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2016经典佛教语录

2016经典佛教语录

2016-01-04 02:42: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6经典佛教语录篇一《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6经典佛教语录》,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6经典佛教语录篇一
《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出自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2016经典佛教语录篇二
《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

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171.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172.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177.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178.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179.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181.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182.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2016经典佛教语录篇三
《佛教经典语录》

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佛说: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说:让我普渡芸芸众生。

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佛说:凡事都是有定数的,不能强求。

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说: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佛说:人就是苦今生修来生。

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佛说:这世间,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

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焚烧我们的身心。 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必须远离欲望之火。就像背负号草的人见到野火须走避一样......

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

佛说: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会变得不快乐......

佛叹道: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佛说:宇宙与人,皆有五类:色、受、想、行、识,合为五蕴。物质世界的五蕴炽盛,引诱着人的五蕴炙盛,于是种种贪欲翻卷了起来,将人掀入欲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所谓的只取一瓢饮,成了昏黄卷册中一句死气沉沉的偈语,丧失了当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芦苇,再渡不起我们沉重的身躯。

佛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佛说:皮囊好恶,原是无常。

佛说:人应该学会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说:出世间。

佛说: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佛说:苍生难渡。

佛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佛说: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佛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佛说: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

佛说: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安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悦。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佛说: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佛说: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佛说;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佛说: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佛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佛说:轮回中,心若一动,便已千年。既然我再也无法感受到心动的感觉,我的心已平静有如目水,不如斩断情丝,阪依我佛。

佛说:大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说:人有108劫 你才几劫?

佛说:要遗忘。

佛说:前生500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我愿用千万次回眸,换得今生与你相遇! 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说: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佛说: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佛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佛说: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佛说: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佛说: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佛说: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佛说: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佛说: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佛说: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佛说: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佛说: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这样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佛说: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佛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佛说: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佛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佛说: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佛说: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佛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佛说: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佛说: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佛说: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佛说: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佛说: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佛说: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佛说: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佛说: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佛说: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佛说: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佛说: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佛说: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佛说: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佛说: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佛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佛说: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佛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佛说: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佛说: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佛说: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佛说: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佛说: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佛说: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佛说: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佛说: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佛说: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佛说: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佛说: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佛说: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佛说: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佛说: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佛说: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佛说: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佛说: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佛说: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佛说: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佛说: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佛说: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佛说: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佛说: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佛说: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佛说: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佛说: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佛说: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佛说: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佛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佛说: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佛说: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佛说: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佛说: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佛说: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佛说: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佛说: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佛说: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佛说: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佛说: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佛说: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佛说: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佛说: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佛说: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佛说: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佛说: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佛说: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佛说: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佛说: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佛说: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佛说: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佛说: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佛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2016经典佛教语录篇四
《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16. 17. 18.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32. 33. 34.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2016经典佛教语录篇五
《2016经典中的经典语录》

1.八戒,别以为你站在路灯下就是夜明猪了.

2.每当我错过一个女孩,我就在山上放一块砖,于是,这世界便有了长城。

3.高考成绩出来了,老师长出一口气对我说:其实没考上,对你和大学都是一种幸福。

4.拜托不要叫他动脑子好不好--左脑全是水,右脑全是面粉,不动便罢了,一动全是浆糊。

5.孔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子帮你解决。

6.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不能上吊的梁。

7.我一失足成大瘸子,再回首又闪了腰。

8.我不喜欢整理房间,他们都叫我乱室英雄。

9希望似火,失望如烟,人生就是七处点火,八处冒烟„„

10你说你会等我回来,你确实等了,还找了一个人一起等。

11.海阔凭鱼跃,破鼓任人捶。

12.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回家取点钱来捧个钱场。

13.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14.烟不听话,所以我们“抽烟”。

15.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16.不能自拔的,除了爱情,还有别人地里的萝卜。

17.我以为“隐身”别人就找不到我了,没用的,像我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像漆黑夜里的萤火虫,够鲜明够出众。

18.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路没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19.钻石恒久远,一颗就破产!

20.铁公鸡还会留点铁锈呢,你根本就是个不锈钢公鸡

21.还没来得及区沾花惹草,就被人拔光了。

22.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穷。

23.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

24.不要说别人脑子有病,脑子有病的前提是必须有个脑子。

25.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下。

26.“浪漫”是一袭美丽的晚礼服,但你不能一天到晚都穿着它。

27.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即不简单。

28.我又不是王子,为什莫女孩遇见我总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公主!

29.情侣间最矛盾的地方就是幻想彼此的未来,却惦记着对方的过去。

30.所谓缘分,就是爱情成功时的理由,失败时的借口;所谓婚礼,就是有情人终成“家属”的仪式;所谓分手,就是女人说了一百次也未必能做到,而男人说一次就能实现的事。

31.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32.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秒的幸福。

33.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快乐。

34.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的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35.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了出一口气,“吸”是为了争一口气。

36.我问过烦恼了,他根本不爱你,让我转告你不要自作多情;健康让我带封情书给你:他对你一生不变!

37.知识就像内裤,看不见但很重要。

38.爱一个人好难,爱两个人好玩,爱三个人好烦,爱四个人翻船,爱五个人彻底玩儿完。

39.女人吻男人是一种幸福,男人吻女人是一种口福。

40.结婚就是给自由穿件棉衣,活动起来不方便,但会很温暖。

41.英雄难过美人关,我不是英雄,美人让我过了关。

42.玩命:要在有命的情况下才能玩,命都没了,拿什末玩啊!

43.别人一夸我,我就担心,担心别人夸得不够。

44.爱情永远比婚姻圣洁,婚姻永远比爱情实惠。

45.探索的旅程不在于发现新大陆,而在于培养新视角。

46.本无意与众不同,怎奈何品味出众。

47.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48.叹气是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哭泣是最浪费力气的行径。

49.男人的大脑喜欢女人的内心,但是眼睛喜欢女人的外表。

50.有钱就败家,没钱就拜神。

51.当初结婚是看上眼了,后来离婚是看走眼了。

52.咸鱼翻身,还是咸鱼。

53.我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

54.作为失败的典型,你实在是太成功了。

55.不是人人都能活的低调,可以低调的基础是随时都能高调。

56.女人喜欢长得坏坏的男人,不是喜欢长坏了的男人.

57.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其实应该是“女为己悦者容”.

58.我们的爱情在这天夭折了,只为了让彼此有重生的机会.

59.老板用你的时候你就是人才,不用你的时候就变成裁人!

60.一个成功的男人就是能够挣到比妻子花的钱更多的钱,一个成功的女人就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男人.

61.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2016经典佛教语录篇六
《佛教经典十大语录》

十大佛教经典语录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释迦如来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

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大黑天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释迦如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 大黑天

也)

大日如来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鬼子母神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药师如来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弥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

擦肩而过。 阿閦(音同措)如来 经典七:大悲无泪,

药师如来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弥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016经典佛教语录篇七
《佛教10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2016经典佛教语录篇八
《佛教经典语录》

佛经中的经典语录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经典语录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016经典佛教语录篇九
《佛教经典语录》

佛教经典语录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镜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差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

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相关热词搜索:佛教经典语录 2016经典语录 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经典佛教语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经典佛教语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10722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