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

2015-12-18 09:24:5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一《送郑侍御谪闽中》 ...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一
《送郑侍御谪闽中》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二
《高三语文周练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周练试题

命题人: 审核人: 主任签字: 2013-12-15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怯弱(qiè) 纨绔(kù) 戏谑(xuè) 敛气屏声(bǐng) ....

B.拓片(tuò) 负疚(jiù) 悚然(sǒng) 沸反盈天(fú) ....

C.吞噬(shì) 脊髓(suí) 撬开(hào) 韬光养晦(huì) ....

D.石栈(jiàn) 朔漠(sù) 迁谪(zhé) 群山万壑(hè)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闲暇 闻名遐迩 鹊桥 鸦鹊无声

B.成功 计日成功 孤鹜 好高骛远

C.凝练 千锤百炼 是非 共商国是

D.伦理 美伦美奂 卓越 真知灼见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曲卑廖河人工湖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文展示平台,体现了‚礼之起源‛、‚修身之礼‛、‚信义之礼‛、‚纲常之礼‛、‚好客之礼‛和‚礼乐之治‛等六大特点。

B.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士大夫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写人‚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C.11月3日习近平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老人老伴石爬专问:‚怎么称呼呀?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周末,我和朋友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B.身为国家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

C.声名不论大小,都是靠诚实的劳动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

D.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

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

B.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

闽籍工商界精英汇聚福州。

C.昨日,市文物局组织了39名专家赶到重建的龚滩古镇,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通过了验收。

D.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

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6. 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B.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郑羲,字幼麟,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①浑之八世孙也。弱冠举秀才,尚

书李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天安初,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显祖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并招慰淮汝,遣羲参石军事。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来迎。既相见,议欲顿军于汝北,未即入城。羲谓石曰:‚机事尚速。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②,据有府库。虽出

其非意,要以全制为胜。‛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奇宅内。石既克城,意益骄怠,臵酒嬉戏,无警防之虞。羲谓石曰:‚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其夜,珍奇果使人烧府厢屋,欲因救火作难,以石有备,乃止。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众心乃定。

明年春,又引军东讨汝阴。刘彧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锐攻之,不克,遂退至陈项,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诸将心乐早还,咸称善计。羲曰:‚今张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尽,不降当走,可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石不纳,遂旋师长社。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历年,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

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羲到,宣示祸福,重加募赏。旬日之间,众皆归散。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 李冲贵宠,与羲姻好。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并在任廉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太和十六年卒,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选自《魏书〃列传四十四》,有删节)

注:①将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宫室修建之官。②管龠:锁匙。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做……妻子

B.羲赍白虎幡慰郭邑 把东西送给别人

C.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 被

D.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怨恨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A. 石率精锐攻之

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C. 以石有备,乃止 要以全制为胜 B. 为州郡所信 众心乃定 D. 食尽城溃,乃克之

11.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郑羲明智的一组是(3分)

①遣羲参石军事

②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龠,据有府库

③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

④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

⑤羲皆申表称荐

⑥赠帛五百匹,诏谥文灵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大家商议要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不马上入城。郑羲告诉元石,军机之事,贵在神速。现在常珍奇虽然来了,但意图不明,我们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中,夺其锁匙,占有其府库,以便全面控制局势。元石接受了郑羲的意见。

B.在迎降常珍奇的过程中,郑羲还告诉元石,常珍奇虽然投降,但面有不平之色,应该严兵设防,以防意外。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烧府邸厢屋,想在救火时发难。幸亏元石有防备, 常珍奇只好作罢。

C.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据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于是退军至陈、项,本打算退军长社,到秋天再行攻打,众将都乐意于此。郑羲则认为张超坚持不了多久,应该安心地守在这里。元石不听,还师长社。到了冬天,再来攻打张超,结果无功而还。

D.十五岁的阳武人田智度妖言惑众,扰乱京索。朝廷因为郑羲深得河南老百姓的信任,被州郡长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抚。郑羲到该地以后,宣示祸福缘由,重加悬赏。十天内,聚集的民众纷纷归去,智度当即被擒拿斩杀。

第Ⅱ卷(共114分)

四、(共24分)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分)

(1)石既克城,意益骄怠,臵酒嬉戏,无警防之虞。(3分)

(2)羲多所受纳,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3分)

(3)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送郑侍御谪闽中⑴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⑵。大都秋雁少⑶,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 行矣慎风波。

【注释】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⑶大都:大概。

23.诗歌的颔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4分)

24. 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三
《河南名校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详细答案)》

河南名校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D.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D.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3、对“微力量”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力量”是指由于微博的快速发展,伴随其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B.数量庞大的微博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传统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快,更有力度和深度,比传统媒体更有效。

C.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聚集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

D.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微博热将持续, 微博的“微力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

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恬于进取 恬:淡泊 .

B. 章累上,不报 报:回复 .

C. 落翰林学士 落:在……之后,落后 .

D. 或劝公称疾杜门 杜:关闭 .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 ( )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⑥死生祸福,天也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 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 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 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第Ⅱ卷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5分)

译文:

(2)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送郑侍御谪闽中⑴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⑵。大都秋雁少⑶,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 行矣慎风波。

【注释】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⑶大都:大概。

8、诗歌的颔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

9、 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生亦我所欲, ,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3)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论语《子罕》)

(4)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周《逍遥游》)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识见高超,理境澄彻

1913年2月,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考入南开开始,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其求学费用主要靠四伯父供给,常有不济。但他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长的喜爱、同学的尊敬。毕业时,同学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1916年5月6日,在有260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阅卷的所有老师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识见高超,理境澄沏”,“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含英咀华”以示嘉奖。

周恩来曾在南开校刊上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

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4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

1915年1月,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在此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在《尚志论》中,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四
《【考前三个月粤版】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章题点训练2 Word版含答案]》

题点训练二 准确判断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目标解说]

对古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考查是高考古诗鉴赏考查中的一个重点、热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重点、难点,而准确判断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则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为此,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准备:一是继续强化各种表达技巧特征、例句及表达效果的学习;二是提高读懂诗歌的能力,掌握判断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当然,这一切都得靠在训练中实现。宜增大练习量,增强自信,提高准确判断的能力。

【真题回做】

(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注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方法。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方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错题回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答案 尾联运用了象征和虚写(想象)的表现手法。“雨露”象征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风波”象征友人生活中会遇到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风波”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如此一来,表意含蓄委婉,令人回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落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 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ɡ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②用典。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答出两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案 反衬。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著,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核心知识回放】 ①②③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其内在系统非常复杂,具体分类模糊不同。一般认为:

(1)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修辞方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②表达方式

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的角度和方法很多。如:a.观察角度多变,b.使用多种感官,c.动静结合,d.正侧结合,e.虚实结合,f.工笔和白描等。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用典抒情等。 ③表现手法

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对比、象征、衬托、联想想象、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④篇章结构

主要有照应、过渡、铺垫、开篇点题、层层深入、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2)有些手法内涵有交叉,可以在不同的技巧中使用,彻底分清不太容易。如描写中的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抒情方式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典抒情既属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和抒情,更属于表现手法之列;“对比”可以归到表现手法中,也可属于修辞方法。

定向训练一 常考六种表现手法强化突破(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化用典故、联想想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 (1)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

②①

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2)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3)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意

[金]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注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注 了了: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案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诗中第一句是“实”,是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县斋愁坐作[] 注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公元1108年,葛胜仲由礼部员外郎被贬歙州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景语作结(或融情于景),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意蕴悠长,表达出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注

[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运用比拟手法,作者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

注 莫:莫非。

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借物抒情(或“侧面烘托”“想象”),前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为春归而愁,却想象说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愁苦而发出愁啼之声,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

(2)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最后一句作者描写黄昏时分天空飘洒的潇潇暮雨来表达春归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冷,含蓄蕴藉,韵味悠远。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荔枝香近

[宋]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逐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共剪西窗蜜炬。

注 ①无憀:无聊。②燕新乳③报鹦鹉:都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相关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衬托:下片用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

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虚景,写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

化用典故:化用了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幾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山东德州德平镇。黄幾复,与诗人 少年交游,此时知广东四会县。②蕲(qí):通“祈”,求。

(1)颔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是怎样具体运用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对比。十年前与十年后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形成环境上的对比,相聚饮酒与孤坐灯下形成行为上的对比,相聚的快乐与离别的孤独形成情感上的对比。

(2)“治病不蕲三折肱”一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用典,化用《左传》中的一个古成语“三折肱,为良医”。用意是黄幾复已有“治国”(治病)才干和政绩,可以重用,不要让他在下面跌撞了。 ②①③②①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五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姜堰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60分)

命题人:周永华 周建文 审题人:王书月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日结束的北约成员国防长会议重点推出4项扩军和改革计划,这种“秀肌肉”的做法对

于缓解乌克兰危机可谓是 。

②日本众院7月16日强行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案。日媒对此撰文批判安倍,指其“动摇了 民主政治的根基”,走上了一条与战后日本路线 的路。

③加拿大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显示:1年级至12年级的家长中,超过三分之一认为学校给予子

女的功课太多,并感到不满,而华裔家长的看法则 ,抱怨作业太少。

A.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B.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C.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D.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2.下列句子全是比喻句的一组是(3分)

①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④

3.下列各句中用语不得体的的一项是(3分)

A.王老师,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写作的指导,今奉上力作一本,由于鄙人才学尚浅,书中存在不少谬误,特此敬请斧正。

B.日前本人不慎丢失支票一张,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打算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稍候。

C.我们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些改进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期盼学校领导能加以研究。

D.近来听说宝号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帮助的话,我们将竭尽全力。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①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②不过,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③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④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⑤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⑥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声母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

A.①④⑥⑤②③ B.①⑥③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⑥①⑤②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一项是(3分)

A. 阅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去观察“高远境界”“大气格局”的内涵,使自己逐步登上智慧的殿堂。

B.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C.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带着浓郁的乡间俚俗味,在某些城里人的眼中,是“野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杂役。

D.面对大学校园信仰缺失、开口闭口“股票”“金钱”,林建华指出:大学只有保持宁静,才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引领社会进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父瑜之,魏鸿胪卿。季舒少孤,性明敏,涉猎经史,长于尺牍,有当世才具。年十七,为州主簿,为大将军赵郡公琛所器重,言之于神武。神武亲简丞郎,补季舒大行台都官郎中。

文襄辅政,转大将军中兵参军,甚见亲宠。以魏帝左右,须置腹心,擢拜中书侍郎。文襄为中书监,移门下机事总归中书,又季舒善音乐,故内伎亦通隶焉,内伎属中书,自季舒始也。文襄每进书魏帝,有所谏请,或文辞繁杂,季舒辄修饰通之,得申劝戒而已。静帝报答霸朝,恒与季舒论之,云:“崔中书是我你母。”转黄门侍郎,领主衣都统。虽迹在魏朝,而心归霸府,密谋大计,皆得预闻。于是宾客辐凑,倾心接礼,甚得名誉,势倾崔暹。暹尝于朝堂屏人拜之曰: “暹若得仆射,皆叔父之恩。”其权重如此。 时勋贵多不法,文襄无所纵舍,外议以季舒及崔暹等所为,甚被怨疾。及文襄遇难,文宣将赴晋阳,黄门郎阳休之劝季舒从行,曰:“一日不朝,其闲容刀。”季舒性爱声色,心在闲放,遂不请行,欲恣其行乐。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

天保初,文宣知其无罪,追为将作大匠,再迁侍中。俄兼尚书左仆射、仪同三司,大被.

恩遇。乾明初,杨愔以文宣遗旨,停其仆射。遭母丧解任,起复,除光禄勋,兼中兵尚书。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会赦不问。武成居藩,曾病,.

文宣令季舒疗病,备尽心力。大宁初,追还,引入慰勉,累拜度支尚书、开府仪同三司。营昭阳殿,敕令监造。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博戏于吏部,被责免.

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及武成崩,不得预于哭泣。久之,除胶州刺史,迁侍中、开府,食新安、河阴二郡干。加左光禄大夫,待诏文林馆,监撰《御览》。加特进、监国史。季舒素好图籍,暮年转更精勤,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

(选自《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九•崔季舒》)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暹尝于朝堂屏人拜之 屏:隐藏 B. 追为将作大匠 追:补封 ..

C. 坐遣人渡淮互市 坐:因犯„„罪 D. 被责免官 被:遭到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赵郡公琛因看重季舒的才能,便向神武推荐让季舒担任大行台都官郎中一职,神武听从了赵郡公琛的意见。

B.季舒一生仕途坎坷,但大多是出于自身的因素。如“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博戏于吏部”等。

C.季舒生性喜爱音乐和美色,内心悠闲放荡,有时放纵作乐,但生平喜爱读书,晚年更加勤奋,被时人称赞。

D.季舒最终收获了大职,也做了很多“明白事”,“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可见季舒这个人的才能是值得称道的。

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时勋贵多不法,文襄无所纵舍,外议以季舒及崔暹等所为,甚被怨疾。(4分)

(2)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5分)

9.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季舒“权重如此”的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②。 ①

大都③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释】①无恨:不要怨恨。②旧过:以前去过。③大都:大概。

(1)颔联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 2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4分)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劝君“无恨”的原因。(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师者,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⑵飞湍瀑流争喧豗, ▲ 。 (李白《蜀道难》)

⑶ ▲ ,多于在庾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 ⑷ ▲ ,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离骚》)

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 ,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 。 (郦道元《三峡》) 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 。 (《论语·阳货》)

⑻ ▲ ,自用则小(《尚书》) 。 。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琼瑶的泰坦尼克

萨 苏 为琼瑶的小说流泪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琼瑶书中的恩恩怨怨,多少觉得是‚小女子心态‛,和我不大相关。

直到看了她的《我的故事》这本自传。书中,记录了一段我们早已忘记的历史,也颠覆了我对琼瑶的看法。

琼瑶的确出生于教授之家,书香门第。1944年,六岁的琼瑶,随着全家开始了逃难的历程。

那一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琼瑶家的祖屋所在地衡阳,是两军决战之地。中国军队第十军在这座城市死守了四十七天,终因援军不济,力竭城破。

逃亡中,琼瑶第一次目睹了死亡。‚山沟外面,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平凡的农人,腿上滴着血,一跛一跛地飞跑着逃走,然后,就是一阵日本人的呼喝声,又一排枪声,那农人倒了下去。我呆住了,第一次了解死亡是怎样突然就能来临的,第一次看到鲜血从一个活生生的人体里流出来。‛

逃难中,琼瑶几乎同时失去父母:他们又被日军围住搜查,一切财产都被抢去,连琼瑶的母亲都险些被日军掳去。‚一向文质彬彬的父亲,立即爆发了,他陡然间冲过来,抱住母亲,对那日本兵大吼大叫:‘放手!你这禽兽!放手!’一切发生得好快,我看到那日本兵举起木棒,对父亲拦腰一棒,父亲站立不稳,那山沟又是一个往下倾斜的斜坡,父亲摔了下去,顺着斜坡,就一直往下滚。我们三个孩子,这一哭哭得惊天动地,我们边哭边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

只是因为琼瑶的弟弟恰好和带队日本军官的孩子同岁,使他产生了恻隐之心,一家人才逃过此难。

写下这样文字的,是我们所认为自己熟悉的琼瑶吗?

在这本书中,琼瑶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处处都是那双六岁的眼睛亲眼所见——为了避免大家被发现,表叔伸手去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悄然将与琼瑶每天抱着睡在一起的小妹丢弃在旅途中;父母赴水自尽又被琼瑶的哭声唤回;生死辗转中祖父却固执地在口袋中留着自己抗日救国的诗歌;宁可被枪毙也不让汉奸侮辱……

弱国子民的血泪,尽在于此。

琼瑶在书中写到——‚我的国家民族观念,就是在这枪口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常说,别人童年的教育来自学校,我童年的教育,却来自战争。‛

2004年台湾地区大选,琼瑶阿姨为反台独在网站上。发表公开信:

‚亲爱的朋友啊!从何时开始,长江、黄河、青海、长城、喜马拉雅山……都不再是我们的骄傲了?唐宋元明都不再是我们的历史了?我真的陷进无法自拔的痛楚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有一点淡淡的疑问——有着这样经历的琼瑶,成年后的作品中为何却只有温柔婉约,而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之气呢?

直到看到《泰坦尼克》中的一段,我忽然若有所悟。《泰坦尼克》的结尾,罗丝是怎样对杰克喃喃自语的呢?她没有说我是多么地怀念你,在心底爱你这些话。她说,我结了几次婚,爱过几个人,生了几个孩子,走了世界多少个地方……她的一生怎样的快乐和有价值。 杰克的死,是为了罗丝的生。而他让罗丝活下去,假如她从此只是忧伤地怀念自己,我想并不是杰克所要的最好报答。那最好的报答就是罗丝自己所说的——她是那样珍爱杰克换来的生命,所以让自己的一生都快快乐乐,轰轰烈烈,一直到九十岁。

她的生命是属于两个人的,她快乐了,他才快乐。我们的先人在艰难时刻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却不是为了把我们变成冰冷的钢铁,而是为了让我们按照和平与善良的本性生活。 在读琼瑶的书时,我居然落泪了。从此,也不可以笑话那些读琼瑶落泪的女生了吧。

12.简述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14.童年的逃难经历给琼瑶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六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姜堰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60分)

命题人:周永华 周建文 审题人:王书月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日结束的北约成员国防长会议重点推出4项扩军和改革计划,这种“秀肌肉”的做法对

于缓解乌克兰危机可谓是 。

②日本众院7月16日强行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案。日媒对此撰文批判安倍,指其“动摇了 民主政治的根基”,走上了一条与战后日本路线 的路。

③加拿大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显示:1年级至12年级的家长中,超过三分之一认为学校给予子

女的功课太多,并感到不满,而华裔家长的看法则 ,抱怨作业太少。

A.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B.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C.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D.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2.下列句子全是比喻句的一组是(3分)

①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④

3.下列各句中用语不得体的的一项是(3分)

A.王老师,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写作的指导,今奉上力作一本,由于鄙人才学尚浅,书中存在不少谬误,特此敬请斧正。

B.日前本人不慎丢失支票一张,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打算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稍候。

C.我们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些改进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期盼学校领导能加以研究。

D.近来听说宝号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帮助的话,我们将竭尽全力。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①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②不过,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③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④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⑤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⑥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声母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

A.①④⑥⑤②③ B.①⑥③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⑥①⑤②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一项是(3分)

A. 阅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去观察“高远境界”“大气格局”的内涵,使自己逐步登上智慧的殿堂。

B.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C.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带着浓郁的乡间俚俗味,在某些城里人的眼中,是“野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杂役。

D.面对大学校园信仰缺失、开口闭口“股票”“金钱”,林建华指出:大学只有保持宁静,才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引领社会进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父瑜之,魏鸿胪卿。季舒少孤,性明敏,涉猎经史,长于尺牍,有当世才具。年十七,为州主簿,为大将军赵郡公琛所器重,言之于神武。神武亲简丞郎,补季舒大行台都官郎中。

文襄辅政,转大将军中兵参军,甚见亲宠。以魏帝左右,须置腹心,擢拜中书侍郎。文襄为中书监,移门下机事总归中书,又季舒善音乐,故内伎亦通隶焉,内伎属中书,自季舒始也。文襄每进书魏帝,有所谏请,或文辞繁杂,季舒辄修饰通之,得申劝戒而已。静帝报答霸朝,恒与季舒论之,云:“崔中书是我你母。”转黄门侍郎,领主衣都统。虽迹在魏朝,而心归霸府,密谋大计,皆得预闻。于是宾客辐凑,倾心接礼,甚得名誉,势倾崔暹。暹尝于朝堂屏人拜之曰: “暹若得仆射,皆叔父之恩。”其权重如此。 时勋贵多不法,文襄无所纵舍,外议以季舒及崔暹等所为,甚被怨疾。及文襄遇难,文宣将赴晋阳,黄门郎阳休之劝季舒从行,曰:“一日不朝,其闲容刀。”季舒性爱声色,心在闲放,遂不请行,欲恣其行乐。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

天保初,文宣知其无罪,追为将作大匠,再迁侍中。俄兼尚书左仆射、仪同三司,大被.

恩遇。乾明初,杨愔以文宣遗旨,停其仆射。遭母丧解任,起复,除光禄勋,兼中兵尚书。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会赦不问。武成居藩,曾病,.

文宣令季舒疗病,备尽心力。大宁初,追还,引入慰勉,累拜度支尚书、开府仪同三司。营昭阳殿,敕令监造。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博戏于吏部,被责免.

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及武成崩,不得预于哭泣。久之,除胶州刺史,迁侍中、开府,食新安、河阴二郡干。加左光禄大夫,待诏文林馆,监撰《御览》。加特进、监国史。季舒素好图籍,暮年转更精勤,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

(选自《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九•崔季舒》)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暹尝于朝堂屏人拜之 屏:隐藏 B. 追为将作大匠 追:补封 ..

C. 坐遣人渡淮互市 坐:因犯„„罪 D. 被责免官 被:遭到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赵郡公琛因看重季舒的才能,便向神武推荐让季舒担任大行台都官郎中一职,神武听从了赵郡公琛的意见。

B.季舒一生仕途坎坷,但大多是出于自身的因素。如“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博戏于吏部”等。

C.季舒生性喜爱音乐和美色,内心悠闲放荡,有时放纵作乐,但生平喜爱读书,晚年更加勤奋,被时人称赞。

D.季舒最终收获了大职,也做了很多“明白事”,“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可见季舒这个人的才能是值得称道的。

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时勋贵多不法,文襄无所纵舍,外议以季舒及崔暹等所为,甚被怨疾。(4分)

(2)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5分)

9.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季舒“权重如此”的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②。 ①

大都③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释】①无恨:不要怨恨。②旧过:以前去过。③大都:大概。

(1)颔联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 2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4分)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劝君“无恨”的原因。(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师者,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⑵飞湍瀑流争喧豗, ▲ 。 (李白《蜀道难》)

⑶ ▲ ,多于在庾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 ⑷ ▲ ,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离骚》)

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 ,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 。 (郦道元《三峡》) 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 。 (《论语·阳货》)

⑻ ▲ ,自用则小(《尚书》) 。 。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琼瑶的泰坦尼克

萨 苏 为琼瑶的小说流泪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琼瑶书中的恩恩怨怨,多少觉得是‚小女子心态‛,和我不大相关。

直到看了她的《我的故事》这本自传。书中,记录了一段我们早已忘记的历史,也颠覆了我对琼瑶的看法。

琼瑶的确出生于教授之家,书香门第。1944年,六岁的琼瑶,随着全家开始了逃难的历程。

那一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琼瑶家的祖屋所在地衡阳,是两军决战之地。中国军队第十军在这座城市死守了四十七天,终因援军不济,力竭城破。

逃亡中,琼瑶第一次目睹了死亡。‚山沟外面,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平凡的农人,腿上滴着血,一跛一跛地飞跑着逃走,然后,就是一阵日本人的呼喝声,又一排枪声,那农人倒了下去。我呆住了,第一次了解死亡是怎样突然就能来临的,第一次看到鲜血从一个活生生的人体里流出来。‛

逃难中,琼瑶几乎同时失去父母:他们又被日军围住搜查,一切财产都被抢去,连琼瑶的母亲都险些被日军掳去。‚一向文质彬彬的父亲,立即爆发了,他陡然间冲过来,抱住母亲,对那日本兵大吼大叫:‘放手!你这禽兽!放手!’一切发生得好快,我看到那日本兵举起木棒,对父亲拦腰一棒,父亲站立不稳,那山沟又是一个往下倾斜的斜坡,父亲摔了下去,顺着斜坡,就一直往下滚。我们三个孩子,这一哭哭得惊天动地,我们边哭边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

只是因为琼瑶的弟弟恰好和带队日本军官的孩子同岁,使他产生了恻隐之心,一家人才逃过此难。

写下这样文字的,是我们所认为自己熟悉的琼瑶吗?

在这本书中,琼瑶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处处都是那双六岁的眼睛亲眼所见——为了避免大家被发现,表叔伸手去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悄然将与琼瑶每天抱着睡在一起的小妹丢弃在旅途中;父母赴水自尽又被琼瑶的哭声唤回;生死辗转中祖父却固执地在口袋中留着自己抗日救国的诗歌;宁可被枪毙也不让汉奸侮辱……

弱国子民的血泪,尽在于此。

琼瑶在书中写到——‚我的国家民族观念,就是在这枪口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常说,别人童年的教育来自学校,我童年的教育,却来自战争。‛

2004年台湾地区大选,琼瑶阿姨为反台独在网站上。发表公开信:

‚亲爱的朋友啊!从何时开始,长江、黄河、青海、长城、喜马拉雅山……都不再是我们的骄傲了?唐宋元明都不再是我们的历史了?我真的陷进无法自拔的痛楚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有一点淡淡的疑问——有着这样经历的琼瑶,成年后的作品中为何却只有温柔婉约,而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之气呢?

直到看到《泰坦尼克》中的一段,我忽然若有所悟。《泰坦尼克》的结尾,罗丝是怎样对杰克喃喃自语的呢?她没有说我是多么地怀念你,在心底爱你这些话。她说,我结了几次婚,爱过几个人,生了几个孩子,走了世界多少个地方……她的一生怎样的快乐和有价值。 杰克的死,是为了罗丝的生。而他让罗丝活下去,假如她从此只是忧伤地怀念自己,我想并不是杰克所要的最好报答。那最好的报答就是罗丝自己所说的——她是那样珍爱杰克换来的生命,所以让自己的一生都快快乐乐,轰轰烈烈,一直到九十岁。

她的生命是属于两个人的,她快乐了,他才快乐。我们的先人在艰难时刻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却不是为了把我们变成冰冷的钢铁,而是为了让我们按照和平与善良的本性生活。 在读琼瑶的书时,我居然落泪了。从此,也不可以笑话那些读琼瑶落泪的女生了吧。

12.简述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14.童年的逃难经历给琼瑶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七
《全民阅读卷》

临漳县2015年全民阅读知识竞赛试卷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视为无效)

一、单选题(每题 1分,共50分)

1、《老生》开头和结尾是第三人称的写法,是正文的装饰。正文则是第几人称的写法? ( )

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 D.第二、三人称转换

2、《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双水村因哭咽河与哪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

( C )

A.杏树河 B.小南河 C.东拉河 D.子母河 3、下面那首诗不是诗人李白的作品? ( B )

A.《独坐敬亭山》 B.《秋日》

C.《静夜思》 D.《秋浦歌》

4、《群山之巅》一书是以( B )方式展开的。

A.插叙 B.倒叙 C.顺叙 名?

5、1972年5月,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逐步推荐 ( B )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成为‚总理‛的接班人,并在 1973年正式复出。

A. 叶剑英 B.邓小平 C.谢富治 D.汪东兴

6、《三字经》‚稻梁菽‛中的‚菽‛指的是(D )。

A.大米 B.小米 C.高粱 D.大豆

7、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C )。

A.宣扬托古改制 B.树立专制权威

C.承袭华夏传统 D.标榜‚君权神授‛

8、《老生》一书中‚高个子,小脑袋,眼睛瓷溜溜的,没一根胡

子‛描写的是( B )。

A.匡三 B.老生 C.秃子 D.老黑

9、《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某章开头引用乡谚‚强扭的瓜不甜‛,

此章描述的主人公是( A )。

A.田润叶与李向前 B.杜丽丽与武惠良

C.田润生与郝红梅 D.孙兰花与王满银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

烟柳满皇都。‛这是( C )写的《初春小雨》。

A.苏轼 B.杜甫 C.韩愈 D.白居易

11、‚喜、怒、哀、惧、爱、恶、欲‛,在《三字经》中被称为( A )。

A.七情 B.七心 C.七思 D.七欲

12、 B 年6月,在与越南达成援助协议后,周恩来陪同越南总

理范文同回到阔别20多年的延安,参观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

A.1971 B.1973 C.1975 D.1976

13、《中庸》的作者是( B )。

A.孔子 B.孟子 C.子思 D.老子

14、‚万国衣冠拜冕旒‛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查找其资料,应查阅( C )。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15、《老生》的故事全都是往事,但其中加进了那本书的许多篇章? ( D )

A.《三字经》 B.《水浒传》 C.《弟子规》 D.《山海经》

16、《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在孙少安砖窑的点火仪式上,最后一棒

点火的‚火炬手‛是( A )。

A.周文龙 B.田福堂 C.刘根民 D.徐治功

17、‚春宵一刻值千金‛出自( D )。

A.《春日》 B.《春夜》 C.《春日偶成》 D.《春宵》

18、《群山之巅》一书中松山地区文联的创作员是( C )。

A.萧然 B.陈庆北 C.单尔冬

19、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 C 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大会政治报告由周恩来宣读。 ( )

A. 八 B.九 C.十 D.十一 20、《三字经》中‚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是下面哪位人物( C )。

A.孟母 B.荀子 C.窦燕山 D.老子

2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C.鸦片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2、《老生》一书中戏生靠什么成为村里的首富( A )。

A.卖当归 B.做服装 C.唱阴歌 D.卖农药

23、《平凡的世界》一书开头提到二十四节气中的( B )。

A.立春 B.惊蛰 C.清明 D.谷雨 2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A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送郑侍御谪闽中》

C.《送友人入蜀》 D.《旅夜书怀》

25、《群山之巅》这本书主要是围绕( A )这个地方展开的。

A.龙盏镇 B.鬼马镇 C.李家镇

26、毛泽东与周恩来最后一次同时出现在人民大会堂是在哪次会议

上? ( C )

A.党的八大 B.党的九大 C.党的十大 D.党的十一大

27、《三字经》中‚太祖兴,国大明‛这里的太祖指我国历史上哪

位皇帝? ( C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朱元璋 D.成吉思汗

28、中国人民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其标志是( C )。

A.1942年1月1日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B.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投降

C.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D.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29、《老生》中的万言书最大嫌疑人是谁? ( )

A.老秦 B.苗天义 C.张收成 D.暮生

30、《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在那段吃不饱饭的时期,被比喻为孙

玉厚家第二年‚银行‛的是( B )。

A.旱烟地里营务的旱烟 B.院子里的那口肥猪

C.自留地里的蔬菜 D.神仙山上的药材 31、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C )

A.晚唐 B.南宋 C.北宋 D.明代

32、文革中的‚批林批孔‛运动,曾经被江青等人操纵并将矛头直

指( D )。 A.叶剑英 B.陈 云 C.邓小平 D.周恩来

33、《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 C )。

A.张香 B.王香 C.黄香 D.李香

34、某旅行社设计了‚上海―南昌―井冈山—延安―北京‛这样一

条红色旅游线路,你认为这条线路设计的主题是为了展示( D )。

A.土地革命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35、《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下列书信片断,与孙少平无关的一项是

( C )。

A.盼着鸿雁早飞来 B.不要见怪,不要见外

C.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 D.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

3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的是哪个节日?(B )

A.元旦 B.春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37、《三字经》中‚此五岳,山之名‛。下列不属于‚五岳‛的是( B )。

A.嵩山 B.峨眉山 C.衡山 D.恒山

38、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

39、《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农历八月十四,双水村有一个传统的节日是( B )。

A.中秋节 B.打枣节 C.石圪节 D.秧歌节 40、下列描写的不是‚七夕‛的诗句是( D )。

A.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B.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41、《三字经》中‚此五色,目所识‛,下列不属于五色的是( D )。

A.青 B.赤 C.白 D.橙

42、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D )。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

43、《平凡的世界》一书中‚链子嘴‛田五曾编过一个小曲,分别把哪两个人比作杨宗保和穆桂英? ( D )

A.金俊文、张桂兰 B.田润生、郝红梅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八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姜堰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60分)

命题人:周永华 周建文 审题人:王书月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日结束的北约成员国防长会议重点推出4项扩军和改革计划,这种“秀肌肉”的做法对

于缓解乌克兰危机可谓是 。

②日本众院7月16日强行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案。日媒对此撰文批判安倍,指其“动摇了 民主政治的根基”,走上了一条与战后日本路线 的路。

③加拿大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显示:1年级至12年级的家长中,超过三分之一认为学校给予子

女的功课太多,并感到不满,而华裔家长的看法则 ,抱怨作业太少。

A.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B.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C.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D.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2.下列句子全是比喻句的一组是(3分)

①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④

3.下列各句中用语不得体的的一项是(3分)

A.王老师,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写作的指导,今奉上力作一本,由于鄙人才学尚浅,书中存在不少谬误,特此敬请斧正。

B.日前本人不慎丢失支票一张,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打算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稍候。

C.我们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些改进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期盼学校领导能加以研究。

D.近来听说宝号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帮助的话,我们将竭尽全力。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①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②不过,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③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④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⑤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⑥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声母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

A.①④⑥⑤②③ B.①⑥③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⑥①⑤②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一项是(3分)

A. 阅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去观察“高远境界”“大气格局”的内涵,使自己逐步登上智慧的殿堂。

B.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C.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带着浓郁的乡间俚俗味,在某些城里人的眼中,是“野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杂役。

D.面对大学校园信仰缺失、开口闭口“股票”“金钱”,林建华指出:大学只有保持宁静,才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引领社会进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父瑜之,魏鸿胪卿。季舒少孤,性明敏,涉猎经史,长于尺牍,有当世才具。年十七,为州主簿,为大将军赵郡公琛所器重,言之于神武。神武亲简丞郎,补季舒大行台都官郎中。

文襄辅政,转大将军中兵参军,甚见亲宠。以魏帝左右,须置腹心,擢拜中书侍郎。文襄为中书监,移门下机事总归中书,又季舒善音乐,故内伎亦通隶焉,内伎属中书,自季舒始也。文襄每进书魏帝,有所谏请,或文辞繁杂,季舒辄修饰通之,得申劝戒而已。静帝报答霸朝,恒与季舒论之,云:“崔中书是我你母。”转黄门侍郎,领主衣都统。虽迹在魏朝,而心归霸府,密谋大计,皆得预闻。于是宾客辐凑,倾心接礼,甚得名誉,势倾崔暹。暹尝于朝堂屏人拜之曰: “暹若得仆射,皆叔父之恩。”其权重如此。 时勋贵多不法,文襄无所纵舍,外议以季舒及崔暹等所为,甚被怨疾。及文襄遇难,文宣将赴晋阳,黄门郎阳休之劝季舒从行,曰:“一日不朝,其闲容刀。”季舒性爱声色,心在闲放,遂不请行,欲恣其行乐。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

天保初,文宣知其无罪,追为将作大匠,再迁侍中。俄兼尚书左仆射、仪同三司,大被.

恩遇。乾明初,杨愔以文宣遗旨,停其仆射。遭母丧解任,起复,除光禄勋,兼中兵尚书。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会赦不问。武成居藩,曾病,.

文宣令季舒疗病,备尽心力。大宁初,追还,引入慰勉,累拜度支尚书、开府仪同三司。营昭阳殿,敕令监造。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博戏于吏部,被责免.

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及武成崩,不得预于哭泣。久之,除胶州刺史,迁侍中、开府,食新安、河阴二郡干。加左光禄大夫,待诏文林馆,监撰《御览》。加特进、监国史。季舒素好图籍,暮年转更精勤,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 (选自《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九•崔季舒》)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暹尝于朝堂屏人拜之 屏:隐藏 B. 追为将作大匠 追:补封 ..

C. 坐遣人渡淮互市 坐:因犯„„罪 D. 被责免官 被:遭到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赵郡公琛因看重季舒的才能,便向神武推荐让季舒担任大行台都官郎中一职,神武听从了赵郡公琛的意见。

B.季舒一生仕途坎坷,但大多是出于自身的因素。如“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博戏于吏部”等。

C.季舒生性喜爱音乐和美色,内心悠闲放荡,有时放纵作乐,但生平喜爱读书,晚年更加勤奋,被时人称赞。

D.季舒最终收获了大职,也做了很多“明白事”,“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可见季舒这个人的才能是值得称道的。

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时勋贵多不法,文襄无所纵舍,外议以季舒及崔暹等所为,甚被怨疾。(4分)

(2)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5分)

9.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季舒“权重如此”的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②。 ①

大都③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释】①无恨:不要怨恨。②旧过:以前去过。③大都:大概。

(1)颔联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 2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4分)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劝君“无恨”的原因。(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师者,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⑵飞湍瀑流争喧豗, ▲ 。 (李白《蜀道难》)

⑶ ▲ ,多于在庾之粟粒

(杜牧《阿房宫赋》 ⑷ ▲ ,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离骚》)

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 ,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 。 (郦道元《三峡》) 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 。 (《论语·阳货》)

⑻ ▲ ,自用则小(《尚书》) 。 。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琼瑶的泰坦尼克

萨 苏 为琼瑶的小说流泪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琼瑶书中的恩恩怨怨,多少觉得是‚小女子心态‛,和我不大相关。

直到看了她的《我的故事》这本自传。书中,记录了一段我们早已忘记的历史,也颠覆了我对琼瑶的看法。

琼瑶的确出生于教授之家,书香门第。1944年,六岁的琼瑶,随着全家开始了逃难的历程。

那一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琼瑶家的祖屋所在地衡阳,是两军决战之地。中国军队第十军在这座城市死守了四十七天,终因援军不济,力竭城破。

逃亡中,琼瑶第一次目睹了死亡。‚山沟外面,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平凡的农人,腿上滴着血,一跛一跛地飞跑着逃走,然后,就是一阵日本人的呼喝声,又一排枪声,那农人倒了下去。我呆住了,第一次了解死亡是怎样突然就能来临的,第一次看到鲜血从一个活生生的人体里流出来。‛

逃难中,琼瑶几乎同时失去父母:他们又被日军围住搜查,一切财产都被抢去,连琼瑶的母亲都险些被日军掳去。‚一向文质彬彬的父亲,立即爆发了,他陡然间冲过来,抱住母亲,对那日本兵大吼大叫:‘放手!你这禽兽!放手!’一切发生得好快,我看到那日本兵举起木棒,对父亲拦腰一棒,父亲站立不稳,那山沟又是一个往下倾斜的斜坡,父亲摔了下去,顺着斜坡,就一直往下滚。我们三个孩子,这一哭哭得惊天动地,我们边哭边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

只是因为琼瑶的弟弟恰好和带队日本军官的孩子同岁,使他产生了恻隐之心,一家人才逃过此难。

写下这样文字的,是我们所认为自己熟悉的琼瑶吗?

在这本书中,琼瑶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处处都是那双六岁的眼睛亲眼所见——为了避免大家被发现,表叔伸手去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悄然将与琼瑶每天抱着睡在一起的小妹丢弃在旅途中;父母赴水自尽又被琼瑶的哭声唤回;生死辗转中祖父却固执地在口袋中留着自己抗日救国的诗歌;宁可被枪毙也不让汉奸侮辱……

弱国子民的血泪,尽在于此。

琼瑶在书中写到——‚我的国家民族观念,就是在这枪口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常说,别人童年的教育来自学校,我童年的教育,却来自战争。‛

2004年台湾地区大选,琼瑶阿姨为反台独在网站上。发表公开信:

‚亲爱的朋友啊!从何时开始,长江、黄河、青海、长城、喜马拉雅山……都不再是我们的骄傲了?唐宋元明都不再是我们的历史了?我真的陷进无法自拔的痛楚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有一点淡淡的疑问——有着这样经历的琼瑶,成年后的作品中为何却只有温柔婉约,而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之气呢?

直到看到《泰坦尼克》中的一段,我忽然若有所悟。《泰坦尼克》的结尾,罗丝是怎样对杰克喃喃自语的呢?她没有说我是多么地怀念你,在心底爱你这些话。她说,我结了几次婚,爱过几个人,生了几个孩子,走了世界多少个地方……她的一生怎样的快乐和有价值。

杰克的死,是为了罗丝的生。而他让罗丝活下去,假如她从此只是忧伤地怀念自己,我想并不是杰克所要的最好报答。那最好的报答就是罗丝自己所说的——她是那样珍爱杰克换来的生命,所以让自己的一生都快快乐乐,轰轰烈烈,一直到九十岁。

她的生命是属于两个人的,她快乐了,他才快乐。我们的先人在艰难时刻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却不是为了把我们变成冰冷的钢铁,而是为了让我们按照和平与善良的本性生活。 在读琼瑶的书时,我居然落泪了。从此,也不可以笑话那些读琼瑶落泪的女生了吧。

12.简述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14.童年的逃难经历给琼瑶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4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九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赏析形象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山瘴疬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诗歌的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

审题突破:本题考察考生鉴赏古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对于前一问,考生很容易便可以得出答案,在回答第二问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如分析“秋雁”时,注意古人一直把“雁”当做传递音信之物,诗人说“秋雁少”,连秋雁这样的信使都比较少,可见闽中这个地方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

标准答案:秋雁、夜猿。诗歌用“秋雁少”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表现闽中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

提分技巧

如何鉴赏各代诗歌中的物象和人物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作者描绘物象、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分析物象、人物形象并明确其性质。

(2)概括物象、人物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物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答题步骤:

(1)描绘物象或人物形象。

(2)概括物象或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其一个准确定位。

(3)归纳物象或人物形象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赏析意境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注】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 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

梅发:白发。

本词的上片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审题破题:本题考察考生鉴赏古诗歌的意境的能力。这首词从上元节朝京道上行人稀少的景象写起,然后写由景象引发出的词人的亡国之恨,词情凄苦,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上片写景,词人以上元节昔日的繁华,对比当今的风雪交加,行人稀少,反映了政权的变化。下片抒情,同样是这个月亮,现在照着的却是伤心的眼泪,斑斑的白发。

标准答案: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元宵节风雪交加的朝京道上人烟稀少的景象。作者通过对如元宵节荒

凉景象的描写,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提分技巧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自然景观类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作者描写景色的相关语句,抓住主要景物。

(2)概括景物营造出来的意境。

(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的情感。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通过描绘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进行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意境所想要抒发的情感。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要答出“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

赏析语言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篇十
《辛集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辛集市第二中学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3-12-1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1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

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人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 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尝召访之,俭曰:“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迁中书侍郎。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高祖惊,曰:“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尽簿怀恩赀产赐俭。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曰:“卿观颉利可取乎?”对曰:“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尚书。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坐小法,贬光禄大夫。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谥曰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 典:主管 B.故俭雅与秦王游 雅:平素。 C.衔国威灵,庶有成功 庶:或许 D.坐小法,贬光禄大夫 坐:因为。

2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俭忠于唐室的一组是(3分)( )

①事亲以孝闻 ②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 ③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 ④命趋还舟,捕反者

⑤身幽辱而不忘朝廷 ⑥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俭富有政治远见。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

B.唐俭为人不拘小节。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身居高位,在官任上却不好处理政事 ,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

C.唐俭屡建奇功。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在击败突厥过程中立下大功。

D.唐俭善于因势利导。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

(2)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送郑侍御谪闽中⑴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⑵。大都秋雁少⑶,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 行矣慎风波。

【注释】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⑶大都:大概。

8.诗歌的颔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

9.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下那只鸟。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 ,先是吃了一惊,继而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1)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还价。”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3)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我只要你这只!”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他打定不到黄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望。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他就病了。他心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一只鸟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

芦芙荭 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人是“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鸟儿好漂亮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病也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的悦耳。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不会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下棋,不会玩牌,对莳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趣。但自从他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可他是能想象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得出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时那种满脸诧异的样子。

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变得异常激动。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 每个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便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很多愧。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的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 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常就看得走了神,失了态。好在这一切,那盲眼老头是看不见的。 任何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让盲眼老头开个价,他想买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

3

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的样子,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是那样地相像。他不知道,照片上的后生真的就是那个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笔触凝练有力。同时作者赋予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以强烈的戏剧色彩,更加有力地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善和美。

B.“他”是一个有瑕疵的法官,他改变了阿捷这个人的命运,但阿捷却左右了他的灵魂。他的放鸟举动表现了他早 已泯灭的良知的苏醒和灵魂的回归。

C.本文篇幅不长,头绪较多,却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极见章法。所叙之事看似简单平凡,却写得一波三折,摇曳多姿,主题深刻,耐人寻味。

D.小说的开头极力描写“一只鸟”的漂亮,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他”对这只鸟的喜爱之情。结尾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E.盲眼老人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他虽然孤苦伶仃,晚境凄凉,但他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当中的坚忍、无私与宽容等许多优秀品质。

(2)小说为什么以“一只鸟”为题?请作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很多伏笔与照应,试举例分析。(6分) (4)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无法回避自己职业生涯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失误,千方百计得到那只名叫“阿捷”的鸟,最后又放了它,以此减轻良心的煎熬。请从“职业道德”“社会良知”“人性”等角度任选一个简要阐述这篇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4

粱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

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粱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

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自己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 “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消息。今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粱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

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

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如果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 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 (有删节)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 (1)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于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B.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5

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它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而且这种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都是濒危动物。

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做讲座,却只有五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3)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

(4) “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你从“继承”、“信念”、“责任感”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B. 孝心是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冬温夏清的本质,出自孝心。子女行孝,随时皆可,给父母倒一杯水,也是在行孝道,不必等到不用做工养家时,才来行孝道。 C.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厚非的。

D. 让医术高的医生挣更多的钱,相信不会有人反对。可如果让“红包”登堂入室,成为衡量医生医术的天平和调节医生收入的砝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和悲哀。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报道,从4月30日至5月15日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


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相关热词搜索:送郑侍御谪闽中 送郑侍御谪闽中答案 送郑侍御谪闽中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送郑侍御谪闽中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674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