方表示愿意采取措施扩大文化、教育、体育等各领域的人员交往。美方同意向朝鲜提供24万吨营养食品,并努力促成提供更多的粮食援助。为此,双方决定立即采取相关的行政工作措施。美国明确表示,对朝制裁并不针对民生等民用领域。

国外时政

1.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英国首相布莱尔访美。其间,布莱尔与美国总统布什在戴维营就双方在两国关系、制裁伊拉克和欧洲防务等问题上取得一致或基本一致意见,决定保持两国的“特殊关系”。

2.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美国务卿鲍威尔访问了中东地区。这是自布什新政府一月二十日上台以来,国务卿鲍威尔的首次中东之行,被认为是美新政府在该地区政策趋向的信号。

2012年3月1日—3月5日时政

1.3月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十九届会议在日内瓦继续就叙利亚问题举行紧急辩论。会议就卡塔尔、美国和欧盟等提出的一份谴责叙利亚当局镇压平民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最终以37票赞成、3票反对、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决议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这是我国首次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也是首次由国务院通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据了解,环保部将在本周举行发布会,公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 IPAD商标权纠纷案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在历时5个多小时的庭审中,上诉方苹果公司、英国IP公司与被上诉方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唯冠)之间展开激烈交锋,双方律师唇枪舌剑,寸步不让,激烈到让法官劝诫“语气要平和”。庭审至下午5时许结束,诉讼双方代理人均当庭表示,需要请示原被告双方才能决定是否接受法庭调解

4.3月2日九三学社中央拟的提案列举一组数据:目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达3000亿。如此庞大的公款吃喝数额,挤占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例如2009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和公共安全三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8.6%;同时,教育、科技、文体与传媒、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等民生支出,比重不足38%

5.美国财政部2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较一年前减少82亿美元,是2001年有此项统计以来中国首次年度减持美国国债。分析人士说,去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外国央行选择减持美国国债,主要是因为欧债危机导致国际避险资金涌入美国国债,拉低了国债收益率,因此令外国官方投资者参与热情降低。2月29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报1.97%,去年9月曾一度创下1.67%的历史新低。

6. 国家公务员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度报考中央机关公务员的考生有15.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总人数比例超过82.3%。由于考录程序尚未全部结束,录用人员家庭背景情况还无法统计。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了1.5万余名公务员,来自普通家庭的达87.1%;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了1.4万余名公务员,其中来自普通家庭的达93.4%

3月3号。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国家海洋局对中国海域岛屿进行了名称标准化处理

2.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4日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同大家共商国是

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亲切看望了医药卫生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在联组会上同大家一起讨论。在听取12位委员发言后,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好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的参与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共同为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出贡献

4.4日凌晨,外交部负责人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中方对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主张,表示中方高度关注叙利亚局势发展,坚定主张通过政治对话和平妥善地化解当前危机,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令人深为忧虑的是,当前叙利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暴力冲突仍在持续,政治对话仍无法开启,和平解决危机的前景仍然渺茫

3月5日

1.2012年3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主持例行记者会。刘为民首先发布消息:3月6日至7日,外交部李华新大使将作为杨洁篪外长的代表访问叙利亚,就当前叙局势特别是中方关于政治解决叙问题的六点主张同叙政府及有关各方交换意见

2.据《法制日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自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司法解释配合《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刑罚结构调整的制度落实,相应严格了重大刑事罪犯的减刑、假释条件,推动改变“死

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刑罚轻重不平衡现象。规定还要求,执行机关提请假释的,应当附有社区矫正机构关于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同时明确规定减刑、假释的裁定作出之日起七日内,必须送达有关执行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罪犯本人,包括社区矫正机构,从而确保假释罪犯的顺利交接。

3.雷锋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我们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的有效途径,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期“大家论道”刊发的这组文章,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3月6号

国内时政

1.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两会民意调查显示,住房、收入和医疗成为青年最希望两会关注的三大青年问题。调查采集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41名受访者的意见。其中,14~34周岁的青年为7076人,占70.5%。在青年受访者看来,生活最大的改善体现在:医疗(34.5%)、教育(31.6%)、社会保障(30.7%)。

2.从1993年到2012年,4%这个数字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经,牵动着一个改革中的国家的各个方面。近20年来的历任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都为它头疼过。为了它,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被人当面指出“政府说话不算话”。谈到4%,中国石油大学教授陈勉委员说,如今很多委员是“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而自己是“天生的悲观派”,常在取得成绩的时候看到困难。今天,他在举了一个教育怪现象的例子之后总结:“我们呼吁了20来年的4%终于可能达到了,但是教育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3.昨天,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启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今年煤价涨幅同比相对平缓,但是火电业务仍然摆脱不了亏损困境,目前的电价依然不能反映资源产品的稀缺性和供需关系。陆启洲表示,煤电联动举措从2004年起的八年间仅执行了两次,目前实际上已经停止实施。他指出目前电价和成本严重扭曲,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也不能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和成本关系。火电要扭亏,必须实行电价改革,不让电价成为宏观调控的工具,改革最核心的就是要推动电力产品回归到其商品属性上来。

4.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了“结石通茶”、 “乌龙养血胶囊”等四种药品、医疗器械违法广告。这四种药品、医疗器械的广告宣传的功能主治、适用范围超出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内容,并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和保证等内容,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对上述违法广告的产品及生产企业进行了处理,将违法广告依法移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并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不要相信违法广告的宣传。

国外时政

1.刚刚在俄罗斯总统选举中获胜的俄总理普京5日在莫斯科与其他候选人会面,并呼吁各派政治力量开展对话合作。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5日说,俄罗斯总统选举的初步结果表明,俄领导层和政策将保持连续性。他希望北约和俄罗斯能够继续展开对话与合作,尤其是在导弹防御系统领域。他同时表示,在东扩问题上,北约将继续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不会受第三方左右,只要条件具备,格鲁吉亚就可入约。

2.美国财政部5日以替叙利亚政府掩盖暴力行为为由,宣布对叙利亚广播电视总局实施制裁。美国财政部当天发表声明说,作为叙利亚新闻部下属机构,叙利亚广播电视总局负责经营国有电视频道和广播电台。叙利亚政府利用国有实体“压制和攻击”平民,已经对叙利亚民众造成“毁灭性损害”。美国财政部制裁举措包括禁止美国公民与包括广播电视总局在内的叙利亚政府实施交易,冻结它们在美国境内所有资产。

3.伊朗司法部官员5日说,伊朗最高法院已经推翻下级法院对美国“间谍”赫克马蒂的死刑判决。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当天援引司法部发言人、检察总长穆赫辛尼·埃杰耶的话说,伊朗最高法院已经推翻了对赫克马蒂的死刑判决,将此案发回重审。近年来伊朗多次声称抓获美国间谍。去年11月伊朗宣布抓获12名美国中情局特工。去年5月伊方宣布破获一个间谍网络,逮捕至少30人,指控他们为中情局工作。此外,过去几年伊朗多名核科学家在境内遭暗杀,伊朗方面称这些暗杀事件均与美国和以色列特工有关。

2012年3月7日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并启程回国,本次南极考察中,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承担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的后勤补给和大洋考察任务。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共执行了31项科学考察任务,16项工程和后勤保障任务。自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启程以来,已经按计划在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以及南大洋海域,全面开展了冰川、海洋、大气、生物、空间、环境、天文等多项科学考察任务。

重庆部分地区旱情继续加重,约有57万亩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影响

国外时政

美国参议员通过法案对华续征惩罚关税。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六:高二级新闻专题训练阅读(一)

高二级新闻专题阅读训练(一)(2012.10.30)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5分)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频繁拆迁会让一些人处于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焦虑状态,无法实现安居乐业,这还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 ‛,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1.“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

2.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根据文本,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8分)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

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4.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的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答:

5.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答:

6.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4分)

答:

7.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高二级新闻专题阅读训练(一)参考答案

一.《“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1.【答案】①地方领导想出政绩。②地方政府想搞创收。③城市规划极为短视。④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在营造城市形象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每点1分,答对四点给5分)

2.【答案】答:(1)引用不同人(包括专家)的说法,能全面真实(作用)反映建筑

频繁拆迁

造成的危害,具有说服力(或权威性,或增

强阅读兴趣、可读性)。(2分)

(2)采用列数据统计的方法,能客观真实、科学准确地(作用)反映频繁拆迁造成的影响的总体情况,更具有说服力。(2分)

3.【答案】答:(1)保留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2)

改造旧建筑,使其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 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3)新

建筑应考虑投资和增值作用,还应考虑

城市居民的

生活和工作需要。(4)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

建应该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

策的随意性

和偶然性。(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给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七: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20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U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1. 2012·珠海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 ”,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6.“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本,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珠海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

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 ”,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6.“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本,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八: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20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U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1. 2012·珠海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 ”,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6.“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本,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珠海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

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 ”,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6.“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本,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九: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20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U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1. 2012·珠海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 ”,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6.“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本,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珠海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

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 ”,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6.“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本,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篇十: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20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U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1. 2012·珠海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 ”,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6.“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本,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珠海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

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 ”,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6.“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本,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题客调查网 题客调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近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222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