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

2016-02-20 09:42:0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篇一《潍坊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篇一
《潍坊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09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2009.6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纸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用黑色中性笔作答。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0分)

一、(20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烙(lào)铁 晕(yùn)车 粗犷(guǎng) 莘莘(shēn)学子 ....

B.称(chân)心 遂(suì)愿 船舷(xuán) 茅塞(sâ)顿开 ....

C.应(yìng)届 角(juã)色 笑靥(yǎn) 不落窠(kē)臼 ....

D.模(mó)板 惬(qiâ)意 广袤(mào) 风靡(mí)一时 ....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桑梓 脉搏 忘年交 察言观色

B.装潢 谙熟 黑黝黝 肺腹之言

C. 跌宕 家俱 绊脚石 心无旁鹜

D.宽宥 殉私 闭门羹 鞭僻人里

3.根据句意,下列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是( )(2分)

A.舍前有两棵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驳(斑斓),此时..

尤为幽绝。

B.奶粉含有有毒物质被揭发后,政府急谋对策,遏止(遏制)相关制品流人市面。 ..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杳无音信)了。 ....

D.人要变成野兽,比变成圣徒要容易千万倍。自古以来,变成野兽的人多如牛毛,但变成圣徒的人却寥寥无几(寥若晨星)。 ....

4.下列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予以改正。(2分)

(1)神舟七号升空,中国航天员实现太空漫步,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鉴于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蔓延,我国也发现多例输入性确诊病例,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全力拉制疫情在我国传播。

5.名句填空。((1) (2)小题必做。(3) (4)小题选做一个)(5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___,。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苏轼《定风波》)

(4)_,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6.名著阅读。(5分)

(1)《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童趣盎然的作品。其中,“洞中历险”写的是汤姆与蓓姬在洞中三天三夜的历险经历,期间,他们遇到过印第安人乔。半月后,汤姆打开堵死的洞口,发现 。当汤姆带着哈克再度进人山洞,他们发现了 。(2分)

(2)《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一个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并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3分)

歇后语: ——

故事情节:

7.下面材料中的古诗、古语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2009年3月13日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提问时,有三处引用或改编了古诗、古语。它们分别是“取火莫若取遂,汲水莫若凿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启示:

第二部分阅读(40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8题。(4分)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8. (1)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2分)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0分)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①。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

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②。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③,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④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选自《内训·迁善》,有删节)

注:①跂圣:向圣人看齐。②蟊螣、蜂虿:害虫、毒虫。③恤:担心、忧虑。④攸:所。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过而能知,可以为明 过: .

(2)己过不改则累德 累: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孰无过 ①惰慢则骄,孝敬衰焉 ..①人非上智,其A B

所不能 ②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

①以善小而忽之不为 ①戒于小恶,终无大庚 ..

D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2.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5题。(9分)

麦黄黄 杏黄黄

李翔

①父亲要出山做麦客去了。

②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戴一顶半旧的草帽,手握镰刀,肩上挎着塞满干粮的黄挎包,对母亲说:“今年想走远些,多挣几个,赶麦子搭镰了再回来。”父亲见我在被窝里骨碌骨碌地转着眼珠,指着腰间的黄挎包说:“听话,好好念书,到时候给你买一口袋杏子回来。”

③父亲做过多年的麦客。每次回来,他都会喜形于色地打开挎包,伸手抓出黄亮黄亮的叫人一见就直流口水的杏子分给我们。“咔嚓咔嚓”地嚼着杏子的时刻是多么舒心美妙呀!

④自打父亲离家后,妹妹每隔两天就仰起小脸问母亲:“爸爸啥时回家呀?”母亲摸着妹妹的羊角辫说:“去地里看看,啥时麦子黄了,你爸爸就回来喽!”我和妹妹便飞跑到山顶的地里去看麦子。可那一片片的麦地跟周围茂密的灌木丛一个颜色……

⑤下过一场透雨,接着又暴晒了好多天,麦子真的熟了。村里出去做麦客的人相继回了家,可父亲一点消息都没有。母亲急了。

⑥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我家的麦子能搭镰了,若再等下去……母亲心焦似火。第二天一早,母亲带领我们上了地。整整折腾了三天,才勉强割了三亩来地。母亲心焦了。

⑦第四天天快黑时,跟在身后拾麦穗的妹妹突然举起小手喊道:“快看呀,爸爸回来啦,有杏子吃啦!”我赶快抬起头看,不见人影,却忽然发现身后未割的麦子一阵潮水般涌动,有人在麦浪里伏腰挥镰。“哦!是爸爸,爸爸回来啦!”我和哥哥不约而同地叫出了声。母亲两眼霎时湿润了。父亲很快赶了过来,在他身后排着一列士兵般的麦捆子,一件件扎得结结实实、整整齐齐的。父亲对我们苦涩地笑一笑,淡淡地说:“路上耽搁了,回来晚了……” ....

⑧我骤然觉得父亲陌生了许多,才二十来天工夫好像隔开了好多年,蓬乱的长发上蒙着厚厚一层尘土,颧骨山崖般凸出来,脸颊水坑一样陷进去,暗淡无光的眼珠一下子掉进了又深又大的井口似的眼眶中;裤腿裂开一道大口子,一尺来长的灰布条有气无力地耷拉在膝盖上。妹妹兴奋地一把抓住挎包翻了个底朝天,见什么也没有,“哇”的一声哭了。父亲擦把汗,手笨拙地伸进瘪瘪的裤兜,费力地摸索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他提起袋子一角小心翼翼地往手心里倒,骨碌一下滚出一个黄澄澄的大杏子。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仿佛托着一座巍峨的大山,手微微有些颤动,好大一会才嗫嚅着说:“活难寻……没挣下钱……生了病……买了一颗……好赖尝一点……”说着父亲把杏子给了妹妹。妹妹反倒不好意思起来,用婆娑的泪眼看看手里的杏子,走到母亲跟前举着杏子说:“妈,你吃吧。”母亲把杏子凑到唇边轻轻沾了沾,然后塞给了我。我紧紧地攥住这颗温热的杏子,望着父亲那张瘦削、苍凉又略显惭愧的脸,悲切地说:“爸爸,还是你吃吧,我吃杏仁。”父亲接过杏子在牙上碰了碰,说:“多好的杏,真甜哩。”父亲说着把杏子随手给了哥哥。哥哥小心地用门牙微微咬破一点皮,舔舔舌尖,咂吧咂吧嘴,又塞给了妹妹。

⑨原来,那年渭河沿岸有了不少收割机,雇麦客的人少了,父亲没找到活。正要回家,遇到一个孤单无助的老婆婆。父亲二话没说,一口气帮老婆婆收割、拉运、碾打完毕,没收一分钱。返回的路上淋了雨,发烧了。父亲用仅剩的一分钱买了这颗杏子揣在兜里,赶了两天两夜的路,才回到二百多里外的家。

⑩那颗杏子在妹妹手心里宝贝似的攥着,到第二天晚上才吃完。第二年春天,我家门前的院子里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杏树苗。至今,那棵杏树还长在我家的院子边上,长在我的记忆里。

(摘自《散文百家》2009年第1期,有删改)

13.第⑦段中,“父亲”为什么“苦涩地笑”,又“淡淡地说”?(3分) ....

14.第⑧段中,“父亲用手掌托着这颗孤独的杏子,仿佛托着一座巍峨的大山”,如何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3分)

15.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8分)

专家破译欧洲远古文字获进展

①2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译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的书面语言的“西南文字”。去年,当考古学家们在葡萄牙南部发现一块写有文字的大石板时,他们简直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

②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在这块棱角分明的泛黄的石板上,刻着一些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它们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这块石板上共刻有86个字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③目前已经发现了约30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经不完整。其中一些文字看上去歪歪扭扭,还有一些像交叉的木棍。其中一个像是数字“4",还有一个就像一个蝴蝶结。它们都是被认真刻在石板上的。整篇文字笔迹连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念法应当是从右到左。

④尽管随着新石板的不断出土,科学家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依据,但他们的研究还是困难重重。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也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西南文字专家皮埃尔〃斯威格斯说:“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⑤逐渐达成的一项共识是,这些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多数专家认为,它们是由一个名叫塔特西安斯部落的人们创造的,但几个世纪后他们便消失了。

⑥破译工作的另一个难题是这些字迹并不标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字母,因为它们沿袭了其中的一些书写习惯。然而,它们却又打破了这些规律,创造了新的规律。

⑦目前,专家们已经确认了代表15个音节的符号,包括7个辅音字母和5个元音字母。

(摘自《参考消息》,有删改)

16.“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其“非同寻常”表现在哪里?(3分) ....

17.专家们在破译“西南文字”时,遇到了哪些难题?(3分)

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段,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对石板上的“西南文字”进行了说明。

B.科学家们逐渐达成的一项共识是,这些代表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的“西南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

C.引用皮埃尔·斯威格斯的话,是为了说明专家们对西南文字的历史的研究困难重重。

D.“一些”“大多”“几乎”等词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9分)

心灵的“海底坐垫”

蒋子龙

①海洋是永不止息的,风从不会平,浪从不会静。但是在海底深处,却有一个风吹不到浪打不到的地方,叫做“海底坐垫”。任狂风幕雨搅翻大海,任龙吟海啸波涌浪滚,那个地方从来不会被搅动。当科学家挖掘海底,把“海底坐垫”上的动植物遗骸拿上来检测时,证实了这些遗骸一动不动地被存放了数千年之久,从未受到过打扰。

②据说台风的中心也是平静的。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篇二
《汉江临泛习题及赏析》

汉江临泛 王 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赏析】: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篇三
《福师10春学期《大学语文(一)》在线作业一【附答案】》

福师10春学期《大学语文(一)》在线作业一

一、多选题(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1. 下列选项中属于孔子的思想的是

____

A. √ 增进学问,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的实事求是的明智态度 B. √

要把学习知识与思考辨析两相结合 C. √

修养人格,贵在从善如流,见贤思齐

D. √要时时刻刻维护仁义,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满分:2 分

2. 从____开始,史传文学就出现了文学性减弱而史学性加强的倾向,能

重视并继承史传文学传统的是杂史杂传,借史传记载一些奇闻异事,它淡化了纪实性而增强了虚构夸饰的文学色彩。

A.

《三国志》 B.

《后汉书》 C.

《史记》

D. 《汉书》

满分:2 分

3. 中唐时倡导古文运动,主要观点有

____

A. √

提倡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 B. √

反对骈文

C. √主张文章必须“志道”、“明道

D. √强调文真情切,褒贬社会,贵在创新

满分:2 分

4. 《汉江临泛》的写作手法是

____

A. √

远近结合 B. √

高低相衬 C. √

动静相衬

D. 视听结合

满分:2 分

5. 中唐则是唐诗的中兴时期,而以____等为代表。

A. √韩愈

B. √白居易

C. √元稹

D. 李商隐

满分:2 分

6. 就词的字数多少而定:

A. √小令

B. √中调

C. √长调

D. √慢词

满分:2 分

7. 通俗诗派以____为代表。

A. 王维

B. 元稹

C. 孟郊

D. 白居易

满分:2 分

8.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作者对项羽人格及历史贡献的评价是____。

A. √一分为二的

B. √肯定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

C. √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D. 刚愎自用,是个一败涂地的人

满分:2 分

9. 下列选项中关于《将进酒》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 √本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 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 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

B. √发端以“君不见”开首,两个排句势若天风海雨,表露出诗人蹉跎岁月的深沉忧虑

C. √五、六两句起诗情陡然逆折,由悲转乐,且渐趋狂放

D. √至“钟鼓”以下八句,却又在酣饮纵乐中见出埋没于时的愤激

满分:2 分

10.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孟子

B. 荀子

C. 老子

D. 庄子

满分:2 分

11. 奇险诗派以____为代表。

A. 王维

B. 孟浩然

C. 韩愈

D. 孟郊

满分:2 分

12. ____被誉为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座”。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韩愈

满分:2 分

13. 《短歌行》的艺术特色有:

A. √格调苍劲,感情深沉

B. √诗意回环往复,情感迭宕起伏,是本诗整体建构的鲜明特点

C. √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

D. √多处运用了比兴手法

满分:2 分

14. 唐诗题材广泛,以____为题材的诗歌在盛唐蔚为大观。

A. √山水田园

B. √边塞

C. 爱情

D. 战争

满分:2 分

15. 下列选项中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 √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B. √发出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良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

C. √交织着对生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欣慰

D. √不无青春苦短的伤感

满分:2 分

16. 下列选项中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文章既记叙了游览西山的经过,更突出了作者在游览中获得的精神感悟;

B. √作者善于绘景状物,笔墨简洁而描述形象;

C. √通过西山与众山的高下对比,从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及非凡气势;

D. √以自然山水之美与作者人格之美相互映照

满分:2 分

17. 豪放词派的词风特点是

____

A. √风格豪迈、无所拘束

B. √以阳刚之美为审美特征

C. √内容上多涉及人生、社会的重大主题

D. √抒情多慷慨激昂、乐观进取

满分:2 分

18. 古代祭文,内容多为歌颂死者功德言行而形式习用四言韵语,《祭十二郎文》则不拘常格,多有新变____:

A. √内容上多为家常琐事,且不避细碎

B. √行文中自始至终关合叔侄双方

C. √形式上采用散文笔调和对话形式

D. 歌颂死者功德言行

满分:2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始得西山宴游记》题目中有“始得”二字, 行文中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时时予以照应,脉络清晰,结构缜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将进酒》,是一首劝人饮酒的泛泛之作。诗人豪饮高歌,借酒销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祭十二郎文》感人至深的,是其情意的真挚深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春江花月夜》绘景相当出色。 作者以月光统摄群象, 描绘了潮水、波光、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青枫、闺阁、镜台、海雾等一系列景象,如铺展开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轴,画面清丽,意趣盎然。

A. 错误

B. √正确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篇四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选、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呢,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申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

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刘,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这至善;人们欣赏它得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

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

“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选”,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选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G里头还是向往着八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域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惟席,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耀湖广佥事。昊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这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轶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足,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席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之,日:“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谤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又尝与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骂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日:“吾有所用尔也。”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巨从己者。

(选自《明吏·胡惟庸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B.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C.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D.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B.陟指的是官吏的晋升,进用。

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的一种所谓的祥瑞符号。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后任太常寺少卿、本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

B.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向皇上告发了他。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

C.后来刘基生病,皇上派惟庸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栩说这是祥瑞之兆。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D.惟庸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惟庸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译文:

( 2)又言其祖父二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g题。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③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④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8.与《使至塞上》中的写景诗句相比,两诗中的描写景物的诗句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在《离骚》中,“ ,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2分)

(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 ”的人才能邀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2分) ( 3)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 , 。”(2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25分)

许老二的心病

王云奎

许老二在庄子里是个出了名的大好人,谁提起谁翘大拇指。可是,对于李家的儿子隶录,他却藏了个大心病,到死也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老二六十开外了,一辈子没儿没女。前几年老伴去世后,他便再也无牵无挂,在全庄子的大人小孩跟前,一心积德行善。前庄的张家就经过这么一回事情。老俩口都过了七十了,住的是单家独院,儿子不大孝顺,他便常去屋里看看。去年春季有天傍晚,他刚一进去,发现老俩口一齐病倒了,躺在炕上光呻唤不能动弹。他二话没说,找了个车子,立即把他们送到了乡医院。等到他们的儿女知道了赶来时,老俩口已经挂上了吊瓶。

对于小孩子,老二更是爱得心切,他甚至把全庄的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子。有一天,在庄子小学的门口,刚放了学,老师们离老远就看见孩子们围着一个人争着抢着什么。他们很吃惊,便赶紧上前查看。因为,在别的学校,就发生过有些商店的人向孩子兜售乱七八糟的玩具的事情。一看,才是许家老二端了几盒子的糖果,挨个儿给孩子们散发着。当问他为什么这样时,老二说,他就爱这些孩子,睡梦里都和孩子在一起。过一段不是给孩子们买图书,就是买作业本,一时成了全乡关心下一代的典范。庄子里有的人说,老二那是叫孩子想的,但有人反驳:庄子里也有没孩子的人,为啥又不那样?还是人家心好,善良!

可是,连许老二也没有想到,在李家儿子隶录的事情上,他至死都觉得心里不安。他想,自己今辈子对这个孩子有亏哩。

隶录是个好小伙子,上学时学习一直很好,高中毕业后他没考大学,原因是母亲病重,父亲身体不好,眼看着没人照顾,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回来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姐姐劝他重返学校,但他铁了心,决心在农村闯出一条自己的路。隶录用学得的知识,搞起了多种经营,地里种果树,屋里搞棚栽,眼看着快有收入了,一场突然的事变,不但使小伙子的产业无人照看,他本人还陷入了一起官司。 去年冬季的一天傍晚,天阴得很重,刀子似的北风刮得正紧。隶录去县城办完事正往回赶。骑车走到离庄子不远的一块果园旁,忽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二话不说就朝出事地点跑去。原来,是一个坏人想强暴这个女人。女人拚命反抗,两人正博斗着。隶录离老远大喊一声:“坏蛋,我看你敢!”听见有人来了,只见歹徒起手一拳,狠狠地击在了女人的心窝。女人便昏死过去了,歹徒乘机而逃。隶录上前扶起女人,看到她仍昏沉沉的,便想抱到自己的车上,送她去医院。正在他往车上放的时候,女人醒来了,见这人仍袍着她在怀里,便挣扎着喊了声“你„„放开我„„”便又昏过去了。这一切,被当时的一双眼睛全看到了。

隶录也不曾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桩事,竞使他蒙上了不白之冤。女人一口咬定想强暴她的就是他,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就是这个人朝她的心窝里打了一拳,又抱了她的。

隶录被拘留后,庄前庄后的人都感到吃惊,为他不平,可后来有人就怀疑了。其实,不管是谁,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们就不清楚事实的真相。

在庄前庄后的这些人里边,心里最清楚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许家老二。那天,许家老二去邻村看了一个朋友,回来得晚了些,刚好碰上了那桩事,前后经过他一清二楚。只要他出来说句话,不但隶录能被解脱,凶手也早就归案了。但是,他却前怕狼后怕虎的不敢。凶手是从他面前跑过去的。他认出了这是邻村一家的儿子。他家和他们家是世交,他和他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不想为这事伤了和气。还有一层,这小子是瞎熊,啥事都做得出来,有时候连他的父母都不放过。只但„„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安生的日子过了。所以,当听说隶录出了事以后,他明白只要他出来说一句话,事情就清楚了。但是,他不能,他也不敢。有好几回,他都走到了院门口,可叹一口气又转回来了。

从此以后,老二就有了一块心病,夜间还常常做恶梦。特别是隶录回来之后一——因那小子在县城作案被逮住,自己供出了事实的真相——老二的心病就更加的沉重了。他甚至不敢见隶录,不敢见隶录的一家人。远远地看见他们过来了,他老早就避开了。有时候突然打了招面,避之不及,他的心就猛跳起来。虽然,隶录仍像过去一样,隶热地称呼他二叔长二叔短,他却觉得自己的脸没处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他感到头昏沉沉的,浑身乏圉无力,他自知时日不多了,几次鼓足了劲,想找隶录说明真相,认个错——老辈给小辈认个错,也少不了自己的啥,咋么也不能把这个心病带到棺材里去——可是,事到临头,他总就没有了勇气,他一辈子也太好面子了„„

终于,有一天傍晚,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了门,向隶录家苹果地头的看护房走去。半路上,他跌了一跤,一下子便人事不省了„„

那天入殓的时候,许老二总是合不上眼,嘴也张着,好像总有些啥话还没有说完。任凭几位老者,坐在他的头前,慢慢地不停地用手捋,总也是不顶用。隶录看见了,便说,我来试试。二叔最爱我了,上学的时候,我还吃了二叔不少的糖呢„„

奇了,在埸的人都看见了,隶录的话刚说完,许老二的眼和嘴,随着隶录的手,一下子就合上了。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许老二因为沉默而愧对了隶录,所以经常做善事来弥补内心的愧疚。

B.许老二和隶录面对女人遭侵害,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通过二人行为的对比,表现出了许老二和隶录各自的性格特征。

C.许老二好几次走到院门口又转了回来,这鲜明地表现出许老二好面子的人物性格。

D.文章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构成对比,通过许老二性格中的优点和性格中的缺点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复杂性格。

E.作者以“庄子里的人”的视角来写这篇小说,文章语言质朴,侧重心理描写,使许老二这个人物得以丰满体现。

(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许老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许老二的心病”,如果以“好人许老二”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迳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时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时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素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蔓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篇五
《2014福师《大学语文一》在线作业一二&答案》

一、单选题(共 8 道试题,共 16 分。) 1. 偏重表现乡土中国的“常”与“变”的是()

A. “海派”小说 B. “京派”小说 C. “左翼小说” D. “社会剖析派” 满分:2 分

2.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 《楚辞》 B. 《诗经》 C. 《春秋》 D. 《尚书》 满分:2 分

3. 《楚辞》一书收录的____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

A. 《九歌》 B. 《离骚》 C. 《九章》 D. 《湘君》 满分:2 分

4. 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两句引自

____

A. 《秦风》 B. 《郑风》 C. 《小雅》 D. 《大雅》 满分:2 分

5. 1980年()的《随想录》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

A. 巴金

B. 胡适 C. 王国维 D. 钱钟书 满分:2 分

6. 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的是()

A. “海派”小说 B. “京派”小说 C. “左翼小说” D. “社会剖析派” 满分:2 分

7.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

A. 七言古诗 B. 五言古诗 C. 七言律诗 D. 词

满分:2 分

8. 《我的世界观》中体现的政治理想是()

A. 民主主义 B. 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 D. 资本主义 满分:

2 分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将进酒》诗多用夸张手法,且往往以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千金”、“三百杯”、“万

古愁

”、“千金裘”等等, 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 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醋畅,抒情有力。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词最初指的是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秋兴》全诗绘景抒情联系密洽,浑然一体。颔联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 暗

寓了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阴云匝地, 又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诗经》中起始的赋、比、兴,特别是比、兴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它已成

为我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法则。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麦琪的礼物》明写德拉、暗写杰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韩愈三岁丧父,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与侄儿韩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

兄弟。不久,韩会夫妇亦相继去世,家门多故、叔侄俩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老成英年早逝,韩愈哀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祭十二郎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中国现代戏剧肇始于1907年“春柳社”的创立及其演剧活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汉江临泛》这首七言律诗的前六句描绘诗人泛舟汉江时所观览的壮丽景色,后两句

直抒自己的盎然游兴,全诗洋溢着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情绪。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麦琪的礼物》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互赠圣诞礼物而忍痛卖掉引以自豪的长发

和金表的故事, 反映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赞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史记》是西汉司马相如作,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志人小说的出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品评人物、清淡玄学的风尚有关。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大致可分四段来看。 第一段写李、 杨会合经过及对

杨的宠幸。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大型叙事文学体制的成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编成于春秋时代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指贤者择木而栖却难得知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诗经》在结构形式上是重章叠句、四言一句和隔句用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史记》,西汉司马迁作。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130篇。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爱情,是《聊斋志异》的主要题材之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

2 分

三、多选题(共

22 道试题,共 44 分。)

V

1. 婉约词派的词风特点是

____

A. 文辞柔美

B. 以阴柔之美为审美特征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篇六
《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十二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十二月联考语文试题

时间:12月7日下午14:30~17:0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选、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呢,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申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

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刘,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这至善;人们欣赏它得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

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

“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选”,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选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G里头还是向往着八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域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惟席,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耀湖广佥事。昊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这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轶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足,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席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之,日:“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谤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又尝与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骂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日:“吾有所用尔也。”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巨从己者。

(选自《明吏·胡惟庸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B.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C.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D.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B.陟指的是官吏的晋升,进用。

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的一种所谓的祥瑞符号。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后任太常寺少卿、本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

B.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向皇上告发了他。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

C.后来刘基生病,皇上派惟庸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栩说这是祥瑞之兆。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D.惟庸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惟庸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译文:

( 2)又言其祖父二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g题。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③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④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8.与《使至塞上》中的写景诗句相比,两诗中的描写景物的诗句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在《离骚》中,“ ,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2分)

(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 ”的人才能邀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2分) ( 3)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 , 。”(2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25分)

许老二的心病

王云奎

许老二在庄子里是个出了名的大好人,谁提起谁翘大拇指。可是,对于李家的儿子隶录,他却藏了个大心病,到死也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老二六十开外了,一辈子没儿没女。前几年老伴去世后,他便再也无牵无挂,在全庄子的大人小孩跟前,一心积德行善。前庄的张家就经过这么一回事情。老俩口都过了七十了,住的是单家独院,儿子不大孝顺,他便常去屋里看看。去年春季有天傍晚,他刚一进去,发现老俩口一齐病倒了,躺在炕上光呻唤不能动弹。他二话没说,找了个车子,立即把他们送到了乡医院。等到他们的儿女知道了赶来时,老俩口已经挂上了吊瓶。

对于小孩子,老二更是爱得心切,他甚至把全庄的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子。有一天,在庄子小学的门口,刚放了学,老师们离老远就看见孩子们围着一个人争着抢着什么。他们很吃惊,便赶紧上前查看。因为,在别的学校,就发生过有些商店的人向孩子兜售乱七八糟的玩具的事情。一看,才是许家老二端了几盒子的糖果,挨个儿给孩子们散发着。当问他为什么这样时,老二说,他就爱这些孩子,睡梦里都和孩子在一起。过一段不是给孩子们买图书,就是买作业本,一时成了全乡关心下一代的典范。庄子里有的人说,老二那是叫孩子想的,但有人反驳:庄子里也有没孩子的人,为啥又不那样?还是人家心好,善良! 可是,连许老二也没有想到,在李家儿子隶录的事情上,他至死都觉得心里不安。他想,自己今辈子对这个孩子有亏哩。

隶录是个好小伙子,上学时学习一直很好,高中毕业后他没考大学,原因是母亲病重,父亲身体不好,眼看着没人照顾,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回来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姐姐劝他重返学校,但他铁了心,决心在农村闯出一条自己的路。隶录用学得的知识,搞起了多种经营,地里种果树,屋里搞棚栽,眼看着快有收入了,一场突然的事变,不但使小伙子的产业无人照看,他本人还陷入了一起官司。

去年冬季的一天傍晚,天阴得很重,刀子似的北风刮得正紧。隶录去县城办完事正往回赶。骑车走到离庄子不远的一块果园旁,忽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二话不说就朝出事地点跑去。原来,是一个坏人想强暴这个女人。女人拚命反抗,两人正博斗着。隶录离老远大喊一声:“坏蛋,我看你敢!”听见有人来了,只见歹徒起手一拳,狠狠地击在了女人的心窝。女人便昏死过去了,歹徒乘机而逃。隶录上前扶起女人,看到她仍昏沉沉的,便想抱到自己的车上,送她去医院。正在他往车上放的时候,女人醒来了,见这人仍袍着她在怀里,便挣扎着喊了声“你„„放开我„„”便又昏过去了。这一切,被当时的一双眼睛全看到了。

隶录也不曾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桩事,竞使他蒙上了不白之冤。女人一口咬定想强暴她的就是他,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就是这个人朝她的心窝里打了一拳,又抱了她的。

隶录被拘留后,庄前庄后的人都感到吃惊,为他不平,可后来有人就怀疑了。其实,不管是谁,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们就不清楚事实的真相。

在庄前庄后的这些人里边,心里最清楚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许家老二。那天,许家老二去邻村看了一个朋友,回来得晚了些,刚好碰上了那桩事,前后经过他一清二楚。只要他出来说句话,不但隶录能被解脱,凶手也早就归案了。但是,他却前怕狼后怕虎的不敢。凶手是从他面前跑过去的。他认出了这是邻村一家的儿子。他家和他们家是世交,他和他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不想为这事伤了和气。还有一层,这小子是瞎熊,啥事都做得出来,有时候连他的父母都不放过。只但„„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安生的日子过了。所以,当听说隶录出了事以后,他明白只要他出来说一句话,事情就清楚了。但是,他不能,他也不敢。有好几回,他都走到了院门口,可叹一口气又转回来了。

从此以后,老二就有了一块心病,夜间还常常做恶梦。特别是隶录回来之后一——因那小子在县城作案被逮住,自己供出了事实的真相——老二的心病就更加的沉重了。他甚至不敢见隶录,不敢见隶录的一家人。远远地看见他们过来了,他老早就避开了。有时候突然打了招面,避之不及,他的心就猛跳起来。虽然,隶录仍像过去一样,隶热地称呼他二叔长二叔短,他却觉得自己的脸没处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他感到头昏沉沉的,浑身乏圉无力,他自知时日不多了,几次鼓足了劲,想找隶录说明真相,认个错——老辈给小辈认个错,也少不了自己的啥,咋么也不能把这个心病带到棺材里去——可是,事到临头,他总就没有了勇气,他一辈子也太好面子了„„

终于,有一天傍晚,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了门,向隶录家苹果地头的看护房走去。半路上,他跌了一跤,一下子便人事不省了„„

那天入殓的时候,许老二总是合不上眼,嘴也张着,好像总有些啥话还没有说完。任凭几位老者,坐在他的头前,慢慢地不停地用手捋,总也是不顶用。隶录看见了,便说,我来试试。二叔最爱我了,上学的时候,我还吃了二叔不少的糖呢„„

奇了,在埸的人都看见了,隶录的话刚说完,许老二的眼和嘴,随着隶录的手,一下子就合上了。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许老二因为沉默而愧对了隶录,所以经常做善事来弥补内心的愧疚。

B.许老二和隶录面对女人遭侵害,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通过二人行为的对比,表现出了许老二和隶录各自的性格特征。

C.许老二好几次走到院门口又转了回来,这鲜明地表现出许老二好面子的人物性格。

D.文章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构成对比,通过许老二性格中的优点和性格中的缺点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复杂性格。

E.作者以“庄子里的人”的视角来写这篇小说,文章语言质朴,侧重心理描写,使许老二这个人物得以丰满体现。

(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许老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许老二的心病”,如果以“好人许老二”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篇七
《闸北区2012届二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上海市闸北区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二模)试题

语文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4分)

功利性读书

祝勇

①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读得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事情。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读书就是一桩好玩的事情,一次轻松的自我放逐。无聊才读书,这话未必是错。因为正是读书,驱赶了清寂,使脆冷的心房获得了一层温润的苞衣,月长似岁,闲情难忍,如何是好?友人凸凹便在随笔中答曰:“就依自家所好,想办法‘消闲’,可与同道饮黄酒,或串门子道短长,或网开一面与人对弈,或入歌厅卡拉OK„„但诸多妙法均有局限,须有物质,须有党朋,须有这方面的技艺和兴味。若首无物质,次无党朋,又无技艺兴味,居家枯坐,便只有向书乞援。不管是什么书,只要读下去了,凝滞的时光,便如涧底的暗流,兀自流走。”

②至于读书与人的精神境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干系,这个不敢说,因为许多大字不识一筐的普通劳动者,内心亦温暖如秋阳下的田野;而有些肚肠冷于冰雪的大奸大佞,倒是饱读过诗书的。话虽如此,读书总还不失为一件好事,好书总是引人向善的罢——但愿如此。但是引人向善也罢,丰富智慧也罢,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饭食使我们长大,而使我们长大的,却很难说是哪一天的饭食。故而,读书的兴味,源于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得到了开发的天性。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_____,是_____,是_____,是_____,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或许正是出于爱书人共通的生命感受,我和林语堂先生一样,讲求性情,反对功利。12月8日——暂时尚无法搞清是哪一年12月8日——林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题目是《论读书》,讲得痛快:“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

③林先生所谈之功利性读书,于今未绝,相反,倒是更丰富了。学堂中的本本主义只是一种,其他各种心态,多系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怕是连林先生都未曾料及。比如,为写作——当然,读书写作,本是一回事,读而后写,亦乃文人本分。只是,当下现炒现卖,做投机生意的,大有人在,常有炮制读书札记的高手,一本书尚未握暖,一篇宏文却早已挥就,急匆匆换稿费去了。这样对书,读与未读,区别不大;这样的文章,怕也值不了几个银两。其次,装大瓣蒜,譬如某君,每每玄谈,皆胡言乱语,状若酒醉:“关于正在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种强势的文化互证„„”让人觉着比爱斯基摩人的语言还难懂,不禁喟叹:真有学问!好歹总算是一种自我包装罢,没准会蒙上哪个傻瓜蛋,祝他成功。再次,为图省事。名著巨制,卷帙浩繁,通读起来,颇为费力,不如去读些随笔小品,或者一些轻松的短构,甚至一些文摘或者妙言集锦,轻而易举,便“知道”了许多东西。时日一久,经典长卷,便愈发懒得碰触。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便在布满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最后,为赶时髦,人读我读,人云我云,怕是落伍,惟不考虑自我的失落。市面上流行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跟踪追击,步步为营,力是费了,“好”未必讨得到,无非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一点,体会一下瞬间的浪漫罢了,待云烟散尽,眼前依旧空蒙。总之,跟着排行榜走,未必比泡图书馆高明。书有千种,人有千种,读书的感

觉,亦有千种,只有读到符合自家心性、气质与欲望的书,才能倍感精神之至美;盲从于他人抑或媒体的牵引,常常会白费光阴。冷书热读,倒是别显几分生趣。一本书倘出版三五年后还有人读,此书便可刮目相看了,因而,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顾准,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时间差若打得巧了,一定会有大收获。

④让功利走开,纯然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那才真叫享受。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瑟瑟的清风里,书是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是杯中的明月,更是幽畅的歌吟。书能让我们觉着活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1. 第②段空格处应填入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2分)

a 相许 b融合 c 投契 d 沉浸

2. 第③段“装大瓣蒜”的意思是:_____ _______。(2分)

3.当下“功利性读书”,作者认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可有人以为“图省事”与“功利性”无关。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并说明理由。 。(4分)

4. 作者将“书比喻为“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杯中的明月”、“幽畅的歌吟”,这组比喻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 简述本文在“读书”的问题上提倡什么,反对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将读书视为好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B.林语堂先生提倡读书要“讲求性情,反对公里”。

C. “约翰﹒克里斯多夫便在布满蜘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这是经典被冷落的形象表述。

D. “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顺准,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是针对“图省事”的读书心态说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秦淮河上寻桨声 龚文瑞

①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月蒙蒙,夜蒙蒙,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②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累下来是不是可以垒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溶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的相思泪更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

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亭?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③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扉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项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磷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已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之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④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溶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⑤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此艳俗的呀?

⑥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形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鼓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⑦其实,浮躁的是人心。_____________,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______________,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扬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_____________,

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⑧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7.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⑦段空缺处一次填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 B.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 C.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

9.第②③两段均写想象中的秦淮河,但又有明显的不同;请分别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作说明: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想象中的秦淮河应该是充满□□□□的,但他看到的秦淮河却是□□的;造成这种情形的主因是人心的□□。

11.第④⑥⑧段结尾处都出现了“汩汩的桨声”,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的理由: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12.下面对本文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A. 《泊秦淮》的作者是杜牧,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李贺被后人并称为“小李杜”。

B. 想象中的秦淮河是美丽而有人的,可面对现实中的秦淮河却“心里充满了坏灭的情思”。

C.本文综合地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

D.在作者心中:秦淮河是厚重的,它代表着历史;秦淮河是有人的,如一位艳丽的每人;秦淮河是自然的,它应该返璞归真。

E.缘于杜诗,心存遐想:再品美文,获得感悟;走进秦淮,顿觉失望;退而反思,心生“清明”——由此结构全篇。

F.如果说秦淮河是民族文化的“遗存”,那作者要告诫我们的是:要用一定的商业文化来保护她。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①、)

②、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③、少壮不努力, 。(《长歌行》)

④、黄沙百战穿金甲, 。(王昌龄《从军行》)

⑤、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⑦、善始者实繁,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⑧、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

14、本诗属近体诗中的,有首联、颔联、、尾联组成。(2分)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湘”、“九派”极言荆楚大地河流纵横、水势浩淼,为“汉江”勾勒出雄浑壮阔的背景。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间。

C、全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大气磅礴、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D、诗中表达了对襄阳风物的喜爱,流露出遁世隐逸的消极情绪。

16、简析第3联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郭常者,饶人,业医,居饶中,以直德信。饶江其南导自闽,颇通商外夷。波斯、安息.

之货国人有转估于饶者,病且亟。历请他医,莫能治。请常为诊。曰:“病可去也。”估曰:“诚能生我,我酬钱五十万。”常因舍之。先以针火杂治,导其血关,然后辅以奇药。诚曰:.

“第橐虑①。”块居②月余,估称愈。欲归常所许财。常不听。估曰:“先生以为寡欤?”常曰:“不也。吾直吾之药,计吾之功,不能损千钱,而所受非任,反祸耳。”卒不内。 人以常为诈而责常。常曰:“夫贩贾之人,细度而狭见,终日希售榷买③,计量于毫铢之间,所入不能补其望。今暴夺之息财五十万。财必追吝郁惋,宁能离其心?且药加于人,.病新去而六腑方惫,复有悒然之气自内而伐,即不可救。奈何?彼方有疾时,知我能活而告.我,我幸免之,因利其财又使其死,是独不畏为不仁,而神可欺者。吾何敢欺?”

(节选自《全唐文•医表者郭常》)

注:①橐虑:多虑。②块居:独自一人住居。③榷买:专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业医( ) ②今暴夺之息财五十万 ( ) ..

③常因舍之( )④复有悒然之气自内而伐( ) ..

18、选出下列各组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2分)

A、波斯、安息之货国人有转估于饶者 蚓无爪牙之利

B、然后辅以奇药 耻学于师

C、先以针火杂治 折藏之,归以示成

D、以直德信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9、郭常不愿收取商人五十万钱的直接原因是 ;他替人治病,一是以 来治疗,二是以 来治疗。(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诚能生我,我酬钱五十万。


汉江临泛阅读答案相关热词搜索:汉江临泛阅读 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汉江临泛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汉江临泛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24821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