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16-11-17 12:55:1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共8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赏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饮欢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一篇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饮欢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

明月从何时起照耀人间?我手举酒杯向苍天发问。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里,今年是那一年?我真想驾长风,归月宫,又怕那儿的碧玉楼阁,孤高而严寒。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月光转过装饰华丽的楼阁,又低低地透过门窗,照着窗内的不眠人。明月不应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人们别离时才圆?人生一世,有相逢之乐,就有离别之悲;月出一轮,有圆满晴朗,就有残缺阴霾。这种事自古就难两全。但愿远方的人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我们也能共同沐浴明月的光辉。

赏◇析 ◇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熙宁九年,那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不禁对月思人。他便乘着酒兴,尽抒情怀,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的上阕写作者对月遐思,以问句开头,而问的又是明月,苍天,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引到了浩渺的仙境,如梦如幻,意境深远。“不知天上宫阙”几句跌宕起伏,妙笔生花,表现了作者内心之中的波澜起伏。当时的苏轼正徘徊与“出世”与“入世”之间,不知所从。“何似在人间”是作者给出的最后的答案——还是人间的美好更值得去珍惜,去留念。 词的下阕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转朱阁”三句,写月下之人,徘徊不定,心事重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上接“照无眠”,运笔流畅,表面写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其实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是作者自己的解答,是他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领悟——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在这天地之间,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不是我们所能够去左右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崇高法则,去努力,去珍惜身边的美好,积极乐观的生活。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二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读

作者:丁宏兵 张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3期

一.第一次细读:丰盈的意象 旷达的胸怀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

咏月诗在古老的《诗经》中就能寻找得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先民们吟出了月亮的美,也咏出了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爱情。在三国英雄曹操的笔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星辰成了他雄才大略的点缀。在晋代隐士陶渊明的诗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中,月亮成了他披星戴月、坚定操守的见证。唐人吟咏月亮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仅李白一人就有二百多首诗中写到了月亮。——月亮诗流成了一条灿烂的月亮河,在这条河流中,最丰盈,最有意韵的当数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那轮圆月了。

在这首词中,以月亮起句——“明月几时有”,以月亮卒章——“千里共婵娟”,词中没有哪一句不与月亮密切相关。可梳理如下:对月发问——猜想月宫——因月矛盾——伴月起舞;月照难眠——埋怨月亮——理解月亮——借月祝愿。词人的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始终伴随着月亮。月亮在这首诗中成了内涵最丰富、充盈的意象。在小说艺术中,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之为“扁形人物”,借用小说艺术中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之论述,可以说该词中的月亮是最“圆”的意象。

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屈原的天问很相似,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脉相承,二人都是由于自己仕途不顺,产生人生迷茫之感,明知问天天无语、问月月无言,偏偏要如此发问,开篇便让后人感受到词人那颗迷惘破碎的心。接下来对月亮的猜想,似乎有些不着边际,因为词人没有从传说中仙境的美妙绝伦作猜测,却从时间的角度问了一句“今夕是何年”,令人费解。其实这一句迷醉而清醒,它既与序中的“欢饮达旦,大醉”照应,又不露声色地暗示:“不管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广寒宫里都是冷清孤独的。”这就自然而然地“因月”矛盾了,如果离开孤苦失意的人间到月宫中去的话,那里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高”“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怎么办呢?于是东坡居士与李白先生用同样的姿态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且饮且舞,对影自怜,孤独得让人流泪;东坡伴月起舞,既醉且醒,徘徊于人间与月亮之间,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而统一,潇洒得令人神往。

因为人间同样美好,词的下半片从天上幻觉转向人间,用人间的目光来看月亮,“月照无眠”时的月亮应该是下半夜的月亮了,“转”“低”说明月亮已从东边走到西边去了,这也是对“序”中“达旦”的最好注解。如果上片的潇洒之后,词人就伴月入眠、酣然入梦的话,苏轼就不是苏轼了,词中用这一意象也就接近“扁平”,而本词的境界也会显得过于单薄了。彻夜难眠,自然

对月亮心生埋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的关键词是“圆”,语义双关,既状月之形,又言人之聚,其实,人不论聚离与否,与月亮毫不相关。与亲人分离,内心总是孤独的,此时月亮若是圆的,会心生埋怨——月圆人不圆;若此时月亮是不圆的,也会同病相怜——同是天涯分离人。不过这样的埋怨并不是内心深处刺痛的反映,仅仅是顿悟人生哲理之前的精心的蓄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使得月亮这一意象在词中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在此之前,月亮仅仅是物象与情感的交触,在这里,则是物象与情理的统一。这种由情感的起伏上升到情理的顿悟,只有旷达洒脱、超凡脱俗的苏东坡才能做到。在这种前无古人的顿悟基础上发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当今中秋节出现频率最高的广告语、祝福词就不足为奇了。

苏东坡写作此词时,人类还处在足不出户的时代。今人的脚步已飞出了地球,踏上了月球,不过反而写不出如此浪漫的词作,因为象东坡词中月亮这样丰盈的意象,只能源于美妙的想象,源于真挚的情感,源于旷达的胸怀。而这些恰恰是富足的现代人所缺乏的。

二.第二次细读:五轮明月照,千古中秋词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丙辰年,这一年中秋之夜,苏轼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此前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其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胡仔论《水调》一词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此语应让其他文人汗颜且心悦诚服。

我以为中秋词此篇为最,是因为此词中有几轮明月皎皎,光照寰宇,为其他诗词所无。 词的上阕有三轮明月。

1.一轮自然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突兀一问,是苏轼将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虽与李白的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自然界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这是一轮大自然中的明月。

2.一轮神话之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读与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三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读与设计

作者:丁之境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2期

解 读

读中国诗词,没有人能跳过苏东坡;读东坡词,没有人能跳过那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从宋代传唱至今,历经八百年,依然是“流行曲”。那么,该词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如此永恒的魅力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苏轼用最诗化的形式在精确传递个人的生命体验的同时吟唱出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在给人们带来诗意化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情感的共鸣。

一.个人生命体验与人类共同生命体验的巧妙融合

文学首先是属于自我的,越具有情感独特性和艺术表达独特性的作品越具感染力和征服力。苏轼在词中首先表达的正是他自己的独特情感。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这是东坡在密州度过的第二个中秋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明月,东坡欢饮达旦,醉眼朦胧中,他想起了和自己从小感情极好的弟弟苏辙,兄弟二人已长达七年未见,强烈的思念之情在明月之下前所未有地涌上苏轼的心头。在思亲的同时,他又想起了自己的政治处境,因为不满王安石变法而遭到排挤与打击,于是一再被贬官外任。面对着政治失意、亲人分离的人生,东坡首先是忧伤的、痛苦的,所以他才会“欢饮达旦”,举杯消愁愁更愁啊。东坡更是疑惑的,为什么自己忠心为国却遭排挤?所以他一起笔,就是一个大大的叩问“明月几时有?”,因为苍穹的深邃、辽阔、博大、宽广和包容,叩问苍穹是人类遇到困境时必然的哲学选择。苏轼把酒问月既是对宇宙本体问题的叩问,也是对自己人生遭际的深度叩问。自然,这种叩问是无奈而沉重的,也是得不到青天回应的,但这种叩问却经常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回声。于是,东坡在叩问中有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心灵回声。任何一个人一旦真正走向了自己的内心,不管面对怎样的芜杂与矛盾,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乘风归去”只能是东坡短暂的消极想法并非他的真正意愿,因为理性的他并不相信能在远离人间“高处不胜寒”的宫阙里觅到诗意的栖息地,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返回现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文学首先是属于自我的,但文学又不能仅仅属于自己。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定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表达方式的作家,但他的“自我”中一定包含着博大的“大我”情怀,唯有含有“大我”的“自我”,才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才具有生命力。苏轼《水调歌头》一词就是“自我”中包含着“大我”的优秀作品。苏轼在抒发自我忧伤、痛苦、失意、矛盾的同时,还书写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这首词以把酒问月开篇,苏轼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到具有恒久魅力的关于生命和宇宙本体的追问。在追问中,他找到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命状态的平衡点。所以他明白了:人生固然充满痛苦与磨难,但只要以旷达的情怀对待人生,依然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他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的千古名句。世事本就如此,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自然规律是也,何须怨天尤人,何必自寻烦恼?他不仅自己懂得了,他还很快超越了自己,他在词作最后把自己透彻的人生感悟化作最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此送给普天之下那些需要慰藉的心灵,希望那些失意的人们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与温馨。

苏轼就这样将个体的生活感受升华凝结为某种普遍性的人生领悟,其词表达的既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是人们共同的生命体验,自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二.深刻生命体验与完美文学意象的巧妙结合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球,它承载了太多太丰厚的文化内容。因为月的圆缺,所以月可喻人之团圆与别离;因为月色的皎洁,所以月可以象征美好、纯洁;因为月光的柔美、温馨,所以月可以象征思念;因为月可以超越时空,所以月可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因为月光之寒,再加上月宫中寂寞嫦娥的传说,所以月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凄苦与彷徨;因为月之永恒,所以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

可以说,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中国人太多的美好理想和憧憬,月亮早已被中国人诗化了,成为中国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文学意象。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在中秋之夜思亲念家又失意郁闷纠结的他,选择月亮作为自己心象之托再也合适不过了。

在词中,苏轼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望着那轮皓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于是夜空中的月球俨然成了天上的宫阙和琼楼玉宇。他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进行着情感的交流,营造出人和宇宙相通的境界。

在词中,苏轼又运用精妙的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他把月亮当作倾诉的对象,尽情倾吐内心的痛苦与纠结;又把月亮当作可以寄情的友人,托月亮把自己美好的祝愿带给亲人带给普天之下所有分离失意的人。

苏轼的人生就如那月儿,圆缺满损皆全。有与发妻相敬相爱的和乐圆满,有与家人生离死别的缺损,有官场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的阴郁。这样的人生自然也让他的生命体验更为深刻,他从月儿身上看清了自己应该坚持的人生之路:随缘自适,并且尽己所能给无数彷徨无助的灵魂带来光明与希望。这种丰厚深刻的生命体验,巧借月亮这一完美文学意象进行了诗意化的表达,所以当得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一至高性评价。

设 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作的句意,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拼音及翻译整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四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shuǐdiàogētóu míngyuèjǐshíyǒu【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míngyuèjǐsūsh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ùzhītiānshànggōngquèjīnxīshìhéniánshíyǒubǎjiǔwènqīngtiān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zhuǎnzhūgéqǐwǔnòngqīngyǐng hésìzàirénjiānwǒyùchéngfēngguīqùyòukǒngqiónglóuyùyǔgāochùbùshènghán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ùyīngyǒuhènhéshìchángxiàngbiéshíyuándīqǐhù zhàowúmián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ànyuànrénchángjiǔqiānlǐgòngchánjuānrényǒubēihuānlíhéyuèyǒuyīnqíngyuánquēcǐshìgǔnánquán

一、原文译文

二、词句解释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及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五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写出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

3.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写月抒怀的诗句,你能举出两例吗?

答:

4.本词上阕写______,下阕写______,其实是__________。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答:

(以下是2006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题)

6.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08年来宾中考题)

7.赏读诗词,应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词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上阕感情缠绵悱恻,下阕则__________。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你略作赏析。

答案:

1. 转朱阁,低绮户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略

4。问天 问月 问人生

5.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6.A

7. 乐观旷达

8.以行云流水的语言和美妙的境界结束全词(语言分析)。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和美好的祝愿。(内容分析)

描写秋天的诗句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六篇

随笔吧为您精选描写秋天的诗句子请您欣赏。

1、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2、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

3、片云载雨过江鸥。——吴文英《诉衷情·秋情》

4、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5、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6、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纳兰性德《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7、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8、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10、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11、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12、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13、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14、笋柱秋千游女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5、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16、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欧阳炯《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

17、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冯延巳《菩萨蛮·回廊远砌生秋草》

18、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陆游《好事近·秋晓上莲峰》

19、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20、明月照相思,也得姮娥念我痴。——高鹗《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21、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纳兰性德《淡黄柳·咏柳》

22、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23、别离滋味浓于酒。——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24、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

25、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刘基《如梦令·一抹斜阳沙觜》

26、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李白《白马篇》

27、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王沂孙《齐天乐·蝉》

28、此情不及墙东柳。——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29、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30、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31、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32、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李珣《渔歌子·荻花秋》

33、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34、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35、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刘彻《秋风辞》

36、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苏轼《行香子·秋与》

37、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潘希白《大有·九日》

38、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39、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0、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41、秋到长门秋草黄。——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42、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43、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44、京洛风流绝代人。——姜夔《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45、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郑板桥《沁园春·恨》

46、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韩翃《同题仙游观》

47、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48、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49、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50、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51、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52、征鸿过尽秋容谢。——石孝友《青玉案·征鸿过尽秋容谢》

53、凤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54、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55、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苏轼《念奴娇·中秋》

56、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57、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李梦阳《秋望》

58、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59、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60、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61、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62、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朱庭玉《天净沙·秋》

63、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

64、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65、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李白《渌水曲》

66、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67、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68、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69、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李白《湖边采莲妇》

70、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完颜璹《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71、可恨良辰天不与。——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72、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73、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74、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75、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76、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高適《送郑侍御谪闽中》

77、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屈大均《鲁连台》

78、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79、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80、喜静看、匹练秋光,倒泻半湖明月。——张炎《疏影·咏荷叶》

以上是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句子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16关于高考选修课范式构建问题的工作总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七篇

关于选修课范式构建等问题的几点思考【选修课】【范式】【构建】【原创】

关于选修课范式构建等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南山道士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8年了。2016年安徽省实现了新课程实行以后的第一次自主命题高考,多数专家认为这次高考自主命题与前边的高考试题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而伴随着必修课程的翻新和教材的更换,选修课程及选修教材也如约而至。从我本人这么多年的一线教学体验来看,目前,在县及以下学校中,选修课程的贯彻不容乐观。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范式及评价研究”试图在解决目前选修课诸多问题中展开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起到一定的作用。具我的调查了解,我县各高中校处理选修课基本分为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基本不开,三所农村中学对于选修课现在基本是不开的,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必修内容的复习以课本为主,能够搞透彻一点就相当满意了,至于选修课内容太多,既处理不完,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一种情况是选得比较少,随便上一下应付上面的检查,没有什么目的;一种情况是围绕高考,作为必修课的补充来学习。这几年来,我校在确定选修课的时候先后选过《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人传记》(

因此,如何建立必修课的基本模型,并使之在实践中成为一种范式就成为一种必要。我校近两来在这项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具体的课例研究中,我们有一批热心的青年教师付出了不少的心血,有成功的喜悦,也失败的痛苦。在与老师们接触的过程中,我被老师这种崇高的责任意识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所打动,也自觉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本文正是我与老师一起交流探讨中的一些思考。

一、必须纠正对选修课在基本理念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早就明确提出:“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可是,在我们的一些老师看来,选修课程是作为必修课程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开设选修课的同时一定要弄清选修与必修的关系。华东师大的倪文锦先生认为:“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双翼中的一翼,共同构筑了语文新课程。”倪文锦教授对于这一点的认识非常深刻,他从战略的高度阐释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为广大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廓开了思路,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以为,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二,选修课的重点在“选”。首先应该解决谁来选,毫无疑问,当然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来选。但是,目前在我省大部分高中的现状是,选修课上哪个教材是教师决定的,学生被排挤到了一边,成了“被”选者;其次是选什么,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因为,这同样是老师的事情。第三,选修课的功能是什么,倪文锦先生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是一个完整的翅膀。必修课解决的是双基问题,而选修课的功能在于发展个性,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二、既要尊重选修课原来的序列,又要勇于打破现有的序列,按照教师的教学意图对选修课进行重构。我以为,这才是教师的用武之地,这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原来人教版的《外国小说欣赏》的编者把教材分成了八个话题,教师可以选取几个话题来教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其中的一篇作品、一个话题,可以从某一篇突破,落实其中的话题。比如我校唐文婷2016年4月11日在当涂二中参加三县联动的研讨课,就选取了《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以“情感”为话题为串起本单元的几篇作品,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当然,在尊重教材序列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有教材序列进行重构,我认为,选修教材首要的是学生选,而在教师这边也可以表现得比较灵活和个性的是教师的重构。经过重构的教材往往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它更像选修教材。我校教师近年来在选修教材重构方面作了以下尝试。1.《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徐慧老师执教),徐老师选取了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若干首诗歌串起了“生命意识”的主题;2.《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中外小说作品中人性关怀”(由陈莉老师执教),陈老师选取了《小团圆媳妇之死》《桥边的老人》《清兵卫与葫芦》三篇小说来串起“人性的呼唤”主题;3.《中国小说欣赏》中“中国小说中表现技巧:陡转”(由詹克文老师执教),詹老师选取了《玉堂春》和《安徽省江南十校2016年素质测试语文试卷》之现代文阅读题《飞行员的抉择》等作品来演绎“陡转”这一小说表现技巧的应用;4.《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推荐五首作品赏析(由吴耀新老师执教),吴老师选取了《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扬州慢》《长相思》五首作品串起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主题;5.《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选修小说阅读:情节之陡转”(由袁厚霞老师执教),袁老师选取了《清兵卫与葫芦》《最后一片叶子》等作品串起“陡转”这一主题6.《先秦诸子散文欣赏》中老庄和孔孟作品节选数则(由谢亮老师执教),谢老师试图以先秦“儒家”“道家”两个流派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统一来印证儒道思想本来可以相互体用的。7.《外国小说欣赏》中《山羊兹拉特》《礼拜二午睡时刻》等小说的赏析(由唐文婷老师执教),唐老师试图使用原来的话题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体验;8.《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长相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的赏析(由宋媛老师执教),宋老师试图通过古代诗词中的凝练的语言对今天流行歌曲的影响,来证明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不朽……以上老师的有益尝试,使得我校选修课呈现出较为生动的局面,掀起全校语文教师研究选修课的热潮。另外,还有陈军、疏文娟、张明、吴小燕、郭福来、叶田春、石宏才、查贵军、姜梅寒等老师也都组织专题进行了尝试。

三、找到载体,切准抓手,紧扣文本,防止把语文课上成说教课,政治课,班会课、甚至思想品德课。决不让语文课走样,让选修语文课有十足的语文味,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在教材的重构过程中,我们有的教师虽然经过深思熟虑,苦心经营,仍然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失误,出现了明显的败笔。我们认为:教学本该是遗憾的艺术,有了失误,我们都会不满足,我们才会不断的有新的发现,新的体悟,新的创造。在反复的实践中,我们对典型课例开展了认真的反思和细致深入的研讨。如我们有的老师上人性关注的主题时,由于没有准确找到抓手,扣紧文本,所以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了文本,撒得过开,放得过大,造成了语文课缺少语文味的问题。有的老师上比较阅读鉴赏课时,找的点过多,这样使得课堂失去了重心,缺少支点,往往造成了重点不重,亮点不亮的问题。如果像人性的呼唤这样的主题的课能够紧扣文本,抓住人物形象,抓住了小说的要素,从人物的分析着手,人物形象则更加清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扣的是人物形象,而作品的旨归在主题,而主题当然是作家通过“人物形象”暗示出来的!“人性的呼唤”,说到底是关涉作品的主题的大问题,这样的课就一定会更像语文课,也会有更多看点。再如,像杜甫的晚年的作品中生命意识这样的课题,重点表现在哪里?如果这个问题不依文本为抓手就容易上成哲学课、政治课,必须以杜甫的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以及沉郁顿挫的风格为切入点,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同时,又要明确杜甫的诗歌中字字句句包含了浓重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悲。因为诗歌说到底还是情景两端,必须在剖析的时候紧扣诗歌文本的情和景以及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忧虑,这样才能表现出语文的本质。即使是一些表现技巧方面的专题也应该围绕语文特质或者紧扣文本来开展讨论。如:小说的陡转。最好能够围绕陡转的几个方面的作用来展开讨论,把它同小说的几个要素关联起来。

四、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和必修课相比较,选修应该能够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的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坚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一位置不动摇。笔者认为这也是选修课的特色。因为选修课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评课的时候有句话说得好: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正的精彩。我们教师往往认为自己在上公开课,一定要把自己的特长表现出来,这种认识是不错的,问题在于任何事情必须有个度,这个度怎么把握?我总觉得一个教师总想着要表现自己,这不是教育家的胸怀。表演须少而精,教师的智慧在于引导、引领、启发、拔高,关键处自会出彩。当然,话说回来,并非是课堂越热闹就越好,我们所强调的是,学生必须有切实的思维过程,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经历过才会切肤难忘,感动过才会刻骨铭心。并非是选修课才有这样的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的通则。笔者曾经在给青年教师培训的时候就反复强调过,青年教师一定要明白在走上讲台的时候,每一步要落实了,不要学花拳绣腿,要去“表演化”。

五、选修课应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心理的深层解读。有学者把高中语文选修课总结为三个层次:即文字——文学——文化。如果进一步提炼则可以看成是:语言——文化。“语文学科的选修课程,需要让学生理解语言,应用语言,逐渐培养起语感,而这并不单纯以考试作为指向;语文学科的选修课程,如要寻求更深远的意义,那么它必定需要负载文化、传承文化。”

在新课程实施早几年,就有专家指出: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若能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此作为一条贯穿高中、大学两个时间阶段的轴线,不仅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使高中语文教育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相接轨,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更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一条贯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价值与诉求的主线。《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比如中国文化中所关注的“和”的思想,和谐的理念与今天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又如中国文化中所关注的“孝道”,“百善孝为先”等“敬老孝亲”的传统观念,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是我们构建社会文明进步的支柱理念,再比如“清正廉明”这样的为官准则,何尝又不是我国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的物质,儒家主张“端方”,道家主张“淡泊”,佛家主张“无欲”等等,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在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守护的。

六、选修课应该因材拓展,顺势原理,巧作安排,周密设置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认识。我们学校在尝试选修课模型的重构时,特别强调探究环节的设置。我们认为:选修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能力为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终极目的,因此它应该是更加开放的,更加民主的。在具体课例研讨时,我强调了两种可以借鉴的形式。一是围绕文本,紧扣文本,适当加以发散阐释;一是以文本中理念或哲思为出发点,联系实际,有感而发,我更加赞赏后者,因为在这里往往有五彩缤纷的思想火花迸射出来。这样的探究环节一般可以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课堂自由发言,大家可以援疑质理,相互问难,畅所欲言,不受拘束,说完还要可以再补充,甚至可以针对反方观点发起争论、辩论;一种是笔写的方式,这样的书面形式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更加严谨,也更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上是我对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教材的重构以及选修课范式建立等问题的一点思考,这些观点主要从我们的尝试中来,有些看来还很不成熟,有些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并完善。我们在尝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重重的阻力。但是,不论我们经过怎样的痛苦,我们毕竟走出了一条羊肠小道,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将来我们真正建立式起属于我们自己的选修课范式,也许并不是非常遥远的事。

最后一稿时间2016年12月11日

送别诗名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八篇

随笔吧为您精选送别诗名句请您欣赏。

1、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2、夕阳长送钓船归。——贺铸《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3、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5、若到松江呼小渡。——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6、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高適《送魏八》

7、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张籍《没蕃故人》

8、玉颜红烛忽惊春,微步凌波暗拂尘。——羊士谔《彭州萧使君出妓夜宴见送》

9、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10、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11、别离滋味浓于酒。——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12、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13、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

14、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15、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16、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7、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李白《久别离》

18、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张籍《蓟北旅思》

19、春来未有不阴时。——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20、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韦应物《送杨氏女》

21、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贯休《春送僧》

22、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23、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张纮《闺怨》

24、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25、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26、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韦应物《送杨氏女》

27、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28、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江淹《古离别》

29、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陆游《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

30、明年应赋送君诗。——晏几道《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31、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

32、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白居易《江楼月》

33、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34、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35、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刘铉《蝶恋花·送春》

36、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37、人间第一耽离别。——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38、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39、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高適《送郑侍御谪闽中》

40、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41、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严仁《鹧鸪天·惜别》

42、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江淹《古离别》

43、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44、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45、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李颀《送刘昱》

46、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47、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48、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

49、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50、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51、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52、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高適《送郑侍御谪闽中》

53、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潘阆《酒泉子·长忆西山》

54、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地陬。——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55、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56、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韦应物《送杨氏女》

57、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58、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吴大有《点绛唇·送李琴泉》

59、尊前不用翠眉颦。——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60、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61、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62、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63、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64、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65、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李觏《秋晚悲怀》

66、无端更借樵风送。——贺铸《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67、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68、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69、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李白《独不见》

70、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71、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72、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王昌龄《送狄宗亨》

73、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顾敻《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74、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75、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王建《田家行》

76、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77、教人怎不伤情。——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78、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79、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80、到得却相逢,恰经年离别。——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以上是关于送别诗名句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关热词搜索: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7425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