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求仁得仁近义

求仁得仁近义

2015-12-19 07:37: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求仁得仁近义篇一《求仁得仁》 求仁得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求仁得仁近义》,供大家学习参考。

求仁得仁近义篇一
《求仁得仁》

求仁得仁(讨论幸福读后感)

在谷雨前后,我的一位好朋友前往杭州。喝明前茶。她回来说不单是杭州如诗如画,江南处处风光怡人。我看到拍的照片,道旁是青绿农田,大片灿黄的油菜花开。沃野上是典型徽式风格的农家宅院,白墙灰瓦,色调极其悦目和谐,令人心情畅快。

她说,其实还是有青山绿水,田园牧歌。只不过人心劳碌。泯灭了心境。再美的良辰好景也是入眼草草,转眼即逝。

我们都年岁渐长。心中隐逸的念头益发坚定。凸显出不可救药的小农意识,总想着在某个心许的地方臵个一亩三分地。种花种草种蔬菜。

养狗养猫兼养老。

马不停蹄奔赴杭州,好友念想的只为喝上一盏清茶,消除倦疲。 她去杭州是有遗憾的。真正的江南在城市文明的倾轧下已经面目全非,接近荡然无存。依然声名在外的几处地方,商业化的雕琢也减损了江南山水原本清新自然的风貌,有一点青山绿水和历史遗迹,即刻成为提升商业价值的点缀。遥想当年魏晋风流,游行山水,寄兴歌赋,物我两忘。这种情怀,在今人是求而难得的境界。古人对山水坐忘,融而不伤,今人为利所驱,对山水的利用。不计后果。(也是我不想去杭州的原因)

她还说: 庆幸西湖还是美的。无论是晴光艳照,还是烟雨蒙蒙。 她与另两位朋友在西湖茶馆静坐了一个下午。远离城市的梦想,不是今人才有。陶公归隐田园,“夫耕于前,妻锄于后”,自理稼穑。生活虽不免清贫,却能自得其乐。林逋隐于孤山。数十年间不入杭州城中。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任心自适,不求当世。这些都是令人神往的人。

中国的隐士,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类人,隐以图后进,这种人依然保有积极的用世之心。另一类人,委顺任化。是千山万水折转之后,明白内心真正的志向。坚守后退让。待自己,未尝不是宠溺,骄纵。是不肯被世俗规则,拗折了纯然本性。

若我们不被情爱束缚,若我们不被世俗的价值观念所操控,真实的面对内心。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令我们最怡然自得?心无憾恨。我们最想获取的人生价值,所追索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它是否能够成为我们所奉行的真理?同时予以调整,理性的加以删减或丰富。

对求名爵的人而言,升官最让他幸福。对求财的人而言,获利是他的幸福。对饥贫的人而言,一日三餐的温饱即是幸福。对求爱的人而言,爱人的回应让他幸福。对工作劳累的人而言,升职加薪放大假是他的幸福。对患病的人而言,健康是他的幸福。对命在旦夕的人而言,多活一天都是幸福……

幸福的概念太宽泛。标准难定。同一个人,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答案。对曾经年少的我而言,独立自主,不靠家人是我的幸福,对如今的我而言,清净自由自在的生活既是幸福。

具说晚间她回到住处,有位神秘的朋友在前台留下安吉白茶,待她收到后才告辞离去。此中情意不虚。

人生种种不期而遇,不辞而别。纵然相逢不相识,亦是幸福。思来。惟“求仁得仁,”四个字,可以让人心平释然。大家一起讨论“幸福感”这个命题,标准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明白自己的幸福感由来是什么。遗憾的是,我至今还未找到令自己心悦诚服的答案。

求仁得仁近义篇二
《高中语文 近义实词》

近义实词和虚词近义实词和虚词的辨析一般放在第3题,是一道考查识记加理解的题目,做题时可参考以下方法和步骤:1.读一遍题干,明确题目要求。2.读选项所列的近义实词、虚词。3.结合语境加以分析。(1)从词义上加以辨析①注意区别词义运引的对象。如“终身”就终身大事而言;“终生”就事业而言,区别较明显。②注意区别词义的轻重。如“抨击”与“批评”前者重于后者。③从范围大小上注意区分。如“年龄”与“年纪”前者范围大于后者。(2)从色彩上加以辨析①从感情色彩上来加以辨析。如“沟通”与“勾通”前者“褒义”,后者“贬义”,要注意区分。②从语体包彩上加以辨析。如“家乡”与“故乡”,前者为“口语”,后者为“书面语”。(3)突出不同的语素加以辨析。如“豢养”“饲养”“喂养”,关踺是豢、饲、喂。(4)虚词要注意句中、句间的基本关系。1. 爱义项:① 喜爱,宠爱、关爱、亲爱的、心爱的、②惠爱、仁爱(爱护,怜悯、同情);③爱惜(吝惜、吝啬)。④通“有草字头的爱”隐蔽、隐藏①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②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③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⑤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⑥ 窃爱怜之《触龙》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⑧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⑨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⑩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 爱是溪《愚溪诗序》? 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2.安 义项:①安稳,稳定、安定;②安于,习惯于(安心)③安逸,安适④安放,设置;⑤疑问词。什么,怎么、哪里、谁①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践》②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 既来之,则安之。(同上)④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⑥ 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⑦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⑧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⑨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⑩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 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五人》?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 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 毅

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 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bèi ①被子(表面、覆盖);②介词,表示被动;音“Pī”⑤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⑥披散、散开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覆盖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柳毅传》 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遭受 ④翡翠珠被 《招魂》 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表被动 ⑥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⑦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同上)pī通"披"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穿 ,披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分散,散开 4.倍义项:①几倍,(加倍、倍加、更加、增加);②通“背”ⅰ背向着,背对着(背弃、背离、离开);ⅱ违背、违反; ⅲ背叛,反叛;①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背弃 ②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更加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④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⑤下无倍畔之心 《治安策》 反背 背叛5.本义项:义项:①草木的根或茎干;树根;根源,来源;根本、主要的。②本着、按照、根据,推原、探究;③本来的,原来的,固有的(本来、原来、原本);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 树根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树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根本 基本 ⑤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农业 ⑥ 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推原 考察 ⑦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本来的 原来的 ⑧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雀》本来 原来⑨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⑩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齐桓》人穷则反本,……《屈原》6.鄙 ? 义项:①边疆,边远的地方(郊野);? ②鄙陋、 鄙俗、庸俗,浅陋;? ③鄙薄 轻视、看不起;? ④谦词,谦称自己。①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边远的村邑 ②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鄙陋 鄙俗 ③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 东南飞》轻贱 ④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鄙薄 轻视 ⑤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 自谦之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

表于后世也。《报任安》“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7.病 义项:①重病(轻的为疾)泛指疾病;②有病、患病、生病③毛病,缺点、弊病;④担心,忧虑。⑤疲倦、劳累、筋疲力尽;⑥饥饿、因饿而病 ⑦苦、困乏、败、失败、害、损害、难、为难、辱、耻辱、怨恨① 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 泛指疾病 ②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蔺列传》 生病 有病 ③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 疲劳 困苦 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弊病毛病 ⑤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论语》 担忧忧虑 ⑥ 子疾病,子路请祷 《论语 述而》 重病 病重?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五人》?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同上)?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齐桓》?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 8.兵 义项:①兵器,武器(用兵器伤害人、伤害、杀伤);②军队、兵士;③军事,战争、战乱;?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非我也,兵也?(同上)? 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同上)?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上)?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同上)?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同上)?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同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廉》?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同上)?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同上)? 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 勒兵,下令军中(同上)? 得选兵八万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 战争 军事 9.察 义项:? 观察,仔细看、(清楚、明晰、看清楚、看得清);? 知晓、明了(辨别、区分);? 考察后予以推荐,推举。? 详审、细

究(考察、审查)? 明智、精明(人至察则无徒)? 政治上清明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信陵君窃符》 观察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明察 ③向察众人之言, 《赤壁之战》 考察 详审 ④又恐汝不察吾衷《与妻书》了解 明白 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⑥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⑦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屈原列传》 洁白的样子⑧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⑨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⑩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10.朝cháo 义项:①朝见(君主使臣子朝见);接受群臣的朝见;②朝廷;官府的大堂;③拜见、拜访④王朝、朝代;一代君主统治的时间。⑤音“zhāo”,早晨;一日,一天;初。①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 《项羽本纪》 拜见 拜访 ②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朝见 ③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 使……朝拜 ④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齐桓晋文》朝廷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⑥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同上)?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11.曾cēng 义项:①曾经、竟然却(出乎意料)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②通“层”。重叠。③音同“增”,ⅰ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ⅱ增加 ①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曾经 ②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竟然 ③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连……都 ④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词《信陵君》竟然 zēng ①是高 曾时为一户者,至曾 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治平篇》 与自已隔两代的亲属 ②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增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12.乘chéng 义项:①驾御(乘坐(车船);治理)②登,升(防守);③顶着,冒着。④趁着、顺应;⑤辗压、践踏(欺凌、压服、欺压,战胜);⑥掩袭、追逐;⑦继承、秉承⑧计量,计算;计算的一种方

法,即算术中的乘法;⑨shèng(剩)。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10乘车驾四马,所以“乘”有时作为“四”的代称。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氓》 登 升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坐 ③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驾 ⑤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凭着 趁着 ⑥ 三保见敌势可乘,《冯婉贞》利用 ⑦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顺应 顺着 ⑧ 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冒着 顶着 ? 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勾践》?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 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13.诚 义项:①真心、真意、真诚(真实情况);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果、果真”。①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真诚 诚实 ②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 实在 确实 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同上)?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陈情》?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祭十二郎》?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柳毅传》 悲泗淋漓,诚怛人心。(同上)? 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同上)? 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报任安书》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14.除 义项:①台阶(门与屏风之间的通道);②清除,去掉(医病使愈;减免――惩处、租税、劳役);③修治,修整(除地为坛);④任命,授职;⑤扣除;⑥流逝,过去;⑦除了,除非。⑧读“zhù”给予、赐予①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信陵君列传》 台阶 ②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出师表》 清除 去掉 ③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拜官 任职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逝去 过去 旧读“zhù”⑤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 清理 修治 ⑥ 除吾死之外,当无见期 《祭妹文》 除了 除非15.辞 义项:①讼词、口供;②言辞,文辞(托辞,借口、理由);③告诉,讲话、解说(责备);④推辞,不接

求仁得仁近义篇三
《领导力—决胜未来的力量考试题及答案 时代光华》

领导力—决胜未来的力量

课前自评

360度改进评估改进实施报告

考试得分 93

单选题

正确

1.最后决定领导者的能力是:()d

 A 市场的需求掌控

 B 客户的需求愿望

 C 生产的质量和需求

 D 个人的品质和个性

正确

2.“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仁义礼”这三个字的提出者是:()B

 A 荀子

 B 孔子

 C 老子

 D 孟子

正确

3.情景和领导力有着很重要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D

 A “得民心者得天下”

 B “自信者强”

 C “时世造英雄”  D “乱世出英雄”

正确

4.建立领袖魅力就一定要有:()D

 A 耐心

 B 恒心

 C 决心

 D 信心

正确

5.在八大核心修炼中,最能跟能力贴近的是:()D

 A 谋略

 B 恒心

 C 自信

 D 远见

正确

6.我们希望我们的未来可以达到的一个景象是:()A

 A 愿景

 B 计划

 C 价值观

 D 利益

正确

7.下列各项中属于管理特点的一项是:()D

 A 更多的建立愿景

 B 更多的创造未来

 C 关注外部

 D 引领别人去做事

正确

8.下列各项中属于领导特点的一项是:()C

 A 管理现状

 B 指挥控制和监督

 C 建立目标树立理想  D 正确的做事

正确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

 A 领导者是天生的

 B 领导人一定具有领袖魅力

 C 领导者只存在于企业高层  D 领导者都很平常

正确

10.期待一个全面而平等的社会,成为愿景经典之作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作者是:()B

 A 杰弗逊

 B 马丁路德金

 C 富兰克林

 D 肯尼迪

正确

11.儒家的观点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其中,“智”的提出者是:()B

 A 孔子

 B 孟子

 C 董仲舒

 D 王阳明

错误

12.刚性权力中不包括:()B

 A 赏罚权利

 B 调动权利

 C 专业能力

 D 辞退员工

正确

13.下列属于领导的特点的是:()D

 A 更多的是管理现状

 B 强调执行计划

 C 集中于事  D 做正确的事

正确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 不管你是哪一类的领导,对你的事业你都要有一种情火一般的热爱

 B 企业拥有了包容精神才能够发展

 C 包容就要接受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 D 包容就是纵容心

正确

15.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句话的人是:()c

 A 毛泽东

 B 邓小平

 C 胡锦涛

 D 温家宝

第一讲 领导力的概念(一)

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过去靠命令靠控制来带动组织前进的手段在今天已经不再适用。如今的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好的理念来引领自己组织的前进。

这种引领组织前进的能力或者理念也可以称为综合的素养和素质该向哪个方向去提升,即如今我们所说的领导力。

从中国企业30年的改革,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前30年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经济成长,后30年我们需要建立可持续成长,需要建立和谐社会,需要引领更多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满足那些越来越难以发现的小众需求,而摆脱大工业、大规模制造所带来的弊端和问题。如何发现,如何摆脱就需要我们人人都要训练自己的领导力,来影响周围的人跟随你前进。

【案例】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是全世界Google检索里面曝光率点击率最高的一个词,然而看看它的简历:奥巴马1961年出生,是肯尼亚黑人和美国一个普通白人女子的后代。他父亲在生下他不久就从夏威夷去哈佛求学并再也没有回来,他母亲带着他在印尼生活了几年,度过了他的儿童时期。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懵懵懂懂甚至有些玩世不恭的奥巴马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直至踏入社会,他才觉醒要做点事情。他开始到社区做类似中国的街道办主任。而这个社区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黑人社区,他后来又到律师事务所工作,又开始奋发读书,30岁拿到哈佛博士学位。30岁开始他一路击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从州议员到党内总统提名再到共和党、民主党两党的竞争,终于在47岁成了第44任美国总统。

这样一个要钱没钱,要背景没背景的人,究竟是凭借什么走上这样的成功之路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重点内容。

在奥巴马参加社区工作的时候,他就开始训练自己的领导力,他能够振臂一挥便得到云集的响应者,除了美国这个国家的机制外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民众的意识的提高以及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部分奥巴马所获得的募捐资金都是通过互联网由大家一点一点的支持而得的。他是通过一个群种一个群种来扩展他的影响力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领导力是决胜未来的主要力量。

一、领导力是什么

众说纷纭下的领导力

1.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enger)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

这里就凸现出来了一个概念,即领导更多人的概念。前方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一个更大的目标,而我们领导人要做的就是带领他们。

2.“一个领袖人物必须正直、诚实、顾及他人的感受,并且不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和需要摆在一切衡量标准的首位。否则人们就不会追随他。”——约翰 • 科特(John Kurt)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Colin Powell)将军。

美国两位国务卿基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跟我们表达了他们对领导力的认识。辛格说要带一群人,而鲍威尔说要正直诚实,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样一个涉及自我修养的问题。

领导力(Leadership Challenge)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而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去要去的地方,不是简单的服从。根据领导力的定义,我们会看到它存在于我们周围,在管理层,在课堂,在球场,在政府,在军队,在上市跨国公司,在小公司直到一个小家庭,我们可以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看到领导力,它是我们做好每一件事的核心。一个头衔或职务不能自动创造一个领导。

【案例】

大家可以回去看一下《家有九凤》这部电视连续剧。它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很有领导力,在她的家里虽然九个女儿之间不时会出现矛盾,但是她都能因为自己很强的领导力而治理好自己的家。

求仁得仁近义篇四
《近义成语辨析》

求仁得仁近义篇五
《里仁阅读题答案》

高二《论语》(里仁)阅读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1. C C项中“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表述有误,其错误点有二,一是错误理解了“知”的含义,文中“知”应当是通假字“智”,不能解释为“知道”;二是该选项将“择仁”的目的理解成为了别人知道自己(求名),严重违背了文段的整体意思。

2.“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二、(1)追求利欲无可厚非,但这必须坚守“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2分);孔子的这一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生活,追求利欲是人的本能,但是,为了得到利欲而不顾廉耻,就会酿成大错。(2分)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四、(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个方面,从其中的任意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每一个方面2分,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孔子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1)D(孔子这么说,一是自责,二为勉人)

(2)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君子内存仁德,心胸宽广,明白大义,知礼谦恭,不忧不惑不惧,不贪小利,不同流合污。

六、(1)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2)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七、(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1分)孔于“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

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孔子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1分)

八、 “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就积极方面来说的。

“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就消极方面来说的。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九、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十、(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见危授命;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十一、(1)B(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是重视而不是绝望)(3分)

(2)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犯了错,也不遮掩;(1分)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1分)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1分)

求仁得仁近义篇六
《近义成语打印》

求仁得仁近义篇七
《正解“仁”字》

正解“仁”字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个“仁”,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及儒家后世学者们没有一个全面的说法,这也是儒家思想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造成的。以至于今天有个叫张三的学者说是这个,明天有又个叫李四的学者说是那个。儒家思想就是个大染缸,谁都可以从里面取点材料来胡说八道一通,古今犹然也。

我们知道仁不是仁慈的意思,礼不是礼貌的意思,义不是义气的意思。我们把“仁”字的意思搞明白了,儒家思想的关键、命脉、要害就抓住了。

对于“仁”字,《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同情、友爱”的意思。这种解释显然是不行的,把它放到古籍里面去是不能通顺的,至于怎么不能通顺,看管朋友您随便找一则里面有“仁”字的论语试试就知道了。于丹教授的解释是“关爱别人”。她的依据是《论语*颜渊》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种解释也是断章取义的,因为《论语》中有很多地方出现“仁”,从一则来解释“仁”字都是片面的,断章取义的。

一,仁的第一层意思。

我们看几则论语

1,《论语*学而》中有“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论语*颜渊》中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 《论语*颜渊》中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 《论语*颜渊》中有“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5,《论语*颜渊》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不多举了,以上就够了,总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会说这个是仁,一会说那个是仁,但是没有说过仁是什么。那么从以上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仁是一个名词,是一个范畴,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箩筐,什么箩筐呢?里面装了很多美德的箩筐。翻译古文时在这一层意义上可以把它翻译为仁德。这个箩筐有中心(中心就是所谓的“仁之本”云云,在《孔子家语》里面有“温良者,仁之本也”之说,可见仁之本儒生也是可以乱扯的,一会这样一会又那样)但是没有明确的边缘,随着时代的发展儒生们还可以往里面加料。可以比如我们现在响应胡总书记的号召可以说,热爱劳动,仁之一也;好逸恶劳,非仁也。由此可见,古人的语法不严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说的话其实是一个病句。正确的说法是,爱人者,仁之一也。《论语》凡是谈到什么是仁的都是病句,应当修改为,…...仁之一也。我以为这就是“仁”字的第一层意思。有的朋友说了,奥,圣人是说的话是病句,只有你姓烈的高明。我要说了这不是我姓烈的胡说,圣人怎么了,他也是人,是人就有错误,也是会胡说八道的,不信你看《论语*子罕》第一则:

子罕言利命与仁,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利、命与仁。那整部《论语》里面那么多关于仁的话是从哪里来的,而且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孔子怎么可能谈的少。

韩愈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当然了这句话也是病句。但是体现出来“义”字的意思就是,以仁为指导的行为。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行为就是革命行为一样。温总理也引用过“仁者,爱人也”之说。既然仁是一个大的道德范畴,那么是一个什么样的范畴呢?很复杂,我姓烈的只表达一个看法。孔子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抱怨。”那么可见这个仁,绝对不是一味的仁慈,不包括对敌人的仁慈。要是不分是非的一味仁慈,就成了佛家思想了。顺便在纠正一个传统错误,就是对“妇人之仁”这个词语的理解,一般我们都理解为,像妇人那样仁慈,其实是不对的,这个成语的正确解释是,妇人的道德,因为儒家思想对男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女人的道德要求是不一样的。

二,仁的第二层意思。

我们看二则论语

1,《论语*述而》中有“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2,《孔子家语》里面孔子又说: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动作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

用上一种仁字的解释用到这二处就解释不通了。第一则论语表明孔子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达到“仁”的境界,而况他人乎。第二条《孔子家语》里面的内容中,孔子先说了,温良是仁,慎敬是仁,等等。然后又说了,一个人就算把那些全都做到了,也不敢说就达到仁的境界了。由此可见这里的“仁”是个名词,说的是一种境界,一种道德修养上很高的境界,一种像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人的一生都要在修养仁德上不断的加强。

三,“仁”的第三层意思

以上两种解释还没有尽,我们在看看几则论语。

《论语*里仁》第三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雍也》第二十三则中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看了这两则,有的朋友就问了,你上面不是说仁是一个不可达到的高度,你看人家这里说了,仁者如何如何。我以为在这里仁是一个形容词,仁者应当理解为,在仁德修养方面达到较高程度的人,那么多高的程度呢,我想至少要高出普通人很多吧。

好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烈子将“仁”字三论应用于翻译理解论语之中,且看它通也不通。

《论语*述而》第三十则,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传统的流行的解释是,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们想达到仁,仁就会到来。这样解释您懂了吗?可能懂了也可能没懂。反正“仁就会到来”这句话很扯淡,不知道怎么理解。我烈子将它翻译为,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潜台词:不远,我们身边就有符合仁德的事情),只要我们

想要追求仁仁这个境界(而且从身边事做其),仁德修养就会附加在我们身上。简单的说就是,引用中学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只要你想学好,你就能学好。

《论语*八佾》第三则,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传统的流行的解释是,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处呢?人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什么用处呢?在这一则论语之中,将仁翻译为仁爱之心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烈子将这一则翻译为,人不追求仁,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处呢?人不追求仁,正规场合中的奏乐及其制度对他有什么用处呢?顺便交待一下,孔子所说的 “乐”不能当今天的音乐来理解,孔子所说的乐不是关起门来在自家弹琴,而是正规场合中的奏乐,那个时候正规场合中的奏乐都有规定,人数、乐器种类、数量、曲子,按照人的等级和何种场合都有规定,属于礼的范畴,为孔子特别重视。

按照我烈子的“仁字”三论,现在流行的关于有“仁”字论语的解释大部分都得修改。看官朋友可以自个琢磨一下。

有的朋友说了,几千年了,人家那么多大儒、学者都没有总结出来,偏你小子聪明,不知天高地厚。我要说了,我们中国的东西缺乏就缺乏广泛的交流,制定统一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的文字早就出现了,但是字典确是到了东汉时期才出现。语言更早就有了,可是陕西人说陕西话山东人说山东话,广东人说广东话,语法还有些不相同。再加上,地域辽阔,古代交通不便,所以陕西人在陕西做研究,写得文章里面有陕西的方言,山东人在山东做研究,写得文章里面有山东的方

求仁得仁近义篇八
《仁字之起源与初义》

2010年1月第30卷第1期

河北学刊

HebeiAcademicJoumal

Jan.,2010

V01.30

No.1

“仁"字之起源与初义

余治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200020)

【摘要]甲骨文中尚无“仁”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已出现“仁”字。在郭店楚简中,仁的含义已经相当丰富。在《尚书》、《诗经》、《周礼》等汉代以前文献中,仁的含义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爱人、亲人,并能够推之于物。与具体的人事相联系,仁或指一种能够见之于外的美善行为,或指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意识。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孔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也构成了儒家之仁的底线要求。把“爱人”王于仁的核心,也能够充分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关键词】儒家;仁;爱人;泛爱众

[作者简介]余治平(1965一),男,江苏省洪泽市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儒家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1一0044一05

[收稿日期】2008—12-28

孔儒学派产生之后,便打出了仁的旗帜。仁的观念,最先可能并不由儒所提出,却为儒所吸纳、改造与推扬。儒家看中仁、选择仁,又并不完全出于偶然,而

通,脂真之转,字得互借。”从声、训、旨意方面看,夷与仁原本可以相通、互借,字形虽异,但使用时却没必要细分。其次,“盖种类之辨,夷字从大,而为人。自禹别九土,始以夏为中国之称,制字从页、臼、反,以肖其形。自禹而上,夷、夏并日人耳。夷俗仁,故就其称为人,以就人声,而命德日仁。仁即‘人’字。自名家言之,人者

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复杂的社会背景。仁是整个儒

家思想的核心与中枢。所以,理解儒家的观念,践行儒家的教义,一定要首先弄懂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关。只有理解了仁的历史起源和最初意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必须宽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能够把天地万物都视为与自己具有同样情感意志、可与对话和交流的对象。

为实,仁则为德,而简朴之世未能理也。”[2“呦舰’夷、

仁、人的字义通贯,渗透着政治、社会的嬗变,文字和语言本身即是历史生成之物。

在郭店楚简中的一万三千多个汉字中,仅仁字就达七十见。这些仁字既出现在道家文献中,也出现在儒家文献中,而且,无论其上下文意义如何,也无论出自哪个抄写者之手,皆上下结构,从身、从心,无一例外。而仁的含义则表现得相当丰富,第一,“人则为仁”E3]CH31),直接将人规定为仁,仁属于人,人之生则可以为仁。第二,“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幢“咖),仁与人之为人的性体、本真是一回事。第三,“知而安之,仁也”,认识人自身而能够理解并主动确立起自己的德性人格,便可以称为仁。第四,“仁为可亲也”,“仁,厚之”,仁的第一特点就是可亲近性,行仁之人都具有可爱、可敬、可依靠及忠诚、敦厚的品格。第五,“爱善之

一、竹简中的仁

古语“仁”字的最初出现,虽一直难以深究,但其意义生成与观念发展却已有漫长的历史。甲骨文中的“人”字,是一个站立着的侧面人形,头在左,或在

右…㈣㈣。但从现有的甲骨文残片里,人们还没有找到

“仁”字的存在,尽管已经发现了儒字与需字。《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为吏之道》、《法律答问》篇中,仁字的左边是—个站立着的侧面人形,即尸,颇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左上开口的尸字。而右边则是一个“=”字形符号,可能是—个重文标记。章太炎在《检语》中指出:“古彝器,‘人’有作‘炎’者,重‘人’为‘炎’,以小画‘=’代重文,则为仁,明其非两字矣!”按照他的理解,“人与仁、夷,古只一字”,“古之言人、仁、夷同旨”,甚至是“通其源流正变言之,则人、儿、夷、炎、仁、尸六字,于古特一字、一言,及文教日进,而音义分别为四、五”。

而论其原因则主要在于,首先,“夷与仁,声训体

44

谓仁”,人0之中,趋近于善的内在欲求实际上就是仁

的本质反映。第六,“仁,内也;义,外也”,仁发自于内,而义则行之于外,并且,“仁,义、礼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c3]‘网、1剪、1镌’1双Ⅲ㈣,仁是一切义、礼产生的源泉,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相协调、和谐的最佳状态。

◆哲学天地◆

之仁的基本含义。

二、汉代之前文献中的仁

通行古文献中,《尚书》较早出现了“仁”。《尚书・周书・金滕》中,周公说:“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意思是我周公具备像你父亲一样的仁德,既有多种多样的才能和技艺,又能够尊奉鬼神、祭祀祖先。这里的“仁”,主要涉及王者为人的品格与德性。涉嫌为后人所伪造的《古文尚书》中,论及仁的主要有:“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商书・仲虺之诰》);“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商书・太甲下》);“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书・泰誓中》)。其中的仁,或指一种能够见之于外的美善行为,或指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德性。

《诗经》中也曾提及“仁”。《郑风・叔于田》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赞颂“叔”美好而又具有仁德,俊秀而又有英武之气。《齐风・卢令》云:“卢令令,其人美且仁”,称赏猎人既漂亮而又怀有仁德。这里的“仁”,已与“美”并列,指涉一种既合乎审美标准,又包含好善仁德的行为风格。

但无论在《尚书》中,还是在《诗经》中,仁的确切含义与思想内容,都还没有获得完整的规定。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已有“知、仁、圣、义、忠、和”的所谓“六德”之说,位列第二的是“仁”,东汉郑玄注日:“仁,爱人以及物”,“爱人及物,日仁。上下相亲,日仁。”仁的基本规定在于爱人、亲人,并能够推之于物。

《国语・晋语一》:“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关爱自己的亲人就是仁的最原始表现。《国语・周语》说:“慈保庶民,亲也。”王者对庶人有所慈爱,施以恩惠,就是“亲”的表现。

《吕氏春秋・爱类》:“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仁的基本要求就是对自己的同类有所亲爱。《韩诗外传》日:“爱由情出,谓之仁”,仁原来是一种人人皆有的、出自天然情份的爱。《一切经音义・卷六》引《谥法》日:“贵贤、亲亲日仁”,敬重贤良,亲爱父母、尊长,就是仁的表现。《纬书・春秋元命苞》日:“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其为仁以人。其立字,二人为仁。”大凡仁人总具有怜惜生命、爱人爱物的品德。

《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这至少说明:第一,仁,最先起源于血缘亲情,因而属于一种可感可察、可经历、可亲证的原始情感。第二,仁,是在由至少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结构中确立起来的关系共识,于是便具有可传递性、可通约性与约束性。“亲也者。仁、亲切声相近。《说文解字・释名》:‘仁,忍也。好生恶杀,善含忍也。”’虽然《说文解字》的诠释难免掺入后人的主观推解,但仍应保留了作为古文字

三、杀人如麻

春秋时代,孔子为什么会提出“仁”的思想,而不是其他呢?仁为什么会成为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并被提升到道体大本的高度来对待?或者,在孔子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孑L子为什么会觉得对于一个统治者施政来说,唯有仁才是最最重要的因素?

商周以来,因为土地兼并而导致的氏族(部落)或诸侯之间的斗争不断加剧,政治、军事矛盾愈加激烈,群雄叱咤,霸主相竞,战场上的将士杀戮成性,互相草

管人命、杀人如麻,大军过后,往往尸横遍野,血流成

河。为了巩固与扩大自己的领地,也为了震慑尚未被征服的民众,氏族(部落)头领对异族、诸侯与诸侯之间往往采取铁腕的清洗政策,不把人当人,心狠手辣,没有半点爱惜与关怀,更不可能给予将心比心的同情、怜悯与宽容。《孟子・离娄上》记述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所以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后来的孟子在回答究竟谁能够最终称王称霸问题时也说过,唯有不嗜杀人者才能够真正统一天下。大凡掌权得位之人,谁不靠杀人起家。民众畏惧被杀、翘首期待出现不喜欢杀人的圣君明主已有时日了。据

《史记》所载,商纣王在位,淫乱不止,大臣微子数谏不

听。王子比干进行“强谏”,却因此而触怒了龙颜,纣王剖比干,观其心。即使对自己的儿子,手段也极为残忍。至于普通的黎民百姓,更是命比纸薄,人不成为其为人,难以为生。

“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

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5J‘P75’周幽王的时代,“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J(㈣土地与人口始终成为诸侯争夺的目标与对象。而被《春秋左传》所记载的土地兼并事件则更多,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宋人取邾田;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公付夺卜

龄田;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9年)春,取济西田,分

曹地也。自由掠夺、争并豪取,一时间已成风气,而在其后的结果,无论成败、得失,无一不是用鲜血与白骨换来的,总以牺牲人命为惨重代价。而至战国时期,爱人之心也并未获得普遍认同。

在战争状态下,人杀人的手段显得更加残忍、暴戾。秦昭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长平之战,赵括“军败,卒四十万降武安君”,而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对于任何一个操纵他人生杀之权的人来说,心中有人,才能够现实地去爱人;而如

45

河北学刊2010・1

果心中无人,则必然涂炭生灵。春秋贵族中,甚至还有存在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意志,有伦理关系,用活人进行祭祀的。《春秋左传・昭公十年》载,秋七值得人们去珍惜和关爱,而绝不允许任何方式加以残月,平子伐莒,取郧,献俘,始用人于毫社。直接杀死战

害。

俘而祭祀神灵,其脖状惨不忍睹,季平子难有仁心也。

弟子仲弓曾问仁于孔子。《论语・颜渊》云:“出门殷、周两代贵族死后,不仅陪葬有大量财宝,而且

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还盛行以人、物殉葬。殷代的国王死后,殉葬者竟达一

无怨,在家无怨。”孔子要求统治者对民众施行仁政,统千多人。此外每年祭祀,也要杀若干人与牲畜作为祭领天下就像举办大的祭祀活动一样,严肃、谨慎而小品。及至周代,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心、虔诚,而不能草率、随意。诸侯掌政、大夫治理不应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该结怨于民,而应该爱人惜众。

殉者逾众。春秋时期,杀殉、陪葬之风仍然非常盛行。在孔子看来,统治者为政必须牢记的一个最基本秦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原则是:君王如船,民众如水,水可以让船浮起来,也可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三十九年以让船翻下去。面对民众,统治者只有时刻保持一种(公元前621年),穆公卒,从死者一百七十七人,其中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和愧疚感,于是,亡国的灾难才甚至还包括秦国的权臣、显贵,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会将来而不来。这段话说明孔子已经把重民的理念提名日奄息、仲行、氟虎,亦在从死之中。但更多的殉葬升到政治哲学的高度予以强调了。

孔子甚至还提出了具体的“富而后教”的惠民路四、把人当人

线。《论语・子路》记载了孔子与学生冉有的一段千古著名的对话:

孔子是坚决反对这一残无人道的殡葬方式的。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

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

以“俑者”取而代之已经是一大历史进步,但在孔子看

日:“既富之,又何加焉?”日:“教之。”

概括地说,孔子的治民路线就是“庶之”、“富之”、“教之”。可能因为古代医疗水平的十分落后和物质条件的极大限制,人口增长便成为当政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以为,在全社会提倡一

劳动力获得再生并能够迅速增加,是每一代政权所必须首先考虑的事情。人口多r,劳动力就自然有所增加,于是,社会进步就有了最起码的人力资源保证。因此,接下来的任务则应该是想方设法让这么多的人口尽快地富裕起来,使他们免受贫寒饥馑之苦,及早摆脱难以聊生的恶劣状况。而等到他们富裕了之后,则应该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道德、文化教育与人性塑造,注重提升他们的精神素养。

在孔子看来,从“庶之”,到“富之”,再到“教之”,正是在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人的生命不被正视而这才是管理国家和驭民的必由之路,亦即只有走这条路,政治才是畅通的。孔子曾评论郑国贤相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7](‘公冶长’’在这个由修身、养性而兼济天下的君子四道中,孔子强调,“养民”的根本方法在于能够使人民百姓得到实际的利益,即必须首先让民众获得实惠,所谓“惠民”,实际上也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或如《论语・先进》篇所提出的“足民”,即让民

46

者则是下等贱民。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礼记・檀弓下》也记载了孔子的责骂:“为俑者,不仁”。尽管较之于用活人殉葬,来,第—1哺J造陪葬“木偶人”的人是不得好死的,应该

断子绝孙,其痛之切、其恨之深溢于言表。因为在“始作俑者”那里,尽管以俑代人,已经体现出一定的人性怜爱,但在其观念深处所隐藏着的却仍然是,下等贱民并不是一条值得爱惜的生命。

种仁爱的意识最为迫切,对诸侯灌输仁德理念,让他们

施行仁爱之政,最能够拯救生民于水火。于是,孔子要求人们,特别是那砦掌控生杀大权的统治者应该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主张把人当人,保持一种人道关怀的心情,特别要善待下人,对待贱民应该以博爱、宽厚为怀。好的君王经过较长时期的治国理民之后,能够有效制服残暴势力,使其不再为恶多端,教化百姓

人民,关爱生命,可以基本不需要使用刑杀手段。

被肆意践踏的基础上,孔子才进一步提出“重民”的思想。应该说,重民观念是一种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的把人当人。孔子强调,君主帝王之所重为民、食、丧、祭。孔子为什么会把“民”列于君王为政治国的“四重”之首,而作为第一要务呢?并不如今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孔子看到了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是孔子直接感觉到,人作为一个生命

众富足起来。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养民”肯定先于“使民”,并应该是“使民”的前提。孔子看得非常透彻,民不富足,则不容易使唤,或者,人失去生存所需的根本寄托,就不能有效地被驾驭和统领。于是,我们似乎就此可以理解《孔子家语》中孔子与弟子关于子产的一问一答了。子游问孔子说,夫子极力称赞子产之惠,能否说给我们听听?孔子说,惠在爱民而已。对于一个为政一方的首领来说,所有的让老百姓富足起来的政策,都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他的爱民之心。

五、爱人,泛爱众

孑LI'-J儒学中,仁的意义尽管非常复杂,而难以作出—个令所有人都能够信服、满意的统一界定,fEl将爱人作为其首要意义,应该并无异议。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孑L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仁的第一义,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日:“爱人。”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最基本规定和最底线的要求。《大戴礼记・主言》中,孑L子日:“仁者,莫大于爱人。”《苟子・子道》中,子贡说:“仁者,爱人。”《淮南子・泰族训》说:“所谓仁者,爱人也。”于是,爱人是为仁、达仁的第一要务。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看似简单易懂、直接明了,实际上用意却非常深刻。对于人类的每—分子来说,爱是一种发动于内心、反映于自我意识的性情,质朴而原始,人人都有,谁都不缺少,而且

人人都可以随时亲历和验证,无须解释和说明。并且,

仁乃人与人之间之真情厚意,仁也是人际社会性的内在规定因素,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仁而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论语》一书中,“爱”字凡九见,其中七次被使用的含义是喜爱、爱护,如《论语・颜渊》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阳货》的“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

乎”。其余两次被使用的含义是爱惜、可惜,如《论语・

八佾》云:“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而作为—个动宾结构的词组,“爱人”在《论语》一书中总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颜渊》)“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爱人”,可能最先直接起源于对人之生命的同情、怜悯和关怀,而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尊重与爱惜人的血肉身躯的呐喊和呼吁。孔子曾告诫那些杀人如麻、草菅人命的统治权贵:“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怜爱生命,呵护人类,是维持一切政治统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爱人”的总体含义则应该是爱护别人,爱护包括自己在内的一般意义上的群体之人。这一含义充分反映了儒家

◆哲学天地◆

已经跳出个体自我中心的本位理念,主动把非己的他者纳入自己的视野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追求。爱人是仁的落实,是本体之仁的精神原则通过道德主体在伦常生活中的具体实施。所以,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本质要求,它既体现着仁对于人自身的关心与呵护,也深刻反映了仁对人性尊严和人道理想的捍卫。

把“爱人”置于仁的核心,充分彰显出儒家伦理人性化、生命化和他者性的基本倾向与主体气质。一直应当以仁爱为本,对待自己、对待别人都应该从人心最被孔门儒学所提倡与强调的是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原始、最真实的爱出发,人相亲爱,才能创造和谐、安详

的生活秩序与精神状态,进入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人活世上,总得做事,做事则不得不与他人打交道。所以,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和处理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且常常为之而痛苦和烦恼,于是,儒家所推荐给人们的一条最基本的行为法则是“爱人”,它所能够提供的是一套仁化、圣化的道德哲学。爱人,被孔子推向人生生活的所有环节,进而也演绎成为整个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准则。

然而,《论语》一书中,孔子的“爱人”又包含着非

常鲜活的感I生内容,而并非一种普遍、抽象的理性化了

的博爱。“爱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的亲人。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离我们并非遥远而不着边际,也非超越而不可经验,而始终可以反映和体现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里。在自己的家庭咀,父母、兄弟是最初所能够接触到的他者,人在出世之后,在有了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之后,必须首先面临和处理的就是自己与父母、自己与兄弟的关系。所以,孝敬父母、尊爱兄弟,应该被看作每一个人走出自我而与他人相处、由纯粹独立的个体自身而成为群居性社会存在的第一道门槛,是行仁的最原始表现。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兄弟,同样也会怎样对待家庭之外的他人。在待人、接物与处事的态度上,氏族、社会、国家、民族、天下,无非是家庭的放大、延伸与辐射。

所以,亲爱或亲情之爱,是孔子“爱人”观念的首要方面。《沦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如果处于社会上层的君王诸侯都能够以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那么,求仁、行仁之风尚必然会在底层民众之中盛行。始终保持一份亲爱之情,已经成为王者为政治民的前提条件。“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

不以”(《论语・微子》),“施”当作“弛”解,指放松、忘

记、抛弃,孔子所要提醒的是君子不应该疏忽与自己血缘亲族之问的米往,努力与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情感联系。

47

河北学刊2010・1

在原始儒家那里,爱人的态度最能够体现在人们对待自己的父母与亲属方面。孔子是非常重视“亲”的。《论语・子张》中,曾子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人的情感内容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只有在失去父母的时候,人的情感才能够呈现出它的极度状态。孔子批评那些因为一时发火、愤怒而忽略父母的存在的人,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人无论处于怎样的情感状态下都应该顾及父母的感受,应该努力揣摩和体会父母的心思。而一个连自己的父母死了都不会流一滴眼泪的人,一定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魔鬼,而早已经不再是人了。大凡绝情、无情之人,都是非常可怕的动物。所以,唯有亲丧,才能够令人用情最为专注、最为充分。由此说明,亲情之爱最能够反映人心内在的仁性。

而把孝敬父母、尊爱兄弟的态度推之于外,比孝敬父母、尊爱兄弟更为远大的行仁目标则是“泛爱众”。《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要求人们在家里应该孝敬父母与尊长,而走出家门、闯荡江湖则应该与他人友好相

处,谨慎从事,诚实可靠,对每一个人都必须付出自己的爱心。用侍奉父母的心情侍奉别人的父母,把敬爱兄长的态度带到广大的人群中去。真正的仁者、圣者是不会把自己的爱心只奉献给局部的人群团体的,或血缘亲属,或地缘乡里,而应该获得更为开阔的社会视野,拥有更为宽广的天下情怀。《论语・颜渊》中,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天下归仁,人同此心,四海之内,谁不亲爱?由此,儒家的爱人实现了由血亲之爱,到他者之爱,最终直至泛爱整个^类、天地万物的逐级推演。

[参考文献]

[1]王本兴.甲骨文小字典Ez].北京:人物出版社,2006.[2]章太炎.检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刘钊.郭店楚简校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5]孔子家语[M].百子全书:第l册[z].长沙:岳麓书社。

199B.

[6]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3.[7]论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TheoriginalityandthePrimary(Research,琊£豇眦eofPhilosophy,Shanghai

Abstract:Thereis

no

Meaning

of

Social

ofthe

Word

Goodness

YUZhi—-pingAcademy

Sciences,Shanghai200020,China)

wordGoodnessintheinspirationsoftortoiseshellsoftheShangdynasty,butinthe

bambooslipsforwriting,thewordGoodnesshasrichmeanings.IntheliteraturesbeforetheHandynas-ty,Goodnessisconcernedaboutcharacter,excellenceandconduct.Connectedwithconcretepersonthing,Goodnessmeanstheheartsofthe

or

kindofbeautiful

or

proper

conduct

as

or

somekindofbetterconsciousnessdeepin

are

people.Lovingpeopleandtakingpeople

people

the

core

ofGoodnessbyConfu-

cius,namely,thebasicdemandsoftheConfucianSchool,anddisplayandotherness.Key

to

thefullthehumannature,life

Words:theConfucianSchool;Goodness;lovingpeople;love

themultitudes

[责任编辑、校对:何石彬]

求仁得仁近义篇九
《里仁篇》

《论语·里仁篇》心得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和生活,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高度,因此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找女朋友都要慎重,好的工作环境和女友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境界,反之亦然。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仁者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都应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贫穷时不可失了气节,富贵时不可荒淫无度。“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让人想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是固守自己的原则,而智者则更为灵活,两者相较,似乎智者更高级一些。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都要有所依据,仁者有着一套自己的做人准则,按照这样的准则去判断一个人才能准确。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一个人有志于行仁道,才不会作恶。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继续强调富与贵,得之要靠仁道,否则不会长久;贫与贱,去之要靠仁道,否则不会摆脱。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仁道。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肯定了“人欲”,没有人想自己贫贱,都想自己富贵,这是人之常情。这与后世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有所不同。有意思的是“造次”二字在后事成了鲁莽的代称,就是说在时间紧迫的时候就顾不得行仁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在前面把仁者夸得像朵花一样,不能再完美了。可所谓的仁者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孔子对现实是比较失望的,自称没见过仁者。于是孔子就退而求其次,降低了仁者的标准,那些讨厌不仁的人也可以称为仁者吧。孔子最后有点无奈地说,其实要说行仁,人人都能,只不过看你愿不愿意去做罢了。这也是自古以来的大问题,如何提高全民的素养,在今天仍然是个大难题,我想除了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之外,统治者和成年人更应该以身作则,否则再好的教育也是白搭。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都会犯错误,但有的错误可以犯,有的错误却是不可以犯的,做人要有原则,这就是仁。考察一个人,可以观察他犯的错误,这样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仁德。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的名言。这里表达出了在孔子心目中生命的意义。早上明白了道理,就算晚上就死掉,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就怕糊糊涂涂地活一辈子,到死都没什么见识,这样的生命就毫无意义。人活着就该不断地提升自己、升华自己,探索生命手真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人讲究吃讲究穿,就代表内心不够纯良,有贪欲。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道的。真正研究学问的人应该清心寡欲,内心空明,专心致志。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为人处事,不会厚此薄彼,总是按照义的标准去对待每个人。其实抛开身份、地位、财产、学历、外貌,人的灵魂是没有差别的,而儒家看重的就是人的品德,与其它外物无关。我们与人交往切不可攀炎附势,而要坚持“义与之比”,要与自己认为对的人接近,不要与别人认为应该交往的人接近,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义”。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子怀惠。”

人类是群居动物。这么多人在一起生活,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呢?自私自利,为了自己不择手段,纵然可以获得一时的好处,但大家都不遵守规则、道德败坏,这样的好处也不会长久,也不会有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样整个社会才能进步,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有利就做,无利就不做。这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显得无知而愚蠢。与人相处时,千万不能斤斤计较,能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帮助别人。我听很多老人都跟我说“行善积德”的道理是千真万确的。通俗一点来说,一个人忠厚大度,乐于助人,别人就乐意与你交往,遇到事时别人也自然会出手相助,这样你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文艺一点来讲,做事不以是否对自己有益为标准,而以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去做,以“义”为标准,这样的人,说出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向这个社会传递正能量,都是在利人利己。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要担心没有自己的位置,要担心自己赖以立足的本领。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努力使自己值得别人去了解。凡事皆有因果,我们不要为表面现象作无谓的担心,而是要看清它的本质,做出自己实际有效的行动。要想在一个地方立足,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独门秘技杀手锏。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先要苦练自己的本领,这样别人自然会找上门来。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谓“忠”;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谓之“恕”。诚恳待人,善于理解别人,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人的精神层次是有所不同的,君子和小人就是生活在两个层次的人。所以同小人讲大道理,他们是听不懂的,只有跟他们讲利益,跟他们算小账,他们才听得懂。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别人的好处,不要嫉妒,而要去学习;见到别人的坏处,不要嘲笑,先要想想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当你讨厌另一个人时,往往是因为他犯了你经常会犯的错误,所以千万不要轻易讨厌一个人,要拿他当一面镜子,先好好照一照自己。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子女要绝对服从父母而无怨言。这种为了维护宗法制度而压制人性的做法,我不敢苟同。自古以来,由愚忠、愚孝造成的悲剧还少吗?什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真是狗屁!明明是你错了,我为什么要死?假设父母十恶不赦,我为什么还要和他们站在一起?即使他们对我有养育之恩,可事情一码归一码,无论谁,做错事就要承认并且改正,这才是合乎情理的。我们中国人就是缺乏这种理性的态度,所以才弄得如今这种奴才社会,人人活得都像条狗,没有尊严。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应该远游,就算远游也必定有一定的方向。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的是父母依然健康,惧的是父母逐渐老去。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古代人话不轻易说出口,他们以不能履行承诺为耻辱。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束自己,犯的错误就少了。错误源于盲目与疏忽,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则能减少错误。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关于“言”与“行”有很多论述。大致上就是说要少说多做,先做后说。说话要谨慎、讲究时机和方式,做事要勤奋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总会有人和你站在一起。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不论是和上级相处还是和朋友交往,都要记得他们不是你的父母,能包容你的一切过错,永远爱你。他们只不过是在利用你或者觉得你有趣而已。对他们提意见不可太多,有时候点到为止即可,要顾全他们的面子,又要让他们体会到你的善意,只有这样你的意见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宁可不提。

求仁得仁近义篇十
《仁》

儒释道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纷繁复杂,博大精深。一般认为,儒释道三家之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儒释道三家中,儒家无疑是最重要,常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主体。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仁”,它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儒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在《说文解字》中,仁”字被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二。”“仁”即为“两个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存、互助、互爱。

仁是有层次之分的。消极的仁即是恕,子贡求孔子能终身行的一言,孔子就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也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些话我觉得完全可以用英语中的“Empathy ”来解释, It is often characterized as the ability to "put oneself into another's shoes", or in some way experience what the other person is feeling. 一个人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就会富有同情心,不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积极的仁是推己及人的大爱,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也说,“任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来解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就来自于人们所固有的这样一种恻隐之心,一种本能的同情心。

儒家就是以仁为基础,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完整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它包括 “仁、义、礼、智、信”的 “五常”,并进而形成了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十义为核心的礼教观念。

基于仁的思想,儒家重视民生,提倡富民思想。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仁政说,他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儒家的这一套伦理思想,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它对规范个体行

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乃至保证中国文化的绵延与传承,都起了极大的作用。“仁“的思想,“圣人”“君子”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仁政”的理想社会模型,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然而,对于“仁”和儒家文化,我们也必须要有一种理智的批判精神,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价值,也要注意到其不足甚至有害之处。

说到“仁”,我们自然可以想到西方的博爱思想,但我觉得,儒家的仁和现代西方文明所倡导的博爱精神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博爱精神源自法国革命,自由(Liberté)、平等(Égalité)、博爱(Fraternité)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在这三者中,自由处在前提和首要的位置,在保障社会上其他人享受同样权利的条件下,此天赋的权利不应有任何限制。“不自由毋宁死”(Vivre libre ou mourir)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个重要格言。“平等”指所有人视为同等,摒弃各人生来和地位的差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自由和平等构成了博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摒弃这两者,博爱或“仁”便可能成为压抑个性独立和自主的桎梏。

如前所述,“仁”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理想准则,儒家要求人们去爱父母,爱长辈,爱国家,而唯独没有提到爱自己。他们崇尚的人格并不包涵对个性自由、个人尊严和个体基本权利的维护,而是体现在个人对儒家道德理想的强烈追求与献身精神。因此,“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便成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

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仁”是以维护人群,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为基本内涵的集体主义人格,因此便成为了历代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最好的工具,仁的思想也在其不断的改造下变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吃人的礼教。

从另一方面看,儒家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源于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点上倒是不谋而合。社会主义者主张实行公有制经济,认为生产资源应该由社会或政府所控制。社会主义者一般也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至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在中国社会,实现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该是怎样的艰难。

综上所述,”仁”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在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仁”的思想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部分。但在尊重个体人权越来越成为一种普世价值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对这一思想进行批判的继承,把对他人和社会的爱与尊重个性自由、倡导理性精神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相关热词搜索:求仁得仁 求仁得仁复无怨怼 求仁得仁的意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求仁得仁近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求仁得仁近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106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