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千形万象竟还空

千形万象竟还空

2016-02-15 09:05:5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千形万象竟还空篇一《广西南宁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

千形万象竟还空篇一
《广西南宁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广西省南宁市

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诊断(zhěn) 蓬蒿(hāo) 档案(dǒng) ...

B.道劲(jìn) 憎恨(zēng) ..沏茶(qī ) .

隽永(juǎn) .

作料(zuò) . C.炽热(chì) 崔嵬(wãi) .. D.证券(cluàn) 诤友(zhâng)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

染总

量的45%。

B.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平时因为时间关系,马虎点没关系,因而对卷面不以为意。殊....

不知,

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才上初中的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

专家也

惊叹不已。

D.我们认为,上证指数失守2100点后,成交持续萎缩,市场情绪低迷,近期将维持弱

势调

整格局,强烈建议股民应韬光养晦。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是把为社会培养优秀企业家为目标的大型公益创业教育

台,在全国创业者中具有广泛影响。

B.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周五裁定,苹果、RIM均未侵权柯达的数字图像预览技术专利,

达表示将提起上诉。

C.微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主流媒体,在过去的两年里,微博改变着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和交

往方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D.随着国家节能补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家电市场何时回暖也成为业内广泛舐犊情深(shì) .忍俊不禁(1īn) .埋怨不已(mán) .同仇敌忾(gài) .

注的问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 , 。 。 。 。只有当全世界都公认中华文化真正繁荣起来、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强大的时候。

①文化建设的滞后,必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乃至政治文明形成一定制约 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兴衰成败,历史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③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 ④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 ⑤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

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C.④③②⑥⑤① D.④③⑥⑤②① A.①⑥②④⑤③ B.②①⑥⑤④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森林碳汇能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森林碳汇究竟是什么?它的可行性与价值前景如何?它会给我们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其实,森林碳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陌生,相反,在日常生活中森林碳汇无处不在。碳汇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那森林碳汇又是什么概念呢?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储存在林木中的过程。人类在很多情况下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林木、植物、土地、海洋水体则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它们吸收二氧化碳的整个过程就是碳汇,“汇”就是汇集的意思,简单来说森林碳汇就是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

众所周知,导致哙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可能是人类排放的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每天的出行、饮食甚至呼吸时都会产生二氧化碳。那么面对这个无法避免的现实,我们能否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个缓解大气CO2浓度上升的途径。那么,增加森林碳汇实施究竟会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具体的改善呢?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措施中,森林和林业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吸收汇和碳贮存库,通过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可作为缓解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一个途径。其次在增加森林碳汇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风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森林的碳汇功能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其在气候方面的环境效益。

此外,不能忽视的是森林碳汇的经济效益。碳汇本身是不是商品,只有在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开始稀缺的情况下,通过林业活动增加的碳汇量才能作为商品在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中交易。通常情况下,森林吸收CO2的成本比在能源和工业领域减少相同数量的CO2的成本要低。投资林业增汇活动或者购买林业碳汇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有利的。

在北京,消除“碳足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倡导低碳理念的环保人士已经开始关

注森林碳汇。尽管如此,增加森林碳汇的活动仍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人们都说:“很想为环保

尽自己的一份力,但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去做。”

森林碳汇对于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新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碳排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零排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碳汇采抵消碳排放,实现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碳中和。从“汇”的角度而言,我们要增加现有的森林面积,改善森林管理,提高森林的碳汇;从“源”的角度而言,我们要避免毁林和森林退化,发展生物质能源,减少由于毁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此外,还应该促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保护意识的提高。总之,森林碳汇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中国是全球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森林有着较大的增汇潜力。中国林业碳汇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林业碳汇的经营水平正不断提高。

5.下列关于“森林碳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森林碳汇就是缓解大气CO2浓度上升的途径。

B.森林碳汇就是森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C.森林碳汇就是森林植物吸收储存CO2的过程。

D.森林碳汇就是植物缓解污染净化空气的过程。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碳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林术、植物、土地、海洋水体吸收二氧化碳的

整个过

程就是碳汇。

B.森林和林业活动对于稳定CO2浓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增加森林碳汇,还

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风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

C.碳汇本身不是商品,当碳的排放置及碳的排放权受限制时,碳汇量就可以作为商品

的形 式在碳市场进行交易,产生价值。

D.碳排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零排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森林

面积 保护现有的森林来抵消碳排放。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碳汇作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人类排放的CO2是导致全球

气候暖的罪魁祸首,而森林植物能够吸收CO2。

B.森林碳汇潜力大,我国是全球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森林有着较大的增汇潜

力,国家政策也大力支持林业碳汇的发展。

C.森林碳汇好矬多,有价值前景。通常情况下,森林吸收CO2的成本比在能源和工业

领域减少相同数量的CO2的成本要低。

D.森林碳汇已经引起倡导低碳理念的环保人士的注意,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

生的概念,大家都想为增汇出力,但不知怎样去做。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刘之纶,字元诚,家世务农。之纶少从父兄力田,间艾薪樵,卖之市中。归而学书,铭其座曰“必为圣人”。里中由是号之纶刘圣人。天启初,举乡试。奢崇明反,以策干监司扼贼归路,监司不能用。

崇祯元年第进士,改庶吉士。与同馆金声及所客申甫三人者相与为友,造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刳木为西洋大小砲,不费司农钱。 .

明年冬,京师戒严。声上书得召见,荐之纶及甫。帝立召之纶、甫。之纶言兵,了了口

辨。帝大悦,授之纶兵部右侍郎。

初,正月元日有黑气起东北亘西方。甫见之大惊,趋语之纶、声曰:“天变如此,汝知之乎?今年当喋血京城下,可畏也。”闻者皆笑。及冬十一月三日,大清兵破遵化,十五日.

至坝上,二十日薄都城,自北而西。都人从城上望之,如云万许片驰风,须臾已过。遂克良.

乡,还至芦沟,夜杀甫一军七千余人。之纶曰:“元日之言验矣。”请行,无兵,则议召募,召募得万人,遂行。抵通州,时永平已陷,天大雨雪。之纶奏军机,七上,不报。 .

明年正月,师次蓟。二十二日,大清兵自永平趋三屯营,骁骑三万,望见山上军,纵击之。之 纶发砲,砲炸,军营自乱。左右请结阵徐退,以为后图。之纶叱曰:“毋多言!吾受国恩,吾死耳!”严鼓再战,流矢四集。之纶解所佩印付家人,“持此归报天子”,遂死。一军皆哭,拔营野战,皆死之。尸还,矢饮于颅,不可拔,声以齿啮之出,以授其家人。

(节选自《明史·刘之纶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费司农钱 .

B.闻者皆笑 .

D.七上,不报 .费:耗费 笑:哄笑 C.二十日薄都城 薄:迫近 .报:报告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之纶精明强千的一组是

①以策干监司扼贼归路②造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刳木为西洋大小砲

③之纶言兵,了了口辨④遂克良乡,还至芦沟 ⑤之纶发施,砲炸,军营自乱 ⑥“持此归报天子”,遂死

D.③④⑥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族世代务农,刘之纶却从小热爱读书。之纶幼时随父兄致力田间耕种,偶尔也砍

柴到市集上去卖,回来后仍不忘学习。

B.刘之纶从小就有大志,因金声的举荐而被皇上封为兵部右侍郎。然而,后来在面对

清兵的进攻时却无兵可带,只得招募。

C.申甫很有先见之明,见东北方有黑气腾起横贯西面,预知将有大变,众人不信。后

来,清军攻城,应验了申甫所言不虚。

D.三屯营一战,刘之纶率部下死战,全军覆没。箭没人刘之纶头部,金声用牙齿咬断

箭,并将咬下的箭交给刘之纶的家人。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见之大惊,趋语之纶、声日:“天变如此,汝知之乎?今年当喋血京城下,可畏也。”

(5分)

(2)之纶叱日:“毋多言!吾受国恩,吾死耳!”严鼓再战,流矢四集。(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请结合全诗,分析首句中“竟”的妙处。(4分)

(2)这是一首讽喻诗,全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

题计分)(5分)

(1)落霞与孤鹜齐飞, 。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女娲炼石补天处, 。梦入神山教神妪, 。 (李贺《李凭箜篌引》) (2) ,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

(苏洵《六国论》)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草戒指

铁凝

初夏的一天,受日本友人邀请,去他家作客,并欣赏他的夫人为我表演茶道。我学着主人的姿态跪坐在草席上,细品杯中碧绿的香茗,比较着中国荼文化与日本荼道的异同。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饮茶方式相比,更多了些拘谨和抑制,因此而少了茶与人之闻那真正潇洒、自由的融合。不似中国,从文人士大夫的伴茶清谈,到平头百姓大碗茶的畅饮,可抒怀,亦可恣肆。或许我因受了这文字的影响,跪坐得久了便也觉出些疲塌。是眼前一簇狗尾巴草又活泼了我的思绪,它被女主人插在一只青花瓷笔筒里。我猜想,这狗尾巴草或许是鲜花的替代物,茶道大约是少不了鲜花的。

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荼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阔的冀中平原„„要是你不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你怎么能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要是你曾经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谁能保证你就会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那时太阳那么亮,垄沟里的水那么清,狗尾巴草在阳光下快乐地与浇地的女孩子嬉戏——摇起花穗扫她们的小腿。那些女孩子不理会草的骚扰,因为她们正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也有掐草穗单拿草茎编缡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开始闪烁了。

初长成的少女不再理会这狗尾巴草,她们也编戒指,拿麦秆。麦收过后,遍地都是这耀眼的麦秆,麦秆的正道是被当地人用来编草帽辫的。那时的乡村,各式的会议真多。姑娘们总是这些会议热烈的响应者,或许只有会议才是她们自由交际的好去处。那机会,村里的男青年自然也不愿错过。姑娘们刻意打扮过自己,胳肢窝里夹着一束束金黄的麦秆。但她们大都不是匆匆赶制草帽辨,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们编制的便是这草戒指,麦秆在手上跳跃,手下花样翻新:菱形花结的,字花结的,扭结而成的“雕”花„„编究,套上手指,把手伸出来,或互相夸奖,或互相贬低。这伸出去的手,这夸奖,这贬低,也许只为着对不远处那些男青年的提醒。

那麦秆编就的戒指,便是少女身上唯一的饰物了。但那一双双不拾闲的粗手,却因了这草戒指,变得秀气而有灵性,释放出女性的温馨。戴戒指,总离不开与婚姻的关联,唯有这草戒指,任凭少女们随心所欲地佩戴。无人在乎那戴法犯了哪一条禁忌,这里是个戒指的自由王国。少女们更大了,大到了出嫁的岁数。只待这时,她们才丢下这麦秆、这草帽辫、这

千形万象竟还空篇二
《sdgsdgsdgsdg》

初中组赛题及答案

第一轮:诗词对句

(由各代表队的1号选手答题,答题时间为15秒,每人回答两题,每题10分,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

1、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 杜甫《春望》

B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A几处早莺争暖树,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A开轩面场圃,。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 王维 《山居秋暝 》

4、A山重水复疑无路,。 宋 陆游 《游山西村》

B,千里共婵娟。 宋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5、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唐 王维《使至塞上》

B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6、A夕阳无限好 唐 李商隐 《登乐游原》

B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第二轮:文学文化常识(由各代表队2号选手答题)

评分规则:时间15秒, 每人回答1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

1、名家名作 答案:A②B③C①

• A钱钟书 ①《聊斋志异》

• B吴敬梓 ②《围城》

• C蒲松龄 ③ 《儒林外史》

2、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人物与相关情节 答案:A③ B④ C① D②

A.鲁智深 ①三顾茅庐

B、孙悟空 ②进大观园

C、刘备 ③倒拔垂杨柳

D、刘姥姥 ④大闹天空

3、补充名句 《论语十则 》

1、 ,不亦说乎? ,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2、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不舍昼夜。

4、 ,可以为师矣。

4、名著与人物

江姐 《红岩》

及时雨 《水浒传》

杨子荣 《林海雪原》

关云长 《三国演义》

凤辣子 《红楼梦》

5、名人与名言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问:这两句话是谁说的?雨果 罗丹

6、名家 与名著

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水浒传》。

“18世纪,一个水手和船长在航行中发生冲突,被遗弃在荒岛上,他在与人世隔绝的环境中,独自生活了多年”, 此事触发英国作家 笛福 的创作灵感,从而写出了《鲁滨逊漂流记》

第三轮:

1、成语接龙

落花流 到渠 竹在 无大

士仁 才辈 生入 里逃 死存

羊补 不可 涕为 逐颜 门见

穷水 如人 气风 扬光 快人

花怒 任自 芳百 外桃 远流

篇大 功行 罚分 哲保 无长

以类 精会 出鬼 齿难 乎所

卵击 破天 天动 大物 大精

恶痛 无仅 机可 人之 言耸

天由命

2、语言运用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敬辞,在下列几种语境中,应该使用什么词语?

①麻烦别人 ②请别人修改文章 ③求人原谅 ④请人提意见

• A、指教 B、劳驾 C、斧正 D、包涵

• 答案:BCDA

3、对联与名人

下面对联涉及到的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项羽 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下列成语中加线的字经常容易读错,你能读正确吗?

1 2

3、垂涎三尺 4、病入膏肓

5、补上成语的下半部分

天网恢恢 只可意会

欲加之罪 四体不勤

6、补上成语的下半部分

吃一堑 满招损

一人得道 螳螂捕蝉

眉头一皱 千里之行

三、抢答题

(一)选择题

1、“轻于鸿毛”中的鸿毛是哪种动物的毛?A 羊 B大雁C 鸡D 鸭 答案(B)

2、“大夫”在我国古代是指:A 医生 B侍卫 C官职 D丈夫 答案(C)

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作者是哪国人?A 匈牙利B 俄国C 法国 D中国 答案(A)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A 杜牧 B王维 C孟浩然 D王昌龄 答案(D)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谁? A马雅可夫斯基 B奥斯特洛夫斯基 答案(B)

6、少年韩寒中学肄业却版了一本叫做《三重门》的书,这本书的体裁是:A散文 B小说 答案(B)

7、“琴棋书画”中的“棋”指: A 象棋 B围棋 C古代象棋D 国际象棋 答案(B)

8、俗称“长生果”是指: A花生 B腰果 C核桃 答案(A)

9、“寸草春晖”是比喻父母恩情难以报答,它出自唐朝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 B杜甫 C孟郊 答案 (C)

10、中国古代名医华佗为谁所杀?A 董卓 B曹操 C司马思 D吕布

(二)问答题

1、 “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诸葛亮

2、我国的“诗圣”指的是:杜甫

3、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三藏”的真名是:玄奘

4、六一居士”是谁的别号? 欧阳修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谁的诗词? 苏东坡

6、"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是什么?惟见长江天际流

7、“问君能有几多愁”诗句的下句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观众答题:

1、下面每行两个成语中,各故意漏掉了一个字,你能用一个成语把漏掉的字嵌进去吗?(4分)

( )心狗肺 ( )飞凤舞 引( )入室 谈( )色变 巧夺天( ) ( )事如神

2、下列诗句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3、猜一物

①千形万象竟还空,映山藏水片复垂。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云) ②墙角数枝花,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 ③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

4、猜一人物: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荆轲)

5、绕口令:①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② 牛郎年年恋刘娘

刘娘连连念牛郎

牛郎恋刘娘

刘娘念牛郎

郎恋娘来娘念郎

③南门外有个面铺面冲南,面铺挂了个蓝布棉门帘,摘了蓝布棉门帘,瞧了瞧,面铺还是面冲南,挂上蓝布棉门帘,瞧了瞧,面铺还是面冲南。

语文基础知识竞赛

教师进修学校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竞赛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粗糙(cāo) 揠(yà)苗助长

B.菜畦(qí) 相(xiānɡ)机行事

C.酝酿(liànɡ) 言简意赅(ɡāi)

D.畸(qī)形 相形见绌(chù)

2、下列句子中多音字读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交通要塞(sài)的地方,往往因塞(sāi)车,而阻塞(sè)了交通。

B.咽(yān)喉疼得厉害,连一滴水都咽(yàn)不下去,急得他直呜咽(yè)。

C.照着字帖(tiè)写请帖(tiě),还有写不妥帖(tiē)的吗?

D.回到宿(sù)舍,他仍然想着有关星宿(xiǔ)的动人故事,结果是一宿(xiù)也没睡好觉。

3、下列加点的同音词易混淆,请指出同音词颠倒误用的一句是 。

A.我们准备了充足的必需品,在13日前必须赶到县城。

B.说到过去被骗子拐卖的辛酸经历,这位姑娘心酸落泪。

C.他反应灵敏,明白首长话中的意思,立即向首长反映这三年来地方的民生民情。

D.省长到各县实地考查,发现这些地方对领导的年度考察不够全面、严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亲民党访问团来到长沙,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与热情接待。

B.大量植树造林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C.这个单位职工福利好,收入高,每月工资至少一千六百元以上。

D.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是当前全国中小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5、把3个备选的句子填入方括号,能使下面这段描写语意连贯,画面完整的一项是 。

[ ],其容貌枯白而沉思;[ ],还开怀而欢笑。[ ],使颤动的树叶轻松愉快的飘落于大地,无人确知落叶之歌,究竟是欢笑的歌声,还是离别的眼泪。

①清晨山间的微风扫过林木②月光照上秋日的林木③落日的余晖照上初秋的林木 A. ①③② B. 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明天周末,你是在家复习功课呢,还是去展览馆参观?

B.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C.大家不会忘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名句吧。

D.“这个问题,”袁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7、下面诗歌名句描写秋季的是 。

温馨提示:注意秋季特征性的景物。

A.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B.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C.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8、阅读下面一则寓言,选项中不能概括表达其寓意的一项是 。

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

A.身教胜于言教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D.事物应尊重其客观规律

9、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语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

A.也许,你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请勿吸烟(医院禁烟)

B.天地“粮”心,惜食莫蚀。(学校食堂)

C.把美的记忆带走,把美的心灵留下。(旅游景点)

D.别对我动手动脚。(树木寄语)

10、小张要去给他爷爷贺寿,请你从下面对联中选一副送给他 。

A.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B.红梅绿竹称佳友;翠柏苍松耐岁寒。

C.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树当窗翠欲流。D.眉黛春生杨柳绿;玉楼人映杏花红。

11、有一个很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请你猜一猜:有一种事物,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你知道这种事物是什么吗? A、一种鬼怪 B、一种远古动物 C、人类 D、树

12、“孟母三迁”这个传说,说的是孟柯的母亲为了孟子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搬家的目的是什么?

A.避免纠纷 B.适于求学 C.免于牵挂 D.节省房租

13、“卧薪尝胆”说的是: A、夫差 B、范蠡 C、管仲 D、勾践

千形万象竟还空篇三
《湖北八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八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炽热/款识 潜伏/情意缱绻 帷幄/韦编三绝

B.模样/模型 巷道/大街小巷 嚼舌/味同嚼蜡

C.蛰伏/跫音 骠勇/虚无缥渺 香茗/酩酊大醉

D.自缢/关隘 稂莠/书声琅琅 捭阂/俾众周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摧眠 吊胃口 不假思索 万古长青

B.告罄 金刚钻 计日程功 眼急手快

C.端详 粕来品 改弦更章 众口铄金

D.姿势 掉书袋 见风使舵 抵掌而谈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川石棉大水沟碲矿是至今世界唯一发现的碲独立原生矿沫,但现在却面临着被国外公司收购的危险,这令有关专家痛心疾首。

B.进入高三后,很多同学都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性,更加勤奋上进,长此以往,他们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C.先生早年法庭雄辩,教学育人的风采我未能亲见,这是一大遗憾;但我又是幸运的,承蒙先生不弃,十二载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足以让我受用终生。

D.沿着水路,顺着清江,让我们一起欣赏秀色可餐的山水风光,这里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让我们一起见证大自然的奇迹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广大考生和家长高度关注高考政策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考生未来的命运。

B.怀着迫切的心情读完了这部亚洲销量最大的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具想象力的悬念小说,使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C.章太炎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幼年跟随外祖父读经,接受启蒙教育;后又在其长兄指导下‚一意治经,文必法古‛。

D.走进坐落于京城一隅的国内首座农民工打工博物馆,写有‚尊重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这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道德‛的字样悬挂在展厅的墙上,非常醒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A.前四史是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和西晋

陈寿的《三国志》。其中《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药》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采用双线结构,通过革命者的鲜血成为普通百姓治病的药这一悲剧故事,剖析了辛亥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诗、词和典,其中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古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是近代诗中的五言律诗。

D.翠翠、四凤、娜塔莎、娜拉分别是沈从文的《边城》、曹愚的《雷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人物。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闲话信仰

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留下适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谄媚逢迎,虐杀无辜;或者是崇洋媚外,唯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没有信仰‛云云,便很值得怀疑。

6.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

B.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阔和条件。

C.为信仰献身不是宗教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宗教。

D.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正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B.对动物本身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也许缺少宗教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所以,宗教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B.‚百善孝为先‛。‚孝‛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孝‛道。

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宗教,仍应加强道德建设。

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古代的勇士),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传说张良在下邳圯上遇见黄石公,后者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拾起来给他穿上,张只得照办。如是者三次。黄石公说‚孺子可教矣‛。就将《太公兵法》一书授予张良,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此后张良辅佐刘邦成就汉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乘:利用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只是,仅仅

C.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摧折,挫败

D.郑伯肉祖牵羊以逆 逆:迎战

10.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了‚忍‛的一项是

①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②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足者、三年而不倦③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④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⑤美其全锋而待其弊⑥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人以为圯上老人为鬼物,张良能辅佐汉高祖定天下是因为获得圯上老人的兵书,苏轼却认为张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圯上老人磨练了他能忍的性格。

B.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作者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史实加以论证,很有说服力。

C.司马迁认为张良的相貌像女子一样,和他的志向气节很不相称;苏轼却不以为然,认为状貌如妇人正是张良成功的原因所在。

D.本文析理透彻,言简意赅;文笔纵横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3分)

(2)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3分)

(3)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殷仲堪怒为刑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亩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请概括这首诗中‚云‛的特点。(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诗文名句。(任选5处)(5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

(2) ,长余闻之陆离。(屈原《离骚》)

(3)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

(4)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7)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千形万象竟还空篇四
《诗歌整理练习及答案》

1.(安徽合肥市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 春 王阳明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注]意到:估计(我)到近旁。

(1)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象特征:活泼可爱与顽皮,充满情趣。(答对人有疑虑,也可)

作用:写出了景物(环境)的生动特征,衬托出诗人的亲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春景的迷恋,对乡村生活的陶醉。

(2)本诗前三联依次描写了湖水、田野、江鸥、野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作者对春景的迷恋,对乡野的热爱。尾联在寻春快乐之际点出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融于自然,快乐到处都有。

2.(广东省惠州市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曲 苏 庠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苹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苹,水中浮草。 (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

②①

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属玉、鸳鸯、白苹、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放任自适的情感。

(2)主题方面: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如“万事不理醉复醒”就表现作者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和追求;风格方面: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全诗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不饰雕凿,最后一句“长占烟波弄明月”更见丰富的想象力和飘逸的风格。

3.(陕西省宝鸡市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莎 衣 [宋]杨 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菡萏:荷花。④饶,任凭。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

(1)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两句描绘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一位披着蓑衣的渔人。诗人描绘这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的向往。

(2)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

③②①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 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笑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②赤叶楼,这里指女子所居之楼。③“灞桥”句,汉代人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代杨慎评论说:“‘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离城赤叶楼’,《鹧鸪天》之佳句也。”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丘衰草漫漫,一片枯黄。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

(2)与昔日出入都市高楼的热闹欢愉,对比鲜明。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注①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②凤阚:皇宫。 (1)?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4分)

答: (2)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答案】(1)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 (2)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7.(浙江六校3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1)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做简要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2)①

苏 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白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洗”字一方面写出了一场春雨过后,京口显出了清丽之美,但另一方面春雨却洗不去作者胸中的乡愁,通过这一实一虚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2)

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8.(山东省青岛市3月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2)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10.(湖南省长望浏宁四县(市)3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接水,水明霞,试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11.(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本是背景,一般宜放在第一句,请分析作者将其放在第三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先是对夏云能带来雨水救旱苗的期盼(盼望)、焦虑(焦急),见到的却是夏云的悠闲作态,转而对夏云失望、怨恨,甚至厌恶。

(2)诗人把它安排在第三句,一是使这首篇幅很短的小诗有悬念;二是让它与第四句形成对照(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的失望、怨恨,甚至厌恶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面问题(6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参考答案】

(1)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2分) (2)首先,这两句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说明词句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其次,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了得(鉴赏“清园”和“举”)!(4分)

(补充:末句使用主客移位的手法) 12、(2011(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咏!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

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寂之愁更深一层。

(阅读提示:一、注释;二、意象;三、关键词;四、联想想象,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二)、(2011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仆,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及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阅读提示:一、题目“怀古”二字;二、注释中唐“878”年及“哀愁”;三、末句“不堪回首”;四、时代背景;五、一切景语皆情语)

千形万象竟还空篇五
《湖北八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八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炽热/款识 潜伏/情意缱绻 帷幄/韦编三绝

B.模样/模型 巷道/大街小巷 嚼舌/味同嚼蜡

C.蛰伏/跫音 骠勇/虚无缥渺 香茗/酩酊大醉

D.自缢/关隘 稂莠/书声琅琅 捭阂/俾众周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摧眠 吊胃口 不假思索 万古长青

B.告罄 金刚钻 计日程功 眼急手快

C.端详 粕来品 改弦更章 众口铄金

D.姿势 掉书袋 见风使舵 抵掌而谈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川石棉大水沟碲矿是至今世界唯一发现的碲独立原生矿沫,但现在却面临着被国外公司收购的危险,这令有关专家痛心疾首。 ....

B.进入高三后,很多同学都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性,更加勤奋上进,长此以往,他们....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C.先生早年法庭雄辩,教学育人的风采我未能亲见,这是一大遗憾;但我又是幸运的,承蒙先生不弃,十二载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足以让我受用终生。 ....

D.沿着水路,顺着清江,让我们一起欣赏秀色可餐的山水风光,这里山清,水秀,洞....

奇,石美,让我们一起见证大自然的奇迹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广大考生和家长高度关注高考政策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考生未来的命运。

B.怀着迫切的心情读完了这部亚洲销量最大的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具想象力的悬念小说,使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C.章太炎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幼年跟随外祖父读经,接受启蒙教育;后又在其长兄指导下“一意治经,文必法古”。

D.走进坐落于京城一隅的国内首座农民工打工博物馆,写有“尊重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这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道德”的字样悬挂在展厅的墙上,非常醒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A.前四史是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其中《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药》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采用双线结构,通过革命者的鲜血成为普通百姓治病的药这一悲剧故事,剖析了辛亥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诗、词和典,其中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古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是近代诗中的五言律诗。

D.翠翠、四凤、娜塔莎、娜拉分别是沈从文的《边城》、曹愚的《雷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人物。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闲话信仰

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留下适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和“以孝治天下”观念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程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界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

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的现象,小者拐骗偷摸;大者杀人食肉。而在权力场中,谄媚逢迎,虐杀无辜;或者是崇洋媚外,唯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算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没有信仰”云云,便很值得怀疑。

6.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

B.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阔和条件。

C.为信仰献身不是宗教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宗教。

D.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正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B.对动物本身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也许缺少宗教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所以,宗教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B.“百善孝为先”。“孝”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孝”道。

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宗教,仍应加强道德建设。

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古代的勇士),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传说张良在下邳圯上遇见黄石公,后者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拾起来给他穿上,张只得照办。如是者三次。黄石公说“孺子可教矣”。就将《太公兵法》一书授予张良,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此后张良辅佐刘邦成就汉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乘:利用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只是,仅仅

C.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摧折,挫败

D.郑伯肉祖牵羊以逆 逆:迎战

10.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了“忍”的一项是

①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②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足者、三年而不倦③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④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⑤美其全锋而待其弊⑥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人以为圯上老人为鬼物,张良能辅佐汉高祖定天下是因为获得圯上老人的兵书,苏轼却认为张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圯上老人磨练了他能忍的性格。

B.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作者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史实加以论证,很有说服力。

C.司马迁认为张良的相貌像女子一样,和他的志向气节很不相称;苏轼却不以为然,认为状貌如妇人正是张良成功的原因所在。

D.本文析理透彻,言简意赅;文笔纵横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3分)

(2)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3分)

(3)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殷仲堪怒为刑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千形万象竟还空篇六
《来鹄《云》赏析》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到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识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千形万象竟还空篇七
《练习1》

喇化学校 语文 科_四_年级电子教案

制订:包丽杰 审核:陈彦林 授课:邵艳丽

喇化小学电子版教案1

喇化小学电子版教案2

喇化小学电子版教案3

喇化学校 语文 科_四_年级电子教案

制订:包丽杰 审核:陈彦林 授课:邵艳丽

喇化小学电子版教案4

喇化小学电子版教案5

千形万象竟还空篇八
《猜谜》


千形万象竟还空相关热词搜索:千行万象竟还空 千形万象的近义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千形万象竟还空”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千形万象竟还空"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23019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