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六国论苏洵答案

六国论苏洵答案

2016-05-27 09:54: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六国论苏洵答案(共5篇)苏洵《六国论》 参考答案【进阶训练】單元6 民族民生蘇洵《六國論》 參考答案【進階訓練】試閱讀以下一節引文,然後回答所附問題。1 根據蘇洵與蘇轍的《六國論》,兩者認為六國滅亡的主因有何不同?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主因在於賂秦;蘇轍則認為諸侯目光短淺,為了疆場尺寸之利而背棄盟約,自相殘殺,令秦有機可乘。...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六国论苏洵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苏洵《六国论》 参考答案【进阶训练】
六国论苏洵答案(一)

單元6 民族民生

蘇洵《六國論》 參考答案

【進階訓練】

試閱讀以下一節引文,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1. 根據蘇洵與蘇轍的《六國論》,兩者認為六國滅亡的主因有何不同?

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主因在於賂秦;蘇轍則認為諸侯目光短淺,為了疆場尺寸之利而背棄盟約,自相殘殺,令秦有機可乘。

2. 蘇轍在評論諸侯協助韓 魏之利時,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試說明之。

蘇轍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以四國協助韓 魏對抗秦國,與它們為爭取一點利益而背盟作對比,突顯諸侯為利益而自相殘殺之不智。

3. 兩篇《六國論》在首段運用了甚麼起筆手法?運用這種方法有何好處?

兩文都是下筆立論,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這種手法可收開門見山,一針見血之效,予人深刻的印象。

4. 結合已有知識,你認為哪一篇《六國論》所出的論點較合理?為甚麼?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1 ©2009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我認為蘇洵的《六國論》的論點較為合理。它從六國賂秦的政策着手,分析六國的敗亡因由,清晰而具說服力。相較蘇轍所說協助韓 魏抗秦的方法雖然有理,但四國要考慮韓 魏因此勢大的問題,不可能全力相助韓 魏。(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2 ©2009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六国论》拓展阅读《心术 苏洵》附答案
六国论苏洵答案(二)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六国论苏洵答案】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 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 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六国论苏洵答案】

参考答案:

11.A

12.B

13.B(暴为显露)

14.C

六国论 答案版
六国论苏洵答案(三)

《六国论》练习

【基础巩固】

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B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C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C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苏洵答案】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 它实际上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 泛指祖辈和父辈

③ 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 智慧和力量

④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⑤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 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可叹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亲附、亲近)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相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定数,指命运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使…..完,保全)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 ) 始速祸焉( 招致) 当与秦相较( 通“倘”,如果,连词) 洎牧以谗诛(等到,副词 ) 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

6、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

7、选出与“义不赂秦”中“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

A.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名词用作动词;AB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作动词。)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大概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9、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 )朝的 ( ),请选择 ( D )

A.《史记》 西汉 司马迁 B.《过秦论》 西汉 贾谊

C.《后汉书》 西汉 班超 D.《阿房宫赋》 唐 杜牧

10、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 D )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11、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 C )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六国论苏洵答案】

1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六国论苏洵答案】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C.始速祸焉 速:招致A.洎牧以馋诛 洎:等到不能独完 完:完整

胜负之数 数:天数、命运诸侯之所大患 患:担心D.B.当与秦相较 当:如果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1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D)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4、下列各组句中的“得”与所给例句的“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 B.然后得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5、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BD)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

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

【随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4.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D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翻译下列句子。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译: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译: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译:

6、常识填空

(1)、《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_______”。(1)、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两个分论点是:一 ;二 。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宋仁宗年号)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7.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遮蔽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挺身而出 )

(3)以阴助其急( 暗中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发展到 )

9.对“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10.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C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11.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12.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答案: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_六国论阅读答案_作者苏洵
六国论苏洵答案(四)

<六国论>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洵。其全诗如下:
[前言]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原文及翻译_六国论阅读答案_作者苏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兵:兵器
善:好。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道:原因
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率:都,皆。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保全。
以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视:对待
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同“餍”,满足。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厉害。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 的意思。繁,多。
判:决定。
至于:以至于。
颠覆:灭亡。
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事,侍奉。
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终:最后。
继:跟着。
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既:连词,既然
免:幸免。
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这句中的“始”与下文“至丹”的“至”,“洎牧”的“洎”,“用武而不终”的“不终”,互相呼应。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斯:这。
始:才。
速:招致。
再:两次。
却:使······退却。
洎(jì):及,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
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向使:以前假如。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当(tǎng):同“倘”,如果。
易量:容易判断。
以:用。
礼:礼待。名作动。
食之不得下咽也 :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势:优势。
而:却。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劫持。
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状。下文“月”同。
于:比。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赏析]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就越要加紧侵略。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这里,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为明白清楚,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泰,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整篇<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文章只写到前一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六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六国诸侯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不用说,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送魏二翻译赏析_送魏二阅读答案
六国论苏洵答案(五)

<送魏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古诗全文如下: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送魏二翻译赏析_送魏二阅读答案。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鉴赏]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送魏二翻译赏析_送魏二阅读答案。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六国论苏洵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六国论 苏洵 六国论 苏洵 试题答案
  • 1、六国论阅读答案(2016-03-31)
  • 2、2015年哈尔滨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2016-01-10)
  • 3、2015年临沂市中考数学试题答案(2016-01-10)
  • 4、2015年甘南州中考数学试题答案(2016-01-10)
  • 5、2015泉州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2016-01-11)
  • 6、2015哈尔滨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2016-01-12)
  • 7、2014安顺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2016-01-12)
  • 8、夕次盱眙县阅读答案(2016-03-11)
  • 9、2017届成都零诊生物答案(2016-07-14)
  • 10、2017成都零诊化学试题解析(2016-07-29)
  • 11、2016山西中考试题(2016-07-29)
  • 12、2017年,成都零诊,理,数,答案(2016-07-29)
  • 13、成都市2017届零诊答案(2016-07-29)
  • 14、2016小学英语试题及答案(2016-07-29)
  • 15、2017成都零诊数学,答案(2016-07-29)
  • 16、朔州市2015-2016高一下学期联考试题及答案(2016-07-29)
  • 17、:2017达州二诊化学试题(2016-07-29)
  • 18、成都市高2017届零征试题(2016-07-30)
  • 19、贵州中考试题(2016-09-21)
  • 20、零诊试题答案(2016-09-21)
  • 21、2017成都零诊历史答案(2016-09-21)
  • 22、2017成都市零诊答案(2016-09-21)
  • 23、2017成都高三零诊试题(2016-09-22)
  • 24、成都2017届零诊数学理科答案(2016-09-22)
  • 25、七下数学第一章有理数测试题及答案(2016-09-22)
  • 26、高中音乐鉴赏试题(2016-09-22)
  • 27、成都2017届零诊考试数学试题(2016-09-22)
  • 28、昆虫记试题(2016-09-23)
  • 29、2017年成都零诊试题(2016-09-23)
  • 30、成都市高2017届零诊测试英语答案(2016-09-24)
  • 31、2017届成都高中历史零诊题(2016-09-26)
  • 32、成都七中2017化学零诊模拟答案(2016-09-26)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六国论苏洵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六国论苏洵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4336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