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

2016-01-11 10:07: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一:《我与地坛》练习1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一:《我与地坛》练习1

我与地坛 同步练习

一、基础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 p ǐ) 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ì) 熨贴(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g)

C.玉砌(châ) 恪守(gã)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ì) 教诲(huǐ) 猝然(zú) 亘古不变(gâng)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淡褪 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 坚忍不拔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荫凉 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熨贴 声名狼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 )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 )开翅膀,忽悠一下( )空了; 树干上(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弯了草叶轰 然坠地( )开万道金光。

A.甩 疾 展 凌 停 弄 砸

B.甩 速 展 升 停 压 砸

C.捋 疾 支 升 留 压 摔

D.捋 速 支 凌 留 弄 摔

4.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 梦想成真只属于 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 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 炮制,就可以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其实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 是要看他 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 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 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A.但 如果 却 无论

B.但 如果 而 无论

C.如果 只要 也 不管

D.因为 如果 却 不管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没有渊博的修养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写不出伟大的作品的。

B.我们青年缺乏的是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不足。

C.如果迅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中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D.曹丕依仗权势,威逼曹植,要他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否则,便不饶恕他。

6.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以前他不喜欢这工作,后来为完成任务,只好研究一番。现在,他 ,简直爱上这工作。

A.不钻研就不行

B.越有兴趣越研究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第1页 共4页

C.越钻研越有兴趣

D.越来越深入地研究

【能力素质提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身 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选自《艾青诗选》)

7.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 击。那么,诗人笔下的礁石成了怎样一个形象?

答:

8.诗中礁石的象征意味是什么?

答:

9.诗人运用了 手法,赋于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征之音”。

理解下面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 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 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0.为什么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意思对即可)

11.作者将人生痛苦,将死亡比作“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目的是什么? (意思对即可)

12.为什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因为一个人。 所应考虑的问题是 。

三、语言表达应用

13.仿照画横线的句式扩展语句,要求语意连贯。

童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童贞的爱的目光下,一只蝴蝶就是一只凤凰, 啊,多么令人难忘的童年!

14.把下面的一段简讯浓缩成25字的“一句话新闻”,并修改其中一句较不连贯的句子。 据新华社北极点5月6日电:4月24日出发,战胜了严寒、风霜、冰裂、冰移的考验的7名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异常复杂的冰面地形中徒步行走了350公里,经过13天的艰难跋涉,于格林尼洛时间5月2日55分(北京时间10时55分)胜利到达北极,在北极点上插上了五星红旗。这是我国科学考察工作队战胜重重困难之后,首次抵达北极点。

(1)改句:

(2)一句话新闻:

15.阅读下面有关书的比喻,回答问题。

(1)书是智慧的钥匙。

(2)书是进步的阶梯。

(3)书是时代的生命。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第2页 共4页

(4)书是致富的信息。

(5)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6)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7)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8)书是医治幼稚的药。

(9)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10)书是人生的向导。

A.如果你对一个探索者说话,选用哪句最好?( )

B.如果你对一个迷惘者说话,选用哪一句最好?( )

(以上只须选出句子序号即可)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第3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一、1.A2.D3.C4.B5.D6.C

【能力素质提高】

二、7.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不屈者的形象。

8.是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的象征。

9.拟人

10.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在经历了截瘫及孤独的痛悲之后,作者从地坛的一草一木领悟了死的真谛:死是一种人生的必然,就像生一样,作者从“死亡的陷阱”中逃生,走出了死亡的阴影,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经历了“死亡”将使他更加珍惜生命,这样,作者便坦然了:他将笑迎必然降临的节日。(意思对即可)

11.这是作者在走过荒芜,经历痛苦,走过孤独之后真实情感的流露,截瘫使他更加向往自由行走,表明作者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死亡,他知道经历“熬夜准备考试”之后,将有成功的喜悦,那将是人生的永恒。(大意对即可)

12.一旦生下来就不再存在为什么要生的问题,如何使活着有意义

三、13.一朵轻云就是一条毛毯,一棵大树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一湾小河就是一个无比欢乐的海泽。

14.(1)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2)我国7名科学考察队员于6月抵达北极点。

15.(9)(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第4页 共4页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二:我与地坛练习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三:我与地坛【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高中语文课时练习与详解】

我与地坛(节选)

字词梳理

1.正音

荒芜( ) 宿命( ) ..

剥( )蚀( ) ..

亘古不变( ) .

古柏( ) .

熨帖( ) .

窸窸窣窣( )( ) ..

倔强( ) .坍( )圮( ) ..捋胡须( ) .撅一杈树枝( ) .猝然( ) .渗透( ) .隽永( ) .嘈杂( ) 譬如( ) ..余暇( ) 祈求( ) ..

恪守( ) 教诲( ) ..

玉砌雕栏( ) 窥看( ) ..

答案:芜wú,宿sù,剥bō,蚀shí,坍tān,圮pǐ,亘ɡân,捋lǚ,嘈cáo,譬pì,柏bǎi,撅juē,熨yù,猝cù,暇xiá,祈qí,窸xī,窣sū,渗shân,强jiànɡ,隽juàn,恪kâ,诲huì,砌qì,窥kuī。

2.辨音

剥削( ) 剥花生( ) ..

宿命( ) 星宿( ) 一宿( ) ...

捋胡须( ) 捋袖子( ) 捋虎须( ) ...

熨帖( ) 熨斗( ) ..

强大( ) 倔强( ) 强人所难( ) ...

隽永( ) 隽秀( ) ..

熨帖( ) 请帖( ) 碑帖( ) ...

狼藉( ) 慰藉( ) ..

答案:bō,bāo;sù,xiù,xiǔ;lǚ,luō,luō;yù,yùn;qiánɡ,jiànɡ,qiǎnɡ;juàn,jùn;tiē,tiě,tiâ;jí,jiâ。

3.辨形

( )古不变(ɡân) 颓( )(yuán) ( )心(hãnɡ) ( )嘴(juē) 一( )不振(juã)

猖( )(juã) ( )头(juã)

吉( )(xiánɡ) 安( )(xiánɡ)

( )透(shân) ( )假(chān) ( )淡(cǎn) ( )然(cù) ( )火(cuì)

放( )(sì) ( )业(yì)

答案:亘,垣,恒;撅,蹶,獗,镢;祥,详;渗,掺,惨;猝,淬;肆,肄。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

坍圮:倒塌,毁坏。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亘古不变:这里指从古到今都没有变化。亘,(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急于求成:想要马上取得成功。

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狼藉,形容杂乱不堪的样子。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恪守:指谨慎而恭敬地遵守。恪,谨慎而恭敬。

2.词义辨析

失魂落魄 心神不宁

两者都有“精神状态不安”的意思,但“失魂落魄”惊慌的程度更重。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心神不定:心绪神思不安定。

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某种切身感受,它重在“境”,强调的是一种感受,如“你只有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其中的奥妙”。

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着想、考虑,重在使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上去想,如“你也该设身处地地为她想想了”。

思绪 思路

二者都指“思想的头绪”时可以通用,如“别打扰他的思路(思绪)”;但指情绪时,只用“思绪”,如“思绪万千”,不说“思路万千”。“思绪”可搭配成“思绪纷乱”“思绪不宁”;“思路”可搭配成“文章的思路”“思路清晰”。

坚韧 坚忍

“坚韧”除了指精神意志坚强外,还指物体坚固有韧性。“坚忍”指(在艰苦困境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只适用于精神意志方面。如:自然界中有很多质地坚韧、生命力强的植物,它们和社会中有坚忍的意志、不屈命运安排的人一样,坚强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用轮椅丈量生命的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1983年因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一举成名。1986年后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90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创作是真正的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他的散文,诗意和哲理融合在一起,能使人体会到智者精神的魅力。

2.作家背景

史铁生有一种在中国作家中极为罕见的高贵气质,该气质的形成不宜被条件反射地联想到生理层次,至少,我被他打动与那把轮椅无关。语言素养很高,有一种特殊的“笔墨博学”,这使他的展开方式永远显得从容不迫,驾轻就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情感构造,既纯粹又老练,既世故又无邪,既锐利又开通。

有人说,史铁生注定要成为这浮躁世界中的最后一丝慰藉,他的存在几乎成为中国文坛的精神象征。

(2001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陈村)

这位用轮椅承载着生命之躯的作家,在精神“上帝”——地坛的引领下,战胜了死神,超越了自我,因此,他虽然注定了不能像余秋雨那样进行“文化苦旅”,不能像周涛那样“旅牧长城”,更不能像马丽华那般“西行阿里”,但他可以“躺在轮椅上望着窗外的屋角,少一些流浪而多一些静思,少一些宣谕而多一些自语”。〖JY〗(韩少功《灵魂的声音》)

3.艺术技巧

《我与地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是一篇很优秀的“生命体验”散文。文章虽然写了地坛的一些景物,但不是写景散文,不是游记;虽然也写了一些人和事,比如母亲,但不是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散文。本文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象那儿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物我交融的精神默契。

(1)语言别致新奇,富有创新精神。

在文章中,作者突破习惯的句式,巧妙地移用词语,给人以新奇别致的感觉。比如说“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而不是说“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将自动词“淡褪”用作他动词,已很鲜活;而且,“朱红”前面又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觉生动。再如,“斜切下一溜阴凉”中的“溜”字既准确地表现了狭长的空间,又有一种切下的动态;“蜂儿如一朵小雾”中的“朵”,将运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移来运用于乙事物,让人既能感受到蜜蜂停在空中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2)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透出睿智与机敏。

比如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古园:“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极具概括性。同样是写这座古园,说到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时却又洋洋洒洒数百字不厌其详。在述说母亲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不惜笔墨,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的形象。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作者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啊!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则写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谢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样的叙述,这样的比喻,无不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

合作探究

1.地坛以什么样的特点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探究:地坛看似沉寂、荒凉、古旧,但并不衰败,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在地坛中受到强烈的心灵震动,作者觉得:“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意思是说,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我”虽然残废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

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生活下去的信心。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和地坛景物的作用?

探究:作者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的。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3.本文两部分各自的小标题可以定为什么?这两部分又是如何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下面的?

探究:从内容上看,文章两部分的标题可以分别拟为“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看似不相关,但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两部分联系在一起。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而第二部分是回忆母亲,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这两者都给了作者力量,因而对于作者来说,它们同等重要。另外,作者在双腿残疾之后,经常到地坛里面去,而此时的母亲也默默地送儿子去地坛,或到地坛去寻找,文章的最后提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园子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母亲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活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二者至此合而为一,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之下。

4.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

探究: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有着象征意义的。作者通过在地坛的长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车辙”可看作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然而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长的路,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

文苑小憩

【美文欣赏】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好吧,就明天。”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了。她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旁,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挚爱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撼人心魄之作。“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躁,却不知母亲肝疼已近终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质朴的人物对话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渗透着浓浓的深情。母亲艰难的生活、不屈的精神和最后的遗言终让儿女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也给了“我”要“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文中对秋天的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形象,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文章巧用伏笔和衬托手法,逐步把情感推向高峰,更显现了作者的匠心。

【大家文坊】

我的轮椅

史铁生

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 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了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

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

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3.5万。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2.6万,不能再低啦。好吧好吧。希米小姐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给条坡道就能上山。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四:2013高中语文秋季一轮复习备课系列:1.2《我与地坛》同步练习1(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 同步测试

一、基础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 p ǐ) 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ì) 熨贴(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g)

C.玉砌(châ) 恪守(gã)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ì) 教诲(huǐ) 猝然(zú) 亘古不变(gâng)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淡褪 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 坚忍不拔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荫凉 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熨贴 声名狼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 )开翅膀,忽悠一下( )空了; 树干上(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弯了草叶轰 然坠地( )开万道金光。

A.甩 疾 展 凌 停 弄 砸

B.甩 速 展 升 停 压 砸

C.捋 疾 支 升 留 压 摔

D.捋 速 支 凌 留 弄 摔

4.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 梦想成真只属于 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 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 炮制,就可以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其实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 是要看他 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 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 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A.但 如果 却 无论

B.但 如果 而 无论

C.如果 只要 也 不管

D.因为 如果 却 不管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没有渊博的修养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写不出伟大的作品的。

B.我们青年缺乏的是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不足。

C.如果迅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中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D.曹丕依仗权势,威逼曹植,要他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否则,便不饶恕他。

6.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以前他不喜欢这工作,后来为完成任务,只好研究一番。现在,他 ,简直爱上这工作。

A.不钻研就不行

B.越有兴趣越研究

C.越钻研越有兴趣

D.越来越深入地研究

【能力素质提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身 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选自《艾青诗选》)

7.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 击。那么,诗人笔下的礁石成了怎样一个形象?

答:

8.诗中礁石的象征意味是什么?

答:

9.诗人运用了 手法,赋于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征之音”。

理解下面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 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 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0.为什么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意思对即可)

11.作者将人生痛苦,将死亡比作“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目的是什么?

(意思对即可)

12.为什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因为一个人。

.

所应考虑的问题是 。

【综合实践创新】

三、语言表达应用

13.仿照画横线的句式扩展语句,要求语意连贯。

童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童贞的爱的目光下,一只蝴蝶就是一只凤凰,

啊,多么令人难忘的童年!

14.把下面的一段简讯浓缩成25字的“一句话新闻”,并修改其中一句较不连贯的句子。

据新华社北极点5月6日电:4月24日出发,战胜了严寒、风霜、冰裂、冰移的考验的7名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异常复杂的冰面地形中徒步行走了350公里,经过13天的艰难跋涉,于格林尼洛时间5月2日55分(北京时间10时55分)胜利到达北极,在北极点上插上了五星红旗。这是我国科学考察工作队战胜重重困难之后,首次抵达北极点。

(1)改句:

(2)一句话新闻:

15.阅读下面有关书的比喻,回答问题。

(1)书是智慧的钥匙。

(2)书是进步的阶梯。

(3)书是时代的生命。

(4)书是致富的信息。

(5)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6)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7)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8)书是医治幼稚的药。

(9)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10)书是人生的向导。

A.如果你对一个探索者说话,选用哪句最好?( )

B.如果你对一个迷惘者说话,选用哪一句最好?( )

(以上只须选出句子序号即可)

参考答案

一、1.A2.D3.C4.B5.D6.C

【能力素质提高】

二、7.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不屈者的形象。

8.是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的象征。

9.拟人

10.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在经历了截瘫及孤独的痛悲之后,作者从地坛的一草一木领悟了死的真谛:死是一种人生的必然,就像生一样,作者从“死亡的陷阱”中逃生,走出了死亡的阴影,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经历了“死亡”将使他更加珍惜生命,这样,作者便坦然了:他将笑迎必然降临的节日。(意思对即可)

11.这是作者在走过荒芜,经历痛苦,走过孤独之后真实情感的流露,截瘫使他更加向往自由行走,表明作者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死亡,他知道经历“熬夜准备考试”之后,将有成功的喜悦,那将是人生的永恒。(大意对即可)

12.一旦生下来就不再存在为什么要生的问题,如何使活着有意义

【综合实践创新】

三、13.一朵轻云就是一条毛毯,一棵大树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一湾小河就是一个无比欢乐的海泽。

14.(1)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2)我国7名科学考察队员于6月抵达北极点。

15.(9)(6)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五:我与地坛同步练习4

我与地坛同步练习4

《我与地坛(节选)》学习指导与训练

重点难点提示

1.谁曾说“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史铁生就是一个错过了太阳的人,而且这一错就是十五年,是什么让他抬眼去看看天上的群星?

2.面对生命的残缺,史铁生坚定地去追寻生存的答案,他坦然地将全部生命哲学的答案归结为过程——或幸福或哀伤然而美丽的过程,文中有许多片断都在展示着生命的过程,找到这些地方,体会自然界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

3.明白理解也意味着尊重他人不同于自己的选择吗?如果你还不懂这一道理,就去仔细读读文中母亲的故事,看看她是怎样理解自己的孩子的。

4.母亲,史铁生有许多遗憾和追悔,却永远也无法弥补了,你会同他一样犯这些错吗?

5.了解的重点:史铁生和他的作品风格。

6.掌握的重点:

(1)作者如何用恳切、诚挚的语言将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生命意义传达给读者?

(2)一位遭遇不幸承受苦难的母亲怎样给与儿子生存上的启发?

7.应用的重点:体验在从容冷静的文字里蕴含丰富人生体验和哲理的叙述方式。

8.了解史铁生和他的作品风格。

1 标志着九十年代中国作家现代精神的确立的作品是哪一部?作者的创作风格如何? 2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数与他的生命状态有关。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二为一的。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因此,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史铁生又堪称中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洁澈清雅直透心灵,是当代任何一位别的作家难以与之相比的。

9.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节,体味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究。

(1) 最初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闯入地坛?为什么他会在地坛中驻留?

(2) 两条腿残废后,由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作者带着逃避的心情,想从喧闹的城市中找到一片宁静,找寻另一个世界,地坛便是他找到的另一世界。

作者驻留在地坛是因为: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失去双腿,而地坛也是一个曾经有过炫耀和浮夸的人文风景,如今却落得“荒芜冷落的如同一片野地”。相同的命运轨迹,使作者遇到地坛后便一见如故。但是地坛的生命历程显然更长,四百年的风雨剥蚀,让地坛“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欲见苍幽,到处的野草黄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这种不动声色的渲染让作者停留思考。

(1) 作者再来地坛,看到风儿、蚂蚁、瓢虫、露珠时,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什么?

(2) 这是地坛对他心灵的启发,使他了解了每个卑微的个体,无论怎样的纤细、渺小、脆弱,无论怎样被忽略、被抛弃、被轻视,他们都会忠实地完成着自己生命的轨迹。而且一旦生命发芽,那么生机就会涌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实际上亦有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流淌。这种难以言说的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3) 作者在地坛中,对于死的理解是怎样的?

(4) 作者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就已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一个人出生了,也意味

着另一个事实的存在,那就是走向死亡;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 这一小节的最后一段,作者的视野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而言是什么?

(6) 有了对死亡的理解后,作者的视野转向怎样获得生的问题。他仍在地坛中感受夕阳西下时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浩瀚宇宙中个体生命的微不足道,命运无常时个人无缘无故遭遇到生存的困境。但他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有情的生命,投向那历经坎坷后的一曲曲稳健又激昂的生命之歌:寂静的光辉把坎坷照映得灿烂;雨燕的高歌能把天地叫喊得苍凉;冬天雪地上的脚印会让人们的思绪飞扬;苍黑的古柏会把忧郁与欣喜同样承担;暴风骤雨会将草木和泥土叫醒;秋风霜至会让落叶轻舞飞扬。此刻,作者已从自己的不幸中走出,变得平和而宁静,带着欣赏自己的眼光,去关爱生命中的苦难与不幸。

10.理解母爱无言这一真理。

(1) 母亲了解自己的儿子因残疾而苦闷,在明知儿子有可能选择轻生的情况下,却让儿子独自去地坛,这是为什么?

(2) 母亲明白,孩子的痛苦只有自己想通透了才会消逝,而要想通透需要一段独处的过程。她宁愿自己的儿子为解脱痛苦而无目的无方向地追寻,也不愿自己的孩子为逃避痛苦而消沉。因此,每当孩子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他准备,每当孩子离去时,她就坚强地忍受这或许会失去儿子的痛苦。每当孩子长时间不回时,她又主动去找寻。她从来都不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句“你为我想想”。

(3) 作者写道: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那么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的路是什么?

(4) 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条幸福的路,能在苦难面前不屈地生存,坚强地活着,并且找寻到自己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母亲并不企求儿子成名成家但活得并不幸福。

(5) 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关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6) ①作者反思自己过去没有为母亲着想过,只一心想着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会加倍的。

②作者后悔当年也许是出于倔强或羞涩,没有叫住前来寻找并从自己身边走过的母亲,并且永远没有机会弥补。

能力测试

1.阅读陈梦家的诗《一朵野花》,回答下列问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到自己的渺小,

听惯了风的温柔,听惯了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片风景便是一种心境,一朵盛开的野花,蕴含的却是一种向上的生命力,用你的语言揭示人类的生存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金色花

(印度)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1.文中画线处应该填写的是 ( )

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好孩子?” B.“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C.“你这个好孩子,你到那里去了?” D.“你这个坏孩子,你到那里去了?”

2.本文中的孩童形象,其感人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1.B提示: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嗔怪 2.提示:我们一般看到的文学作品,多写母亲对子女的爱,而很少见到富有童趣的,展现出儿童对父母的爱和关心的作品。文中的这个孩子渴望的变化,尽管要受到母亲的责备,但却要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一份心意。

读写知识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理解后写一篇读后感。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提示:①此诗写的是: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②注意读后感的文体是议论文。

知识拓展

1.史铁生,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成疾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2.生命的困厄及其在生命困厄中思想的提升决定着一个作家的思想境界,决定着这类作家作品的思想境界。似屈原作品有几?仅留下的作品却千古传唱,中外传唱,并且还要传唱至未来。当然陀斯陀耶夫斯基则为另外一类,只是他本身就是一位少年文学天才,处女作就为别林斯基一伙拍案称绝。陀氏从死亡之地回到创作的生活环境,天又假其健康,方才有惊世骇俗的一部又一部作品问世。当然这两类又都不能完全以律史铁生的,所能律的只有一点,

就是他们共同遭受过生命的困厄,以其在这种生命困厄中对生命意义的提升,才能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着生命本真意义的探索及回答,并以此确立了在文学进程中的地位。

较之史铁生更为不幸的障碍。霍金的黑洞冥想,后来被实证了,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而史铁生虽较之霍金有别,但是他的冥想,写作成《务虚笔记》,由于属人文学科,则更需要得到更多社会人的认可,这就增加了社会定位的难度及不可把握的“不测”度。不过这两位冥想者则矢志不渝,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做着冥想,并不时做出自己的表达。 (凌迅《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30)

精点评析

1.关于痛苦的哲学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国古代的哲学认为:记住爱,不如忘掉恨。这种寻找人生安慰的方式是博大而美好的。但史铁生带给我们的生命哲学,决不是忘记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经历坎坷和不幸之后,善于忘记的人是幸福的,又是麻木的。惟有对困厄的人生不断体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痛苦。这是现代社会对生命的更真诚探知。泰戈尔曾用诗的语言告诉我们:“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要错过群星了。”而史铁生却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生活有太多的痛苦,需要经历十五年、二十年,乃至更多的时间去超越。史铁生对生命痛苦的感受,同叔本华、王国维一样,达到了哲学的境界。即使痛苦这种个人的生存体验,来对整个人类存在进行思考。故而史铁生被认为是“具有充分现代性特征的人生观与生命哲学”的作家。

2.关于帮助与关心

史铁生通过母亲这一形象,将对待残疾的本质问题揭示了出来。身心遭受创伤的人,最好的帮助方式就是支持他们寻找那条通向幸福的路。而这条路的找寻、发现,都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他们去完成。过多的关心与辅助,只会让他们逃避痛苦、忘记痛苦,而不可能战胜痛苦。母亲的形象很深刻的揭示这一本质。母亲任由“我”去地坛而不跟随,是因为她要让我自己去承担未来的日子。母亲选择旁观支持的姿态相对于紧随关心而言,要承担的痛苦更大。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带着痛苦与惊喜,做着迎接最坏结局的打算。

3.关于不幸

史铁生告诉我们:在人生最美的年龄上失去双腿是不幸的,但作为他的母亲更是一个不幸者。史铁生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痛苦体验感悟到:当儿子自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时,他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也许人生最大的不幸就在于,用痛苦去折磨关爱自己的人。

创新能力测试

黑暗回忆——怀念《黑骏马》

乔丽华(文学博士,上海鲁迅纪念馆馆员)

有一些朋友,失落了觉得可惜,找回来却已是面目全非,惟有叙述中透露出的经历,还能让人联系起从前与现在,但也仅仅是“懂得”而已。我想,这样一种相逢,难道只是为了心底隐隐的对过去的怀念?这未免有悖初衷。有一首歌叫做《相见不如怀念》,还有一句古老的赠言:“相目濡以沫,相昀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碰面,更多的是遗憾。 在西藏中路的音像书店里看见一盘再版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崔健的名字和红色封面,教人的心不由一阵抽紧,继而是怅然,是转身告别,是无数旧日的伤口复发了新鲜的疼痛。 很久很久不曾读张承志的小说了,除了那一册《清洁的精神》被我翻来覆去地读着。一个静静的深夜,如果是在乡间,那是连蟋蟀嘘溜嘘溜的叫声也要令人不安的静衣,但在城市的公寓里,静意味着无人干扰你去看你希望看到的电视节目。我看见了根据张承志的小说《黑

骏马》改编的同名电影。面对屏幕,我的视线模糊了,不是泪,亦不是朝圣和敬畏,是因为我已洞穿孤独。

你看在苍茫的草原上那一匹伫立的马,它深棕色的毛发在风中飘抖,它脚下的牧草在风中颤栗,它远处的山丘在地平线处漫长地起伏,它头顶的白云在空旷的天上游走,它无言,仅一个眼神就重复了一切……

怀念《黑骏马》,是因为它让人懂得孤独应该是一种力量。孤独的人无需安慰,孤独的人应该永远孤独下去,这才是孤独者惟一的出路,不然他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众人耻笑的对象。武侠小说最欣赏的境界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让仇敌握手言和,这固然是令人神往的境界,但这是可能的吗?“相逢一笑”的时刻对孤独者而言就是放弃,无异于自杀,消除了仇和劫,意志和勇气不也将訇然瓦解,荡然无存?

但也不尽是杀气。读张承志的小说,常常让我感受到母亲的重要。不仅仅是作为大地意义上的抽象的母亲,而且是那个从小抚育他的平凡普通的女人。听罗大佑的歌我也能感觉到深藏在他音乐背后的那个慈悲宽容的母亲形象。这也许是男作家的福分,因而在他们的孤独里总有着孩子般的温情和撒娇,仿佛有所倚靠。

而我倚靠着纯黑的夜色,一种遥远有如河流的颜色在我的房间里漾动,这一刻,心动如水。

1.作者为什么会用“黑暗”去修饰回忆,也就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回忆”的理解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3段,作者在写“一个静静的深夜”,他写到了乡间与城市,这两种“静”一 样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怀念《黑骏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说一说在作者心中,什么样的人是“孤独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经历世事的人们,找回的往事记忆,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回忆中的人们再也不会找到当初的感受,只是学会了懂得。 2.不一样。乡间的静夜是自然界中的安静,蟋蟀的叫声可闻愈见其静。城市的静夜是人们在喧嚣的都市中获得的那刻心灵的宁静。 3.是因为文中的黑骏马让人懂得孤独应该是一种力量,孤独的人无需安慰,孤独的人应该永远孤独下去。 4.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不屈不挠进行追求,不被世俗万象所动,关怀人类精神家园的人。因此,他不能放弃,不能回归到尘俗中去。我们有太多的精神家园需要保护。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窸窸 肆无忌惮 剥蚀 炫耀 隽永 荒芜

雕栏玉砌 暴风骤雨 宿命 颓墙 熨帖 坍圮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___________下一溜阴凉。

②有时候就呆到___________都亮起月光

③蜂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____________,转身疾行而去。

④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___________。

⑤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___________。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六:2014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配套练习:文本1我与地坛(节选)]

专题一 珍爱生命

文本1 我与地坛(节选)

——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坍圮(qǐ) 恪守(kè) 蝉蜕(tuì) 亘古不变(ɡèn) ....

B.荒芜(wú) 祈祷(dǎo) 猝然(zú) 声名狼藉(jí) ....

C.肆意(sì) 隽永(jùn) 譬如(pì) 玉砌雕栏(qì) ....

D.熨帖(yù) 倔强(jiànɡ) 颓墙(tuí) 窸窸窣窣(sū) ....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费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B.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至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

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C.满园中播散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

D.母亲身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D.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

4.在下面一段话中的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________,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________。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①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 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

A.①③⑤

C.①③⑥

B.②④⑥ D.②④⑤ (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认定,“好奇号”火星车探测到火星土壤类似美国夏威夷冒纳凯阿火山侧

面的土壤,这一发现或许将成为探寻火星是否有支持微生物存活条件的重要线索。

B.《相信未来》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突显出来,强

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C.在21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灭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

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D.近日来,上海师范大学万名学子齐发微博,写微语,抒发对党、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共迎党的十八大。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

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6.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来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这些景物给作者哪些启

示?

答:

7.在作者笔下,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暴雨中的草木、泥土气味常有什么情状?

为什么是这样的?

答:

8.文段中的画线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三、一法一练——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正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有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基调线索、确定文章描写对象、设臵悬念吸引读者等几个方面的作用。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意义中分析,从理解标题的语带双关中分析,从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切入分析,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角度分析,从寻找文章线索方面分析,从寻找文章的文眼上发掘文章中心进而分析,或将标题中运用修辞的部分还原后进行分析。

本文的题目“我与地坛”表现了“地坛”给予“我”的种种启示,“地坛”在“我”的生活中有特别的意义,“地坛”与“我”有一种不解之缘,准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叩访地坛

陶晓跃

我是在一个黄昏走进地坛的。听说地坛,是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他用双手把轮椅摇进地坛,也把自己摇进了一个“生”的高度。记得初读这篇文章,就很有些泪意,而今来到北京,自然也就想去实地读一读地坛。

眼前的地坛,牌楼华丽,亭廊勾连,水榭相连。走在朱红高墙的影子里,走在绿坪环绕的石径上,满眼都是排列整饬的树。树,一律呈现出青春的模样,一律散发出青春的气息,即使是偶尔出现的一两棵勉强能用“古”字修饰的柏树,枝叶间也似乎溢满着灿烂的笑。

这就是地坛?我有些茫然。那“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不见了,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也不知隐匿到什么角落;哪里去找那条铺满了杂乱落叶的歪斜小径,哪里又能寻得那片跌落着阳光和月色的桔叶?

徜徉于地坛,这棵树下,独自静坐着一个看书的中年女子,夕阳的余晖穿透层层树叶洒落在她的头上,也点染在她的书上。一本书、一抹阳光,还有一瓶矿泉水便伴随着属于她的一段或优美或感伤的时光。那棵树下,围集着几个鹤发老人,一台简陋的录音机,就把一段京剧唱得起起伏伏。那种地道的京味,荡漾在园子里,也逗得树上的灰喜鹊飞起飞落。

最引人注目的该是那一对拍婚纱照外景的新人,洁白的礼服犹如轻盈的云彩从园子的这边飘到园子的那边。新娘不停地摆出种种妩媚的姿态,将自己满脸洋溢的幸福定格在地坛的草木上,地坛的亭阁里。

这就是当年承受了史铁生所有“苦难”的地坛?这就是当年史铁生最终又让“苦难”下跪在自己没有了知觉的双脚下的地坛?可那些休整的蜂儿何在?思索的蚂蚁何在?那些祈祷的瓢虫爬向了何处?蜕变的蝉儿又藏在了什么地方?那在一瞬间轰然坠地创造生命辉煌的露珠还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吗?

我问地坛,也问自己。我知道我内心深处的地坛不停地抵触着眼前的地坛,我也知道那是因了我浸沉在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太久,乃至难以自拔。

突然,我看到了园中的一个土丘,上面满是错杂的古木,似乎还保留着古园中的原始风韵。我想,这该是园中惟一一块未经雕琢的地方。我有点冲动地循着小路走上了山冈。 也许,当年史铁生就是坐在这个土丘下,“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关于生等等最简单也最深奥的道理。

这种追思,不是山高地远的阔论,而是直接指向了生命的内核。史铁生用一种豁达和平和打量“死”,也就对“生”有了一种特别的理解。“活着”,就是一种价值;“活着”,

就是生命的一种意义所在,或是苦难,或是坚韧,或是其他的一切形态。即使是虫鸟,即使是草木,它们自身都在唱着“活着”的歌,这歌,是谁也无法用什么既定的观念丈量它的价值的。

眼前的古木肯定见证了当年深陷在轮椅中的史铁生的形象,否则它怎么会绿得如此苍幽而深远。追随着它充满思想意味的枝桠指引的方向,我走进了地坛的方泽坛,也就是当年皇家祭祀地神的地方。

印象中这般特殊的祭拜之地,一定充满了肃默和神秘。一定会有硕大的青铜方鼎,一定会有圆形的青铜香炉,而那黑色的神秘也一定会在那方鼎中、香炉里袅袅升腾,飘向四面远方的大地。

可我却什么都没能看到:我看到的只是拜台上搭成的一个硕大的舞台。舞台的背景是人工画的一个月亮,四周高耸的是极具现代意味的灯光架。一打听,原来这舞台是为在地坛公园举行的“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搭建的。原来那四周充塞着的剪纸、风筝、皮影、泥人等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摊位,那沿着石板路铺开的各地的熊呀、毛猴呀之类的工艺品,都是直奔着这一主题而来。

走在那摊位的夹缝之间,流溢的灯花闪烁在我和那些贴肩搭背的人群的脸上,在那些洋溢着欢笑的脸上,我读出了有关地坛的多重意蕴:皇家的地坛太神秘,它只与神对话;史铁生的地坛又过于文人化,它只局限在某一个精神的领域;而对于普通的人流而言,地坛只是一个映衬大众生活的静物。

于是,我释然。

9.这篇散文为什么要以“叩访地坛”为题?

答: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七:我与地坛练习

A.宿(sù)命 炫(xuàn)耀 坍圮(tān pǐ) 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ì) 熨(yùn)贴 荒芜(wú) 历尽沧(cāng)桑

C.玉砌(châ) 恪(gã)守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tuí)墙 教诲(huǐ) 猝(zú)然 亘(gâng)古不变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甘之如怡 玉砌雕栏 哀怨 截瘫

B.半途而费 窸窸窣窣 祭坛 雕栏

C.旁征博引 声名狼藉 安详 车辙

D.聪惠坚贞 骄阳高悬 倔强 羞涩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 )开翅膀,忽悠一下( )空了; 树干上(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弯了草叶,轰然坠地( )开万道金光。

A.甩 疾 展 凌 停 弄 砸 B.甩 速 展 升 停 压 砸

C.捋 疾 支 升 留 压 摔

D.捋 速 支 凌 留 弄 摔

4.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_______梦想成真只属于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_______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炮制,就可以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其实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_______是要看他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_______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A.但 如果 却 无论

B.但 如果 而 无论

C.如果 只要 也 不管

D.因为 如果 却 不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没有渊博的修养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写不出伟大的作品的。

C.如果迅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中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A.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B.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C.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些形象。

D.有一年,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阅读题:

(一)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联系上下文看,“这样想了好几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长句表达的意思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

A. 生和死都是上帝安排的。

B. 生和死都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

C. 不幸磨难和死亡没什么可怕的。

D. 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没必要去考虑。

2.“所以我常到那园子里去”的原因是( )

A. 因为园中有熨帖微苦的味道。

B. 因为园中孩子留在雪地上的脚印。

C. 因为园中有迷人的风景。

D. 因为园中的景物能使作者获得精神安慰,获得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

3.作者写“落日”、“落寞的时间”、“孩子的脚印”、“古柏”、“暴雨骤临”、“秋风忽至”、“早霜”等景物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下面能回答这一问题的一句话是( )。

A.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B.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C.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D.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里去。

4.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园子里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认识。

B. 作者思考的重点转到了“怎样活”上。

C. 作者的想法带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无奈。

D. 作者在园中审视了自己的心魂。

5.下列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迷恋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条件下古园里的景物。

B.作者善于从各种景物中觅见生命的诗意。

C.作者一定有长时间的沉静,否则难以发现那些细微得极易被人忽略的景致。

D.作者到过古园中的任何一个地方。

(二)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6.“我”原来就知道“母亲已经不在了”,为什么后来又“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答:

7.母亲为什么“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答:

8.“我”为什么明明看见母亲还没有找到自己却决意不喊她,让母亲继续着急地悄悄找下去?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能分析出来吗?

答:

9.这两节在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八:想念地坛 练习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

树,只人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

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

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

坐在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

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

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就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

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中看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要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24.①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2分)

②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2分)

25.①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2分)

②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行榜”作用是什么?(2分)

26.①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②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2分)

2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24.

①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2分)

②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了解脱(“想顺其自然”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也可)。(2分)

25.

①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困惑。(2分)

②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2分)(答“表明此文写作是有感而发”可得1分)

26.

①A远离喧嚣(“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B不与世隔离;C恒久而辽阔;D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4分,每点1分。)

②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2分)

27.CE(4分)(A.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B项说那句话是“对生活的质问”,不对;下文“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及其下面一段中的一连串扣问表明,这句话应是对自己命运的扣问。D项说引号里的话是“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不对;它批评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4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

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凭几学书 几:茶几 .

B.述诸小妹语曰 述:转述 .

C.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还有 .

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古称伞 .

6.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

之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12分)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

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

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脊骨。 ③瘳:(chōu)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7.用“/”给文中加“ ”的句子断句。(3分)

当 其 易 也 惜 旦 夕 之 力 忽 之 而 不 顾 及 其 既 成 也 积 岁 月

疲 思 虑 而 仅 克 之 如 此 指 者 多 矣。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因是思之 是 ..(2)发于至微 至 ..

(3)既成 既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3分)

(2)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3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0—11题(7分)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0.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 总结,抒发了 的感情。(4分)

1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12.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4分)

5.A

6.A

7.断句两处1分。(3分)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8.(1)代词,这件事,此 (2)极,最 (3)已经

9.(1)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以示人:省略句,以之示人——1分,足:值得——1分,语义1分)

(2)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足:值得—1分,至于:到了—1分)

10.对比;既写了见到梅花后的喜悦和欣慰,又表现出心中的不平与愤懑。

11.作者先写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

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12.没有。(1分,只回答而没有分析不得分。)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

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意思对即可给分,三点每点1分。)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九:合欢树 练习题 试题 习题

合欢树同步练习设计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虔诚qiān 熏xūn 晃动huàng

B.胯上kuà 灸jiǔ 偏方piān

C.够戗chuāng 逛guàng 含羞草xiū

D.茂盛miâ 瞪dâng 偶尔ǒu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念叨:说。)

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惊惶:惊慌。)

C.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抖:哆嗦,晃动。)

3.本文的体裁是( )。

A.记叙文

B.文学评论

C.回忆性散文

D.小说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二、判断题

1.“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 )

2.通过分析品读,我们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棵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 )

3.课文写母亲对“我”的爱,应该以“我的母亲”为标题。( )

三、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 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 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 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1.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少 偶尔 推说

B.没有 一次 说

C.很少 一次 推说

D.很少 偶尔 就说

2.为什么“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 )

A.母亲的死总算有了一点理由。

B.“我”也就是需要安慰一下自己而已。

C.我在做梦。

D.母亲为“我”付出太多,她终于解脱了。

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想,我死的时候穿的什么就是什么,不要特意弄一身装囊,然后找一块最为贫瘠的土地,挖一个以我的肩宽为直径的深坑,把我垂直着埋进去,在那上面种一棵合欢树。我喜欢合欢树。我想这是个好办法。人死了,烧了,未免太无所作为,不如让他去滋养一棵树,给正在灰暗下去的地球增添绿色。我想为什么不能人人如此呢?沙漠的扩展、河流的暴虐无常、恶劣气候的频繁,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而这,都是因为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与日俱减。要是每个人死了都意味着在荒贫的裸土上长成一棵树,中国有十一亿人世界有五十亿人,一百年后中国便多出十几亿棵树,世界便多出五十亿棵树,那会是一片片多么大的森林!那时侯土地会变得肥沃,河流会变得驯顺而且慷慨,气候会更动秩序,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当然不是都种合欢树,谁喜欢什么树就种什么树,树都是平等的。后人像爱护先人的坟墓那样爱护着这些树,每逢祭日,培土还是培土,酹酒改为浇灌,献花改为剪枝,死亡不单意味着悲痛,更不意味着浪费,而是意味着建设,意味着对一片乐土的祈祷和展望。森林逐日地大起来,所有可爱的动物和美丽的植物都繁荣昌盛。那样,墓地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祭坛,不仅是人类平等的象征,还是万灵万物的圣殿,还是人与自然和解的象征与实证。我想,为了记住这一棵树下埋的是谁,也可以做一面小小的铜牌挂在树上,写下死者的名字。比如说我,那铜牌上不要写史铁生之墓,写:史铁生之树。或者把树的名字也写上:史铁生之合欢树。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试给这段文字概括一个标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是B

解析:A项的虔诚(qiān)应为虔诚(qián);C项的够戗(chuāng)应为够戗(qiàng);D项的茂盛(miâ)应为茂盛(mào)。

2.答案是D

解析:此题考查结合句子,正确把握词义。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去解释词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抖”在句中是因为情景触发而引起的心里的震动,体现出我的难以抑制的悲痛和深深的愧疚,脱离语境仅理解为哆嗦尤其是理解为晃动就不大确切。

3.答案是C

解析:文章有部分记叙的文字,但记叙的目的是为评论提供事实论据。

4.答案是B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判断题

1.答案:正确。

解析:合欢树没有发芽正像我的医治不好的腿,母亲对合欢树的希望也正是对我的希望。

2.答案:正确。

解析:合欢树具有象征意义。

3.答案:错误。

解析:合欢树虽没有在第一部分出现,但是,通过母亲对合欢树的照料,通过写合欢树的生长,母亲的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展示,母子的情结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母亲的形象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凸现出来,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深深的情愫也伴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升华。

三、综合训练

(一)1.答案:A

解析:要理解词语的含义,还要对课文内容熟悉。

2.答案:D

解析:结合课文的内容,准确理解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情感即可解答。

3.答案:悲痛和愧疚。

解析: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

(二)1.答案:史铁生对自己死后的墓地的想象与诠释。

解析:有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体现了他对生与死的豁达。

2.答案:诗意的谢幕

解析:“谢幕”即表明了人生的结束,而“诗意”则体现了这一种人生归宿的美之所在。

《合欢树》练习题

1.说说下列粗体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还:

②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尽力:

2.作者在文中叙述了母亲生前的哪些事情?从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3.史铁生有着不同一般人的生活经历,你对这位作家了解多少呢?请说说你知道的史铁生。

4.文章中提到"那个孩子",请你说说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5."合欢树"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6.文章语言朴素但情感厚重,请你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刊、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兰旦些尽丝迪边世l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

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

7.选文的第一段中两个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终于:

②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还是:

8.从选文中邻居对我的态度,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9.第②段开始就说"我没料到"合欢树还活着,为什么会"没料到"呢?

10.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竟"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1.第②段中的"叹息"、"高兴"表达了母亲对合欢树一种怎样的寄托?

1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别处"是指什么而言?

参考答案

1.①表现母亲一直不放弃给"我"治病,对"我"的病情好转充满了希望。

②"我"的病是自己的痛,更是母亲的痛,我们都努力不让对方感到难过,表现了母子情深。

2."我"作文获奖,母亲的反应;为"我"治病,支持我写作等。寄托了"我"对努秦的思念、感激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

3.略。

4.表现作者对未来的一种寄托。

5.寄托了对母亲的追思,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凸现主题,深化感情。

6.略。

7.①"终于"是邻居们担心"我"伤感,表现了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②"还是"表现了我对母亲那巨大的思念之情一直在心里抑制着,克制了几次的冲动,也是为了不让大家陪着自己伤感。

8.对母亲的怀念,对"我"的关心爱护。

9.母亲去世后,合欢树无人照料,没想到它生命力那么顽强。

10.出乎意料,同时也表现了欣喜之情。

11.母亲把合欢树看作是儿子病情好转的一种预兆,树枯母叹,树荣母乐,它寄托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感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12.指"我"的病情。

一、思考与探究

1、课文写母亲对合欢树有心思照顾到“不丢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变化?

——————————————————————————————————

2、“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

3、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你能谈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母亲?

————————————————————————————————

参考答案、1、由痛苦到惊喜,表现了母亲希望奇迹也能在儿子身上出现,它包含着母亲对儿子获得幸福的祈盼。

2、开始合欢树勾起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表达母之痛,难以忍受后我认识到母亲虽然去世但对自己的爱,让作者感到幸福,悲伤也成了享受。

3.略

二 揣摩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感情

1.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2.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报了希望。

3.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参考答案:1 自责,愧疚,认为自己没照顾好孩子

2 对儿子深沉的爱。

3 对母亲的怀念。(愧疚)

巩固训练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母亲惊惶( )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2)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 )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解析:此题在考查拼音正确拼写的同时又考查了形近字的掌握。“侥”字就易读错,需要格外注意。

答案:(1)huánɡ (2)jiǎo

2.根据注音写汉字。

(1)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ɡuànɡ____,不想急着回家。

(2)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dɑo____,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解析:(1)中句意表达在街上的情况与“走”有关,这就要考虑字的形旁。(2)句中“叨”是一个多音字,其有“dɑo”和“táo”两个读音。如“叨扰”一词中的“叨”就读“táo” 答案:(1)逛 (2)叨

3.课文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目?

解析:从文章主旨上考虑。

参考答案: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4.史铁生,____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京潜心进行文学创作。作品有____、《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篇十:《想念地坛》习题

相关热词搜索:我与地坛练习 我与地坛练习题 我与地坛语段练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与地坛练习选择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1255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