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

2016-01-11 09:26: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一:矛和盾的集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一: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寓言,作者黄水清。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第一学段学习中已基本掌握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的方法,在本课中,应该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法训练,为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奠定基础;《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应该让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大困难,结合本篇课文特点,可以向学生渗透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本组课文,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继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情景理解“集合、自卫、进攻、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等词语。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雨点般、左抵右档、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明白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感受发明家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

4.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果„„可是„„对了„„”,仿照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来训练说话能力。

5.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学写“矛”和“盾”。结合情景理解“集合、自卫、进攻、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等词语。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雨点般、左抵右档、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明白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感受发明家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

4.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果„„可是„„对了„„”,仿照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来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设计】

一、借助图片揭示课题,指导书写,提炼课题中的关键词语。(2分钟)

1.今天赵老师带来一张图片,想看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矛、盾)——图上的两个人使用的兵器你们认识,知道他们有什么作用?(矛进攻、盾自卫)指名上台指着图画说。

2.看老师来写这矛和盾这两个字,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黑板上画有田字格)教师一边说一边书写。

矛:横钩写在横中线上,竖弯写在竖中线上。

盾:两个撇就像盾的形状,十字就是盾的把手,目 代表保护身体的部位。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对“矛”和“盾”的作用有所了解,知道它们在功能上是相对的。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矛和盾的课文,看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集”写在田字格中。齐读课题。

4.出示课件:“集”的演变过程。

(1)这是最初在甲古文中“集”的样子,像一只短尾巴鸟停在树上。后来在篆文中演变成三只鸟停在树上,再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的“集”字。“集”就是指:许多鸟停树上,这就是集的本意。

(2)这儿的“集合”是不是两种兵器摆放在一起呢?读了课文我们就明白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符合新课标指出的,中年级学生要学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理念。抓课题中的关键词语,了解课题的意思,为后文总结主要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抓重点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5分钟)

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老师先来检查同学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1)检查四字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乱成一团

2.词语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呢?现在老师请六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着六位同学把字音读准确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读后找一名同学点评一下。(点评时,从字音是否准确,有无掉字添字,句子是否通顺等方面来说。)

3.教师对朗读课文做出评价:通过检查老师看出同学们已经养成了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4.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这个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把这句话画下来。指名汇报读句子,你跟他画的一样吗?好,课件出示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集合”在这指的是什么呢?(生:集合不是简单地把矛盾放在一起,而是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教师给予鼓励,并板书:合二为一。

5.在这句话前面有一句话(出示句子:“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我们就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读这两句话。嗯,这两句话在表达的意思上有一些重复。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概括出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想一想。学生总结成一句话:(出示句子)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

6.方法总结:对,我们找到了课文中这个关键的句子,一下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学习方法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课题关键词“集合”——利用课文关键句解释词语“集合”是“合二为一”的意思——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渗透学习方法。】

三、抓住重点词句,精读课文,理解发明家的思考过程。(21分钟)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呢?源于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的那场比赛。

1.默读课文1至4自然段,看看在比赛过程中,发明家首先发现了什么问题?打算怎么解决?发现问题用波浪线,解决问题用横线。

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2.从文中的哪些描写中你感受到盾确实太小了?

(1)指名读,课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生:雨点般——因为“雨点般”说明对方的矛刺得速度快、没有规律的、各个方位的。

生:左抵右挡——读出了发明家此时是手忙脚乱。

师:对,左抵右档不仅仅是左右抵挡,而是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这个词构词方式很有特点,再读读有什么发现?有反义词、近义词,除了可以说左抵右挡,我们还可以说“上抵下挡”“前抵后挡”等。

生:难以招架——读出情况很危急,发明家快要撑不住了。

【预设:学生如抓不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就来一场实战演练——这真是一场激烈而紧张的比赛!我们也来一场比赛这样的比赛吧。愿意跟老师对战的举手!你现在就是这位发明家,老师就是你们的对手。生以书当盾,师以手当矛。

表演可以分两步:左,右,上,下,——,可以抵挡。

讨论:对照这两个词,表演对不对。再表演出“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从而感受到这两个词的作用:突出盾太小。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右侧刺来(生做动作抵挡),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一会儿左,一会儿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二: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想:

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

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五、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 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1)默读思考后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教师随机归纳概括板书:矛-进攻-枪或炮口;盾-自卫-铁屋子;

(2)概括成一句话,提供词语:自卫 进攻 坦克 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

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3、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4、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三: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四: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涌泉小学 任仙萍

一、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设计旨在通过

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还初读了课文,在初读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这句话中包含了两对反义词,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呢?(指名说并出示:自卫——进攻 矛——盾)(师板书)

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

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过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对反义词,盾的自我保护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就是(齐读课题)。这对矛盾的事物,发明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它们合二为一,发明坦克呢?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用“~~”划出句子来。

(二)板块一:解决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齐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指名上台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师:同学们,这就是发明家左抵右挡,但还是难以招架。)理解后,再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配读。

表演是本班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意思,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但由于我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过渡:虽然,发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挡,但还是挡不住矛的进攻,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呢?

(三)板块二:研读课文,解决科学家是如何想的?

1、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

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也可以边读边用笔划一划有关句子。

2、指名回答:谁愿意来当当发明家,说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后出示: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自由读)

3、(三个“然”)师: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个“然”字词,是哪三个呢?(回答后带“然”的词变红色。)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很快,一瞬间的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谁来读读发明家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导朗读:想法要轻、慢点。)个别读后再齐读。

“固然”是本来这样的意思。

师:本来怎样呢?(引读:师:待在铁屋子里,本来这样很安全的,但是(生读: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该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哪“当然”呢?(“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理所当然什么呢?(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谁来读读这“理所当然”的句子呢?

3、指导朗读:师:当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

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读)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学生读)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学生读)。

4、小结:刚才,我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到发明家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抓住三个“然”的词语进行研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句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且让学生在剖析中了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对学习进行了又一次朗读的训练,更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读深读透课文的方法。

过渡:就这样,发明家发明了坦克,你们见过坦克吗?想不想再见见坦克呢?

(四)板块三: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师:这就是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还能找回“矛、盾”的踪影吗?(指名说)面对这坦克,你感到这样呢?(

边欣赏边议论)

2、师:面对着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同学们的感受各不相同,下面就把你的感受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读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在学习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与一体后,再让学生看坦克图片找找矛和盾的踪影,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发明家的善于思考与坦克的神奇。

3、师:把矛和盾的优点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画出课文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什么呢?(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生朗读,如味道不够)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生朗读)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生齐读)

(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庞然大物”说明什么呢?(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生朗读,突出“庞然大物”)

(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第一次)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头一回)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大家自由练习练习吧。(学生自由练习读,齐声朗读)

4、师小结: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又会对发明家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句式(写一写)我想对发明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让文本意象活跃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是让学生领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过写一写,进一步加深对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触动。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师: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是什么让坦克有这样的威力呢?(学生回答)正如课文所说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学生齐读。)

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生:“谁”指坦克。)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指名回答)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的优点的产物?(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集合了哪些物体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给予一定的评价:如,这样你会更优秀的。)

4、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这样的启发,让学生活学活用,不但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引发了他们自由表达,言语智慧在学生美好的梦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竞相开放。

六、说板书: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这堂课,让我欣慰的是:整堂课的教学充分关注了文本言语的特点,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语汇,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言语教学;关注了课堂中儿童的言语实践,让他们说话、抄写、讨论、朗读等,语言技能在他们那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微风拂面,表皮而过”;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时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科利亚的木匣》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

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抓住课文的时间线索,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新乌鸦喝水》的故事,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最终得到启示的事。)

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思考课文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 )木匣→( )

(2) 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2.讨论思考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体会心情,感情朗读。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 “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如果你是此时的科利亚,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带上你的理解来读“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一句。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五: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

【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

课堂上,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

情境中尽情思维;让学生从“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

道理中得到启发,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

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

一样。在这堂课中,我想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

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这是教学的重

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

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

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别

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明白看

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

【教学难点】:

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表中词语的意思。

2、 读通、读顺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 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

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认读生字

“集 矛 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 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 板书?)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 认读生字 、词语

3、 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 谁能在课文中找出写了矛、盾和坦克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

出示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 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三、 研读第2——4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盾太小

坦 克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

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

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

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

文。

6、个体交流 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

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

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

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四、 指导书写

接下来,我们来写几个生字。

1、出示:矛 盾 集 攻 坦 炮

2、在这几个生字里,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有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书写,尤其要注意“盾”的笔画。

3、学生书写,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含义。

3、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并学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交上了朋友,今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认读生

2、我们还研究了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谁能说说发明

坦克的思考过程。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的?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2、你能想象当时战场上的情景吗?读读句子,读出坦克的神、读出坦克的威。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导

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

主题)

三、学习单元主题:

1、 出示单元主题

2、 学生默读,谁来说说这一组主题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看问题 想问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1、

齐读

小结:发明家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有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课

文也就是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2、再读

3、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

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

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

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

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 指导书写积累

1、 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 般 架 龟 战 神 兵 退

2、

3、

4、 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学生练写 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

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 ),它的长处是

( ) , 不足之处是 ( ) ,还发现了

( ),它的长处是( ),不足之处是

( )。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

( ) 。它的长处是( ) 。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坦克

-装上履带

盾像屋子-----

加上轮子

开了小洞

盾太小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六: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这篇课文的生字和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

来回忆。

1、有两件兵器是?矛和盾。一个是矛是用来什么的?(进攻)。盾是用来(自卫)。 2、文中集合是什么意思?文中找出他的解释?(合二为一)。你找的很准确,速度也很快,表扬你。

3、矛和盾的集合是什么?坦克。

4、坦克在什么地方派上用处呢?战场上。

5、请你根据老师刚才的板书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A、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声音很洪亮,不过是否把事情的起因给漏了呢?)

B、发明家和朋友比赛结果输了,他经过反复思考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同学们的掌声给了你肯定) 所以,利用题目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6、比赛输了可是我们的发明家并没有停止思考。他遇了哪些问题?都是怎么解决的?

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养成了边读书边圈圈画画的好习惯。

7、发明家遇到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盾太小啦。怎么解决的?变大。(多大?铁屋子。有什么好处?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但是同时也遇到了大麻烦了?

8、对,文中的第三段告诉我们的就是他遇到的麻烦你回答的很棒。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只能自卫无法进攻。

9、怎样进攻?这是个难题。作者怎么解决的?

出示书本的句子。说得更简练些。开小洞伸出矛。

10、 不会跑?装上轮子和履带。

11、生活中哪些东西有履带呢?

12、瞧,这是一辆坦克你能不能把我们板书的东西都标到相应的位置呢?课件上。

13、作者就是这样反复的思考改进才发明了坦克的。你能不能根据我们的板书来说一说发明的过程呢?怎样发明的?

一、发明家和朋友比赛的时候,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他遇到第一个问题盾太小啦,于是他造了个铁屋子。可是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只能自卫不能进攻。他灵机一动想可以开个小洞。当然这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履带。于是发明了坦克。 (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你真棒)。谁能不看频幕来说说呢?你来、请你、你也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读。把他们记到心上。

14、这个发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你来读,评价朗读。重读大显神威。读的再神气一些。老师仿佛看到了敌人落荒而逃的场景,真是叫人大快人心啊。

15、矛和盾这个看似牛马不相及的两样东西,在作者的改造下变成了坦克。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A、我们要善于思考和不断的实践。 B、不断开动大脑才会有伟大的发现。

C、要敢于大胆的展开想象。

16、文中作者也从这件事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你知道是什么吗? 读出文中的句子。

17、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我来考考你们。

楼房+汽车=双层巴士。铅笔加橡皮擦=带橡皮的铅笔。塑料防水+衣服=雨衣。 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要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点,向他人学习。

18、本人作者用具体实例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

样才能有说服力。以后在写作中可以好好学习。

第一课时。 一、齐读课题,猜猜有哪两件兵器?看课件,长撇短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是哪件兵器?指导书写。(矛:观察怎样的?长而尖的,写的时候不要少来撇了,不然就失去威力了。生提醒盾:不要把下面的目写成了日了。)

二、读生字,解析字法。

乌龟不要写成了鬼了。 炮 戳为翘舌音。

三、把生字宝宝给放回课本了还认识吗?用你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想围绕矛盾讲

了一件什么事?用前面的。

四、发明的起因是什么?一场比赛。

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填空。(有趣、激动、令人兴奋、激烈)

把句号改成感叹号。读出惊叹。

五、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1、做动作。师用尺子当矛。生用书本当盾。喊上下左右前后。刚才那位同学做

的就是左抵右挡。

2、采访当事人。感受是抵挡不住。为什么?

速度快、很密集。这就是文中说的如雨点般。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心跳得很快。

生:我的心跳得很厉害,很紧张。

师:是的,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3、这场比赛胜利者是谁你从哪里看出的?难以招架。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七:25 矛和盾的集合

25 矛和盾的集合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

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 25 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

矛————炮 口

坦克

26 科利亚的木匣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重点难点:

1、

2、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 的表达方法。 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辽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②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③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②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 )木匣→( )木匣( )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熟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巩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八:矛和盾的集合

读通课文:阅读教学的底线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理念:

识字学词,读通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底线。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读通课文,才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真正关爱。语文教师要静下心来,关注学生真实的语文状态,哪些生字会写错,哪些句子会读不通,钻研教材的时候就要倍加细心,课堂教学的时候才能“顺学而导”。扎扎实实地识字学词,安安分分地读通课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实践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的功能。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矛、盾、般、持”等生字,读通课文;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新词。

3、熟读课文,初步体会“集合思维”创造性。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依据学情,设疑激趣

1、教师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然后问学生:大家知道矛和盾是用来干什么的吗?了解学生对矛和盾的认识情况。(大致了解到:“矛”是用来进攻的武器,“盾”是用来自卫防守的武器。)

2、“集合”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在什么时候会“集合”?(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活中的“集合”运动。)

我们看过小朋友上体育课闹哄哄的集合,也看见过解放军叔叔威武迅速的集合,在动画片里看见过可爱的大雁集合飞行,小蚂蚁集合搬家。可是,这“矛”和“盾”这两种武器,他们怎么会集合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1、读通课文——大声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遇到有注音生字的句子请连续重读两遍,读准字音;

2遇到读不明白、读不通顺的句子,想一想,划出句中不明白的词语。学生自由朗读文本,要求一手持笔,边读边划记。

2、初读交流,检查生字的认读。

课件出示: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

(1)矛(máo)和盾(dùn)的集合;

(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

(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

(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ǚ)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先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请几个孩子来朗读,要求声音响亮,流畅准确。 (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孩子理解“戳”和“履带”这两个新词。)

3、检查重点语句,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1)课文中还有读不通顺的句子吗?老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下面的这句话: 课件出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里的“德国兵头一回”学生容易读成“德国兵头”。然后抓住“头一回”这个情景,来理解“庞然大物”。理解到此时的德国兵所见到的坦克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庞然大物”。庞然大物带给德国兵的不是“坦克的大”而是“坦克带来的恐惧”。

(2)你还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句子吗?

课件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地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谁来告诉老师“左抵右挡”是啥意思?

先请一两个学生口述,再请一个同学来演示。(估计学生们的理解很有可能停留在“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地来回抵挡”的表面意思。这里就要引导孩子抓住“矛是雨点般地刺来”,左边一下右边一下怎么能抵挡得住呢?从而理解到,这里的“左抵右挡”是手忙脚乱的被动抵挡,包括上下左右各个方位的防守。说明对方的进攻十分猛烈,自己的处境非常被动非常危险。)

同学们,我们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有时候,单单看字面的意思,或者是翻看字典词典的意思,也是很难准确理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就像我们理解“左抵右挡”和“庞然大物”一样,头一回相见的“庞然大物”和雨点般进攻下的“左抵右挡”,就很不一般的。所以刘老师觉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一个词语是最可靠的。

4、把长文读短,整体感知文本,把握课文内容。同时落实难点生字的写字指导。 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的读通了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几个重点词语。接下来,老师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不知道同学们敢不敢接受这个任务?

刘老师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你能不能把长文读短。下面老师要求大家把这篇有六个自然段的课文读成只有一个自然段的短文。行不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下面这些词语填入后面一段话的括号里。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请在后面的方格里多抄写2-3遍。

课件出示词语和一段话。其中一段话的内容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要求边默读课文边填写生字新词。

矛 盾 集合 手持 雨点般 坦克 进攻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难以招架 从上面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里,把长文章读成自己的短文。

发明家(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遭到对方( )地猛烈( ),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 )。他想到:如果把( )做成铁屋子,再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 ),装上轮子,安上履带,把矛的( )、盾的( )合二为一,于是发明了( )。这个( )一上战场就( )。

[这里在引导学生朗读好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书写时发觉易于写错的生字适当予以引导。重点抓住“矛、盾、般”几个字讲解到位。课件出示:中国古代的矛和盾的图片。“矛”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一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大多数能够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矛”字的一撇孩子们也很容易忘记,引导孩子观察“矛”字和“矛”的图片,学生能很快发觉那一撇就是矛头下的流苏,既有美观的作用,更有辟邪的意图。“盾”里面的“目”很容易出头写成“直”,盾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后面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

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人,他们所穿的制服上的标志就是以“盾牌”为职业标志的。谁能说出来?——这就是警察。我们的警察以盾牌为标志,意思就是什么?——警察是保卫人民的,警察是人民的盾牌,所以我们一看到警察就有一种安全感。“般”字就要强调“舟”做偏旁的时候中间一横不能出头。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落实写字的指导。]

三、认识“集合”,整体反思。

1、告诉老师什么是“集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就是:把“矛”和“盾” 合二为一,发明坦克。这就是集合。理解到这个层面就行。)

2、你知道什么是坦克的“矛”?什么是坦克的“盾”?

3、你想知道这位发明家是谁吗?你想知道发明家到底是怎样“集合”发明坦克的吗?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老师发给大家的《坦克是这样发明的》!

教后反思:

今天应邀在诸暨滨江小学执教了《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周一贯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现场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次课堂教学,也从一定的层面体现了我近年来对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研究与思考。

长期来,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基本上处于两种境地:一种是规规矩矩的读生字、抄新词、分段落、概大意,老师教得无味,孩子学得枯燥;另一种就是识字学词走过场,或者干脆把识字学词、读通课文强行推给“课前预习”,第一课时直接进入理解文本的人文含义。当前,第一种现象,费力不讨好,基本上难觅踪迹了。第二种现象正“长风破浪”风靡神州。自“新课标”推行以来,语文教学高扬人文的大旗,大家都在追求教学形式的新度、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度、追求课程资源开掘的广度,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孩子在感动的热泪盈眶之后,孩子在热闹嬉戏之余,孩子在眼花缭乱之际,孩子在强大的思维冲击波震憾而后,当他们走出课堂的时候,又有多少的孩子真正能一字不错、一句不破地读通课文呢? 最近,有一个专家作了一次调查。在一位青年教师的掌声如潮的好课结束之后,专家立即组织一批人马,一人一生,面对面,现场捡查学生的朗读课文实情。结果怎样呢?全班学生能够“一字不错、一句不破”的读通课文的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三十一!也就说,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和老师联合演出了一台精彩语文课之后,

连最最基本的读通课文都不过关。但愿这仅仅是个别现象,可这又仅仅是个别现象嘛?

我们放眼如今形形色色的观摩课,谁还在乎引导学生识字学词?谁还在乎学生读通课文?我们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度、深度、广度的时候,有谁还记得语文教学“读通文本”的本度呢?

《矛和盾的集合》这一节课的教学,我不敢说自己设计的如何好,更不敢吹嘘自己做的如何好,但是有一点,我很自信,那就是“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种信念统帅了我的课堂。从孩子的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检查两个重点语句的朗读出现问题,到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难点;从把长文读成自己的短文整体感知,到重点生字“矛和盾”的字形分析,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而且整堂课,我没有机械的让孩子们反反复复的读呀抄呀,而是抓住了生字新词的特点,充分的估计了学生的难点,所以课堂就呈现出——孩子能读好的,我让他们读出自信,孩子应该出现的问题也都一一暴露,就生成了我“顺学而导”的契机与资源。

阅读教学可以没有终点,或说着阅读教学的终点可以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必须是统一的,一致的,不可含糊的。这就是识字学词,读通文本,这既是阅读教学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点所在。

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面对这位老人的呐喊,我们是不是该警醒了呢?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九:矛和盾的集合作业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一、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左( )右( ) ( )( )大物 千( )百( ) 难以( )( ) 大( )神( ) 自( )( )盾

二、 按要求写句子。

(1)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的人,怎么会不是胜利者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矛向他刺来。(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准备好了矛和盾。(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第5、6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显神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德国兵看到这个庞然大物时,当时的表现怎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篇十: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读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生自由提问)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二、读文识字

1、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它们集合后成了什么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本课6个生字认读。

3、出示词语:矛盾 手持 雨点般 蜗牛 坦克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4、和同桌分小节读课文,你读一段,他读一段。

5、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三、默读课文说大意

1、同学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

们下节课来学习。

四、写字

1、读读田字格中的字,看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

2、重点提示“神、盾”。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3、请同学们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第2课时

一、导入、默读。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回顾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二、抓住重点句质疑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三、研读课文,了解发明经过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2

、哪一桌同学把自己画的或写的向大家展示一下,然后说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

的进攻合二为一的?

3、(出示课件)师:这是装上轮子的坦克,这是安上履带的坦克。这每一步的变化,凝聚了多少科学家的智慧。这其中发明家的想法,课文中有的写出来了,有的没写。自己再读读课文,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大改进发明的,思考发明家的想法。

4、交流。

5、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6、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四、朗读课文,感受坦克的神威。

1、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坦克的神威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情境:德国兵会怎样叫呢?

3、想不想见一见坦克怎样大显神威?(录象)再读。

四、领悟道理和表达方法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3、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4、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5、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总结,抄写

1、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2、你们抄写了哪些词语,请你们读给大家听。

相关热词搜索:矛和盾的集合课文原文 矛和盾的集合原文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矛和盾的集合文中反应怎样主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245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