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蝉的感悟

蝉的感悟

2016-08-04 10:48: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蝉的感悟(共5篇)读《蝉》有感生命的声音——读《蝉》有感于盛夏之末,入夜仍灼热,又一场离合,开始凄恻。 ——题记又至夏月,天气转热,蝉也开始躁动起来,听着这些蝉鸣,不觉有些烦闷,随手拈来一篇短文,竟是小思的《蝉》,有些好奇,蝉竟也有生命的意义,不禁感慨万千。纤弱的 淤泥中摇曳颓废在 季夏第三月蝉在...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蝉的感悟》,希望能帮助到你。

读《蝉》有感
蝉的感悟 第一篇

生命的声音

——读《蝉》有感

于盛夏之末,入夜仍灼热,又一场离合,开始凄恻。 ——题记

又至夏月,天气转热,蝉也开始躁动起来,听着这些蝉鸣,不觉有些烦闷,随手拈来一篇短文,竟是小思的《蝉》,有些好奇,蝉竟也有生命的意义,不禁感慨万千。

纤弱的 淤泥中摇曳

颓废在 季夏第三月

蝉在泥土里孕育了17年,只有17年才能等到一个夏天。这便是它全部的生活历程。上网查阅,原是不同种的蝉地下生活的时间也不同,不由得微微叹息。蝉为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每至夏日便破土而鸣叫,而秋风一吹,生命便完结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虽说人的生命远比蝉长得多,终究还是为体现生命价值而活。17年,90年,90天,不过是五六千天,三万天和几十天罢了,生命的短暂和漫长相比,如果我们的生命只剩下90天,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生命的倒计时呢?

蛰伏的 随断茎摇曳

腾空在 一花一世界

仍记得那句“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听起来那么不切实际的一句话,却和蝉那样吻合。古人以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唐诗别载》中曾用“咏蝉者每咏齐声,此独尊其品格”来喻人之品格属清高一型。而李商隐则有《蝉》曰“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来自喻高

【蝉的感悟】

洁、清贫。可见,虽说蝉时有烦闷,也不失为高洁之士。

天地正玲珑 殡葬了飞虫

想起了蝉,不得不提及萤,时常听《腐草为萤》,原来,萤也和蝉一般默默体现自己的价值。即使自己微不足道,即使自己即将泯灭,也依然无怨无悔。不管生命长短,不论生活的烦难,都积极得面对,为后世努力,留下些自己生命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是春秋开落 或夤叶闪烁

谁情愿 将错就错

盛夏谈暑,蝉鸣给人以野趣和凉意,那抑扬顿挫中,不禁让人想起儿时的情景。雷雨过后,寻觅小径,青苔的绿意直通眼帘,而蝉那悲哀凄惨的声调,似乎才刚刚开始......

蝉课文分析
蝉的感悟 第二篇

课文分析

《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作者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一方面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尽情享受。另一方面又警示人类,生命是平等的,在自然这个大家庭里,蝉和人一样,都有生存的权利,有歌唱的权利。尽情享受生命的蝉是值得我们敬畏和尊重的,也许我们应该为我们曾经对它们的歌唱流露“厌烦”而愧怍,“同是本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天地之间的生命,它们从不曾对人类妨碍它们的生存而有什么厌烦,甚至于对于人类剥夺它们生存空间,也是默默接受。

我想,人类又有什么资格对它说“宽恕”呢?该宽恕的不是蝉而是人类自己。 短文用字清新浅白而不流于俗套,描写淋淳尽致,令读者完全感受领略到作者的情思。本书为20年前之作,读来却不令人有不理解之感,可见作者驱使语言文字表达情感之技巧高超,从生活所见所感带出一些人生哲理,引导读者去思考,可谓情理兼备。

《贝壳》的作者席慕蓉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写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2015奇妙的歌手教学反思
蝉的感悟 第三篇

反思一:奇妙的歌手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奇妙的歌手》是一篇内容浅显的童话,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介绍了三种不用嗓子唱歌的小动物。课文语言流畅,生动有趣,十分适合孩子朗读。课堂上让孩子自主选择充分练读,在交流中展示提高,进而背诵,拓展运用,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感悟语言,朗读表达,运用语言的目的。

一、问题导入,问题结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上课开始,我请学生说说读了《奇妙的歌手》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谁是奇妙的歌手?”有的说:“我想知道为什么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想知道的,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愿望。课的最后,在学生了解了不少的奇妙事物后,我问学生:“你还想知道什么?或想做些什么?”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与实践的愿望,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各抒己见。

在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后,马上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然后说一说,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学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歌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一)自主选择,自由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歌手后,我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请学生再读课文有关段落把它有趣的地方读出来或演出来,给学生自我感悟练习的机会,为后面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准备。

(二)读演结合,展示交流。

在汇报阶段,我让学生做小老师通过朗读、表演把小蟋蟀、小青蛙和蝉唱歌的有趣再现出来。读或演后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或请同学评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说:你怎么体会的再来读读,你能演出来吗?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或老师评议:你读的演的比老师还好等形式激发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表达自己的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在学生读不好时,老师加以示范。在全班交流阶段,老师不仅仅叫那些朗读表演能力强的同学,而是给更多的同学展示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舞台。

(三)课件再现,表达情感。

在学生对小蟋蟀、小青蛙或蝉唱歌初步感悟时,老师以疑问的口气问:“是像你们说的那样吗?小青蛙的声囊在哪儿?怎么唱歌?”令我吃惊的是学生知道的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如李杰同学不仅知道小青蛙的声囊在头两侧,还会用手一张一合地比划着。针对大多数学生没见过那有趣场面的情况,老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亲眼目睹它们唱歌的有趣场面,增强学生直观感受,丰富学生知识。进而,给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三个自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分角色读,和同桌表演对话,把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地方读给同桌听,从而达到人人参与,充分练读的目的。

反思二:奇妙的歌手教学反思

《奇妙的歌手》是一篇有趣的小童话,讲述的是小黄莺在寻找歌手的过程中遇到许多不用嗓子唱歌的歌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力求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生字词,在重点知道蟋蟀、青蛙、禅都是不用嗓子唱歌的“奇妙的歌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即:把理解常识知识同培养阅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常识知识。在具体的随文识字环节中,由于有些词语比较抽象,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结合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直观的概念容易理解的特点,对抽象词语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背景

《奇妙的歌手》是一篇有趣的小童话,讲述的是小黄莺在寻找歌手的过程中遇到许多不用嗓子唱歌的歌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力求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生字词,在重点知道蟋蟀、青蛙、禅都是不用嗓子唱歌的“奇妙的歌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即:把理解常识知识同培养阅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常识知识。在具体的随文识字环节中,由于有些词语比较抽象,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结合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直观的概念容易理解的特点,对抽象词语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们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切实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我们在把握住了随文识字特点的基础上,同时思考了怎样让词与词串联的自然,又让学生觉得有新意,摆脱以往师问生答,逐词学习解释的方式。经过大家研究讨论并结合试讲情况制定出让学生质疑的方式提出要学习的词语,并延着词深入到句、段,使每个知识点能一挖到底,落到实处。虽然质疑的这种学习方式已经很常见,但这对于刚刚步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既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也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这在讲课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

反思三:奇妙的歌手教学反思

学校一直在开展“自主课堂”的研究,在“自主课堂再理解”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前一段时间研究的所感所悟。我们理解“自主课堂”要有明确的核心概念,再围绕核心概念找解决的策略。无论哪一种策略的使用,都应强调学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学生自我生活的一种介入。与学生的生活结合的越紧密,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孩子们才会愿学、会学。因为一切知识的掌握都是在情感的推动下完成的。

语文教学是情感推动下理性的提升。学习中的高潮应在情感推动下产生共鸣,从现有的认识到一个未来的认识。如果只注重的了情感的体验,忽视了语文的本真,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会欠缺很多。语文教学就应继续坚持以读为本,以朗读促体悟;坚持以学定教,关注学生表达。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身,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课堂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联系生活、已有体验,推动情感

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就是自我的体验。教学中应抓住孩子已有体验(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唤起他们对生活感受,产生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

《奇妙的歌手》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黄莺寻找金嗓子歌手组织合唱队时,发现了许多不用嗓子唱歌的歌手。语文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内容比较浅显,十分适合朗读。学生比较喜欢这篇文章,但是学生却很少亲自见到文章中提到的“蟋蟀、青蛙、蝉”这些小动物。虽然有些学生知道它们是怎样发声的,但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基本来源于书本中。

在课堂上,除了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更要引发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为孩子们补充文本外的知识。通过学生亲耳听小动物的声音、亲眼看它们的发声器官,把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与文本结合去体验,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不拘一格,只要表达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可,不做更多的限制。

二、以读代讲、自主发现,促进情感

本课教学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中。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的重点字、想象点、关键词等,去理解体会,感悟到如何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以读代讲”的方法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们。

在理解“蟋蟀”发声“奇妙”后,文本中还出现了另外两个“歌手”——青蛙和蝉。学生有了感悟“蟋蟀”的基础,通过学生带着问题的自读、分角色朗读、学生就可以读明白。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同时结合出示的图片和声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含义。学生自己读懂和老师说明白是不一样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情感丰满、理性认识,还原本真

本课教学努力做到了知识的掌握,文本的感悟在情感的推动下完成的。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是情感推动下理性的提升。学习中的高潮应在情感推动下产生共鸣,从现有的认识到一个未来的认识。除了注重的了情感的体验,还要还原语文的本真。当孩子们的情感丰满后,抓住时机学习语文。

本课二、三、四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课堂上,感悟到三种小动物发声的“奇妙“后,结合拓展资料和学生自己找的课外资料进行文章的改编。通过“我问你答”的游戏,分三步(老师问,学生答第二自然段内容;学生问,老师答第三自然段内容;男生问,女生答第四自然段内容),不但让学生练习了朗读,回顾了全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结构特点。学生就可以利用自主发现的结构特点,结合拓展文章和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迁移运用。

201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蝉的感悟 第四篇

反思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1、通过学习上阙,引导学生自学下阙。通过上阕的学习学习学到了学习诗词的方法:知音—明意—悟情,小组合作自学下阙。

2、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3、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

二、成功之处: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蝉的感悟】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知音正音,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明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尤其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反思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读者不仅能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原风光,而且会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

这首诗词,虽然内容不算太深奥,但文中所表达的诗词意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远,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却是不容易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分析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时,我及时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等。结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想象、表达;当学生想象有障碍时,就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体会。

另外,我以“读”字当头,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结果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意境中,十分准确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但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的话,我想,学生在体会词人的情感时会更顺畅一些。

反思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蝉的感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人教版第11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 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的佳作。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乐学氛围。

为 了让学生喜欢这首词,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思,这节课我创设了多次的情景。第一处是在教学伊始,通过师生介绍诗人及创作这首词的背影,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 词。第二处是在学生质疑“谁在说丰年”处配了一幅稻花的田园图,让学生扮演农民、诗人和青蛙之间的对话,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和诗 人兴奋的心情。第三处是在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意境时,出示了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通过看图和反复有感情地读词,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了词中的意境,并能赏析好 词,体会到这些词的妙处。第四处是学生在回顾练习中,通过配乐和看图片总结了整首词的内容。第五处是学生在古诗新创中,利用扇子等道具表演自编的这首词。 这首词有些地方比较难理解,通过多处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好地理解了词的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蝉的感悟】

二 、采用“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 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整节课我采用了“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教 学效果。在学习词语和诗句意思时,先主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已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提出的词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时,先让学生质疑,他们 纷纷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如谁在说丰年?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这些疑难点正是全文学习的难点,面对这些课堂学生生 成的问题,我没有马上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引导学生自由读书,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他们在讨论中得知了答案,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最终自行解决了问 题。在回顾总结中,学生通过看图理解了整首词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词的画面说出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这首词。

三、以读为主。

古 诗教学,我认为读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深入理解诗句意思。本节课,我非常重视读,通过多层次地读,最终达到理解内容的目标。本节课分为几个层次地 读,第一层次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一定节奏读。通过让学生轻声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四次的读书,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及词的节奏,达到了读 准、读通顺的目标,也为下文教学读好诗句内容打好基础。第二层次是读懂诗句内容这次采用;默读和表演读的方式达到学生理解诗句的目标。第三层次是读好诗 句。通过看图读、配乐读、赏读、挑战读、边想象边读等方式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最后一层次是感悟读。学习完整首词后,再让学生回到古代那个月光如水的夜 晚,假如你是诗人,你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会怎么吟诵出来?在这种具体情境中读出词中的画面,并把这种画面用现代的方式演译出来。这课教学通过了多次不同 层次的读,学生的感情都能在读中体现出来,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蝉的感悟】

这节课按照简溢铸校长提出的““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模式尝试进行教学,开放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习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

本 节课能放手让学生质疑,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但是还没充分放手,对于课文的其他疑难点,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如对于“路转溪桥忽见”的 理解可能会存在分歧,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是先过溪桥才看到茅屋,可以抓住学生的争论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理解更深入。对于“说丰年”,课堂上学生只 是说了青蛙、农民和诗人谈论丰年,还可以再发散学生思维,这首词里还会有哪些景物在仿佛说丰年呢?

2、应关注后进生,词句的理解就给予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反馈。

理解词的句的意思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都能汇报已懂的和不懂的,但是给予学生单独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不够,未能给予中下生一个充分学习和提出质疑的时间,照顾中下生,并且再提高中下生,了解他们掌握词句意思的情况,这样学生更扎实。

3、应充分利用图片感悟诗句的意境。

本文的教学突出的特色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特别是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理解词句意思时是孤立地理解的,如果能结合出示的相关诗句图片,学生理解会更容易,更到位。

以上是这节课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有得有失,有喜悦也有改进的地方。感谢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以这课为例,及时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后探索出更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反思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每次完成一项任务,我就会觉得好像放下了很大的担子,很轻松。我以为这次紧张的十分钟讲课也会是一样的。因为在讲课之前的一周,我确实是处于极度紧张的状 态,我以为我会在讲课结束后释然很多,轻松很多。可是事实告诉我,这次是个例外。在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一如平时的心静,踏出教室的那一瞬,也是一如平 时,没有诧异的思绪。直到静下心来,回顾整个讲课的过程,从选择要讲的篇目一直到结束展示内容写反思,我突然明白了:课堂十分钟的结束并不是一项任务的完 结,而是开始。这项任务就是教学,这是我在踏进实习讲台的一次演练,依旧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当然不会有完成任务之后的欣喜与轻松。教学,这项没有结点的 任务,终究会变成习惯,我希望它会变成好习惯,在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好习惯。

回顾讲课十分钟的展示,不论教学课文的选择,还是教学设计的编排,教学展示内容的选择,抑或是教学实践展示,课后自我评价反思,都给我很大的启发。几位老师的点评指导,更使我受益颇多。我从教学设计、课程实践、课后回顾等方面反思,总结以下几点问题。

第 一,强权意味浓。意识之外忽略学生的自主性。这一点不仅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所表现。我把教学设计看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先行者,是进 行实际教学的前奏,一节好课与好的教学设计相联系。我花了很大工夫设计教案,在正式讲课之前也是改之又改,直到临近上课前两天才最终确定下来。可是通过实 际的教学,我发现,我的教案设计依旧是漏洞百出。首先是教案设计不由自主的落入“强权指导”之中。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我在进 行教案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遵循了“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引导”的原则,实际情况是我依旧落入了教师强权主导的漩涡。我在

梳理学 生总结出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视听触嗅等感官感受时,不自觉地放入了图片。本来只是想在学生作画或写作文段之前给他们一点总结提示,而事实是图 片的放置不仅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些图片在他们写作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进入他们的脑子中了,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 重要的是诗词中的这些景物景象是根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或图画描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人对同一诗词、同 一意象的理解是不同的,特别是对诗词中的这些意象及场景的解读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个性化亮点,如果让这些预先设计的他人的理解阻止了学生的创 造力,就真的是有悖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创作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体验,自己写作。为此,我 将此环节改成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我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之行”,让学生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加 深对诗词的理解。

这种强权的思想也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词后的感受、心情,预设学生会答“喜悦”或者“焦虑着 急”等感受。当学生说出自己“惬意”的感受时,我不自觉地将其拉到自己的预设“喜”字上。“惬意”,“称心、满意,舒服、舒心”,转换为“喜”之“愉快、 高兴”虽谈不上扭曲,但确实有些突兀。这一点问题唐同学和林老师都给了我提示,非常感谢他们。我的突兀的做法是我太依赖预设,没有考虑到灵活处理课堂变动 的结果。其实,以后的教学活动就是灵活的展现,以学生为主导,就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发言。学生的思想变化多端,这就要考验老师的应变 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强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亮点太多,不能舍,舍不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说 说自己从词中获得的感受。说到听觉感受,学生很容易找到“蝉鸣”“风声”“说丰年”“蛙声”,但是却容易忽略“鹊啼”,这就要老师说明“明月别枝惊鹊,清 风半夜鸣蝉”的对偶互文句式,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惊”和“鸣”不是分别指“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在提到“说丰年”时,学生容易将“说丰 年”的主体理解为农人或者作者,而往往会忽略蛙声作为主体的存在,

2014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蝉的感悟 第五篇

第1篇: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今年学校给我们大班布置了古诗特色教学。对于古诗我们大班的幼儿们来说则是已经是非常的熟悉了,为了把古诗教学上好,我自己先给自己上了一课,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幼儿的大脑,就是要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索。于是我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大脑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幼儿独自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为幼儿营造了无限开阔和想象的空间,能让一个不认识字的幼儿通过画面就能“读”出古诗大意。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幼儿们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吟诵古诗,需要的则是反复不断、要有感情。古诗的图画形式多样,而孩子们读古诗的热情和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百读不厌”。回顾这个学期的古诗特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每周的1节古诗特色活动课,对幼儿来讲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的1节课,可是对于我这个教者来讲却是比较难上的1节课,因此认真备这1节课,写好教案,成了我最重要的任务。我常常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教学中我既注意有的放矢,同时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节课幼儿都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们了解认识。

例如我在教幼儿们学习古诗《秋夕》时,先让在幼儿们初步的理解诗意,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真正变为师幼共同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幼儿们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幼儿们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幼儿们的注意力,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幼儿们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诗教学所给予幼儿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幼儿们在与古诗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第2篇: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最近几天学习小学古诗词专题讲座,我掌握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点重要目标:(一)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二)感受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三)感悟语言优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其中,第四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使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诗词的学习,要以阅读、记诵为主,在在阅读,记诵中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在阅读和记诵中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长告诉我们新教师:不能以自己当年的经历来评判现在学生的好坏!我想这也是我们新教师在今后从教中应该时刻谨记的。

潘校长讲到新课改,给我们讲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教学而言,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成了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总是配角、听众或观众。现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在讲教学方法的转变时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教育即生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不过是些应是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其学业的进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他本人也极其热爱教育事业,教育学生在乐中学,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一份贡献!

第3篇: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 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 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 ",重音用 " · ",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

第4篇:古诗教学的心得体会

正如钱正权老师在《诗情行走在意境中》,特别强调了“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他说,古诗词教学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诵读,并读出感情来。这是多数老师的困惑。他指出,问题就出在学生没有进入诗词的意境。那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呢?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反复吟咏,在诵读中品诗情悟诗理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悟,咀嚼体会,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因此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蝉的感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人生感悟 心灵感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蝉的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蝉的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53639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