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挫折,孔子

挫折,孔子

2015-12-19 04:27: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挫折,孔子篇一《孔子一生的挫折》 孔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挫折,孔子》,希望能帮助到你。

挫折,孔子篇一
《孔子一生的挫折》

孔子一生的挫折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

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为了挤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思想的精髓用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具体实施方法是【因才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要求并主张为人处事所做到的五点其实就是 【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几千年后,在经过毛泽东对其批判之后,在国民信仰缺失很久之后,现在所大力宣扬的【仁爱】、【道义】、【礼仪】、【诚信】、【正直】、【容忍】、【H谐】等思想的集合。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

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放荡,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曰:“再,斯可以.”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挫折,孔子篇二
《孔子一生之中最大的失败》

孔子一生之中最大的失败

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盗跖,部下九千,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妄亲,全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所经过的地方,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被他弄得很苦。

孔子看不过眼,就对柳下季说,愿意替其前去说服他。

孔子自信满满,以为凭借自己在“仁义道德”方面深厚的修养,一定能够说服盗跖悔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柳下季对孔子的乐观持不同看法,甚至劝孔子不要去找盗跖。

孔子哪里肯听,吩咐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立即启程去见盗跖。

盗跖正好在泰山的南麓休整队伍。孔子下了车走上前去,让盗跖的从人去通报。

盗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让从人告诉孔子快些滚回去,要不然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增加午餐的膳食。

自信的孔子丝毫没觉得恐惧,反而让从人再次去通报求见。盗跖同意了。盗跖一见孔子大怒不已,伸开双腿,按着剑柄怒睁双眼,说:“孔丘你上前来!你所说的话,合我的心意有你活的,不合你的心意你就等着一死。”

孔子开始了自己长篇大论的说服。

“我听说,大凡天下人有三种美德:生就魁梧高大,长得漂亮无双,无论少小年长高贵卑贱见到他都十分喜欢,这是上等的德行;才智能够包罗天地,能力足以分辨各种事物,这是中等的德行;勇武、慓悍、果决、勇敢,能够聚合众人统率士兵,这是下一等的德行。大凡人们有此一种美德,足以南面称王了。如今将军同时具备了上述三种美德,你高大魁梧,身长八尺二寸,面容和双眼熠熠有光,嘴唇鲜红犹如朱砂,牙齿整齐犹如编贝,声音洪亮合于黄钟,然而名字却叫盗跖,我暗暗为将军感到羞耻并且认为将军不应有此恶名。将军如果有意听从我的劝告,我将南边出使吴国越国,北边出使齐国鲁国,东边出使宋国卫国,西边出使晋国秦国,派人为将军建造数百里的大城,确立数十万户人家的封邑,尊将军为诸侯,跟天下各国消除旧怨,开启新的一页,弃置武器休养士卒,收养兄弟,供祭祖先。这才是圣人贤士的作为,也是天下人的心愿。”

如果孔子的这一次说服能够如他所愿,一一奏效,那么也可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了。他不但首先要说服盗跖改恶从善,还要去一一说服吴越齐鲁宋卫秦晋等八个国家的国君,让每个国家都割让出一些土地来给盗跖作为封邑,甚至还要去说服当时的周天子分封盗跖为诸侯。

不想盗跖却大怒:“孔丘上前来!凡是可以用利禄来规劝、用言语来谏正的,都只能称作愚昧、浅陋的普通顺民。如今我身材高大魁梧,面目英俊美好,人人见了都喜欢,这是我的父母给我留下的美德。你孔丘即使不当面吹捧我,我难道不知道吗?而且我听说,喜好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好背地里诋毁别人。如今你把建造大城、汇聚众多百姓的意图告诉给我,这是用功利来诱惑我,而且是用对待普通顺民的态度来对待我,这怎么可以长久呢!城池最大的,莫过于整个天下。尧舜拥有天下,子孙却没有立锥之地;商汤与周武王立做天子,可是后代却遭灭绝,这不就是因为他们贪求占有天下的缘故吗?”

“况且我还听说,古时候禽兽多而人少,于是人们都在树上筑巢而居躲避野兽,白天拾取橡子,晚上住在树上,所以称他们叫做有巢氏之民。古时候人们不知道穿衣,夏天多存积柴草,冬天就烧火取暖,所以称他们叫做懂得生存的人。到了神农时代,居处是多么安静闲暇,行动是多么优游自得,人们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跟麋鹿生活在一起,自己耕种自己吃,自己织布自己穿,没有伤害别人的心思,这才是道德鼎盛的时代。然而到了黄帝就不再具有这样的德行,跟蚩尤在涿鹿的郊野上争战,流血百里。尧舜称帝,设置百官,商汤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杀死了纣王。从此以后,世上总是依仗强权欺凌弱小,依仗势众侵害寡少。商汤、武王以来,就都是属于篡逆叛乱的人了。

“如今你研修文王、武王的治国方略,控制天下的舆论,一心想用你的主张传教后世子孙,穿着宽衣博带的儒式服装,说话与行动矫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而且一心想用这样的办法追求高官厚禄,要说大盗再没有比你大的了。天下为什么不叫你作盗丘,反而竟称我是盗跖呢?你不是自称才智的学士、圣哲的人物吗?却两次被逐出鲁国,在卫国被人铲削掉所有足迹,在齐国被逼得走投无路,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围困,不能容身于天下。做师长的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做学生的也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为人,你的那套主张难道还有可贵之处吗?

“世上所尊崇的,莫过于黄帝,黄帝尚且不能保全德行,而征战于涿鹿的郊野,流血百里。唐尧不慈爱,虞舜不孝顺,大禹半身不遂,商汤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出兵征讨商纣,文王曾经被囚禁在羑里。这以上的六个人,都是世人所尊崇的,但是仔细评论起来,都是因为追求功利迷惑了真性而强迫自己违反了自然的禀赋,他们的做法实在是极为可耻的。

“世人所称道的贤士,就如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却饿死在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埋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采纳,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被鱼鳖吃掉。介子推算是最忠诚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文公返国后却背弃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隐居山林,也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河水涌来尾生却不离去,竟抱着桥柱子而淹死。这以上的六个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猪以及拿着瓢到处乞讨的乞丐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

“世人所称道的忠臣,没有超过王子比干和伍子胥的了。伍子胥被抛尸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这两个人,世人都称作忠臣,然而最终被天下人讥笑。从上述事实看来,直到伍子胥、王子比干之流,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你孔丘用来说服我的,假如告诉我怪诞离奇的事,那我是不可能知道的;假如告诉我人世间实实在在的事,不过如此而已,都是我所听闻的事。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人之常情,眼睛想要看到色彩,耳朵想要听到声音,嘴巴想要品尝滋味,志气想要满足、充沛。人生在世高寿为一百岁,中寿为八十岁,低寿为六十岁,除掉疾病、忧患的岁月,其中开口欢笑的时光,一月之中不过四、五天罢了。天与地是无穷尽的,人的死亡却是有时限的,拿有时限的生命托付给无穷尽的天地之间,迅速地消逝就像是千里良驹从缝隙中骤然驰去一样。凡是不能够使自己心境获得愉快而颐养寿命的人,都不能算是通晓常理的人。

“你孔丘所说的,全都是我想要废弃的,你赶快离开这里滚回去,不要再说了!你的那套主张,颠狂失性钻营奔逐,全都是巧诈、虚伪的东西,不可能用来保全真性,有什么好谈论的呢!”

盗跖的这一番言辞,雄辩滔滔,将孔子一生所奉行谨遵的“仁”,以及包含在“仁”中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全部击得粉碎,说得孔子毫无反击之力。

孔子拜谢后快步离去,登车时一连三次失落手中的缰绳,眼神迷离,面如死灰,低垂着头靠在车前的横木上,颓丧到了极点。

孔子回到鲁国东门外,正巧遇上了柳下季。

孔子说:“我这样做真叫做没有生病而自行扎针一样,自找苦吃,急急忙忙地跑去摸虎头、撩虎须,几乎不免被虎口吞掉啊!”

挫折,孔子篇三
《孔子素材》

挫折,孔子篇四
《我整理的关于挫折的作文素材》

关于挫折的作文素材

【思路提示】

挫折在人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一遇到挫折就气馁。

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挫折之后一蹶不振。

对待挫折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这样才能由失败走向成功。

即使身处顺境之中,也要居安思危,随时准备经受挫折。

【名言 】

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2.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3.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4.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5.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6.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7.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谚语

8.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法]巴尔扎克

9.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法]伏尔泰

10.失败乃成功之母。——俗语

1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德]贝多芬

12.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珂《孟子》

13.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经典挫折素材

孔子逆境成才

孔子从小就死去了父亲,家境贫困,没有受教育的好条件,只好通过自学适来求得学问,他从15岁起开始发奋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 他人。 文王拘而演周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贝多芬在准备大展宏图时,厄运捉弄了他——他的听觉大大衰退,同时,还剥夺走他追求的爱情,再次蹂躏他的心灵,可是坚毅的性格使他在绝望中挺直了腰杆。

诺贝尔在研制炸药时,发生了不幸事件,不仅炸毁了工厂,自己心爱的小弟弟和亲密的助手也与工厂同归于尽,但这一切并没有难倒他,他克服重重阻障研制成了黄色炸药。 张海迪高位截瘫,向命运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年轻的屈原,便以”博文强志,明于治礼,娴于辞令”得到楚王的器重,可是由于上官大夫薪尚的阻挠和离间,屈原逐渐被疏远,左迁为三闾大夫,但他的爱国豪情并没有因此减退。 文天祥在反抗元军的战役被俘,在狱中写下了《正气歌》、《过零丁洋》等爱国诗篇,显 示了大义凛然的气概和宁死不降的决心。

布鲁诺为了捍卫和宣扬“日心说”被罗马教皇判处火刑,当他在服刑中喊出:“火并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永远是人类的宝贵 财富。

生物学之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遭到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的传统观念不断的攻击和谩骂,但是他不畏困难,勇于坚持自己的理论,才有这划时代理论的面世。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挫折/困难

挫折挡不住强者(张海迪立志成才)

张海迪自幼就严重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身体可算弱的了。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文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炙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勇把挫折当动力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英国诗人拜伦19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然而拜伦并未退却,而是以更为优秀的诗作来回敬那个诽谤者

逆境奋争,苦中寻乐(高士其苦斗病魔)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有一次做实验,一个装有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他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合眼都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仍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100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

苦难也是一笔财富(“西部民歌之父”王洛宾)

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饮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经历挫折,更能发愤(贝利与记者)

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我坚强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面对挫折决不气馁(爱迪生不被火灾吓倒)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眼下这场火灾也同样不能使他后退。爱迪生对老伴说:“不要紧,别看我67岁了,可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能屈能伸是俊杰(卧薪尝胆的勾践)

越国兵败吴国于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金银珠宝贿赂吴王和众臣,还用妻子作人质,自己为吴王当马夫。勾践还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训练。最后他率精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以乐观打败挫折(牛顿等人面对挫折)

古今中外,因为有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大有人在。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维(Harvey )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贝尔(Bell )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Wrigt )初用苦工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世人所称道。

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能使人们战胜全世界的糊涂、盲从、冷酷、恐怖、怨恨和反抗。而且工作愈伟大,所受的反抗也愈厉害,简直成为一种律令,对付这种厉害的反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乐观主义。一个人,缺少了乐观主义精神,难免在各种恶魔面前败下阵来。

海伦-凯勒 残疾人的骄傲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

她凭借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挫折,孔子篇五
《孔子》

谈孔子的隐逸思想

关键词:隐逸思想 ;表现;原因 ;影响

摘 要:孔子是提倡积极入仕的,但他在仕途遭受挫折后也产生了要归隐的思想,其隐逸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中时时流露出对古今隐士的崇敬与向往;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流露出要归隐的思想动机。其隐逸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仕途遭受挫折,本质原因是主昏世浊、洁身自好而不愿同流合污。孔子的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众所周知,孔子是主张出仕的,孟子说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虽生于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他却从没有放弃恢复周礼的努力 。所以,我们并不怀疑孔子是一个积极入世主义者,但我们也不能讳言世道的坎坷给他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这种影响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他常常流露出欲归隐的思想 。下面就从隐逸思想的表现 、形成这种思想的原因、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孔子的隐逸思想。

一 、孔子隐逸思想的表现

孔子的隐逸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概括说来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孔子的言行常常流露出隐逸思想。

《论语·泰伯》中便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责焉,耻也。”可见,一向被认为有着积极入世观点的孔子也是有退隐避世思想的,孔子判断其进退、仕隐的取舍原则就是看这个世道到底是“乱世”还是“治世”。所以“有道则见”换一种说法也可以叫做“邦有道,则仕”,意思就是社会安稳,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就可以出仕参政了。而为什么要“无道则隐”呢?孔子曾反复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等等之类的,因为在无道之邦富且贵是件可耻的事情,不如“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道则隐,“隐居以求其志”所以孔子是把隐逸看作对“道”的一种捍卫和维护。

《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点 、冉有 、公西华侍坐于侧,孔子令他们各言己志,子路 、冉有和公西华皆大谈各自的政治理想,只有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游于山水之中的隐逸之乐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时孔子对其他三弟子均不以为然,唯独赞同曾点的这种想法,他不无感慨地叹道:“吾与点也。” 此一事例证明,孔子欲归隐的思想是随时流露的。

此外,《论语·阳货》篇里,这样一段对白:“孔子:‘予欲无言。子贡:‘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在这段话中说:“予欲无言”,意即自己再也不想对自己的学生谈什么政治理想了,他想就此放弃,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溢于言表 。他这种解释显然是十分牵强和无力的,其目的无非是想借 “天无言 ”的现实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脆弱和对生活的无奈,而透过这句苍白无力的解释,我们却直接窥视到了他内心深处向往归隐的隐秘。

如果说 予欲无言 仅仅是孔子内心隐逸之情的接流露的话,那么其欲离开鲁

国远逃天涯则是他心隐逸之情的直接表白 。《论语·公冶长》篇曾载有孔子的这么一句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意即自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因而想乘桴逃到海外去。他还说:予欲居九夷 ,意即想逃到边鄙之地去住。“ 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孔子对自己治理想的实现已不抱希望,虽然他最终并没有 “乘浮于海”,也没有“远居九夷 ”,但这诸种想法背后透露出的欲归隐的思想却是十分明显的 。

(二)、孔子在生活中时时流露出对隐逸者的崇敬与向往。

在孔子的心目中,古代的伯夷、叔齐、蘧伯玉等可谓是高洁的隐逸者,受到了他的极力赞许。伯夷、叔齐乃殷末人,他们不食周粟而归隐于首阳山中直至活活饿死 对此二人的这种气节孔子给予了充分肯定:“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蘧伯玉是卫国的贤臣,因卫灵公昏庸而弃职归隐,孔子称赞他:“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从上述这些对隐逸者的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他们的隐逸行为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之情,尤其是蘧伯玉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不苟且为官之举,与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为人准则正相契合,因而赢得了他的称赏与羡慕。 不仅如此,孔子对现实生活中的隐士也十分崇拜。 其对楚狂接舆的宽容与尊敬,对荷丈人的称许与赞叹等,无一不显示出他对隐逸生活的理解与向往。

总之,无论是对隐逸者的称许和羡慕,还是各种逸之情的日常流露,都反映出孔子并非时时刻刻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他也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并且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的后半生,使他在矛盾的思想斗争中痛苦地前行。

二、孔子产生隐逸思想的原因

孔子产生隐逸思想的原因,大致说来主要有如下两点:

〔一〕、周游列国的处处碰壁。政治理想的难以实现是导致孔子产生归隐思想的直接原因。孔子对西周的礼制十分欣赏,认为西周的礼制远较夏、商的社会制度要成熟,他曾不无自豪地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因此,面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毅然肩负起了挽大厦于既倾的重任,到处奔走呼号,以期重新恢复到周初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序的社会秩序。尽管这种理想大而无当且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他却并不以为然,明知其不可为而偏偏要为之。孔子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和能力满怀自信,他曾豪情万丈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事实证明,孔子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在群雄力征的社会环境下,提倡仁政和恢复周礼是没有出路的 。因此,他到处碰壁也就成为了必然。

孔子在其五十一至五十六岁这段时间里曾一度在鲁国出过仕,但好景不长,很快鲁国污浊的政治空气使他不得不毅然弃职离鲁而去,从此走上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征程。 怀着对其他诸侯国统治者的希望,孔子带领弟子们踏上了游说列国之路,结果却事与愿违,到处碰壁:到齐国,齐大夫欲害孔子;到卫国,卫灵公派兵在孔子的住所周围出出进进以胁迫他;在自卫适陈途经匡地时,遭到了匡人的围困而拘焉五日;到宋国,宋司马桓 欲杀孔子;到了郑国,窘迫得“累累若丧家之狗”。这样在列国间奔波了十四年后,孔子最终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到鲁国,过上了继续教书授徒的生活 。

这十四年的颠沛流离,使孔子终于认识到天下之大已无推行其道之可能了,他甚至在临死的时候还怀着深深的遗憾流着眼泪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莫

能宗予。”其对当权者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十四年的冷暖人生,对孔子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就不可能不对他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的直接后果就是他对隐士的理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主昏世浊,洁身自好而不愿同流合污。

在鲁国的从政失败和周游列国的碰壁还不能对孔子产生退隐思想作出全面解释。客观地讲,这些失败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蕴藏在此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孔子坚持操守、不愿同流合污,因为如若不坚持操守,凭孔子的才能和影响,他是不会仕途如此狼狈的。鲁国的陪臣阳货欲巴结孔子,孔子避而不见就是其不愿同流合污的最有力的证明。

因为在孔子看来,阳货的专权属“ 陪臣执国命”,不符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有道秩序 孔子理想中的 有道秩序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君不能荒淫无度,臣不能飞扬跋扈。基于此种认识,故孔子虽渴望出仕,但却不肯随随便便地出仕 他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

“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认为得到富与贵应有道,脱离贫与贱也应有道,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因此他对那些不讲操守,一味追求荣华富贵的出仕者十分鄙夷,他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正因为对道的坚守,所以成就了孔子安贫乐道的人生观,他教育弟子们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他赞扬一心向道 ,“处陋巷 ,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他说自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总之,安贫乐道的人生观,不肯随随便便出仕的处世原则,另加上昏庸的当道者和污浊的世风,使孔子宏大的政治愿景化为了泡影,这样,他产生了 “隐居以求其志” 的思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孔子隐逸思想的影响

孔子流露出的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实,孔子的隐逸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对后学产生了影响。如其弟子原宪,在其卒后不久便“亡在草泽中”的生活。其他如闵子骞、漆雕开等也都有着浓厚的隐逸思想而不愿出仕。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很显然,孟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明显受到了孔子的影响。其后的荀子同样受到了孔子的影响。主张“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到了汉代以后,孔子的这一影响因儒术的独尊而愈益加强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地位空前提高,其言行举止成为封建士大夫们仿效的楷式。 因此,其隐逸思想为许多士人所接受,并效而行之。如东汉的隐士戴良自视甚高,当同郡友人问他:“ 子自视天下谁可为比?”时,他竟然说:“我若仲尼。”这一事例说明,自汉以后,孔子已然成为部分隐士的榜样,这足见其隐逸思想在后世的生命力。

我们若仔细分析一下孔子的隐逸思想便不难发可以说其进退去就,皆其以“道 ”为准则。“道” 在其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其进退去就,皆以“道”为准则。如上文所引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等思想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很显然,这种以“道” 为进退的隐逸,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手段,而不是目的。换言之,这种隐逸,是在政治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借隐逸而相机待时,以期东山再起,并非完全消极遁世 因此,它对后世那些追求人格

完美而又不愿彻底隐去的士大夫们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就是:部分儒士们每逢世乱之时便遁隐而去以求保持名节,在治世或条件成熟之时便复出为社会效力。 这种情况若就个例来说,则诸葛亮的仕与隐最为典型:诸葛亮在汉末动乱时归隐于山林之中,当刘备三顾后便又复出。孔子在“道不行”时的隐逸是:隐居以求其志,即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因此,其隐逸是在借机磨砺自身品格,并非全然无所作为。另外,孔子对古今隐士的崇敬态度对后世帝王的尊隐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以上是就孔子的隐逸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而言,实际上其消极影响也是无庸讳言的。上面已经论述过,孔子的隐逸是天下无道则隐,即在政治不清明的时候才出隐 而客观情况是,天下“无道”之时,却正是需要有才者出来救世之时,而孔子却提倡士人们在这时隐去,这是一种不敢面对现实的消极态度和做法,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而其消极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三经注疏 ·论语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司马迁史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十三经注疏 ·孟子注疏【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4]章诗同注.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范晔 .后汉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挫折,孔子篇六
《走进孔子(用)》

挫折,孔子篇七
《挫折》

2014年《校园之声》第十四期播音稿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开场音乐、萨克斯曲)

A:大家好,今天是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我是播音员( )。欢迎走进今天的《校园之声》。

B:大家好,我是播音员( ),用你的话语,我的声音,完成你的心愿。你的想法我替你传递,今天的栏目是《校园传声筒》。

A:今天我们替3年2班的于宪鲲完成心愿,传递出学习、生活的正能量,摒弃逃避困难和责任的做法。请 年 班 同学和 年 班的 同学为我们朗读《借口》。请欣赏。

读《借口》

B:

“一帆风顺”这个词在现实中并不适用,因为人生中总有起伏、颠簸,但即便是幼小的孩童都要学会在摔倒后自己拍拍身上和手上的灰尘,然后勇敢地站起来,何况是已经长大的我们。

所以,当遇到挫折时不要闪躲、不要害怕,而是要面对挫折,即使遍体鳞伤,也站起来继续走。

一、《面对挫折》

在这个世界上,有阳光,就必定有乌云;有晴天,就必定有风雨。从乌云中解脱出来的阳光比从前更加灿烂,经历过风雨的天空才能绽放出美丽的彩虹。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些顺利,少些挫折。可是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总是给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记得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

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随着它的死亡而永远地消失了。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当挫折站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开始了选择。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与人的选择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挫折,绕道而行,不必为了遇到挫折而难过,也不用去付出些什么努力;我们也可以选择迎接挫折,毫无畏惧,虽然我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可是我们却可收获许多,有战胜苦难的喜悦与兴奋,有“苦中寻乐”的甜蜜,也有了今后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们成长的过程曲折坎坷,总是伴随着辛酸与烦恼。而挫折好比一块锋利的磨刀石,我们的生命只有经历了它的打磨,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历了挫折的成长更有意义,挫折其实是一笔财富。多少次艰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泪的跌倒与爬起,都如同花开花落一般,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作下了铺垫。成长的过程好比沿着沙滩走,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只有经受了挫折,我们的双腿才会更加有力,人生的足迹才能更加坚实。

二、《面对挫折》

人生在世,说长,悠悠数万日,遥遥无期;说短,忽忽几时秋,弹指一挥间。人,只有一次宝贵的生命,而我们又有几次成功,几次失败呢?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难免有磕磕绊绊,这就是挫折。面对挫折,我选择博爱,张开双臂,勇敢面对,乐观地看待挫折,只有这样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古人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困难与挫折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锥,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铸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人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思想上的压力,甚至是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很多杰出的伟人都曾遭受心理的打击以及形形色色的困难,若非如此,也许他们就不会付出超群出众所必需的那种劳动。正如法国的伏尔泰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

翻开历史的浩浩长卷,古今中外所有的有成就的人士,哪一个没有经过挫折。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兵败于吴国,只能向吴求和,还和妻子做了吴国人质,卧薪尝胆,最后才死里逃生,回到越国,发奋图强,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失聪后,靠把一根木条的上端插入发声器,另一端插入口中感受声音,才谱写了很多名曲,铸就了音乐的神灵。张海迪在高位截瘫下,自学成医,完成了很多医学着作的

翻译,被誉为“当代的保尔”。我国着名体操运动员桑兰,比赛中脊椎严重受伤,造成瘫痪,但她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却使她成为2008年北京申奥形象大使。试想,这些名人面对挫折如果自暴自弃,焉能铸就辉煌的篇章?

挫折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必将走向死亡。有一个故事说:两人结伴横穿沙漠,一人中暑不能前行,当朋友出去找水,把手枪给了他用来鸣枪确定再找到他的地点时,他却把手枪绝望地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提着满壶清水的朋友循声而至时,只看到了一具尸体。这正是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导致的严重后果啊!

面对挫折,我们不能一撅不振,要勇敢奋斗,向它挑战。笑对挫折,充盈我们的心房;笑对挫折,让我们勇敢前进!每一次挫折都是对自我意志、决心的考验。我们要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不要因为惧怕再一次的受伤而放弃了近在咫尺的成功,敢于面对挫折的人是最坚强的。

朋友,挫折是磨练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勇敢地面对挫折,优雅地迎接成功吧!

三、《面对挫折》

人生,是一条曲折之路,旅途中充满着荆棘与泥泞,也许谁也不希望自己与挫折相遇,但殊不知,挫折亦是生命的馈赠。

游说各国十四载的孔子没有被一个君王所赏识,他亦知道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关键在天做!他要用自己行为树立一个榜样,以自己的生命之汁点亮一盏明灯,使后世一切以各种借口逃避伦理责任的行为无所遁形。他做得如此艰苦,如此卓绝,如此寂寞,又如此轰轰烈烈,如此失败,又如此辉煌灿烂。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么得意的神态,多么自负的心理。作为诗人,李白的怀才不遇加上不满朝政的荒诞,在他最失意之时,依然能够拥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有”的心态,纵游于读意之中,好不潇洒!于是他月下独饮,对酒当歌,与名山大川为伴,以读书为友,游遍天下,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正因为在被贬以后,依然能够坚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心理。才忘记了心灵曾有过的巨大伤痛。所以,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赤

壁赋》那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高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瓦房之中,灯烛之下,一位中年官员掩卷深思,是你,柳宗元,你十四岁便登科及第,正是年少气盛的时候,心中怀着治国安天下的壮志,积极参加变法,却因变法失败被贬永州,后调任柳州刺史,可惜一个年轻人的光明前程就这样被毁了,一片门可罗雀情景,昔日门前车水马龙早已灰飞烟灭,嘲笑讽刺如潮水般涌来,冰冷了你的心。但你看到柳州世世代代守着那贫瘠土地的人民,便咬牙决定勇敢地面对挫折。从此,你便不再过问朝中的斗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不怕环境艰险,不再消极待出,而是利用手中有限的权利,废除残酷的风习,破除迷信,发展教育。望着柳州安居乐业的子民,你一笑释然,你明白了挫折亦是生命的馈赠,因为挫折,滋养了一州土地,造福了一方百姓。

挫折,虽苦涩,但如果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去面对,那挫折过后,便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景象。那么,挫折又何尝不是生命的馈赠呢?

四、《面对挫折》

挫折是什么?依赖的人说:挫折是高不可攀的山峰;懦弱的人说:挫折是无法跳出的黑暗;而我要说:挫折是令你振奋的强心剂;挫折是能激发你潜能的法宝。

那是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让我当中队的学习委员,我可高兴了,整天神气活现地戴着“两道杠”,可是不久我就感到了压力,因为我有一个缺点就是马虎、丢三落四。不仅自己经常忘带作业,有一次还弄丢了同学的作业。为此老师非常生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批评了我。 下课后,一些淘气的同学也来挖苦、讥讽我,他们喊着要撤了我的学习委员。我又羞愧又气恼,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跑出了教室,一个人孤零零地蹲在花坛旁,想着老师失望的表情,想着同学刺人的话语,我真不想当班干部了,却又有些犹豫,毕竟我喜欢为大家服务,渴望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就在这时,我无意中看到脚边的花坛上爬过来一只黑亮的不知名的小甲壳虫。若是平时我一定会把它抓住,放在火柴盒里饲养,但今天我可没有那样的好心情,便用手指把它弹到一边,它先是把身体团成一个球,不一会儿,又探出头和几只细细的腿,停顿片刻,又慢吞吞地从原路爬了过来。这不知趣的家伙,没看我烦着吗?这次我搞恶作剧,索性把它翻了个个儿,让它来个八脚朝天。那小虫真是倔强,小腿不停地又蹬

又揣,最后借助一个小土坷拉才翻过身,居然又径直地向原路奔去,原来花坛上有几粒米,它一定把米粒当成自己的午餐了。

这次我不忍心阻止小虫了。看着它如愿以偿地抱住米粒,又顶着米朝着大概是它家的方向爬去。小虫终于实现了它的愿望,一只小虫还能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懈努力,我碰到这么点挫折,就承受不住,真丢人。此刻我的心境如雨过天晴般开朗起来,我昂起了头,不再委屈和气恼,因为我知道只要坚持,我一定可以像这只小甲虫一样不畏挫折,实现理想。

现在我高兴地告诉你,我仍然是班干部一个称职的、细心的、有威信的班干部。

经历了这件事,我明白挫折并不一定是坏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一帆风顺的孩子,挫折可以把我们磨练得更坚强,让我们勇敢地成长。相信我,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些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将成为国家的栋梁。

五、《面对挫折》

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这中间,免不了大大小小的挫折,那么,面对挫折,该怎么办呢?

失败者说:“挫折是一把锋利的剑,在不经意时击倒我。面对它,我只能是默默地哭泣。”

沮丧者说:“挫折是挡在我面前的大山,多次攀爬,使我失去了信心。面对它,我只能是默默地哀叹。” 懦弱者说:“挫折是一间恐怖的鬼屋,在没打开门之前,那可怕的气氛就产生了。面对它,我只能是默默地离去。”

“哭泣”“哀叹”“离去”,这些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吗?不,不是的。面对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我们应带着微笑出发。

鲁迅先生曾说过:“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去迎接悲惨的命运,用自信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它准确地点明了人们对待生活应持的态度。

1998年,中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参加在亚特兰大举行的奥运会,在跳马中意外摔伤,造成高位截瘫。这如同天塌地陷的灾祸,桑兰却始终能够微笑面对。她每天坚持6个小时的各种康复训练,由于她的手指没有知觉,就用肩和臂的力量带动笔尖,靠顽强的意志来书写。就这样,她仅用两个月时间便达到其他病人四

挫折,孔子篇八
《孔子与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试谈孔子与礼

原生型态的礼源于人类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是礼仪(形式)与礼义(内涵)的合一,也和整个社会生活结成为一体。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于古礼之中,对其所表意义是深刻领悟而娴于运用的。因此,行其礼而其义不待说而明,“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集解》)周公制礼作乐虽有其原创性的一面,但主要还是依据于民间采风,是对当时“下民”日常生活之样态(古礼)的体现和反映,也是对古礼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到孔子的时代,古礼发生了礼仪与礼义的分离,面临着被淡忘、扭曲、修改和僭越的命运,到了濒于灭绝的境地。与当时的其他学者和执政者反礼、批礼、毁礼的态度不同,孔子对古礼赞扬备至而进行抢救、继承。他担当起了拯救古礼的历史重任,尽自己一生,抢救散失濒绝的古礼,尽量完备地搜集资料,使濒临崩坏的礼文化得以传衍久远,承续有端。同时,与当时老百姓对古礼日用而不知的态度不同,孔子是保持着清醒的自觉的,这就使他不仅保存了古礼,而且将所学的古礼融入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人格彰显了古礼的本质精神,赋予古礼以生命内涵。建立在原生型态的礼和周礼基础之上、经孔子聚合而重铸的古礼已不是原初意义的古礼,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孔子礼学”。本文从文化的制度层面入手,把“礼”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孔子礼学的历史形成 及其文化意义作一系统分析,从而看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史记•孔子世家》)又孟厘子说:“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余口。‟其恭如是。”(《史记•孔子世家》)从史料记载可见孔子的家世是相当显赫的,但其祖先逃亡到鲁国之后就衰落下来,到他的父亲叔梁纥因为武功才做到陬邑宰的小官并在孔子幼年去世,因此孔子童年、少年时期是在贫苦艰难中渡过的。但是,显赫的家世显然曾激励过孔子: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史记•孔子世家》)这件事发生在孔子少年时期,他梦想借此机会恢复贵族身份、挤身士列却没有成功,这次挫折对一个少年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孔子由此更加发奋努力。也许显赫的家世深刻影响到孔子的思想倾向,对家世的留恋使他对其他已往的事物也充满感情。《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做这些游戏虽并不表示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对礼有特别的理解、爱好和什么不可思议的倾向,但对成人行为日浸月润的模仿、练习会对幼年的孔子产生影响则是显见的。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曾自言“十有五而志于学”(《四书章句集注》)(后引此书,仅注篇名),这说明他很早就有了明确的志向。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当时还没有职业的教师,所以他所志的学只能是自学,而他所学习的内容应该就是古礼。

《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又《左传》定公四年:“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史记•鲁周公世家》:“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平王东迁以后,周礼及礼器丧失了许多,周王室礼、器之详备反不如鲁国。从历史文献记载看来,鲁国对周礼的保存是比较完整的,而孔子生在鲁国,因此学习周礼有着十分便利的条件。

周礼虽然散失而濒绝,人们乱用误用,但对礼的尊敬态度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礼是道德评价的标准,有没有“德”一定程度上也与是否知礼、守礼联系起来。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那些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利用礼仪的人极其憎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因喜爱次子悼子而想立其为“适子”,但是按照礼制规定季武子应立长子公弥而非次子悼子。臧纥以“大夫之礼”待悼子从而助季武子达到了“废长立幼”的非礼目的,但这一“不相善”的行为本身也使时人“恶臧纥”、轻季武子。因此,孔子专门从事于周礼的学习,很早就为他博得了声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大夫孟厘子将死时告诫其子懿子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既没,若必师之。”

对古礼的保存和解释我们不妨将其比作人类学家的工作,孔子这两方面的工作是非常系统的,他尽其所能,抓住一切机会力求对古礼进行完整的保存。《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还曾专门适周学礼,《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并详细搜集了当时乐官流失的情况:“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拨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微子》)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他逐一找到这些人向其学习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也说明孔子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所要做的工作是何等浩繁,但他还是尽一切可能地学习。除了向此类礼学专家学习以外,孔子还很注意搜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保存的古礼:“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学习贯穿他的一生,他力求尽善尽美。

孔子学礼的事迹以乐礼方面为最丰富,不妨以此为例。

“大师挚适齐”,孔子曾专门到齐国向他学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处处留心,搜集古礼资料。《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据匡亚明《孔子年谱》所说,孔子此时六十九岁(《孔子评传》)。可以想

见,此时之“乐正”,无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游途中的民间采风。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些人,孔子之所以想与他们谈话,并不是想要向他们宣扬他的理论、说服他们,而是将有所闻也。在孔子看来,“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孔子真正是做到了随时、随地、随人而学习,也正因此,孔子才能对周礼中的乐礼不仅搜集广备,而且深通其艺,学的也非常精深。《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而对曰:„师盖云《文王操》也。‟”所可惜的是孔子所作《乐经》没有流传下来。《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为诗三百篇所谱的曲虽然不是原曲,但各个方面一定是与古乐非常符合的。孔子所说的 “《雅》、《颂》各得其所”就是《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的情况之一。可见,为《诗》谱曲是孔子晚年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他所说的“《雅》、《颂》各得其所”也不是空话,当代的人类学家应该比较熟悉这种情况,费尔德的工作可说是其典范之一:“通过一种独特的美学探究,费尔德的民族志提供了有关卡卢利人情感生活的精致表述。费尔德不仅阐明卡卢利人对他们自己音乐的评论,而且还试图以卡卢利人的惯用法来创作歌曲。他把自己的作品演奏给卡卢利人听,使他们声泪俱下,他自己也因此体验到本土人情感的威力。”(《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乐经》没有流传下来,大概是当时没有记录乐谱的方法,乐曲只能靠人人相传,这样很容易变形和流失。孔子为《诗经》所谱的曲也没有流传下来,但《诗经》却流传了下来,这是由于《诗经》是固定的文字。

这是孔子在乐礼方面的情况,其他方面亦是如此。孔子就好像一个超级人类学家,他尽自己一生,主要以周礼为对象,进行材料搜集,并努力给予正确的理解和阐释。孔子所作的工作成果主要以两种方式保存了下来,一就是他晚年编辑的六经,一就是他传授的弟子,这些弟子又辗转传授或用文字记录有关材料如《论语》、《孟子》、《荀子》等。

孔子在挽救周礼的时候,不仅是要挽救周礼的形式即周礼的仪文节目,也是投入了全幅的情感和生命的。适周问礼是孔子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孔子适周对周礼固然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直接观感,但最主要的就是与老子(这里我们无意确定这个老子就是著《道德经》的那个老子。但是,我们相信,当时出现一个类似的哲学家也是可能的)的邂逅。老子当时已是一个成熟的哲学家,他经过对古礼的反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并用自己的哲学教导(“告”)了孔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孔子世家》)二十多岁的孔子对老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鸟,

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孔子当时受到的思想震动之深。很早就为他博得了声名,并且也是他认为能够用来光复身世的古礼学,在老子这里却得到了尖锐的批评。老子认为孔子的方向是根本错误的:“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就促使孔子自我反省,而走上了为己之学的方向,仁学就是其结果。孔子说:“志于道。”(《述而》)“道”成了孔子为学的总方向。他不仅要学礼,而且使之有益于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说孔子的礼学以典籍和传授的方式保存下来,那其实只是其迹而非孔子礼学之本身。孔子以全幅生命将“礼崩乐坏”之周礼熔铸于一身,成为一部活的礼典,开发出一条顺承古礼的创进之道。孔子成型的人格,才是其礼学本身,因此沿其迹而求其本是我们理解孔子礼学的根本方法。

如上所述,周礼已经散失,孔子虽说“吾从周”(《八佾》),但他搜集的周礼无论如何总是散乱的,而经其聚合而重铸之礼也已非原初意义上的周礼而是孔子礼学了。孔子礼学的基调是“述而不作”(《述而》),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下,这种“述而不作”虽然不再是原初意义的对古礼一成不变的非理性的继承态度,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但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孔子之“述”是解释性的而不是构造性的。这种解释性的工作确保了充满隐喻的古礼不致于丧失其原初的多重甚至是无尽的含义,但它也不承诺对古礼的隐喻进行了恰当而充分的解读。正是如此,一方面确立了经典的至上性,经典一旦成为客观固定的文本便不可随意变更、修改;一方面也使不断重新开始的解释成为可能。

一般认为,孔子对周礼的重要发展就是“以仁释礼”,但“以仁释礼”只能在动态中去理解而不能视为一个机械的原则。在孔子礼学中的确存在一个仁与礼关系的问题,实际上仁和礼是互相解释的。孔子对礼的理解和体悟随着对仁的理解和体悟的加深而随之加深,反之亦然,他对礼理解得愈透彻,对仁就越体之深而居之安,这样一个进程是没有终点的。但是,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已不可能作出具体而确切的描述,现存的文献基本上是平面排列的材料,历史的动态过程只能是读《论语》时得到的印象式的感受。与周礼相比,孔子礼学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

1、礼自内作。原生状态的礼,礼义与礼仪是合而为一的,它源于非常具体的生活环境,里边储存着对生活环境精细理解的各种信息。这样的礼在传承中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它所储存的信息渐不可解,必然地发生了礼仪与礼义的分离。礼成为一种形式化的东西,这就使对它的反思成为可能。孔子在对周礼反思之后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礼是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的。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

于其父母乎?‟”用亲子之爱来给予三年之丧的古礼以解释,这是企图从心理上予“礼”以根源性的情感基础,以此恢复古礼的现实生命力。孔子用心理学来解释“礼”,因具体的环境和时代的不同基本上很难解释通。从孔子的时代来看,三年之丧无论如何都是过时的,用心理学解释来恢复它的现实生命是没有效果的。但是这也是一条正确的原则,运用恰当就会有一定的成果。例如,如果仅仅是理论的兴趣,运用心理学原则可能对三年之丧作出合理的历史性解释。实际上,当孔子把心理学原则运用于对古礼的改革时,是相当成功的。《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在这方面,孔子正确运用了人的理性而不是神的理性。

2、人的觉醒。由对礼的反思,引发了孔子对人的普遍反思,由此提出了礼的本质问题,礼的心理情感基础最终被归结为“仁”。“仁”是一个在现实中从内心被把握的原则,它既是作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也是一个人成为最标准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谈到“仁”的时候更多的是依据现实而不是依据古礼,这就产生了一些难以折衷的矛盾。古礼是难以理解的,而“仁”却是现实可以被把握的。因此就可能出现违反古礼却符合“仁”的现象,并且,在许多地方似乎只有违反了古礼才能符合“仁”的原则。对“仁”的选择正标志着人的觉醒。仁礼合一的上古时代是不可能重现了,重要的是发挥古礼所体现的精神实质,至于礼仪则是必须被损益的。

刘文英:《孔子作为第一个完全觉醒的人,教导人们正确地运用思想和情感,正确地行动。这些教导毫无特异之处,它们是自然而朴实的但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充分而有恒,这些教导都可以用一个“仁”字来统摄:“孔子的贡献就在于,总结中华文明原生形态的成果,把„仁‟从众多道德子目之一而提升到最高的地位,……使众多道德子目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新的整合。”(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符合仁的人是完全觉醒的人,他能够自觉其人生的使命并毫不退缩地去承担它。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这个使命是一种内在的引导,它既不是他人的教诲也不是天神的命令,而完全是从内心感受到的一个人在国家、社会、自然乃至宇宙中的责任。孔子自己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孔子说这句话固然是处在特殊的情形下,但若将其视为一时的愤激之语则是完全不恰当的。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而“畏于匡”时已是五十五岁。他说“文不在兹乎”并不是狂妄之言,而是自觉其对周礼之责任,因此他才能如此说。

古礼经由三代而汇集至孔子,使孔子作为个人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线命脉,这实在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孔子自觉到其文化使命并担当和承接了这一使命,从历史上看他也的确完成了。孔子礼学是对古礼的顺承,这使它具有了足够宏大的规模,具备了作为文化主导的潜质足以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作为符号和意义系统,孔子礼学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效应:

1、文化效应:古礼经过孔子的熔铸,形成了一个较为一贯的意义系统。在一代一代的学习中这些

挫折,孔子篇九
《人生难免有挫折》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挫折,认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才能获得成功。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应付挫折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心理动机,提高自身对挫折的承受力,获得成功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认识到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才能成功。

难点:学会积极地面对挫折,学会应付挫折的方式。

三、教学方式:讲解、自由回答和分组讨论、看图片、学故事、活动、听音乐等

四、教学过程:幻灯片开始投影……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次课我们一起交流了关于在我们生活当中出现的怎样看待逆反心理现象的内容,在今天上新课内容之前,老师想做个小小的调查。在我们过年过节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祝福语,同学们说说,你们都听到过哪些祝福语吗?

答案可能有:新年快乐;越来越漂亮;心想事成;梦想成真等。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祝福语(幻灯片投影),比如: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梦想成功,马到功成……当然也有很多是同学们刚刚说到的。那么大家想想,这些祝福在现实中真的能实现呢?

学生回答:不能……

其实,在生活当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困难和挫折,假如处理得当,它们会成为人生经历中的一笔财富;假如处理不当,它们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包袱,阻碍我们的成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挫折,面对挫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内容《人生难免有挫折》。

(二)、瞭望台——关于日本年轻人受挫的故事

1、老师介绍书本里“瞭望台”的故事:

日本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报考某大公司,大出意外的是他竟未被录用,他不能忍受这样的挫折,就自杀了。不久真相大白,原来是计算机统计失误。人们为他惋惜不已,但公司总经理并不惋惜。总经理认为:一个心灵如此脆弱的人即使到了公司,也难有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他就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1)读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认为这个青年人的做法恰当不恰当呢?

(2)你们认同总经理的说法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三 )、认识挫折

1、介绍挫折的定义和常见内容

刚刚同学们对这个日本青年人的做法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一直陪伴着我们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挫折。

挫折实际上就是人们在做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者干扰,目标不能达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绪状态。 比如:考试不及格;想竞选班长却选不上;被老师批评;别人笑自己身体有缺陷;觉得自己样貌不好看……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就会很伤心失落,就好像这个图片中的小男孩(出现一个噘着嘴的小男孩)?

2、介绍挫折的影响因素

我们知道,挫折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那么,挫折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几张图片: (幻灯片呈现出第一张图片)

大家看看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她怎么了?(学生回答:哭得很伤心……)对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位妈妈很悲痛,还有旁边的这个小男孩,他也是很难过伤心的,同时表现得也很无助是吧?这张照片是一个记者在前几年发生的东南亚海啸中拍下来的。海啸发生后,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他们都无家可归了,对于这些人来说这真是个很大的挫折。当然,除了海啸,像台风、洪水、地震等,也会给人们带来挫折感。那么同学们说说,像海啸、台风这些

原因,应该属于什么因素呢?

学生自行归纳出是自然因素或者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是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 (呈现出下一张幻灯片)

大家看看下面左边的这幅漫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男孩低着头,而旁边的这位老师却在说:“你考的怎么这么差!真不知道你怎么学的,以后不要来了……”这个老师太凶了是吧?再看看右边的漫画。这位妈妈手拿着一根棍子,旁边的小女孩眼泪哗啦啦的流,像水龙头的水似的,好伤心……同学们你们考试考不好时爸爸妈妈会像他们那样吗?

学生:(笑)不会……

那看来我们都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但我相信当我们考试考不及格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会批评我们,做错事的时候老师也是会批评我们的对不对?当我们被批评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很强烈的挫折感。那么同学们,这个又是什么因素呢?

这个归纳起来可能会比较难。老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这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涉及到的有教师、父母、同学之间沟通不当,或者亲人突然亡故等。

(呈现出第三张幻灯片)

最后让我们看看最后一张图片。图片里边都有谁啊?

学生回答:姚明和潘长江(或者不知道)……

由老师作进一步的解释:在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姚明很高,潘长江很矮,所以他有点自卑啊!他问为什么他没有那么高呢?实际上,我们很多同学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我没他那么高呢?为什么我没他那么漂亮呢?为什么我没他那么能干呢……由此就容易显得悲观失望,感到很伤心。那么,这些又应该是什么因素呢? 学生回答:个人因素……生理因素等等。

由此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是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等。然后对挫折的影响因素作个小归纳,对每个因素都大致举些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体验场

刚刚我们认识了挫折的定义和它的影响因素,也了解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挫折,那现在我们来体验一下,闭上眼睛,想想,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挫折是哪一次呢?当时心情是怎样的?好的,给大家一份钟的时间想想,然后我们请几个同学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次经历好么?

这个部分会根据时间,选择几个学生讲述自己遇到的挫折。

(五)、活动园

(1)引入

好的,感谢这些同学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下几种挫折:考试成绩突然下降,亲人遭遇到意外,被老师同学家长误解,别人讥笑自己身体有缺陷……假如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反应会怎样?又会怎么处理呢?现在我们先不急着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带着这两个疑问,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故事,看看他们是怎样面对挫折的……

(2)以名人故事激趣,启发学生

幻灯片投影,由老师一边切换一边讲解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十的故事:

5岁时,父亲去世;14岁时,辍学流浪;16岁时,谎报年龄参军,军旅生活处处不顺心;18岁,结婚,不久妻子卖了他的财产逃跑;后来学法律学不成,卖过保险、卖轮胎,经营渡船、加油站……都失败了。中年时作餐厅厨师和洗瓶师,不久又失业;65岁,获得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并用105美元创办自己的事业;88岁,事业大获成功……

肯德基就是这样创办并从此风靡全球的。可是大家确很少知道哈伦德•山德十是经过了这么多挫折才获得成功的。其实,很多人都是的成功都是经历很多挫折的,比如孔子、孙膑、爱因斯坦……(幻灯片切换,大致介绍他们的故事)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名人虽然很有成就,但是他们也是遇到很多挫折的,在遇到挫折时,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呢?他们放弃了吗?他们灰心吗?有没有被困难和挫折吓倒了呢?由此启发学生,让学生回答他们的感

受。

总结: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坚持不懈,不泄气,不灰心失望,敢于挑战,所以他们获得了成功。

(3)情景设置:当挫折来临时……

当挫折来临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面对挫折都会有哪些态度呢?在肯德基创始人、孔子等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第一种面对挫折的态度——敢于挑战。)大家还记得刚刚我们讲过的那个日本年轻人吗?他在面对挫折时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第二种面对挫折的态度——灰心放弃。)还有另外一种态度,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之前作出了努力,但是因为坚持不了就放弃了,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啊?(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第三种面对挫折的态度——半途而废

分小组讨论: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每个组随机分配一种态度类型。让学生讨论,假如当挫折来临时,这种态度的人会怎么说,怎么应付?

如:敢于挑战的人说:坚持就是胜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灰心放弃的人说:我害怕;我不敢……

半途而废的人说:算了,我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太辛苦了……

总结:灰心放弃的人,永远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半途而废的人,成功很容易就擦肩而过;敢于挑战的人,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一步步走向成功!

(4)出谋划策

思考本环节第一部分的情形应该怎么应付,此部分和第一部分首尾呼应。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活动园”环节中引入部分的内容:考试成绩突然下降,亲人遭遇到意外,被老师同学家长误解,别人讥笑自己身体有缺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六)、训练营

这是书本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60秒训练法”提升个人自信,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具体内容如下: 你近期的奋斗目标是:

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你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面对困难,你的积极态度是:

然后由大家自由推选或者自由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讲演自己写的内容。

(七)、总结和共勉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一起交流了关于挫折的知识,我们认识了挫折的定义、影响因素,体验了自己遇到的挫折,学习了一些战胜挫折的名人故事,也分析了对待挫折的三种态度等。我们知道了,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挫折,坚持不懈,就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在最后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句名言,是由英国伟大的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的一句话:

如果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活既有晴空丽日也有阴雨笼罩,既有幸福也有悲哀,既有欢乐也有痛苦,这才是人的生活。生活中的挫折就像是风风雨雨那样,只有我们勇敢地面对它们,坚持不懈,才能走向成功,才能见到风雨后的阳光,见到风雨后的彩虹,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样: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在今天课程结束的时候,让我们以这首歌曲结尾,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不怕生活中磨难,收获更大的成功!

文章

挫折,孔子篇十
《孔子的成功智慧》

孔子的成功智慧

历史上成功人士很多,有些成功人士是生前成功,有些是身后成功。 有的生前成功,而身后却不成功。生前也许地位显赫,享尽荣华宝贵,而死后却不是身败名裂,就是湮灭不闻。 有的生前人生不成功,而身后却很成功,生前才华可能不为人知,而死后却名声鹊起,影响深远,如毕加索、曹雪芹等。 生前和身后都成功的人不多,孔子是这不多中的佼佼者。孔子生前和死后都是最成功的人。 孔子对后世影响时间最长,两千五百多年了,孔子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现在乃至将来还将影响着中国和世界。从他的身后影响看,是最成功的没有什么疑问。

那么他生前是不是最成功的呢?

生前人生是否成功,就看他生前是否被认可,理想是否实现。

有个叫李零的人写了一本书叫《丧家狗:我读<论语>》,称孔子是“丧家狗”,取此三字为书名,纯为炒作。从李零读的《论语》中怎么也读不出“丧家狗”这三字来的。他的炒作是成功的。炒作起来的东西,就像一阵风,吹过也就吹过了,只有当时吹的时候有人骂几句,过后谁也不会记得吹过什么风。各种风吹的太多了。

他说:“孔子一生,很不得志。”

认为孔子生前落魄的,绝不是李零一人,这是大部分人的共识。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非孔的人喜欢说孔子的落魄事,如《庄子》说:“再逐于鲁,斥于宋卫,困于陈蔡”,孔子一生,不就这几次磨难吗? 另一个原因是司马迁对孔子一生的概述,太着重于他的苦难。这与司马迁自己的遭遇有很大关系。司马迁受了宫刑后,屈辱地活了下来,给他精神力量的,就是那些伟人的苦难。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春秋》作,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明明知道孔子每到一地,都是国君重臣接见。这样的待遇,岂是落魄之人?孔子困于陈蔡,不就是绝粮七天吗?一个在战争中断粮七天,不能看成一个人一生不得志吧?谁没有饿过肚子呢? 孔子的身世很可怜,出生三年,父亲就去世了。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为自己赢得了成功的一生。 孔子十九岁娶妻,妻子是宋国贵族亓官氏的女儿,出身高贵。孔子可谓是少年得志。 二十岁生子,鲁国国君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因此孔子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以示纪念。一个布衣生儿子,国君送礼祝贺,这还不荣耀? 他去洛阳留学读书,也是官派官费,并由南容适这样的贵族子弟跟随陪同,何等潇洒。

孔子三十岁时,齐国国君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访问,曾问礼孔子。 孔子三十四岁,鲁国重臣孟厘子遗命二子师从孔子学礼,

孔子三十多岁,在齐国与国君和齐相晏婴谈政治,论学问。

有人说:“孔子是靠给人办丧事为生。”这只是一种猜测,而且是完全错误的猜测。根本不可能的事。 试想一想,哪一个国君和重臣会把一个给人办丧事的人待为座上宾呢? 我们可以说,孔子的生活,绝对不是他的职业收入来为生的,而是靠俸禄或采邑的收入。

第一,孔子前半生是研究学问,在宋国研究殷礼,去杞国研究夏礼,去洛阳研究周礼,如果是靠自己工作养活自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孔子有一个既富且贵的妻子,一定会有丰厚的陪嫁; 第三,孔子既然认祖归宗,被承认是宋贵族孔父嘉的后代,即使不被宋国国君分封,也会有一定的赏赐以养活自己。孔子说自己“长居宋”,必然有其生活来源。 孔子五十一岁做中都的县长,五十二岁升任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部长,后又升任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部长。

孔子五十五岁辞官,周游列国。这是孔子辞官不做,而不是被免官。不管是被逼也好,还是自愿辞官也好,最起码说明孔子的声望连季氏也轻易动不了。 有人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求官无门,很落魄。孔子周游列国,根本不是求官,只是宣传自己的学说。如果是求官,哪不能做一官半职?他在卫时,卫国国君给他的俸禄与在鲁国当相国时一样,俸粟六万,那官俸就是现在也是没有人可比的。

孔子周游列国,并不是为求官。

《论语》记载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去做官?孔子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说,宣传教化,使兄弟合睦,可以影响到政治中。这也是从政,为什么非得做官才是从政? 可见孔子并不是去求官,求的是宣传自己的学术,使道行天下,造福万民。 因此,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是非常成功的。从他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看出来。如果不是他周游列国传播学说,中国文化的历史也许就要改写,中华文明也许会像其他古国的文明一样断绝。他也不可能被后世尊奉。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的确受到过一些挫折,如果从这几次挫折就认定孔子一生不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一,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得到了。第二,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每到一地,都是地方最高长官接见,这说明他的人生是成功的。现在有哪个人能有如此殊荣呢?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孔子六十八被接回鲁国,尊为国老。

孔子生前是很荣光的,是成功的。 纵观孔子的一生,可以说他是很成功的,很小就名声显赫,结识权贵,被权贵结纳,可以说心想事成,一生顺利。

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在古代是长寿星了,他为什么能长寿呢?自然有他的养生智慧。 孔子死后,鲁国国君鲁哀公为他致悼辞,他的弟子为他守丧三年,甚至有六年的,这样的荣光,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两千年来,孔子虽然荣荣辱辱,但始终被人尊奉着。谁又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呢? 孔子是最成功的,不管生前还是死后。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人生境界。

孔子是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贫家子,成为诸候座上卿;一介布衣,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孔子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他的成功智慧我们能否借鉴呢? 孔子的成功智慧是一套完善的成功学体系,就是四个字:文、行、忠、信。

这是《论语·述而篇》记载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成名学,教人如何拥有才华,展示才华。

“行”是礼仪学,教人如何重仁循义,举止适宜。

“忠”是修养学,教人如何尽心竭力,言行由衷

“信”是知人学,教人如何知人识人,从容处世。

文、行、忠、信这四种学问,是任何一个人成就自己的必需学问。 考察成功人土的成功轨迹,都是因为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四种学问。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挫折,孔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在挫折中前进 孔子的名言 孔子和平奖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挫折,孔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挫折,孔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00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