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2016-05-05 11:19:4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前赤壁赋(共5篇)《前赤壁赋》赏析《前赤壁赋》赏析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其间,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世人称夏历七月十六所作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所作为《后赤壁赋》,是为一时名篇,千古力作。《前赤壁赋》之所以深为人们所喜爱,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于作者以充满诗意的...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前赤壁赋》,供大家学习参考。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一)

《前赤壁赋》赏析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其间,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世人称夏历七月十六所作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所作为《后赤壁赋》,是为一时名篇,千古力作。《前赤壁赋》之所以深为人们所喜爱,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于作者以充满诗意的笔致,描写了赤壁之下的大江月色;更在于作者在抒情写景之中,展开了深邃的哲理思考,用佛教“中观”说的眼光来观照宇宙人生,解脱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思想矛盾困扰。

历来游记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大多用记游写景抒情为常法。苏轼游记赤壁,推陈出新。首先,他记叙之体是虚拟的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但《前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前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诉”“缕”“妇”,第四段的“鹿”“属”、“粟”“穷”“终”“风”,以及末段的“主”“取”与“色”“竭”“适”等。总之,《前赤壁赋》以文为赋,藏韵于不觉;借客设问,叹人生之如寄。用辞赋之语言形式,却又弃寻常之套路,以至象“若夫”“尔乃”“是以”等等也抛而不用。这是大家的苏轼兼取散文和辞赋的优点、手法作赋,是苏轼此赋出新处,亦是绝妙处。

《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章刚一开头,作者就用秀丽的字句,简明的笔法,写出了时间和自然风光,使人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赋的起首三句从“壬戌之秋”到“游于赤壁之下”,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作者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景,从“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动作上,已经表现出愉快的心情,接着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写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样欢快的语调,“白露“点明是秋天,”横江“点明地点是在江上。表现出了在清风明月之间,架舟行驶江面所引发的快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此时的泛舟感受,也就是东坡词里的“我欲乘风归去”的心情。至此,苏轼出游的乐趣到达了高潮。

读此段文字,我们好像也成了作者的客人,坐在苇叶般的小船上,有着同样的飘飘欲仙的感觉。特别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句,其中“徘

徊”二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满月,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

第二段有明显的感伤色彩:“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惆怅悲郁的心情,正是第一段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必然发展。

接下来作者又写道:“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吹箫伴奏,“其声呜呜然”。先是笼统地写箫声“呜呜”,是那样的低沉、沉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里用了四个“如”字,箫声好像有无限的忧怨,无限的思慕,好像在低声哭泣,又好像在诉说自己的衷肠,这里既写出了箫声,又反映了吹箫者的心情。“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此处是用粗细来形容声音的高低,怎么“如缕”呢?这是用线来形容声音细微而长,将断不断的样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是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本来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现在客人吹出这样的箫声,苏轼必然要问为什么?这就引出了对人生、对宇宙看法的大问题来,情节发展极为自然。

文章第三段是苏子与客的问答。苏子与客,并非是辩难的双方,而是虚拟的代表东坡思想矛盾两个侧面。一面是感伤于人生须臾与时空无限的无法摆脱;一面是试图以佛家眼光来解决这个矛盾,得到精神上的超越。这是一种“复调”写法。

第三段写道:“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愀然”是写苏轼忧愁的面部表情,还写了一个动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较随便,现在听了这箫声,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着,不像刚才那么悠闲自在了。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曹操的诗不少,为何只想到这两句?作者来到孙、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联想到是曹孟德;月明之夜,自然联想到“月明星稀”这句诗。此处有借孟德之诗,写眼前之景。下面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段关于历史人物人物的凭吊,写得画面鲜明、内容集中,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磅礴,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场面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何况我们这些“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悲伤的感情寄托在箫声之中了。这里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客人的议论,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

第四段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作者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样。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江水实际上并没有消失:月亮有圆有缺,而月亮实际上并没有亏损。因此,“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我们若从不变的观

点来观察,那么万物包括你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你何必“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呢?苏轼的回答,反驳了客人的虚无看法,阐明自己从宇宙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给予人生以积极意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我们所有的,“虽一毫而莫取”。那么我们有什么呢?我们有江上的清风,东山之上的明月,听到的是风声,看到的是皎洁的月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作者这种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乐观的。比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为达观,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精神相类似。

苏东坡的这一番话把客人说服了,于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转悲为喜,相视而笑,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写菜肴果品全部吃光,杯子盘子一片狼藉,反映了高兴的心情。于是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由于心情舒畅,睡得香,等到睁开眼睛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总而言之,本文的景色描写,客人和主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都浑然一体,胜意迭出,文辞优美。特别是文中那段富有哲理的谈话,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说理文,它通过生动的形象,用水的流逝,月的盈亏,以及风声月色,讲出变与不变的道理,在抒情中带说理。

苏轼用清风、明月、江水、小舟、歌诗描绘了一幅诗意十足,含意深远,意境优美的赤壁夜游图。使我们也好像游了一次赤壁,心里充满了遨游之乐。

这篇文章上半部分主要是写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下半部分由景生情,以情入理,情景交融,情与理相得益彰。因此,《赤壁赋》既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抒情散文。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二)

[本文要点]

1

征:主客对答,抑客伸主。

2.本文主旨:通过泛舟赤壁之下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

3.重点掌握本赋的情感变化线索。以作者情感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

4.重点掌握主客问答,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反映了最终积极思想战胜了消极思想。

这篇赋中,作者灵活地运用了传统赋体中主客问答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他的思想矛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悲到喜的感情转化过程。作者以庄子的齐物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来解释人生,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旷达的人生态度。

吹洞萧的呜咽之声而引出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悲-种态度的否定,

引入庄子齐物的思想,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了作者自我解脱的达观情怀。

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水波、白露、明月与江水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 而关于“遗世独立”的幻想以及人生哲理的思索,也都是紧紧扣住江水、明月与清风。作者触景生情,借物喻理,将抒情、写景和议论自然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

影响,表现了苏子思想中消极面的存在,但最终客人被主人说服,消极思想最终被乐观思想所否定,又表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本篇句式有长有短,押韵也比较自由,许多地方都是散文笔法,是赋和散文的结合。这样的体裁既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又使思想在严肃庄重的氛围中获得了自由的伸展。这篇赋,语言优美,如对箫声的描写,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非常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萧声的哀怨,极具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1.C 2.A 3.A】

【前赤壁赋】

1. 前赤壁赋是一篇【】

A.抒情小赋 B.骚体赋

骈赋

2. 苏轼在前赤壁赋 中抒情和说理都借用的自然景物是【】【前赤壁赋】

清风、芦荻、明月

c. 江水、明月、萧声 D.江水、秋雾、清风

3. 《前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何处所作【】

密州 C.杭州 D.湖州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凌:乘。2.冯虚:依托太空。冯:通“凭”。虚:太虚、天空。3.舞:使动用法。4.嫠妇:寡妇。5.郁:茂盛貌。】

1. 凌万顷之茫然。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 舞幽壑之潜蛟。 ....

4. 泣孤舟之嫠妇。 5.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前赤壁赋】

三、简答题

1. 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本文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结构特征和骈散相间的语言特色。

答:主客问答是汉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往往是客人说出一套,有理有据,显得很雄辩,而主人则后发制人,说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这种主客对话,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妙趣横生。本文也采用了这一方式,设主客问答。 其中客人所说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说的代表了其思想的一面。其中主人说服了客人,客人对主人的议论表示心悦诚服地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达到了统一。

四、 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

1. 任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属: 【属:同“嘱”,劝酒。】 如:【如:往。】

(2) 分析清风、明月、江水这三种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答:这篇文章成功地描写了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对抒情和说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写抒情。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江水构成--个优美的意境,使人们置于这种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从而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快乐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说理。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自然之美,是人们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对人的恩赐,人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它。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人的幸福,从而使主人所主张的人们应该快乐的生活的观点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 “吾”与“子”分别代表着什么?

(2) 这段文字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提这种人生态度?

(3) 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

前赤壁赋__整理
前赤壁赋(三)

《前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 重要词语: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舒缓地。 兴:起,作。

纵:任凭。 如:往。 凌:越过。虚:太空。 御:驾御。 遗:离开 溯:逆流而上。 余音:尾声。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方:当。 酾酒:斟酒。 寄:寓托。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多次。

卒:最终。消长:增减。

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这。

造物者:天地自然。

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

适:享用。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藉:凌乱。 枕藉:相互靠着。

二. 通假字

1.

,劝人饮酒)

2. (通“凭”,乘)

3(通“缭”,盘绕)

二、古今异义

于是饮酒乐甚(在这个时候)

三、词类活用

(一)使动

1.

(使„„起舞)

2.

(使„„哭泣)

3

(二)意动

1【前赤壁赋】

(三)名作动

1.

2.

3.

(四) 名作状

1. (向南)

2. (向西)

3. (向东)【前赤壁赋】

三. 一词多义

1.之

A.壬戌之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

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调节音节,无实义)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 取之无禁(它,第三人称代词)

倚歌而和之(它,指代歌声)

2.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到„„去,往)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好像,像)

3.乎

A。浩浩乎„„;飘飘乎„„(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后,的样子)

B.相与枕藉乎舟中 (相当于“于”,在)

C.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吗)

4.然

A。苏子愀然 („„的样子)

B.何为其然也(这样)

4. 而

A。而不知其所止(却 )

B.扣舷而歌之(表承接)

C.客喜而笑 (地,表修饰)

5.以

A. 挟飞仙以遨遊(相当于“而”,表承接,来)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在„„时候)

„„

6.东

A。东望武昌(向东,名作状)

B.顺流而东也(向东挺进,名作动)

7.藉

A.杯盘狼藉(狼藉解释为凌乱)

B.相与枕藉乎舟中(用草编的垫子,引申为垫衬)

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前赤壁赋】

1. 游于赤壁之下

2.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4. 寄蜉蝣于天地

5. 托遗响于悲风

6.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二.定语后置句

1. 客有吹洞箫者

三.宾语前置句

1. 何为其然也

2. 而今安在哉?

3. 而又何羡乎?

四.被动句

1.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五.判断句

1.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 固一世之雄也

3. 苟非吾之所有

文学常识

1.赋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是一种韵文。

2.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谥号文忠,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家。 人生轨迹:

“三苏”名噪--京师

乌台诗案 --黄州

新旧党争 --杭州

辗转被贬 --惠、扬、儋

鞠躬尽瘁 --常州

与苏轼有关的各类并称: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文章)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又分别称"老苏"、"大苏"、"小苏",文学)

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前赤壁赋(四)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3、<前赤壁赋>

宋·苏轼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4、<登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1、<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题杭州灵隐寺>

唐·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
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
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13、<杭州观潮>

唐·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
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
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
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
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14、<中秋夜杭州玩月>

唐·张祜

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
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
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
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
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
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
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
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

15、<登杭州城>

唐·郑谷

漠漠江天外,登临返照间。
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
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16、<观浙江涛>

唐·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17、<渡浙江>

唐·卢纶

前船后船未相及,五两头平北风急。
飞沙卷地日色昏,一半征帆浪花湿。

18、<夜宿浙江>

唐·孙逖

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

19、<浙江晚渡怀古>

唐·刘沧

蝉噪秋风满古堤,荻花寒渡思萋萋。潮声归海鸟初下,
草色连江人自迷。碧落晴分平楚外,青山晚出穆陵西。
此来一见垂纶者,却忆旧居明月溪。

20、<绍兴道会>

唐·吕岩

偶乘青帝出蓬莱,剑戟峥嵘遍九垓。
我在目前人不识,为留一笠莫沉埋。

描写声音很美的成语及解释
前赤壁赋(五)

描写声音很美的成语精选:

1、珠圆玉润 
解释: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出自:唐・张文琮<咏水诗>:[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描写声音很美的成语及解释。" 
2、余音绕梁 
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自:<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3、余音袅袅 
解释: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百啭千声 
释 义:形容鸟鸣声婉转多样。   
出 处:宋・欧阳修<画眉鸟>诗:[百啭千声随意移,

相关热词搜索:前赤壁赋翻译 前赤壁赋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前赤壁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前赤壁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3932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